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2:2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篇: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青海省平安县教育督导室 刘生梅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的内容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蚂蚁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帮助他们开展有时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 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

“观有法”是指方法而言,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观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讲《水中的鱼》一课,要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美丽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它的特征。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如认识《水》的显著特征时,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先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与酒 精、汽油、醋、牛奶、盐水、糖水等用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进行比较,区别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

以上是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感官进行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的主要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但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反复练习应用,才能正确掌握,使观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如教《奇妙的树叶》一课时,师生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 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认识水》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所以,观察目的明确,观察重点突出,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提高观察效率。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教师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要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是可靠的,教师可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如当堂课没材料,没实验证明它的错误,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带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研究,用事实说话,促使学生认清事实和概念,澄清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如在上《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证明粉笔、土壤等物体是否也有空气,当学生将物体放入水中兴奋地说:“我看到空气了!我看到空气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说法,引导学生明确空气是看不到的,我们只是看到水中有气泡,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后的观察活动中,自然地会用事实说话。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低年级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低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通过科学教学,让低年级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为今后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需任课教师不断努力的。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研讨、探究、实践,不断提高自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第二篇: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意与认知相统一和交融的过程,不仅要有学习的愿望,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心在动。小学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我手言我心”。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教会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只有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奥秘,学生才能笔下生辉,语文教学才能生活化,立体化。

一、引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观察

冷冉先生曾说:“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既要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更不可忽略了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元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细心观察”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大开眼界。学习的过程中,在有趣的学习内容吸引下,孩子们个个“欣欣然”。为了将这种情绪延伸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教学《花钟》一课后,我布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观察日记”,但是不强求文字量,只要记录每天你“观察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即可。为了勾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的观察,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我做了以下几项引领。

1.共议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学期开学,学校搬进了新的教学大楼。为了净化空气,我从同事处寻来一盆蟹爪兰,养在我的办公桌上。本以为它是一种耐旱的植物,可仅一周没浇水,大大小小的叶子就落了七八片,其他的叶片也无精打采的。一捏盆里的土,干得连一点水星都没有,我连忙浇了两大杯水。第一天没多大变化,叶子又掉了两片;第二天,蟹爪兰的叶子舒展多了,而且一片叶子也没掉;第三天、第四天,每天都有变化„„一周后,两个叶片连接的地方竟长出了高粱米粒般的“小红叶”;半个

月后,小叶子竟长得指甲大了。一天,我把那盆蟹爪兰端到了教室,同学们和我围在一起,我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同学们听,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畅谈观察体验,这种融洽的教学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读好的观察日记,让孩子们续篇

任何新学习的发生,都依赖于激活已有的情知贮存。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的发现”。口语交际课上,我鼓励学生们将平时在生活中的发现进行了交流,有观察金鱼的、有观察自家养的乌龟的、有观察牵牛花的,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之后,教师把准备好的观察日记《七星瓢虫》出示出来,并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当读到精彩之处——“我用木棒把七星瓢虫掀了个仰面朝天”后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续说,这种“吊胃口” 的办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想象,同学们纷纷把曾经的观察经验嫁接、结合,兴味盎然。

3.利用周边资源,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将观察融于生活。教学“细心观察”这一单元时,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操场,随着工程的进展,操场每天都在起变化,坐在教室里,看着几天之间操场由黑变红、变绿、画上了跑到线,想象着过些日子就可以在那上面奔跑,孩子们格外有兴致,不知不觉之间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

二、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会”观察

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三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作文往往杂乱无章,如何使这种“杂乱”变得有序,我有意训练观察方法。对观察规范的训练,既有进入首篇课文学习时观察方法的集中强化,更有后期的一以贯之;同时突出年段的内容训练重点,致力于习惯养成。1.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强烈些,我们应鼓励学生对观察对象做出个性的反应。

