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课题立项管理的规定2
黎明职业大学关于科研立项课题管理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校科研立项课题质量,保证立项课题按质按时完成,促进学校的科研和学术研究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科研课题分为校内课题和校外课题,或纵向与横向的两类课题。
第三条 科研立项课题经费指课题批准单位资助的经费(简称资助费)和课题主持(负责)人所在单位的按一定比例配套资助的经费(简称配套费);自筹课题和校立项课题的经费属于资助经费;多个单位立项,其配套经费按资助费最高项配套资助费。
第四条 校内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工作由校科研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校外课题主要由各部门或个人自行争取,科研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与协调。
第二章 校外立项课题经费资助
第五条 校外立项课题,专指本校的教师及研究人员获得县处级以上行政机关批准的科研立项课题,或专业研究学会批准的科研立项课题,或与企事业等部门联合研究的重要科研课题,或相关组织委托的研究课题,即除校内课题外的纵、横向课题。
第六条 科研立项课题获批准后,其项目主持人应携带填写完整、规范的科研课题立项批准书正本到科研主管部门办理登记等相关手续。第七条 经科研主管部门确认的校外立项课题,学校对其提供一定比例经费,进行配套资助。学校提供配套经费及资助经费的课题项目类型与金额分别为:
1、国家级立项课题,按批准机关下拨的科研准资助经费基数的1:1.5进行配套资助;本级立项的自筹主课题、子课题分别按20000元、8000元给予资助经费;本级资助课题的两项经费总额低于自筹课题资助经费,按自筹课题资助经费的金额予以资助;
2、省、部级立项课题,按批准机关资助经费基数的1:1配套资助;本级立项的自筹主课题给予10000元资助;本级自筹立项子课题给予5000元资助;本级资助课题的两项经费总额低于自筹课题资助经费,按自筹课题资助经费的金额予以资助;
3、市、厅级立项课题,按批准机关资助经费基数的1:0.5配套资助;本级立项的自筹课题给予2000元资助;本级资助课题的两项经费总额低于自筹课题资助经费,按自筹课题资助经费的金额予以资助;
4、全国或省专业学会的科研立项课题,按批准机关资助经费基数的1:0.5配套资助;
5、委托的课题项目承认其课题级别的层级,但学校不资助经费或配套资助经费。
第八条 校外立项课题受资助科研经费必须拨到学校开户银行帐号后,或以正式文件明示并备案后,学校的配套资助经费才启动。第九条 校外科研立项课题结题,必须提供批准科研课题立项的机关单位的有效结题证明书,或由批准课题立项机关单位指定的专家组鉴定合格的报告书。凡在期限内不能提交课题完成的有效证明文书,视 为其科研立项课题没有完成。
第三章 校内科研课题立项程序
第十条
校内科研课题立项,指的是本校在职教师,或部门单位的研究人员为了提高其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项目的品级,或因对某科研和学术研究的项目进行研究时,缺乏资金需要学校资助的申请行为。申请立项的课题类型有: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每年公布指导性的课题;个人或集体自选的研究性课题;学校向相关人员和部门下达的科研攻关课题;经学校研究后认可的其他科研课题。
第十一条 每年的1月份为校内科研课题指南发布时间,由科研主管部门组织发布。每年2~3月份为校内科研课题申请书领取和填写时间,4月15日为当年课题申请立项工作截止日和课题申请书递交最后期限日。
第十二条
科研课题申报、评审、批准的程序
1、在规定期限领取并按申请书的要求填写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
2、在规定的期限内递交申请书。
3、专家组进行评审、经专家组评审确定为立项课题后,对其进行公示一周,公示后的课题没有疑义,或有疑义的但能解释清楚与课题立项有关规定不矛盾的,由学校批准为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
4、学校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难易程度,按照平衡和倾斜相结合的原则,资助课题项目人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
5、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接到课题立项批准通知的一周内,必须到科研主管部门办理立项课题的相关手续。
6、凡不符合程序要求的课题学校不予确认。第十三条
同一人承担校内在研科研课题数量不得超过2项,并仅能担任一项课题的主持人(负责人)。
第十四条 前一个年度具有科研和学术不良记录者,不能参与当年学校科研课题立项申请。
第十五条 学校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所申请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评审,主要标准是:
1、课题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具有可行性;研究方法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
3、项目负责人具有所申请课题研究内容的专业知识背景与专业资格;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具有合作精神;课题研究有前期基础积累,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
4、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合理;
5、预期成果具体、明确和可靠。
第四章 科研立项课题的中期管理与结题验收
第十六条
中期检查:经批准的校内外立项并接受学校资助,或委托学校管理课题,或以学校名份申请的科研课题必须接受学校管理与检查,或者接受由学校指定的机构、专家的检查、督察。中期检查的内容包括:
1、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计划投入力量,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课题申请书研究计划的要求;
2、项目经费是否真正用于项目研究工作,开支是否合理;
3、项目负责人的中期研究情况报告及形成的中期成果。第十七条 科研课题的项目成员必须严格按照立项申请表的计划内容和时间进度开展研究。
第十八条 科研课题批准后不准擅自更改课题名称、研究内容和负责人。在不违背原申请书内容的前提下,需对课题研究的范围、重点和研究人员进行调整时,应提出书面报告,报课题项目批准与资助的部门审批同意,否则视为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没有完成。
第十九条 科研课题研究内容或完成时间无法如期按申请表执行时,必须事先向科研主管部门提出推延完成的申请。
第二十条
学校在科研常态管理中发现有下列情况的课题作撤项处理:
1、项目中期检查时,一直未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2、项目实施情况表明承担人不具备按申请书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能力;
3、承担人长期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不佳等原因不能正常进行研究工作;
4、未经批准擅自变动负责人,或研究内容与批准的课题申请内容不符;
5、其他违反科研和学术研究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 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由学校组成专家组或聘请专家进行验收、鉴定,科研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科研立项课题除特别要求的课题外,具有下列事实情况之一者视为课题的研究成果验收、鉴定合格:
1、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
2、课题研究成果被相关组织采用并出示正式证明文书;
3、课题立项批准部门出示的课题研究成果合格的正式文书。第二十三条
凡属学校配套5000元及以上资助经费的课题要经过专家或专业研究机构鉴定,其鉴定报告的结论为成果最终鉴定结论;属于学校管理并要求学校对其研究成果进行验收、鉴定的课题,学校对其组织实施验收、鉴定,其验收、鉴定的结论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 科研立项课题具有下列事实情况之一者,视为其课题研究成果不合格:
1、不能按立项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要求的时间提交课题成果的,视为其科研课题没有完成;
