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时间:2019-05-14 17: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第一篇: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按照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我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整体推进示范市建设,现结合移民工作实际,就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思路和措施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抓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规划和筛选。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要求,把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美化居住环境、增加文体设施作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重点,优先安排,科学规划,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相配套、相衔接。

二是加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按照《四川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年度计划、建设实施、检查验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行管理。配合完善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的项目确定和审核、监督、汇总、上报工作。切实督促项目实施乡镇,规范化的完成各个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确保项目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三是积极争取其它资金项目。在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基金以及政府部门安排的各类建设基金和专项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继续加强移民技能技术培训,促进移民充分就业,增加移民收入

一是重点抓好移民就业技能培训。把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在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收入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做好移民就业推荐等服务工作。全年技能培训轮训人员不少于100人,移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75%以上。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业产业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移民增收为核心,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因地震受灾严重的移民安置区的技能培训工作,为移民发展生产奠定基础。全市计划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

三、加大移民生产扶持力度,支持移民发展生产,促使移民尽快致富

一是建立支持移民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部门和干部对口帮扶移民制度,了解移民思想动态,关心移民疾苦,解决移民困难,帮助移民发展生产;坚持市场为导向,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发展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建立健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考核机制,推进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

二是抓好移民生产发展示范点建设。继续对龙池镇顺达移民养鸡合作社,聚源镇三坝生猪良种繁育场开展重点生产发展扶持,拟关注养植规模和发展前景,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移民生产发展扶持。

四、继续做好移民信访维稳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疏导,引导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结合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以及“五五普法”和“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活动,以多种形式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训教育,教育移民遵纪守法,淡化移民“特殊公民”意识。

同时教育引导原住居民理解、支持、关心、帮助移民,尊重移民的生活习惯,不歧视、不排斥移民,让移民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融入到当地社会。

二是按照信访工作程序,做好移民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严格按照信访工作程序,及时妥善处理移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加大移民信访积案处置化解力度,尽快完成移民信访积案化解工作;移民来信来访案件到期结案率达95%。

三是落实责任制,做好维护移民稳定工作。进一步落实稳控措施,继续开展移民涉稳突出问题排查、梳理和稳控化解工作,落实领导带头包案调处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制度,定期主持分析研判热点难点问题和苗头隐患,督促检查工作进展,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移民乡镇、村、组、移民户,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发现移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和处理在基层。确保重要时段和敏感时期不发生到市、省和进京非正常上访,确保不发生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群体性事件。

五、认真研究移民搬迁安置中的遗留问题,做好移民安置扫尾工作

一是做好紫坪铺水库库区龙池集镇迁建和集镇移民安置工作。按照省、成都市移民办和都江堰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对龙池集镇迁建实行项目管理,根据调整审批后的龙池集镇概算要求,督促龙池镇加快集镇迁建中移民项目的实施,安置好集镇移民。另外服从龙池集镇灾后重建工作大局,认真细化集镇移民项目资金、项目,确保移民资金用于移民迁建安置工作,使集镇移民得到妥善安置,为紫坪铺水库龙池集镇迁建工程完成验。

二是做好紫坪铺水库移民概算调整相关工作。结合《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淹没影响征地移民技施设计报告(报批稿)》,认真梳理从移民搬迁安置以来,我市出台的相关移民安置政策,及移民反映的相关问题,与省水利设计院、省移民办、成都市移民办、紫坪铺公司衔接协调,就紫坪铺水库库区、施工区、集镇迁建、专项迁建等搬迁安置移民、迁建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准备相关材料,提出概算调整相关意见。

三是做好紫坪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验收做好准备。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验收工作大纲,制定我市验收准备工作方案,从农村移民搬迁安置,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业项目复建,库底清理,移民档案等6个方面作好移民工程验收准备工作。

