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1: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篇:(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5年1月13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1月13日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4年9月2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采取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有享受良好环境、知悉环境信息、参与及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本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开展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将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第七条 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组织相关人民政府实施联合防治。

实施联合防治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共同实施的环境保护计划,共同处理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工作;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八条 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或者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小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相互衔接。

第九条 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严格执行。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确有必要修改或者调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程序报请原批准机关予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修改或者调整的内容不得低于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十条 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向社会公开。上报审批的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附有公众意见以及对公众意见采纳和不采纳情况的说明。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数据库,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运行监测数据库,并依法监督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活动。禁止擅自撤销或者变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得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篡改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报告。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统计工作。

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环境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篡改。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处理并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之间应当实施信息共享。

第十五条 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查处本行政区域内下列本应当由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处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一)造成本行政区域重大污染的;

(二)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

(三)下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造成重大污染或者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为不处理或者处理不力的。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联合进行检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有关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污染环境的行为时,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依法进行处理并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对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各主管部门之间应当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完善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网址、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核查处理。对经查证属实的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举报人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第十九条 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设立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审理跨行政区划环境污染案件。

第三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条 本省依照法律规定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下达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制定本省特征性污染物控制因子的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上一级人民政府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区域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在批准后十五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省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禁止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二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是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对其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承担责任,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企业事业单位对其环境保护工作负有下列责任: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环境保护岗位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二)建立内部环境保护工作机构或者确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三)制定完善内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防治污染设施操作规程;

(四)保证各生产环节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档案;

(六)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和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七)其他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明确有关人员的环境保护责任,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应当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防治污染设施的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其正常运行,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台账,如实记录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维护、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及相应的主要参数。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不得擅自拆除、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确需拆除、闲置的,应当提前十五日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拆除、闲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因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故障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采取措施,保证污染物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排放,并及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单位运营其防治污染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并与受委托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环境保护责任。受委托单位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定期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方式,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运行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情况,不得谎报、漏报、迟报或者拒报。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十五日内办理施工排污申报手续;建设项目需要试生产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在试生产前三个月内办理试生产排污申报手续。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需要作重大改变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变更前十五日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手续;排放污染物因不可控制因素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向社会如实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鼓励和支持其他排污单位自愿公开有关环境信息。

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设置和管理排污口,并按照规定在排污口安装标志牌。

禁止通过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禁止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中间工序引出并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六条 重点污染源应当安装并正常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改变或者损毁。自动监控设施应当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自动监控设施的管理运营单位应当保障自动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保证自动监控数据的真实、可靠和有效,不得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自动监控数据,并按规定保存原始监控记录。自动监控数据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确认真实有效的,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重点污染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对污染物排放未实行自动监控或者自动监控未包含的污染物,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定期进行监测,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

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委托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处理污染物的,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环境保护责任。

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应当保障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建立事故应急制度;需要停止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同意,并通知委托其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

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应当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等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发现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调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查处。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垃圾收集、清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污水不能并入城镇集中处理设施以及管网的,应当单独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相关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存在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对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流域和行业,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污染物或者相关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三十条 本省应当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无污染或者轻污染产业的发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状况等因素,确定在全省或者部分区域内禁止建设和严格控制建设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并根据环境质量变化状况适时进行调整。

城市市区内不得建设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化工、冶金、造纸、钢铁等重污染工业项目;已建的应当逐步调整或者搬迁。

第三十一条 本省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要求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加强对印染、电镀、危险废物处置等重污染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管理。工业园区应当配套污水处理、固体废物收集转运等防治污染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新建工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入驻工业园区;未入驻工业园区的,应当配套防治污染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 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放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点工业企业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监管,检查地下水污染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状况,评估有关工业企业及其周边地下水环境安全隐患,对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的企业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进行地下勘探、采矿、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可能干扰地下含水层的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区域内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制定水质控制目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内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质控制目标,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功能区和交接断面水质符合规定的目标。

第三十四条 本省实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能源政策,逐步改善燃料结构,开发利用低污染、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已有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清洁能源。

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新建项目不得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燃煤燃油火电机组、燃煤电站和其他燃煤单位以及其他尚未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配套建设脱硫、脱硝和除尘等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十五条 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鼓励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汽车、家具、包装、印刷、电子等使用涂料的行业应当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记录生产工艺、涂料用量、生产设施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主要操作参数、运行情况。