那天,我把那盆养了两个月的蟹爪兰拿到班级,同学们一窝似的拥向了讲台旁,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看,刚长的植物叶子真是紫红的!”“哎,长大的一些叶子外圈还是紫红的,但里面已经有些红绿了”„„我顺势而导,你们都观察了它的颜色,形状你们注意了吗?顿时教室安静下来,我托着花盆在班级走了个遍。“刚长出的叶子像大米粒。”坐在后排的曹芊芊说。“我觉得更像红豆,只是扁扁的”中间

沈怡辰接着说。“像小指甲盖”“我看长大一些的叶子像眼镜蛇的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像,蛇的头是圆的,而叶子是扁的”“不对,眼睛蛇遇到攻击对象的时候,头就是扁的,而且竖起来,向前面探着,你看!蟹爪兰中间那竖起的叶片不就是这样的吗?”对啊!眼前的一节连一节叶子的样子正是这样。同学们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让我大吃一惊。

2.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绝不是随着学生的意,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在掌握基本正确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再现。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必需的。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14 蜜蜂》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法布尔的试验“蜜蜂能辨别方向”这一结论进行了解,首先引导学生研讨: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一结论的,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了标注。“捕捉20只蜜蜂,做上记号,带到很远打开盒子,放飞„„”“刚回到家,蜜蜂‘飞回两只’”;“第二天,又飞回15只”,“20只蜜蜂飞回17只”。随着学生的发言,我依次将相关动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20只”、“15只”、“17只”这些数量词用红笔标注出来。我再进一步引领:作者是怎样观察到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留心观察”、有的说“作者观察仔细”、还有的说“作者观察不仅仔细,而且按顺序观察”。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对观察方法“有顺序,看仔细”有了形象的认识。

3.进行观察日记的写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我校学生有写“成长日记”的历史,它侧重的是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记录,但写观察日记却是要注意观察事物本身。为了使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写观察日记,我结合学过的课文,提出观察要求: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看仔细。其中,只要达成三点要求就是A。在教学中,强调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找好观察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目的观察。开始,学生观察日记只写了寥寥几笔,而且没有重点;但两周下来,学生就能抓住特点观察了;两个月后,学生已经能够将观察日记丰富成习作了。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爱观察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观察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识活动。要让学生拥有观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到习作教学之中,教师就应时

常创造学生展示观察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1.提醒观察点

孩子们往往只会把焦点集中到某一具体事物上,但表达起来又三言两语。小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缺乏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捕捉观察点上加以指导,提醒观察。比如,上课预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交头接耳,我故意走到门口站住,歪着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皱着眉头,还不住的摇了摇头。同学们陆续安静了下来。我再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同学们顿时挺直腰板。我问道:你刚在看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就从学生、教师、教室三方面讲了起来,自然地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教学环境。

2.精心组织写作活动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即作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把多彩的生活再现出来。包括观察日记,情境再现,家务写实等活动。只有增强学生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写作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3.组织竞赛活动

特定的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闻,让学生嗅,全方位了解身边的人,真正做到我叙我见,我写我事,我抒我情,我手写我心。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动机,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听记作文整理,看图写作文,现实作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第三篇:在科普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科普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论文摘要: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1、顺序观察法。

2、分解现察法。

3、观察联想法。

4、对比观察法。

5、反复观察法。

6、重点观察法。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科普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小学生的科普活动而言,它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融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观察是认知和创造的基础,科学观察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科学观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观察,就在于它是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东西。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科普活动形式注重新颖性、灵活多样、富有创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我们就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点入手,采用科普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激起他们探索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图片、儿歌等形式,向小学生介绍牛顿、爱迪生、瓦特等著名科学家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导致重大发明的故事。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生动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兴趣。

如:在“纸桥承重”科普活动中,由几张可以随手撕开的硬纸做成的桥梁结构模型,能够承受比它自身重几百倍的压力。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桥梁结构,改变纸的形状,使纸桥的承重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活动中,我们认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要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他们集中注意、深人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实验研究活动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而小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人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因为观察的目的、任务,制约着观察的选择性和意想性。为了使小学生学会深人而持久地观察了解事物,在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设疑的方式,使小学生明确所要观察事物现象的要求,知道从观察中寻找什么,使观察按一定的目的进行,不断延长观察持久性和重复观察的积极性。

