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小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观教学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果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因此,当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置之不理,并引导小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想象,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找出实验结论。但对于小学生的实验效果如果不明显,老师切不可否定小学生的猜想,而应帮助小学生找出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或者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猜想中的错误,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
二、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创设这种问题情景,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去设想质疑。小学科学内容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
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老师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瓶子(瓶子中装的水不一样多,但肉眼无法分辨它们的多少)时,问:谁能想出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小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用上下一样大的三个相同的瓶子来装,哪个的水位高,哪个就多;有的说用相同的塑料袋分别装上来称,哪个瓶里的水重,哪个瓶中的水就多;还有的说用相同的塑料袋装上分别挂在同一个弹簧称上,哪一个把弹簧拉得越长,哪个就多……小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又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主动地学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看老师是否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小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小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取知识。教学法一旦触及小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发小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能使小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也很高。要体现小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意突出他们的个性特征和群体效应,也就是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也要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为同桌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分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如在教学《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一课中,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内先讨论如何分工,然后共同制作,而组与组之间互相质疑,互相检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一方面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另一方面能使不同层面的小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各种让小学生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鼓励他们多思、善思。通过老师巧妙引导和重点点拨,进一步启发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立足于小学生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小学生能感知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小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小学生了解了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后,要求小学生实践自制“生态瓶”,小学生就能根据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成功制作出一个“生态瓶”来,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小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埤城中心小学 张国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第二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第三篇: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深化发展,当前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伴随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课程,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小学生对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于学习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就能自主学习,也愿意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阅读后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自由想象当个人找剑时的情境。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他能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剑了?”、“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帮助他找到剑了”这样能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从中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生动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要摆脱老师在讲台单一的教学输出方式,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变老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形象。老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有爱的关系。老师尽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靠拢,将自己调试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状态,在课堂上老师要表现出激情、趣味和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排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和学习的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也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大脑在轻松的条件下才能更积极的思考。学生和老师有和谐的关系后,学生才能在老师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习问题敢于争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老师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在生活上和学生进行问题的沟通,老师和学生和谐、平等的相处,老师只有在和学生融洽的相处中,才会有心理的沟通,才知道学生对于学习真实的想法,方便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再就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合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更喜爱语文课堂。学生在和老师合作思考学习中,让学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在实践中懂得运用知识,在遇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学生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就是人体大脑通过对已有表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造和加工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心理活动。而丰富的想象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非常活跃的阶段,小学的语文教材每一章内容都是很好的想象材料,所以在教学老师要学会如何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1.画图想象
小学语文总有很多描述性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描写的内容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画图的过程中既能对文章描写的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在脑海想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文的时候,文中对“金鸡叫天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但是在课本上没有配图,为了让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深刻的了解,让这种美能够直观的感染到学生,可以将文中的景象通过学生自由的想象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就是对“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子弹琴”这些奇石景象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学生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将其画出来。这样学生对于文章有了自己的想象力,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2.扩补想象
扩想也就课文内容表达的涵义进行拓展,或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比如在学习古诗《山行》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古诗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按照对诗的了解,扩充想象,写一篇写景的作文。或者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或者对文章结局的改编。培养学习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有不同的意见敢于表达。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对比较幼稚,但是老师还是要表扬学生的行为,慢慢的让学生思考的程度越来越有深度,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中清楚学生在那些知识点上还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发掘出来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能够让学生们之间的思想擦出火花,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尽量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比如:在学习《马踏飞燕》的时候,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目标和观察任务,自己选择一种方法去观察小动物,在不断的观察中才能有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对事物有了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索,提升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氛围中学习,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旦.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关于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6
[2]贾林勇.独具匠心谋思路 标新立异求发展――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1
[3]周传彪.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80-281
第四篇: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贵州都匀六小
