第一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情况汇报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情况汇报
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下半年以来,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融圈”工作的部署要求,抓住重点集中突破,各个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积极主动的展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部门对接,“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活动收效显著。为充分了解上级政策、投资导向和“十三五”期间的投资方向,9月10日以来,市委副书记李华民,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爱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孟庆刚,副市长名树伟、李向东、赵兴广、王志勇等市级领导,亲自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赴省直部门开展对上争取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截止9月24日,36个部门赴省进京对接事项115项,涉及资金37.42亿元,含有偿资金12亿元;围绕四季度开展的对接争取事项57项,涉及资金23.25亿元,含有偿资金12亿元。争取列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类事项32个,涉及资金12.95亿元,其中,争取列入“十三五”明年计划事项12项,涉及资金1.81亿元;已列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类事项26项,涉及资金1.22亿元。
二、精深研究政策,狠抓对上争取。近期在省发改委领导班子调整之后,多次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振兴司、投资司、产业司等司局,省发改委区域办、服务业办、规划处、投资处、环资处、农经处等处室汇报对接,搜集掌握近期工作重点、扶持领域和关键决策,结合肥城实际,积极围绕专项建设资金、区域战略推进资金和区域政策集中用力、重点争取。一是做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工作。8月4日,泰安市发改委、农发行领导召开了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提报工作会,会后立即向市领导进行了汇报,第一时间与市农发行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对接。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按照省、泰安市发改委《国家专项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方案》抓好对接落实。当天下午,市发改局立即召开了全市提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专题会议,针对上级投资的重点方向,向18个重点部门和高新区、14个镇街进行了传达部署,最终筛选上报17个项目,涉及近三年资本金缺口8.15亿元。为保证争取效果,提前做好政策预判,市发改局安排专人到国家发改委投资司、振兴司进行了专题汇报。目前我市上报的总投资1.6亿元的城市供热热网改扩建工程已被正式列入第一批扶持项目,预计批复资金2200万元,近期下达投资计划。二是积极争取省区域战略推进资金。经过前期申报和跟踪推进,我市上报的8个项目列入省发改委2015年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建设计划。这批项目计划总投资12533万元,其中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550万元。截至目前,投资计划已下达,上级扶持资金已按照项
目进度通过市财政拨付到有关单位和企业。三是积极做好区域政策的争取工作。国家主体功能区: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各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研讨会,就主体功能区工作的推进实施进行了专题研究。这次规划调整力度较大,不同功能区定位有着不同的配套奖惩措施。结合我市发展现状,经向市领导汇报后,并和省发改委进行了对接,初步打算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以利于后续产业政策和土地指标的争取工作。独立工矿区及采煤沉陷区:目前我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塌陷区内基础设施相对老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群众生活急需改善,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加快实施“两区”搬迁改造综合工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计划近3年内重点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替代产业集群培植等66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11亿元,有关材料已经按要求打捆上报。
三、加强区域合作,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赴长清区对接工作方案》要求,8月初,发改、经合、农业、交运、教育、旅游等部门带着项目,分头到长清区对口部门开展了上门对接活动。市发改局对接了济南南部供热工程等几个大项目,济南发改委、长清区发改委均比较支持;市交运局对接了S104线(济微路)济菏高速至肥城段拓宽改造工程,商定了下一步合作意向;市农业局考察了长清区山东军威中药科技产业园、恒源生态农业园区和济南市现代农业精品园,初步与有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市教育局赴长清大学城山东管理学院进行了
对接,重点是促进我市新建职业教育园区与长清大学城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了职业中专机电专业与山东管理学院开展“3+2”对口高职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市旅游局与长清区旅游局初步建立了旅游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探索了两地节庆合作的新模式。
四、泰聊铁路取得重大进展,电厂四期正式启动。泰聊铁路: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亲自部署、积极争取下,7月16-17日,新建聊城至泰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我市召开。省发改委副主任赵东,泰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卫东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河务局、济南铁路局,济南、聊城、泰安三市发改委的有关领导,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山东建邦控股集团的有关专家出席会议。我市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问题和省发改委领导、济南铁路局领导,中咨公司专家和建邦集团进行了沟通交流,会上形成了专家组正式意见。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此项目建设,一致认为这个项目要争取在年底前通过核准,局部工程开工建设。为做好项目批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月29-30日,山东建邦集团、中铁四院就线路走向,分别到聊城开发区、东阿、平阴和我市现场进行了深入对接。30日下午,市发改局牵头组织召开了泰聊铁路肥城境内线路走向对接会,山东建邦集团副总经理张伟,铁四院的专家,我市环保、国土、规划、交运、公路等部门及石横、湖屯两镇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就我市的线路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紧接着又和国土局、石横镇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题研究,就线路
