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样例5)

时间:2019-05-14 10:2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篇: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摘 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现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1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心理、生理、理化和生物等因素;防护措施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24-02

手术室是医院工作量最为繁重的场所,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工作量、紧张、无规律的工作环境下,极易造成手术室护士出现高压力[1],进而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手术室的职业危害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医院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减少手术室危害对于保障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提高手术室手术治疗效果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并在分析结果上实施了相关防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危险因素分析

1.1 理化因素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手术器械,且手术器械多为锐器,护理人员在手术器械的传递、拆卸、清洗、整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损伤;再者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常需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排泄物,极大的提高了护理人员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感染风险;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麻醉[2],麻醉机排出的废气、碘仿纱布挥散的碘蒸气等实验室废气均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心情烦躁等不良情绪;手术室还为噪声污染严重的场所,手术室内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手术仪器工作时候的噪音,长时间处于强噪音条件下会对护理人员的心血管、内分泌和听觉系统产生损害;手术室每天需常规进行消毒,通常使用低浓度挥发性的化学试剂进行消毒,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这些化学试剂,会出现过敏、头痛、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1.2 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优于工作的不规律性,往往需要长时间、高强度、高紧张度的进行工作,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需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3],长期处于这种工作条件下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

1.3 生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姿势多以站立为主,且由于工作的无规律性无法正常饮食,因而极易出现胃炎、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4],同时由于手术过程中受到噪音的危害,会对护理人员的听觉系统产生明显的损伤。

1.4 生物因素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均会寄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极易被这些病原微生物所感染,进而患上传染病。防护措施 针对上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了以下的防护措施:① 职业危害培训 新护士再进入手术室工作前,均需接受职业危害教育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强化自我保护意识;② 防护制度建立 手术室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将手术时操作规范化,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规范化操作规程进行术中配合,有效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5];③ 理化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给药浓度,防止因浓度过高,而出现药物挥散,同时将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置于室内通风良好的位置,密封保存,检查化学试剂时避免直接接触,如果沾有化学试剂,应立即冲洗,将损伤减小到最低;④ 噪声防护 合理布置手术室内手术器械的位置,并定期对手术器械进行检查,对于齿轮部分定期上游,陈旧的仪器应及时淘汰,手术过程中避免大声喧哗,减少护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次数;⑤ 劳逸结合 手术室护士长应根据手术室的工作量,弹性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同时注意增加护理人员的营养供给,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检查,使护理人员保持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临床观察指标 以防护措施实施前后一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情况作为观察指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ridit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结果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1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情况发现,实施后患者的工作压力明显少于实施前。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比较结果见表1。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在极富有工作挑战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职业伤害性。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防护措施,从预防入手,消除手术室护理人员(尤其是新护理人员)的恐惧感和盲目性,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危险性,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次研究发现,防护措施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高压率明显低于防护措施实施前(P<0.05),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展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制定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总之,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鲜玉梅.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09,16(2):125-126.[2] 庞启容.助产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4(5):18-19.[3] 路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和自身防护[J].中外医疗,2009,13:120.[4] 宋瑞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93-94.[5] 李美清,蔡秋玲,黄柳芳,等.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2-114.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扈清荣,王德英,温兴红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危险因素自18世纪医学之父Bernadio 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后[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手术、治疗、检查或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传染性手术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首先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措施。

物理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有长时间不协调的工作姿势,如低头、扭颈、站立等造成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针刺锐器伤、X线等的损伤。

1.1 不对称的工作姿势造成的损伤

颈椎系统损伤是手术室护士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性损伤,由于手术的需要,手术护士必须长时间低头,不断的转动颈部来完成手术器械的传递;已有研究证明这种长时间斜肩扭颈易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增生等颈椎损伤;长时间处于站立的体位,脊椎负重时间过长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腰椎系统病变。

1.2 锐器、针刺伤

在手术过程中要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及污染的针头、缝针、手术刀片、骨科用的打孔器等,都易造成伤害。手术中需要抽取各种血标本及抢救危重患者容易造成针刺伤,被患者污染的血液随针尖等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播[2]。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或锐器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和HIV。这些都对手术室护士构成一定危险。

