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督导机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督导机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现状、重温什么是素质教育、解剖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对的二种策略:健全教育督导体制与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督导体制
督导评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督导机构要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构建素质教育督导机制,改进和完善新形势下的教育督导工作,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是各级教育督导部门面临的新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近年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终止了素质教育大讨论并使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要求。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却仍然存在推进不平衡、不深入、不理想的问题,如何有效、高效地改变素质教育这种不温不火、不伦不类的现状?就教育督导而言,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好法律赋予的保障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在策略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倾力而为并在行动上落到实处。
一、从“是什么”入手,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 重温什么是素质教育,再度审视其本质,是高效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搞明白的“本体论”问题。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三全”: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点在于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育规律,不搞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重复练习,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以考分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二是面向全体学校和学生,重点在于注重薄弱学校的改造,使学校能得到均衡发展。对学生而言,不是只重视“尖子生”教育,而忽视“一般生”特别是“待优生”的教育;三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重点在于不是只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不是不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考什么就只教什么等。
实施素质教育,尚应理顺三种关系:一是素质教育也承认和需要应试,也需要升学率,因为应试不是应试教育;二是素质教育既是注重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大众教育,也是需要注重培育拔尖生的精英教育;三是实施素质教育,既需要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而不分重点与非重点,也需要发挥好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从“为什么”探寻,揭秘素质教育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探寻素质教育推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高效推进素质教育对症下药的关键策略和必然要求。有人认为是什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什么竞争压力太大,高考制度不合理;是什么为了学校的生存,教师的饭碗,政府的政绩等。诚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社会的也有学校的,有家长的也有学生的。就教育督导而言,我们认为有三个最根本的原因,即教育督导体制不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不顺畅和督导评估制度不完善。
(一)教育督导体制不健全
教育督导部门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作用,举足轻重,也无可替代。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教育督导自恢复30多年来,教育督导体制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从“空架子”国家教育督导团到部分省市的挂“政府”牌子的“教育”督导室,以及部分区县的教育督导科,五花八门,性质不甚明确,“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职能关系多年来一直未能真正理顺。加之教育督导队伍问题如编制和数量少、年龄老化、职级和待遇未得到落实、整体素质偏低等。这样一个自身体制存在缺陷的督导机构要保障素质教育高效推进谈何容易!
(二)教育管理机制不顺畅
高效推进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教育决策、教育执行和教育监督协作努力,共同促进。但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决策上失衡。有个别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长分析总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时只讲或重点讲升学数字和升学比例,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校继续片面的应试教育。某县党委领导在各种大会小会上“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强调,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我们就得大搞应试教育,否则我们就会吃亏,因为我们不搞,别人却在搞。这种决策既搞乱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又迫使学校不得不走应试教育之路。加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多向城市老牌学校、公路沿线的学校倾斜,更加剧了城乡学校间发展的不均衡。
2、教育执行上无力。对学校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规定每周在校上课五天,时间不超过8小时,寒暑假不准补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课时必须开足开齐,这些规定严格执行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有的学校却置若罔闻、屡禁不止;又如侵占学生的休息活动时间,剥夺教师的双休日和寒暑假,随意改变课程课时,减少体育活动,只开设考试的科目,这些违规做法也未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决查处;还有违规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头年曝光、第二年照收不误,校长照当并未受任何处罚。这些管理缺位的行为也无形中助长了各类学校应试教育的加剧。
3、教育监督上无奈。当前教育督导部门无论体制还是工作机制上均明显地处于弱势,其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监管能力不强,作用有限,使素质教育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缺乏有效的监督,且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三)评估制度不健全。一是评估体系本身有问题,重在升学率指标;二是评估体系虽然比较完善,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效益,从办学条件到办学质量,从教师队伍到学校管理,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评估中起决定作用的却仍然只是升学率指标;三是教育督导部门的评估结果,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决策时不太重视或根本不用。
三、从“怎么办”上突破,优化保障素质教育高效推进措施
要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素质教育而不孚众望,还需要针对以上三大根本原因,探究“方法论”的优化措施,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体制、畅通教育管理机制和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一)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提高保障素质教育的自身能力
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是高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督导发展的历史也要求教育督导在体制上一定要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国家教育督导团应该为实体机构,其次省市级教育督导机构一定要体现“政府”意志才能充分发挥“督政”职能,再次区县教育督导可以探索直属上一级督导机构的体制。只有这样,下级政府在决策上的失误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纠正,区县教育督导这一直接面对学校的最基层督导单位的职能才能更高效地发挥。同时,国家要大力加强督学资格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在督学聘任上实行全国统考,严格督学准入,先培训后上岗。要完善督学职级制度,每年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坚决清除督学队伍。
(二)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提高保障素质教育的助推能力
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的关键策略,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督导评估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效度、信度,就必须加强随机督导、年度考评和综合督导评估,并形成三年一轮的常规制度。
1、随机督导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督导方式 随机督导是一种明察暗访,不通知学校、不定时间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随机督导的重点一要看课程是否开齐,除了查看课表,还要到课堂对比实际情况;二要看该上的课是否上了,不考试的课目是不是被挤占了;三要看课时是否上足,既不能超时也不能少时;四要看是否歧视“差生”,是否有体罚学生现象;五要看是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和卫生习惯培养,“阳光体育”活动和“2+2”项目是否落到实处;六要看学生德育是否注重实效,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否规范;七要看是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进行;八要看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只以考试成绩和分数高低片面地进行。对发现的问题要当场纠正,问题严重的要反馈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并把随机督导结果纳入年度考评内。
