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0: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

研函[2011]199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指导农村住房规划建设和管理,我部组织编写了《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可在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司。

联系人: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 陈永

电话:010-88386086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李果、刘言正、陈新

电话:010-58934022

附件: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一一年九月九日

附件:

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9月

前言

《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村镇住宅建设技术政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专家研讨、征求各省市建设主管部门意见并经修改、完善后成稿的。

农村住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农村住房大约在7~8亿平方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巨大建设量还将持续。目前,农村住房建设为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发挥了很好作用,但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无规则盲目建设或不按规划建设;无设计或缺乏科学的设计或照搬城市住房设计理念;材料施工无检查监督,工程质量无保证等问题,造成土地、材料、能源、资金的严重浪费和住房功能得不到应有保证。目前,虽然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标准”、“条例”、“要点”和“办法”,但有的深度不够,有的内容不够全面,有的因客观形势的发展而需要修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农村住房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一个全面反映农村住房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技术政策,作为各省市主管部门,进行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十分必要的。

《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内容包括总则、村镇规划、住房设计、建筑节能、防灾减灾、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配套实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等,各地可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目录

一、总则

二、村镇规划

三、住房设计

四、建筑节能

五、防灾减灾

六、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

七、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

八、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本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我国农村住房建设现状出发,阐明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技术途径,可作为各省(区)、市、县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2、制定本政策的目的是要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的要求,引导农民建设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省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住房。

3、本政策中的农村(村镇),指村庄和集镇。村庄,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集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4、农村住房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农民是住房建设的主体,必须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住区(聚居点)的规划设计、房屋选址、土地调整、资助政策及建筑施工、建材选购、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进行并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了解,请群众监督,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各级政府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观,量力而行,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要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整合并捆绑使用各种扶持“三农”的资金和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并根据相关法规与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村住房的建设质量。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不仅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在地理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农村住房建设中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城镇和其它地区农村的好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

(3)体现特色。农村住房具有不同于城市的乡土特色,而且不同地区农村住房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要求在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均应予以体现,以建设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住房。

二、村镇规划

5、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必须先行。农村住房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逐步使农村传统的无序建设模式转向规划——设计——建设的科学的有序轨道。

6、科学合理编制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既要科学、合理、适当超前,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对农村住房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近远期建设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为此,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村镇定性和定位要准确。定性和定位是指规划对象相互区别的属性。在规划中村镇均应确定性质,明确定位。定性和定位要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

(2)合理确定村庄和集镇规模。村庄、集镇规模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适当减少分散、偏远聚居点,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规划重点要突出。要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对农民最直接、最切实的利益问题,如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以规划为手段落到实处;

(4)规划布局要优化。要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将村庄的建筑、道路、水体、场地、绿化等要素有机整合,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5)规划特色要鲜明。在规划层面要精心塑造不同地区村庄、集镇特色和文化内涵,避免“千村一面”。

7、不同类型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对策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农民生活习惯、资源和历史状况等条件,可对村庄和集镇采取整治扩建、保护及新建等不同的规划对策:

(1)整治扩建型,指有一定的集聚规模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居住环境及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生产,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不构成影响的村庄和集镇。这类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点规划的主体,要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改扩建中要妥善处理新区、旧区的关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和集镇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设施,发掘旧区的土地潜力,避免建设的无序蔓延,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时要综合考虑交通、市政、用地和环境四大要素。

(2)保护型与控制型:保护型指具有历史价值和传统风貌的村庄、集镇。这类村庄、集镇应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要在规划中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协调发展区。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一般不得新建房屋,以保持原有风貌,对于保护建筑的内部,可在不伤及主体结构情况下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控制型村庄指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或行、滞洪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目前无条件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制建设用地。

(3)新建型与迁并型:新建型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新村(如大型水库移民)。整村异地新建应充分论证,听取民意,慎重决策。这类村镇要妥善选址,确保安全,尊重民意并结合实际制定建设标准。新建居民点功能分区要合理,设施要配套,用地要集约节约,与自然环境要协调,创造浓郁田园特色和优美人居环境。迁并型指规模过小分散、居住条件恶劣,如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和洪灾等威胁或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构成影响的村庄。村庄迁并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于该类迁并型村庄除危房的维修外,应停止一切基础设施、建筑物的新建和改扩建。

(4)城镇郊型:在城镇规划区内的村庄和集镇纳入城镇统筹规划;临近城镇而不在其规划区内的村庄和集镇应依据城镇规划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可通过政策扶持,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综合开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8、重视住房建设用地规划

(1)住房建设用地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安全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避开洪水淹没、风口、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自然保护区、地下采空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以及文物埋藏区。同时,住房建设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2)住房建设用地应按照村镇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根据不同的住户需求和住房类型,宜相对集中布置。

(3)住房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同时应符合所在省(区)市规定的住房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并满足自然通风要求。

9、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应根据人口规模和相关标准,结合当地土地资源合理确定,杜绝不切实际的超前规划;规划空间布局要严格贯彻节约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严禁超标占地;用地布局要紧凑,在建筑群组合中,要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充分利用村镇中废弃闲置土地;在符合卫生、安全的条件下,严格控制宅基地,因地制宜地适当缩小建筑间距,提高建筑密度。

10、突出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充分保护和利用所在地区的山水资源。山区农村可充分利用地形起伏变化的特点,采取灵活布局方式,形成独特景观。滨水农村可充分利用河流、坑塘、水渠及其岸线,通过规划手段形成独特的滨水景观,使农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

(2)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农村,应对历史文化底蕴作出评估,提出对有价值的民居、街巷、历史遗迹的保护原则和措施。要特别重视保护整体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要重视保护特色民居、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并通过规划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乡土景观。

(4)村庄和集镇建筑及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基调要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居传统和自然风貌等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景观。