1.3 X线损伤

骨科手术经常使用X光机对患者进行透视定位,根据周文娟等的研究,X线对手术室护士的敏感部位(乳房、性腺、甲状腺、卵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在90kV、4.5mA条件下,器械护士10s、30s 4个部位的辐射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量加大,其中卵巢10min为14μGy,15min可达到56μGy;在相同条件下巡回护士10s内接受的辐射量为0,15min可达到36μGy,穿铅衣则可明显下降[3]。因此,应尽量劝说医生缩短X线曝光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必要时要穿铅衣,佩带眼镜,并与球管保持在1m以上距离。

化学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化学消毒剂明确标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甚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多年以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及各种内置的填充材料。

2.1 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是手术经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戊二醛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时间吸入或空气中混合浓度过高,可造成眼结合膜炎等眼睛损伤、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常用的熏蒸消毒剂甲醛等,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长期接触用其熏过的电刀、导线、内镜器械易引起职业性哮喘,严重者可致癌及胎儿致畸[4]。其他如熏房间用乳酸、臭氧也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手术间较小,通风效果差,使用频率高,更加大了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2 各种内置填充材料

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1]。

2.3 空气污染

全麻手术中和手术后排放的废气,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及CO2,易引起头痛、头晕及呼吸道不适、刺激性流泪等;房间照射消毒时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都有一定损伤,长时间在紫外线浓度高的环境中,易引起视力下降、皮肤老化,甚至引起皮肤过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防范意识,要戴防护眼罩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感染的器械,易造成感染,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也可以引起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3.1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是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要经常接触的,我国属于肝炎高发流行区,据统计有10%~20%的人为HBsAg携带者,它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被针刺伤一般只需0.004μl血液就可以致病[5]。急症手术患者无法做肝功及其他检查,更容易造成危害。据报道,易感人群发生一次HBV针刺伤后的感染几率为6%~30%[6],另外,乙肝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1周。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及被患者污染的器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HIV患者的血液、唾液、体液、眼泪中均可分离出HIV病毒,专家认为同一锐器接触HIV患者再刺伤,医务人员造成的感染几率为0.4%,接触HIV的患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感染率为0.1%,完整皮肤几乎不感染。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具备检查HIV的能力,这就更加大了其危害,对于HBV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目前HIV、HCV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可靠的疫苗,手术室护士更应加强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护。

3.2 各种传染性手术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时,因其具有空气传染性,对消毒隔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害医务人员,更可能交叉感染给其他手术患者。此类手术在免疫力低下及特殊时期(哺乳期、孕期、月经期)更易引起感染,应尽量避免接触,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又由于医生及患者的要求及法律意识不断的增强,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繁忙、紧张的工作,使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业绩,但持续的高压易造成负面影响,身心疲惫,特别是与医生配合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对工作前景担忧、一时疏忽引起的器械敷料清点失误等都可以引起烦躁、焦虑、抑郁,严重者可产生偏激及不当的应对机制,如自杀倾向、心理疾病等[7]。

除以上的职业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长期戴乳胶手套,电灼伤、电刀烧灼的烟焦味等因素危害,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邓立梅,赵佛容.口腔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7-59.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653.周文娟,孙晓红,高波,等.X射线对手术室女护士敏感器官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00.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胡菁颖.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锐利器械伤害的现状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37-739.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和薄弱环节.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6,6(4):237-239.侯美凤,江利秋,孙细玉,等.手术室护理风险及法律问题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19-120.

