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

时间:2019-05-14 10: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

第一篇: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

【发布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甬政发〔2009〕59号 【发布日期】2009-07-27 【生效日期】2009-07-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宁波市

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

(甬政发〔2009〕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我市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现就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是发展现代林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生态林业的目标要求,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将分散的、小区块的林地、林木向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主体流转,能有效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林业生产力从零散的、传统的和粗放的山区经济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林农转产转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实现增收致富。林地、林木流转可以集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林业,有利于林地面积的扩展、林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更加完备的现代科学管理新机制。

二、明确林地、林木流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发〔2008〕10号文件要求,稳定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创新林业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促使林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林地资产,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确保生态安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改变公益林性质,不得造成森林资源的人为毁坏。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林地、林木的流转形式不强求一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林农意愿。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林木流转必须充分保障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优先承包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林地、林木流转。三是坚持利益调节、效率优先原则。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效林业,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社会要素向林业集聚,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四是坚持集体和个人权益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关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森林经营活动规范、有序、科学开展,切实维护流转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有序开展林地、林木流转

(四)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在二轮承包50年的基础上,顺延2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农户愿意流转的,也可以流转,流转期限可为长期。

(五)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商品林流转后,林木的采伐开发经营,须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经营者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导向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发展茶树、果树、竹类、药材、花卉等;公益林流转后,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六)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促进林地、林木资产化管理。以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的,事先应当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应会同出让方共同向林权登记管理机构提出林权变更登记申请。

(七)保障收益权。集体统一经营和管理的林地、林木流转收益属本村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林地、林木流转所得的收益归农户个人所有。要依法保护受让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公益林,流转后其生态补偿资金及其它收益归受让人所有。

(八)落实责任。承包经营者和流转受让人均应遵守《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要规范流转合同,明确发包方、承包方、转让方、受让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要签订相关管护协议,明确各方在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共同落实管护责任。

四、加大林地、林木流转的扶持力度

(九)鼓励投资创办家庭林场。以发展经营林业经济产业为主的家庭林场,且经营面积在300亩以上,投入资金达300万元以上的,给予投入贷款额年息4%的贴息补助,贴息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由市、县各分担50%。

(十)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林木流转要尽量集中连片,以地形、地类、林种等自然界线为界。为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可利用林间空地适当建造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用房,建造方案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管理用房亦可合理开发利用,并接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流转面积在50~100亩(含100亩)的,管理用房建筑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8%;100亩以上~200亩(含200亩)的,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6%;200亩以上的,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5%。林地林木二次以上流转的,不论部分还是全部流转,凡已建有生产经营保护管理用房的,随同林权一起流转,不得再建;若需改造拆建的,报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建设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根据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按有关规定及管理权限审核报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征占用除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古迹范围以外的林地。

(十一)加大高山村、库区、地质灾害村移民的迁移扶持力度。高山移民或内聚外迁林农的林地、林木被流转的,除其他优惠补助政策以外,再给予林地承包权所有者每亩100元的补助,市、县各分担50%;高山自然村整村搬迁后,根据实际情况,该复垦的尽量复垦耕地,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宜重新开发建设的,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程序有偿出让。复垦以后的资金收益和出让费,要用于高山移民补助或纳入村集体经济用于公共事业。

五、建立完善林地、林木流转服务机制

(十二)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资格认定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管理,制定森林资源评估办法,财政部门和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

(十三)做好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信贷;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给予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推行信贷额度授信;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尽量扩大保险覆盖面。

(十四)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各地要建立综合性的农业资源要素和权属关系流转服务中心,集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权属登记和变更、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规范林地、林木等农业资源交易流转行为。要积极扶持发展林业行业协会和林业专业协会,发挥其在资源培育、保护、流通、利用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为使林地、林木流转透明、公开、公正,林地、林木流转交易活动都要在服务中心开展。鼓励公司带基地、基地连林农的经营模式,拓宽林农进入市场渠道。

(十五)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木采伐经营需由经营者编制经营方案,报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开展商品林采伐管理试点,允许用材林权利人自主确定林木的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起与家庭承包经营林业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六、加强林地、林木流转组织领导

