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科普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科普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论文摘要: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1、顺序观察法。
2、分解现察法。
3、观察联想法。
4、对比观察法。
5、反复观察法。
6、重点观察法。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科普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小学生的科普活动而言,它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融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观察是认知和创造的基础,科学观察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科学观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观察,就在于它是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东西。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科普活动形式注重新颖性、灵活多样、富有创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我们就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点入手,采用科普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激起他们探索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图片、儿歌等形式,向小学生介绍牛顿、爱迪生、瓦特等著名科学家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导致重大发明的故事。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生动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兴趣。
如:在“纸桥承重”科普活动中,由几张可以随手撕开的硬纸做成的桥梁结构模型,能够承受比它自身重几百倍的压力。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桥梁结构,改变纸的形状,使纸桥的承重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活动中,我们认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要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他们集中注意、深人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实验研究活动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而小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人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因为观察的目的、任务,制约着观察的选择性和意想性。为了使小学生学会深人而持久地观察了解事物,在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设疑的方式,使小学生明确所要观察事物现象的要求,知道从观察中寻找什么,使观察按一定的目的进行,不断延长观察持久性和重复观察的积极性。
如:“身边植物知多少”科普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观察、自己设计、自己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操。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他们就主动运用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常见植物知识,结合自然常识课,从植物的根、茎、芽、叶、果,从校园到街道、小区、公园去辨认身边的各种植物,贴近自然,真正学会通过科普实践活动了解、认识植物。活动中学生拿起照像机给观察认识的植物的花、果留下瞬间的倩影,进行了植物花、果实的摄影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小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的观察行为在愉快的情绪中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活动由于是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亲自参与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且循序渐进,才能由表及里,探究事物本质。
1、顺序观察法。因为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他们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如科普活动“我和野生动物作一天伴”、“植物的识别”的观察活动,就是遵循这个方法,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分解现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如在“航空模型飞行竞赛”中,首先要制作飞机模型,在制作时,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先看飞机的制作图纸,然后观察机头、机身、机翼等几部分,搞清楚每部分内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到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使他们能很好地了解飞机的全貌,而且在进行组装时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观察联想法。即依据观察的事物进行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观物象测天气”科普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气象观测小组和物象观察小组同时开展活动。气象观测小组在气象观测站内每天对温度、湿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等的观测记载,同时观察云状,记载天气现象;物象观测小组对静物如水泥地面、墙壁、黑板、水缸等物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蚂蚁、池塘鱼、蜻蜓、燕子、蛇、昆虫等动物等进行观测。然后访问气象老农,走访理发店师傅,了解酸痛敏感病人等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联想观察,将观测、观察、调查、访问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预测未来天气,同时作出气象预报。
4、对比观察法。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鲜花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鲜花在不同营养溶液中花期的天数,从而科学的得出鲜花在何种营养溶液中开花期最长的结论。
5、反复观察法。即对于现象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他们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连贯一致。如在“为野生鸟儿安个家”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反复观察野生鸟类的特征和鸟巢,制作安放鸟巢,从而准确详尽的了解鸟类生活情况的全过程。
6、重点观察法。即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种训练对培养小学生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训练小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受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注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在科普活动的开展中,还关注小学生观察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学生在科普观察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研究”中,添加同一浓度不同物质就是一例。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鲜花在不同溶液中的生长全过程,实事求是的观察实验事物,描述实验事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如在“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生长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苔藓植物对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功能指示植物,用以保护水土流失、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学生就利用苔藓植物来监测环境质量,通过观察发现,当苔藓植物生长的地方受到污染后,苔藓植物会逐渐衰退死亡。另外,苔藓是多年生植物,利用苔藓的生长进行监测指示,可全年监测,容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我们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让被观察事物的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它是培养小学生观察习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科学观察,学生应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把持好对事物全体的观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系统的观察使学生避免了盲人摸象,能够全面的观察事物。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科普活动的评价过程,不仅是教师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情况,调节活动方法、进度的过程,而且也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及时适度的对小学生做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反之,就直接影响了下一次的参与效果,甚至扼杀学生的热情。