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对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性
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对社会大局稳定的
重要性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社会稳定
(一)社会稳定的概述
关于社会稳定,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从社会稳定的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稳定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从这一社会稳定观出发,我们今天所要维护的社会稳定,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动态的稳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稳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稳定,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
关于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十九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网格化智能化社会化,有效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严厉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平安宁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二)社会稳定的特性
一是社会稳定具有历史性。社会稳定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二是社会稳定具有综合性。由于社会结构自身的复杂性,社会稳定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正常以及人心安定等。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核心;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秩序正常是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稳定的综合反映。社会稳定的这种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必须总揽全局,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三是社会稳定具有动态性。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9页)真正的社会稳定,是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克服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的稳定,是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稳定。社会稳定的这种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动态的稳定观念,以动态的眼光、动态的理念看稳定,用动态的思路、动态的手段、动态的平衡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在动态环境中实现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宗教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宗教工作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进入新形势新阶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各宗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信教人数急剧增长,信教群众日益多元,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增加,信教群众和教职人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这些都使宗教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也逐渐加深。
党的十九大在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基础上,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则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就今后开展宗教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和部署:始终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把握宗教,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加强场所、活动、人员规范管理,依法妥善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严防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切实维护现有宗教格局稳定。着力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任何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不得干预和影响社会生活。重视解决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切实解决和防止清真概念泛化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网络涉民族宗教舆情的管控引导工作。坚持寓管理于服务,支持宗教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宗教人士教育培养,倡导和谐共融的宗教关系,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报刊、文化书屋进宗教场所,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党爱国、尊法守法、正信正行,创造和顺平静的宗教氛围。推动宗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二)宗教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宗教对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和影响的总体评价。宗教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转折时期,宗教日趋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因素,宗教问题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宗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一是宗教始终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因素。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和影响。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体系,因而具有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成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宗教思想观念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宗教是信教群众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代表着信教群众的共同利益。从道德层面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一旦思想观念受到挑战或发生冲突,就会引起不同信教群体之间的对立或碰撞,从而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2)宗教理论体系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产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宗教。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进步,有的宗教曾经存在一时但却被时代无情淘汰或日渐式微,有的宗教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而发展壮大,甚至由地区宗教、民族宗教发展成世界宗教。因此,宗教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有着完整教义、教规的理论体系和宗教仪式,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精神诱导和心理教化,宗教逐渐沉淀到信教群众的内心深处,成为稳定的心理属性和精神力量,对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影响。(3)宗教的固有属性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宗教固有的封闭性、排他性、特殊性等,是宗教存在的意义所在。