走向问题和建邦集团、铁四院沟通协商,尽量优化线型走向,减少对石横工业园内企业的影响,保证我市利益的最大化。9月22日,市发改局又陪同山东建邦集团的项目负责人员分别和我市国土、规划部门进行了对接,在两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土地预审、规划选址已经展开。目前需报省发改委进行项目核准的相关基础性材料都在精心准备。接轨许可报告,中铁总公司已经受理泰聊铁路项目资料,具体负责项目审查的计划司明确表示支持支持地方铁路建设,待内部审查通过后再出具接轨许可报告;环评,项目资料已报省环保厅、省南水北调局和济南市政府,预计10月初出具环评报告,另外涉及东阿、肥城两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专项环评正在开展,争取国家林业局尽快批复;社会风险稳定评估和节能评估,正在开展专项调查;土地预审,聊城、东阿、平阴、肥城四地的土地预审工程正在同步展开。石横电厂四期工程:9月11日,市委副书记李华民带领发改局有关同志到国电山东电力公司进行了专题拜访对接,就推进石横电厂四期项目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国电山东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任子芳,副总经理胡学东参加了座谈。双方就石横电厂四期2×100万千瓦项目合作事宜达成共识:一是国电山东电力公司将这个项目纳入近期工作计划,立即启动各项支持性资料的编制工作;二是肥城市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在土地、环保、水资源等指标方面,为项目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三是国电石横发电公司要立即做好运量测算,在湖屯火车站编组站建设上积极与肥城市、建邦集团沟通,— 5 —
预留出专用线建设空间;四是双方共同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发展规划;五是双方形成共同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措施。
五、坚持部门协同推进,确保融入取得实效。一是交通融入推进较快。青兰高速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省交通厅已将青兰高速扩容作为下半年确保开工的项目,8月24日在济南市召开了青兰高速泰安至东阿界初步设计方案汇报会,与会专家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9月份设计院根据专家意见继续完善了初步设计方案,预计10月份能进场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泰肥一级路西延项目,该项目起点位于S329与S104交叉的仪阳互通处,终点位于S329与石横镇东环交叉处路,全长21公里,总投资6.39亿元。目前,除《穿越湿地公园生态报告》及《规划选址》批复外,其他项目支持性文件都已完成并获得批复。《规划选址报告》已于9月8日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家评审,将于近期批复。9月22日,市发改局、公路局已将《工可报告》和支持性文件报至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已安排省工程咨询院进行专家评审,待评审通过后,争取近期完成项目立项工作。济微路东移项目,该项目起点位于长清肥城界,终点至邓家庄村北,路线全长26.13公里,总投资7.8亿元。省交通运输厅已将该项目列入2015年普通国省道穿城路段改造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已具备开展前期工作条件。市交通局、公路局多次到省交通厅、公路局、泰安市公路局对接争取,9月7日泰安市公路局确定该项目由省交
通规划设计院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研究路线比较方案,依次展开《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产业转移。市经合局继续紧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外迁企业,积极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配电子、仓储物流等产业,深入开展蹲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等活动。仅9月份以来,对接洽谈了山东乐通电缆公司投资10亿元的五金机电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的大项目,签约了山东环保产业发展公司投资12亿元的园区综合开发建设等13个大项目,引进后已经落地的项目有8个。其中,山东英得利电子公司投资5亿元的电子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园区整体规划,一期新建厂房1.2万平米,两家企业已经入驻;青岛昌盛日电公司投资3亿元的光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光伏大棚支架安装;山东百事益食品科技公司投资1亿元的高效抗氧化剂项目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场地清理等工作。三是农业对接扎实推进。抓住济南等经济圈内的大城市农业龙头企业多、交易量大的优势,策划包装了一批农业种植、加工项目积极向外推介,其中中药材和油用牡丹引进开发项目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并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个平台,加强了和济南市台资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与济南鲁台产研中心、鲁泽科技公司合作,引进了10余种台湾果蔬品种,在边院、潮泉等地建设了5处台湾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已进入采摘期。四是旅游“融圈”效果显现。主要是利用《中国旅游报》、《齐鲁晚报》等平面媒体和山东旅游政务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新锐报道等网络媒体,重点加强了金秋品桃节
的宣传推介,线上线下整合资源,强化“肥城印象”。特别是品桃节及精品一日游线路全方位推出后,吸引了济南、淄博、聊城、德州等经济圈内的大批外地游客来肥进行自驾游、采摘游、观光游,为我市乡村旅游凝聚吸引了更多的人气,较好的带动了品桃采摘、“农家乐”等相关的消费活动。
第二篇: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
省会城市经济圈,指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也称“6+1”战略,是今年省政府39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接到调研课题后,政府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多次赴临边县市进行专题调研,搜集资料,提炼信息,现将我县“南融”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以供参考。
一、“南融”的优势和潜力
1.区位交通优越。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位于济南、天津、石家庄的中心地带,青银高速、308国道、254省道、315省道和即将开工的德商高速纵横穿境,东去济南机场1小时,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青岛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30公里的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城区内“两纵两横”的主干道,“四纵四横”的次干道交织贯通、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基础资源充裕。棉花资源丰富,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现货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棉花1000万担以上,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全县拥有棉花纺织企业140多家,生产规模达到230万纱锭,纯棉纺织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创单体能力和整体规模两个全省第一;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工艺品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年出口交易额达2亿美元以上。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园内森林覆盖率达62.8%,林木资源有117属210种,百年以上古树仍保留3万多棵,其中500年以上古椹树多达6000多株,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树博物馆”之美誉。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5万人左右。