四是根据概算调整审批后有关政策认真处理紫坪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有关遗留问题。认真梳理紫坪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土地占用情况、移民搬迁安置状况,作好档案资料的进一步完善、整理、归档,弄清家底,为市政府对移民后时代有关决策提供依据;根据调整审批后的概算研究移民搬迁安置中遗留的共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不违背移民政策,又使移民反映多年的无据可施的问题得到解决;对移民搬迁安置中存在的个性遗留问题,逐一研究,逐一分析,提出处理方案。

是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决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圆满完成灾后重建确保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整体推进示范市。

第二篇:“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报告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因明朝在此设立皇家驿站而得名,全市辖9县1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60万人,是河南省重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自驻马店市被确定为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以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坚持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和34项创建指标任务。通过创建,我市公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拥堵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一、坚持政府主导,形成长效创建工作保障机制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为凝聚创建合力,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四区政府、公安、财政、发改、国土、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创建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节点进度,形成了完善的长效机制;

同时还建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聚焦“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建长效”,及时协调解决创建难题,有效保障各项创建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二)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市政府每年都将公交场站建设、纯电动公交车辆更新购置、公交专用道建设等工作列入“惠民工程”。市委陈星书记多次专题听取创建汇报、调研城市公交场站建设,市政府朱是西市长亲自抓创建重点工作,召开市政府常务会研究修订《驻马店市城市公交专用车道通行管理办法》,同时指出“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转变驻马店市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创建以来,市政府先后召开市政府常务会、现场会、联席会、专题会近20余次,专题研究,重点安排,督查推动,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有效落地。

(三)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市政府督查室把创建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督导考核内容,建立台账、细化任务、明确时限,建立跟踪督导考评体系,按照积分管理考核办法,每周进行督导通报,每月对创建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审查,对创建工作到位、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进行加分奖励、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的创建责任单位进驻督导。

(四)宣传创建,营造氛围。创建期间,市政府每年都组织开展“公交宣传周及无车日”、“绿色出行宣传月”、“节能宣传月及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和宣传实践活动,市委宣传部、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联合组织万人自行车骑行活动、市民走进公交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引导活动等,市级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最美公交人”、“十佳公交之星”评选等创建活动,借助省内外媒体宣传驻马店市在创建工作中好的做法及成效,创建以来共刊登文稿300余篇,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驻马店市公交公司被公安部、交通部、国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表彰为“全国绿色出行宣传月及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成绩突出集体”。

二、坚持重点推进,构建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

创建以来,驻马店市落实创建方案,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了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绿色快捷、保障有力、安全舒适、特色突出的“驻马店公交发展模式”。

(一)落实指标,推动公交事业跨越发展。创建以来,我市紧紧围绕34项创建指标开展工作,全力提升落实各项数据指标。一是加大新能源车辆购置力度,创建期间新增车辆中绿色公交车辆比率、空调公交车辆比率均达100%,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14.5标台,实现市区运营公交车辆纯电动化。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公交枢纽场站面积达25.3万平方米,公交进场率达100%。三是提升乘客满意度,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

来车信息实时预报覆盖率达100%,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达100%,各项乘客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四是提速增效为民,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达38.3%,高峰时段平均运营时速达20公里/小时以上,运营准点率达90%以上,公共汽电车责任事故死亡率为零。五是进行公交化改造,中心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率已达100%,公交运营补贴到位率100%。

(二)完善政策,引导城市公交又好又快发展。我市紧紧围绕城市公交引领城市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落实既有政策力度。严格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用地、路权、资金、财税扶持等配套政策。二是制定与示范城市相匹配的新政策。市政府相继出台《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的通知》、《驻马店市城市公交专用车道通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创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开展创建数据调查。2017年,我市在委托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驻马店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2017--2030)》时,对驻马店市居民出行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发放问卷20000份。市统计局开展了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500份,并编制《驻马店市公共交通满意度调查情况报告》;

完成了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平均拥挤度调查,采集有效问卷12000份,编制《驻马店市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平均拥挤度调查情况报告》。