不同宗教之间,甚至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由于所信奉的教义互有差异且常常彼此对立,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又因为这种差异性在长期的演变中被不断扩大,经过历史积淀积累为强大的潜在冲突因素,这些因素一经催化就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甚至大规模冲突,若处置不当就会使局面难以收拾,酿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宗教作为社会力量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和影响。宗教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具有社会主体(信教群众)、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社会设施(宗教活动场所)和社会活动(有广大信教群众参与的宗教活动或其他活动)的社会实体,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独特的现实社会力量,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1)信教群众的群体作用。我国的信教群众绝对数十分庞大,他们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同不信教群众一起构成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群体作用。这些信教群众在一些旗帜性、代表性宗教界人士的感召和影响下,可以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和谐稳定产生重大影响。(2)宗教组织的纽带作用。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协调宗教内部各种矛盾利益,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调动宗教方面的积极因素等重要职责。宗教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和谐稳定发生影响。(3)宗教活动场所的传播作用。全国目前有大量的宗教活动场所,没有批准登记的也有数万处之多,还有一些如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等难以完全统计的非法宗教活动场所。这些宗教活动场所作为实体单位,作为支点构成支撑链,支撑着各宗教的发展,发挥着传播思想、教化人心、传授教义等功能,也成为聚集群众、引导群众,对社会和谐稳定发生作用和影响的重要载体。(4)宗教活动的聚集作用。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组织形式,把众多信教群众聚集在一起,通过组织宗教生活,对信教群众进行教化,体现宗教的权威和力量。比如,伊斯兰教数万信教群众在“尔曼里”期间,聚集在拱北内,齐声赞念真主,感受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和社会等级的隔阂,为信教群众缔结了宽广的社会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教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通讯的便捷畅通,各宗教举办的宗教活动日趋增多,活动规模大、参加人数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诱因。
3.宗教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在社会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和确定,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宗教的需求和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程度。从目前来看,我国宗教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过去没有宗教的地方现在开始传播宗教,过去只有一种宗教的地方现在有了多种宗教,过去某些比较单
一、稳定的宗教现在内部不断出现分化。二是信教群众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三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范围不断扩大,手段不断更新。四是国际因素凸显,国内宗教问题国际化和国际宗教问题国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特点和变化,反映出宗教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程度加深。特别在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转型,处于矛盾凸显期和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涉及宗教因素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宗教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问题相互交织,境外敌对势力也利用宗教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并将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些都使得宗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更加广泛,作用更加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二)宗教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结合沙坡头区民族宗教工作实际,目前宗教方面问题不少,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潜在问题。
1.宗教工作特点:
一是五教俱全。信教群众广泛分布,宗教全,人员多,分布广,宗教问题对中卫市及沙坡头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宗教工作成为沙坡头区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宗教内部门宦多,派系多,分支复杂,宗教的复杂性特点尤为突出,由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宗教教义,宗教团体,门宦、派系、地域风俗习惯和宗教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争夺教权,争夺利益引发的分坊建寺,内部不团结等矛盾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三是宗教氛围浓厚,信仰比较虔诚。由于历史原因和观念落后,加之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滞后是产生宗教倾向的条件和土壤,随着经济发展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有所增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和年龄较大的人,因为无事可做,就将闲余时间用到了宗教信仰上,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味地追求神灵(真主)的赐福和庇护,甚至达到了狂热地步。
2.宗教工作中潜在的问题:
(1)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落实不到位。一是寺观会不按制度办事,民主管理不民主,有些将宗教因素、经济因素掺杂其中,干预宗教事务;二是部分寺观会管理能力差,特别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信教群众颇有意见,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三是部分清真寺不按有关规定到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而是依照“上面”的“口唤”搬请,这种行为往往容易产生教派内部矛盾,引发信教群众之间不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四是部分退休党员干部职工和农村中已退下来的支书,村干部参与宗教活动和寺观会的工作,特别是佛道教中比较普遍,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
(2)宗教教职人员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佛道教职人员少,缺乏有代表型的高素质中青年宗教职业人员,全市有部分佛道教寺院有寺无僧或有寺无道,从而形成有真空地带,给一些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以可乘之机,也给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增加了难度。二是大多数宗教人员个人素质低,文化水平不高,宗教学识浅,政策法律意识淡薄,判断是非能力差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三是因受世俗影响,趋利行为严重,特别是在佛道教僧人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不经寺观会同意外出经忏,作佛事,收取财物。
(3)基层宗教工作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未对宗教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事,且宗教问题相当复杂和敏感,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不愿涉足宗教问题,遇到问题要么绕道走,要么知难而退,要么捂着盖着,既不上报,也不及时处置,使矛盾不断沉积,形成许多隐患。有的不注重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注重研究调查,办法不多,方法简单,往往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地方平时不注意管理,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放任自流,任其蔓延发展,出了问题才去应付,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有的工作中理不直气不壮,不敢大胆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宗教代表人士不敢管,不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放弃领导权,在宗教问题上听任宗教人士说了算。
