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1: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儒雅风范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它在提高人的操守、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习惯等方面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而当今社会所出现的诸多不良风气,都是在做人的基本操守、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和行为习惯方式方面的问题所致。影响到儿童少年,就是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个千年传承的礼仪之邦会出现今天这样一种道德的虚无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上出了问题。传统道德的传承无力,就等于失去了根基,现代文明建设不力,就等于有本无末,有源无流。有鉴于此,我们下定决心,咬定目标,于一年前在全校启动“雅善教育”实践研究,让我们大感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天然地一致,“若干意见”提出的“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就是我们雅善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所作的工作就是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的“雅善”行为方式合于美,行为效果指向善。我们认为小学生如果从小就能做到行起于雅,止于雅,将会为其终身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雅善教育”的基本理念

雅善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年龄及阶段性发展特点,遵循其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促进与人的意识倾向与之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全发展和完善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学校德育从制约性教育转向主体性教育,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充分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雅善教育的释义

“雅”,是人内外兼修的气质,是人内在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善不能离开运动、变化和行为单独存在,不能离开运动、行为和存在的主体。是人知行统一的能力,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培养出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习惯。简单地说,雅善教育是指对学生某一方面博雅习惯的养成教育。雅善教育的实施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雅的教育环境,创设和谐的人际交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优雅善为,使学生愉悦心境、陶冶情操。雅善教育的必要性

(一)家庭养成教育意识淡薄;许多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孩子的学科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受外界的影响。

三、研究的总体目标:

有规范的言谈举止,有追求卓越的境界,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绅士般的特殊气质,能做一个融洽社会、正确生活、幸福生活的人。在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进行行为选择倾向时能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在雅善教育中淬砺一种雅文化,以此来协调人际关系,锻造校园和谐、师生和谐的局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雅善教育渗透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中。2.以修身国学经典和现实的礼仪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读经文,明道理,修雅善,从少年时代就系统地接受良好的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以系列实践活动为辅助,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在活动中触动心灵。

五、雅善教育策略与措施

我校雅善具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开展:

(一)建立德育导师制度 实施雅善教育

学校倡导人人都是孩子的雅善导师。建立了以中队辅导员为主的雅善导师制度,推行雅善导师团队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主要内容有:要领会导师的核心精神——成为学生生活的关怀者、雅善习惯的引领者。要做好导师的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形象,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发挥榜样、典范的作用;二是转变方法,以故事寓理、事实说理等方式引领学生规范行为;三是转变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给学困生、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雅善导师团队重点开展了“导师观点报告交流活动”。导师观点报告交流活动于每周五教师会议前两位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开展的雅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在交流反思中促进成长。

(二)营造雅善环境

感受雅善氛围

雅善环境的营造有利于雅善教育的实施。在校园环境、班级布置美化中突出一个“雅”字。首先,各班班级文化有专门的“国学雅韵”版块,而且还有学生亲手设计的“雅字标语”,如:“放慢脚步,离危险远了”“芳草有情,脚下留情”等,这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时地散发着一种博雅的文化气息;

(三)创设量化载体

积累雅善素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习惯的养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载体应由定性逐渐向定量转化。雅善量化载体是反映学生在活动中雅善规范量的积累,有利于促成学生良好的周期性行为,形成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我校推出不断升级版的雅善教育评比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争获“流动红旗”活动:每周学校按照《星级班级考核计分办法》,从各班学生文明礼仪、卫生情况、体育锻炼,学习情况,课堂表现5个方面,量化评分。每周按照得分高低评出3个班级获得周流动红旗。

争当“五星级班级”活动:根据学校《星级班级考核计分办法》,将各班每周得分汇总。根据汇总得分是否到达全年总分的90%、80%、70%确定星级班级。争当雅善少年得雅善卡活动。学生在礼仪、文明、学习、生活、劳动、卫生、健康表现优异就可以获得由老师颁发的一张雅善卡。

“阳光少年”积卡换花活动:学生将在礼仪、文明、学习、生活、劳动、卫生、健康表现优异就可以获得由老师颁发的雅善积累起来,达到三张以上即可获得“阳光少年”的光荣称号。在升旗仪式上有校长颁发“阳光卡”并为班级获得阳光花一枚,张贴在校内荣誉榜内。