(三)强化基础,提升公共交通保障能力。创建以来,市政府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出发,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一是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近年来,市政府连续将纯电动公交车推广应用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惠民工程,明确创建期间车辆购置及资金保障措施,截止目前已实现市区公交车纯电动化;

同时引进100台北汽绅宝纯电动共享汽车,市民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方式自助下单,通过手机在线支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低碳生活、绿色出行需求。二是加大公交场站设施建设。2015年我市将8处公交场站列入市政府惠民工程全力推进,至目前已实现公交进场率达100%。三是强化公交专用道管理。印发实施《城市公交专用车道通行管理办法》,在市中心城区6条主干道划设公交专用道66.8公里、设置公交优先通行路口30处、安装固定电子监控设施40处,在各主次道路划设公交专用停靠车位370处。同时,在市区公交专用道违章抓拍设施上安装led显示屏,提醒社会车辆不得违法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进一步改善城市公交运行环境,公交准点率、通行率、上座率及市民乘车满意度大幅提升。四是慢行交通建设日趋完善。投资建设5座过街人行天桥,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

在主城区投入使用50个公共自行车便民点,提供1000辆公共自行车,有效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造或新建自行车道及步道13条,慢行系统道路建设达32.5公里。通过合理布局非机动车空间、人行空间和各类设施,推动慢行与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引导市民选择公交+慢行出行,有效减轻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四)提升服务,增强城市公交吸引力。我市聚力构建多层次、高效率、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交服务保障能力。一是优化常规公交网络。根据公交体系建设要求和城市发展实际,建立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常态化调整机制。创建期间,新开通公交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余条,开通夜间公交线路3条,市民出行更加快速便捷。二是推广特色公交服务。为满足市民不同出行需求和助力我市双拥模范城建设,我市开通了“八一”拥军公交专线、夜班公交、商务专线、校车专线等特色个性化公交服务,实现定时定点、一人一座、快速准点的“体面出行”服务,鼓励市民集约出行。三是助力城市文明建设。我市以“见人见车见行风,向上向美向文明”为宗旨,在城市公交全面开展“雷锋班(车)组”创建、“城市公交斑马线上车让人”等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公交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各类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爱心助学、扶危济贫等学雷锋好人好事频现媒体报端,广受人民群众称颂点赞。驻马店公交车长李双和王国成、罗一三名同志在人民群众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舍己为民,他们的先进事迹分别在央视新闻、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河南电视台、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网站刊登转载,更被全国网友称赞为“公交侠”。驻马店市公交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绿色出行宣传月及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成绩突出集体”、“河南省交通劳动奖状”、“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五)科技应用,对标市民美好出行向往。我市公交智能化项目建设依托驻马店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智慧公交顶层设计和框架体系。一是公交智能化成效显著。在公交运营效率方面,建设驻马店城市公交智能调度平台系统;

在公交便民方面,建设城市公交ic卡智能收费平台系统,实现了城市公交ic卡与全国260个城市的互联互通和乘客刷中原银行卡、移动电信手机、微信、银联云闪付等“五位一体”支付方式乘车,以及推广应用“掌上公交”实时查询系统;

建设安装电子站牌100余座,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可感知、实时准确的公交出行信息服务。二是互联互通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市辖9个县中已有4个县实现公交ic卡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同时我们将以市区为中心,将交通一卡通向其他县区覆盖,逐步实现县县通、县市通,让县城的公交卡在全国、全省互刷通用,让更多县城镇居民享受到公交优先的成果。三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推进。目前市交通运输局已建成包含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监管数据采集平台、视频图像监控资源整合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内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促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改善公众交通运输出行服务质量,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改革创新,提高公交行业运营效率。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市政府在《驻马店市城市公交成本规制及财政补贴补偿办法》文件框架下,把公交惠民、利民政策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列入创建任务的2.86亿元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利息,以市公交公司为主体进行筹措,由市财政在5年内分期补贴给市公交公司。截止目前,公共财政购买公交服务资金到位率达100%。二是公交服务质量考评制度健全。制定《驻马店市城市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评分标准》,对公交企业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社会责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情况与企业投资回报挂钩,建立了长效规范的监督评价机制。三是勇于创新管理更精细。目前城市公交正在应用erp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内容包括oa办公自动化、员工管理、车辆信息、物资材料管理、各县域公交分公司管理等,有效整合公交企业的信息资源;

