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5篇

时间:2019-05-14 01:3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

第一篇:《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

全国法院系统 第十九届学术讨论会征文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 ——兼论无漏洞的司法救济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人民法院

姜 旭

二00七年七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姜旭,男,1965年生,大学学历,曾在《人民法院报》 发表过《破产企业(房产)抵押合同无效简析》、《大中型企业有讼不诉原因之调查》;《法学天地》发表《第三人有偿担保之管窥》;《沈阳工业大学学刊》发表《基于人性尊严的无漏洞司法救济研究》;《法官之友》发表《基于司法权威的民事裁判文书论证研究》;《徐州审判》发表《关于行政诉讼庭审的思考》、《裁判文书制作之我见》;《中国法院网》发表《中国法官素质和裁判文书制作之我见》等。

论文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日期:2007年7月20日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

——兼论无漏洞的司法救济

论文提要:

文章以一线审判实践为背景,展开了对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文章分三部分研究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第一部分以无漏洞司法救济、维护社会和谐为视角,指出了目前上访等不安定因素的症结所在,论证了建立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以我国现实的需求和法律为依据论证了建立行政诉讼中断制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建立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构想。

最后得出结论 :无漏洞的司法救济要求“有权利必有救济”,而现实却存在“有权利未必救济”,这就是司法救济的漏洞。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缺失,正是造成这一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是弥补这一漏洞之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建构行政诉讼中断制度首先应考量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建议将权利人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复议、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承诺满足权利人请求以及权利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等,这些事实构成起诉期限的绝对中断事由,起诉期限自上述事由发生时中断,自上述事由消灭时重新起算。权利人因为管辖选择错误而被法院、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的,行政机关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作为起诉期限的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可选择是否补正该事由,从而使权利人获得应有的法律救济。只有不断地致力于无漏洞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遏制目前上访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才能不断地接近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文9346字。

以下正文:

数年前,作者从从业十余载的民商事审判转行从事行政审判。承办的第一件行政案件需要向中院汇报,牵扯到起诉期限。汇报中作者一口一个诉讼时效,被告知,行政诉讼无诉讼时效,应当是起诉期限。当时羞愧万分,遂留心学习,愈发迷茫,形成此文。

【案例一】李某,家住某市B区,一家五口人。2002年4月B区政府政策拆迁。由于拆迁部门的失误,没考虑李家的实际人口情况,在安排回迁房时仅按被拆迁房屋的面积给李家安排了一套38平米房子。李因此多次找拆迁部门说明情况,要求给予合理安排。拆迁部门表示“保证给你一个满意答复”,但无回音。2003 年 10 月,李某向B区人民法院提起讼,要求法院判令拆迁部门重新作出补偿决定。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已超过3个月的起诉期限,故裁定驳回其起诉。李某不服,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1 【案例二】2004 年7月27日,家住A市C区的郝某向A市D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D区交警支队2004年4月20日作出的处罚决定。D法院经审查裁定郝某超起诉期限3个月,驳回其起诉。郝某向法庭陈述其理由:自己于2004年7月11日向A市C区法院就该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C区法院2004年7月26日告知其没有管辖权,应到D区法院起诉。因此,郝某认为超过起诉期限不是自身原因造成,但D区法院仍然裁定驳回郝某的起诉。2 【案例三】1997年至1998年间,束某因张贴标语、发传单,被某公安分局送至市精神病院四次,一次未被医院接收,一次送至省城鉴定未果。12 中国法院网http://www.xiexiebang.com/datalib/2003/NewItem/DL/DL-456401 13 法国行政法规定行政诉讼必须在受攻击的决定作出以后2个月内提起。由于起诉期间很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规定在下述情况下,可以延长起诉期间: 第一、原告在行政决定后2个月内请求行政救济,被拒绝时,在接到拒绝通知后2个月内仍可对原来的行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原告在行政决定后2个月内向无管辖权的法院申诉,在其申诉被拒绝仍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以上两种延长只在申请行政救济和提起诉讼管辖错误发生在可以提起诉讼期间以内,而且只能对一次行政救济和诉讼错误给予延长。11这里起诉期限的“延长”实际上是我们所称的中断。