石油、化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应当推广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并对已经泄漏的物料及时收集处理。

油码头、加油加气站、储油储气库(区)和使用油罐车、气罐车等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保持正常使用。

饮食服务、服装干洗和机动车维修等项目,应当设置油烟净化、异味或者废气处理装置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依法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或者决定提前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排放标准,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其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定更严格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机动车排放标准或者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机动车。对未达到本行政区域现行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排放标准或者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或者迁入手续。

在用机动车应当依法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经检测不合格,未取得有效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不得上路行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公共交通投入,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和新能源机动车及其配套设施,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行业购置、更新车辆应当优先选购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和新能源机动车。

第三十七条 固体废物产生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不能自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应当提供给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利用或者处置。

危险废物产生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确需临时贮存的,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且贮存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临时贮存的时间、地点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本地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优先区域隔离带,建立并实行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重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集中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造成土壤污染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部门应当责令其限制生产、排放或者停产,并责令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对已被轻度污染的耕地实施分类种植指导,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保障耕地安全利用;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其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

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当合理规划受污染场地的土地用途,严格控制受污染场地的土地流转;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经风险评估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被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或者治理修复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于居民住宅、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场所等项目开发。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确定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行业和企业,加强对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加工企业的环境监管。

禁止在重点防控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四十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时,应当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环境,采取措施防止粉尘、噪声、振动、噪光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工地应当设置硬质密闭围挡,并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措施。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建筑土方、建筑垃圾、渣土和散装物料应当及时清运,在工地内堆存的应当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建筑土方、建筑垃圾、渣土和散装物料以及灰浆等流体物料应当采用密闭方式运送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运输车辆应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

第四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依法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危害环境的紧急状况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减轻污染损害,消除污染。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环境风险控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造成损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导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紧急情况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通报当地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以及可能受到影响的邻近地区的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因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过错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而支付的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发布空气重污染的预警信息,并按照预警级别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机动车行驶、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拆除施工、停止幼儿园和学校户外体育活动等相应的临时应对措施。

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生态调查和区域环境评估工作,划定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要区域、重要海洋与渔业水域等可以划定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划定,应当向社会公布;变更功能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程序报批。

禁止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采矿、采石、采砂、取土,以及进行其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活动。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应当相互衔接。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当保护和规划各类重要生态用地,严格保护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重点湿地、农业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渔业水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

第四十七条 在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湿地公园、重点湿地以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特殊保护区域,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不得从事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控制人为因素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当同步建设完善污水、垃圾等收集清运设施,保护环境质量。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从事任何生产建设活动;在缓冲区,禁止从事除经批准的教学研究活动外的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实验区,禁止从事除必要的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考观察和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外的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风景名胜区应当严格控制人工景观建设,保证服务设施和建设项目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项目,禁止在核心景区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成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森林公园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禁止随意占用、征用、征收和转让林地;禁止种植掠夺水土资源、破坏土壤结构的劣质树种。

在地质公园以及可能对地质公园造成影响的周边地区,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保护地质地貌的完整性和稀缺性。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安排一定比例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对农业灌溉水、农产品进行监测和评价。禁止使用超过农业灌溉标准和水产养殖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和养殖,禁止将有毒有害的污泥作为农用肥料使用。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在农村集中居民点设置专门设施,集中收集、清运垃圾等固体废物。

第四十九条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养殖区域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畜禽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业。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以及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自行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或者未自行建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又未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五十条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禁止擅自圈围、侵占、填堵水面、沼泽、滩涂、洼地;禁止向农田和渔业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清洁。

禁止在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和从事采矿、采石、取土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应当采取措施避免污染水体。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放养畜禽和从事网箱养殖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五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明确治理责任,落实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

第五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禁止从事非法猎捕、毒杀、采伐、采集、加工、收购、出售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引进外来生物物种进行安全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国外有害生物物种进入,并对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种采取措施,严防扩散。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道路、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责任单位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及时保洁,防止扬尘污染。

第五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逐步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并逐步建立与本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相适应的投放垃圾与收运模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规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减少日常生活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

鼓励和支持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易消纳降解的包装物、容器,对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包装物、容器、废油和废旧电池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第五章 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