“七彩阳光少年”的评比活动。“七彩”指的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雅行”主要侧重于礼仪、文明、学习、生活、劳动、卫生、健康七类习惯,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习惯,每一种习惯孕育一类雅行示范生。“七彩阳光少年“的评比是一项螺旋上升、量化考评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阳光少年“积卡换花的升级版。学生只有在一个学期内获得七种颜色的”雅善卡“才能获得“七彩阳光少年”光荣称号。诵读经典诗文,感受雅善情趣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精神底色,成为我们永恒的“根”。诵读古诗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有文雅的言谈举止大有裨益。学校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纳入正常的教学中,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诵读。每学期通过开展国学诵读比赛来推动此项工作。

(四)整合教育资源,扩展雅善渠道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开辟了艾家嘴社区、125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实践基地,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雅善规范的教育。让学生走近生活,在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道德潜移默化,使行为趋于规范。

六、研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雅善教育理论,阅读雅善教育的系列研究资料。

2、案例研究法。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通过反思和感悟,形成研究案例,从中反映探究、摸索的过程和细节。

3、实践反思法。紧密教育教学实际,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法,并付之于行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调查分析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相关研究实际情况,开展对比调查,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

七、研究过程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1)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做好课题的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全面了解本课题的实际意义,明确实验任务及具体操作方法。

(2)组织课题开题,收集文献资料,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学习生命化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课题实验的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1)继续组织学习雅善教育理论。

(2)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雅善教育研究汇报活动。(3)注重日常资料的积累,及时总结实验过程的经验教训,每学年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小结,并结集出版案例、论文汇编。

八、措施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杨海燕校长为组长,区级骨干教师为研究骨干的课题研究组开展研讨活动。组长:杨海燕 副组长:黄凡

核心成员:曾珊

彭芳芳

刘艳

罗晓燕

许燕玲

马少锋

刘慧芳

赵瑜

胡景军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2、后勤保障:为课题教师提供足够的参考资料,为举办各种论坛提供物质和生活保障。

3、师资保障:课题小组成员须认真备课,并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并为他们提供发表的平台。

4、经费保障: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费保障。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展示方式:

1、开展不同的雅善主题教育。

2、教师成果(德育导师实验报告、教学论文、案例、总结、反思等)。

3、学生成果(校雅善少年、阳光少年、七彩阳光少年名单。及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成果及各种获奖证书等)。

4、各种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报告。

5、校园、班级文化氛围。

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小学

2010.4.29

第二篇:小学生雅行教育

雅行教育

同学们,要记牢,言谈举止很重要;见师长,问个好,亲切微笑有礼貌;

上下楼,讲谦让,慢步轻声不争吵;

学国学,读名著,中华文化要学好; 善提问,多探究,相互学习效率高; 出教室,会放松,高雅游戏不皮闹; 列队快,纪律明,整齐安静做体操; 爱劳动,保清洁,纸屑果皮不乱抛; 公益事,多出力,志愿观念不能少; 守规范,见行动,雅行少年真自豪!

第三篇: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文明礼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其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能力的形成均需建立在具体生动的活动之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0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纲要》还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作了明确要求。可见,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

我校始建于1911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学生1800余人,虽然地处县城中心小学,但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父母的文化素质不高,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情况严重,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听之任之;部分学生家长忙于生计,无暇规范孩子行为;留守儿童在家中缺少礼数,对长辈不够尊重的现象较为普遍等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校表现为: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习惯差、语言不文明、不讲卫生、不守纪律,不尊重师长等。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德育处开展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从“走好路”、“上下楼梯靠右行”、“见到老师行队礼”、“不乱扔果皮纸屑”等一件件小事做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了使校园礼仪工作开展得更好,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申报《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对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更深入研究,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园礼仪教育概念的界定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什么是校园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校园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礼仪历来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和研究在不断丰富,但缺乏各地经验的总结,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需要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对“礼”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人物是周公。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独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被孔子及儒家后学所极力推崇的“周礼”,自然也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最强劲的力量规范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是非观念,从而将中国文化建构成一种礼仪文化。至此,礼仪逐渐地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准则,礼仪成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尺度,成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成为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而如今,国外公德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道德问题法制化。如以行为规范著称的荷兰,罚款项目不胜枚举:没带身份证看足球比赛要罚款80欧元;用望远镜偷窥罚65欧元;遛狗时不牵着狗、违反规定乱扔垃圾、用容易造成混乱的颜色涂抹房门等都要被罚款;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对随地吐痰者处以相当300元人民币的罚款,一段时间后,在韩国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灭绝。