德国《法院组织法》第60条(1)未能遵守法定期限且无过错者,依其申请应恢复期限。……(3)已延误的期限结束一年之后不得提起申请,但一年期结束前因不可抗力不能提出申请时除外。……(5)恢复期限后不可撤销。12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建构

因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由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构成。所以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主要是确定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

3.1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分析

建构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核心是建构中断事由,明晰中断事由是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基础。中断事由决定了中断效力及其法律后果。

3.1.1中断事由与中断效力的定义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中断事由是指发生在起诉期限进行中的足以阻断起诉期限进行的能体现权利人行使权利意愿的法定事由。中断效力即上述中断事由引起的使已超过的起诉期限全部归于无效,自中断事由消灭时起,111

2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第60条。

《联邦德国的先法与行政法》,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

起诉期限重新开始计算的法律效果。在起诉期限中断后,重新起算的起诉期限内再次发生中断事由的,起诉期限可以再次中断,但不得超过法定的最长权利保护期限。13

3.1.2绝对中断事由和相对中断事由

依据各种中断事由阻断起诉期限的制约力的强弱,中断事由划分为绝对中断事由和相对中断事由。绝对中断事由是指具有阻断起诉期限的绝对制约力的事由,即只要发生该事由,起诉期限就无条件的中断,待该事由消灭后,起诉期限重新起算。相对中断事由仅具有阻断起诉期限的相对制约力,发生该事由不必然阻断起诉期限进行,能否阻断最终还要取决于此后有无一个补正行为(补正行为通常为权利人一定期限内起诉的行为),若有补正行为,则溯及至该事由发生时,使该事由确定地构成中断事由,反之,该事由则不构成中断事由。

3.2 中断效力分析

中断效力分析依据中断事由,有中断事由才产生中断效力,绝对事由和相对事由产生的中断效力不同。行政诉讼中的中断效力应该有:起诉由于管辖错误而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中断效力、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产生的中断效力、行政复议产生的中断效力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中断效力等。

3.2.1提起行政诉讼的中断效力分析

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判决、撤诉、驳回或不予受理。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权利人再次起诉该行政行为时法院是不会受理的。所以不存在中断效力。

3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1条、42条。在不同情况下分别为2年,5年和20年。

但是如果起诉由于管辖错误而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该事由视为相对中断事由。因为繁杂难辨的官僚体制所产生的司法管辖的模糊不清,不应当由行政相对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致使其丧失司法救济的机会。目前多数国家立法都把管辖选择错误作为中断事由,进而产生中断效力。

3.2.2 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中断效力分析

第三人参加诉讼时,可分为权利关系第三人、义务关系第三人和事实关系第三人。

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实践中法院常常在判决中告知权利关系第三人另行起诉。因为权利关系第三人主动参加到他人之诉中,这是其行使权利的方式。如果参加诉讼发生在起诉期限内,自然可以作为绝对中断事由,产生中断效力。

作为义务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本诉所争议的就是义务关系第三人受益的行政行为,义务关系第三人是受益者,一般不会再行起诉,不存在中断效力。

作为事实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清事实,不存在中断效力。

3.2.3 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中断效力分析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法定的两种权利救济途,行政复议所产生中断效力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申请复议的期限不应长于起诉期限

申请复议的期限长于起诉期限,申请复议就可能发生在起诉期限届满之后,逻辑上荒唐且不具有人文性。权利人对复议结果仍不服(除极少的复议终局情况),很可能会因起诉期限早已届满而丧失诉讼这一最终救济的权利,权利人获取诉讼救济的最终渠道被堵塞。这是让权利人申请复议呢?还是让权利人诉讼?申请复议期限短于起诉期限才是符合逻辑的。申请复 16 议期限长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属于司法救济的漏洞,应尽快弥补修正。