(三)宗教的发展必将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长远持久影响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力量,与国际或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关系日趋密切,特别是随着信教群众数量的不断增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宗教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全面分析和把握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宗教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特殊积极作用。
1.宗教发展趋势:宗教的发展,使得各宗教都突破原有地域和特定人群,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有的宗教甚至采取慈善先行、投资掩护、金钱铺路等办法,开展产业布道、慈善布道、文化布道。有的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或自办报刊杂志、制作光盘等方式进行传播,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网络宗教”的兴起,颠覆了传统传教方式,加快了宗教传播速度。
2.信教群体日益多元。在各种传播方式作用和各种宗教环境的潜移默化下,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的群体和新的信仰者加入信教群众队伍,使得信教群众中生出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群体。3.宗教界人士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绝大多数宗教界人士的眼界逐渐宽广、思维多样、富有理想,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观念更新快,价值取向多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4.宗教的传统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本土宗教越来越受到外来教派的冲击和挤压,我国传统宗教格局正在经受严峻考验。随着各宗教不平衡发展的加剧,宗教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宗教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双重作用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必然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宗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1.传播和谐理念。宗教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与其宗教教义、教理中的健康因素,并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各宗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对各宗教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的正确阐释,对信教群众的政治行为、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保证了社会的良好运行,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2.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具有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近年来,宗教界发扬其服务社会、造福群众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帮学助残、救难赈灾等公益事业,宗教组织以其内在信仰产生的良好道德感召力与社会公信力,在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优势。
3.宗教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宗教关系的和谐,包括各宗教之间的和谐,宗教内部的和谐,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和谐,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和谐等。从历史上看,如何使各宗教和谐相处,不仅是历史难题,而且是世界性难题。要坚持维护和保障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把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小康社会建设上,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宗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作用
1.各种非法宗教活动的开展。非法宗教活动是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宗教活动。我国现有的宗教基本上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过正常宗教生活的需求。但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团体和个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开展非法宗教活动,且呈增多趋势,既损害了宗教形象,又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汉传佛教中乱建庙宇、乱造露天宗教塑像之风盛行,道教中一些宗教人士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伊斯兰教中“周泽群势力”非法串联传教活动较多,基督教中“三乱”问题特别是私设聚会点进行非法宗教活动比较突出,天主教地下势力活跃等,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活动也屡禁不止。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宗教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开展非法宗教活动,骗钱敛财。一些地方利用宗教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宗教热”,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2.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从来都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可动摇的“既定方针”,是其“西化”、“分化”我国政治图谋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扩大某种宗教的影响,更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我争夺群众。同时,周边一些国家也出于自身利益对我进行宗教渗透,使得局面十分复杂。
3.宗教本身的消极因素。宗教作为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其思想基础和性质决定了宗教本身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宗教世界观是对世界幻想的、歪曲的反映,超越或背离了现实,不能引导和帮助信教群众真实把握客观世界。宗教还借助信仰者对神灵的信赖,使其教义披上“神圣外衣”成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使信仰者难以接受与所信宗教不同的其他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容易使人走向偏执。
(三)辩证分析宗教双重作用之间的关系