3.产业基础雄厚。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外抓招商引资引活力,内抓企业提档激内力,棉纺织、油品、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渐成体系。近几年,相继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9家,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泉林纸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4.生态环境优美。投资5亿元,实施了全长22公里的“碧水绕城”工程,建成了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龙湖公园、会盟公园、鄃城公园、湿地公园、水系公园等六大公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城区增添了无限魅力。打通了中山南路,拓展改造锦纺街、砚池街、文化路等主干道近百公里,城市框架已经拉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视招商引资为首要任务,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着力招大商、招强商、招好商。
二、“南融”的阶段性成果
1.发展战略上深度融入。夏津县西接清河,东靠高唐,南接临清,距省会济南120公里,承接济南城市群辐射带动、发展临边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县充分结合“南融”战略,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当好配角、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观念接轨、产业接轨、企业接轨,力争把夏津打造成承接济南辐射的产业转移基地、制造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服务省会经济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当前,推进方案和各项推进
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扎实实施。
2.项目引进上积极对接。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对接,从延长产业链入手,加强合作融合,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济南客商投资2.8亿元建设的锐阳食品有限公司已经生产运营;与山东力诺集团积极合作,成功引进了力诺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山东万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兴建的万华汽贸园项目洽谈顺利,诸多高科技项目落户夏津。
3.政策资金上大力争取。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群丰富的金融资源,立足我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与省会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多次在济南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举办恳谈会,宣传推介我县产业优势、重点项目、投资环境,争取省金融机构直接授信达十几亿元。济南民生银行1亿元授信已批复,一期已申报贷款2000万元。频繁的对接活动推动了银企合作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三、“南融”的推进路径
1.坚持互融发展。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方法,加快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带动能强的新型产业形态。
2.坚持对接发展。扎实推进“南融北接”战略,加强与周边县市在交通、产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对接,主导产业既要做“专”,又要讲求“联”,形成集聚效应,共同发展。
3.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定位,科学统筹,聚集发展要素,坚持“一元多极”,走差异发展之路,塑造特色和品牌,提升竞争力。
四、“南融”的具体措施
1.思想上融入。破除“独赢”思维,树立共赢观念,转变长期以来的行政地域观,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地域观。坚持把边缘区域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更大范围来进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夏津县处于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贯穿全境,根据自身产业实际,可以把我县定位为辐射德州、聊城、邢台、济南、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大中城市的纺织服装、食品及畜产品供应基地。
2.体制上融入。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县市间协调合作,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实现共享共用,积极构建一体化协商机制。发展邻边经济,边缘区域就要加快同核心城市的实质性经济协作,建立共同繁荣的规划协调和优势互补机制。因此,邻边政府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形成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实行经常性的交流磋商,并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分工,努力在区域内打造一个平滑的整体大市场,让各种要素随市场需求流动。在这一点上,更需要省委、省政府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行政壁垒问题,为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吸纳外部要素创造条件。