11、强化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管力度

(1)保障规划的良好质量。首先,要建立规划管理与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对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相关管理人员和相关农村干部进行有关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的培训制度,使其适应农村规划设计任务要求;其次,在培训的基础上,对参与村镇规划设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实行严格管理;第三,编制规划前要对村镇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社会文化,以及农民承受能力、国家投入能力和社会支持潜力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和要求。

(2)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杜绝不按规划建设和无规划盲目建设现象。

(3)制定与完善村镇规划法规体系,为实施监管提供法规依据。要建立与完善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体制与机制;制定与完善村镇规划标准;制定与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修改程序;建立健全按规划实施的技术法规体系。

(4)积极推行规划实施管理改革与创新。要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其调整的法定程序;严格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审批程序,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等取代选址程序;乡镇政府投资项目应公示资金来源,严查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建立规划公示听证制度,重视村民对规划建设的参与作用,强化规划实施的村民监督。

三、住房设计

12、农村住房设计要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原则。“适用”是指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满足生活、生产和文化等多种家居活动的功能要求;“安全”是指住房要合理选址,其建筑结构要具有较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是指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节约投资;“美观”是指在适用、安全、经济条件下,体现传统文化、乡土气息、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13、贯彻“一户一宅”政策,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住房建筑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和集镇,一般宜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房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和集镇宜引导村民建设多层住房;适当控制建设独立式住房。旅游型村庄应考虑旅游接待需求。提倡散居农户集中居住。

14、住房组群结合地形灵活布局(1)山地丘陵地形住房规划设计,应选择向阳的南、东南、西南向且通风好的坡面,必须避开滑坡、冲沟地带。建筑群体组合宜适应地形的变化,灵活布置,宜形成随地形变化、高低错落、曲折相连的自由式或毗连式布局。住房建筑应结合地形,形式多样;可采用筑台、错层、叠落、分层入口等处理手法。

(2)滨水地带住房规划设计,应处理好河流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流走向,使住房建设用地比较完整;住房建筑群体的组合及其环境布置,应结合水体环境进行规划建设,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住区的防洪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优势。

(3)平坦地形住房规划设计,因受限制和影响的因素较少,住房设计、群体组合的空间布局,可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条件,采取多种不同方案。

15、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做好住房空间、平面布局(1)为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可采用垂直和水平分户两种布局方案:垂直分户(2-3层),较适用于从事农业和发展庭院经济的农户,水平分户(4-5层)较适用于部分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户。

(2)优化农村住房平面布局。住房平面布局要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农民生活水平对住房的要求;要按照农民生活习惯,科学组织起居、睡眠、学习、会客、餐饮、存放工具等基本功能空间,在空间划分上基本做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北方宜突破传统一明两暗、单进深布局,采取双进深平面布局,厨房、储藏等辅助用房布置于北向,构成防寒空间;南方地区卧室、起居室(堂屋)等应有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地区设户内卫生间,适应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卫生需求;鼓励集中饲养禽畜。

(3)提高住房的适应性。室内空间组织宜具有一定灵活性,可分可合,适应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避免频繁拆改。住房层高一般宜在2.6~3.0米之间,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一般不超过3.3米。

(4)合理布置庭院与辅助用房。住房设计应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为农民提供适当的室外庭院空间。院落应根据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发展庭院经济的需要,合理安排凉台、棚架、储藏、蔬果木种植、畜禽养殖等功能区。院落各功能场地的布局应符合环境整洁、使用方便的要求,原则上须人畜分离,畜禽栅圈不应设在生活区的上风向位置和院落出入口位置。依据生产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辅助用房。辅助用房,如农机具房、农作物储藏间等,应与主房适当分离,可结合庭院灵活布置,要在满足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有利生产。

16、采取节约用地的措施

(1)农村住房用地的选址要与建设用地分类相一致,不能占用农田耕地等保护类用地。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控制人均用地指标和建筑面积指标,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

(2)通过建设用地挖潜、不同用地置换、零散用地整合等多种措施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3)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加大建筑物进深,合理压缩建筑物间距,合理提高层数。聚居区内的住房原则上不建平房,层数应以2~5层为宜。住栋组合可采用双拼式、直线或锯齿形连排式,以及其他形状的单元式楼房。适当加大建筑进深,减少面宽。

(4)高效利用室内空间。在气候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室外、半室外楼梯以及庭院空间解决住宅内部交通联系;充分挖掘利用庭院、阳台、露台、平屋顶、坡屋顶空间及地下、半地下空间等各种室内、外零星空间;尽量减少公摊面积和不必要的结构面积,提高农村住房空间的使用效率。

17、塑造富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农村住房建筑风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方法和技术,同时进行创新和优化,创造简洁、经济、大方的建筑形式;住房宜以坡屋顶为主,并注意平坡屋顶结合等方式的运用,增加建筑形式多样性;在住房单体设计中,充分挖掘当地民居的地方特色,在建筑形式、细部设计和装饰装修方面应充分吸取地方的、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优先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做法,并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整体;属于风景保护和古村落保护范围的村庄,建筑风格应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建筑高度应符合保护要求。

18、农村住房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配套设置给排水、电气、采暖、燃气(沼气)、电视接收、电讯等设施,合理布置管线,设置相应的使用接口和分户计量设备。

四、建筑节能

19、农村住房建筑节能宜根据各地区条件执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根据能源消费状况,抓住节能重点,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居住环境,降低能源消耗,为居民提供节能、经济、环境友好、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农村住房建筑一般宜采用两户式或多户并联式;住房体型宜简单、规整,降低建筑体型系数。

21、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建筑节能的重点任务。严寒和寒冷地区宜以降低冬季采暖能耗为重点,夏热冬冷地区宜抑制冬季采暖能耗和夏季能耗过快增长;夏热冬暖地区宜重视降低日常生活能耗,抑制商品能消耗的过快增长。这三个地区均面临推广应用新型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的繁重任务。