朱文勇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小学科学是以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是重点。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采取策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关键词】探究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都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便是创新思维。拥有了奇妙的创新思维,便拥有了很好的创意思维,有了很好的创意,便拥有了很好的发明。我想小学科学是以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重点。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你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有所“不知”,我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手轻挠桌面,耳朵靠近桌面听不见声音,贴在桌面上就听得非常清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桌子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在做出自己的猜测后尝试,自由选择材料如棉线、牙签、小纸杯等做了一个土电话,通过制作与
亲身体验,学生发现了棉线能传声,推导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小故事、趣味性强的游戏、魔术、创意等,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如在学习“热空气”这个内容时,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热气球可以用保鲜袋代替),当点燃“热气球”下面的酒精灯时,“热气球”鼓起来了,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当气球释放时会怎样?真的吗?当热气球飞起来时,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 等等。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想象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探究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为此教师在科学课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
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动中悟”。
在《哪杯水温度高》一课中,我让学生猜一猜哪杯水更热,让一名学讲台用手指来试一试几杯不同温度的水,通过做各种表情让下面学生猜测一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看到同学们不同的表情下面学生做出了种种猜测,原来到台上来的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问:“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论等探究环节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逐步让他们形成有创新思维。
还有在探究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做好探究的指导。如在实验探究之前,将预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如你探究的主题是什么?你的猜测是什么?怎样去证明你的猜测?需要的材料什么?怎样进行实验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实验计划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与实验,对学生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教师要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老师的激励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使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时,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一句简单的话语,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如“你的发言真精彩”
“你说得非常有道理”
“你的创意真不错”,“猜
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你很会思考”等等,有时当学生发言出现困难,老师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都能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了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同时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口头评价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体态评价,点点头,坚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等,使教学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但也不能只说好不说差,适当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批评,只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也会让学生产生进步的动力。
例如:在上《土壤》一课的时候,刚上课,面对老师展示的土壤,学生脸上再现出各种表情。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情,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方面的问题?”这一问,引出学生的很多问题: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有几种成分?土壤里有什么营养?有几种土壤?等等,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课内容无关,但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切人点,面对大量问题,老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予点拨和启发,从而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习惯。
五、以训练思维为重点,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反映。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学生在多元思维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时会产生新的问题,激起新的探索欲望。
1.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如,在教学《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还有的说月球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将事物的整体、部分或性能颠倒过来想,以求得新思维产物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为学生提供一手训
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法拉第从电可以产生磁的现象,倒过来想磁是否也可产生电,法拉第的逆向思维使他发明了发电机。学生学了“声音的产生”一课,知道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由此想到怎样使发声的物体立刻停止。“水的蒸发和沸腾”知道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否也能变成水等问题。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由眼前感知的此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巴甫洛夫反复强调“一切教学都是由联想形成的”。学生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后.联想到如果满足水、空气、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是否可以进行无土栽培;又如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联想到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由联想而产生的新问题,就会激励着学生进行更深意义的研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积极采取策略,或营造氛围,或评价鼓励,或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实现在发现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得新的发现,不断地在发现和探究中,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朱国芳《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体会》
2、郭玉华、庞学民、王建民《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
第五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
--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不竭动力
美术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它的本质在于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唤醒少儿对艺术的兴趣感受生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其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的热情,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同时,作为新式理念教育下的教师要主动引导和培养他们淳朴自然的表现,大胆创造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现代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的展示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又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1、欣赏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由于小学生对同龄人的画感到亲切,可以消除他们对创作的畏惧感,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开拓视野。
2、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愿望。常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画画,对于优秀作品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他学生对画画的兴趣。
3、针对儿童喜欢讲故事的特点,在绘画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所画内容编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教师自己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在于创造,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使之自由发挥,保持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
一切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都需要灵感,而想象与幻想则是迸发灵感的原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及创作欲望,就得鼓励学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生画一幅《未来的学校》时,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可是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总有一天地球会承受不了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画自己喜爱的玩具。有个小朋友把大熊猫画成了蓝色,其他孩子看了都偷偷的笑,因为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黑白色的。于是我把这个学生的本子举起来。向全班展示后,问:“你们觉得他画的大熊猫可爱不可爱”?然后又说:“只要是我们喜欢的颜色都可以用到绘画中来”。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结果,这堂课交上来的作业颜色特别丰富。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积极正确引导
教师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绘画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和操作。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围绕生活情节,观察人物的形态,动作和思想感情色彩,为绘画创作作铺垫。
2、教师在学生的构思阶段要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开阔他们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思路去帮助他们,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
3、构想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画,然后再在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来,在画的时候,对造型、设色等问题上要进一步指导,使构图完美,意境充实。
总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和各种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方面地推进人文素质的发展。
创新
--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