3.产业上融入。坚持三产融合,整体推进。农业方面,利用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县建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一是靠政策吸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我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靠科技提升。积极开展与济南、泰安等市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按市场所需。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鑫秋科技等绿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面向济南都市圈的超市,建设蔬菜粮食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县真正成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菜园子”和“米袋子”。工业方面,立足棉纺织这一独特产业优势,瞄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名牌企业搞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加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导产业链条,吸引圈内企业参与我县主导产业链的开发与壮大,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依托60万亩棉花资源和华芳纺织、恒华纺织等骨干龙头企业,加强与济南元首、滨州魏桥、亚光等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培植壮大鑫润福针织等本土企业,着力引进中下游产品企业,完善棉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打造优势和品牌。另一方面,依托郑保屯镇“山东羊绒产业加工第一镇”独特品牌和影响力,发挥鼎源、德才、康奇三个绒毛有限公司的带动能力,加强与清河县毛纺企业的合作,着力打造羊绒加工产业聚集区。服务业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县物通天下、银谷仓储、交通物流、润华汽贸四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鑫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卓兴汽贸园、林通物流、博新仓储、县社综合服务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步伐,积极与济南、临沂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开展联合与协作,构织省际交通物流网,力争把夏津建成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重要物资“转运站”。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我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资源潜力,加快德百温泉度假村等景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实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档次和水平,全面叫响“生态逍遥游”品牌。依托椹果生态文化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做好“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文章,加强与济南、齐河、泰安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实现互融发展。同时,积极吸引经济圈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县投资,全面提升旅游业水平。
五、“南融“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政策机制对接。政策是决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向的重要因素,实现“南融”,应首先树立政策导向。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突破菏泽”和“扶持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一蓝一黄”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因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县市也应当享受特殊政策,得到倾力扶持,集中突破,尽快改变边缘经济欠发达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鉴于边缘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相对滞后的实际,建议上级在土地、融资、环保、税收等方面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特事特办,给边缘区域政府更大的自由发展权。同时,应根据各地产业实际,合理培植资源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户边缘地区,让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到边缘地区,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边缘地区发挥作用,加速提升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另外,邻边经济发展要突破行政壁垒,仅靠县市政府力量有限,经济圈内各市必须与邻边同级政府加强沟通,帮助邻边县市政府与兄弟省市政府达成相关政策和相关决策的共识。建议成立专门的邻边经济领导机构,加强邻边经济的领导,完善相关政策。
2.要加强产业融合对接。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是“南融”的重要内容。建议根据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避免各县区产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招商恶性竞争等问题。比如夏津县,发展棉纺织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就应该以夏津为基地,整合德州、经济圈内的相关产业资源,在企业转移、资金扶持、招商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倾力培植壮大,建立起省会城市经济圈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提高德州市棉纺织产业在整个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和品牌。像齐河县就应该充分发挥济南卫星城优势,大力承接转移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再如旅游业,要结合各地的旅游特色,细分旅游市场,科学设计经济圈内各类旅游路线,找准各县市区立足点,百花竞放,姹紫嫣红。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以休闲、养生为特色,适合家庭旅游消费群
体,形成“逍遥游”;齐河县国际生态城、黄河文化大观园等景区蜚声省内外,应以休闲娱乐为主打,形成“休闲游”;庆云县海岛金山寺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应主打“佛教文化游”,结合青年甜蜜游、老年文化游、科技游等旅游套餐,形成德州“一日游”,再加上泰安、聊城登山赏水,打造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旅游品牌。
3.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南融”也应当注重基础框架的结合和衔接。道路方面,应设立旅游公交。我县与高唐、临清、武城、清河、平原、禹城、聊城、德州、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之间,均有始发车辆,建议在济南与森林公园、德州与森林公园之间,开通两条旅游专线,减少游客的中转时间,一票直达。同时,经济圈内各市设城际公交,减少转车和停留,节省时间。加快德商高速公路建设,该路是省“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县加强与经济圈内聊城、济南等市交流与合作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德商高速早日开工、早日竣工通车。水系方面,夏津县属海河流域,西部边界有卫运河,东部边界有马颊河,应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搞好对接,通过对现代水网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地域间的互通交流,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优势,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强配套水库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涵养地下水资源,促进夏津及经济圈水资源综合平衡。同时,马颊河、卫运河流经我县,由于缺少统一的联合治污机制,上下游协调不一致,治污脱节现象严重。应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建立跨界河流污染监控机制,定期通报交接断面水质状况,实现监测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保持相互之间的沟通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提升资源共享的质量。