2、科研立项课题验收或鉴定为不合格,经修改后重新或鉴定仍不合格,视为其科研立项课题没有完成。
3、发表的内容与申请书要求的内容不相符,认定为课题研究成果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科研立项课题成果验收按申请书中的计划研究的内容、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凡课题成果表现为专著、论文等文字形式的成果,必须在立项期限内由正式出版社出版或在公开发行学术刊物(有CN刊号)上发表。科研立项课题成果为研究报告、讲义、训练题集等成果,必须提供其研究成果被相关单位采纳,或使用的证明。立项课题成果不能在立项期限内发表或出版,必须出具有效的被采用的发表、刊用、出版的有效证明。第二十六条 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项目负责人必须提交结题报告送科研主管部门,并领取结题相关信息的文书,结题报告报送原则与课题结题的时间同步;经批准延期的课题结题报告报送时间应与批准延期结题的时间同步。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学校根据《黎明职业大学关于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黎大[2008]117号)、《关于印发<黎明职业大学关于科研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等二个文件的通知》(黎大[2008]159号)计算各类科研课题的科研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并按课题的层级、类型标准发放相对应的科研奖励金。
第二十八条 被撤消处理的课题,其主持人一年内不得申请校内科研课题。
第二十九条 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有下列事实情况之一者,根据学校科研学术成果奖励文件的有关规定扣除项目主持人或作者的岗位津贴:
1、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结果经鉴定、验收被认定为不合格;
2、科研课题项目人没有完成课题立项申请表的研究内容,或没有完成课题研究必需的内容;
3、被撤消处理的科研课题;
4、科研课题项目人在课题研究工作中违法、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另文规定。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学校发布之日起开始生效;凡与本规定矛盾的文件,以本规定为准。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委托科研主管部门解释。
第二篇: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规定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规定
为了加强和完善我院科研管理,规范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的程序,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
1、科研处根据上级立项文件精神及学院科研需要在学院网站上发出各级科研立项申报通知;
2、各院系(部门)科研干事将通知内容传达给本院系(部门)老师,组织老师申报;
3、申报者下载课题立项申报书,并按通知要求认真填写;
4、填写好的申报书及相关材料提交给院系(部门)科研干事;
5、院系(部门)科研干事根据课题项目内容提请有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审核、修改;
6、申报者根据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材料;
7、修改完善后的立项申报材料提交给院系(部门)科研干事审核,院系签字盖章后提交科研处(纸质稿一式三份及电子稿);
二、评审
1、科研处汇总各级立项申报材料,提请院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
2、各学术委员审阅立项申报材料,发表意见及建议,并行使审批权利;
3、科研处将学术委员会会议决议或意见向各院系(部门)科研干事反馈;
4、院系(部门)科研干事传达学术委员会会议决议或意见,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三、立项
(一)院级课题项目立项
1、科研处根据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对准予立项的院级课题在学院网站予以公示;
2、公示结束后科研处在申报书中相应表格栏内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返还申报材料一式两份给院系(部门)(一份申报者留存,一份院系部门留存)。
(二)院级以上课题项目立项
1、科研处根据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对准予上报立项课题项目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2、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下发准予立项的通知;
3、科研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在学院科研处网站上公布立项结果。
四、重大事项变更程序规定
经批准立项的各级课题原则上按立项内容开展研究,不允许变更主持人、研究人员、研究时间及内容,确实需要变更,应在征得科研处同意情况下,下载相应课题调整申请单办理调整手续。
第三篇: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办法
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办法
1总纲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为实施科研带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速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与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1.2我校科研工作总的指导原则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立足锦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励应用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的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2项目选题
2.1选题目标
2.1.1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2.1.2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所进行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课题。
2.1.3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政府决策有参考价值或借鉴作用的研究课题。
2.1.4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并有独特领域优势的研究课题。
2.1.5国家推广的应用技术项目和本地区急需的技术改造项目等专项研究课题。
2.2课题特性
2.2.1先进性:课题不能是已成熟的技术或成果的简单重复,而应具有改进或创新的性质。
2.2.2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2.2.3可行性:近期可望取得预期成果或阶段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2.2.4安全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文精神的发扬,不能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构成危害。
3承担者的条件
3.1申请科研立项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3.1.1 政治素质好,学风端正,工作勤奋,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奉献精神。
3.1.2 集体项目必须领导得力,组织健全,具有结构合理的项目组,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资金自筹或匹配能力。
3.1.3 课题负责人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能独立主持开展研究工作。
