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时间:2019-05-13 07:5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第一篇: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一、2007年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

构建以贵阳为龙头,由周边若干城市(镇)带组成的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强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是贵州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省从2006年初颁布实施“十一五”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07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二年,经济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贵阳市政府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贵阳市政府2007年4月份专门召开了“关于加快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实施的建议”工作座谈会,邀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各大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广泛的吸纳各个领域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起到了对社会宣传的作用。

2.加强政府间的合作。贵阳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问题。曾多次与安顺市、黔南州就协调机制、经济发展、资源共用、共享、投资项目开发等问题进行磋商和探讨,并签署了合作协议。2007年3月,安顺市党政代表团前来我市对推进城市经济圈再行协商,安顺市与贵阳市在贵阳市行政中心举行了两市县区友好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安顺市西秀区等七个县区分别与贵阳市云岩区等七个区正式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安顺市委、贵阳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就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促进两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确定了要在“政府推动、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深联系,共同加快两市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快速发展。贵阳市的七个区与安顺市对口的区、县都在积极地寻求合作的机会,共谋发展。

2007年8月,贵阳市常务副市长申振东带队,到黔南州政府就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推进步伐有关事宜与黔南州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就贵龙经济带的建设、召开三方对接会等问题达成共识。随后,贵阳市南明区与黔南州龙里县就城市经济圈规划实施达成合作意向,两地将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打造“贵龙”城市经济带。南明区与龙里县分别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

2007年10月9日,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发展协调与合作会在黔南州龙里县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唐德智出席会议。会上贵阳市、安顺市和黔南州三地发改委分别就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情况进行了汇报、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对“贵龙”经济带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2007年开工建设了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简称快速通道),贵广快速通道的建设,将形成贵阳城市经济圈贵阳市连接龙里、贵定等县市的一条新的主干线,为加快构建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和基本框架创造有利基础条件。同时,贵广快速通道也是贵阳城市经济圈通往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为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各市县资源整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积极谋划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黔南州的龙里县紧临贵阳,在纳入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后,龙里县政府十分积极,提出要建设依托贵阳,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城市经济带。以龙里县水桥为起点,建设一条长20.4公里(其中在龙里县境内有17.06公里)、宽80米的城市大道接贵阳油榨街——小碧城市干道,目前正处于规划对接阶段,为此,黔南州政府与贵阳市政府一起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4.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贵阳市域内也存在着行政区划不适应的现象。经过半过世纪特别是近20年建设和发展,贵阳市已经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城市中心区已全部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充分释放城市极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区建设面积扩展。为此贵阳市政府进行了“三马片区”和“龙洞堡片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增强云岩区和南明区的辐射带动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是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的规律,首先要在经济圈内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服务环境条件等要有利于形成廉价的资源配置成本;其次在经济圈内要有合理的产业链,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第三经济圈内要有一个强大的市场,并具备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效的政府行为,能够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经济要素间的关联、流动,实现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补、共享。

对照上述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所应具备的条件来看,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贵阳城市经济圈内的城镇之间在资源的利用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资源开发组合条件良好,比较优势突出。但贵阳城市经济圈在产业链及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产业链。以铝工业为例,贵州的铝土矿资源和电力资源较为丰富,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是全国主要的氧化铝生产基地,但从整个铝工业的发展来看,存在着铝工业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目前产品附加值低,以铝型材为主,对延伸的下游铝加工产品,特别是市场紧俏、附加值高的高精铝板带、箔材、现代交通用的大型铝合金材料等,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域内目前尚属空白。二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内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差异较大,而统一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形成统一的市场意义重大。三是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软环境”上差异较大,突出体现在政策互动的速度过慢。经济圈内各区、县客观存在的政策规定、执法标准、投资环境的差异,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统一规范。如贵阳市周边城市都在反映的进入贵阳市的电信一网通、户口迁移、居民就业、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内外有别”,客观上为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形成了一堵“围墙”。正因为有这样一些缺陷,贵阳城市经济圈所应具备的要素集散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2008年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政策建议

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区域问题、局部问题,但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为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健康发展,2008年,从政府层面上,应对以下两方面予以充分的考虑:

(一)营造经济圈内无差异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根据贵阳城市经济圈市场发育迟缓的现状,政府应当根据本区域的市场化进程,共同制订出有效的区域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区域市场竞争秩序制度。政府不仅要对市场竞争作出法律规范,还要对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作出法律规范。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外贸出口政策等,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建立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尤其要为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向民间投资开放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