第三篇: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探讨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探讨

南京市浦口医院手术室

费为奎邮编:210031 【摘 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四大危害因素中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结果: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结论:要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必须明确职业危险因素。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线物质、生物因素等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手术室的各种设备、材料更先进、多样化。这些设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护理人员产生更多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组织、血液、分泌物,且易被锐利器械的刺伤。所有这些致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成为职业危险的高危人群。要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必须明确职业危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损害有:电离辐射、搬运重物、病人及长时间站立与不对称工作姿势造成的肌肉、骨胳的损伤,锐利器械的损伤,噪声及粉尘危害。

1.1 电离辐射:在骨科手术中,为了增加手术的准确性,X线机在手术室普遍使用,这是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放射线引起电离轴射伤害的原因,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蓄积而致畸、致癌[1]。如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灼伤、坏死、白内障,长期接触小剂量接触,数年后会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及畸胎等。

1.2 肌肉骨胳的损伤:据报道,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损伤发生率达84%,转运患者是导致腰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手术的需要,护士为了看清术野,需要频繁将身体前屈,将颈向前向左侧弯曲并联合身体其他部位的转动或侧屈,身体处于不对称状态,会对脊柱弯曲侧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需要更

多背部和肩部肌肉参与活动,长期处于扭颈、侧腰的工作姿势,会引起颈部、背部和腰部的疲劳不适和疼痛,并且可能会引起身体这些部位的病变。

1.3 锐利器械的损伤:锐利器械的损伤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损伤,发生这种损伤的原因有手术前装刀片,手术中或手术后更换拆卸刀片,以及手术中用手术剪、骨剪,骨膜剥离子时发生的意外。病原体随污染的锐利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使伤者感染某些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锐利器械损伤约占80%[2]。

1.4 噪声危害:噪声是指能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不适的一切声音[3]。在手术室内噪声主要有来源于病人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电钻、监护仪器的声音。噪声长期剌激可引起机体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流产率增高;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消化系统影响是使消化功能紊乱。研究表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安静环境高5倍,还可以引起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眼疲劳、眼痛、眼花等[4]。

1.5 粉尘:粉尘主要来源于敷盖手术区时布类的抖动及手套滑石粉等。粉尘吸入呼吸道,日积累月可造成呼吸系统的损伤。化学性危险因素

为了消毒器械、浸泡标本、消毒环境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吸入废气如麻醉废气、烧灼烟雾及化学性材料的嗅味。

2.1 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是手术室常用的消毒剂,具有强剌激性和挥发性。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消化道吸入,长期吸入含高浓度的这些消毒剂的空气或直接接触这些消毒剂可引起皮肤、眼睛灼伤、头晕、头痛、胸闷、气促、过敏等。甚至使组织细胞损伤突变引起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癌症和致畸。

2.2 废气:废气主要来源于麻醉废气,烧灼烟雾及骨水泥的嗅味。麻醉废气主要是氯氨醚、异氟醚等从面罩瓣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漏出和病人清醒拔气管导管时患者体内吸入的麻醉残余气体污染手术室的空气,长期吸入这些废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及免疫力下降。烧灼烟雾来自手术使用高频电刀切割组织、凝结出血点时烧灼组织产生的烟雾;骨水泥的异味是骨科手术混合骨水泥时产生的;长期吸入这些烟雾和异味对呼吸系统形成威胁[5]。

2.3 臭氧:来源于用紫外线灯、臭氧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时产生。人的眼睛、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引起灼伤、过敏;臭氧吸入可致人中毒。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这是最具威胁性的职业危险因素[6]。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组织、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频繁传递器械中易被误伤,这是造成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最严重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3.1 乙肝病毒感染: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属于高流行区,据统计我国约有10%~20%的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7]。乙型肝炎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接触极微量(10-7~10-6m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引起感染[8]。而且其致病性强,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能耐受。护理人员长期接触含病毒的血液及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被传染。被针刺伤的致病率更高,只有0.004 μl含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易感人群发生1次病毒污染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

3.2 丙肝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主要经血液传播。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染性可持续1~6.5年,传播机会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手术室护理人员更应加强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3.3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此病毒的重要藏身之地是血液、分泌物,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菌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导致终生难以消除,引起感染和恶性肿瘤,研究证明艾滋病病毒的在离体血液在室温下的存活时间达96 h,当遇上新鲜的淋巴细胞时会复制传播。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报告2010》,至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323 501例,其中艾滋病92 838例,死亡报告42 205率例。2010年1~10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 866例,其中艾滋病12539例,死亡报告6232例,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有所提高,因此加强艾滋病病毒防范是刻不容缓的。