22、严寒和寒冷地区应按照《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的要求,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外墙设置保温结构或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提高门窗的密封性和保温性能;采用改良火炕、吊炕、火墙、燃池等燃用生物燃料的采暖措施,合理利用太阳能等采暖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有效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23、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均应重视住房建筑的遮阳与通风,降低夏季能耗。住房建筑的东、南、西墙和屋顶宜设置遮阳板、反射板或其他遮阳设施,减少阳光辐射,同时合理组织室内通风,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

24、各地区均宜以生物质能的高效清洁利用为主,结合太阳能、风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商品能源的需求和对煤炭的依赖。

生物质能利用应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逐步开发和应用农林固体剩余物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高效低排放户用生物质半气化炉具、沼气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等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利用生物质材料宜就近收集、就近利用。除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和集中的地区外,一般不经技术经济论证不宜将生物质资源远距离运输、存储和集中利用(如发电)。

25、发展沼气技术是生物质能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农村沼气的利用形式宜根据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气候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分散式或大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的方式。在北方地区,宜将温室大棚、猪圈与沼气池建在一起,避免温度低导致发酵困难的情况出现。同时在严寒地区由于冷暖温差大,不宜建砖混结构的小型沼气池。南方地区宜根据具体条件推广生活用能与生产用肥相结合的“猪-沼-果”、“猪-沼-稻”等沼气利用的生态模式。

26、应在保证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建造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等途径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设被动式太阳房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形式,即直接受益式、附加阳光间式和集热蓄热墙式或不同组合的形式。农村住房宜选择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住房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努力实现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应安全可靠,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采取防冻、防过热、抗风、抗压、抗震等技术措施,并应与住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27、应用热泵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重视解决工程实践中提出的生态环境和技术问题。应用热泵技术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和管理,以达到预期能效,避免推广应用的盲目性。

28、对农村既有住房要在不断总结危房改造试点节能示范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意愿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在节能改造前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室内环境状况等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拟改造建筑的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做出评估,作为节能改造的依据。既有住房改造宜统筹考虑围护结构保温改造和采暖、通风、照明及炊事设施等的节能改造措施。

五、防灾减灾

29、农村住房的防灾减灾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与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整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做到在本地区经济可承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0、在村镇规划阶段,要根据该地区历史的灾害程度和成灾率、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建设用地进行灾害(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评估和预测,确定该地段的建设适宜性和应采取的相应避灾措施。

31、各级政府应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做好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方法的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32、地震是我国重要灾种之一。应将农村住房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提上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要组织相应的技术人员对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农村住房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房屋分类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分析,提出加固措施方案,切实提高农民既有住房的抗震能力,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

33、农村新建住房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地震断裂带可能发生的地表错位的危险场地。

34、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农村住房,应根据抗震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保证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使住房达到应有的抗震性能。对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强技术服务,推广成熟的抗震技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自建住房应以不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为基本标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住房抗震能力;对移民建镇、灾后重建等集中建设的村镇,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35、各级政府应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山体滑坡、疫情等次生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灾害的应变能力。

36、农村住房建设要尽量避免洪涝灾害。住房建设要避开行洪主流区和进洪口、退洪口区域,避开河流漫滩、狭长形谷地等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带;避免在流动性软土或尚未稳定的填土层上建房,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场地作为建房区;对于沿河两岸地势普遍比较低洼的地区,可采用修筑高台的办法,使住房室外地坪高出洪水水位。已经建在低洼地带上的村民住房,要构筑至少能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护堤,最大限度地避免洪水的入侵。

37、住房排列纵横整齐,避免村内住房墙挨墙、户连户而堵塞泄洪通道,对可能堵塞的排水、排洪管、沟、渠,要定期进行疏通。

38、住房结构和所用建筑材料应具有耐水性。必要时可在住房屋顶建造避难平台。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和灌木墙;村镇周围密植高杆树木,如杨树、槐树等,起到固土护堤(坡)防洪的作用。

39、建农村住房必须考虑防火分隔,设防火墙和防火间距。避免建房时见缝插针,杂乱排列,堵塞通道。在村民相对集中的聚居住区要设置储水设施(可以与饮用水源合用),同时充分利用村镇内各种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村镇内外道路要根据消防规范要求确定宽度。沿道路两侧架设的电线线路保持4米以上的高度,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出入畅通。

40、梳理村镇各种用电线路,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应使用合格的电器产品,定期检查各类用电设施,规范用电,安全用电,防止各种违章用电而引发火灾。严格管理村民炊事、取暖用各类柴灶、煤炉、燃气炉(包括沼气)的用火安全。

六、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

41、充分重视地方材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重视地方特色资源,如浮石、火山渣、粉煤灰、尾矿、煤矸石、竹材、植物茎、稻壳等的开发利用。各省(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生产建筑材料和制品的开发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42、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制品。将城镇中应用成熟的新型材料如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经因地制宜筛选后向农村推广。同时编制相关的应用规程或细则,以指导材料的工程应用。

43、构建地区建筑材料推广网络和平台。推广网络和平台是农村推广建筑材料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重要实施载体。各地区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推广网站,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定期发布建材应用指导意见,保障农村住房的质量和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

44、加强建筑材料检验与监督。农村住房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住房建筑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对建材市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特别是对住房质量直接相关的钢材、水泥、墙材、门窗等建材和制品进行质量检查,凡不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建材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45、建筑施工应由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承担。四层及四层以上或集中统建的农村住房,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施工,对集中统建的农村住房项目应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可由建房村民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农村建筑工匠承接施工。

46、施工企业应当严格履行合同,按照设计图纸、文件和国家有关施工规范、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应进行技术交底,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按规定进行检验检测。每个村庄应有1~2名监理或技术人员现场监理或检查。

47、施工企业应当科学组织施工,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防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多发事故发生。搞好施工现场的围护,减少对周围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

48、新居民点建设工程中,要加强施工监理,严格隐蔽工程验收;在新居民点建设完成后,应当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做好建设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

七、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

49、基础设施配置(1)供水和排水

结合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乡镇和村庄逐步实现集中供水,供水到户,满足农村地区饮用方便、人畜安全的要求。