2、申请复议期限短于起诉期限的中断效力分析

在选择式、前置式下,先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做出了复议决定。权利人仍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行诉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可以理解为立法将行政复议作为中断事由加以规定。申请复议也是法律认可和鼓励的行使权利方式。所以它具有中断效力,起诉期限自权利人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重新起算。

如果申请复议被驳回,只有在选择管辖机关错误的情况,申请复议才能构成相对中断事由。

立法宜规定权利人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申请决定后一个合理期限行使权力提起诉讼。

3、向原行政机关主张权利的中断效力分析

原行政机关明确承诺满足权利人要求,构成绝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基于对行政机关信任而未行使诉权,应当被理解。

原行政机关虽未明确承诺满足请求,但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构成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对于行政机关的信任情绪应当予以保护。当然,对于这种中断效力的承诺,需要权利人举证。

4、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中断效力分析

《若干解释》的43条规定:“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姜明安教授列举了两种情况:“一是公民所起诉的行为,就是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如被劳教;二是公民在起诉期限内被其他行为限制了其人身自由,如被纪委‘双轨’、‘双指’、或被刑拘等。“无论哪一种情形,”只要因限制人身自由不能提起诉讼,一律适用该条耽误期限的规定。“如果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公民自己或委托其近亲属已经提起了行政诉讼,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虽然人身自由被限制,但并未 17 耽误其起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人身自由被限制期间还作为耽误起诉的事由。除此以外,其他凡没有起诉的种种情况,都应作为耽误起诉的法定事由,按《若干解释》第43条的规定,不计算在其起诉期间内。”14

结 论

无漏洞的司法救济要求“有权利必有救济”,而“有权利未必救济”就是司法救济的漏洞。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缺失正是造成这一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是弥补这一漏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构行政诉讼中断制度首先应考量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建议将权利人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复议、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承诺满足权利人请求以及权利人被限制人身自由,这些事实构成起诉期限的绝对中断事由,起诉期限自上述事由发生时中断,自上述事由消灭时重新起算。权利人因为管辖选择错误而被法院、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的,行政机关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作为起诉期限的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可选择是否补正该事由,从而使权利人获得应有的法律救济。

只有不断地致力于无漏洞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遏制目前上访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才能不断地接近依法治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用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第二篇:浅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及其意义

浅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及其意义

浅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及意义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中断是在诉讼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权利人如果长期不行使权利,义务人长期不履行义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又将发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将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规定时效制度可以让权利人经过一定的期限丧失权利,以保证现存状态的长期合法化。同时,时效制度能够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不至于“躺在权利上睡觉”。也有利于证据的及时收集,便于法院审理案件,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权益。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则是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某些特定事由可以使已进行的时效期间不予计算,以平衡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的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规定哪些事由可使诉讼时效中断,对当事人而言意味着权利因此不会丧失,成为诉讼时效中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法律规定

现行法律对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主要表现在《民法通则》第14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民法通则意见》)第173条和第174条。民法通则规定了三种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即提起诉讼、权利人提出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民法通则意见》)规定了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等五种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三、有关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探讨

司法实践中,还有许多情形,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是否应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理由,存在争议。

(一)与起诉具同一效力的中断事由

权利人申请仲裁、申请支付令、申请强制执行,权利人被追加为诉讼当事人,尽管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从法理上分析,应具备与起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二)司法介入对时效的影响

司法介入是指权利人或义务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而受到侦查机关的立案侦查、检察机关的提起公诉以及法院的刑事审判。笔者认为,如果权利人被司法介入,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其合法民事权利无法行使,符合时效中止的理由,应暂时停止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以保证权利人遇有阻却权利行使的特殊事由时仍有行使权利的必要时间和补救机会。如果义务人被司法介入,时效应中断。1998年4月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自1998年4月29日起施行)第9条规定:“被害人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犯罪嫌疑期间中断。如果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涉嫌经济犯罪案件或者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撤销案件或决定不起诉之次日起重新计算。”这种规定,一定程度上是“先刑后民”原则的体现,也符合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精神。