1.宗教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伴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宗教也不能例外,在对社会和谐稳定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伴生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2.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宗教自身有趋利避害的自觉,宗教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发展,宗教的历次改革,都是努力适应所处社会,积极促进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果。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3.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的作用和影响。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经久不衰,而且仍将继续存在,不仅因为社会仍有适合宗教生存的气候和土壤,也因为宗教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具有特殊复杂性和长期性。马克思曾说,“只有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一个极明白、极合理的过程的时候,宗教才会消亡。”江泽民也指出:“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我国的宗教政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引导和规范着各宗教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宗教因其本身固有的消极因素,以及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日渐增多,宗教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比较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危害着社会稳定。因此,不能用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来认识、看待和判断宗教,而是要从宗教的两重性出发,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入手,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和世界各国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着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观察相结合,既要认识到宗教发展的必然性,也要认识到宗教发展的多变性;既要看到宗教在我国存在的特殊性,也要看到宗教在世界存在的普遍性;既要肯定宗教适应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抑制宗教受各种因素影响所起的消极作用,才能对宗教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和影响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对宗教未来发展走向作出符合规律、令人信服的预测和判断,从而有利于我们用时代和发展的视角,调整工作模式和思路,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消极作用,使宗教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充分发挥宗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常态化管理,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以常态化的管理为基准,重点问题重点抓,一般性问题经常抓,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宗教领域的热点、难点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完善同其他部门工作联席机制,建立完善民族宗教工作领域预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爱国宗教团体在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把广大民族、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确保了沙坡头区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二)着眼稳定,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一是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把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
二是严格落实宗教场所民主管理、宗教场所财务管理、宗教人士聘任、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申报审批、大型宗教活动申报审批、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六项制度,重点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落实六项制度情况的督查,以督查促落实,提高了宗教干部、宗教人士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三是切实抓好宗教活动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自治区宗教活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细化完善宗教活动审批程序,紧盯宗教场所负责人履行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紧盯宗教场所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健全完善,紧盯乡镇事前检查防范和可行性意见书,紧盯公安、消防、卫生、住建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等四个关键环节,通过层层审核、逐级把关,切实做好区宗教活动安全管理工作。
五是抓好宗教场所日常管理。按照《沙坡头区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人员生活补助发放考核办法(试行)》,对符合生活补助发放标准教职人员进行审核,发放教职人员补助。
六是严格执行《沙坡头区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和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制度》、《沙坡头区征集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制度》、《沙坡头区宗教活动场所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等4项制度,为切实加强对沙坡头区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新建申报审批办法,妥善处理解决民族宗教领域新建宗教活动场所、公墓规划等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三)多措并举,提高宗教人士的民族宗教法治水平一是强化培训。制定宗教人士培训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培训班,分层分类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具体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财务人员、教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广泛普及民族宗教知识和政策,提高理论水平,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媒体报纸、宣传阵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提高群众的知晓率。结合“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在各宗教场所设立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台,在社区设立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专栏,在全区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深化和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
三是深入开展“七进”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单位、进乡镇、进村(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宗教场所“七进”活动,全面提高全区宗教领域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二篇:镇司法所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镇司法所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2009年2月28日,在**市司法局**镇司法所的努力调解下,一桩事故赔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2009年2月20日,位于**市**镇境内的一个水泥厂工人在搬运垃圾的过程中,意外的翻出了一具十二、三岁的女尸。后经人辨认,是附近居住的村民杨某的女儿,有智力障碍。报案后,经派出所认定属意外事故。杨某认为该水泥厂存在管理过失,才导致了自己女儿的悲剧,便要求厂方给予赔偿,被厂方拒绝后,杨某联合亲友将该厂的大门堵了起来,并拉了一条白色的横幅,要求讨个公道。
镇司法所得知此事后,立即赶到现场,将厂方负责人和杨某找到一起,司法所范文平所长分别听了双方关于此事的叙述后,展开了调解工作。首先范所长依据法律规定,向双方讲解了事故责任划分的方法,明确了双方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随后根据事故责任的划分和国家有关赔偿的标准,向双方当事人做了宣传。还就厂群关系方面向双方做了思想工作。开始双方都不肯让步,事情好象进入了僵局,最后经过连续四天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由厂方拿出16.4万元做为事故赔偿和丧葬费用,杨某不再因此事到厂里闹事,影响工厂生产。至此,一场原本棘手的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第三篇: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宗教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宗教事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缺失。这些都制约着宗教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安全。宗教管理的不完善,不仅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对宗教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也使得信教群众的合法宗教权益也频频遭受侵害。因此,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更新宗教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宗教工作依法行政,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热点难点之一。