邻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连村连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保护供水水源。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并经存贮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结合村镇整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提倡规划建设雨污排水设施,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形和排水量,采用明沟或暗渠的方式,使宅院和村庄内的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防止造成内涝。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多途径进行污水处理。经济条件较好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可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如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地埋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等);邻近城镇村庄的污水可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如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应妥善处置,避免引起二次污染。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污泥可用作农业肥料,但不能用于蔬菜地和放牧草地。

(2)粪便处理

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水冲式公共卫生厕所,定期清扫和消毒。推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形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并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

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设农村户用厕所,推广采用卫生旱厕(包括三格化粪池式、沼气池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离式、完整水冲式),逐步过渡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水资源短缺地区结合当地条件推广应用新型卫生旱厕和粪便与尿液分离的生态厕所。

沼气发酵池与厕所、畜圈禽舍结合修建,及时收集清理厕所粪便和畜禽粪便,使用密闭容器运送至沼气发酵池。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倡将各类粪便进行处理之后用作农业肥料。

(3)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宜逐步推广农户分类收集、村庄集中、乡(镇)中转、县(市)级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村庄内应设置垃圾固定收集点,生活垃圾和其他垃圾实行定点分类收集、密闭贮存、运输,并由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周围环境。

垃圾收集点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或垃圾间。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漏,保持清洁,防止污染环境。村庄垃圾填埋场原则上应由所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统一设置。建立定期垃圾清扫制度。清扫道路,清扫场地,加强排水沟渠的日常清理维护,防止垃圾和各种杂物淤积阻塞,保持村庄内环境整洁有序,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空间。

50、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村庄和集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机衔接,分主次、缓急分步实施,达到既满足当前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又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村镇规模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等留有发展余地。

(2)村庄和集镇服务设施可根据村镇总体规划分县、镇(乡)、村三级配置。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别、数量和规模,应根据村镇不同职能、规模、所在地域、环境条件和人口构成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

(3)对于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视具体情况或依托城市或多村多镇联建共享,形成一定地域的公共服务中心,避免分散重复建设。

51、环境建设

(1)改善农村的公共环境和总体风貌。要改善主要街巷、公共建筑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地段、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和空地、中心休闲绿地、河塘水体、村庄出入口等的公共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农村总体风貌。

(2)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和人工环境要素进行绿化(包括农户房前屋后、庭院内外、道路和沟渠两侧、水体周围),绿化以栽种树木为主,种草种花为辅。植物配置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果好、有经济收入的品种。

(3)重视改善室内环境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防止炊事和采暖燃煤烟气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和中毒。

使用对人体健康安全、环境污染小的装饰材料,防止并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室内空气造成的各种污染。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防止室内潮湿、结露和各种有害生物(寄生虫、蟑螂、蚂蚁、细菌、霉菌等)的滋生。

八、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52、建立健全机构,合理配备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责任

(1)农村住房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必须立足各地实际,合理配置管理力量和管理权限,探索符合基层村镇特点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各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保留正式编制。建议县级建立主管局,乡镇配备专职规划建设监察员,村庄设置专(兼)职建设工程协理员,同时明确岗位责任。

(2)利用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基层工作(大学毕业生当“村官”)的时机,选聘相关规划、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深入乡镇和村庄,充实农村基层管理人员队伍。

53、建立和完善各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合力。农村住房建设涉及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经贸、教育、监察民政、交通、电力、卫生、审计、银行等部门。要在各省(区)、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设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54、建立长效的技术服务机制

(1)建议省(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组建不同领域的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小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对规划、设计、节能、防灾减灾、材料、施工、环境建设等进行技术服务、巡回指导,及时解决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各县(市、区)与就近城市有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建立互惠共赢的协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组建农村技术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村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监理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庄组建农民自建房的咨询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住房设计、建设等咨询服务。

(2)组织编制必要的标准规范(指导意见),提供多样化的设计图纸 省(区)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组织制定全省不同地域的村民住房建设标准规范。市、县(区)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村民住房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以指导村民住房建设。

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域民居特点加强对村民住房规划、设计、建设的指导,向农民推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造型多样、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符合不同经济水平村民需要的住房设计图,推广使用适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55、建立必要的许可、认证、监理和验收制度

(1)建立和完善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制度。要逐步建立和实施农村住房选址意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的技术审核,保证农民住房的合理选址和住房安全。要逐步建立和实施开工许可制度,确保落实先设计后施工原则,切实加强农民住房的设计安全审查。

(2)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按照自愿参加、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强农民住房建筑工匠的业务技术培训。对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工匠个人,颁发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证书。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具体管理办法。各地要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

(3)对农村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工程项目,应进行制度性的跟踪监理与竣工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56、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现行相关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为主要内容,开展多层次的农民住房建设技术培训。大力宣传推介农村住房建设的好典型、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试点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住房建设水平。

第二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的

【发布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村〔2013〕104号 【发布日期】2013-07-01 【生效日期】2013-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的通知

建村〔2013〕104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农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90号),为提高农村危房改造的质量水平,规范工程建设与验收,我部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最低建设要求)。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严格执行最低建设要求。列入政府补助范围的农村危房改造(含新疆农村安居工程)要在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执行最低建设要求,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后每户住房均不低于最低建设要求。

二、加强指导与监督检查。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开展现场指导和巡查。乡镇建设管理员要加强对农房设计的指导和审查,并在地基基础、抗震措施和关键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及时到现场指导和检查,发现不符合最低建设要求的当即告知建房户,提出处理建议并做好记录。

三、建立验收合格与补助资金拨付进度挂钩的机制。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按照最低建设要求逐户逐项检查和填写验收表。需检查项目全部合格的视为验收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各地要结合实际尽快建立验收合格与补助资金拨付进度挂钩的机制,凡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合格方能拨付全额补助款项。