科普活动中“观察能力”的评价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评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评价贯穿于全过程。如学生在观察识别植物时,只简单的说出植物的颜色、形状.这只是他的视觉印象,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时,并及时提醒:“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闻一闻或尝一尝”或者“做一个实验……”,这样以来,学生观察到的植物才是完整的,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给予肯定。当观察完植物后,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观察资料,分析观察结果,撰写简单的观察报告等。整个观察过程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充分鼓励,让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2、评价的艺术性魅力。科普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很好、不好、对、不对、你真棒”等表面化的鼓励词语,在科普活动中我们尝试以下几点做法:(1)与观察内容有机结合,做出针对性的评价。(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等等。(3)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以艺术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观察能力的评价方式。观察能力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因为活动大多采取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对小学生观察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可以分成小组成员互评、学生个人自评、老师评议和家长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小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扩、兴趣广泛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小学生在活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发明作品、科学论文和科普活动等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家长也反映孩子比以前爱说了,外出善于观察了,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觉得自已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引导了。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璋《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普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应用指南丛书》,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探究之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
朱子清,1966年5月1日出生,1983年10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现任莒县夏庄镇后辛庄完小校长。所撰写论文曾在《日照教研》、《黄海晨刊》发表,辅导学生作文有多篇在《当代小学生》、《齐鲁少年》、《黄海晨刊》、《少年天地》、山西省《新作文》等处发表。
第二篇: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意与认知相统一和交融的过程,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心在动。小学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我手言我心”。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教会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只有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奥秘,学生才能笔下生辉,语文教学才能生活化,立体化。
一、引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观察
冷冉先生曾说:“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既要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更不可忽略了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元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细心观察”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大开眼界。学习的过程中,在有趣的学习内容吸引下,孩子们个个“欣欣然”。为了将这种情绪延伸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教学《花钟》一课后,我布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观察日记”,但是不强求文字量,只要记录每天你“观察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即可。为了勾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的观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我做了以下几项引领。
1.共议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学期开学,学校搬进了新的教学大楼。为了净化空气,我从同事处寻来一盆蟹爪兰,养在我的办公桌上。本以为它是一种耐旱的植物,可仅一周没浇水,大大小小的叶子就落了七八片,其他的叶片也无精打采的。一捏盆里的土,干得连一点水星都没有,我连忙浇了两大杯水。第一天没多大变化,叶子又掉了两片;第二天,蟹爪兰的叶子舒展多了,而且一片叶子也没掉;第三天、第四天,每天都有变化„„一周后,两个叶片连接的地方竟长出了高粱米粒般的“小红叶”;半个
月后,小叶子竟长得指甲大了。一天,我把那盆蟹爪兰端到了教室,同学们和我围在一起,我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同学们听,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畅谈观察体验,这种融洽的教学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读好的观察日记,让孩子们续篇
任何新学习的发生,都依赖于激活已有的情知贮存。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的发现”。口语交际课上,我鼓励学生们将平时在生活中的发现进行了交流,有观察金鱼的、有观察自家养的乌龟的、有观察牵牛花的,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之后,教师把准备好的观察日记《七星瓢虫》出示出来,并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当读到精彩之处——“我用木棒把七星瓢虫掀了个仰面朝天”后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续说,这种“吊胃口” 的办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想象,同学们纷纷把曾经的观察经验嫁接、结合,兴味盎然。
3.利用周边资源,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将观察融于生活。教学“细心观察”这一单元时,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操场,随着工程的进展,操场每天都在起变化,坐在教室里,看着几天之间操场由黑变红、变绿、画上了跑到线,想象着过些日子就可以在那上面奔跑,孩子们格外有兴致,不知不觉之间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
二、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会”观察
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三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作文往往杂乱无章,如何使这种“杂乱”变得有序,我有意训练观察方法。对观察规范的训练,既有进入首篇课文学习时观察方法的集中强化,更有后期的一以贯之;同时突出年段的内容训练重点,致力于习惯养成。1.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强烈些,我们应鼓励学生对观察对象做出个性的反应。
那天,我把那盆养了两个月的蟹爪兰拿到班级,同学们一窝似的拥向了讲台旁,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看,刚长的植物叶子真是紫红的!”“哎,长大的一些叶子外圈还是紫红的,但里面已经有些红绿了”„„我顺势而导,你们都观察了它的颜色,形状你们注意了吗?顿时教室安静下来,我托着花盆在班级走了个遍。“刚长出的叶子像大米粒。”坐在后排的曹芊芊说。“我觉得更像红豆,只是扁扁的”中间
沈怡辰接着说。“像小指甲盖”“我看长大一些的叶子像眼镜蛇的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像,蛇的头是圆的,而叶子是扁的”“不对,眼睛蛇遇到攻击对象的时候,头就是扁的,而且竖起来,向前面探着,你看!蟹爪兰中间那竖起的叶片不就是这样的吗?”对啊!眼前的一节连一节叶子的样子正是这样。同学们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让我大吃一惊。
