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稳定演讲稿
关注民心共筑和谐
敬爱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纵论民情,共商国是,是临县的幸运,群众的福祉。纵观古今中外,民心稳则社会稳,民心安则社会安,民心动则社会乱,民心反则政权倒。临县县委关注我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了解群众所需,关心群众冷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就是民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民心是看不见的,像风,平静时温和流畅,愤怒时便狂吼悲鸣,摧枯拉朽;民心是柔弱的,如水,平日里渊默而潺缓,激奋时则变为惊涛骇浪,打翻巨轮,冲决堤防,荡涤种种罪恶;民心是一种巨大的存在,弥漫在任何社会里,流淌在每一个时代中。它似乎迷离而不可把握、恍惚而不可测度,实则不然。心与心有感应,意与意可交流,情与情能融通,古来英明的统治者无不察民心,顺民意,体民情。民心是兴亡的风向标,是历史大势的显示器。即以秦亡汉兴前后的百年历史而论,其间重大事件的成败莫不显现出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如今,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医疗问题、物价问题、土地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等各种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就没有进步,没有安全就没有生命的保障。稳定是前提,稳定是硬任务,稳定压倒一切;和谐是目标,和谐是润滑剂,和谐才能幸福;安全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安全重于泰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任务,面对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面对我们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保障安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不被干扰、我们的人民才能享受幸福生活。
有访必接、有案必查、有诉必解、有难必帮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当今人民群众非常迫切的需要,更是我们临县县委政府高瞻远瞩,站到历史与政治高度启动的一项民心工程,我们要明确意义,深入了解,全面排查,把为人民服务的的宗旨落实到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的每一个具体工作中,要严格要求,周密部署,公正合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热情与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智慧结合起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让我们的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幸福。
家和万事兴,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从开元盛世到康乾盛世,都是社会的稳定促进高速发展,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繁荣稳定富裕和谐的新临县,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全县人民追求幸福、追求尊严、追求富裕的内在需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以民为本,推动稳定、平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临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稳定促和谐
稳定促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发展是目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一、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受益,在发展中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我们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策。
三、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强 1
大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日常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累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有其必然性。对大量社会矛盾,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强化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止矛盾累积和激化。让老百姓可以直接便捷地反映他们的诉求;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实行了“三调联动”,尽可能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五、着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猛扩大,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各类社会群体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成为紧迫任务。坚持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街道和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六、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在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第三篇: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校园演讲稿
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校园演讲稿
—— 赵冯玉
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小学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大学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 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 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 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 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 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 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 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 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 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 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第四篇:和谐稳定文章
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构建大维稳格局
中共高邑县委书记 李锡海
社会和谐稳定是一个“老课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张“新试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强社会建设、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尤为重要。今年,胡锦涛主席和***书记对在新时期做好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我们要切实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牢固树立“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促进民和、凝聚民心、保障民安的治本之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权威高效的法治环境。
一、要以化解矛盾为主线,维护好社会稳定大局 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背后反映的大多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稳定工作,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高邑县在信访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通过教育疏导缓解矛盾,通过热情服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化解矛盾,有效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一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织密覆盖全县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在 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和企业建立民调组织,主要解决邻里纠纷等轻度社会矛盾;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行业建立专业性调委会,推进民调进所(派出所)、进庭(法庭)、进队(交警大队),解决专业领域的纠纷问题;成立由离退休老干部、资深律师组成的疑难问题调解中心,负责疑难信访案件的调处。通过建设完善的信访调处体系,切实将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延伸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神经末梢,小到邻里矛盾,大到陈年积案均得到了有效化解。2010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928起,成功调解3873起,调解成功率98.6%。由于民调前臵,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5%,进京访和赴省、市集体访首次实现了零指标。