(三)信访能否引起时效中断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信访人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可见,信访是信访人向有关机关反映情况,由相关机关处理的一种活动。如果该活动涉及要求民事权利保护,是否可以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有观点认为信访并非向法院主张民事权利的保护,不应作为中断的事由。笔者认为,信访同样能引起时效中断。《民法通则意见》)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司法解释中“有关单位”应作广义理解,应包括所有国家机关、仲裁机构等。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本身不是“保护民事权利”的国家机关,它不仅可依权利人申请调解纠纷,还可在当事人没有申请时,主动介入纠纷,进行调解,中断诉讼时效。群众性组织能达到这种效果,作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更应当具有保护民事权利的能力。因此只要权利人向有关单位和机构反映了纠纷,不论其是否提出具体请求,均应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综上,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不但是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焦点问题,而且,在理论中也存在这样那么的观点,仍需立法及司法机关在今后法治进程中逐步完善。

第三篇:寄送催款函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寄送催款函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那么以通过邮寄催款函的方式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并以此材料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在超过2年时间后,再提起诉讼主张权利可行吗?

以下由易法通专业律师分不同的情况给予一一说明:

一、无法证明所寄物件为催款函

债权人通过国内特快专递方式向债务人邮寄催款函,但在有关邮寄凭证上均未注明所寄物件为催款函,债权人无法直接证实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签收,往往也会直接否认收到的物件为催款函。

此时,若债权人能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确实收到的是催款函,则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若债权人不能证明债务人收到的是催款函,则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二、证明所寄物件为催款函

债权人提交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向债务人邮寄过催款函,那么如何判定债务人是否收到催款函,也要分不同的情况讨论:

1、对于债务人已签收的邮件,无论是债务人的传达室、收发人员签收,或者其工作人员签收即可发生效力,无需法定代表人签收或者加盖公章。因为邮局不可能将邮件交由与债务人无关的人签收,可以证明债务人已收到催款函。

此时,催款函可以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主张权利的证据,寄送催款函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2、债务人变更住所地或相关信息的有义务告知债权人,对于因债务人没有告知债权人变更名称或地址的,即使债务人没有收到债权人寄送出去的催款函,也应视为债权人权利主张的意思表示已到达债务人。

此时,即使债务人并未收到催款函,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3、对于债务人有证据证明因邮件的遗失而未收到催款函的情况,债权人权利主张的意思表示没有到达债务人。

此时,债权人邮寄催款函的行为不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综上所述,易法通专业律师友情提示,债权人在通过邮寄催款函的方式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时候,应在有关邮寄凭证上注明邮寄物件,同时也要注意邮件的投递情况。债务人在自身的有关信息有所变更时,应及时通知债权人,以免承担因此造成的不利后果。

第四篇:信访能否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信访能否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案情介绍〗

1997年3月6日,收款人为张某的银行汇票因银行对票据背书未尽严格审查义务而被违规解付,张某于1997年12月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信访,要求查处违规行为而未果。2000年6月7日,张某再次向中国人民银行投诉,中国人民银行出具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给张某。该意见书载明:“我行按程序将张某1997年12月投诉交由××银行(解付银行上级分行)查办,该分行于1998年2月将查办结果送至我行,我行已按程序将查办结果告知了信访人。”2001年6月18日,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付银行赔偿票款损失。〖不同观点〗

本案中张某的请求权是否已过诉讼时效,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张某于1997年3月6日就得知收款人为本人的银行汇票因银行对票据背书未尽严格审查义务而被违规解付,却迟迟未予起诉,直到2001年6月18日,才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付银行赔偿票款损失,此时已过诉讼时效。有人认为,尽管张某直到2001年6月18日才起诉,但其于该日之前一直向中国人民银行投诉、信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请求,而是一直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请求,因此他的请求权没有过诉讼时效,仍然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评析〗