2.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绝不是随着学生的意,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在掌握基本正确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再现。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必需的。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14 蜜蜂》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法布尔的试验“蜜蜂能辨别方向”这一结论进行了解,首先引导学生研讨: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一结论的,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了标注。“捕捉20只蜜蜂,做上记号,带到很远打开盒子,放飞„„”“刚回到家,蜜蜂‘飞回两只’”;“第二天,又飞回15只”,“20只蜜蜂飞回17只”。随着学生的发言,我依次将相关动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20只”、“15只”、“17只”这些数量词用红笔标注出来。我再进一步引领:作者是怎样观察到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留心观察”、有的说“作者观察仔细”、还有的说“作者观察不仅仔细,而且按顺序观察”。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对观察方法“有顺序,看仔细”有了形象的认识。
3.进行观察日记的写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我校学生有写“成长日记”的历史,它侧重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记录,但写观察日记却是要注意观察事物本身。为了使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写观察日记,我结合学过的课文,提出观察要求: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看仔细。其中,只要达成三点要求就是A。在教学中,强调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找好观察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目的观察。开始,学生观察日记只写了寥寥几笔,而且没有重点;但两周下来,学生就能抓住特点观察了;两个月后,学生已经能够将观察日记丰富成习作了。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爱观察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观察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识活动。要让学生拥有观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到习作教学之中,教师就应时
常创造学生展示观察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1.提醒观察点
孩子们往往只会把焦点集中到某一具体事物上,但表达起来又三言两语。小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缺乏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捕捉观察点上加以指导,提醒观察。比如,上课预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交头接耳,我故意走到门口站住,歪着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皱着眉头,还不住的摇了摇头。同学们陆续安静了下来。我再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同学们顿时挺直腰板。我问道:你刚在看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就从学生、教师、教室三方面讲了起来,自然地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教学环境。
2.精心组织写作活动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即作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把多彩的生活再现出来。包括观察日记,情境再现,家务写实等活动。只有增强学生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写作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3.组织竞赛活动
特定的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闻,让学生嗅,全方位了解身边的人,真正做到我叙我见,我写我事,我抒我情,我手写我心。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动机,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听记作文整理,看图写作文,现实作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要让小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客观事物与现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为作文存贮素材,积累素材。
一、善用契机,增表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活动中的观察,应该说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调动以视觉为主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摄取和储存多种多样富有特征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活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也可充分加以利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一个夏日的下午,我正在上语文课,在炎炎烈日下,教室里很热,学生也睡眼惺忪。忽然,一只小鸟从窗口飞了进来,一边扑着翅膀,一边还喳喳地叫着。于是,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了,个个神采飞扬,目光随着小鸟的飞行而移动......我稍作思考,便马上停止讲课,让学生尽情地观察小鸟,几个学生马上就关上门窗。我便与学生一起来观察小鸟的飞行与停歇,还有小鸟的样子,以及鸟儿的叫声。过了好一会儿,学生打开窗户,小鸟便离开了教室。我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并注意言之有序,然后让学生立即把它写下来。学生便饶有兴致地写出了生动的作文《小鸟飞进了教室》《可爱的小鸟》。
二、亲近自然,引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去,带到大自然中去,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实地观察是最重要的途径。每次观察的训练点教师都应心中有数,指导观察时才能具体、细致。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去游览周围的群山,观察乡间的河流,去参观工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摄取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事、景、物,引发学生灵感,激发作文热情。一次,学生在写《美丽的鲜花》一文时,很多学生便想知道我是从哪儿找来的那么多美丽的鲜花(因为我们镇上没有鲜花店),于是,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他们去参观了学校承包出去的一块学农基地,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还访问了正在忙着育花的老人,参观了他亲手培育的花圃。在有目的、有条理、有重点的指导和观察下,学生便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习作《美丽的鲜花》《鲜花丛中的老爷爷》。
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你们看我们的家乡美吗?你们想不想去仔细观察一下,把我们家乡的美找出来呢?”孩子真有些迫不及待呢!我们一爬上学校后面的那座大山,站在高山上,孩子们争着讲自己看到的美景。“老师,你看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好像一条绿色的巨龙”“老师,家乡的小河多明亮啊!”“老师,家乡的田野多美啊!”这时我又顺时引导“家乡的确很美,你们能按‘群山——田野——小河——村庄’的顺序,把家乡的美景再现出来吗?”孩子们雀鸟般高兴地回到教室,写出了《美丽的家乡》。
写校园中的一处景物的作文,我同学生一起在校园里,叫他们从远处观察花园中那开得最艳丽的“一串红”,然后再带他们走近观察,并告诉他们,可以按“茎——叶——花”的顺序仔细观察,同时还要展开想像。孩子们通过有序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一边看一边说,当他们提起笔来习作时,笔下就能真实、生动地轻松地再现美景。
凡是属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师应教育学生养成随时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例如:平常教师要教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自己居住的小院,放学回家所经过的田野,赶集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街道、车辆和行人等等,这些都应是观察的对象。
三、开展活动,酿巧妇之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增大学生的素材库存量,对学生习作大有裨益。
游戏与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充分投入,使学生的观察能获提真切的、强烈的感受。而且,这样的观察,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适当指引,使学生观察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正向迁移。如在做“拔河”这个游戏时,学生发现咱们三、四年级两个组的一样多,可四年级的学生却输给了三年级,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启发大家边思考边观察。学生便恍然大悟:原来四年级的同学没有做到用力同步,大个子认为自己力量大,准赢,小个子的认为自己力气小,使不了多大劲,便不注意;而三年级的小朋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能胜过四年级。再让学生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就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除此以外,我们还常开展“乒乓球比赛”“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体操比赛”和“野炊”等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都能写出生动具体又有独见的观察作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设计情节指导学生观察。如用几个玩具娃娃,让学生利用它们进行观察、想象,创作童话,编写故事。另外,还有表演观察,组合观察等方式。