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问题。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和“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的工作理念,通过实施“六字”工作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从根本源头上消除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带着一个“情”字。坚持把群众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带着感情,全力以赴地解决好群众的信访诉求,一时不能解决的,认真做好信访群众思想工作,承诺办结时间。对无理上访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其息诉罢访。立足一个“早”字。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将问题调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0年我县连续发生了连留村张某触电死亡案、北街小区工地外地民工斗殴致死案、西南关 王某交通事故死亡等几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案件当事方情绪非常激烈,有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可能。在接到信息后,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与当事方协调,使案件得到了妥善化解,未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强化一个“责”字。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责任倒查追究制,对确定的重点信访案件明确调处、稳控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结时限,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抓信访稳定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心。运用一个“合”字。成立由县主要领导牵头的信访稳定工作指挥部,对难度较大的信访案件,统一指挥协调;同时整合行政资源,成立联合接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增强信访矛盾调处的合力。注重一个“源”字。从源头堵漏抓起,主动下沉,出位服务,逢遇企业改制、项目建设、政策调整等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专门召开听证会,严格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征地拆迁、占地补偿等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做到提前预警、超前防范,将信访矛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筑牢一个“基”字。建立“四位一体”大维稳工作机制,实行基层信访信息员、信访代理员、人民调解员“三职合一”配备,覆盖全县所有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六字”工作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以来,全县没有发生非正常进京访、赴市以上 集体访,没有发生大规模有影响的群众集体访,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三是统筹协调,果断应对,妥善解决突发性事件。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坚持“事要解决,从速从好”的原则,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协调,对症施策,果断应对,使重大矛盾事端“于惊雷处而无息”。去年12月中旬,于2006年发生在我县涉及省市县国土系统多名官员腐败的“土地案件”审判后,国内媒体对“土地案件”和“农民补偿”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群众强烈要求从案件追回款项中赔付补偿,但当时案件追回款并未到位,处臵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对此,我们迅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筹措资金,对瓮窑农户先行补偿,同时积极向省市领导汇报,请求支持。正当我们着力解决问题时,一家知名新闻媒体到我县就土地案件及农民补偿问题进行采访。我们一方面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配合记者采访,另一方面在摸底核实、协商确认的基础上,迅速落实补偿,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得到了新闻媒体的理解和认可,有效避免了“土地案件”遗留问题可能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及舆论跟踪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从源头上做好综合治理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感受到社会的 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方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管理为民、利民、惠民更加突出。
一是加强社会特殊群体管理。特殊群体主要指社会弱势群体、失意群体和刑释解教人员,是社会最底层、最脆弱的群体,其赖以生存的保障一旦受到外在因素的冲击,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形成上访,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做好社会管理创新,我们重点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关爱。高邑县在特殊群体管理上,注重疏导管理与帮扶服务相结合,通过深入实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程、城乡低保工程、五保供养工程、医疗保障工程、阳光就业工程五大惠民工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教帮扶体系,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权益;特别是在失意群体和刑释解教人员管理上,重疏导、轻防堵,积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加强心理疏导,使失意群体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声音和诉求得到有效释放,其心理偏执等问题在初期得到有效疏导。同时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大帮扶体系作用,积极解决他们在就业、生活、家庭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主要是指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由于流动性较大,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地方常把流动人口视为社会不安定的制造者,在具体工作中歧视多于尊重、管理多于服务、防范多于保护,这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人人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高邑县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坚持严格管理与主动服务两手抓。一方面,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在各乡镇、城区各街道全部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各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实行专人专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家庭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实行统一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确保管理过程全链接、无缝隙。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外来流动人口发展政策,在定居落户、入学就业、医疗保障、用工待遇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切实保障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速推进流动人口高邑化进程,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繁荣。