同时推行“多劳多得、节约归己、超额自补”激励机制,成立专门考核管理部门,实施考核突出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自身“造血能力”。

(七)优化环境,推动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我市采取一系列道路组织优化措施,不断优化城市公交运营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一是改善交通秩序。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市交通执法、公安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深入开展主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依法强化交通秩序管理。二是实现专用道监管资源共享。公安部门在市区安装40处公交专用道固定电子监控设施,并接入公安交警违法处理平台,实现公安天眼系统与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资源共享。三是交通需求管理取得实效。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坚持在主城区实施机动车按尾号限行,期间市区城市公交车实行免费乘车。每年由市政府下发通知,组织开展“公交出行宣传周暨无车日”活动,提倡活动期间全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除保留应急公务车外,优先选择城市公交出行。

三、坚持引领带动,打造人民满意的“公交优先”示范城市

驻马店市创建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工作在落实财政出资购买公交服务、打造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不断强化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已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城市。

(一)重点扶持,落实财政出资购买公交服务。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基础薄弱。但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对公交投入占市财政投入城市建设费的10%以上,公共财政购买公交服务资金到位率达100%。2014年市政府组织财政、发改、交通联合制定了《驻马店市城市公交成本规制及财政补贴补偿办法》,明确了城市公交在城市发展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引导性地位及政府与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每年由三部门联合对城市公交进行成本核算,核定结果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在保障公交运营补贴的同时再给予公交企业8.5%的利润,为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和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二)市县联动,强化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我市深入探索和着力打造全国中等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驻马店模式”,加快推进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采取政府购买公交服务的合作方式,将市区城市公交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向各县复制推广,把市区公交智能调度平台系统、ic卡智能收费平台系统等资源与辖区各县共享,以市级公交带动县级公交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将我市每个县城公交都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县级公交,着力构建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的“大公交”格局。目前,驻马店市公交公司已在平舆县、遂平县、确山县组建了城市公交子公司,开通公交线路20条,投入纯电动公交车285辆,实现了市县公交运营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收费”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县级公交小散乱、车辆技术状况差、服务水平不高、市民出行不满意等问题,深受各县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的引领下,其他县城也正在快速推进中,“十三五”期间,将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协调发展。

(三)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我市始终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2013年至2016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马店市公交公司分别对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市迅达公司所属的城乡客运线路及车辆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管理。目前,驻马店市中心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已达100%。

(四)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中,体现公交优先原则,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保障城市公交场站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场站规划建设。编制《驻马店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17年~2030年)》,按划拨用地供给标准规划公交场站用地59处,总规模达92.15公顷,其中公交停保场18处、公交枢纽站27处、公交首末站10处、公交修理场4处。按照交通运输方式“无缝隙衔接、零换乘”和“城市公交不出城、城乡公交不进城”的目标,在市中心城区规划了东南西北4个综合客运枢纽站,总占地600亩,目前4个综合客运枢纽站规划选址方案已经市规委会研究通过,正在办理相关建设手续。

(五)正向激励,着力推动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驻马店市公交公司在2005年由正科级事业单位改制为有限公司,与市政府签订了30年特许经营协议。虽然企业性质改变,但市委、市政府一直鼓励、支持、引导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从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企业党建、优先保障发展等方面,激发企业发展动力。2018年11月26日,由市政府推荐,驻马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作为我市三板上市重点企业培育,为推动城市公交提升知名度、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以及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和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驻马店市将继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深入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在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工作中再发力,将城市公交发展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服务人民群众满意出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秦群燕:“光谷新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时间: 2010-11-09 | 文章来源: 民革中央调研部 民革湖北省委会

