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01: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

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一般较为灵活,目前在经营规模、质量、效益方面已初步实现良性协调高速发展,优质客户群初步确立,有形网点加速发展,各项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已步入正轨,为今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客观地分析,农村信用社本身在经营规模、结算网络、科技实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劣势。一是经营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还较弱;二是尚未形成贴近市场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和对市场反应能力仍旧不足;三是尚未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市场营销拓展和综合服务能力仍然偏弱,面对当前趋于同质的目标市场竞争,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有时处于劣势;四是管理仍旧不够规范,手段比较弱化,效率提速仍达不到要求;五是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弱,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虽然业务总量在增长,但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核心产品、核心客户、核心技术、核心经营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尚未真正建立。

因此,农村信用社能否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关键在于能否树立全新的观念和现代市场意识,以创新为原动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这成为农村信用社确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建设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战略

在当前客观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农村信用社必然要选择实施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战略。“现代化”战略的核心和发展手段,主要指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精品是实现的目标,形成有别于同业的独特性,体现差异化,建成高质量、高标准商业农村信用社,形成核心产品、核心客户、核心技术、核心经营管理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能力。

农村信用社建设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的目标:积极适应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形势,立足经济发展,促进产融资本结合,探索新型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模式,拓宽服务网络外延和内涵,实现与经济、金融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持,以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富有竞争性薪酬制度为保障,具有较强的以综合服务和拓展能力、业务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成本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业务规模、资产质量、资产收益水平、业务平均增长速度位居同类商业农村信用社前列,逐步参与全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与竞争的成长与服务能力突出、经营与管理特色突出、市场与品牌形象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实现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目标的战略主要包括:

(一)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制的管理战略。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现代化精品农村信用社,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服务 品牌,保持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基础。一是完善“经营主体最大化,风险控制集中最小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建设,探索低风险、高速度、高效益发展模式。二是稳步推进市场创新、导向体系,计划财务支持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管理,全面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三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保障作用。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发展战略。面对激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必须始终坚持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增强客户综合服务和拓展能力;二是增强业务创新能力;三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增强成本管理能力。

有形网络扩张和无形服务延伸有机结合的网络发展和市场拓展战略。在人行、银监局的统一监管下,农村信用社有形机构的扩张是有序的,同时也是缓慢的,如何突破区域的限制,扩大服务的范围,农村信用社需要探索有形网络与无形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机构网点建设,在人行、银监局的政策支持下,探索采取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的可能性,着手各经济中心城市机构建设。另一方面,摆脱传统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探索服务市场领域突破。

规范经营与创新突破的业务发展战略。规范是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体现差异、实现突破。为快速占领市场,满足市 场需求,导向客户需要,开拓新服务、新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形成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业务发展战略。一方面,完善丰富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产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另一方面,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实现业务经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突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证券、信托投资、保险业务的合作,以实现综合经营的突破。

高素质、高标准的人才引进战略。建设现代化的精品农村信用社,开发创新高质量的金融产品,需要高素质、高标准的人才,农村信用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制定高起点的人才引进战略。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渊博深广的专业技能知识、出色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超前的创新观念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引进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有发展潜力、思维活跃、年富力强的基层管理人员和市场拓展人员,形成及时、准确执行各项决策的中坚力量。

二、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农村信用社新型经营管理体制的创建既可避免风险控制中多头控制、相互脱节、责任不清、制约机制不明确的弊端,为各项业务发展营造一个安全、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要建立以市场、风险、计划财务为核心的三大管理体系,即市场创新、导向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和计划财务支持 体系。

市场创新、导向体系。

1、建立有效的创新实施和组织推广运用机制。着力提高对市场走势和客户需求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提高改进内部管理的前瞻性;制定并落实金融创新激励制度,鼓励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全行的金融创新工作中。同时建立创新成果配套推广、营销、考核、奖罚管理办法,着力提高将创新思想和需求转化为现实金融工具和内部服务手段的实现能力。

2、建立对市场信息梳理和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覆盖政府主管部门、同业机构、重要行业、企业的信息顾问体系,发展各类信息员,广泛采集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重点目标客户的营销效果。做好重点行业拓展的事前准备和事中跟进。二是建立经济金融信息采集制度。

风险控制体系。

1、逐步建立并推行风险管理各职能中心运作模式。推行信用审查中心、放款中心(包括信贷档案管理)、事后监督中心(包括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处理)、信用责任追究中心和非信用业务风险控制中心,对各项业务风险进行管理、监控的运作模式。规范总、分行内部各类业务权限设置、操作流程和执行方式,签订关键岗位人员责任书,全面实行痕迹化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动态监控,推进业务经营发展机制 与风险控制体系在风险管理上的相互衔接,提高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