第五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态优化区域实行以鼓励生态发展为基本导向的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九条 本省应当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逐步推行居民阶梯式电价、水价制度,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并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脱硫电价和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大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补助或者贷款贴息等支持。

第六十条 本省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实行排污指标的有偿取得和有偿转让。省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应当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污染防治。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一条 本省建立和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依法实行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条 本省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进行环境信用评价,向社会公开并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通报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

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政府采购、公共资金项目招投标、安排和拨付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评优评奖、金融支持等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对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不良的企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执法监察频次,督促其进行整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没有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没有制定本级政府、本部门环境保护目标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

(三)未按照规定编制、公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的;

(四)因违法决策、未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等造成重大环境事件的;

(五)未依法公开相关环境信息的;

(六)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

(七)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

(八)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九)将环境保护资金截留或者挪作他用的;

(十)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擅自撤销或者变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环境监测机构未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造成监测数据失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者伪造、变造、篡改环境统计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停止排放污染物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吊销其排污许可证,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排放或者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法建立载明防治污染设施运行、维护、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的管理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五款规定,受委托单位未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运营防治污染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或者在运营防治污染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受委托单位在运营防治污染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办理排污申报手续或者变更申报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设置、管理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设置标志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或者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中间工序引出并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自动监控设施的管理运营单位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自动监控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不正常运行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停止运行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未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等信息,或者发现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未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四款规定,油码头、加油加气站、储油储气库(区)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未按照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五款规定,饮食服务业经营者未按照规定设置油烟净化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服装干洗和机动车维修等项目未按照规定设置异味或者废气处理装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施工工地未设置硬质密闭围挡,或者未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措施的;

(二)未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在施工工地内堆存的建筑土方、建筑垃圾、渣土和散装物料的;

(三)未及时清运建筑土方、建筑垃圾、渣土和散装物料的。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土地使用权人对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的裸露地面未进行覆盖或者绿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建筑土方、建筑垃圾、渣土和散装物料以及灰浆等流体物料未采用密闭方式运送或者未采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或者未按照规定路线行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法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未及时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单位或者个人使用超过农业灌溉标准和水产养殖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和养殖,或者将有毒有害的污泥作为农用肥料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或者渔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划定的畜禽禁养区从事畜禽养殖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七十八条 对违法排污造成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环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处以罚款;直接损失无法认定的,对造成一般环境事件的处十万元罚款,对造成较大环境事件的处三十万元罚款。对主要负责人和负直接责任的人员,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二)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环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处以罚款;直接损失无法认定的,对造成重大环境事件的处一百万元罚款,对造成特大环境事件的处三百万元罚款。对主要负责人和负直接责任的人员,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环境事件的,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拒不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的,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的次日起,按照原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一)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二)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

(三)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不正常运行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停止运行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的;

(五)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认为其环境违法行为已改正申请查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的次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实施查验;未申请查验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改正期限届满的次日起十五日内完成查验。

第八十条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八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二条 本条例所指的小区域,包括小城镇、小流域、各类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定保护的区域。

第八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大事记

基金会大事记

1996年筹备-至今

◆ 1996年1月,广东省环保局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建立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请示》,省政府同意筹备成立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 2002年,广东省民政厅发文批准筹建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 2002年6月,广东电视台、联合国环境署机构——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广州市汇德隆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及个人共同发起筹备基金会成立事宜,筹备历时近1年。

◆ 2003年1月8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筹)召开第一届理事大会。选举通过并报省环保局、省民政厅核准,由何国新、郑文贤分别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及秘书长,依法成立了监事会作为基金会的内部监督机构,经各方协商推荐,由省环保局周全为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袁征同志、王子葵同志受邀分别担任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及名誉副会长。

◆ 2003年2月26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

◆ 2004年6月9日,西班牙环保业界人士访问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2004年11月19日,芬兰环保企业代表团访问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 2005年7月11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经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批准,并向广东省民政厅备案,理事长为李伊惠、常务副理事长为郝元文、副理事长为胡庆新、秘书长为区岳州、副秘书长为陈向阳、陆宇民、何国新(后然理事会会议同意,增加陆宇民、何国新为副秘书长)、监事为林文。

全体理事会人员:李伊惠、郝元文、胡庆新、区岳州、陈向阳、陆宇民、刘奕玲、张亿军、刘梦奇。袁征同志(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担任基金会的顾问。(见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粤环人[2005]17号文件)