(二)实施跨区域项目带动,实现圈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圈经济形成的重要依托,没有足够的、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以及城市圈经济就不能有效运行,尤其是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关系着城市圈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基础设施的滞后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由于目前缺少统一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子规划,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降低经济圈综合成本,提升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在区际交通、通信、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统筹规划,实现跨行政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第二篇:贵阳城经济圈建设报告

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一、2011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一)提高核心带动力

2011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始终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总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积极应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通胀压力加大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综合承载力、服务力、形象力和带动力明显提高。完成生产总值1383.07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7.14亿元,同比增长37.3%,增收5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20元,同比增长17%,比全省高出29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81元,同比增长23.5%,比全省高出3181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32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9.20%。荣膺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入选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开工建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一环一射两联线”的市域快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贵清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二环路全线贯通,“三环十六条射线”道路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建成贵阳铁路枢纽改貌货运中心、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孟关国际汽贸城,组建成立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开工建设贵阳国际金融中心。

(二)推进黔中经济区形成

黔中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重点经济区。范围包括贵州省贵阳市及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仁怀市,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共计32个县(市、区)。区域国土面积51236平方公里,占贵州的29.1%。一是推进贵安同城化发展。贵阳与安顺地缘相连,人文相通,两市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90公里,随着贵昆铁路提速改造工程的竣工,两市的客运运行时间仅40分钟,待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运行时间仅30分钟。随着贵阳市建成区的拓展和轻轨、环城铁路的开工建设,贵阳市与安顺市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推进贵阳安顺同城化将有效解决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矛盾和摩擦、消除行政壁垒,为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二是推进贵龙城市经济圈建设。建立较高层次的高效的管理机构,强化对贵龙城市经济带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形成龙里与贵阳同城化发展新格局的体制机制。强力实施“东扩”的城市空间发展计划,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龙洞堡贵阳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进。6月27日, 贵(阳)龙(里)城市经济带路网暨中铁项目安置区在贵州省龙里县开工,标志着贵龙城市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三是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分工协作、加强产业发展新机制的构 2 建等方面入手,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与花溪区、平坝县协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2012年城市经济发展展望

根据国家关于“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空间布局要求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主城优化提升,新区组团联动,市县同城发展,增强辐射能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区五城五带”(贵安新区、双龙新区、北部新区;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北部工业新城;二环四路城市带、贵阳至遵义城市带、贵阳至安顺城市带、贵阳至毕节城市带、贵阳至凯里及都匀城市带),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服务力、形象力和带动力,把以贵阳为核心的黔中城市群建设成国家级城市群。

(一)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贵阳为核心、以快速陆路交通通道为主轴的黔中城镇带和产业带,形成产业带与城市带互动发展新格局。以贵阳市现有建成区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完善“三环十六射”,加快 “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构建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北部工业新城五大城市新组团,带动环城公路沿线的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特色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网络体系,以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以贵阳、安顺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黄高速公路、长昆客运专线为主轴,形成贵阳-安顺城镇带和产业带,带动“贵安新区”规划建设。以贵阳、遵义 3 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遵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为主轴,形成贵阳-遵义城镇带和产业带,带动“北部新区”规划建设。以贵阳、都匀、凯里三大城市为节点,以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长昆客运专线为主轴,形成贵阳-都匀-凯里城镇带和产业带,带动“双龙新区”规划建设。以贵阳、毕节两大城市为节点,以贵毕公路、成贵快铁为主轴,形成贵阳-毕节城镇带和产业带。