2、年度考评是考量学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年度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 年度考评通过对各学校各单位实施素质教育年度情况和阶段性成果的检测,使素质教育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理解无偏差,执行不走样,管理无漏洞,发现问题并及时纠偏。考评对象是下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学校。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考评重点在于是否有违背素质教育的决策和规定,考评结果应作为主要领导政绩和任免的依据之一。对学校考评的重点在于是否存在违背素质教育的行为,考评结果作为学校校长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学校三年一轮的综合督导评估内。
3、综合督导评估是终极衡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杠杆 学校三年一轮的综合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督导评估。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指标体系,分基础、发展、特色“三个等级”。其中基础级是学校必须达到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发展级是学校自创的素质教育发展指标,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特色级是学校与众不同的“亮点”,主要展现其内隐的素质教育特色文化。学校综合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和校长任免的重要依据。
随机督导、年度考评和综合督导形成递进层次的三年一轮的常规制度,环环相扣,既注重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更注重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全面促进学校均衡、优质发展,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教育督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一定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及法规文件要览》2011-1-P12-13
2、续梅.《素质教育:我国目前的现状》.《中国教育报》2009-11-7
3、远方.《理性认识“应试教育”》.《中国教育报》2007-5-27
第二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在阐述美育、素质教育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 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进而讨论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 “遗 传素质。
《辞海》写道: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
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 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 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
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 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 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 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 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 确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
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 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 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 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 “
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
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 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 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 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 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的特点
首先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是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其次,美感教育还 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 返的。其三美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 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美育的过程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 且是通过愉悦来激励。也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美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具有陶冶 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美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育,其自身是既遵循 客观规律又超越客观规律的,它要达到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 高的精神境界。它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和谐。
三、美育在素质中的作用
美育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 发展的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目的乃在于培养人,具体来说,美 育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美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 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 娱乐。就是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 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一)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 “ 没有 „
人的情感 ‟
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爱因斯坦也说过: “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 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
。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 梁。革命导师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 “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人的行动总
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 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 过 “
寓教于乐 ” 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二)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 教育过程中。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 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 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 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 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三)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 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 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 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 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 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 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 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 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
(四)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 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 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 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 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主意
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 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 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 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 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 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 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 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山水画的意境 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美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 和支持。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 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 的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和美育的 薄弱状况,为造就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学原理》
第三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德育在这场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用素质的观念和素质教育思想来看待德育,德育的作用不仅有主导作用、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定向作用、导向作用、动力作用、维持作用、超越作用和潜能发挥作用。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 素质教育作用