一、分析宗教事务管理现状,排查重点难点问题
我区是泉州市宗教工作重点县区之一,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区域内均有众多信徒。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即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三个宗教团体,正式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164处,其中佛教场所89处,道教场所55处,基督教场所19处,天主教场所1处,另有民间信仰场所431处。在所有登记场所中现有教职人员共计175人,其中佛教134人(含清修女24人)、道教12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28人。建区以来,全区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四大宗教和睦团结,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宗教事务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一)教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教动机具有盲目性。信教群众的人员构成呈现出老年人口多、女性人口多、身患疾病的教徒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多的“四多”特点。由于科学普 及工作的欠缺,使教徒的信教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造成正常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时常混杂在一起。就是教职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基督教会有许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未取得相关部门认定备案、政策、法律知识欠缺的“义工”,佛教方面还有大量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的“清修女”,道教方面也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及思想觉悟偏低、宗教修养不高等普遍情况。
(二)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分散,不利于实行统一管理。我国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由此可见,登记是我国宗教活动场所取得合法地位的必经程序,是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依法实行统一管理的前提条件。宗教活动场所未履行合法的登记程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分散性,便不利于政府实施统一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尚有431处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而一些纳入管理的登记场所也存在着地理位臵偏远、面积狭小、信息闭塞或滞后、教职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管理上同样存在一定难度。
(三)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跟不上形势要求。目前宗教部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律政策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文件。有些规定比较宽泛,尚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严谨和扯皮现象。同时,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经费少、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目前的管理仅限于宣传、协调、引导等,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能。乡镇宗教工作,虽建立了管理网络,明确统战委员兼任,但由于统战委员大多担负繁重的中心工 作,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宗教管理。另一方面,我区宗教活动场所众多,部分场所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尽完善、民主管理不规范、场所管理人员政策法律观念淡薄、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管理能力差等,甚至因财务管理的混乱或管理人员的经济问题产生矛盾和纠纷,个别宗教场所建设盲目扩大,接受可能带有功利性质的社会捐资,甚至在未经用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审批或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进行建设,造成毁坏山林、侵占土地、破坏文物等后果。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滞后,不仅损害了宗教界的形象,影响了宗教内部的和睦与稳定,还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抓好宗教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宗教工作网络。
(一)抓好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责任奖惩制度。宗教工作不仅要求干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教义教规等,也需要许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敏锐的政治敏感性,更需要一颗热爱宗教工作的心。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对宗教干部各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要求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要加大对基层宗教干部在宗教工作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的学习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基层宗教干部的政治思想,提高宗教干部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需要。宗教工作干部要明确管理职责,端正工作态度,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宗教领域的调查研究,掌握各教派的发展动态,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和建言献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监督 措施、注重群众公认、绩效与待遇挂钩、实行责任追究等措施,促使基层宗教工作干部大胆管理、大胆创新、争创实绩,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抓好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培养爱国宗教人士。宗教教职人员在处理宗教事务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发挥着双重桥梁的作用。要切实做好教职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选拔、考核机制,大力加强爱国宗教人士和宗教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教职人员的宗教素养和文化素质,把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股众、深受信教群众尊重的骨干力量推上领导岗位,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始终保持我国宗教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人士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不懈地对宗教界人士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教育,进行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和法律法规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和支持各宗教团体结合各自特点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