2、对“三查”制度进行细化升级,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针对农村信用社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态势,落实严格细致的信用“三查”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信用质量管理,科学把握风险关键点,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管理硬约束。按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操作原则,制定推行贷前调查细则,明确调查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并借助中介机构评估结果、核实调整财务报表、查阅贷款卡、行业分析等手段,保证客户风险评价的质量。制定推行“专家审贷”制度,强化信用业务的集中审查、独立审查和专业审查。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将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从传统的以担保、抵押为主转变到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还贷能力的判断与预测为主,提高信用风险判断的准确性,确保控制风险前提下的经营效益最大化。

3、改进完善信贷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信用业务风险监控预警能力。加强信贷管理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风险监测水平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建立以信贷信息数据全面集中管理为导向、以严格信贷台账登记为基础的信贷统计支持系统。综合运用内部审计、专业调研、贷后管理、五级分类等各种手段,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计划财务支持体系。

1、扩大主动负债意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加强主动负债,促进负债来源的多元化,以带动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经济效益原则和发展潜力导向,实行项目优先的原则,加大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流动性指标警戒值、流动性计划管理体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匹配。

2、建立内部资金市场,合理配置业务资源。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价格机制,有效发挥资金价格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业务资源进一步向安全性好、效益高的行业和项目倾斜,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和收益水平。

作者:邱现东 姜连义

单位:山东省XX市XX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地址:山东省XX市中华路789号

邮编:274000

第二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 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 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战略规划与战略的实施。本文拟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现状入手,在找出其症结的基础上,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问题 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据企业内部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 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小企业战略具有如下特征:通常是突发形成的,战略过程 常常由危机驱动;属于直觉或者经验型战略,受企业家的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等的影响;战略计划通常是非正式的,通常类似于规划的决定过程;长期计划在管理中作用很小,而短期计划作用较大;战略制订者只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而不与员工进行交流;企业越成功,其战略越明确,竞争优势也就越明显;战略决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私人,战略决策经常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不采取反馈和评价;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有限,中小企业不适合运用大企业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初始阶段,组织并无结构或者组织结构是非正式的,但随着企业成长到某一新阶段,组织结构将成为必需等等。

(二)中小企业战略的层次及内涵。

中小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总体战略、企业业务战略和企业职能战略。

中小企业战略内涵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任务和战略管理对象。第一,战略管理任务是实现特定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使命,具有明显的主体导向特征;第二,战略管理对象包括战略要素、战略管理模式和管理过程中 的各环节等内容。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解决就业、完善产业结构,体制创新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起着不可轻估的作用。政府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对中小企业生存,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1.优势方面:(1)经营策略灵活。

(2)劳动力资源廉价。

(3)决策管理效率高。

2.劣势方面:(1)融资难。

(2)管理工作不规范。

(3)人力资源贫乏。

3.机会方面:(1)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2)带来的机遇。

(3)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开放。

(4)需求的多样化。

4.威胁方面:(1)市场体制不完善。

(2)竞争过度。

(3)人世的挑战。

(4)知识经济的冲击。

(二)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也不断的壮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并不断壮大中小企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众多严峻的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2、技术水平偏低,产销率、产品利用率较低,能源消耗高,企业缺乏创新能。

3、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低下。

4、人才出现瓶颈。

5、中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严重。

三、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产业定位。

提到战略管理,通常人们觉得好像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的企业,正是这种偶然性和突发性使得很多中小企业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创办企业的计划,企业目光短视,只看到眼前利益,面对未来的发展变化缺乏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身特长的经营领域。而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最容易被竞争挤出局。因此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理念和一个准确的产业定位是确保其获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单

一、盲目扩张发展。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某种战略管理模式,就忽视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动,失去了及时调整的先机,也就失去了战略管理的效用。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和原则