德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从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培养能力、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一、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有以下几种作用。
1、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和导向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 “为什么学”的问题。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内化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学生把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导向,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懈追求完善的人格。
2、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推动和维持的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一种最强大、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目标,是增强内驱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学生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的维持作用,也可以称为支持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之所以往往出现反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心理品质素质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以较稳定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显示出较为一致的品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学生的维持力量来自何方?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3、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潜能发挥和超越自己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人格潜能,两者都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和载体反映出来。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智力因素,促进潜能的激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是为了在学校期间打好素质基础,期望他们在走上社会后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进步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保持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潜能中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教育超越论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改造现在世界的人,即具有实践意识的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德育自身体现着人的理想活动,如果它不带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灵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实现完善人格的持久激情,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发挥超越性功能,这是德育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德育大有作为的地方。
总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联系,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真正发挥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要真正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第一,从实际出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德育工作目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要全面理解、了解学生,真诚地信任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的建设;办好校广播站、宣传栏及各种板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把注重教育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要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严格管理,要求学生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一经实施,要严格要求,坚决执行,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开辟德育基地和育人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第五,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各级领导应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要努力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影响力。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政策导向,体现德育工作者自身价值,激发德育工作者的成就动机,培养起德育工作者的自信力。
第六,努力构建大德育网络,保证德育渠道的畅通。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努力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社会、家庭、学校横向联合的大德育网络。在纵向衔接上,从实际出发,按学生年龄特征与品德发展现律有层次地分解德育目标,注重目标的小而实以及可操作性,避免教育的重复和浪费,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横向联合上,政府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信息传媒的监督,努力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刺激;尽快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构,真正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从学校内部讲,各中小学要努力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使学校真正达到“事事是德育内容,处处是德育阵地,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第七,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当前,影响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教育的评估机制。在德育的评估当中,问题也相当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上级部门以量化了的任务检查取代德育的目标考核,检查的内容面广量大,要求高而全,因此,导致了基层学校忙于应付上面检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搞成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德育考核目标的制订上,应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目标统得过死的现状,做到宏现调控,微观放开。要求基层学校德育常规目标到位,特色目标创优:积极鼓励各校能结合本地区、本校特点,开展创造社的德育活动:要求各校对本校教职员工建立德育导向、激
励、评估机制;要求各校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工作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把德育工作引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坚持从基础抓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最佳时期,也是帮助他们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从基本行为规范抓起,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1.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遵纪守法教育。我们认为“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一系列制度。
2.从抓文明用语使用入手,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以文明的彬彬有礼的形象影响学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使用文明用语十三个字(您好,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再见),把使用文明用语列入课堂常规管理。
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良好的德育氛围不仅对学生起“感召”、“净化”和“制衡”的作用,而且对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推动整个学校工作。我们选择怎样的教育,就是在选择怎样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手里掌握着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明日中国的辉煌,尽心尽力,教育好今日的青少年学生。
参考资料: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3期
ISBN 7-202-03021-7石国兴王德林:《素质教育概论》河北人民出
版社2001年.12月
ISBN 7-80115-428-2/G.24郭瞻予:《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
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
第四篇: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贵州·岑巩田 婷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之一,班主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每一位班主任的使命。如何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作用来诱导学生。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应时时处处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每天在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而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作为班主任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他们的表率。
二、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教育技巧,而且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只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的爱,就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情地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教育的败类。