(十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编制县级林地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要切实加强对林地、林木流转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因势利导,扎实推进。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的形势要求,改进管理,强化服务,深入研究解决在推进林地、林木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推进依法治林,切实维护林区稳定。发改、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林地、林木流转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云南省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

云南省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集体林地、林木(以下简称林地、林木)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地、林木流转,是指林地、林木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将其可以流转的林地使用权或者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林权证的林地、林木流转,适用本办法。

非林地上林木的流转,以及依法办理占用、征用林地手续的林地、林木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工作。

第二章 流转原则及范围

第五条 林地、林木流转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自愿、平等、公开、依法;

(二)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林地、林木权属无争议;

(四)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第六条 林地、林木流转,可以采取承包、租赁、转让、互换及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进行,可以依法继承、担保、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的条件,也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再次流转。

林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时,林地上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可以同时流转,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同时转让。

第七条 下列林地、林木可以依法流转: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宜林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可以流转的林地、林木

上述森林、林地内的野生动物、矿藏、埋藏物、水域不得流转。第八条 下列林地和林木不得流转:

(一)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之外的林地和林木;

(二)林地、林木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

(三)无林权证的林地和林木;

(四)法律、法规禁止流转的林地、林木。

第三章 流转管理

第九条 林地、林木流转的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号码、住所;

(二)流转林地的地类、坐标位置、面积及四至界线地形图,亚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等;

(三)流转价款、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

(四)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期满时林地和林木存量的处置方式;

(七)合同期内再次流转的,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八)合同期内,因林地被征用发生的林地、林木及安置补助等相关费用的处置方式;林副产品收益权的处置方式;

(九)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合同格式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确定。

第十条 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70年,再次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流转的剩余期限,家庭承包的林地流转,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第十一条 受让方必须遵守《森林法》关于森林采伐限额、木材生产计划和更新造林的规定;必须履行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等森林管护的责任和义务;引进非本省树种,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集体经济组织对其依法享有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流转,应当按照以下程序依法进行:

(一)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选举产生流转工作小组;

(二)流转工作小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流转方案;

(三)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讨论通过流转方案,流转方案、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成员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代表同意;

(四)签订流转合同;

(五)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第十三条 林地、林木流转是否进行资产评估,集体的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成员代表会议决定,个人的由当事人自行确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需要评估的林地林木,评估前须经具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森林资源实物量调查,并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选择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

第十五条 林地使用权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村民小组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村民小组备案。

第十六条 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流转双方应当到林地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出租、转包的不得变更林权,应当进行备案登记。

第十七条 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后,流转双方向林地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受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变更登记,国家规定需要公示的,从其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流转的林地,未办理权属登记手续的,双方当事人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补办权属变更登记;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四章 相关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进行林地、林木流转的,流转行为无效。第二十条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行为无效,并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林地、林木流转变更登记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对不具备林权变更条件进行变更登记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国有林地、林木流转办法待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8年12月15日起试行。

第三篇:关于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合同书填写说明

关于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合同书文本式样

填写要求及说明

本合同书文本式样由泰安市林业局监制。主要作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签订流转合同参照之用,也可作为在此之前所签订各类流转合同修改、完善、重新签订参照之用。

一、本合同书文本式样所列条款属基本要素条款,各地参照时可在遵循基本要素条款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把合同内容具体化,新增加的内容不能与基本要素条款相违背。

二、本合同文本式样第一条“流转经营标的”,是指在原承包(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具体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的林权权属。

三、本合同文本式样第二条“流转经营期限”,是指不超过原承包(流转)合同所剩经营期限的流转经营期限。

四、对本合同文本式样不详尽事宜,各地在参照签订时,所需依法增加内容必须充分维护流转双方权益;若需依法减少内容必须向监制部门报告。

第四篇: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结构性短缺、部分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促进樊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2011-2020),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区教师补充机制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重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师资补充工作,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队伍正常补充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良好、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相对稳定,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切实为樊城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促进我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变化情况和教师队伍自然减员情况,按照省核定的编制要求,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条件前提下,注重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