职业与心理因素

4.1 职业因素:手术室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长期处在站立状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工作不定时,饮食没规律引起睡眠紊乱、胃肠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

4.2 压力因素:压力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与其愿望密切相关的机会、限制或要求时的一种动态条件[9]。手术室护理人员是一个高压力的群体。压力主要来源有:①工作量大、要求高、责任大、任务重、不规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产生工作疲劳症,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症[10];②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人员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的组织、分泌物、血液,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这易造成护理人员焦虑、恐惧等心理,据报道手术室抑郁、焦虑和恐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护士发生率;③薪酬低,地位低,面临家人及社会人士的不理解,加大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压力;④协作冲突。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是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一起合作的工作,护理人员与麻醉医生合作默契程度;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的合作默契程度;手术医生的操作顺利程度等都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情绪。手术中手术医生难免遇上难题,出现情绪的变化波动,甚至责备护理人员合作默契性,使护理人员受委屈。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由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这四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危害,我们应该明确自身工作的艰巨性,在平时工作中能够有目的性的预防以上危害因素,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参考文献

[1]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10(2):29.[2]陈明丽, 宋鹏飞.感染科护士应正确认识针刺伤并做好防护[J].中华当代医药, 2005,3(3):84.[3] 李 夏.I C U 噪音污染与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2.[4]梁贵生.嘈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J].噪声与健康护理研究.2004, 8(9):1510-1511.[5] 刘 东,田世军.呼吸科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2.[6]吕 英.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45.[7]王德化.内科学护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8]袁育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3.[9]黄忠实,护理学管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刘 宇,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2.

第四篇:检验科职业安全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文档

【摘要】 目的:探讨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方法:加强管理及人员学习培训,完善防护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实施防护措施,使用安全保护产品,防止锐器伤,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室内卫生,加强检验器材、仪表表面、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结果:避免了职业伤害,保证工作安全。结论:充分认识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树立安全管理理念是保证工作中自身安全的前提;完善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伤害、保证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安全;防护

Risk in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its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safety

GUO Hong

(The First Rong Kang Hospital of Henan,Henan 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risk factors existed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their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emergent treatment schemes.Methods: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fine study and training ,consummate the protecting system, strictly operating the process,using the safe protecting products,preventing from the infection of wounded and injured, adapting the measures of segregation ,preventing from the cross infection.Keep the air cleaning ,and disinfect the instrument and medical garbage.Results: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safety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avoiding the professional harms,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work.Conclusions:Fully recognizing the factors of the risk ,establishing the belief of management of safery and promoting the sense of self-protecting are the premise of self-protecting at work;consummating and strctly implementing the measures protection and safety ar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avoiding professional harms and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the profession.【Key words】 Clinical laboratory;Professional safety;Protection

检验科担负着全院的检查工作,集中了送检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是检验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采集标本并对以上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的工作区域。同时,还承担着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监测工作。因此,检验科不仅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还是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部门,应制定预防监控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

检验科存在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量大、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1.2 生物因素 由于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用房分配不足,室内设计不科学,空气流通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地面、台面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这些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就足以感染[1]。据文献报道[2],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0%,HBV的感染概率为6.00%~30.00%,HCV的感染概率为1.80%,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1.3 物理因素 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射线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水机的高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可高达70dB以上,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声标准为35dB,极限值为45dB,长期噪音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4 化学因素 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内有氰化钾成分,显微镜油镜使用后需用二甲苯进行擦拭,玻璃器皿清洗使用的重铬酸钾洗液内含浓硫酸和强氧化剂等。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安全防护措施

2.1 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树立防护意识 完善防护制度,加强防护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医院应每年安排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医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为单项强制性培训内容,通过讲课、知识问答、宣传专栏等形式,使工作人员真正参与到医院感染工作中来,真正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加强检验人员素质教育和管理,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2 生物因素

2.2.1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检验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 布局合理、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应有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保证空气质量。特别是离心工作区域,应加装排气、排风装置,避免气溶胶的污染。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应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操作,消毒完毕后分别采用打开门窗通风对流、流水冲洗、擦洗等方式消除残留消毒剂,并定期监测。如有标本污染到物体表面或地面时,应立即用1~2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用抹布或拖把拖擦,然后将用过的抹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或煮沸30min。