三、知人善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队伍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用人所长,就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知识,深入到班级中,与学生交朋友、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爱好等。慎重选好班干部,让每个班干部明确职责,大胆工作。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勤于指导,培养他们做同学的知心朋友、班集体的领头雁,带领同学们完成学校交给他们的任务。培养他们树立信心,教育他们要做出表率,凡事要走在同学们前列,吃苦耐劳。
四、做好优生的保持、“差生”的转化
班主任除了要做好优生的思想戒躁工作和授予他们学习的技巧、方法,使优生保持稳定向上的势态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差,他们人数虽少却影响较大,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就要努力帮助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之以爱,消除“破罐破摔”的心理,要针对其落后的原因,全方位、多角度对其加以了解、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他们改正不足,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进步,向“品学兼优”靠近。在学习上,对“差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加以个别辅导,破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善于捕捉“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施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表扬多于批评,这样“差生”才能领略到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让其树立“其实我不差”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点燃其心灵深处的自信火花,并成为前进的动力。
第五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我国原来的教育方针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认为美育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美育与德育互相配合、补充、渗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们的性质、社会功用都有所区别。(1)性质。
美育和德育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德
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在此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
(2)社会作用。
德育强调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规范,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社会行为的“失序”。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现代社会追求功利、物质,竞争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缓解这种状态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层施加影响。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现代社会的**,社会心理、情绪的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社会**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而美育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社会安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有关理论中就有论述,认为德为“礼”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为“乐”,内容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礼乐相济”,但不能相互代替。
2.加强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
“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三个方面体现。
(1)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美和“真”的关系。
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简洁、对称、和谐--启发人的联想和发明,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个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发明就是选择,这要由科学美感来支配。”美感对科研发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由美育来培养。
(3)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3.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到那时,人们对
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发展美育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综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
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二、美育从多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品格
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从两个方面谈。
1.空间方面,即整个社会生活。
营造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其人文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现在电视的影响面非常大,但其文化内涵、价值、格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理论责任感”。
2.时间方面,美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一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大学毕业后的教育更重要,直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美育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成几点。
(1)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培养对感性世界无限风的形式的感受,体育对内涵丰富意韵的感受。如果常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会使世界千篇一律、暗淡;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则无限丰富。美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这有别于科学的认识--发现本质规律,得到知识体系。美育是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能力即体验人生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
(3)培养创造的欲望。
审美即发现,发现即创造。审美创造审美意象。郑板桥画竹有“眼中-胸中-手中”之竹的区别,这就是创造。艺术欣赏也是这样,心的过程也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4)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美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并了解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艺术作品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这是艺术不同于理论、政作品的区别。产生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审美者的差异、更因作品本身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而起。
(5)培养对个性的尊重。
科学成果是普遍性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审美活动是独特的、一次性的,是独创、不可重复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个性不同,审美体验不同。美育培养广泛趣,培养宽胸襟和人文气氛。
(6)培养群体意识。
艺术活动具有共同和社会化的功能,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说:“诗可以群”,它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针对人与人日益疏远的倾向,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7)培养宽广平和的心境。
美育可以拓宽胸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艺术有净化功能,可把过分极端的情感释放出来而达到平和。
(8)培养超越的精神。
人的感性存在(空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有追求无限、永恒和自由的要求,这就是超越的要求。审美可以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可以超越生存的有限。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来有很多人批评这个观点,认为“幼稚”,认为宗教除了认识,还有社会方面、人性方面和心理依赖等,仅用教育是无法取代的。人类发展有可能消除宗教,但人的精神的超越需求是永恒的,除了宗教,只有审美活动具有使精神超越的功能,这是一种积极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以美育代宗教”,就有了新的价值。
八个方面,可归结为,美育是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三、美育与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价值不同,构成不同的人生境界。表现在内在心理称为“胸襟”或“格局”。表现为言谈举止贼为“气象”。古代思想家强调,不仅要增加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拓胸襟,提气象,升境界。北大老一辈学者称蔡元培先生有“光风霁月”的气象。除知识外,更要注重人文内涵,追求完美的人生。现在提倡学生的自由发展,但也要引导,价值有高低之分,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人生有三个层面:一为俗物层面,柴米油盐,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还有如工作中的应酬,不可脱离。第二层面为事业,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可以是多方面的:科研、经商、艺术……,最昊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第三为审美的、诗意的层面。人需要做事,但要有些诗意。这个层面没有直接的功利,但是又是成就事业切实需要和不可缺少的。
这三个层面应当恰当地搭配,不能把某个部分过分膨胀。只有事业的成功不一定就最完美。这三个层面也会相互影响。有时,事业的本身就具备了或可以上升到审美层面;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事业的成功甚至俗物层面的充裕。审美使人“脱俗”或“免俗”:振其暮气,荡其浊气。三个层面互现、互渗,从事业、俗物的层面可以看到格调和情趣。前两个层面依赖人生体验,美育的最高层面是提高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