四、加强培训和宣传推广。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最低建设要求的学习和培训,从建设和验收等环节帮助乡镇建设管理员熟练掌握最低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积极引导工匠在施工中自觉执行最低建设要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在村庄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确保农村危房改造的每个农户都知晓最低建设要求。

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联系部村镇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7月1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区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本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上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住房(以下统称“村民建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 本试行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农村村民,是指具有本区常住户口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户口已迁回原所在地的小城镇户籍、自理口粮户及因征地享受“镇保”转为非农户口的人员。

(二)个人建房,是指由单户村民自行建造住房的活动。

(三)集体建房,是指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新建农村村民住房的活动。

第四条 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以下简称“区规土局”)负责本区内村民建房的规划和用地管理,对镇政府的村民建房用地、规划审核发证工作进行监管,对建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建房审批项目定期进行检查。规划和土地管理所是区规土局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实施相关的管理工作。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建交委”)负责本区村民建房的建筑活动监督管理。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区房管局”)负责指导农村村民住房配套设施建设。

区政府和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管理。镇政府受区规土局委托,审核发放个人建房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个人建房进行开工查验和竣工验收,按季度向区规土局报备相关审核发证情况及相应的竣工资料;受区建交委委托,进行个人建房安全质量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区发改委、农委、财政局、民政局、环保局、水务局、绿化市容局、供电、供水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镇政府、村委会,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试行办法。

第五条 镇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全盘考虑、统筹协调的原则编制村庄规划。

村民建房应当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有序进行。

村民建房应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严格控制使用耕地。

第六条 村民建房遵循集中建设的原则,逐步向建成区和城镇集中,较偏远的农村应向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集中。镇政府应当按照批准的村镇规划布局方案合理确定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布点、范围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村民建房的各项管理工作。区相关建设管理部门和镇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建房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增强村民建房法律意识。

第七条 村民建房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区规土局根据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各镇村民建房的用地需求,综合平衡,确定村民建房的用地计划指标,并分解下达到各镇。

镇政府审核建房申请,应当符合区规土局分解下达的村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

第八条 村民建房应当符合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现有宅基地面积在规定标准之内,且符合村庄规划,村民实施个人建房,应当在原址改建、扩建和翻建。

村民按规划易地实施个人建房的,应当在新房竣工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参加集体建房的,应当在新房安置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原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法收回,并由镇政府或者区规土局及时组织整理复垦。

新建房屋竣工后,不按规定拆除原有房屋退还宅基地的,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区政府在核发用地批准文件时,应当注明新房竣工后退回原有宅基地的内容,并由所在镇规划和土地管理所负责监督实施。

第九条 凡居住在本区范围内,具有本区常住户口,并符合下列建房条件的村民,可以以户为单位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

(一)同户(以合法有效的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者建房批准文件计户)户籍人口中有两个子女(含两个)以上,其中一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者,要求分户建房,且原宅基地面积不超过本试行办法相关规定的;

(二)同户(以合法有效的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者建房批准文件计户)户籍人口中三代同户,第三代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者,要求分户建房,且原宅基地面积不超过本试行办法相关规定的;

(三)该户已使用的宅基地总面积,未达到本试行办法中相关规定的宅基地总面积标准的80%,需要在原址改建、扩建或者易地新建的;

(四)按照村庄规划调整宅基地或者因基础设施等建设需要易地新建的;

(五)原宅基地被征收,该户所在村民小组建制尚未撤销且具备易地建房条件的;

(六)原有住房经鉴定属于危险住房,需要在原址翻建或易地新建的;

(七)原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需要在原址翻建或者易地新建的;

(八)办理小城镇户籍、自理口粮户家庭,经原户口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户口已迁回,且符合村民建房条件的;

(九)村民小组建制尚未撤销,因部分土地被征收享受“镇保”而转为非农户籍,经原户口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且符合村民建房条件的。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应当在本村或者该户村民所在的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限不少于30日。

公布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报送镇政府;公布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镇政府应当在接到村民委员会报送的《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后20日内,会同所在镇规划和土地管理所进行实地核查。核查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拟建房位置以及层数、高度是否符合标准等。

镇政府实地核查完毕后,应当提出审核意见连同申请材料一并报区政府审批建房用地;涉及农用地的,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办理土地农转用的审批。

建房用地批准后,由区政府核发用地批准文件;受区规土局委托,由镇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 村民建房涉及使用耕地的,按相关规定,由镇政府缴纳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和占补平衡指标费等相关税费,区政府给予50%补贴。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建房申请不予批准:

(一)非农村村民;

(二)已有宅基地和建筑面积均已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

(三)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赠与他人,或者改变住房用途造成居住困难的;

(四)夫妻离婚时,自愿放弃法定应得的住房权利,而以无房为由申请建房的;

(五)已享受动迁补偿安置或者已参加集体建房的;

(六)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要求分户建房的;

(七)违法占地或者违法建房尚未处理结案的;

(八)在基本农田、工业用地或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控制范围内申请宅基地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批准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个人建房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1—2人户,宅基地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

(二)3—4人户,宅基地总面积不超过18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80平方米;

(三)不符合分户条件的5人户,宅基地总面积不超过18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225平方米;

(四)不符合分户条件的6人户,宅基地总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270平方米;

(五)不符合分户条件的6人以上户,宅基地总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不超过1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在6人户的基础上每增加1人增加45平方米。

第十五条 个人建房的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计算标准、间距和围墙的建造要求严格按照《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高度一般以自然地面至檐口计算,同时酌情考虑左邻右舍及现状的实际情况,做到统一室外地坪高度、统一同层住房檐口高度。村民集中建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配套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每户申请个人建房的人数,按照符合村民建房条件的人口进行计算,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以下规定计算:

(一)已婚尚未有子女或已领取独身子女证的,可增加一个建房人口(每户只能享受一次该政策);

(二)户口暂时迁出的现役军人、武警、在校学生,服刑或者接受劳动教养的人员,可以计入户内;