字号:大 中 小

一、建议用“光谷新城”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Optics Valley of China(简称光谷),2009年12月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名称没有完全统一,在不同的范围甚至在同一篇媒体报道中出现多个名称:如东湖开发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科技新城、光谷、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鉴于开发区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期,我们建议用“光谷新城”(简称光谷)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理由有三:

1、开发区已经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建设:这里不仅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数十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名两院院士)和百万在校大学生;同时已经建成10多个产业园,注册企业达13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26家。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把高新区建设成融“产、学、研、居”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2、“光谷新城”的内涵:新城不仅区别与武汉的老三镇,还体现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一是新政策特区,二是高新科技产业新城,三是人文新城,四是生态城市,五是和谐城市。

3、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已往所有名称中,“光谷”的国际影响最大,认可度最高,不可替代性最强,中国特色最鲜明。“光谷”的使用时间最短,频率最高,仅“百度搜索”显示,使用率超过千万次,是其他名称的10倍。

目前,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达518平方公里,区域战略定位是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处在科技产业核心和领先地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将与鄂州、黄石、黄冈形成沿江城市连绵带,真正起到8+1城市圈的纽带作用。

二、“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历史机遇

1、十七大的理论背景:生态城规划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促进城市发展和建设转型。生态城市不同于简单的自然的绿色城市,它内涵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整体效益的建设和评价,它要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遵循以保护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原则,以宜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态原则,以高效为核心的经济生态原则,以和谐为核心的复合生态原则。

2、国家战略的叠加: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区的建设,要在一个开发区里率先取得经验和示范,这在全国是首例。和中关村比较,光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和良好的基地生态条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依据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从1999年起,许多城市如天津、上海、长沙、扬州、威海、深圳等都先后提出并积极推动建设生态城市。

武汉市2005年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在中心城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远城区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

3、“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全球同步,国际一流”的定位,营造出可持续的“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形成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人才和企业、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品牌,以教育、科研和轻制造业为支撑,融居住、商业、文化、游憩功能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一流的山水园林式现代科技新城,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同时,也将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进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人口转化,发展都市新农业的典范。

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水平先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生态文明的普及程度在国内外处先进地位。

三、“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基地现状和规划蓝图:早在光谷建设之初,政府就把保持该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为建设光谷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有大面积的水域---东湖、南湖、喻家湖、汤逊湖,远接梁子湖,丰富的水系延伸形成了众多的半岛;在区域内,原生绿地、起伏山地、农田村庄等构成典型的山水田园自然生态环境。2006年《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环境报告书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2007年总体规划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当时规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这个规划通过向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咨询,集中了国内一流规划研究机构的方案和一流专家的智慧,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理念是:紧密围绕服务“自主创新”功能需求;打造人与山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的光谷新城。城市结构形态:一条主轴,四大簇团;一个都市核心,三个支撑中心;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2、“绿色光谷”与“魅力园区”:通过规划实施已经初步建成科技新城大框架,产业园、住宅区、商贸区、文化区合理分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配套建设初具规模,多项重大基础配套工程建成或开工,水、电、气、路、绿化景观、商业娱乐、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产业发展及生活空间。

重视自然生态条件的保护和人工景观的培植:利用区域内山体建设大型开放式森林旅游区,将湖泊、水库、塘堰等大型水系纳入景观体系之中,长远考虑将梁子湖、汤逊湖、南湖、野芷湖等四大水体进行连通,利用湖汊和水岸的交接界面,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湿地;规划生态用地面积占总用地的25%。修复被损山体,实施片林绿化,修建了多座主题公园,增加了居住用地与铁路、公路之间的绿化缓冲用地;结合路网布局,进行道路绿化、节点绿化,进行道路景观视廊和防护林带建设,并通过这些绿化廊道将规划的山体、水体景观要素进行串连整合,绿地率为45%。