(三)抓好宗教团体建设和管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引导宗教团体结合各宗教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风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化解矛盾纷争,服务中心大局,发挥积极作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变微观指导为宏观管理,引导宗教团体严格遵守宗教工作的方针、法规和政策,培育它们自我管理、自主开 展工作的能力,推行“以团带点”的管理方式;要维护宗教团体和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为宗教事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物质保障;要依法推进宗教团体的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民主化管理,建设和谐宗教、法制宗教、文明宗教。
(四)健全完善宗教工作网络,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要继续健全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落实镇(街道)、村(居)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增强基层组织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和“重心下沉”的要求,切实将宗教工作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实施基层宗教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加强宗教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涉及宗教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形成政府主管、部门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依法管理基层宗教事务的实效。
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信教群众理性信教。
结合“六五普法”、“宗教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对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分理解党的宗教政策,了解宗教的自身规律及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本领,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宗教工作责任意识。对信教群众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坚持不懈地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积极引 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组织信教群众认真学习《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区政府制定的相关宗教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宗教信徒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识别宗教活动合法与非法的政治水平,增强守法的自觉性。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深化标准化建设。根据省、市、区文件要求,以全区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年为契机,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结合创建安全发展行业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制定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循序渐进”的思路,确定标准化建设培植典型示范单位,强化典型示范单位的引领作用,按照“一级抓巩固,二级、三级抓提升”的目标,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
(三)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参与社会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宗教团体具有政策执行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可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要开展宗教和谐社区建设,将宗教活动与社会团体功能相结合,增强宗教团体的功能,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慈善、救灾济贫、医疗服务、文化服务、资助教育、植树造林、修桥铺路等活动,扩大宗教界人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影响力。还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两会”体系外的信教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促进政教关系的和谐。对私设聚会点乃至整个宗教事务的管理,都应该纳入社会建设的布局之 中,加强社会化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教会执行、信众参与”的宗教治理新思路。
(四)推进法制管理,提升宗教事务管理水平。
在宗教事务管理上,要坚持不懈推进法制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人员管理上,规范教职人员资格审核认定和任职备案程序,推进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工作。在宗教场所管理上,要加强监管,督促和指导宗教场所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民主管理制度、教职人员管理制度、卫生安全制度、教务活动制度特别是财务监督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委会和教职人员的职责范围,要求宗教场所建立场所管委会实行按时换届,通过民主协商程序产生,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定期向信教群众公布收支情况,确保了财务开支的公开、民主、透明,切实推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宗教场所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对于场所的建设,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维修、翻建、迁建、新建等翻修建工作进行审批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乱、滥建寺观教堂,并配合住建、文化、执法等部门,对涉及“两违”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监管、查处。
(五)依法加强宗教活动管理,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在宗教活动的管理上,引导各宗教活动场所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维护现有宗教格局,自觉抵制外来宗教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与侵蚀,加大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的力度,确保宗教活动合法有序。加强宗教传播渠道和宗教出版物的管理,截断 非法宗教宣传制品传播、蔓延的途径。完善情报网络,掌握进展动态,以预防为主,同时具备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坚决禁止非法传教活动和非法宗教出版物的流传,坚决打击任何借宗教之名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坚决取缔各种邪教组织。加强对非法传教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监管,重点惩治骨干分子。对于敌我矛盾,政府部门要立场鲜明、果断处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法治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做好日常防渗透工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治理非法宗教活动的长效机制,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标本兼治促发展惩防并举铸和谐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
1、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树立乡干部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
2.、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3、努力完善监督机制,有效发挥监督的源头防腐治腐作用。
4、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充分发挥案件查处的教育震慑功能。
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议事制度
2、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实行“村帐乡管”,对所属行政村财务进行监督。
3、积极推行政务、党务公开。
4、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制度,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5、建立乡党政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