(三)父母均为农村村民,因户籍政策原因,2000年以后出生的非农业户口的直系子女,可以计入户内;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计入户内的情形。

第十七条 经批准的农村个人建房应按批准的有关要求进行建设。村民建房完工后,镇政府应及时进行竣工验收。经验收符合规定的,镇政府应按季度将验收结果报送区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在农村村民建房过程中发生违法建设行为的,依据法律法规,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由区规土局负责解释。凡上级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本试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

第四篇:清府发〔2011〕38号关于印发《清镇市农村住房产权确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清府发„2011‟38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镇市农村住房产权

确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青龙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清镇市农村住房产权确认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常委会及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清镇市农村住房产权确认管理办法

(试行)

总则

为加强城乡个人建房管理,及时解决城乡个人房屋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农房建设,有效遏制违法建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贵阳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市委、市政府《清镇市拆除违法建筑规范农房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党发„2009‟6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清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确权原则

(一)本着以人为本、住有所居;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区别对待、分类处理;规范管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确权。

第二条 确权时间界定

(二)在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的时间即2011年3月29日之前修建的住房,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条件的依法予以确权。

(三)本办法实施之前,符合规划条件(即城乡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条件,村民根据住房需求自建自住的住房依法予以确权。

第三条 确权对象和条件

(四)凡年满十八周岁,户籍在清镇市辖区内的本村村民在集体土地或宅基地上修建的农村住房可申请确权。以户籍所在乡(镇)、办事处辖区及村居的范围进行申报。

(五)本村村民在原有住房上加层的予以确权。

(六)本村村民在现居住房屋旁原有附属设施上改扩建的住房予以确权。

(七)在清镇市辖区内的本地农转非居民,户籍仍在清镇市,且长期居住在本地,其住房经公示7天后无异议的可申请确权。

(八)经清镇市移民局认定为在册的移民,其住房可申请确权。

(九)茅草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拆迁安置户等政策性建房原则上全部予以确权。

(十)跨乡镇相邻村组互换土地建房的原则上予以确权。第四条 不予确权的情况

(十一)机关干部职工、城市居民在农村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房的不予确权。

(十二)经查实,非法买卖集体土地擅自建房的不予确权。

(十三)经查实,不符合申报条件,借用本人名义为他人建房的不予确权。

(十四)经查实,在2011年3月29日市政府下达《公告》后仍抢修抢建的房屋不予确权。

(十五)重大项目或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红线一旦确定,征地拆迁公告发布后在控制红线范围内恶意投机擅自修建或改扩建的房屋一律不予确权。

(十六)在确权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扩建的,扩建部份不予确权。

(十七)房屋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不予确权。第五条 产权确认标准

(十八)根据《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县(市)人民政府所在镇(办事处)和坝子地区内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其余地区按不超过1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320平方米”。根据以上规定青龙办、其他乡镇坝子地区内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其余地区按不超过1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320平方米予以确权。因建设需要拆迁时、已确权部份按拆迁政策处理,超出面积未确权部份一律按成本价补偿。

(十九)原则上按一户一宅进行申请确权。达到分户条件的(子女结婚与父母同住且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则按农房住宅分户的相关规定办理。

(二十)一户多宅按合并计算面积,但其超出上述标准的部分面积不予确权,超出面积未确权的部份按本办法第十八款处理。

第六条 申请人申请确权需提供以下资料

(二十一)申请人房屋确权的申请报告(报告载明户籍情况、建房时间、申请理由、房屋结构、层数、面积、有无其他住宅等)。

(二十二)申请人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户籍证明。(二十三)房屋分层平面图、房屋四至关系图(含四邻意见),房屋整体照片及能体现房屋周边状况的照片。

(二十四)土地权属证明。

(二十五)由申请人提供的房屋质量合格承诺书。第七条 办理程序

(二十六)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房屋确权申请,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收到申请人的房屋确权申请报告后,对申请人的户籍情况、分户情况、所建房屋土地权属情况、一户几宅情况、房屋修建时间情况等进行核实,并对上述情况的真实性负责。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审核无误后在《清镇市城乡个人住宅产权确认审核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相关申请资料报乡、镇、街道办事处。

(二十七)乡、镇、街道办事处收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上报的申请人申请确权的资料后,对强拆情况及拟强拆情况、拆迁安置补偿等相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无问题后再进行5天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在《清镇市城乡个人住宅产权确认审核表》上签署意见并连同相关申请资料报市农房确权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住建局)。

(二十八)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请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审

查,符合条件的在《清镇市城乡个人住宅产权确认审核表》上签署批准意见,同时由各乡(镇、街道)将申请人申报住宅确权的内容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清镇市城乡个人住宅产权确认汇总表》报市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向被批准申请人发放《清镇市城乡个人住宅产权确认书》。

(二十九)确权后符合办证条件的依法予以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办证条件的在国土部门备案。

第八条 城乡居民个人建房审批

(三十)为规范农房建设审批程序,提高村民建房审批效率,在原清党发„2009‟66号文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建房一律由各乡(镇)、办事处按照要求初审后报市政务中心,由政务中心召集国土、建设等部门进行会审,经市政府批准后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用地及规划手续。具体程序为:村(居)民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建房申请(书面申请及表格)——村(居)委会签署意见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安排实地踏堪并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市政务中心——市政务中心召集会审——审查同意的报市政府批复——国土、规划等部门办理用地及规划手续。

(三十一)城乡居民新建房一律执行《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九条 附则

(三十二)凡在2011年3月29日之后未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修建的房屋一律不予确权并作为违法建筑处理。

(三十三)未经确权的房屋一律视为违法建筑。违法建筑在征地、拆迁时,按照违法建筑处理相关办法依法予以拆除。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对未确权的农房数量、使用状况、分布等进行情况分析和统计,确定本区域内违法建筑拆除时间的具体安排进度、拆除数量等工作计划。