(三)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根据教师队伍状况和学科教学需求,加大对紧缺学科教师的引进,并优先补充农村教师队伍,全区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农村学校教师的配备基本满足义务教育需要。

三、工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本着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纪检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全力抓好教师队伍补充工作,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需求。

(二)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市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按核定编制足额配备教师,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区编制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机制,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生源情况及学校规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保证各校教师队伍平衡,保障各科教师配备齐全。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教师待遇,采取各种措施制止教师外流。对长期在编不在岗或私自外出代课人员,要按规定办理辞职、辞退手续。

(三)及时招聘、补充新师资。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辖区内中小学教师余缺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教师缺编和学校空编情况,按照农村学校优先、紧缺学科优先的原则,拟定教师招聘计划和招聘方案,报区编制部门进行审核,经区政府批准后,报市编制、人社、教育等部门核准备案后实施。

区人社部门要按照《樊城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与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教师招聘、录用工作,做到严格教师招聘条件,统一发布招聘信息,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考核,统一录用,统一调配使用。区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全区教师补充引入工作所需经费。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确保补充引入教师的各项工资福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区纪检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全区教师补充引入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加大对补充引入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教师引入补充工作公正、公平、公开。

招聘补充师资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四)切实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工作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鄂政发【2012】30号)“从2012年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新机制建立之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仍按原有政策进行管理,工资由各地发放,人员只出不进”。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切实结合我区农村教育工作实际,本着优化年龄结构、充实学科配备、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着力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力度,重点补充到农村学校及紧缺的学科

岗位。同时补充引进的免费师范生、资教生等新增教师也要优先满足我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需求。

(五)加强对新进教师的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保证新增教师质量。要将持有与教学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教师招聘录用的前提条件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专任教师。要健全和落实新补充教师岗前培训制度,要以师德师风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学业务、信息技术现代化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新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相关要求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教师补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作为我区教育发展的大事来抓,强化责任,加强领导,确保顺利推进。

成立教师补充引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教师补充引入工作全程组织、领导和监督。教师补充引入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纪检等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严格工作要求,规范工作程序,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保我区教师补充引入工作阳光、透明。

第五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体系不够完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低,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分

布失衡,教育卫生人才多、科研和工农业人才少,市县城区人才多、乡镇人才少,单一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市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力资源开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的创新,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成才、聚才、创业的良好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体现与赣州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人才强市地位,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五年内培养中级技工25万人以上,高级技工1万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3000人以上,全市中级工人数占技术工人比重达到50以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占技术工人的20以上。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含乡土人才)达到120万,其中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3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橄榄型结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具有一定的数量。

(三)主要任务

1、建立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通过5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每年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新生达到2万人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40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和新增劳动力8万人次。各类继续教育形成网络,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广泛覆盖,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机制比较完善,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形成规模。以赣州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尽快组建赣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五年内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

2、建立和健全激励人才成长、创业的机制。建立和健全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测评、考核、选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实力、能力竞岗、晋升的人员进出、升降制度,以及按贡献、凭业绩、以科研成果等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产学研载体。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工业企业;健全以乡镇为主体、联接市、县(市、区)、农村村组的科技普及推广网络;培养一支围绕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行科研攻关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组建和办好“赣南科学院”,在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校和分支机构。

4、健全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联接全省及“长珠闽”地区的人才流动、劳务输出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多层次开发人力资源

1、积极接收高等院校毕业生。做好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赣南籍毕业生回乡兴业的宣传、动员、接收工作,加快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具有大学本科、学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和我市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等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可在本市范围内的任何县(市、区)先落户后择业。每年从全国高校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锻炼。

2、加快引进中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采用柔性引才引智办法,做好人才承接工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点引进本地需要且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与科技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学者、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实际操作人才。加快人才载体建设,使我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事业单位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载体。

3、加强国(境)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对聘请外国专家、派出国外培训的资助政策,制定和

下载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09〕59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