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民政工作 促和谐稳定
抓民政工作
促和谐稳定
——**乡民政工作总结
**年,我乡民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届精神,围绕民族乡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实践“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市县民政工作文件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年民政工作目标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华家岭北麓,**县城南部15公里处,总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是一个回、汉、东乡三个民族的杂居乡,是白银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全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乡。全乡共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其中纯回族村8个,纯汉族村2个,民族杂居村3个。现有农业人口3936户19204人,回族14385人,东乡族35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7%。绝对贫困人口341户1087人,相对贫困人口490户2240人,其中享受农村五保供养39户45人,已审批农村低保468户1470人,临时救助289户1322人。共有优抚对象18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6人,专业组织乡养殖协会一个。目前全乡各项民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乡宗教和顺稳定,社会和谐进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救灾救济
救灾救济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措施。我乡高度重视民政救灾救济工作,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的民政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直接负责灾情查报、灾民探视、救灾款物的发放管理工作;同时将全乡划分为五个大片,建立了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包干责任制,由乡长主管全乡民政工作,实行科级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农户的包干责任制。全面落实民政救助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认真开展救济救灾工作。
(一)认真落实农村灾区“百村千户”探视制度
乡上按照包干责任制办法,组织乡村干部利用15天时间,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对全乡160户受灾群众进行全面了探视,掌握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确保了重点灾民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认真落实市县《自然灾害救助预案》,做好救灾救济和扶贫济困工作
今年以来,我乡遭受了7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旱情持续六个月之久,致使夏粮绝收,秋粮难以下种,人畜饮水大面积发生困难,严重影响了全乡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因此,乡上把抗旱救灾当作全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严格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县干旱灾害监测规程》的有关规定:一是认真落实灾情摸底、监测、上报制度,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的救助。为了严格落实灾情摸底、统计、核实、报告,及时正确客观地反映灾害损失,便于指导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乡上组织专人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庭院,对全乡13村75社3936户群众逐村逐组逐户进行排摸,重点对缺粮、缺水情况,大牲畜缺草缺料及农作物受旱情况的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测摸底,通过监测发现全乡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1097亩,其中绝收20052亩,因灾缺口粮1261户5536人,其中需救济人口331户2581人,因灾缺水1575户7817人,缺水大家畜3008头,小家畜5805只,饲草饲料受旱面积21520亩,缺草料大家畜7070头,小家畜5888只,灾民住房困难户141户628人,抗旱形势严峻,救灾任务艰巨。二是积极开展灾害救助工作,努力把旱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底程度。6月中旬,全乡范围内出现有效降雨,旱情得到缓解,乡上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号召全乡干部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清形势,稳定人心,增强信心,下定决心,及时组织群众以秋补夏,抢墒播种,科学抗旱。同时教育群众要树立长期抗旱的思想,通过组织劳务输转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三是严格落实救灾款物管理制度。依据旱情监测和探视掌握的情况,及时确定救助范围和救助对象,对救灾款实行专户管理,规范发放程序,做到专款专用。先后发放救灾口粮76100斤,救济476户2380人;投入救灾资金64600元,其中抗旱设施15000元,口粮资金43600元,饮水资金6000元,惠及648户3240人。在具体发放过程中,坚持做到“三公开、一监督”,全面落实“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及时核销上报的制度,加强救灾救济资金的管理工作。
三、社会救助工作
(一)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是一项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正常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乡上成立了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低保纳入乡村干部管理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落实了目标责任。同时成立了农村低保工作协调小组,农村低保工作评议小组,农村低保工作监督小组和农村低保工作审核小组,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协调、评议、监督和审核。按照《**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要求,乡上组织专人对全乡的特困群众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摸,进行了分类造册登记,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档案,把符合条件的468户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规范管理”,不漏保一人,不错保一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乡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的程序,认真落实“三查、三评、三公示”的“三榜公示”制度。在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实行一折通,做到及时足额发放,确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目前已发放底保金99639元,其中二女结扎14户8400元,独生子女领证户3户1800元,各类档案健全,表、册、卡、帐齐全。
(二)五保供养
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甘肃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的要求,乡上对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展开全面摸底和建档工作,全乡有39户45人落实了五保供养政策,实行供养金专户直接支付,上半年发放五保供养金27000元,保证了供养金及时足额发放,切实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住房、医疗等问题,提高了供养水平。同时努力做好对流浪儿及孤儿的救助管理工作,坚持主动救助、分类救助,重点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患重病、精神病及乞讨人员的救助保护工作,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救助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广“慈善超市”和“爱心超市”,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三)加大对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的管理
农村特困群众大病救助是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群众患病住院户的再次救助,是进一步减轻参合农民住院负担的一项民心工程。乡上坚持按《**县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办事,严格坚持救助条件,规范档案管理,始终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增强了救助工作的实效性,有效地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难贵的问题。2007年上半年共有17户特困群众得到了大病救助,发放救助金20400元,有13户在审批之中。