2.2.2 工作人员应掌握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时应按要求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毛细血管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反复接触多个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2.2.3 对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使用安全保护产品 有条件最好使用自动毁形式注射器等安全产品。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带防护手套,避免针头等其他锐器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反复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流水冲洗5min,再用碘酒或75%乙醇消毒后包扎,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的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做好随访观察。对疑似艾滋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特别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由于血源传播性疾病是引起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而我国又是乙肝感染高发国家,我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建立检验在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体检,定期注射疫苗。

2.2.4 报告单及用品处理 检验报告单尽量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规范的报告单,或对普通的报告单进行微波或甲醛熏蒸消毒处理后方能发出。检验设备、器具、办公用品,如各种检验仪器、离心机、加样器、显微镜、电脑键盘、鼠标、办公电话、办公用笔等,也要经常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可选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或整体用环氧乙烷消毒。

2.2.5 医疗性废物的处理 ①废弃标本、一次性用品: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等液体标本,每100ml加漂白粉5g或曲氯新钠(二氯异氰尿酸钠)2g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厕所或化粪池;痰、脓液、血、粪便等其他固形标本,装入黄色防漏医用垃圾袋内送医院焚烧炉焚毁[3]。使用过的酶免吸附反应板、加样器枪头、一次性物品等应就地无害化处理,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毁形,连同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的微生物培养基、细菌标本、鉴定药敏板置于双层防渗漏黄色医用垃圾袋内,装放量不得超过2/3,扎紧袋口,密闭容器装放。由专人回收,统一处理并登记。②自动化分析仪废液处理:在每台自动检验仪旁准备两个40L的塑料桶,在35L处划好刻度线,将仪器废液管插入桶内,当桶内液面达到刻线时,用另一塑料桶换下,将换下的桶内废液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做废弃处理[4]。如血球计数仪产生的废液,因血红蛋白测定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方法,试剂中含有氰化钾(KCN)有毒成份,必须首先将废液以水稀释,再按每升加次氯酸钠液约35ml的比例混匀敞开过夜,使氢氰根离子(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或水解成CO32-和NH4-,再排入下水道。

2.3 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 为避免噪音的污染,水机蓄水最好在生化仪器使用完毕后开始,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紫外线消毒尽可能在工作量少或下班以后由值班人员完成,减少射线损伤。

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特别是在接触高毒性的消毒剂和化学试剂时,应注意环境通风,并戴口罩、眼罩和手套操作。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保证消毒剂的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区域。强酸容器的位置需固定,且容器表面要有明确的标志。

另外,在工作中,人员配备应充足,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工作人员的休息和体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医疗文书格式化、后勤工作服务化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提高检验人员职业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按照规定安装合格的设备、配备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检验流程,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 陈 亮,张 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3] 丁新梅.检验科医用垃圾的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87.[4] 张庆岳,刘树生,王连明,等.自动化检验废液的消毒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320.

第五篇: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楚雄州人民医院手术室

胡兰花

手术室是一个集手术、麻醉、抢救工作为一体的特殊科室,有别于门诊和病房。而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些职业危险因素。来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诸方面的不良因素时刻威胁着手术室护士姐妹们的健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并正确的加强自身防护。

一、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

1、意外伤害:

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使得护士极易发生针、刀、剪等锐器伤。例如器械护士传递器械频繁或方法不当容易刺伤别人或误伤自己。巡回护士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节奏快也极易发生针头刺伤和玻璃划伤。这种伤害除了造成开放性伤口外,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而造成感染。

2、感染手术的污染:

随着现在疾病谱的改变,手术室接待的手术患者中时不时都会有一些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近年来也越来越多,我们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工作过度紧张时极易发生锐器伤而造成感染。

3、化学消毒剂、麻醉残余气体:

手术室中不可避免要使用一些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在物体表面和空气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残留,再者就是各种麻醉药品和麻醉气 体在空气中也有一定的挥发性浓度。手术室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给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睛、神经系统等带来不良的刺激。