从本案来看,本案适用普通诉讼时效,也就是2年的诉讼时效,其起算点应该从张某最初知道其权利受侵害之日,也就是1997年3月6日。然而其直至2001年才进行起诉,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由,显然这四年多的期间已经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张某的请求权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计算并不是那么刻板的,它自身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能够使这个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就是诉讼时效期间中断制度。具体而言,它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推翻了诉讼时效存在的基础,因此使已进行的期间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重新起算。这些法定事由主要是指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事实。如果在出现这些事实之后,仍然使权利人的权利继续受到时效的约束,显然是与诉讼时效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本案的一个争执点在于张某的信访行为能否引起时效中断。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只有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及同意履行义务三种。其中,起诉为中断时效期间的主要原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4条进一步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经调处达不成协议的,诉讼时效期间即重新起算;如调处达成协议,义务人未按协议所定期限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期限届满时重新计算。

那么信访是否可以作为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的行为,进而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可以的。我们知道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励大家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而这种主权权利的方式并不一定要求完全是诉讼的方式。只要权〖HJ3mm〗利人积极主张权利,表明其已行使权利,都应当可以导致时效的中断。当然权利人提出主张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必须向义务人及其代理人等提出,而不能向第三人提出。当然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也可以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还有一个要求是权利人的请求必须到达义务人,也就是说,请求的意思表示必须到达义务人。只要权利人提出请求就可导致时效中断。从本案来看,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我们认为,权利人向有关单位信访的形式应当可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4条所规定的权利人向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进而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因为原告张某一直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信访已经很清楚地表明其已意识到自己权益受到侵害,事实上其也是在积极主张权利。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通过解释进一步地明确了“当事人一方提起要求”的具体涵义。

因此,认定张某的信访行为构成诉讼时效中断理由应该是有法律的根据的,也比较符合诉讼时效的制度目的。

第五篇:特快专递与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

特快专递与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

作者:王平发布时间:2010-02-23 09:45:03 特快专递是邮政部门或从事速递服务的企业为用户传递紧急文件或物品的一项邮政业务形式,也称“速递”或“快递”。它以高速度、高质量见长,同时能够提供邮件跟踪查询服务。基于特快专递安全、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特快专递的方式邮寄重要信函。在债权债务纠纷的民事诉讼中,债务人有时会根据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债权人的主张已经超过法定诉讼时效期限的抗辩,债权人则往往会出示其曾经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债务人发出过主张债权的文件的相关证据,以证明债权人曾经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过债权的事实,债权人以此要求认定该主张债权的事实导致了诉讼时效的中断,要求诉讼时效重新起算。对于以特快专递向债务人发出催款通知等主张债权的证据如何认定,尤其在缺乏债务人对特快专递邮件签收或拒收的证据的情况下能否认定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问题,审判实务中争论很大,在具体案件的审理和适用中掌握的尺度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特快专递是发送“信件”的一种形式,债权人负担特快专递“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提出的诉讼时效抗辩,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自己的债权主张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存在导致诉讼时效中止或者中断的事实,否则,其主张的债权则有可能会因超过法定诉讼时效期间而无法得到支持。对于诉讼时效中断,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权利人主张权利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新近出台的《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的具体情形以列举的方式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特快专递发送信函属于该规定中发送“信件”的一种形式,应当适用前述关于以发送信件的方式主张权利的相关规定。根据规定,债权人对于其已经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主张权利的相关事实,应当证明该特快专递邮件已经“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审判实务中发现,很多债权人会基于方便、快捷、有保障的考虑而选择以特快专递发送信函的方式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债权人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曾经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债务人发出信函,提出过实现债权的请求,债权人可以以此为由主张诉讼时效中断,要求从诉讼时效中断时起重新起算诉讼时效期间。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债权人因此应当对其主张的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事实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需要证明其发出的信函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到达”收件人,需要证明信函的内容为其主张的争议债权等等。根据证据规则的规定,债权人如果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提出的事实主张的,债权人则要因此负担该事项的举证不能的责任,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二、特快专递服务具有高速度、高质量的特点,而债权人对特快专递“到达”收件人客观上举证困难