3、环境保护和环保技术应用:实施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区内排水管道的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汤逊湖、南湖的截污治理工程已启动,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管网系统部分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卫生防护距离在2公里以上。在二妃山垃圾场退役后,科技新城不再设置垃圾场。

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多个领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明显优势;有企业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水污染防治、噪声放射性防治设备生产、环境友好型材料生产、节能与环境服务等领域的生产和服务。

环保科技融入新城:如被称为新世纪的LED环保光源---深蓝色星灯建筑绿色亮化工程,无有害金属汞、无有害辐射光、节能、寿命长、可控性好。这些LED产品就出自武汉光谷的电子企业。

4、基地存在的现状困难和以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地范围内农用高压电网布局比较随意,网线垂度低,占地多,影响规划;原有规划对国家和区域重大建设项目衔接还不完全,如城际铁路和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发生明显撞车;一部分产业园建设土地使用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建筑布局天女散花、建筑风格五花八门),建设过程对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大范围的场平,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表层土壤和植被,还严重伤害了生物链;部分水系在早期建设中被人为填堵隔断,大量的水岸被人工硬化,连导水明渠护坡和底层也硬化;绿化人工程度太高,有些地方照搬外地或外国式样,过分追求视觉美感,本地植物保护利用不充分,养护管理成本高。

城市管理政策和环境保护立法还有空间;居民的生态文明整体水平不平衡。

四、“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路径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产业培育为依托,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推动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的光谷新城。

1、以城市规划为蓝本,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规划产业,交通、居住、都市农业、生态用地、旅游休闲和各类城市配套用地。协调国家和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如航空、铁路、天然气工程等)在新城规划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对接;通过路网布局逐步改造和调整高压电网(新建网线尽可能入地敷设);土地开发簇团推进,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安排容积率,引导建设单位采用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建筑规划布局,总之,在《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基础上,不仅要使扩大的规划范围和原规划区域相衔接,还需要创造性的深化设计,更全面的体现生态性的整体观念。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强化:

职住平衡与绿色交通---交通既和经济有关,又和社会有关,交通目标要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高效。绿色交通就是

要打破过去的以车为本的方式,回到以人为本,减少整体的出行需求,通过产业布局提高的城市就业覆盖率,通过居住区的布局实现尽可能的职住平衡,通过园区生活配套特别是公共租赁房和职工宿舍提供,降低长距离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和慢性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工具,并强化相应的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依托的便捷、安全、舒适和智能化、生态化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和对外货流通道。并布置光谷公交总站以及若干与路网节点相配套的公共停车场。

生态社区和宜人生活---随着光谷城市的功能不断被完善,依托区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以及产业技术优势,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不断加强,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智商人才和高收入水平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了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经济基础;这里应该建成知识阶层、投资者、回国创业人员、外国驻汉人员、高科技从业人员等高素质人群生活、工作的首选,成为最宜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已经建成的如当代国际总部基地,当代国际花园就是范例---洋房、运动公园和暖气配套、社区园林等构成“五星级优生活特区”。还有已经和将要建成的大批独具特色的住宅小区吸引创业者和市民入住,构成“光谷板块”。

光谷新城的扩展范围内包含大量农业人口---为了避免城中村的现象再发生,对农村居民拆迁统一还建,集中安排居民新社区,并一律按城市住宅区的标准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总结新社区建设与管理,提供农业人口转化岗位,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新城区农业人口和城市居民逐步融为一体的新途径。

要体现城市配套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商业、金融、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等设施配套都将“生态化”;城市的景观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2、产业发展升级的路径: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要争取在全国城市建设比较中做到土地利用率最高,单位土地面积排碳量最低。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围绕生态产业,选择产业链的高端,重视研发设计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推动示范。要大力研发、催化、孵化和推广低碳高效技术,系统推广清洁生产、发展新型循环型产业。目前光谷正在形成以清洁技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与信息服务为重要支撑的“1+4”产业新架构;新动力汽车,新能源、生物产业、激光、新材料、节能环保、地球空间信息、创意产业、高科技农业、信息产业、新型循环型产业都应该纳入产业发展战略。