四、双拥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它各项民政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一)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我乡领导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把双拥工作提到保障国防安全,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创建活动,按《**县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政策规定,落实抚恤补助标准,全乡18个优抚对象,及时足额领取了抚恤金17560元,及时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等“三难”问题;同时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使农村义务兵家属优抚金达到上年度人均纯收入水平,全乡10户农村义务兵家属领取优抚金16700元,切实落实了军人抚恤优待政策及抚恤补助标准,保障优待金到位,抚恤政策到位。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乡上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决定》,加强“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的建设,完善制度,配齐了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门牌标志。在抓好民政自身建设的同时,乡上继续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在道口、大寺两村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程序,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认真谋划准备第六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培训村组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改善村委会办公场所的条件,提高村组干部的报酬,目前全乡13个村委会都有办公阵地,其中4个村有标准化办公场所。
(三)社会福利事业和专项事务管理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对孤儿的救助工作。全乡共摸底上报孤儿28个,并进行了办证登记,努力提高孤儿的养育水平。二是积极应对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形势,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全乡有90岁以上高龄老人6个,全部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三是规范乡养殖协会、组织年检等其它各项民政事务的管理工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和深化监督制约机制,提升专项事务的管理水平,配合县民政局做好乡养殖协会组织的年检登记工作。
第二篇:稳定促和谐
稳定促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发展是目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一、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受益,在发展中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我们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策。
三、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强 1
大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日常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累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有其必然性。对大量社会矛盾,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强化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止矛盾累积和激化。让老百姓可以直接便捷地反映他们的诉求;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实行了“三调联动”,尽可能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五、着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猛扩大,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各类社会群体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成为紧迫任务。坚持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街道和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六、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在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第三篇:五点全面发力 抓稳定促和谐
五点全面发力
抓稳定促和谐
发展是第一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平安、舒适、稳定的环境,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只有把维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强烈的使命、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全力抓好维稳工作,才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呈现了维稳向好的良好态势,才能创造一个安全、放心、舒适的环境,才能提升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维护稳定第一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稳定是是硬任务,是广大群众最高利益所在。作为县级政府,牢固树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经济增长是政绩、维稳也是政绩”理念,做到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一要牢固树立一种责任,即维护稳定。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逐步凸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妥善处理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我们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期、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由于历史、现实、客观、主观等多方面的原因,积累了一些问题。既有工人就业、养老、医疗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银行协解员、退伍军人、民办代课教师、特岗教师等特殊群体利益诉求;既有建筑工程领域等信访问题,也有矿产整治中等产 1
业发展中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县立足于防范,立足于化解,立足于尽责,用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方法、强烈的责任,尽大力进行化解,尽全力进行解决,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整体工作。二要始终树立一个目标,即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历史使命,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实施大招商,县域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和解决了影响稳定的系列问题,全县步入加快发展快车道。三要科学处理好一种关系,即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动力和源泉,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发展是有条件的,千条万条稳定是第一条。如果“后院起火”,我们只有全力“灭火、救火”和“防火”,所以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就会受到干扰,前进的步伐就会受到阻碍,十二五的宏伟目标也不可能实现。总之,发展和稳定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坚持树立“发展源于稳定、稳定服务发展”理念,辩证认识,科学对待,统一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伟大实践。
二、坚持把源头预防作为维护稳定的有力举措。“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加强源头治理,是从根本上减少矛盾隐患和纠纷的关键之举。一是作决策要“慎”。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在酝酿时上要广开言路,在决策时要科学慎重,充分考虑风险、隐患等诸多因素和影响,自 2
觉做到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首先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工作。充分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是否受到侵害,真正做到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出台、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不出台、与民争利的不出台、配套措施跟不上的不出台,把风险降到最低,把隐患降到最小,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遏制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发生。二是执行政策要“正”。在矛盾纠纷化解上,要“一碗水端平”,坚持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公正调解,让群众信服、让自己心安;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理解到位、操作到位、执行到位,最大程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和实际困难,首先做“有理推断”,不论表达方式是否合理、合法,不论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论涉及人员的多少,都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三是解决问题要“早”。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主动维稳”的思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理念,主动入手,未雨绸缪,抓早、抓小、抓苗头,从源头上防范,从根本上解决,确保矛盾和问题早发现、早化解。
三、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维护稳定的关键环节。信访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信访问题绝大多数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 3