诉讼中争议较多的是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又不能提供债务人签收或者拒收证据的情形,这时作为发件人的债权人手中持有的往往只是特快专递的发件存根。该发件存根可以证明某信函以特快专递的方式从发件人手中寄出,但需要证明的争议事实还有两个:一是需要证明收件人已经收到该信函或者拒收该信函,如果没有收件人签收的证据,仅凭发件存根还不能证明邮件已经“到达”收件人;二是需要证明发出信函中的文件内容,诉讼中债权人作为发件人单方提供的信函内容,不能证明发件人实际发出的函件就是发件人当庭出示的那一份信函。那么,债权人提供了特快专递的发出证明和信函内容的证据,其举证义务是否已经完成了呢?

应当指出的是,特快专递毕竟与普通信件发送服务的方式有不同之处,相比之下,特快专递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邮政部门专门为用户提供的高速度传递紧急文件资料及物品的业务。目前,特快专递在国内主要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开办的EMS特快专递服务比较典型。邮政部门收寄邮件后,选择最迅速有效的交通运输方式传递,最终由专人专车投送到收件人手中。特快专递邮寄服务因此也比普通邮寄服务的价格要高得多。相比于普通信件而言,特快专递邮寄的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信件如期、确实地送达到收件人手中。正是基于特快专递服务具有更高的专业服务水平,公众对其也给予了更高的信赖,相信这种邮政形式能够保障信件以高速度、高质量的服务方式到达收件人。因此,在发件人选择特快专递的方式发送信件的情况下,如果发件人能够提供发件存根,且地址无误,就应当认为该信件中通常情况下会及时、确定地到达收件人,应该属于法律规定的“应当到达”的情形。

与对特快专递服务的信赖同时应当引起关注的是,债权人作为特快专递的发件人在现实中对“到达”收件人的事实确实存在举证困难。以中国邮政EMS国内特快专递为例,债权人选择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债务人发出主张权利的信函,债权人作为发件人需要填写EMS“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然后债权人保留该详情单的 “寄件人存”一联,即所谓的存根,该存根是交寄邮件的凭证。邮政部门提供特快专递服务送达收件人后,会要求收件人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签收邮件,但邮政部门并不将收件人的签收回执返还给发件人。发件人如果需要了解投递结果,只能凭借手中持有的“寄件人存”一联或存根在自交寄邮件之日起四个月内(中国邮政集团公司EMS的规定为四个月,其他邮递服务企业规定的查询期限有所不同)在交寄邮局办理查询,逾期邮局则不再受理查询。对于收件人签署的回执原件,邮政部门投递邮件后不交还发件人,而是自行留存一定期限(该期限不长,一般为二至四个月)以备发件人查询,超过该保留期限邮政部门则将回执原件予以销毁,发件人则无法再行对收件人签收情况进行查询。

邮政部门提供特快专递服务的操作惯例使发件人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取得收件人签收该信函的回执,无法证明该信函已经到达收件人。作为发件人的债权人面对着现实的举证困难。现行邮政部门的服务规则确实无法满足发件人要求反馈回执原件的强烈要求,邮政部门不为发件人提供收件人签收的原始凭证,而该原始凭证在邮政部门保存一定期限后即被销毁,导致相关事实无从考证。债权人在高度谨慎或给予更多注意的情况下,可以在发出特快专递后在邮政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进行查询,邮政部门多是口头答复查询结果。该口头答复的查询结果能够印证收件人收到邮件的事实,但在收件人质疑的情况下也不是扎扎实实的确凿证据。在发件人事前要求提供回执并交纳额外查询费用的情况下,邮政部门也可以提供收件人签收回执的复印件,同样,该复印件在诉讼中的证明效力也会遭到收件人的质疑。