在我国,旅游景点或人员聚集的地方,大声喧哗、乱刻乱划之人屡见不鲜;乱停乱放、乱走乱翻现象随处可见;学校里,与老师顶撞、追逐疯打想象屡禁不止......(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天空,我们希望通过新理念、新视觉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预计突破的重点难点

(一)课题研究所要达成的目标

1.培养礼仪意识:通过本次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用语。

2.培养礼仪情感: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3.培养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二)校园礼仪教育主要研究的内容

校园礼仪可分仪表礼仪、课堂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与教师交往礼仪、与同学交往礼仪、谈吐礼仪等。我们将重点研究的是:

1.校园礼仪中的仪表礼仪、课堂礼仪、课间操的礼仪、课间活动礼仪、集会礼仪、与教师交往礼仪、与同学交往礼仪的内容、形成及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2.探索教师在礼仪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三)预计突破的重点难点

以校园礼仪教育中的上课礼仪、行走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为重点。

难点是:虽然学生理论上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但在生活中行动起来就比较难,规范学生行为是一大难题;

我们决定以学生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礼仪教育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规范学生行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组织开展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题组将组织校园礼仪教育专题调研和研讨会,组织校园礼仪教育案例、论文和“校园礼仪示范班级”、“校园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聚合礼仪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学礼仪、讲礼仪,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使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同学,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3.以班级为主阵地,把班级作为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班队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学生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充分依托班委会和班团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开展校园礼仪教育活动和“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积极争创校园礼仪示范班级和校园礼仪学生。

4.以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为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校园礼仪的方式方法。

5.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并通过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文明礼仪教育,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明礼仪研究文献、论著、报告、经验总结、统计资料等,给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基础性调查,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程度,确立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用行动研究法对校园文明礼仪理论与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索、实践。礼仪意识源于实践、礼仪能力基于实践、礼仪习惯成于实践。

4、比较研究法:进行校园文明礼仪课题研究学生行为的前后对比,吸收古今中外校园文明礼仪应用的经验,促进校园文明礼仪研究的深入。

5、通过案例研究,共同探讨,总结经验。

(三)技术路线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方案——实践研究——反思调适——收集资料——总结分析——构建模式——形成报告——推广应用

(四)实施步骤

第四篇: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1、礼仪:礼节和仪式。小学生礼仪:小学生应知道并做到的礼节和仪式。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生应知道并做到的礼节和仪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2、礼: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广义的“礼”,泛指一切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作为狭义的“礼”,则指礼节,礼仪。守礼,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养成教育理论。

4、儒家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把人变成仁义礼智兼备的“君子”。《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包括礼仪教育。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授课,其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还设有理解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我国也在文革以后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想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体现“教学做合一”、“知行统一”。二是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统一起来,简称内外统一。避免出现:品格纯朴却不注重礼仪,显得粗野;注重礼仪,但缺乏朴实的品格,显得虚伪。三是礼仪教育心理化,注重心理辅导。对学生做非强制援助,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礼仪要求,加强道德修养,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理论价值:我们将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小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1、明确小学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的使用,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特殊场合礼仪等。

2、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规律,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实施相应的礼仪教育内容,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形式、方法,力争做到教育、训练的序列化。

3、创新礼仪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校情、学情、社情需要,使教育的策略更新,方式方法更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感,从而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我校三年级的8个教学班,共500多人。研究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全面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1)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三、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

(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小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3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并完成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小学生礼仪现状,撰写现状调查报告。(09年2月至3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09年4月)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研究阶段)

——搞好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举行课题启动仪式;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诸如: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歌谣、对联的创编活动,每学期有计划分层次地举行两次“礼仪之星报告会”,深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和习惯养成。

——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礼仪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礼仪与生活”、“礼仪你我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举行“良好礼仪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礼仪教育养成的成功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总结阶段)

——继续研究探讨,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

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优化环境,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二.多种渠道,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三.学科融合,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四.树立典范,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五.搞活阵地,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六.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七.家校互动,拓宽礼仪教育渠道

第五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

(一)理论背景

1、时代的要求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

2、课改的要求 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立即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仅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立即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仅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二、关键词的解读:

感恩教育界定为: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实践: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育技能。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

1、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要想继承和发扬“感恩”这一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就必须走进生活。

2、科学实践观

全面思考,重新定位,加快学校科学发展步伐。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三个”重点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打造优质教育、创建品牌学校”的共同愿景,确立学校“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情智和谐、德艺双馨”为核心,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和幸福教育融合的方式及途径,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广后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