3.1.4 课题负责人一般限定承担在研课题一项。
4立项审批程序
4.1申请人填写《立项申请书》一式五份,经所在系部处室同行专家审查、负责人签署推荐意见后报科研处。
4.2科研处初审后,申报者根据课题类型填写相应表格或协议书(合同书)等。科研处审查后提交主管校长审查,审查合格报校学术委员会,按申报课题组织有关学科专家组对课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基础、经费开支等逐项审议,写出评议意见,产生评定结果。
4.3校级课题将评定结果呈交校长办公会,确定立项课题批准与否,科研处负责下达立项通知。国家级、省部级、市级课题由校长办公会审查批准后,由科研处统一组织上报到各级课题管理部门审批。各级课题管理部门审批后,由科研处统一负责下达各级课题的立项通知。
5实施过程管理
5.1立项课题由科研处与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管理,以科研处为主。
5.2课题主持人要与学校签订《科研项目立项协议书》,并按协议制订总体工作规划和阶段计划,定期向科研处书面报告进展情况,年底交总结。
5.3科研处每年制订《锦州师专科研项目研究计划》。负责指导、督促项目研究按计划进行,随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度、所需设备的配置、专项经费的使用、存在的问题等。
5.4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要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购置、报销手续;使用时办理借用手续;项目完成后,交还学校有关部门管理保存。
5.5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旦发现课题因故失去了研究价值或外界已有相同研究的最终成果公布于世,要及时中止课题研究,停止使用项目的专项经费,课题主持人配合科研处做好缮后工作。
5.6在研究过程中,凡不履行协议书、违反有关规定的,将被中止其研究工作,并冻结其研究经费。无故中止研究工作的,除冻结研究经费外,课题组成员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新的科研课题。
6鉴定验收
6.1对所有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鉴定。
6.2鉴定程序
6.2.1 课题负责人提出鉴定申请,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同时提交相关结题材料:①立项申请书(含立项通知书)②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和阶段进展报告 ③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④课题成果及产品 ⑤有关实验实践成果的记载材料等。
6.2.2 科研处负责组织专家鉴定工作会议。
6.2.3 鉴定专家审查研究成果,分别写出鉴定意见。
6.2.4 专家鉴定组组长汇总意见,写出鉴定结论。
6.2.5 学术委员会根据鉴定结论提出“通过验收”或“不能通过验收”的最终结
6.3结题
6.3.1 研究成果一经通过专家鉴定,即可结题。市级以上课题由科研处组织专家鉴定后报送相关部门,审批合格后即可结题。
6.3.2 未经批准,逾期三个月尚未结题和“不能通过验收”者,将追回全部剩余拨款,三年内不得申请课题。
7附则
7.1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科研课题立项申报书
一、课题立项依据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电子产品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电子产品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课程结构系列化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及学生岗位模拟训练,探索和实践新时期电子产品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 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一是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完成课程的标准化课件、考试试题、教师授课用PPT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开发和网络课程建设,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是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中职电子产品维修精品课程资源,规范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标准化、规范法,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授课效果,实现中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时效性。
三是完善专业及行业公共资源。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大与企业,高校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电子产品维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岗位技能竞赛、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教改案例的内容,推动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培养模式改革。
2、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本课题的建设和研究,实现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国同类专业课程的交流,丰富教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实现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调研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维修服务行业对电子产品维修人才的能力需求,探索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岗位模拟的实训环境,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的技术能力,实际操作经验和进入行业后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企业行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
当前我国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的维修已经由原来的分离电子元器件的维修转到集成芯片的维修级别,同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对从业者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探索对传统的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根据当前电子产品维修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就如何调整并完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也是电子产品维修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突破的难题。
近年来,国内一些中职学校对电子产品的维修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提高中职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在紧跟电子产品维修发展趋势(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方法教学、创新能力及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处于空白。因此,向中职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方向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突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我们当前最为紧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1、我国是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电子产品的维修行业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产业大国,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电子产品维修人才需求日益加大。