◆ 2006年2月26日,广东省环保基金会在广州举办“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三周年暨„绿色广东‟环保公益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民进中央副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先生、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原主任王荫焜、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广东省环保局总工程师李子森、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邹雪萍女士、广东电视台副台长陈永光及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企事业单位领导等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 2006年初,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省邮政局签订《和谐社会 绿色广东》环保个性化邮品的制作、发行协议。

◆2006年5月30日,组织召开邮品设计专家评审会议。

◆ 2006年3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完成邮品制作第一阶段工作。

◆ 2006年12月初,《和谐社会 绿色广东》邮品完成制作。

◆ 2006年6月, 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承办“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50周年庆典暨中国自然保护区学术研讨会”。

◆ 2006年8月19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李伊惠理事长和陈向阳副秘书长拜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陈开枝同志,邀请其担任基金会荣誉理事长,陈开枝同志欣然接受了邀请。

◆ 2006年10月20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协办《易家俊 李国权》书画展。

◆ 2006年12月28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举办《绿色的呼唤》大型环保募捐晚会。副省长林木声等省领导,省环保局局长李清、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中梅等20多位厅局领导和近3000名观众一起观看演出。

◆ 2007年2月8日,香港环保团体长春社访问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2007年 5月22日至5月24日,为配合省环保局开展《广东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粤北地区进行考察。

◆ 2007年5月29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陈向阳副秘书长等一行协助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考察韶关乐昌市垃圾处理项目。

◆ 2007年7月15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绿色呼唤》环保电视栏目开播。

◆ 2007年9月8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陈向阳副秘书长参加在海口举行的由香港嘉道理农场及海南师范大学合办、海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协办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奖学金报告会”。

◆ 2007年9月30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在中大举办“关注臭氧层,关注全球变暖——“绿手帕”环保节能理念宣传活动”。

◆ 2007年10月14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郝元文常务副理事长和陈向阳副秘书长等一行赴江西省寻乌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东江源头考察。

◆ 2007年11月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番禺举办“环保全民总动员”项目系列活动之“广州创卫我先行活动。

◆ 2007年11月25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举办《废品回收价值高,东江情系你我他 》活动。◆ 2008年1月2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警戒线-环保聚焦》环保电视栏目试播。

◆ 2008年3月21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副局长、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俐莎女士访问我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

◆ 2008年4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大型捐赠活动。

◆ 2008年5月5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承办“绿动未来·2008年绿色创投方案评选活动”。◆2008年5月31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广东吉之岛天贸百货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中山市红树林修复达成合作意向。

◆2008年6月6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举办海印苑小学环教活动。

◆2008年7月,广东省人大原主任、广东省原省长朱森林同志应邀成为我会名誉理事长。

◆2008年7月,经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会表决通过,新增陈坚、袁征两位同志为理事。从2008年7月14日开始。(附:陈坚,男,曾任职省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十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袁征,男,曾任职广东省测绘局、广东省国土厅、广东省环保局,原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巡视五组组长。)

◆2008年9月5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省环保局四楼会议室召开。省环保局局长李清,省环保局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企业特邀嘉宾,媒体记者,第二届理事会新老理事及广东环保志愿者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任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并通过了工作报告和基金会章程修正案。会上,第二届理事会新任理事长陈坚,省环保局局长李清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原广州市政协主席、名誉理事长陈开枝发来贺信祝贺会议圆满召开。

◆2008年10月28日,“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广东广播中心召开。会上省环保基金会常务理事长袁征等分别就召开背景、进展情况和分布情况、保护措施等向与会新闻界人士做了介绍。省环保基金会理事长陈坚和副理事长郝元文分别给湛江红树林作出贡献和支持的企业、单位颁发了荣誉牌匾。本次新闻发布会由省环保基金会发起,联合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局、省林业局、南方广播影视、南方报业两大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旨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和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粤西、粤东沿海红树林湿地建设,为广东省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等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媒体记者、环保志愿者近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后,广东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以及南方日报等媒体对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报道.◆2008年 11月4日,“同在蓝天下此 共建红树林”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组委会在湛江市雷州附城镇韶山村海滩涂举行了红树林造林项目启动仪式。省环保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袁征、省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向阳、中共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湛江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柯明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参加启动仪式的还有省、市各大媒体记者及村委会干部、村民近百人。启动仪式后,广东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以及南方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对活动现场会进行了报道