(二)提高“以产带城”的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增加就业为核心,以“五带”为基础,建成大规模、专业化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主轴带,形成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特色食品、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为核心的产业走廊。二是加快园区建设。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方向,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区和调整区位工作,推动白云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息烽磷煤化工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基地、修文工业园、开阳磷煤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其它园区向省级产业园区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配套力和承接力,促进工业用地向城镇和交通沿线集聚,形成若干工业集聚区,进一步拓展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三)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综合运输网络结构,继续适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合运输结构调整,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铁路:在既有川黔、贵昆、湘黔(黔桂)铁路干线的基础上,构建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发达地区4~10小时的“一环十射”快捷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公路:做好黔中 4 经济区高速环、贵阳经开阳至瓮安、修文至黔西、修文至金沙、贵阳至惠水、清镇至黔西、厦蓉高速清镇至织金段等项目建设工作,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服务高效的区域高速公路网和城际道路网,实现贵阳至遵义、毕节、安顺、都匀、凯里周边邻近地州市中心城市公路运输3小时内到达,形成区域客、物流运输大通道,发挥贵阳市交通枢纽的辐射与联系作用。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并力争建设贵阳—安顺—六盘水、贵阳—息烽—遵义、贵阳—贵定—凯里、贵阳—龙里—都匀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提高区域间快速通达能力,构建轨道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并存、互为补充的现代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航空:配合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二期及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枢纽机场。鼓励和引导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航线,加大航班频次,进一步优化提高与省内专线的航线及密度。水运:以开阳洛旺河码头、息烽大塘口码头建设为核心,以乌江干流航道建设为重点,提高对外通道作用,通过水路交通软硬件建设,客货物流能通过乌江黄金水运通道北下长江。信息:加强能源、原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构建黔中经济区内无障碍信息平台,统一电话区号、移动网络并实现信息网络平台一体化。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区内各地的发展。水利: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并采取从乌江调水和开发贵阳市周边地区的水源,加大黔中供水量。尽快编制“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水资源综合规划,适时调整水发展的空间布局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强化公共事务服务职能,加快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同城同待遇”步伐。重点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成西南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医疗急救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积极探索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构建社区服务保障新机制,使全市城区人口全部纳入新型社区覆盖公共管理“半小时服务圈”;建立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制定出台《贵阳市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解决流动人口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乌当、花溪、清镇、开阳等省级试点,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事关群众生活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公共交通、电力、燃气等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加强区域合作。一是建设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围绕黔中经济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和引擎功能,从区域布局、产业发展、交通路网、服务功能等方面规划建设并做大做强核心区,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同城化发展,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二是规划建设贵 6 安新区。积极推进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制定先行先试发展政策,突出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将贵安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成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

(六)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着力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体系、宜居的城镇生态体系、自强的文化生态体系、友好的自然生态体系、和谐的社会生态体系和协调的政治生态体系,加快建成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三篇: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与建议(科技专项)

黄冈市科技局s0100

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提升武汉城市经济圈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构建武汉城市经济圈战略设想的宗旨。黄冈作为城市经济圈的组成城市,理所当然应该为推进这一战略设想而出谋划策,当前,我市面临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出口、增加就业、拉动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做出别的贡献。从长远看,城市经济圈建设,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企业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简要介绍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从而让各位领导更加全面的掌握黄冈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在制定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更大的发挥黄冈的优势,弥补黄冈的不足,使得黄冈能够借“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实现黄冈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黄冈高新技术发展现状

1、经济效益有所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1.86亿元,增加值3.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3.3%和14.9%。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段远明同志提出了“全市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作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发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号召。市长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以推进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各类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冈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投融资政策,从事高新技术和产业化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特别是招商引资政策中包含有对土地、税收、基础设施配套的优惠办法,投资审批权限下放和审批环节减少,以及对投资500万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一牌两卡”(保护牌、红卡、绿卡)保护制度。我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导力度也在不段加大,如市财政局每年拿出100万资金和市科技局三项经费以不低于50%的额度集中用于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3、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态势良好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过程,在近几年,项目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某些特色领域,一些项目经过放大投产后,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机电一体化方面,湖北亿州微特电机公司与华工共同开发的高效低耗负维护直流永磁盘式电机,湖北贵族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互联式真空壶,湖北传动轴公司的精密成型技术生产发电机爪极,三环气门厂的新型EQ—153气门,多次得到国家和省的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并成为当地创税大户。二是生物医药方面,英山金地药业的中药新药软塞胶囊产业化开发,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味地黄丸,浙江海翔置业公司在蕲春建设的李时珍国际中药港,浠水庞安时生物公司的复合微生物发酵中药活菌制剂等,将带动我市茯苓、苍术、射干等多种地道药材的GAp种植,不仅拓展了当地中药材市场,而且促进了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新材料方面,白莲高新有色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的稀土铝合金冷凝器蒸发管,黄冈奉和科技开发公司的超薄复合铝合金射频管,华厦窑炉工业总公司的卫生瓷隧道窑、辊道窑等,已分别被纳入国家火炬、重点新产品和创新基金计划。四是制造业信息化方面,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在短短几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已有两家企业先后被省厅定位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另外贵族真空器皿公司和三环气门公司已与软件供应商签定合同开始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方案,还有多家公司正在运筹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制造业信息化将对我市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供长盛不衰的保障。五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示范体系建设方面,引进国家“863”农作物新品种隆平高科水稻品种在蕲春大面积种植,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逆性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龙感湖与华农联合开发的双低油菜两个深加工品种“双低油菜高级营养烹调油”和“双低菜籽高级营养膳食油”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在国家星火计划重大专项“农村信息化示范体系”方面,黄冈市被列为国家重点示范基地,被誉为“湖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4、高新技术企业正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品经济效益突出。