2、本课题组研究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与电子维修行业和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各学校全面实行了专业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企业三大工学结合平台,探索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对电子产品维修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内容。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核心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实训指导教材。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①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大幅提高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把专业建设成全国中职学校电子产品维修改革创新的示范,并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总体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课题建设理念。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电子产品维修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中,突出专业维修知识的学习和维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维修理论和技术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适应新技术新问题的能力。② 研究重点
开展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考核方法的设计等研究,使本课题在教法教研教改上有新的突破。
本课题预计突破的难点与主要创新之处
突破难点:
1、寻找新型有效的教学设计:在精品资源建设的背后,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策略,要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从激发职业兴趣角度考量,将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将行业案例引入教学,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寻找特设培养和训练模式,让学生很容易适应岗位角色。
2、建立协作组共建共享机制 :通过专业协作组的共同努力,对电子产品维修行业岗位技术要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建立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缓解目前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后,普遍存在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
创新之处:
1、通过精品资源建设,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在信息资源设计时,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重点来支持“学”,而非重点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协作学习,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实现课程结构的系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将课程结构系列化,由任课教师按照模块化的形式组织教学,淡化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运用能力。
3、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推进学生岗位模拟训练,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使学生在校实训与生产实践零距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成效
1规范专业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标准化机制 通过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在网络平台实现与全国同等专业的共建共享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学校间的同等专业的优势互补。通过交流与学习逐渐规范专业教学模式并依据网络课程建设的轨迹形成课程建设标准化机制。在课程标准化的机制作用下使所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达到符合自主性学习的需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专业信息化水平在教学方式上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系统讲授效果采用演示法、讨论法和案例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电子产品维修技术要求和专业教学特点模拟企业化生产实训,凸显创新性,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促进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提升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促进共享效益最大化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通过本课题的合作研发积累具有中职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实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果的竞争力满足行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社会人员务工求职需求。有利于开展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系统、规范、灵活的人才培养平台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满足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
4推进专业品牌化建设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通过对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共建促进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打造品牌专业发挥专业教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全国中职学校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水平。
三、研究程序
1.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设计 研究过程:
(1)、分解、细化本课题开发总任务,形成子项目,明确子项目工作任务和进度要求;(2)、按课题子项目分组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定期检查和交流开发工作;
(3)、对开发成果进行检验和指导,通过部分学校试用,收集修改意见,并进一步完善。方法设计:
——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积极采用中国电子技术应用教育协会组织全国各类专家的最新成果,这符合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和知识公益的理念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调研和开发。
——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对现代电子技术应用操作岗位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和操作人员能力变化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电子岗位操作人员操作范围扩大、操作难度增加的现象,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操作人员能力变化趋势。依据电子技术应用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理论,从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入手,遵循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应用操作工职业能力模型”和人才培养策略,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实施途径清晰、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
——选择先进的开发技术路线:以第三代仿真技术为载体,高度模拟了各种生产运行环境,实现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构,对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是教科研全方位创新的一次有效探索。
2.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本课题开发的子任务书和分工
讨论:2013年10月18日——2013年11月18日。签订:2013年11月。第二阶段:案例培训
培训:2013年11月30日——2014年1月3日。答辩:2014年1月3日。第三阶段:课题开发
开发:2014年1月4日——2014年6月30日。检查:每3个月检查和交流1次。
内审:2014年7月1日——2014年7月15日。修改:2014年7月16日——2014年8月30日。第四阶段:学校试用与意见反馈
试用:2014年9月1日——2014年10月30日。反馈:2013年10月30日。第五阶段:完善与结题
完善:2014年1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结题:2015年2月1日——2015年2月30日。
3.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人员、机制、时间、经费等)——组织保障:设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由乐至高级职业中学电子技术应用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实训中心主任和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其职责是确定课题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提出开发工作计划、目标和步骤,设立合作工作点,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机制保障:将建设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向课程子项目负责人下达任务书,明确子项目工作任务和进度要求,并制定课题开发劳务费和奖励办法,定期进行中期检查和内审。
——时间保障:在校企联合开发过程中,把开发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部分,定人、定位、定目标、定时间,从有空安排转变为有计划安排,在时间上给予保障。
——经费保障:确保按需求制定经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专款专用,执行政府经费规定的支出流程,确保以内涵建设为主体、设备投入为辅的经费计划落实,执行计划和执行分离的经费使用规定,在财务科和监察室监督下,用好经费。
第五篇:科研项目立项管理规定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规定
销售、生产、行管、财务系列、直属部门、子公司:
一、目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是科研工作计划的重要形式,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引领公司发展的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正确把握科技计划发展方向,科学公正地遴选立项的项目,根据《科研中心管理管理规定》,特制定科技项目立项评估办法。
二、评估原则:
独立、客观、公正、科学,有利于促进生产、技术和研发、质量整体工作提升,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评定由科技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
三、项目评估程序
1、科研中心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2、根据申报项目涉及领域组成相应的部门评审组对提交的项目进行项目评估。
3、汇总专家小组评估意见,形成公司级科研计划项目总体评估报告。
四、计划项目初审要求
1、评估前对项目进行初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取消其参加评估的资格:
2、申报材料不规范、材料不清楚的项目;
3、承担过科技计划项目,完成情况不好、低水平重复的项目;
4、缺乏立论依据,技术路线不清,无法评审的项目;
五、评估小组
采用小组评估的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估,小组成员的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项目立项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包含新技术含量、影响或制约公司生产和质量发展瓶颈,具有行业发展前景;
2、技术水平(创新性、先进性、可靠性);
3、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市场前景分析;
5、申报单位的技术力量及基础条件;
6、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7、计划进度与计划的合理性;
8、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内容在对项目的特点、水平和预期成效需作出总体评价,总体评价分为A、B、C三等级,分别表示公司级、跨部门级、部门级三类。
七、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来源;
2、现状说明;
3、实现预期目标(定量化);
4、费用预算;
5、实施计划以及节点计划,阶段性进度和实施安排;
八、科研费用
科技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纳税的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的各项费用。包括:
1、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购置、调整费;
2、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
3、未纳入公司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费;
4、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该费用以财务登记的技术合同和发票的金额为准)。
5、奖励额度
A-公司级,按期完成预期目标,5-10万元;根据时间和目标达成情况评审后扣减;
B-跨部门级,按期完成预期目标,2-5万元;根据时间和目标达成情况评审后扣减;
C-部门级,按期完成预期目标,0.2-3万元;根据时间和目标达成情况评审后扣减;
九、附件:2010年拟定立项申报预选
1、双抗专用料质量稳定性攻关
2、排水和负压管道连接系统方式确定
3、生产线与原材料匹配性能研究
4、管材耐磨性材料研究课题
5、防爆电熔焊接机研发与推广
6、现有注塑机加工工艺图纸规范
7、工程塑料法兰开发
8、轻质高强度改性材料推广实验
9、矿用管材安全性(防冲击、防静电、抗阻燃)评价分析
二○一○年十一月四日
关键词: 项目 立项 制度
共打印50份。下发各部门49份,存档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