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对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留心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他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更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做事的良好开端,比如学生平时在玩时或在校园里、回家的途中,让他们处处留心看看,如周围的植物变化,家养的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等等,然后再与同学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观察的习惯。这段时间学了《植物种子》,学生天天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绿豆、黄瓜、柿子、辣椒等种子,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记下了许多观察到的现象,写好观察日记。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多加指导,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展开细致的观察。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时,不但要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较好的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在教学《水是什么样的》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来找出水的特征,感知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并且区分了白色与透明的不同,然后再用白酒、白糖水、盐水、牛奶、醋,可乐,再让学生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进行区别、比较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让他们动用了各种器官,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也很高。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判断,找出了各种液体的不同性质,进一步的归纳出了水的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观察方法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明确观察,找准观察的方向
在新课标科学探究里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告诉学生:“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目标也就不一样,观察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小学生年龄小,情绪化比较明显,注意力经常被观察事物不相关的事情吸引开,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就是玩耍,东窜西窜,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四、持久观察活动做到实效性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各种事物,能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力求让这种活动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进行训练才能形成,通过科学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技巧,用观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第五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认知发展诉求相协调。历史观察力是一种智力技能,能够反映学生的心智活动,呈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通过在课堂展示新颖的历史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深化其历史认知;升级历史课堂训练,突出训练题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的观察力理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历史素材新颖性,唤起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兴趣是学生观察的基础,引起学生历史观察兴趣是难点。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要借助相关素材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实物或者图片信息等,也可以变化观察场所,不断调动学生的观察意愿。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观察动力十足,课堂教学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观察欲望。课堂展开后,教师展示最新的丝绸之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在这条古道上东往西传的物品有哪些。视频加强了学生的感观印象,学生愿意细心观察视频,得出答案。为凸显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争议问题:阿拉伯数字是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以此激励学生探索阿拉伯商人的贡献,促使学生积极搜集信息。然后,使用动态地图再?F马可?波罗、鉴真、玄奘和郑和行走的路线,让学生给这几个名人做名片,进行系统总结。动态地图激发了学生观察的热情,学生在认真观察、详细探寻后,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堂案例,教师以新颖的视频、地图和文字,唤醒学生的观察力,学生观察兴趣高涨。学生通过表象观察对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以及马可?波罗等,有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基。
二、历史内容系统性,激活学生观察思维
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系统性的历史信息能够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捕捉历史信息,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化。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时,要将零散的、单一的历史信息删除,预设具有横向或纵向关联的情境。学生的观察思维被迅速启动,有助于学生探索更宽广的领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素养。
在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相关内容时,上课伊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诉求,先以古代埃及文明为例,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历史。示例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四大文明古国的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发放“亚非文明古国地图”,组织学生分别从地理位置、大河流域、文明产生时间和辉煌成就等方面进行表格填空。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提示,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观察学习,顺利、高效地填好表格。教师指名,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对各种观点给出评价,教师顺势接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点,学生启动观察思维,认知显著提升。教师利用示例和表格,给学生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相似点,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学生观察思维快速启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历史训练科学性,提升学生理性观察能力
历史观察不能局限在表面层次,表面层次的观察只是初级的感性认识,而应关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科学的课堂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锻炼。学生经过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观察力得到发展。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时,明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教会学生以史为鉴的思维也是这节课的关键。上课时,师生一起学习明朝后期的腐败和明朝的灭亡两个小标题后,教师展示课堂训练题,用大屏幕投放三则材料,并配上图片,让学生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然后,教师精选有关秦朝、唐朝灭亡原因的史料,让学生观察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找出这几个朝代灭亡的一致性,思考对今天的启示。这样的课堂训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层层递进,考查学生理性观察,是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历史学科涵盖丰富的信息,是一门基于观察的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能只倾向于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该激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内在规律,轻松掌握知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手段,使学生的观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天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