在诉讼中,双方争议往往持续了较长或更长的时间,债权人在诉讼过程中搜集以往的有利证据,往往因邮政部门对特快专递回执保存的时间过短,导致债权人在诉讼中无法举证证明债务人作为收件人已经收到了其曾发出的特快专递邮件的事实。在有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还出现债务人对其已经签收的特快专递邮件回执的签字真实性提出异议,债权人出示了有债务人作为收件人签收的邮寄回执后,在地址正确的前提下债权人无法再做进一步的举证,即使通过笔迹鉴定来判断签字的真伪,也会因债权人对收件人一方签收情况的不了解使债权人陷入无从抗辩的境地。债务人因此会利用债权人的举证困难主张其未收到邮件,从而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

当然,为了达到充分证明的目的,债权人可以委托公证机关对主张债权文件的内容及文件发出、送达、签收等的全过程进行公证,但因公证成本过高、程序繁琐等原因使得这种情况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诉讼中颇为少见。特快专递邮寄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成为了最佳选择。但如果要求债权人提供债务人签收特快专递的证据,对债权人举证义务的要求则显得过于严苛,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债权人凭借手中持有的发件存根或“寄件人存”一联的详情单,应该可以基于对特快专递服务的信赖、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推定该函件 “应当到达”收件人。

三、深入领会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目的,准确认定“应当到达”的情形

即便公众对特快专递的邮政服务寄予了更高的信赖,也不排除邮政部门在提供邮寄服务过程中存在未投递或遗失、损毁邮件等现象,会导致收件人的确不能收到该邮件的情况发生。债务人往往会基于存在投递失败的可能性提出异议,明确表示并未受到债权人以特快专递发出的信函,认为债权人仅能够提供发出邮件的证据,而不能提供收件人签收邮件的证据,不能证明该邮件已经到达债务人,不能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对此,恐怕不能简单依据存在投递失败的可能性就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首先,由于管理水平的差距、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理论上的确无法保证特快专递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投递,但也不能因为在大量的特快专递邮政服务中存在偶然的、个别的投递失败而对整个特快专递服务的安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予以否定。事实上,相比于普通邮寄方式,邮政部门对于发件人选择特快专递这种特殊的、更昂贵的邮寄方式能够给予更高的、更谨慎的注意,并提供高速度、高质量的服务,而关于特快专递的服务纠纷并不多见。其次,发件人基于对特快专递专业服务的合理信赖,支付了更高的服务对价,有理由相信特快专递信函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收件人,即使由于投递人员的差错或者失误导致投递失败,发件人对此亦无过错。在邮政部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发件人甚至无从察觉投递失败的确切、详实的情况。第三,债权人作为发件人已经发出了主张权利的邮件,证明债权人已经提出的债权主张,积极行使了权利,并不是诉讼时效制度所要限制的怠于行使债权的情形。如果至债权人积极主张权利的行为于不顾,以债务人未收到主张债权的通知为由径行剥夺了债权人的权利,则对债权人的权利不免有失保护,有失公平。

因此,对于是否必须要求债权人出示特快专递“到达”债务人的证据才能认定诉讼时效中断,还要从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目的去理解。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系为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稳定交易秩序,同时,为避免债务人利用诉讼时效制度逃避债务,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设立了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在我国民事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过短的情况下,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弥补了债权人保护的不足。