如:“身边植物知多少”科普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观察、自己设计、自己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操。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他们就主动运用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常见植物知识,结合自然常识课,从植物的根、茎、芽、叶、果,从校园到街道、小区、公园去辨认身边的各种植物,贴近自然,真正学会通过科普实践活动了解、认识植物。活动中学生拿起照像机给观察认识的植物的花、果留下瞬间的倩影,进行了植物花、果实的摄影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小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的观察行为在愉快的情绪中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活动由于是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亲自参与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且循序渐进,才能由表及里,探究事物本质。

1、顺序观察法。因为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他们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如科普活动“我和野生动物作一天伴”、“植物的识别”的观察活动,就是遵循这个方法,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分解现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如在“航空模型飞行竞赛”中,首先要制作飞机模型,在制作时,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先看飞机的制作图纸,然后观察机头、机身、机翼等几部分,搞清楚每部分内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到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使他们能很好地了解飞机的全貌,而且在进行组装时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观察联想法。即依据观察的事物进行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观物象测天气”科普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气象观测小组和物象观察小组同时开展活动。气象观测小组在气象观测站内每天对温度、湿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等的观测记载,同时观察云状,记载天气现象;物象观测小组对静物如水泥地面、墙壁、黑板、水缸等物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蚂蚁、池塘鱼、蜻蜓、燕子、蛇、昆虫等动物等进行观测。然后访问气象老农,走访理发店师傅,了解酸痛敏感病人等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联想观察,将观测、观察、调查、访问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预测未来天气,同时作出气象预报。

4、对比观察法。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鲜花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鲜花在不同营养溶液中花期的天数,从而科学的得出鲜花在何种营养溶液中开花期最长的结论。

5、反复观察法。即对于现象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他们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连贯一致。如在“为野生鸟儿安个家”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反复观察野生鸟类的特征和鸟巢,制作安放鸟巢,从而准确详尽的了解鸟类生活情况的全过程。

6、重点观察法。即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种训练对培养小学生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训练小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受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注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在科普活动的开展中,还关注小学生观察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学生在科普观察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研究”中,添加同一浓度不同物质就是一例。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鲜花在不同溶液中的生长全过程,实事求是的观察实验事物,描述实验事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如在“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生长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苔藓植物对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功能指示植物,用以保护水土流失、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学生就利用苔藓植物来监测环境质量,通过观察发现,当苔藓植物生长的地方受到污染后,苔藓植物会逐渐衰退死亡。另外,苔藓是多年生植物,利用苔藓的生长进行监测指示,可全年监测,容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我们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让被观察事物的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它是培养小学生观察习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科学观察,学生应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把持好对事物全体的观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系统的观察使学生避免了盲人摸象,能够全面的观察事物。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科普活动的评价过程,不仅是教师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情况,调节活动方法、进度的过程,而且也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及时适度的对小学生做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反之,就直接影响了下一次的参与效果,甚至扼杀学生的热情。科普活动中“观察能力”的评价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评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评价贯穿于全过程。如学生在观察识别植物时,只简单的说出植物的颜色、形状.这只是他的视觉印象,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时,并及时提醒:“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闻一闻或尝一尝”或者“做一个实验……”,这样以来,学生观察到的植物才是完整的,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给予肯定。当观察完植物后,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观察资料,分析观察结果,撰写简单的观察报告等。整个观察过程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充分鼓励,让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2、评价的艺术性魅力。科普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很好、不好、对、不对、你真棒”等表面化的鼓励词语,在科普活动中我们尝试以下几点做法:(1)与观察内容有机结合,做出针对性的评价。(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等等。(3)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以艺术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观察能力的评价方式。观察能力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因为活动大多采取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对小学生观察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可以分成小组成员互评、学生个人自评、老师评议和家长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小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扩、兴趣广泛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小学生在活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发明作品、科学论文和科普活动等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家长也反映孩子比以前爱说了,外出善于观察了,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觉得自已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引导了。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璋《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普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应用指南丛书》,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探究之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