第三篇:前三季度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经济发展比较
前三季度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经济发展比较
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一年多来,巢湖市在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了融入省会经济圈步伐。因此,认清巢湖在省会经济圈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找准差距,对加快巢湖经济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前三季度省会经济圈各城市经济发展资料,进行总量描述和横向对比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省会经济圈发展概况
省会经济圈由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组成,土地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6%。2006年末户籍总人口1609.2万人,占全省的24.4%。区域内经济实力合肥为龙头,巢湖、六安各具特色。前三季度,三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2.9亿元,占全省的29.3%。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16.2%,比全省平均水平(13.9%)快2.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6.8亿元,占全省的30.6%,增长17.8%,比全省平均水平(16.9%)快0.9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6.7亿元,占全省的37.9%,增长57.1%,比全省平均水平(50.7%)快6.4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213亿元,占全省的27.3%,增长
130.2%,比全省平均水平(28.6%)快1.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省会经济圈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明显。
二、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一)、经济总量比较
前三季度,巢湖实现生产总值274.4亿元,排在全省第9位,合肥以936.5亿元,排在第1位、六安以312亿元,排在第7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六安总量上升2位,巢湖总量上升1位;巢湖实现财政收入24.3亿元,排在全省第13位,合肥163.9亿元,排在第1位,六安24.8亿元,排在第12位;巢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省的位次比六安落后4位;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巢湖在全省位次领先六安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领先六安6位,在圈内居中。
(二)、发展速度比较
1、财政收入圈内增长最快。1-9月份巢湖财政收入增长32.4%,排在全省第3位,合肥增长29.6%,排在第8位、六安增长31.9%,排在第4位;巢湖在圈内暂列第1位,但比六安仅高0.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圈内增长居中。固定资产投资巢湖增长50.5%,排在全省第8位,合肥增长59.9%,排在第4位,六安增长45.8%,排在第11位,三市投资增幅位次比2006年均有下降,巢湖下降1位,合肥下降3位,六安下降9位。
3、其他主要指标增幅排在圈内最后。前三季度,巢湖生产总值增长12.6%,排在全省第12位,合肥以17.7%,排在第1位,六安以15.2%,排在第4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六安速度上升2位,巢湖下降1位;规模以上工业六安增长39.7%,排在全省第1位,合肥以28.1%,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26.3%,排在全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合肥以18.4%的增速,排在全省第1位,六安以17.1%,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16.5%,排在全省第12位,六安上升6位,巢湖下降5位。城乡居民收入合肥、六安分别以21.7%和28.8%,占据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榜首,与2006年末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合肥上升了12位,六安上升了2位,巢湖下降了5位。由此可见,合肥、六安的发展步伐快于巢湖。
(三)、发展质量比较
前三季度,合肥人均GDP(以2006年常住人口计算)20537元,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6620元排在全省第13位,六安以5092元排在全省第14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只有六安上升2位。合肥市人均财政收入3594元,巢湖586元,六安405元,各市的排名与人均GDP完全相同。合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7.5%,巢湖为8.86%,六安为7.95%,合肥的比例最高;合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2006年末相比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巢湖提高1.63个百分点,六安提高
了0.9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合肥最好,巢湖比六安稍好。
三、巢湖在省会经济圈中发展差距的成因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表明,虽然巢湖经济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合肥、六安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圈内发展的压力正在增大。
1、一产增长缓慢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六安、巢湖均为农业大市,一产的占GDP比重较高,前三季度分别为24.2%、18.55%,在全省排在第4位和第5位,合肥为4.83%,排在全省第14位;在总量上六安与巢湖05年、06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差距分别为10.9亿元、11.9亿元、37.6亿元,而同期一产的差距为8.13亿元、13.3亿元、24.6亿元。在增速上前三季度巢湖一产仅增长3.1%,比六安落后3.8个百分点,比合肥落后2.8个百分点。从一产增长贡献率来分析,六安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1.1%,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巢湖为5.3%,仅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一产巢湖比六安落后1个百分点。
2、投资不足是形成差距的原因之一。2005年合肥投资增长36.4%,六安增长35.3%,巢湖增长22.1%,巢湖比合肥、六安分别慢14.3、13.2个百分点;2006年合肥投资增长67.1%,六安增长60.8%,巢湖增长43.7%,巢湖比合肥、六安分别慢23.4、17.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但今年以来,合肥、六安的投资速度放缓,前三季度,巢湖比合肥慢9.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差距缩小35.9个百分点,比六安快4.7个百分点。