前述规定中的“到达”应该指“实际到达”,而“应当到达”则应当指在债权人的主张债权的邮件并未真正到达收件人债务人或事实上虽已实际到达债务人而债权人对此无法进行举证的情况下,根据客观情况的合理性,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推定该邮件在通常情况下应该能够到达收件人。法律规定中对“应当到达”情形的设定,正是对“实际到达”的事实要件的要求过于严格的补正。虽然因信件事实上没有实际到达债务人,导致债务人无从知晓债权人积极主张权利的事实,但对于债权人是否主张过权利这一事实进行判断的标准不宜过于严苛,尤其在我国诚实信用体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对此应当作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理解。同理,对于通过特快专递发出的信函的内容,是否就是债权人当庭出示的主张权利的内容,债权人也无从举证。因为邮件已经发出,发件人无法对其内容进行证明,即使发件存根上注明所发邮件内容为“催款通知单”等主张权利的文件名称,也不能代表该邮件内确附有该文件。

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能够提供特快专递邮件存根,并能够出示邮件内容,应当认定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了权利,债权人的举证义务即为完成,除非债务人有相反证据推翻债权人所提供的证据。

一个相关的可资借鉴的法律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6月发出的《关于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以特快专递向保证人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但缺乏保证人对邮件签收或拒收的证据能否认定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请示的复函》([2003]民二他字第6号)的意见。该函认为,债权人通过邮局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保证人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在债权人能够提供特快专递邮件存根及内容的情况下,除非保证人有相反证据推翻债权人所提供的证据,应当认定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了权利。

这个复函传达出两点意见:

一、对于债权人通过邮局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债务人发出主张权利的函件,在债权人能够提供特快专递存根的情况下,可以推定债务人应当收到该函件。

二、对于债权人能够提供特快专递邮件内容的情况下,除非债务人有相反证据推翻债权人所提供的证据,应当以债权人提供的证据内容为准认定该函件的内容。这个复函意见符合本文前面提到了特快专递的惯例,但也有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前进了一步,认为该认定原则不限于特快专递这种邮寄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采取邮寄催收债务文书的方式主张债权的情形。该观点认为,权利人所举的邮局出具载明催收内容的邮寄凭证能够证明权利人已邮寄催收文书,而基于对邮政企业邮政服务正常化的合理信赖,应可推定该邮件到达义务人,此系证据的推定的证明力,除非义务人有证据推翻该事实。而且在义务人所留地址准确、邮政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形下,义务人应为催收文书的持有人,根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中的近距离原则,其应对邮件内容不具有催收内容负有举证责任,如其举证不能,则应推定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到达义务人。根据国内的邮递信函的方式,给据邮件还有挂号信的方式等可以追踪查询,以其他平信的方式邮寄信件则没有邮寄凭证可供查询,无法适用该推定“应当到达”收件人的情形。

下载《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确保邮寄贷款催收中断诉讼时效(精选5篇)

    如何确保邮寄贷款催收中断诉讼时效 2014年07月15日李洪昌:在贷款管理过程中,银行常常遇到一些债务人的实际办公经营场所与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地址不一致。在对此类债务人发放贷......

    行政听证制度比较研究

    行政听证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的核心制度,早已被世界各国采用。我国于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一次确立了该制度......

    谈银行借款合同风险及诉讼时效的中断和补救[5篇模版]

    谈银行借款合同风险及诉讼时效的中断和补救 来源: 作者: 日期:2009-12-17 我来说两句(0条) 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的逐年加强,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金融立法呈现出......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摘 要]行政伦理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及办事效率,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安定团结。我国社会正经历由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这......

    谈催款函件在诉讼时效中断时的证据效力专题

    内容摘要 1、债权人为什么采用函件催款主张权利;2、债权人用于催款函件的具体形式;3、函件催款的法律依据及司法实践;4、如何在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基础保护债权人。 催款函件......

    探析房屋登记行政诉讼时效适用

    时效问题是房屋登记行政诉讼案件的重要问题之一,往往决定该案是否受理或因超过诉讼时效而被驳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外行政征用制度比较研究论文

    按照《辞海》的解释,征用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收作公用的措施。2我国宪法上对征用的规定出现在第10条第3款中,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

    行政听证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行政听证制度研究 关键字:听证制度 权利 选题原因: 行政听证制度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听证制度相比,我国的听证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规范方面,还是在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