今年我市又有一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家企业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四家省级高新企业正在复审中,目前全市已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有十多家。据统计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其中稀土铝合金管形导体、维生素B2、B5、高效节能陶瓷窑炉、D—泛酸钙、无刷式无铁芯盘式电机、新型EQ—153气门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5、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

在黄冈招商政策指导下,本着“打科技牌,招科技商”原则,全市招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形成了大家争先招商、选择招商,百舸争流、千帆竟发的大好局面,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已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活力。县市从麻城为例,麻城市引进外来客商430多户,引进市外资金9亿多元,外来企业每年提供税收2000多万元。市直的招商企业如贵族器皿公司、奉和科技开发公司、东联盛科技开发公司、海威力机械有限公司等已开始运营,它们的高新技术项目已投产或放大投产,高新技术产品销往国内外,成为我市经济一道新的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部领导推荐下,今年我局成功引进了“863”项目“金属粉末注射

成形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黄冈,该项目技术是北科大专家经过10年攻关的结晶,已先后得到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技基金、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科研计划等的大力支持,该技术被国际上称为“当今最热门零部件成形技术”,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项目总投资3个亿,全部投产后所创利税将使我市利税在现在基础上翻番。

6、高新园区建设取得进步。

经省政府批准,我市建成了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了全省第一家省级高新工业园——武穴市高新技术工业园。这一区一圆正以良好的态势运作。黄冈市高新区内已建成现代农业生态园,生物医药园和新材料开发基地;武穴高新工业园建成了维B、新型广谱抗生素等系列医药产品的生产基地。另外,我市还有国家级重大密集区一个,省级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2个。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市只有黄冈市开发区,武穴市及麻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而其它各县、区高新产业相对滞后,这将严重影响整个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

2、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尽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去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与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市所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同时,骨干企业数量少,带动效应不明显,在全国、全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还不多,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以医药为例,我市27家高新企业中,有9家属医药行业,但却无法形成产业规模。

3、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活力不足;从技术结构看,中低端技术居多,高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从产品结构看,投资类产品比重高,消费类产品比重低;还有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很容易引起家门口价格战,既影响企业效益,又阻碍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艰巨。

4、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0.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重成果、轻应用,产业化导向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技术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高新技术发展亟待优化。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政策机制不活,投资环境亟待完善。与沿海省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借助外力、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针对国际性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的照商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引导性投资不足,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资金“瓶颈”使许多有生长力的中小企业生长缓慢,许多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移到黄冈以外应用;三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对“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以上对黄冈高新科技发展现状的介绍,我们认为从立足于黄冈高新科技发展实际的角度,关于如何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提出若干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建设经济圈合力,加大薄弱地区的投入。

建设武汉城市圈不只是武汉市的事,也不只是周边8市的事,它涉及到湖北能否振兴崛起,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是一项推进湖北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经济圈在湖北行政区域内的体制优势,注重发挥政府行政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合力,给予黄冈等发展滞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

2、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各取所长

加快编制武汉城市经济圈区域共同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武汉城市经济圈各城市一定要确立错位发展的思路。武汉作为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它的定位要高,要跳出武汉发展,周边城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发展其所长,主动融入武汉经济圈板块。作为黄冈来讲,高新科技重点发展网络软件、生态医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新材料。

3、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网络快速对接

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建设武汉城市圈,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布实施的原则,加快机尝公路、铁路、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投融资体制。作为我们黄冈,我们应该尽可能完善黄冈与河南、安徽、江西三省和大别山重要出口路的规划建设;加快红岗至红安一级公路的建设;团风至黄州公路与阳大公路的对接;武汉至麻城高速公路与武汉至六安高速公路的对接;完善大别山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开通武汉至黄州至黄石的高速水运通道。

第四篇: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阳市是特大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新世纪以来,贵阳市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逐步增强,已成为辐射全省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的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进入起步阶段。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贵阳市、安顺市和黔南州发展实际,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认真制定和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做大做强贵阳城市经济圈,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1)公路交通网建设 按照城市经济圈的“点-轴式”和“组团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打造产业聚集带,加快建设联结经济中心、工业基地、重点旅游区和资源开发重点地区的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重点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环线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力争逐步构建“六放三环六连接”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相联结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六条放射性主干线(“六放”是指贵黄、贵遵、贵新、贵毕、贵开、贵惠等六条向外延伸的放射状公路),重点建成贵阳扎佐至遵义高速公路复线,加快建设贵开高等级公路、花溪至惠水二级公路并延伸到广顺(长顺新县城),形成贵阳至遵义、贵阳至安顺、贵阳至都匀三条高速公路大通道,为建设通道经济带创造条件。建成沙文联结龚家寨-白云-金阳-久安-石板-金华-花溪-小河-龙洞堡“一环”高速公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联结修文-扎佐-新场-羊昌-百宜-下坝-谷龙-龙里-孟关-花溪-石板—麦坪-清镇-百花湖-麦架-修文的“二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积极做好联结息峰-开阳-瓮安-牛场-福泉-贵定-昌明-惠水-广顺-平坝-江龙寨-站街-卫城-小红岩-广田-石洞-息峰“三环”公路的规划和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重点建设改造“六条”中心城区与经济带、主要工矿区和重点城镇的连接公路。即息烽—开阳—瓮安—福泉接贵新高速公路;乌当-东风-猫场-哪旁-洛北-贵定公路;白云-麦格-卫城-新店公路;清镇-马场-广顺-平坝公路;普定-西秀-双堡-广顺公路;普定-轿子山-蔡官-七眼桥-旧州-双堡-江龙-镇宁-落别-普定公路。