3、工业短腿是发展差距的直接体现
前三季度,巢湖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3%,而同期合肥增长28.1%,六安增长39.7%,分别比我市快1.8、13.4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的个数来看,2005年、2006年巢湖增加34个和30个,而同期六安增加64个和112个,是我市的两倍和三倍。从全部工业占GDP的比例来看,06年巢湖为31.51%,07年前三季度为33.04%,比例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六安同期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8.11%,比例提高了2.56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六安为54.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巢湖为58.6%,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二产落后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省会经济圈内各市竞相发展,特别是合肥、六安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对巢湖来说,慢进则退,我们必须抓住省会经济圈建设的发展良机,找准定位,“东进西迎、双向融入”,在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篇: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工作汇报 Microsoft Word 文档
茨营子乡关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
工作进展汇报
一、总体进展的情况
我乡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工作。
(一)加强重视,健全工作机制
为加快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我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带头,全乡人员同参与、共谋划积极争跑项目。要求由包村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谋划本村项目规划,并上报本村的发展规划,何处经商人员名单。抽专人联系本乡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经商人员,鼓励回乡投资或参与招商。通过广泛宣传,全乡形成浓厚的关心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工作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结合优势发展
按照我县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思路,结合本乡实际认真调研,我乡确定了“畜牧富农、旅游强乡”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融入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
一是集中力量发展牛产业。采取重点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尽快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基地,以此带动屠宰、加工业的发展。我乡以千松台、罗车铺、东瓦窑、韩家栅4个村为重点村,从肉牛改良入手,采取分群放养、公牛结扎等方式,推进弗莱维赫肉牛改良工作。乡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肉牛改良工作意见》,在县政府补贴50元/头的基础上,乡政府再补助剩余的资金50元。现全乡已改良母牛1000头,肉牛存栏数由去年的2800头扩大到达5000头。
二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采取典型示范的方式,乡政府捆绑使用扶贫、畜牧、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对农户生猪养殖进行补贴,重点加大对各村小型养殖场的资金扶持。2008年以来,我乡用于生猪扶持的资金达100多万元,其中用于养殖场的扶持资金达70多万元,主要用于圈舍建设、母猪补贴、补助流动资金不足等,有效的帮助农户渡过了生猪价格低迷时的难关。目前已发展了存栏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个,存栏500头以上养殖户3个,全乡生猪存栏达到6000头。
三是积极发展旅游业。千松台、罗车铺两村地处我乡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凉爽,山青水秀,原始次森林面积达6万多亩,是休闲旅游的良好所在。我乡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考察论证,正在编写可研报告,下一步经县级有关部门审查后对外进行招商,并以此带动农家院、采摘等农户旅游的发展。
同时通过多方联系外出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目前争取到 罗车铺村张斌在本村创建占地200亩,集农业观光、垂钓、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 休闲旅游生态园,现已完成1.5万立方米鱼塘建设和造林绿化工程,完成投资200万元。
(三)集中力量,推进绿化工程
根据《赤城县2011年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本乡于4月10日,召开“村屯绿化工程”动员大会,制定各行政村绿化造林任务,现13个行政村已完成绿化植树30000余株。学校绿化植树400株。
二、制约发展的瓶颈
我乡位于县城东南部50公里处,较偏远,交通不便利,加大了招商难度;多年来经济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较少,土地租赁价格昂贵,基础薄弱,园区、基地建设及发展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推进措施
与邻近乡镇园区联合开发,扩大延伸,互补发展;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上是我乡对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工作的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导。
2011年8月31日
第五篇:大西南经济圈(推荐)
大西南经济圈
前言
《西部大开发“十五”总体规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选择现有经济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前期研究。
一、由来、区域位置。
一九八四年四月,川、滇、黔、桂、渝联合召开“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了西南四省区五方共同“开发西南、建设现代化基地”的目标;
一九八七、一九九零年西藏、成都先后加入协调会;
二零零五年,会议正式更名为“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渝召开,六方政府就共同加快交通能源建设、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签署了关于共同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的合作协议。六方联手打造“大西南经济圈”的构想愈显清晰。
如图一大西南经济圈主要包括川、滇、黔、桂、渝、贵六省。
二、建设重点经济带与重点开发战略
重点发展二个一级经济带和四个二级经济带(图二)
重点经济带一方面是空间开发重点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具体经济活动聚集地以及不同中心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基于对西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主要运输通道现状和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西南开发的2个一级经济带和4个二级经济带。