(三十四)农村进城务工者可享受公租房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十五)确权时限: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半年之内,超过时限申报的不予确权。

(三十六)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先在青龙办事处鲤鱼村试行,修改完善后择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三十七)本办法由清镇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城乡建设

农村住房

产权确认

管理办法

通知

抄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

清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5月24日印发

共印80份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2-10-30 【生效日期】1992-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1992年10月30日鲁政发〔1992〕143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政府各部门:

《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业经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现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其批复(房改字〔1992〕9号)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结合省委、省政府鲁发〔1991〕27号文件,一并认真研究执行。住房资金的管理和安排使用等问题,仍按省委、省政府鲁发〔1991〕27号文件的规定办理。

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搞好这项改革,对保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缜密安排,立足于机制转换,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宣传,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完善,以确保我省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对山东省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呈报〈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报告(鲁政发〔1992〕9号)》收悉。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原则同意你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请你们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加强宣传,发动干部和群众参与住房制度改革;加强督促、检查,力争今年内全省各市县全面推开住房制度改革。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一、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体现了国务院国发〔1991〕30号文件及国办发〔1991〕73号文件精神,有利于住房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起步。希望在具体实施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方案,遇到涉及全局的政策性问题及时报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体改委。

二、二、房改起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的精神,立足于机制转换,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加大提租幅度,保证顺利实现房改规划的“八五”及“九五”目标。

三、三、在全面实施方案的同时,可以因地制宜,组织一些地区进行深化改革的开拓性试验,悉心培育、创造经验;对已经进行改革试点的城市,继续给予支持、扶植,并总结经验,使之不断深化、完善。

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

为了落实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十年规划任务,加快我省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根据国务院国发〔1988〕11号和国务院国发〔1991〕3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一、房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房改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改变现行住房制度存在的弊端,正确引导消费,加速机制转换,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危房户、无房户和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要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着手,将现行的实物福利制度逐步改变为商品货币制度,由住户通过商品交换(售房或租赁),取得住房的所有权的使用权,使住房这个大商品进入消费市场,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走出一条既有利于加快住房建设和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又能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房改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改变由国家、集体包下来的旧办法,建立三者合理负担,共同解决住房问题新机制。

2.坚持租、售、建并举的原则。改变低租金和无偿分配的住房制度,逐步把住房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形成一个提高房租,促进卖房,回收资金,加快建房的联带序列。

3.坚持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居住条件、承受能力的不同,在房改总目标和统一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改革步骤、办法和措施,不搞一刀切。各城市的房改方案,都要组织群众广泛讨论,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4.坚持机制转换的原则。改变现有资金分配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完善各项配套改革,使住房开发经营进入社会经济大循环体系,形成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二、二、房改的分阶段目标

“八五”目标:以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住房为基本点,使住房租金力争达到三项因素(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的计租水平,实现以租养房;紧紧围绕“解危”、“解困”,重点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65%左右;房改方案正式出台的,要全部建立城市、单位、个人三级住房基金。通过改革,奠定机制转换的基础。

十年目标:到2000年住房租金努力达到五项因素(前三项因素加投资利息和房产税)的成本租金水平;基本完成危旧住房的改建任务,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基本得到解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左右,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住房资金的融资体系,加速机制转换,初步实现住房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长期目标:住房租金要达到八项因素(前五项因素加土地使用费、保险费和利润)的商品租金水平,实现每户有一套实用、方便的住宅,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形成房地产市场和住房融资体系,完成住房商品机制的转换,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三、三、房改的具体内容

我省房改的具体内容是,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实行新房新制度,推行公积金,出售公有住房,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集资、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基金。

(一)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

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要坚持多提少补的原则,采取分步提租、逐步到位的办法,到2000年把租金提高到五项因素的成本租金水平。

1.房改开始,公有住房租金提到1990年维修费水平。提到维修费水平的,单位按职工月标准工资或离退休费的2%发给住房补贴,原住房补贴相应取消。

住房补贴以1990年底的标准工资为基数核定,按月随工资发放。

住私房和集体宿舍的职工,暂不发给住房补贴。

2.新配公有住房,要全面贯彻先卖后租、新房新租、有偿租房的原则。凡从1992年1月1日以后竣工和投入使用的住房(包括迁出腾空旧公房),本着“多提少补”的精神,要较大幅度提高租金,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采取交纳租赁保证金或购买住房债券的办法作为补充。

3.实行超标加租。以户计算,多占住房的,要加收房租。考虑到近十年职工平均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凡超过国发〔1983〕193号文件规定的住房标准30%(含30%)以上建筑面积的即需加租。加租幅度为,超标30-50%(含50%)建筑面积的,按使用面积加收20%的成本租金;超标50%以上的部分,加收全部成本租金。

4.老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职工或其配偶;享受国家定期抚恤的孤老优抚户,享受社会福利的社会救济户,现只有一处住房的,新增住房租金分别给予适当减免。各地要严格控制减免的范围,确需减免的,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二)推行公积金

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蓄,是建立个人住房基金的有效方式。通过逐年的积累,提高职工自行解决住房的能力,扩大住宅建设资金来源。

1.房改开始,在职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三资企业中的外籍职工除外)和所在单位均按月缴纳职工月标准工资3%-5%的公积金;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变化进行调整。

2.职工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公积金均归职工个人所有。公积金分段计息,十年以内比照活期储蓄利率计息;十年以后按定期储蓄利率计息。

3.职工个人储存的公积金只能用于购买自住住房、自建自住住房、私房翻建和大修。直系亲属储存的公积金可以相互借用。

4.职工离退休、出国定居时,结存的公积金连本带息返还;在国内调动,公积金随工资关系结转;职工在职期间去世,结存的公积金可依法继承。

(三)出售公有住房

出售公有住房是推进住房商品化,加快资金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新竣工的公有住房要先卖后租,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