因,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利益调整的现实不均衡和心理不平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就要平衡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变“堵”为“疏”。充分拓宽信访信息渠道,改变“堵群众、捂问题”的做法,主动热情接待来访群众,真正让群众感到话有处说、事有处办、难有人帮。积极做好解疑答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努力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可能引发越级上访、非正常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亲自协调,力求问题解决到位,思想稳定到位,人员稳控到位。二是在工作目标上变临时应付为彻底解决。对群众信访反映的真实问题,尤其是带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立足于长远和全局,争取一次性解决,尽量不留“尾巴”。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千方百计给予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讲明政策法律,做好解释,一大批社会矛盾得到了及时化解。同时,对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交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严厉打击,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做好稳定工作的保证。近年来,唐县从把握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信访稳定领导机制。在做好正常接访和处理来信的基础上,县委书记、县长每周六,其他县领导每周日到县联合服务中心接访。对重点、难点及久拖未结的信 4
访案件进行约访、下访,对涉及群体利益的重点案件进行回访,有效促进案件解决。二是创新信访问题包案机制。对重点信访案件,按照“谁能解决、谁有利于解决、谁包案”的思路,实行县领导包系统、包领域、包重点案件“三包”责任制。逐案明确分包县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化解时限,做到包一案、查一案、结一案。三是创新联动配合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信访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通过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接访制度等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坚持把严明责任作为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责任追究是解决稳定问题的有效手段。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责任制的落实,没有责任制的落实,就没有息诉罢访的可能。一是切实明确管理责任。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为信访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对信访稳定工作亲历亲为,负总责,对群众的信访诉求,坚决做到不查清事实不放过,不解决问题不放过,思想不稳定不放过。二是严肃落实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落实、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或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按照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没严肃追究不放过、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直接和间接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对在敏感时期发生问题的,实 5
行顶格处理,从而有效地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不断开创信访稳定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维护稳定最的终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始终坚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不断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县财政投入1407万元实施新医改,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救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协调筹措资金1320万元,帮扶1000多户困难家庭,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扶持20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隐患。实践证明,只有让改革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成为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渭南高新区多管齐下抓就业稳定就业促和谐
渭南高新区多管齐下抓就业稳定就业促和谐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目标,以“便捷高效、真情服务”为目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机制,通过采取“政策推动、经济拉动、培训助动、市场促动”等有效措施,着力建立适合高新区实际情况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机制,多管齐下,狠抓实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创新工作思路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效
围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高新这一主题,高新区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一是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力促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载体,通过抓就业援助服务,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想方设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服务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及市、区组织的各类招聘会等活动,及时为农民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做好辖区内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的信息互动机制,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对接,同时,把企业用工岗前培训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推动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整体发展。二是狠抓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区内实际,针对区内被征地农民与日俱增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区管委会适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成立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将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分解到区内各相关部门,同时还将此项工作纳入季度绩效考核及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与各部门其他工作一并考核,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和作用,确保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区内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明显提高,受到被征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仅2011年上半年,全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300余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10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1200人的91.7%;农村劳动力转移420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4000人的105%)。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940余人,完成全年区目标任务1000人的94%。几年来,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00九被市劳务局评为全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二0一0被渭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殊荣。
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就业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稳定,有效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努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做法,积极整合区内培训资源,形成了以区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为基础,各民办职校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通过加强对所有民办教育机构的资质审批、年检及日常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了培训工作各项制度,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培训工作的规范运转,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还把就业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就业安置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向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式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了课程设置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学制长短结合、就业安置便捷的工作格局。使他们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确保其转得出、稳得住、有钱赚。在全区建成了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已对1510余名(其中持培训券210人)农村劳动力实施了免费技能培训,完成目标任务1000人的151%,培训后实现就业1360余人,转移就业率为90%。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渭南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评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先进单位;2009年被渭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殊荣。