中小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做到“四个”相适应: 即要注意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相适应,要注意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适应,要注意与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适应,要注意与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企业的战略定位,其实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分析,为企业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发展途径和方向。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实际,要进行正确的战略定位,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优势,这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原则。这里的优势不仅包括企业的资源、产品、文化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还包括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关系,更要包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增强适应性。企业的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将要从事哪些经营活动及如何安排这些活动,而且决定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相互适应和相互加强的经营活动,才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3、打破常规,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存在方式。创新的本质就在于打破常规,要相信,除了变化本身外,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一个新竞争者最有效的武器很可能是一张白纸,而一个在位者的最大弱点就是对公认惯例的相信。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处于进入壁垒低、过度竞争的零散产业或是大企业居支配地位的集中型行业。要想胜过竞争对手,就必须不断地突破常规,超越产业界限,创造不在现有产业内,唯独适应本企业实力的生存空间。4、发扬民主;恰当的战略定位是建立在对企业内外各个方面的信息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内部管理很不规范,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都较差,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属不易。因此,在战略定位的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收集公司各层次的员工和企业的其他成员从各方面了解的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尽量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方向的远景展望之中。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1、产品与市场战略

中小企业受市场份额、资源和技能等的限制,通常会开发利于增强顾客关系和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以避免直接与大企业竞争。因此,中小企业选择市场壁垒战略能够获得有利的竞争优 势。中小企业追求的产品与市场开发战略不仅要以职能战略为基 础,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竞争能力进行变化。

2、竞争战略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有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聚战略。成本领先和营销差异化强调规模经济,集聚战略强调创新或者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因此集聚战略是小企业主要采用的有效方式。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创新战略而较少地采用降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也是中小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小企业常见的五种竞争优势中,除了成本领先外,其他几种优势(营销、质量、创新、技术能力)都属于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同差异化战略的选择受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要发挥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开发核心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战略

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阐述了技术、产品、市场 竞争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四步实施技术创新管理:一是选择最能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对提高市场竞争力的 技术进行评价);二是选择能够改善企业技术水平的技术(对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技术进行评价),这包括对企业原技术竞争地位以及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进行评价;三是把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与提高企业技术能力联系在一起,评价所选技术的潜在战略利益;四是评价公司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后增加的公司价值。通过竞争分析、技术分析和战略价值分析,使决策者能快速、有效地选择最有前途的战略,提高管理水平。

4、生产制造与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与制造灵活性之间的匹配是中小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变

化无常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通常把制造灵活性作为一个新的竞争战略。经营战略对制造灵活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制造灵活性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

5、声誉战略

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源,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及企业获得成功的潜力等方面。好的声誉是企业有效率的表现。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资金、人力等资源有限,不能够像大企业那样向市场提供证明它们能力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阻止了利益相关者识别它们的全部能力,因此积极开发企业声誉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也十分重要。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动态开发现存资产、发展核心能力、形象管理及战略联盟四种声誉战略等。

综上所述,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动荡多变的情况,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把握整个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可以预料,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小企业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在战略管理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研究,加快战略规划、战略计划及动态战略实施过程,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五、总结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重在学会做正确事和正确的做事。总之,我的看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广大的创业型中小企业一定要学会去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情就是企业根据实际的市场,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双赢的合作联盟心态找出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案来;正确地做事就是要围绕企业战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和员工团队精神,依靠员工的力量,来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彻底的执行,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实施。我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是创业型中小企业来说,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正确的战略可以使一家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而正确地执行战略,可以使一家走向死亡的企业得到拯救。但愿我们广大的创业型中小企业越走越好,越走越强,越走越富,为祖国和广大消费者做越来越大的贡献和服务!

六、参考文献

[1]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杨锡怀、王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方华等 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

[3]方华、王吕巍企业战略管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袁界平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07,(3).

第三篇:浅析我国报纸战略管理

浅析我国报纸战略管理

摘 要:美国大众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在谈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时说:“你最后一次整天都没有接触媒介是什么时候?从早上你起床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晚上你上床睡觉的时候,媒介就等着 和你做伴儿。”接触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媒介管理

正 文:

一个多世纪以前,《洛杉矶时报》以一个暴发户的形象出现在美国西部的新闻界,尽管在长期垄断着西部的舆论、体会着西部报业的高手寂寞,也在吸引人才投身西部开发中享受着新闻媒介“社会公器”的成就感,但几乎没有人把它视为一个能登大雅之堂的高级报纸。一个世纪之后,正是这份报纸走在了美国的最前沿。在规模上可以与声名卓越的《纽约时报》比肩,在美国西部的影响力之大无人能出其左右;报纸版数和广告收入均居全美报界第一位;在众多美国人眼中,正是因为《洛杉矶时报》对于南加利福尼亚州的鼓槌宣传,才使洛杉矶城得以崛起和繁荣。这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糟糕的内容,不幸被杜鲁门总统成为“全国倒数第二的报纸”成为繁荣了一座城市的西部报业英雄。