三是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社会个体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由于缺乏组织体系保障,在面临复杂社会问题时,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使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感受到集体感、归属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我县相继成立了蔬菜协会、纺织协会、养殖协会等十几家社会组织,在为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销路服务的同时,积极畅通从业人员反映自身利益和愿望诉求的渠道,做好全方位的保障。2010年,我县把蔬菜产业作为 一号“富民工程”,制定了财政奖补政策,大力度推进,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期间,因技术环节衔接不紧密,部分农民没有按时领到奖补资金,造成了误解,引发了个别群众上访;但是,绝大部分群众则是通过蔬菜产业协会将问题反映到政府。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切实维护了菜农利益。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力引导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才能最有利于将问题化解在最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我们才能与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效实现和谐统一。
四是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言论相对自由,传播影响面广。人民群众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支持和合理表达诉求的同时,一些具有煽动性、蛊惑性的负面言论往往趁机而入,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重点要做好疏堵并举,引导群众通过正确渠道反映合理意愿诉求,同时加大非法舆论传播的查处力度,及时补缺堵漏,提高网络维稳工作的整体效能。高邑县在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工作上,坚持四个着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有效维护了网络虚拟社会秩序。一是着力加强组织保障。整合公安、文化、教育、工商等多个部门成立 专项工作组,建立了网络管理长效机制,狠抓推进落实;二是着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资料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上网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三是着力强化网络维稳信息监控。加强对舆情的跟踪掌握、分析研判,及时封堵删除网上有害信息。四是强化网络基础信息监管。对互联网专线用户进行安全监管,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落实备案,以依法监管促基础排查,以长效监管促基础牢实,为网络维稳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要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抓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老百姓看政法,关键看破案、看判案、看判决的执行,能不能取信于群众、能不能还群众一个公道。为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履行法定职责,切实解决不善做、不愿做、不敢做等问题。
一是规范执法办案流程。涉法上访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多是因为办案质量不高,或群众工作不实而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关键点,规范执法流程,切实将信访隐患排查落实到执法办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高邑县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大力推行“一案三卡制度”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信访案件进行信访风险督控,收到良好效果。“受理案件源头风险评估卡”: 办案人员在案件受理之前,填写《受理案 件源头风险评估卡》。充分了解案件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基本情况、对案件信访隐患的分析、预防信访矛盾发生的措施等,提前绷紧“信访稳定”弦。“全案追踪阶段风险评估卡”:对案件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严格实行信访风险评估。相关科室相互移交案件过程中填写“案件阶段风险评估卡”,确保当事人对本阶段处理意见没有异议后再转交,并对案件在下一步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信访隐患做出分析预测。“办结案件回访风险评估卡”:对办结的案件,回访发案单位、当事人是否服从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如无异议请当事人签字,以“办结案件回访风险评估卡”的形式备案,从而在源头保证了司法公正,有效减少减少、遏制了涉法访案件的发生。
二是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执法标准是硬线,也是维护法律尊严的红线,稍有差池,整个执法过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工作中,高邑县通过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有效保障了执法公正廉洁。对容易发生执法偏差、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案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细化执法、执勤工作规范,确保政法干警熟练掌握,遇到什么情况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和怎么说、怎么做,做到既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三是推进“阳光执法”。要牢固树立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的思想,我们执法不是做给群众看,而是要让群众看着我们做,这是执法的公信力所在。高邑县在执法过程 中,坚持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所有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一律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动权。先后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讯问、拘押、庭审、监管场所实行全程录音录像,以信息化建设促执法规范化建设,透明的执法过程、执法方式,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
四、要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执法能力
在促进队伍管理,增强民警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增强守法观念切实做好公正廉洁执法,必须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政法队伍。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领导班子建设为关键、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业务能力建设为基础、纪律作风建设为保证,着力建设
二是知识塑警。以开办政法大讲堂为抓手,狠抓学习型组织和机关创建活动,加快政法队伍向专业型、能力型、素质型转变。扎实开展技能大练兵,有效解决了“追不上、打不过、写不清、判不明”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政法干警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四是典型促警。通过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把一批素质硬、业务强、成绩优、口碑好的干警选树起来,通过典型影响和示范带动,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五是从严治警。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厉查处政法系统违纪违法案 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执法公正和队伍纯洁。六是从优待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干警队伍办案、办公条件,努力解决干警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福利待遇,让优秀干警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
第五篇: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因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成因,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我镇实际,就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当前,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与社会转型、经济接轨和利益调整密切相关,纵观我镇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共同的目的性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的基础,也因此他们更容易引起共鸣,同气相报,同声相应。每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共性的问题都是与权益息息相关,有的涉及经济利益,有的关系民主权利。人民群众非常重视自身的权益,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或解决时,他们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息的偏差思想支配下,聚集一起,群体上访,希望通过过激的行为来解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我镇2008年在镇中心校发生的“12.31 学生伤亡事件”,死者家属在赔偿问题上与校方达成初步协议后又翻悔,继而组织了亲朋好友上100人赶赴到火葬场阻止火化,并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访,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给我镇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又如今年7月28日,在我镇万寿村发生的“7.28儿童溺水死亡事件”也同出一辙,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通过长达4天的疏导、解释和协调,才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二)具有规模的广泛性。