搭建就业平台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近年来,高新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创新服务载体,把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为帮扶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将就业服务工作向社区、村组延伸,加快了劳动保障社会化服务进程。全区仅有的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组建了劳动保障事务所,5个社区也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各村也同时配备了劳动就业信息员,在区内基本形成了区、街道办、社区(村级)三级服务网络。对缓解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局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直以来,我们把“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被征地无业农民、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对象作为就业援助重点,从解决就业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岗位援助、免费培训、落实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4050”人员社保补贴)和认真兑现各项创业援助政策等措施,使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今年截至8月底,全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余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00人的80%;帮扶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0人的1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9%。目前,全区已有3个社区通过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考核,1个社区通过了市级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充分就业社区已基本覆盖全区,区劳务局也被评为2010陕西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
服务全民创业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为载体,高度重视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结合征地拆迁的实际情况,努力营造“政府创新主导、部门联动帮扶、百姓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农村中积极实施“转移创业工程”,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成为创业者。在具体措施上,除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造更宽松的创业环境外,还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积极将SYB创业培训延伸至区内各类人群,通过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全民创业能力,使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成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同时,积极发挥“五个一” 的服务功能,即一个创业实训基地、一个创业孵化基地、一个创业项目库、一支创业专家指导团、一批创业典型(1
2名,其中两名获得2010年渭南市十大创业明星的殊荣),紧紧围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六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创业帮扶机制,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做好创业促就业工作。今年,创业培训15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260人的57.7%;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0余万元,完成目标任务500万元的70%;创经济收入1900多万,完成目标任务2400万的79%;全区新增创业型个体私营企业120余家;创业带动就业600余人。
第五篇:保稳定,促和谐
保矿井稳定,促和谐兴隆
近年来,“和谐社会”的概念常被人们说起,和谐社会不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定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个“和谐组织”、“和谐企业”、“和谐单位” „„兴隆庄煤矿身为我国的十佳煤矿之
一、全国煤矿的排头兵,更要充分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保证“和谐兴隆”的建设。选煤厂身为兴隆庄煤矿的一个单位,怎么实现“和谐单位”也就是“和谐选煤厂”呢?诸多要素之一就是要保稳定,因为稳定是一切的前提,只有保证一个单位的稳定,保持一个单位的稳定,才能谈“和谐单位”其他方面的建设。
当前社会,新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并投入使用,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等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电行业对煤矿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而集中供暖、冶炼行业的技术改革,也使这些传统用煤大户对煤炭的需求大大降低,国内小煤窑不规范、低成本的生产,进口煤炭的冲击,更是催发了煤炭供大于求的经营困境。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抓好选煤厂的稳定建设,坚定不移的执行好、贯彻好上级传达的各项会议精神,坚决将稳定工作进行到底,才能使我们厂有序发展,为实现“和谐兴隆”添砖加瓦。
保稳定,安全稳定是前提。选煤厂要稳定,职工的安全稳定是首要前提,只有切实做好职工的安全工作,才能更好的去进行各项工作,才能充分的发挥职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要实现安全的稳定,首先就要求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劳动规范,作业规范,作业章程,无一不是职工安全的保护伞,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是对职工安全负责的表现;其次是要安排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职工才能保证工作的安全;三是加强安全不放心人的排查工作,扎实做好安全不放心人的帮教工作;四是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政治学习、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对职工的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使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通过以上举措筑牢安全关,确保安全稳定。
保稳定,收益稳定是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对于职工来讲,共同富裕最基本的表现无非是保障职工合法收益,重中之重是职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一切福利待遇。当然是无论煤矿形势多么严峻,一定要群策群力保证职工合法收益,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让职工安心为岗位奉献。在这一点上,选煤厂可以根据市场调研,了解煤炭市场的细分价格,根据价格和供求,选择合适的煤种,进行多洗、精洗,在细分市场上实现盈利,保证职工收益稳定。
保稳定,结构合理是关键。如果说职工是选煤厂的细胞元,那么班组就是选煤厂的细胞组织,车间就是选煤厂的器官,如何让选煤厂结构整体稳定,显然就是保证车间、班组、职工的结构稳定。通过开展各种问题活动,加强车间、班组的各项建设,提高职工的凝聚力。比如“最美兴隆人”的评选,职工选出他们心中“最美”的人的同时,也定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标准,那么当“最美兴隆人”劳动的时候,必然会带动其他人,再辅以一定的鼓励和激励政策,那么工作势必会相对比较容易开展。当然,建设稳定的班组、车间,更多的是需要厂、车间、班组领导对自己团队成员进行深入了解、深刻认识,知道他们的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合理定岗,才能让职工这个细胞元在岗位上发挥活力甚至创造活力。结构合理了,厂的稳定才能顺势实现。
保稳定,领导有方是助力。领导有方有很多方面,根本上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身为领导应该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流谈心,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对岗位最了解的永远是在该岗位工作的职工,也许好的技术、“小改小革”就在他们心中萌芽,领导干部适时的引导鼓励也许就会大大提高相应的劳动效率,助推整个厂的生产效率提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可以及时化解职工的工作情绪,解职工所惑,排职工所忧,解决好职工的困惑,能有效减小信访工作的压力,在源头上起到对信访的疏导作用。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也是一种好的信访反应渠道和方式,可以把职工的诉愿及时的反应到厂、矿各单位,使之得到合理及时的解决,从而减少违规违法信访事件的发生。职工思想稳定了,工作才能干好,所以,领导有方是稳定的助力。
要实现和谐兴隆,务必要保持矿井稳定,只有做好每一个细分单位的和谐工作才能实现“大兴隆”的和谐,只有保证每一个细分单位的稳定,才能促进和谐兴隆的建设。促进和谐兴隆,一定要充分做到以安全稳定为前提,以收益稳定为条件,以结构合理为关键,以领导有方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