真正改变《洛杉矶时报》暴发户形象和命运的第四代家族传人奥蒂斯.钱德勒,他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了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一流大报的理想。他对此报的改造是从新闻理念上入手的。他使自己的报纸遵循东部新闻界的游戏规则基础上开始:选拔任用优秀人才、扩大新闻的内容比重、提高社论质量的等,都是从编辑历年角度向一流大报靠近的做法。当报纸在整体上给人大报气质、也获得新闻界的肯定的同时,他开始通过收购、兼并、出售报纸等方式来重组媒介组织格局,真正进入媒介集团化运作阶段,这是奥蒂斯带给《洛杉矶时报》的全新面貌。从本质上来讲,奥蒂斯在报社推行的改革是颠覆家庭传统的,这也是媒介战略管理在报业发展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中国曾经历过“媒介无战略”的时代,也曾有过“媒介管理混乱”的时期。即使在当下,中国媒介管理理论与实践也仍处于摸索、探究的起步阶段。

媒介战略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什么是“媒介战略管理”?一般学者认为:所谓媒介战略管理,使之媒介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和具体实施以及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从总体上讲,媒介经营管理主要是中观和微观的管理,而媒介战略管理主要是宏观和中观的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侧重于日常性的操作性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而媒介战略管理侧重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逐渐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报业开始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部分报社没有了财政拨款,这种“断奶”迫使报纸走向市场,依靠广告、发行、多角化经营和投资等多种手段而生存。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报纸的商品属性双重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报社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带来的种种深刻变化,而且自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一部分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我国报纸的种数、发行总量、广告收入等大幅攀升,报业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报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报业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报业的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报纸的数量和版面的增加,而且表现在深层次的办报理念的转变,表现在报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上。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对报业战略的重视。站在新世纪的台阶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报业正在逐步从原有的体制资源导向的经营模式向市场资源导向的经营模式过渡,正逐步走向理性的、成熟的市场化运作。

中国报业的战略环境

一、宏观环境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中有两项就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六大报告精神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发展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报业事实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一方面,报业的繁荣有助于新传播内容质量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满意程度必然则增加。另一方面,报业能形成相关产业的繁荣,如:广告、印刷、纸业、图书、发行等。

从全球环境看,报业国际市场的开发和渗透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国内的报业集团将真正参加到国际竞争中去。

二、中国报业的微观环境

我国报业的战略管理措施: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业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发出的背景是:中国报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散、滥”现象:一是重复建设,结构失调;二是报纸数量增长太快,1978年有公开报纸186种,到1996年达2200多种;三违反法律法规现象日益增多,如一号多报,卖报号、版面,内部报刊公开刊登广告等。

我国媒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已步入市场,但至今在管理上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导致了管理的尴尬和实践领域里的某些混乱。

西方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除了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外,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有效地长期管理,西方许多国家针对媒介传播活动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律条文,包括对某些限制或禁止的内容的传播。另外媒介经济活动也是政府控制的内容,除管理经济活动普遍适用的法规外,还有新闻业中不正当交易方面的规定之类的专门法。当然,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并非只有限制或禁止还有积极的扶持,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支持。此外政府对媒介的扶持还表现在制定传播事业的总体规划,1993年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由于中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国际环境方面的差异,传媒管理体制自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更多地强调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即通过较为完备的立法、经济政策和社会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新闻媒介。

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全面碰撞,意味着我国报业市场及其管理体制将与国际传媒市场接轨。报业在传播业务、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等宏观和微观领域都将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

综合各方面意见,报业战略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由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的接

受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纸在内的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愈加凸显出来,这必然要求我国传媒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不断调整自己的传

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二、敢于创新。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报业经济的规律,充

分借鉴国内外报业经营的新路子,探索我们自己的报业经营发展战略、经营机

制和运作方式,探索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报业经营为

目标,坚持报业体制和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整合资源,形成新的产业优势。(1)水平整合。(2)垂直发展。(3)交叉发展。

(4)异地整合。只有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和跨地区的传媒业的“航空母舰”

和“联合舰队”,才能提高报业“入世”后的“抗击打”能力。

四、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对我国报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有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从而使得我国报业的法人结构进一步简洁、明朗和富有效率。

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施行多角化战略。我国报业要逐渐从过去的单一在中心、垂直管理、固定机构、地方性经营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为多个中心、相互依赖、网络结构、灵活组合的现代模式。

六、实施品牌战略。新闻传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属于上层建筑。我们一定

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不断巩固、发展、壮大我们的品牌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报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报