一级经济带包括:
1、成渝经济带。东起重庆的万州,沿长江到重庆市区后分为两支,一支沿长江到宜宾,另一支沿成渝线和宝成线向北至成都和绵阳。轴线的主要城市包括重庆的市区、万州区和培陵区,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资阳、内江、泸州和宜宾等。
2、南贵昆经济区。西起昆明,沿贵昆线和黔桂线经贵阳至柳州和南宁,再到广西沿海地区。轴线上主要城市包括昆明、贵阳、柳州、南宁、曲靖、六盘水、安顺、钦州、北海、防城港等。
二级经济带包括:
1、川黔沿线经济带。北起重庆,经遵义至贵阳。
2、广西西江经济带。西起柳州,东至梧州。
3、昆明--瑞丽经济带。
4、西藏“一江两河”经济带。西藏作为我国的一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结构都比较特殊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很大
战略一:以中心城市作为西南经济开发的主要支撑点
中心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和支撑点。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辐射带动能力、综合竞争力以及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决定了西南中的战略地位和分工各不相同。通过对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发展3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0个二级指标和36个具体指标,对西南城市的综合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根据结果,下列四级共个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具体方案为:
一级中心城市(2个):重庆、成都
二级中心城市(1个):昆明
三级中心城市(5个):南宁、贵阳、柳州、绵阳、拉萨
四级中心城市(14个):桂林、防城港、梧州、遵义、安顺、六盘水、玉溪、曲靖、瑞丽、攀枝花、泸州、内江、宜宾、万州区
另外通过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确定了西南地区重点经济带的一些比较独立的经济空间单元。包括:成都平原、重庆、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桂北地区(柳州和桂林)以及南北钦防地区。此外,宝鸡、宜宾、六盘水基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大的中心城市)课发展为比较独立的中心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战略二:二大都市经济区和三个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都市经济区是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在西南地区应该二个一级城市为依托,培育成都和重庆具有全国意义的都市经济区,作为西南参与全国和全球经济的主要网络节点。此外还要着力发展滇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使其成为西南经济的主要聚集地和“增长极”。
重庆和成都分别构成二个独立的经济区同时也构成全国重要的双核城市群之一(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二个都市经济区都应建设为全国经济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西南开发的一级经济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西南地区发展“龙头”。其中,重庆可侧重发挥西南地区创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发挥金融中心、科教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
滇中成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开发的战略基地。南北钦防城市群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贵阳成为南贵昆经济区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除此之外,拉萨、柳州和绵阳应建设成西南的三级经济中心和支撑点;其中,柳州应成为西南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绵阳成为西南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战略三:重点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应兼顾“富民”和“强区”二个目标
重点经济带的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是“强区富民”。在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上,要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的之责。据此:西南产业发展重点的顺序应当是:
成渝经济带: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在汽车与装备工业、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南贵昆经济区:建立以三个基地为支撑点的特色经济区。即:亚热带特色农业与生态型日用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服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
战略四:防灾减灾是成渝经济带及南贵昆经济区发展的必要保障
成渝经济带及南贵昆经济区位于我国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是这两个重点地带经济建设重要的限制因素。其中,既有大气圈因素诱发的灾害(洪涝、旱灾、风暴潮、低温寒害),又有岩石圈因素灾害(地震等)。成渝经济带的中南段主要是旱、洪灾,重庆沿江段主要是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云贵高原主要是岩溶塌陷危害和干旱影响,南北钦防及桂柳地区主要受风暴潮及洪涝的影响。另外,西南主要交通线、水能开发点受地震和山地灾害的严重危害。这些地区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尽量回避、积极防治、主动适应。
三、产业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图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来说,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西南重点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发展现状:
1、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西南重点经济带集中了大量的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和一大批专业的科技人才,拥有一批对国民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的、为国防建设配套的重点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成渝经济带集中了大量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重点经济带中的成都、重庆中心城市成为科技力量集聚的核心。如绵阳,是国家重要的国
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所18家,大专院校6所,大中型骨干企业50家,各类科研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两院院士21人,集聚着大量高层次人才。
2、重点经济带内的高新区逐步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空间组织形式:
1、成--绵--渝高新技术产业带