6、建立和完善信访接待制度。
7、坚持民主生活制度,每年召开一次
8、实行述职述廉制度,每年在规定的范围内述职述廉一次。
9、实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0、实行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度。
党务公开的内容
1、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
2、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的情况,本级党组织对重大问题决策的情况。
3、领导班子党建工作目标及完成的情况,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及完成情况。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
5、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6、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情况。
7、干部选拔任用、奖惩考核的情况
8、组织设置及隶属关系调查,党内选举,发展党员,民主评议,评比表彰,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情况。
9、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党员参加“三会一课”、设岗定责、结对帮扶、流动党员管理、交纳党费的情况。
10、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情况。
11、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
12、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
政务公开的内容
乡财政所:民政所属财政下拨资金发放、水利所属财政下拨资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发放。乡民政办:农村低保办理、农村五保户供养、婚姻登记、救灾救济统计审批发放。
乡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口婚育、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办理再生育服务证、计划生育奖励办理、社会抚养费征收。
乡水管站:农村打井初审。
乡林业站:林木器厂采伐证办理程序及所需递交材料、林权办理、退耕还林事项。乡文化站:办理《网络经营许可证》、《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
乡司法所:调处民间纠纷、法律援助。
乡派出所:户口项目变更更正、办理准迁证、户籍管理十四项便民措施。
乡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药品价格和收费应当作为重点。
乡中心学校:对乡小学进行业务指导、组织教师培训、学生登记。各学校的招生,收费应当作为重点。
乡农机站:农村补贴办理。
乡经管站:合同签证、解决合同纠纷。
乡农科站:申办农业科技服务所需材料及申办。
乡武装部:征兵程序,兵役登记程序。
乡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光缆安装及维护。
乡畜牧医中心:产地证办理、准调证办理、消毒证办理、运输证办理、动物防疫卫生合格证办理。
乡国土所:农村宅基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权属处理程序,违法用地处理程序,农村的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管理等事项应作为重点。
乡供电所;用电报装服务,收缴电费。
乡邮电所:邮政储蓄、报刊订阅、特快专递、邮政汇款、邮寄信件包裹服务事项。乡信用社:农户申请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存款服务事项。
村务公开的内容:
1、村财务收支,收益分配的计划和完成情况以及审计结果。
2、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及其实施情况。
3、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计划和收入完成情况。
4、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及其实施情况。
5、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筹资方案和使用情况。
6、农民承担的税费收缴情况。
7、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情况。
8、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和审批、收费情况。
9、当年人口出生名单、申请生育二孩人员的名单和条件、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奖励和优待政策的落实情况。
10、农民住院就医合作医疗补偿费发放情况。
11、移民搬迁对象及补助情况。
12、退耕还林对象、面积、补助标准及发放情况。
13、粮食直补对象、面积、补助标准及发放情况。
14、农业化肥、柴油直补对象、面积、补助标准及发放情况。
15、村集体统一经营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16、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其使用情况。
17、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他村务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误工补贴的发放标准和支出情况。
18、上级拨入的各类项目建设款、财政转移支付的使用情况。
19、村公益福利和社会保险事业的支出情况。
20、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包、出租、转让方案和承租、转让费的收费情况。
21、村固定资产的购进、维修计划和落实情况。
22、村集体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财产、银行贷款、应收应付、单位往来等债权债务情况。
23、村务办公经费的开支。
24、水电等村集体统一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和收缴情况。
25、五保户供养标准和供养费发放情况。
26、优抚款标准和发放情况。
27、低保对象及低保金发放情况。
28、国家和各级政府征用土地方案,征地各村补偿费收入和发放、使用情况。
29、救灾救助款物、扶贫款物、社会捐赠款物的数额及其发放情况。
30、村集体资产的购置、拍卖、承包、租赁、评估及其审计结果。
31、村集体兴办项目的立项决策、方案论证、建设周期、投资数额、资本筹措、投资回报期、预期收益。
32、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情况。
33、设计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或者村民代表点题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
民主评议干部制度
1、民主评议或测评村“两委”干部结合每年的勤廉双述工作,按照诺廉、述廉、评廉的要求,每年进行两次。
2、民主评议的内容:
(1)村“两委”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
(2)村“两委”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村“两委”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4)村“两委”成员的实际工作成绩;
(5)村“两委”成员执行九项监督制度及中办、国办《意见》中提出的“六要六不要”的情况。
3、民主评议的程序:民主评议村“两委”干部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或“两议会”会议的形式进行,由乡党委同一组织,并派包村干部具体负责实施,其次由村“两委”成员分别进行个人述职,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最后将评议结果记入村民会议或“两议会”会议记录薄存档。
4、民主评议结果的作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两委”干部评议档次。
5、民主评议小组将评议结果及时在村务公开墙上向村民公布、公开,并存入本人档案。
第五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近年来,襄城县司法局始终把司法所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着“高起点、规范化、严管理”的原则,及时制定下发了《襄城县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对司法所的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被确定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年”,全县16个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仅用一年时间,全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16个司法所均设置了接待室调解室、资料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一应俱全的办公设施,并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实现了全县“一片红”,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