3、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加强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生境的扰动,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如给鸟一个家);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重视人工生态景观建设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加强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推广生态型建筑:充分体现自然通风、采光、隔热、制冷;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推广应用生态型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工程中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无害化等。

推广活水净水生态工程和分质供水,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中水回用系统,变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推广汽车特别是公交车使用天然气,更快更好地建设一批加气站,支持公交行业多用清洁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生态保健技术;废弃物再生,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工程技术。

4、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强调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协调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在环境资源保护利用权交易,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

强化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的城市服务功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要以即将出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为契机,在被赋予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在产业政策、创业政策、融资政策与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过程中,充分探索优化城市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的新途径;在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寻求多

元化的主体和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和委托社会组织与企业积极参与。

加强执法和监管:充分吸取老城区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教训,重点加强与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相关联指标的监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指标,空气质量优良率指标;严格控制水域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通过监管和引导,克服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中“奢侈化”、“崇洋化”等流行病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积极构建覆盖职工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在光谷工作的城镇职工、农籍职工、农民工、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都参加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城市没有工作的居民和农民主要解决两项:养老和医疗。

5、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修订法律,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公民明白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修改城市建设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树立城市生态风尚,倡导生态价值观----如提倡公交车、使用环保车、自行车;提倡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提倡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绿色旅馆”、“绿色饭店”,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建设与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光谷”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理论探索、完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有重要示范意义;对周边和其他城市也完全能够起到辐射溢出效应,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工程技术方面可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结语: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生态的世纪,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意识的日益普及,以人为本的深入落实,生态文明的逐步推进,生态工程必将从目前的理念阶段发展为一门具有独立方法论和工程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成为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发源。

第四篇:关于城市示范窗口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城市示范窗口建设情况的汇报

河口区民宗局(2012年8月)

城市民族工作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关系到民族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多年来,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民族事业、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作为建设富裕河口、和谐河口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将民族工作列为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河口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区,根据市民宗局《关于建设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窗口的通知》(东民宗发„2011‟22号文件)要求,河口区高度重视,正积极在社区、学校、企业中选拔民族工作先进单位,筹备建设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窗口,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增强正确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根据实际,确定河口区实验学校、六合街道河安社区作为示范窗口。现将其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学校宣传亮点多。河口区实验学校组织了近200名中学生参加了主题为“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同庆新中国成立63周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知识”测试活动。区实验学校小学四(5)中队开展了“多彩的少数民族之旅”主题队会,中队会活动通过“知识问答”“民族舞蹈” “民乐演奏”“风俗欣赏”“服饰竞猜”等环节一一展开,展示了绚丽灿烂的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深化了学生对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了解,增强了学生“56个民族,56朵花”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弘扬和培育了青少年爱祖国、爱民族、“56个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情怀。二、六合街道河安社区宣传形式多。六合街道河安社区与我局共同主办了“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口暨民族大团结专场文艺汇演”,现场观众达400余人。还举办了全街民族宗教工作座谈会。区委统战部、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领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统战工作人员及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出席。座谈会上,来自维族、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的代表们就各自民族风俗习惯给大家作了介绍;宗教界代表汇报了“祝福祖国”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代表们还就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座谈,大家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纷纷表示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活动期间,海宁、河宁等社区还把宣传教育活动同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家庭困难户进行走访慰问,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在创城工作中,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充当志愿者和公共文明引导员,上路执勤。数民族志愿者积极为群众讲解文明礼仪、文明出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知识并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市场、集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抽出自己的一点时间做公益,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为大家服务,给居民提供一个整洁的环境”正成为河口区少数民族志愿者的共同心声和愿望,少数民族志愿者已经成为“民族大团结、城市更文明”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五篇:城市公共自行车工程建设工作报告