◆2008年12月8日,我会主办的“垃圾零填埋”专题讲座与环保新技术推介会在省环保局举办。省环保局陈敏副局长、省环保基金会袁征常务副理事长、省环保局科技处主要负责人、台湾环保产业代表团,广州市及各区环保局、市容环卫局,高校志愿者等90余人出席了推介会。

◆2008年12月24日,我会陈坚理事长出席了第八届中、日、韩(亚洲)青少年湿地周活动的开幕式,并为本次活动致辞。我会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陈坚理事长首先代表我会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和国内外朋友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认为在湛江举办以“走进红树林湿地”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能促进和加深青少年对湿地价值和重要性的理解,对提高青少年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亚洲地区的湿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2008年12月24日,我会举办“绿色的呼唤—喜粤挚友营 走进红树林 ”大型环保文艺演出。在第八届中日韩(亚洲)青少年湿地周庆祝活动开幕式现场,由我会主办的“绿色的呼唤—喜粤挚友营 走进红树林 ”大型环保文艺演出在“绿色的呼唤”主题曲中拉开序幕。

◆2009年 1月14日,省环保基金会在广州举行09年迎春酒会。广东省原省长、省环保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朱森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环保基金会理事长陈坚,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省环保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袁征,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晖,省环保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以及省环保局有关领导出席了酒会。

第三篇:008 广东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广东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94年1月21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根据1998年4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6号修正

第一条 为了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和改善城乡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乡、镇、村(含管理区)以及村民小组集体举办的企业(以下统称乡镇企业)。各种形式的联营、合资、合作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所辖地区生产力水平、资源条件、环境特点,确定、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行业,并把本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负责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协同环保部门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管理。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按上级人民政府分解下达的环境指标,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任期责任制;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划分工业功能区,建立和完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系统以及废水处理设施。乡镇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乡镇企业的污染状况配备及(兼)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在上一级环保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对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具体的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国家、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

(二)协助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三)定期向县(区)环保部门报告本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四)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初审意见,监督“三同时”制度的执行;

(五)受县(区)环保部门委托向乡镇企业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和排污费;

(六)监督检查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七)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纠纷进行调查和调解,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 乡镇企业利用境内废气、废水、废渣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经县(区)环保部门认证,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税等优惠。

第八条 乡镇企业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国家、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

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污染防治设施,如确需拆除或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环保部门的同意。

第九条 乡镇企业必须按规定向县(区)环保部门报告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与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及防治污染的有关技术资料。

第十条 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国家或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须按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限期治理。

第十一条 乡镇企业必须接受环保部门的现场检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材料。

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十二条 严禁乡镇企业土法炼砷、炼焦、炼油,土法生产硫磺、化学农药、烧结铁矿、冶炼有色金属、开采放射性矿、生产放射性制品、处理处置放射性及严重污染环境的废物;严禁土法冶炼及生产汞、砷、铅、铬、镉、铍等制品;严禁非法从事氰化物、黄磷、石棉、联苯氨及其他剧毒性、致癌性等产

品的生产。

第十三条 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发展电镀、硅铁、制革、造纸制浆、漂染、拆船、开采有色金属矿和稀土矿等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

严格控制新建、扩建以土窑、方窑、龙窑为燃烧形式的砖瓦厂、陶瓷厂。

严格控制引进境外废弃物进行加工、拆解。

前三款所列项目,属特殊需要生产、建设的,须经县(区)环保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环保部门批准。第十四条 小金矿的开采,应统一规划、合理开采,集中选冶、统一氰化,严禁个人建造选冶厂和氰化池。

第十五条 乡镇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不得接受或承包产生严得污染的生产项目或设备,不得接收或承包污染物;具有治理污染能力的,在签定上述有关合同之前,应将该项目或设备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对环境影响的情况报当地环保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对技术设备落后、耗能高、效益差、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乡镇企业,应限期治理。乡镇企业的限期治理,由有关市、县(区)环保部门提出,报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 乡镇企业在停业、关闭、搬迁前,凡产生环境污染的,须负责整治原厂址及周围已受其污染的环境,并报当地环保部门验收。