4、易燃易爆因素:

术中使用的氧气、酒精等都有可燃性,使用不当或大意疏忽都可能造成危险性后果。

5、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目前高科技在手术室中广泛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不断引进。给我们的手术带来了便捷,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长期电离辐射与x线的蓄积可引起作业人员的疲劳、困倦、食欲不振甚至致癌。

6、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长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不间断的工作中。容易造成身体疲劳,高度精神紧张。遇到危重、复杂手术和抢救时表现更为明显。新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的新举措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更加增大。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对自己的行为不自信,偶有强迫行为倾向。

二、防护措施: 1充分的术前准备:

为了能在术中更好的和医生配合,不至于慌乱中出现问题。术前一日要到病房看病人,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部位、包块大小、有无血液传染病。这样我们就能完善的准备器械,并做好自身防护 工作。

2、认真做好特殊感染手术的消毒隔离: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手术室护士应多学习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相关知识,学会看各种检查化验单,术前认真查阅病历,对已确诊携带特异性感染因素的患者应做好特别记录,提高警惕,加强自身防护。对急诊和未确诊的患者一律按阳性处理,并重点抓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清洗器械、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目镜、防护面罩、穿隔离衣、脚套等。在工作中各项操作要谨慎,动作要规范,尽量避免意外锐器伤。如不甚发生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伤口的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2%的碘酊消毒,不脱碘。并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手术结束后,受污染的手术间用2%的消毒灵拖地,内用物不得移出。紫外线空气消毒1小时。所有器械均应用2%的消毒灵浸泡30分钟后彻底清洗,再送高压灭菌备用。

3对有害气体和有害液体的防护:

3.1有害液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中常用化疗药物做局部治疗,如顺铂、5fu.、丝列霉素等,如药物喷落可造成局部刺激症状,吸入可引起头晕、恶心。所以我们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口罩、帽子和乳胶手套。还有就是化学消毒剂,气味相当刺激,但手术室中必不可少,原则上能用高压灭菌的物品就首选高压灭菌。

3.2有害气体: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品可能在空气中残留,尤其 是有时候忘记关麻醉机的挥发罐,导致的伤害更大。因此我们要做好检查工作,做好自身防护。

4特殊仪器使用的防护:

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进步着,各种高科技仪器不断涌现在手术室中,如:冷冻治疗机、微波治疗机、超声刀、激光治疗仪、等离子消毒机等,这些高新的仪器都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我们在使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正确使用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例如使用激光治疗仪时,我们戴上防护眼镜可减少对眼睛粘膜的刺激、防止灼伤。骨科手术要做术中透视时我们尽可能穿上防护衣,减少伤害。

5锐器的管理:

手术室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关心手术步骤,精神压力大,其针刺伤发生率高,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提高警惕、手术台上不可用手弯曲手术缝针,不可用手装卸手术刀片。锐利器械不可手对手传递,也不可将针头或刀片尖端对准他人。废弃的各种锐器应有固定的锐器盒放置。

6自我调节:

手术室的工作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工作,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耐力。倘若身体不佳,那么在工作中就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营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睡眠充足,加强锻炼身体,每天精神饱满的面对工作。综上所述,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职业危险因素,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职业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正确的做好自身防护,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体魄,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为手术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下载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 725000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

    加油站危险因素分析

    1 环境风险分析 加油站的环境风险是指油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物料在失控状态下发生的突发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其定义为事故发生的概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的乘积。......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

    手术室院感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一、加强医院管理 1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洁净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四通道禁止交叉混用,物品摆放有序,环境清洁......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责

    2014-12-12贵 阳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1 院 No.1 hospital attach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of Guiyang 目 录 手 术 室......

    手术室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手术室护士长岗位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和科任的领导下,负责本室的行政,业务管理及思想工作。 2.负责本室工作计划(含护理、教学、科研等)并组织实施。合理安排人员,进行科学分工......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特殊,他们需要经常性地与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伤口相互接触[1],那么也避不可少地会受到放射线、化学消毒剂、挥发性......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合集五篇)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对策,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手术室护士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