朱子清,1966年5月1日出生,1983年10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现任莒县夏庄镇后辛庄完小校长。所撰写论文曾在《日照教研》、《黄海晨刊》发表,辅导学生作文有多篇在《当代小学生》、《齐鲁少年》、《黄海晨刊》、《少年天地》、山西省《新作文》等处发表。

第四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摘要: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常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文也如此。写好作文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害怕作文,不讨厌作文,提起作文没心理压力。写好作文,重在观察。本文就学生在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由于自己受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望诸位理解并及时指正。

关键词:联系实际

拓宽知识面

合理想象 一:联系实际 仔细观察

俗话说:“观察是写作之本”,细心、敏锐的观察是基础。因此,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如:观察景物,首先要把握景物特点,其次,注意观察顺序。在人教版四年级《画杨桃》一文中,我们知道,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出来的物体也不同。“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也是这个道理。写《我们的校园》可以先按空间顺序写,给自己在校园中找一个目力所及的立足点,可以从远到近从高到底、从左到右等顺序写出校园所见景物的状态。

2亲身体验。

我们经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小学生写作来说仍然如此。我们小学阶段的作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来写作记叙文呢?首先:应该让学生写身边事,写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小学写作特别是启蒙阶段的写作,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一句话、一段话入手。因为作文都是由一句句话、一段段话构成的。其次:在学生能正确、清晰、完整地达到以上要求以后,我们在确定作文主题时还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可以写我的同桌、我的父母、一件有趣的事等等。只有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让他们爱上写作、主动写作。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在学生写作时我们老师也应及时给予指导。这是我们许多老师一直以来忽视的地方。在学生写作时,我们如果能及时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既可以让学生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和学生增进感情,让学生真正明白老师是关心他的。培养自信心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作文好难”“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其实这是很多学生写作时的通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帮助学生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当遇到困难以后很容易消极倦怠。比如某次作文太难,或者是在启蒙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等,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对作文丧失信心、丧失兴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很明确的:从学生自信心入手。比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才能轻松的完成。从而逐步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拓展知识面

1、课外书籍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抱怨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没有东西可写”。其实这主要是和学生的知识面太窄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时我们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而应该有选择性的读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书。并且让学生注意从叙事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在学生看完以后我们还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比如让学生说说文章的大意,谈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有什么收获等等。在学生谈了收获以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一篇相同的文章。并借此来巩固他们的收获。只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练相信他们在写作时不会再遇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

2、网络电视

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反对学生上网和看电视。固然有为了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和电视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和电视虽然有消极面,同时也有它的积极一面。问题的关键不是在该不该做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网络和电视有很多的新知识、很多的适时要闻,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因此只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就能趋利避害,让网络和电视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优良平台。

三、科学的观察方法:创造想象,是创新作文的翅膀

1、假象:联想和想象。

确定自己习作的“起点”以后。展开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对声音的描摹.准确运用象声词描摹声音,同时注意把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想象,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一些文章,并借鉴一些好的方法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

2、幻想:

看图作文与别的作文不同之处就在于要根据于提供的图画进行习作。看懂图画,理解图意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基础。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看图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清图上画了什么?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周围环境如何?从而把握住图画的主要内容。接着观察图上的细微之处。如: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的细节等等。再次联系中国历史,了解日本侵略中国那惨无人道的卑劣行径,可以看出这位记者是在控诉,是在谴责,在揭露日本侵略者,唤醒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对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图上的内容变成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这是看图作文的根本要求。因此合理的想象、适当的幻想是看图作文的关键。

3、扩写改写:

把一篇文章改写扩写出来,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边读边想。读出真情实感。把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弄明白好在什么地方,才能考虑这篇文章改写扩写的方向。扩写改写不是简单的改变原文的字数。写的时候,紧扣原文,抓住原文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最触动心灵的点去写。

总之学生写作是一个艰巨而又繁重的过程。它和学生的自我素质有很大关系,但是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实际,用心去做真正地做到以上要求。相信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帮助。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要让小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客观事物与现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为作文存贮素材,积累素材。