1、课题研究的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课题研讨氛围。

(2)理论提升。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

(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5)关注信息交流。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本阅读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献收集和研究,尤其关注我国传统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调查分析法:在课题实施阶段,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分析我校的现状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每一种具体做法的效果。(4)、个案研究法: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5)、经验总结法: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认识。

3、课题研究的途径:(1)、教育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2)、课程国学味。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3)、礼仪外显化。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4)、范围全员化。按不同层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5)、展示规模化。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进行陶艺创作。

五、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

建立课题组、落实分工、加强理论学习、拟订总课题方案、构建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实施准备。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根据本方案的研究内容和策略落实研究计划,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举行实践研讨整合意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整理物化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

六、课题研究成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顾我校一年来的实验经历,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位专家的引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此课题开展已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们从过去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到现在已经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还能采用亲自做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部分学生在对待家长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体谅父母,也不乱发脾气了。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中,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没有学生因老师的说教而怨恨老师,更是体现了这些孩子们也开始理解老师,并能够与老师合作完成好每一件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三大工程 全面实施感恩教育 第一 诵读古典诗文 彰显少年君子风貌

诵读古诗文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我校以诵读古诗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感恩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们以“两结合、三机制、三延伸”的诵读模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诵读系列活动。四结合,即特色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修建了刻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假山,配有潺潺的水流,醒目的字迹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诵读经典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结合《弟子规——日常生活力行表》的设计,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活动表现一律纳入此次教育行动中,完成了三维一体的整合,使学生明白了感恩无处不在。使全体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相互学习,共同感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地迎接明天。第二 礼仪童子功奠基工程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自编了《小学生礼仪》校本教材。通过每周礼仪广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各科教学之中不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书店、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举行邀请函设计、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第三 思源归真普及工程

我校开展“让爱传递、让梦飞翔”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递梦想 快乐阅读”的读书周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并用绘画、诗歌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真爱梦想图片、视频宣传,让学生了解山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号召学生为他们捐款捐书,为帮助山区孩子实现读书梦想献上一份爱心,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共同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们从读书中享受到快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捐书”并非仅仅是赠送这么简单,“捐书”是一个纽带,让“捐书”和“受书”的学校、小集体和个人之间从此建立长期的友谊关系,今后将开展许多相互有益的快乐读书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互通学习经验,各自向对方介绍本地民风民俗,邀请对方交换考察,共同举办夏令营活动等等。开展快乐“读书捐书”活动,必将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使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学校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我们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懂得感恩”的指导思想、在大课间中全校师生共同完成口语操《让爱传出去》,使学生懂得感恩,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感谢父母给予生命,从而必发自内心的情感会自然的随着音乐流露出来。在以维吾尔族音乐为背景的舞蹈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踏着优美的舞步,摆动着可爱的小脑袋,孩子们就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新疆地域的多民族化,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与民族同学手拉手,肩并肩,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清明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极好时机。通过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了解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激发队员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珍惜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使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今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清明网上公祭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爱国主义网站——“民族魂”网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发表祭拜感言等以这种特殊的祭扫方式缅怀先烈。通过此次活动让全体少先队员感受到胸前红领巾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与爱护,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民俗风情、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祖国之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如:参观吐鲁番火焰山、坎儿井、沙漠公园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又如:参观蔬菜大棚、草莓基地等,整个活动过程有张有弛,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营造出紧张、活泼、欢乐、和谐的气氛。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懂得了友情的珍贵,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回校后,学生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了真实的感言。我校还利用陶艺做画话的契机,通过“赏陶艺----设计陶艺----制作陶艺----画陶艺----话陶艺----写陶艺”等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陶艺课程成为学生的至爱、学校的品牌,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语文观。最后学校还将自己亲自制作的陶艺作品送给来校参观的领导、送给了社区的孤寡老人等。这样的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他人。

七、课题研究的问题思考及展望:

课题研究开展到今天,我们也发现: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室;实践:已不是简单的活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要和学生一起在广袤的信息原野上驰骋。

学,然后之知不足;研,更加知困惑。“感恩”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究还不够深入,还需下大力气继续研究。我们相信,有这样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有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我校的德育教育科研之路将是一条永无止境、硕果累累的丰收之路。

下载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雅善教育的实践研究[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人员: 石命华 刘建军 刘建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小学生健全品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根据实践研究探讨更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组 李妮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计划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计划麻线中心校张鹏指导思想: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 自本课题被市教育局确定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