业在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壮大,迄今已有数十家报业集团成立,使人们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进行探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运用现代管理观念构筑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报业经营管理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1] 于彦军.现代管理观念与报业管理[J].新闻采编 , 2000,(02).[2] 谢孝国.我国报业管理现状、矛盾及对策[J].当代传播 , 1997,(05)

[3] 张立伟.透视报业的低成本管理[J].传媒观察 , 2003,(03).[4] 张晋升.报业集团跨区域扩张的思考[J].当代传播 , 2004,(03).[5] 谢孝国.我国报业管理的多重性及其对策[J].当代传播 , 1997,(04)

[6] 支康鑫.大刀阔斧搞改革精雕细刻抓管理──关于提高报业管理的几点思考[J].新闻界 , 1995,(03)

[7] 南方.报业管理的学问很深[J].中国出版 , 2000,(12)

[8] 王首程.报业的核心能力及其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9).[9] 黄铁安.报业管理走向科学化的新探索——’96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传播 , 1996,(02)

[10] WTO背景下的中国报业战略管理

[11] 南社.建立科学、高效的报业管理新机制[J].新闻实践 , 2001,(01)

[12] 周斌.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新闻战线 , 2000,(03)

[13] 支康鑫.关于报业管理革新的几点思考[J].当代传播 , 1995,(02)

第四篇: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现状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与特征分析 从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至今,我国农村信用社通过央行专项资金支持、财政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手段,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但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改革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通过考察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和改革现状,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本质特征,这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前提。

(一)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的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意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并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民为了解决融资困难而在商业银行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互助活动,具有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的特点。

[3]而实际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来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国家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准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经营业务,已经失去信用合作社的本意。这也是部分地区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现实基础。

(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法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保障

由于先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目前改革中政府外部主导的现实,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县级农村信用社已经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法人治理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却缺少相关制度保障,受到外界干预较为严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进行具体规定和保护。二是在“省联社”模式下,省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具有实质管理权。省联社不仅直接干预县级农村信用社的人事权、财务权、贷款权,而且将人员招聘、人事任免、大额贷款审批、固定资产采购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在经营中向县级农村信用社下达任务指标,对农村信用社法人独立性造成严重干预。三是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系统的风险实质上还是由国家信用在进行担保,影响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政府主导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色彩浓重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已得到一定发展,后来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变成国家设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先后由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管理,2003年由政府推行开始新一轮改革。在今天,我们仍将其作为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强调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支农作用。可见,无论在农村信用社发展阶段还是改革阶段,政府都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虽然能够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积极性,在农村金融市场顺利实现政府意志,但也造成农村信用社对政府管理和国家信用的过度依赖,进而造成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三)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二)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三)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四)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五)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四、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李义奇.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J];上海金融;,2005,02

[3]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6

第五篇: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意义

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意义: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里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我国企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战略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1)企业需要树立适应环境的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我国企业在管理上脱离计划经济模式的时间还不长,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旨理,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抅。

(2)企业需要树立竞争优势的思想。实行战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适当也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国企业在开展市场竞争时必须树立的思想。

(3)企业需要树立结构重组的思想。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应根据戎略的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结构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抅产物,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企业没有投街权,不善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应这种需求。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茁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投资与资本运营,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进行阳应的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4)企业需要树立战略同盟的思想。战略管理不仅强调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而且主张在某冲条件下,企业之间应当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求得共同的发展。我司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也要充分借助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力量,寻求企业间的协作,实现共同抅繁荣和发展,这一点是我国企业在过去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忽略的。因此,实行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很有意义。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基于战略管理的我国证券监管分析论文

    一、引言从动态角度理解,战略是一个过程,称战略管理。完整的战略管理活动一般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三个阶段的主要内涵是:1。战略制定。主要是确定组......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__货币银行学 __专业年级:__金融三班__________学号:__0960402149_________学生姓名:__魏宝春___________论文题目:__我国农村信用社......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

    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开放思想的形成历程进行了总结。详细分析了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特色......

    战略管理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8年春《战略管理》 期末考试复习题 ☆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下列说......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复习资料一、 企业价值链分析 它是由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起初是为了在企业复杂的制造过程中分清各步骤的“利润率”而采用的一种会计分析方法。一个企业要善于发现......

    战略管理

    1. 简述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 ,就是作战的谋略。战略是知道战争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

    战略管理范文

    战略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述 1明茨伯格的5P模型(重要):1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的位置到达将来位置的问题,并提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