一、城市公共自行车一期服务系统项目运营情况

去年以来,我们在安排专人先后赴、等地学习考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方案,同时专门成立了市交通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公共自行车的日常维护、后台管理等工作。我们一期选取了30个市民需求量大、实施条件成熟的站点,并于今年年初建成,首批1000辆公共自行车也于3月15日投放运营,成为省内除青州外第二个拥有该服务的县级市,市民出行选择更加多样化。

一期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项目(包括1000套锁车器、1000辆自行车、30个站点控制器、系统管理软件、服务器和配套附件及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通电通网),由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招标,中标单位是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有限公司,中标价为343.61万元,已付137万。

二、城市公共自行车二期服务系统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在一期公共自行车投放试运行后,我们不断总结运行管理经验,及时的调整车辆调度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使用。同时,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二期项目建设,拟近期再建设30处站点,再投放1000辆自行车,解决车辆布局偏少的问题。

在站点设置、运营管理等方面,我们通过日报、民生网、QQ等方式广泛征求民意,结合实际,经过分析、对比、筛选,初步确定了二期服务系统的30个站点,近日启动站点建设工作,预计二期服务系统项目的建设费用为329万元。

三、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运行费用情况

一期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每年运行费(包括办公费、自行车及设备维护费、人员工资、网络通讯、电费、车辆燃油、保险、维修场地租赁等费用)全年共计138.25万元,已列入财政预算,鉴于项目启动前期租赁维修场地、维修自行车库房、预交电费、更改通讯网络和监控设备等资金投入较大,市财政已拨付40万元;公共自行车二期30个站点和1000辆的运行费预计每年为87.6万元;两期共60个站点2000辆公共自行车的运行费共计225.85万元。

四、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是在建设主体选择上,为保障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配件的互换性和管理软件的兼容性,经与财政部门沟通,公共自行车二期项目的建设建议仍由一期中标的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供货并负责安装,招标时间没有超过半年,价格可执行上次招标价格。

二是在站点设置上,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数量需求仍然较大,建议加快站点建设进程,争取年内中心城区站点达到100处,基本实现大的小区与公共场所附近均有一处公共自行车站点,运行成熟后,再逐渐向外布点衔接,最终建成中心城区和城郊循环的慢行交通体系。

三是在站点分布上,因我市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东西跨度较大,区至站点较分散,建议在西城新汽车站提供一处房屋作为公共自行车的西部调度维修管理处,以弥补目前仅在交通运输局办公楼设有调度维修站,调度与管理自行车不方便、管理费用较高等问题。

四是在配套功能上,建议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在没有设置慢行道的路口处,增加斜坡道口,便于自行车在路沿石的人行道上通行,以减轻道路压力和保证安全;晚间采取措施禁止机动车在弥河风景区道路上通过,以保证自行车与行人的通行安全。

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均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也把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纳入政府“五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之一,推动和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也是优化公交结构、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要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明确运营主体,优化运营系统,完善监督体系,真正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

下载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思考

    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思考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3 15:48:04 字体:【大 中 小】 吴 进 〔内容摘要〕 经过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

    城市示范社区典型材料

    河湾堡社区申报城乡示范社区典型材料 (二○一○年十二月) 河湾堡社区隶属于土门墩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789户,11950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7人,其中书记1名......

    城市基层党建示范街道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各有关旗县区委: 根据《关于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

    上海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合集5篇)

    上海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残疾人有5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近4%;60岁以上老年人24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18%,老龄人口比例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步人老......

    学生会工作报告(示范稿)1

    学生会工作报告(示范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学生会主席XX,上周学生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全校学生的清洁卫生意识,并进行了教室、公区、......

    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与城市开发区建设工作报告

    城市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一核双圈”战略,加快城......

    城市公共设施补缺工作报告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布署,坚持以城管大变化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重点工作全面突破,队伍建设争创一流,各项工作项项争先”的工作......

    城市拆迁管理工作报告

    城市拆迁管理工作报告为推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研讨、实地考察,对我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