一起群体性事件,往往聚集参与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操纵者、组织者、策划者,也有骨干和一般成员。其组织、煽动及闹事的骨干成员中,有的是被调整下来的基层干部,有的是游手好闲之徒,有的是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过或系“两劳”回归人员,还有的是仇视党和政府的不法分子,其中掺杂着个别反动非法宗教组织的骨干分子,一旦发生闹事事件,他们混迹于群众中间,蛊惑人心、煽风点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我镇简湾村委应群众要求,为改善交通条件,采取“以林换路”的方式,在置原简湾村林场场长将村有林木出售给本镇一修路人并签订了合同而不顾,又将处于纠纷中的村有林木以同样方式出售给了外地的另一修路人并签订了合同,“一女二嫁”并产生纠纷。今年3月的一天,在三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前一合同的买方当事人组织了社会上30余名各类人员前去砸了后一合同买方当事人的修路机具后,准备上山砍树,几个生产小组的村民闻讯纷纷操起锄头、棍棒前去阻止。镇政府接报后迅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机关人员前去控制和平息事态。通过数小时的疏导、劝解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才使三方坐到谈判桌前。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在群体性事件中,大部分是有组织的,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指挥者和骨干成员的控制和影响,已由过去的较松散型向相对有组织的群体性转化,形成“台前”与“幕后”呼应。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由社会上或出自农村里的一些所谓“能人”、“大款”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筹划、指使、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站在“台前”设置障碍,甚至制造事端,并且前后呼应,甚至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活动。有的还集资上访,寻求媒体支持。
(四)具有行为的公开性。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大都自认有理,因此他们毫无顾忌,行为偏激,以公开形式聚集、串连、打横幅、呼口号,甚至不惜违法使用暴力。如发生在社区的因农网改造产生的“普非电价争议纠纷”,两名主要当事人在长达8年中代表20余户动力用电户不断上访,并以公开形式聚集、串连,甚至在座谈会公然打出“喊冤”、“反电霸”等小横幅,高呼“抗电八年,还我公道”等口号。
(五)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独立,一些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常常表现得十分尖锐、激烈,且对抗性倾向明显,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要道、械斗等过激行为。如粮站一退休女职工,因一房屋居住权纠纷,不但在调解并履行了协议后又翻悔,且提出些过高的无理要求,在没有得到支持和满足后,就隔三差五的纠集家人到书记、镇长办公室和司法所吵闹、耍横,甚至发生抓扯,在正常的办公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下,还得笑脸相迎,后经镇领导多次协调县级相关部门来镇座谈解释方才有所缓解。又如光明村村民张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因村和镇级相关部门及时调查调处不力,导致张自2006年以来多次到县、市、省和北京上访,镇政府也多次派人将其接回,落实稳控人员和措施,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调整,导致部分群体心态失衡,这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新旧体制矛盾交织凸现,体制机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直接或间接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受到冲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部分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守旧思想较重的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出现了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这一失衡直接导致思想方式的失衡和行为规范的失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些人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一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意见不统一,相互拆台,或者在办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时,决策随意,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工作不具体、不到位,出现矛盾时处理不及时,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加之防范工作不到位,给个别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有的村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处理政策问题时方法失当,缺乏民主,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误认为囊中有鬼,失去群众信任, 或让个别群众借机“搭车”,使一些立场不坚定又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容易被人利用、煽动,从而激化了矛盾。三是有的村党员干部正义感不强,怕得罪人或受气,不敢站出来讲公道话,助长了别有用心者的气焰,有的甚至就是闹事的支持者、组织者、策划者。
(三)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这是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征用中,补偿金偏低、征地手续不齐全、补偿费用不到位、补偿分配不合理、失地后农民生活无着落;城镇房屋拆迁中,补偿标准低、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不一致;因土地的升值而产生的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耕地、林地及林木权属和边界纠纷没有得到及时调处或调处不力而升级。如正化村十组与同村九组村民米吉香的林地边界纠纷,正化村八组与六组的林地权属纠纷等;部分非公企业中,企业任意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不缴或少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赔偿不到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相关部门往往重经济轻环境,致使一些地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等等,当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四)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其自身的法律素质之间的差异,导致维权行为失控,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不少群众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甚至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片面强调政策、法律法规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一些群众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不知道或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
决,快闹快解决”的错误心理,误以为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五)职能部门不负责任,把关不严,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不负责任,作风不够深入,使群众办事难,利益受损,或职能部门为了让业主单位早日发挥投资效益,时有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未齐全的情况下也让业主单位先行施工,而忽视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抓住了不“依法施工”的把柄,造成了工作被动,导致矛盾激化。
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对策
(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预警机制。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职责不清、信息不灵、反应迟钝、互相推诿的现象。