1.按国家规定的职工住房标准以标准价向职工出售,超标准的面积按市场价出售。标准价包括新建住房本身建筑造价和征地、拆迁补偿费。在起步阶段的一两年内,为鼓励群众买房,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可由购房职工所在单位适当负担。标准价与建房综合造价(或购房实际价格)的差额部分,亦由购房职工所在单位负担。旧房按重置价成新折扣和环境因素计算。

2.按标准价购买公房,每户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者拥有部分产权(指全部占有权、使用权,受到限制的收益权、处分权,可以使用、继承,不能赠与)。购房款付清并住满五年的可以出售。出售时,原产权单位或房管部门有优先购买权。住房出售后增值部分,按原购房时职工付款和原购房职工单位补贴的比例分成。

3.对一次付清房款的,超过首次付款30%的部分可以给予20%的优惠;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得低于售价的30%,其余部分,可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在首次付款30%的基础上每多付10%,给予2%的优惠。分期付款年限,购买新房最长不超过二十年,购买旧房最长不超过十五年。购房户每月付款不少于家庭收入的15%。

4.出售公有住房的标准价由房改部门会同国有资产、房地产、物价等有关部门评估、核定,由市地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5.凡按市场价购买公房的,购房后拥有全部产权。

6.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8〕11号和国务院国办发〔1988〕13号文件规定,经营单位向职工个人出售的商品房和职工个人购买公有住房用于居住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收。

(四)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

自1992年1月1日起,凡租住新建公房、租金未能一步到达五项成本租金的要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实行有偿租房。

1.保证金以住房面积、质量、楼层、朝向、环境等因素确定,按建筑单方造价的10%-20%由产权单位一次性收取,不计利息,退房时一次性归还。

2.收取租赁保证金后,承租人仍按规定交纳租金。

3.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发行住房债券。认购住房债券的额度一般为建筑单方造价的15%-30%,利率由当地人民银行确定,不计复利,三至五年归还。

(五)集资、合作建房

集资建房、合作建房是广泛吸收建房资金,互帮互助,共同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

1.集资建房。以单位投资为主,个人出资为辅,个人出资要在建筑单方造价的20%以上,个人集资部分可转为住房租赁保证金。

2.合作建房。由政府或单位组织成立住房合作社,以个人集资为主,单位和政府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合作建设的住房,个人拥有部分产权。

(六)建立住房基金

建立住房基金是筹集住房建设资金的重要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规定,切实做好住房资金的转化,建立城市、企事业单位、个人住房基金,把围绕住房生产、经营、消费所发生的资金集中起来,变无序为有序,实现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1.住房基金的来源:

(1)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和企业按原有渠道列支的公有住房建设、维修、管理和房租补贴的资金;

(2)公有住房出租、出售收入及其统筹收入;(3)企业可从留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行政事业单位可从预算外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

(4)通过筹资建房、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和发放住房债券等形式筹集的住房资金;

(5)按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的规定,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各级政府批准,在成本和国家预算中列支的资金;

(6)建立公积金制度筹集的资金;

(7)住房资金的利息收入;

(8)住房资金的经营收益;

(9)其他住房资金。

2.住房基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集中管理”的原则,专项用于住房建设、经营和消费,不得挪作他用。各市、县政府要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在各级房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搞好房改资金的筹集、划转和管理,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

3.住房金融体制配套改革,要在积极办好和拓展现有经营性住房信贷业务的同时,逐步建立住房金融的政策性信贷体系和管理制度,广泛而有效地筹集和融通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可委托当地建设银行或工商银行设立政策性房地产信贷部,划分专项资金,单独经营,在计划安排、信贷规模、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4.住房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要把现行由国家和企业统包的投资体制,转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的投资体制;把现行的住房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管理体制,变为住房作为商品生产投资的指导性计划管理体制。

5.单位为职工个人缴存的公积金、提租补贴资金,从原有住房的折旧等划转资金中解决,不足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有控制地在成本和预算中列支。

四、四、房改的方法步骤

我省住房制度改革,要在国家总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坚持不懈,逐步到位。各市地要抓紧制定房改方案报省审批,1992年要先后起步施行。对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超标加租,各市地都要施行;推行公积金和建立住房基金,出售公有住房,收取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集资、合作建房等,各市、地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省房改方案出台后,省、市地都要选择部分县、市试点,先行一步,取得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同一市县内的房改政策、方法和实施步骤应当统一。所有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对住房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

省属各大企业可根据省房改方案的要求,结合自己情况制定方案,但要与地方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协调配合,方案报省审批后施行。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房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房改机构,落实各级、各层、各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搞好宣传工作;要层层培训骨干,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加强对房改工作的督促、检查。

各市地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省房改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和房改规划;要认真进行调查测算,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要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不断完善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工作。

五、五、施行说明

(一)本方案适用于本省各城市、县城和独立工矿区内直管和单位自管公有住房。

(二)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体改、建设、财政、计划、金融、劳动、人事、工商、税务、物价、土地等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

(三)烟台等房改试点城市的做法符合国家有关房改政策规定,要继续推行,不断完善。

(四)本方案由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区、县政府:为做好本市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申请家庭原住房腾退工作,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关于印发《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芜规字【2009】 172号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规划编制和审批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玛多县农村住房建设情况

    玛多县农村住房建设情况专题 调研报告 据根果建字【2011】132号《关于转发全省农村住房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局认真开展自查和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

    农村住房建设工作汇报

    科学布局统筹兼顾 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按照“人口集中居住、服务集约提供、产......

    关于印发《农村改厕管理办法(试行)》和

    沙爱卫办„2009‟21号 层转全国爱卫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农村改厕管理办法(试行)》和《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 现将全国爱卫办、卫生部......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厦府办[2011]8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厦门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

    关于印发员工福利住房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员工福利住房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公司﹑部室: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 “同船共渡百年航,与时俱进奔小康”的企业奋斗目标,抢抓鄂尔多斯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良好机遇,通过全体......

    农村住房保险工作通知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农村灾害救助方式,完善农村救灾保障机制,有效提高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