第十八条 乡镇企业不得任意将耕地、池塘、湖泊、灌溉渠、山林、荒山、荒地作为蓄积废水或堆放废渣的场地。属特殊需要的,必须报经县(区)以上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并采取相应防治污染措施。第十九条 乡镇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区)以上环保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治理;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除追缴超标准排污费及滞纳金外,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二、三款和第十四条规定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县(区)级环保部门可处以1万元(含1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的罚款,报市级环保部门批准;超过5万元的罚款,报省级环保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由县(区)以上环保部门按规定加收两倍以上的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或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乡镇企业,有责任停止侵害,排除污染危害,并赔偿受害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损失。

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污染赔偿纠纷进行调查调解,当事人对调解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列的各项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第四篇:广东省环境保护地方规章目录

广东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地方性法规: 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 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

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广东省行政复议工作规定 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

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广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广东省韩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

广东省民用核设施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

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广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广东省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 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达标管理试行办法 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广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办法

2010-07-13 2010-03-15 2007-06-29 2006-06-01 2004-12-08 2004-12-07 2004-11-03 2004-10-09 2004-08-18 2004-07-26 2004-03-31 2004-03-31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2003-08-27

2010-05-28 2009-04-08 2009-04-08 2009-02-05 2007-07-21 2005-07-13 2004-08-23 2004-02-17 2004-02-17 2004-02-17 2004-02-17 2003-09-10 2003-09-09 2003-09-09 关于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003-09-09 2003-09-09

环境保护厅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

2010-01-05

关于发布《环境保护部直接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及《环境

2009-09-11

保护部委...关于印发《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意见》的通知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印发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 广东省环保局实施行政许可工作规程 环境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变动目录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中小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废止《广东省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实施办法》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 关于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的通知 关于市县城区逐步禁鸣喇叭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009-03-24 2008-10-30 2007-06-19 2006-12-09 2006-11-16 2006-08-18 2005-12-08 2005-02-04 2005-02-04 2005-02-04 2005-01-27 2004-11-17 2004-11-04 2004-08-02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8 2003-09-08

环境保护立法、行政执法及司法解释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U类第15项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 2010-07-05 关于实行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的企业范围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超标排放行为行政处罚适用意见的复函 关于未批先建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适用问题的复函

2010-07-05 2010-04-13 2009-11-04 2009-06-23 关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擅自从事一般工业废物处理处置活动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五条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企业排放环境噪声监管问题的复函 关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运输适用政策的复函 关于企业排放环境噪声监管问题的复函 关于煤矿企业排污收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露天煤矿产生粉尘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租赁经营企业厂界适用标准的复函

关于建设项目分期建设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关于“区域、企业集团环评限批”的法规依据 关于确定工业区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性质的复函 关于界定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复函 关于利用废旧轮胎炼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解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复函 关于建筑工地执行噪声排放标准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函 关于工业企业内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性质认定问题的复函 关于租赁经营企业厂界适用标准的复函

关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和法规适用关系的复函 关于夜间违法进行建筑施工作业处罚问题的复函 关于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行政处罚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危险废物转移和处置问题的复函

关于如何确认无照经营行政处罚相对人主体的复函

未报批环评的不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处罚规定 关于民用空调扰民噪声测试方法和标准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排污收费主体资格认定问题的复函

关于对未排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单位的污水征收污水排污费问题的复函 关于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并已投产的行为适用法律的复函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有关指定管辖问题的复函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有关指定管辖问题的复函 关于环保部门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先行登记保存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对同一行为违反不同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法规问题的复函 关于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责令停业关闭问题的复函 关于征收超标污水排污费与污水处理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复函

2009-06-23 2009-06-23 2009-06-08 2009-06-08 2009-06-08 2005-05-25 2005-05-25 2005-05-25 2005-05-25 2007-04-24 2007-04-24 2007-01-12 2006-05-01 2006-04-10 2005-12-07 2005-11-28 2005-11-02 2005-07-25 2005-03-28 2004-06-03 2004-12-17 2004-12-17 2004-12-17 2004-12-17

2004-08-04 2004-07-20 2004-01-30 2004-01-30 2003-09-30 2004-06-03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2003-09-08