(二)加强社情控制,及时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信息是对策的依据,只有及时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工作,才能产生有效的处置对策。这就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广开信息渠道,深入开展并发掘信息的来源,最大限度地搜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做好分析、加工、传递、反馈工作,为领导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正确地决策指挥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地讲,就是要求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在事件发生之前,要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搜集信息,特别是要善于捕捉策划和酝酿闹事的信息,做到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以便把各项工作做在前头,把闹事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在事件形成之后,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全面的情报信息,及早判明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对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全面了解参与者的态度和表现,为充分分化瓦解和依法查处奠定基础,从而牢牢掌握主动权。第三,职能部门应对各种群体性闹事事件制定预案,临阵不乱。首先明确任务分工,根据不同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大小明确规定各警种、部门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单位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次,明确处置程序,包括组织指挥方法、处置力量,应携带的装备、出动时间、处置工作纪律,提高反应速度。三是形成处置预案系统,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分别制定或分层制定具体处置预案,形成分别处置、整体配套的处置预案系统,使处置人员明确现场各自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保卫组织、保卫干部、农村治保会、治保人员和各级调解组织及人员对所在单位情况的了解,在要害单位、重点部位,部分企业单位及农村物建信息人员,从多渠道、广途径获取情报信息,使各种关系国计民生和政治稳定的深层次情况都能及时反馈上来。
(三)明确处理原则,制定准确无误的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除了必须遵循其处置的总原则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疏导为主的原则。目前,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利益纠纷而起,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尽量坚持疏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多做说服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因群众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及时答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同群众见面,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工作效果。二是适时介入与“冷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做好超前工作的同时,准确地把握政法机关介入群体性事件的“火候”,绝不能过早地动用执法力量,特别是针对那些按政策、法律程序,并比较理智的闹事群众,更不能轻易动用警力,以免强化闹事群众的逆反心理,从而将矛盾激化。但是,也不能等事件闹大后再出动警力,致使事态不可收拾,具体何时出动较为有利,除了遵循所制定的预案外,还需要在工作中灵活掌握。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冷处理”的策略,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闹事事件,特别是坏人与不明真相的群众搅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不在闹事现场抓人,以免当场激化矛盾,而要采用公秘结合的方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摸清情况,获取证据,在群
众情绪平静以后,再对其中的骨干、违法犯罪分子打击处理。三是分化与威慑相结合的原则。对那些参与人数较多,群众情绪激烈,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的事件,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派出足够的警力,配备精良的装备,迅速赶赴现场,形成大兵压境之势,使闹事人员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利用各种关系和有效的形式做宣传教育工作,讲明真象,讲明政策、法律、以分化瓦解闹事人群,孤立少数为首的闹事者,迅速平息事态。
(四)周密部署,多管齐下,强行处置,分化瓦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引发的原因较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各自的职能作用,切忌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简单从事,激化矛盾。同时,也应看到,群体性事件真正起带头作用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带有很大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必须认真调查,摸准缘由,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在开展有关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和说服劝解工作的同时,准确把握处置时机,而不能一概而论动用警力强行处置。
(五)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努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一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是村级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工作的桥梁纽带。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做好农村工作、巩固基层政权的政治保证。”实践也证明,班子强,事业兴,班子软弱涣散,农村各项建设就无从抓起。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基层工作战斗力作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注意选拔和培养农村工作带头人,永葆基层工作活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抓好村级班子的团结、统一和协调;要大力支持党员干部敢于讲公道话,敢于碰硬,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努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正义感。二要建立农村干群矛盾释放机制,努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的事,就是公道二字。要解决农村的千难万难问题,形成政通人和,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必须建立农村干群矛盾释放机制,即:算清一本账(农民负担),贴出一张榜(村务公开),填好一张票(村民选举),捧出一颗心(群众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加办事透明度,做到清正廉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六)加强普法教育,转变工作作风。要不断加强普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
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通过合法的程序解决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及利益冲突。
另外,从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少是由于决策失误,或者处理问题简单草率,工作方法不当,或者是对问题听之任之,久拖不决,致使矛盾加剧,从而将事态扩大。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水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因此,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少说空话,多办实事,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统筹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注意安排好受灾群众、效益不好和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护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注意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到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来。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的问题将暴露得更加明显,今后一段时期,群体性事件还可能继续增多,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保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准确估测群体性事件在初获平息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研究预备
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新方法、新举措。既要积极协调督促有关单位真正落实跟踪回访制、领导接待日制度,又要进一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复杂形势下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