一级中心城市成都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教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强化成都软件产业的研发能力,着重信息安全软件的产业化发展;强化成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的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绵阳建设成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和军转民示范基地;强化重庆生物医药的制造和研发功能,以此带动渝中、渝西、三峡库区、武陵山和大巴山药材产区的中药材产业化和基地化建设。
2、建设贵阳、南宁、桂林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
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地区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准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苗药和藏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业和绿色食品行业。未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同时扶植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及制造药业的发展。
3、建设昆明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地区其发展要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烟草加工业,提高烟草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昆明建设成我国的“生物谷”和辐射东南亚的生物技术交流中心
能源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图四)电力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带开发的重点产业之一。西南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它有着丰富的水力、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具有发展电力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西南钢铁工业应凭借自身矿产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及西部开发建筑用钢的市场优势,形成以攀钢为核心的钢铁工业基地。贵昆沿线应充分发挥本地的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建设我国西南重要的原铝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带应充分利用西南地区矿产和电力资源的优势,建成我国南方铝加工基地。
西南地区重点经济带的基本化学工业是西南原材料工业最为薄弱的一个行业,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做好贵昆沿线磷矿产资源的开发。
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布局(图五)
根据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和加工产品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未来5~10年重点发展产业包括特色粮食、蔬菜、水果、烤烟、甘蔗、中药材、畜牧产品、茶叶及其加工业。其中卷烟工业、食糖工业、白酒工业和中医药工业具有全国意义。目前,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范围内各级节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因此,特色农业布局重点考虑四个典型区域。
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与布局(图六)
旅游业和现在物流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南重点经济带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1、旅游业是西南重点经济带的普遍优势产业,可以建立一大特色旅游区即长江上游成渝和南贵昆区与青藏高原区。成渝与南贵昆区应充分挖掘云贵高原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塑造三峡旅游的新形象。青藏高原区要借助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川藏、滇藏公路的改造,加快雪域风光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2、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如建设以重庆为依托的以水公、水铁联运为主且沟通河海联运大通道的物流基地。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将融合报关、仓储、验关、运输等为一体,是名副其实的内陆口岸。成都火车西站是国家铁道部在全国重点打造的八大集装箱货运站之一。
四、可能形成的交通枢纽-昆明
成都、重庆已然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大型交通枢纽。
明日之星——昆明
昆明为云南省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它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理由:
1、地理位置
昆明,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它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它还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
2、自然条件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3、交通建设方面
航空:昆明市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现在使用的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Kunm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KMG)年吞吐量1894万人次,位列全国城市第七、西部第二、世界第六十六。新机场停机位108个,跑道两条(2020年前后扩建为4条),航站楼面积58.7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昆明新机场年吞吐量计划2200万人次,将于2011年通航。是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
铁路:昆明市内现有成昆铁路、沪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昆明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火车站。昆明南站是未来昆明最大的火车站,所有动车组停靠站。现以货运为主,建有南站货运集装箱中心。东站、西站、北站都以货运为主。
公路:昆明市内道路总长10000余千米,有108、213、320、324、326等多条国道经过,京昆,沪昆,汕昆,广昆,渝昆,杭瑞高速等高速过境。昆明拥有多达17个汽车客运站,在2010年新建完成投入使用六大汽车客运站,原来17个汽车客运站调整并优化至这六大汽车客运站内
轨道交通:昆明轨道交通规划已编制完成,六条线路总长近190千米,轨道交通首期线路已于2008年12月19日动工,现已开工四条线路,第一条线路将于2012年投入运营。
4、经济条件
昆明区位独特,地处“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随着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的通车,泛亚铁路的规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国际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实施,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