关于擅自转移产生污染的设备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并已投产的行为适用法律的复函 关于委托他人运输固体废物过程中丢弃废物行为法律适用的复函 关于使用加速器等伴有辐射装置的项目适用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复函 关于消除或者减少污染而发生的合理费用属于直接经济损失的复函 关于公众意见可否作为否决建设项目的理由其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对同一行为违反不同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法规问题的复函 关于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环境管理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后污泥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适用的复函 关于对排污收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企业工商变更登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废铜渣、氧化锌灰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复函 关于限期治理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施行前填埋的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处理责任有关...关于对餐饮等服务企业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排污费征收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民用空调噪声是否扰民应依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关于限制营业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夜间工作时间的复函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各级环境监察部门受委托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进口废物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含铅焊锡废渣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等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法认定和处罚的意见 关于对餐饮等服务企业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工业企业内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性质认定问题的复函 关于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污泥排入城市下水道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关于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排污申报及排污费征收问题的复函 关于饮食业单位排气适用标准问题的复函

关于擅自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认定问题的复函 关于排污费性质等有关问题的复函

2003-09-08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9 2003-09-08 2004-05-18 2004-05-18 2004-05-18 2004-05-18 2004-05-18 2004-04-13 2004-04-13 2004-03-25 2004-03-25 2004-03-25 2004-10-28 2004-08-04 2004-11-15 2004-10-15 2004-09-20 2004-09-20 2004-08-30 2004-08-26 2005-11-02 2005-11-02 2005-08-01 2005-07-25 2005-07-25 2005-07-25 2005-07-25 关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生产设备试运行期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关问题的复

2006-02-22 函

关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生产设备试运行期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实施行政处罚时听取陈述申辩时限问题的复函 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复函

2006-02-13 2006-05-01 2006-08-02 2006-07-15 2006-07-11 2006-06-23 关于转发《关于如何适用固体废物跨省转移行政许可办理时限的答复》的通知 2007-06-02

关于居民楼内设备产生噪声适用环境保护标准问题的复函 关于企业试生产期间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意见的复函

未报批环评且未经验收投入生产的依据《环评法》第三十一条处罚 关于界定含氧化铜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复函 关于危险废物认定鉴别问题的复函

关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水执行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逾期不缴纳代为处置医疗废物费用的环保部门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07-04-05 2007-04-05 2007-04-05 2006-12-26 2006-12-26 2006-11-22 2009-02-12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2008-11-28 及相关法...关于转发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的2008-09-24 通知

关于责令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的单位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有关问题的复函 厂界噪声超标应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

关于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第73条和第74条“应缴纳排污费数额”规定 关于采砂(石)船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未排入水体的企业废水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公立医疗机构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废止、修改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关于危险废物跨地级以上市转移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复函 关于征收污水超标准排污费问题的复函

2008-09-19 2008-08-26 2008-06-24 2007-10-17 2007-10-17 2007-10-17 2007-10-17 2007-09-20 2007-08-28 5

第五篇:广东省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广东省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修正)

(根据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改〈广东省对外商投资企业免征企业房产税若干规定〉等14项规章的决定》进行修正,2004年7月26日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四项政府规章的决定》将本文修正)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我省境内核电厂环境的监督管理,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境内的核电厂的环境管理。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环保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核电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核电厂运行前和退役后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对核电厂运行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1)对核电厂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检查;

(2)制定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管理规范;

(3)审批核电厂放射性年排放量目标管理值,发放排污许可证;

(4)对核电厂污染物(含放射性流出物,下同)的排放进行监督检查和征收排污费;

(5)组织调解与处理核电厂污染引起的民事纠纷;

(6)参与核电厂事故的场外应急响应工作以及环境污染清理监督工作;

(7)报告核电厂的环境管理情况;

(8)定期发布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公报。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协同省环保部门做好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省环保部门根据需要可委托核电厂所在地或相邻市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第三条规定的部分职责。

第五条 省环保部门委托省环境辐射研究监测中心负责对核电厂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本底调查;对核电厂的环境状况、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对放射性流出物处理设施及处理方法实施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 省环保部门及被委托的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核电厂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出示省环保部门颁发的检查证件,并为核电厂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七条 核电厂应执行国家、省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和防止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申请排污许可证;缴纳排污费;按省规定的年排放量目标管理值排放放射性流出物;对污染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的核电厂及其相关的放射性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制度。核电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同时应抄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第九条 核电厂反应堆达到临界前两个月,须向省环保部门报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总量、浓度、线路、储存放射性流出物的方式和放射性流出物处理处置设施等情况。