一、善用契机,增表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活动中的观察,应该说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调动以视觉为主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摄取和储存多种多样富有特征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活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也可充分加以利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一个夏日的下午,我正在上语文课,在炎炎烈日下,教室里很热,学生也睡眼惺忪。忽然,一只小鸟从窗口飞了进来,一边扑着翅膀,一边还喳喳地叫着。于是,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了,个个神采飞扬,目光随着小鸟的飞行而移动......我稍作思考,便马上停止讲课,让学生尽情地观察小鸟,几个学生马上就关上门窗。我便与学生一起来观察小鸟的飞行与停歇,还有小鸟的样子,以及鸟儿的叫声。过了好一会儿,学生打开窗户,小鸟便离开了教室。我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并注意言之有序,然后让学生立即把它写下来。学生便饶有兴致地写出了生动的作文《小鸟飞进了教室》《可爱的小鸟》。

二、亲近自然,引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去,带到大自然中去,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实地观察是最重要的途径。每次观察的训练点教师都应心中有数,指导观察时才能具体、细致。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去游览周围的群山,观察乡间的河流,去参观工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摄取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事、景、物,引发学生灵感,激发作文热情。一次,学生在写《美丽的鲜花》一文时,很多学生便想知道我是从哪儿找来的那么多美丽的鲜花(因为我们镇上没有鲜花店),于是,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他们去参观了学校承包出去的一块学农基地,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还访问了正在忙着育花的老人,参观了他亲手培育的花圃。在有目的、有条理、有重点的指导和观察下,学生便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习作《美丽的鲜花》《鲜花丛中的老爷爷》。

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你们看我们的家乡美吗?你们想不想去仔细观察一下,把我们家乡的美找出来呢?”孩子真有些迫不及待呢!我们一爬上学校后面的那座大山,站在高山上,孩子们争着讲自己看到的美景。“老师,你看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好像一条绿色的巨龙”“老师,家乡的小河多明亮啊!”“老师,家乡的田野多美啊!”这时我又顺时引导“家乡的确很美,你们能按‘群山——田野——小河——村庄’的顺序,把家乡的美景再现出来吗?”孩子们雀鸟般高兴地回到教室,写出了《美丽的家乡》。

写校园中的一处景物的作文,我同学生一起在校园里,叫他们从远处观察花园中那开得最艳丽的“一串红”,然后再带他们走近观察,并告诉他们,可以按“茎——叶——花”的顺序仔细观察,同时还要展开想像。孩子们通过有序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一边看一边说,当他们提起笔来习作时,笔下就能真实、生动地轻松地再现美景。

凡是属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师应教育学生养成随时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例如:平常教师要教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自己居住的小院,放学回家所经过的田野,赶集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街道、车辆和行人等等,这些都应是观察的对象。

三、开展活动,酿巧妇之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增大学生的素材库存量,对学生习作大有裨益。

游戏与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充分投入,使学生的观察能获提真切的、强烈的感受。而且,这样的观察,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适当指引,使学生观察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正向迁移。如在做“拔河”这个游戏时,学生发现咱们三、四年级两个组的一样多,可四年级的学生却输给了三年级,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启发大家边思考边观察。学生便恍然大悟:原来四年级的同学没有做到用力同步,大个子认为自己力量大,准赢,小个子的认为自己力气小,使不了多大劲,便不注意;而三年级的小朋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能胜过四年级。再让学生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就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除此以外,我们还常开展“乒乓球比赛”“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体操比赛”和“野炊”等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都能写出生动具体又有独见的观察作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设计情节指导学生观察。如用几个玩具娃娃,让学生利用它们进行观察、想象,创作童话,编写故事。另外,还有表演观察,组合观察等方式。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对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载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精选合集)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瞿慎龙 摘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由观察获得的知觉映像更鲜明、更细致、更完整。人们认识事物......

    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把观察作为认识的基础,对学生观察、记忆、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综合成较完整的数学能力,以提......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铜城中学 李彩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问题性为前提,综合性为重要内容,实践性为有效途径,过程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各种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全面提升......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前言: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

    小学科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5篇)

    小学科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定稿]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埤城中心小学 张国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