重点卫星城市和城镇建设 重点建设清镇、平坝、惠水、贵定、开阳、龙里等城镇。“十二五”期间,力争平坝、贵定设市,其中,清镇城市人口达到1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平坝、贵定城区人口不小于8万,其它县城不小于6万。积极推动扎佐、小寨坝、久长、谷脚、占街、牛场、昌明、双流、平定营、青岩、孟关、广顺、马关等卫星镇、工矿镇建设,“十二五”期末,各卫星镇、工矿镇镇区人口达到1~3万。在长顺工业区中,只有威远工业区在长寨片区。其他三个:广顺工业区,凯佐工业区,鼠场工业区,都是北部广顺片区。广顺城区一环也建成,二环正在规划中。广顺才是真正融入贵阳城市经济圈,县城并没有,长顺人总是认为自己是贵阳的卫星城。可以,从贵阳到长顺必须经过惠水,惠水已经是真正的卫星城了,人们还会来长顺吗?

如果你想投资,不想让你的财富大量流失,就把眼光投放在广顺。

第五篇: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

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

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

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三)政策层面同城化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目前,尽管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实现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行政分割问题。在行政区划分割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很多政府官员中,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斤斤计较等旧思想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地区的产业定位,恶性竞争,强化了经济圈内的产业同构现象。

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同城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县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户籍制度等差异,形成了比较隐蔽的地方保护;合肥经济圈缺乏一个发达繁荣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合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滞后,没有构成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超市、连锁和配送等新型业态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促进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除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外,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特别注重扶持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要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和淮南辐射。六安市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运输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培育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水电等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巢湖主要发展电工器材产业、化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产业。淮南市除了重点发展煤化工、火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产业定位为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周边县镇要充分利用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形成与合肥市产业互补的关系,把合肥经济圈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能源基地和旅游基地。

(二)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基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和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巢湖的水资源、治理巢湖污染的考虑,可将合肥市(含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和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含山县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合并为新的合肥市。同时,撤销巢湖市的居巢区、肥西县和肥东县,设立合肥市居巢区(或巢湖区)、肥东区和肥西区。强化淮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考虑将六安市的寿县、合肥市的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设立新的区。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并且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由几百米即是长丰县。将长丰县从杨庙至下塘一分为二,南并入合肥郊区,北以新长丰县并入淮南市。做出调整后,淮南市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发展旅游经济,也有利于淮南市西城区的扩张发展,同寿县县城联成一片。

加快产业园区的集聚步伐。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对于国家级开发区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省级开发区,重点建立产业集群的平台,提供行业发展情报,收集和发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散发管理知识和情报资料等,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合作。

(三)政策及体制层面的对策建议

以十二五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制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以省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合肥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肥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经济圈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部门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联合办公制度,研究解决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涉及的确定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问题。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快建立合肥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统一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招商引资。启动一批事关合肥经济圈社会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生态、环保、旅游、商贸、信息和文化方面的项目。逐步统一各市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检验检疫等监管和执法标准。建设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2]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 32

[3]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6,207-209

[5]周富如等,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9

[6]赵栓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23-

下载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与建议(科技专项)(写写帮整理)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与建议(科技专项)黄冈市科技局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提升武汉城市经济圈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构建......

    大西南经济圈(推荐)

    大西南经济圈 前言 《西部大开发“十五”总体规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选择现有经济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一、 正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学周边经济迅猛......

    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按照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我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整体推......

    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一、 正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学周边经济迅......

    合肥经济圈发言

    合肥经济圈税收论坛致辞(草稿) 尊敬的沈明会长、盛志刚副主席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省税务学会、市政协、省地税局、安徽大学、安徽财大、省社科院、市发改委、市社科联、......

    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标题: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既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形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更是实现大城市带农村的破冰之举。我认为,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