襄城县是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80%以上,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县的稳定。司法所作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是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服务、解决基层农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为此,县司法局领导班子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对基层司法所财力、物力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形成“要想村镇不起火,重在建好司法所”的共识。
按照《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实施意见》(豫司文
[2004]16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并研究具体建设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司法所办公用房的建设工作,并强调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和标准建设,较大的乡镇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较小的乡镇不低于100平方米;建设资金除国债资金外,我们还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进行支持,圆满完成了国债资金的建设任务。县委书记苏建涛在全县司法所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司法所建成我县的阳光工程,要求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外墙颜色、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资金标准;达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基层司法所建设的“三个到位”。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到位。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双重管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6个司法所全部立户列编,每个司法所有3名以上财政全供人员,并且至少有1名公务员,县司法局没有挤占司法所编制现象。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到位。为确保全县司法所办公用房如期建设,县发改委、国土局、城建局、供电局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把抽调人员、设计图纸、减免建设费用、通电通水等工作提前安排好,各乡(镇)政府还与县司法局签订了无偿划拨土地承诺书。三是建设资金保障到位。保证司法所建设资金及配套资金提前到位,为我县司法所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全面完成司法所的建所任务,我们严格推行“四定三包”责任制。即: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奖惩,包划地、包建设、包规
范。司法所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拟定了“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日程安排表”,从建所选址,办证开工,施工队的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划拨,竣工验收,均作了详细安排。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局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做好选址工作,并协同县发改委一起申报新建司法所项目。2005年8月,第一批国家投资的丁营、双庙、库庄三个司法所建设项目批下来后,我局积极参与由全市统一组织的招投标工作,并及时做好“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为司法所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一批建设的丁营、库庄、双庙三个司法所经检查验收后被评为优质工程。自2006年起,我局又陆续申请了第二批国家投资建设的范湖、山头店、王洛、颍阳、颍回、十里铺等6个司法所。经过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县16个基层司法所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经局党组研究,还为司法所高标准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并加强了对司法所软件的检查落实,为争创全省司法所建设先进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管理,规范运作
为使司法所建设规范化、上档次,局党组多次下乡征求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司法所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立足“建一个规范一个”的原则,建立了以“四化”为内容,以“五统一”为载体的建设工作机制。“四化”即:制度建设规范化。司法所承担着多项职能,我们围绕司法所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了多项工作的制度规定,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
服务、综合治理以及来访、咨询接待,学习、会议、廉政建设、档案管理、重大情况报告和考勤、奖惩、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司法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目标管理责任化。围绕如何发挥好司法所的职能,我们具体明确了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依法治理、安置帮教、法律服务等主要业务的工作目标。通过做好这些工作,以实际行动树立和维护了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文书制作格式化。针对司法所各项业务工作,我们规范制作了业务文书,统一格式,规范填写。档案管理标准化。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各司法所的资料分类装订,及时归档,摆放整洁。“五统一”:统一司法所名称、标牌和印章;统一工作人员公示牌;统一上墙刊板内容;统一规范性法律文书;统一工作必需的设施设备。“六有”:有电脑、有电话、有办公桌椅、有调解桌、有宣传栏、有档案书橱。通过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确保了司法所工作从程序到实体都严格、规范。
四、彰显职能,成效显著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步入正轨,关键是要彰显司法所职能,使其成为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与开展工作结合起来,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并强化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使司法所的职能得到了全面履行和发挥。
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县司法所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481件,成功调处478件,调处成功率99%;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164件;开展大型矛盾纠纷大排查12次;指导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642件,防止群众性上访14件,制止群体性械斗9次;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得力,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衔接工作到位,全县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开展法制宣传60余场次,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司法所为维护一方稳定,保护一方平安,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通过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干警的共同努力,我县司法所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16个司法所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司法所”验收标准,实现了规范化司法所创建“一片红”。16个司法所32次分别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38个集体和个人荣立三等功,53人次被评为先进个人,9名中层干部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充分显示了我县司法行政队伍过硬的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司法所干警强烈的责任心、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也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信任。现在仍有部分司法所长兼任乡信访办主任、计生办主任、管理区区长等主要职务,不少干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与乡(镇)其他干部一道担负着包村等工作任务,为我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