核电厂营运后,确需改变污染物的排放线路、储存方式、处理处置设施的,应报经省环保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条 核电厂应根据环保部门现场检查的需要,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

(一)放射性流出物的产生、排放、处理处置情况;

(二)放射性流出物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情况;

(三)监测仪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以及校验情况;

(四)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

(五)污染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

(六)其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第十一条 核电厂实行排放污染物报告制度,报告分为月报表、年报告和事故报告。

月报表在下月的10日前报出。月报表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核电厂按月报表规定的内容填报。

年报告在翌年的3月底前报出。报告内容:全年环保工作情况;放射性流出物的处理处置情况;厂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周围环境、居民的影响评估;污染事故情况等。

事故报告实时实报。反应堆出现事故应急情况,按应急程序上报处理。核事故应急工作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核电厂气载流出物中的惰性气体监测数据应实时地传送至省环境辐射研究监测中心。

第十三条 核电厂应建立两套平行的气载和液体放射性流出物的采样设备,其中一套供环境保护监测部门采样使用。

第十四条 核电厂排放污染物超过年排放量目标管理值的,按污染事故处理。

第十五条 核电厂的放射性气体应通过专门烟囱排放,禁止经别的通道排放。

每个专门排放烟囱内放射性活度浓度的报警阈为4兆贝可/立方米,烟气流量不小于50立方米/秒。

含氢废气在排放前要在储存罐内最少储存45天。

储存罐和反应堆厂房空气放空前,要测量总β放射性和分析其成分,符合所规定的排放条件才能排放。

由核电厂整体排放的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周平均放射性强度,在厂区边界的大气监测点上,惰性气体最高允许浓度500贝可/立方米,气溶胶和卤素最高允许浓度10毫贝可/立方米。

第十六条 核电厂所有放射性废液实行槽式排放,排放前,必须经储存罐储存、检测、处理。

核电厂废液储存罐的废液排放时稀释倍数不小于500,排放水渠的流量不小于20立方米/秒。每年要定期检查储存罐及排放管道。

核电厂废液排放所增加的放射性,在排放渠内充分稀释后,每日平均最大值:

放射性核素(不包括氚、钾-40),8贝可/升;

氘,800贝可/升。

第十七条 核电厂产生的高、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必须送永久处置场处置。在厂内暂存期间,必须设有专门场所,确保暂存的废物可以安全回取。

第十八条 核电厂按实际排入环境的放射性总量缴纳排污费;超过年排放量目标管理值部分加倍缴纳排污费。

排放其他污染物,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按季度由省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环保部门会同省物价、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核电厂应定期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核电厂污染物排放的情况,并通过宣传媒界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者,由省环保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违反第十五条规定的,责令其改正,处以10000元罚款;

(三)由于核电厂的原因,使废物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责令恢复正常运行或限期重新安装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处以3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省环保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环保部门收到罚款金额后,向被罚款者开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罚款收入按规定全额上缴省财政。

第二十一条 造成放射性污染,核电厂应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违反本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对外商投资企业征免房产税若干规定〉等14项规章的决定》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

(2002年5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75号发布)

十二、广东省核电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省政府1996年9月28日发布)

删去第二十一条。

下载(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计划任务书

    广东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016年度研究工作进展 实验室名称: 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李来胜依托单位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联系电话: 020-39310185, 1354......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黎南华 刘扬真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八条技术政策。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扩散;强化环保法制建设;防治......

    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一、背景及目的 环保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统筹公众参与、建立全民行动体系、协助政府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环......

    镇创建广东省卫生镇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镇创建广东省卫生镇环境保护 工作汇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镇委、镇政府一贯重视环保工作,并把它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 粤府[1994]123号 颁布《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区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公开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信息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督促排污单位持续改进环境行为,推进社......

    广东省环境保护推荐技术产品管理办法(大全5篇)

    广东省环境保护推荐技术产品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产业技术进步,促进环境保护先进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规范我省环保产业市场,现制定广东省环境保护推......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书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书 申请单位: ××××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组织机构代码 □ 工商登记码 □ 税务登记号 □(选其一): 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