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山东省临沂市学习城市建设拆迁安置考察报告
关于赴山东省临沂市学习城市建设拆迁安置
工作的考察报告
为做好阜阳城区安置房建设管理工作,保证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根据市城市建设指挥部安排,市安置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考察组,于6月12日赴山东省临沂市学习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工作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沂市拆迁安置工作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临沂市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流资源优势,打造了“以河为轴、两岸发展、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形成了“南工、北文、中商”的城市功能格局。
(一)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大拆大建,大破大立”的文章
所到之处,拆迁安置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震撼。不仅拆出了速度,更拆出了精神,拆出了方法,拆出了一片新天地。一是敢于直面矛盾,富有攻坚克难的气魄。面对异常繁重的拆迁安置任务,临沂市有关部门坚定信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难”不惊,探索出化解土地难、资金难、拆迁难的有效方法,以大拆促大建,以大建促大变,以大变促发展。矗立于三河之滨的南坊——现在称为北城新区的的新城,高楼林立、绿树环绕,将开阔与美丽写在了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物上。美丽背后,有这么一组数字:5年间,20848户民房被及时拆除,面积达到317.1万平方米;1705家企业被及时拆迁,面积达到160.97万平方米;5000多亩果园、菜园被及时清理。据介绍,新区建设按照“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原则,不断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把重点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封闭运行、自找平衡。推行全员考核制度,建立了科学有效、优胜劣汰的监督考核机制。新区建设中,领导人人有担子,干部个个有指标,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人人心系新区建设大局,个个为新区建设献计出力。二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激励全民参与的热情。拆迁拆掉的是房子,但更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只有解决“人”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房”的问题。临沂市在拆迁安置工作前期,通过编印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召开被拆迁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营造人人支持拆迁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破立结合,打造精品的理念。临沂城区拆迁安置工作并不满足于拆旧村、建新村,拆平房、建楼房,而是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规格建设,拆掉“一般化”,建成“现代化”。临沂市在北城新区建设、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涑河综合治理开发上,先后建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节能环保的小高层、高层安置住宅小区,尤其是他们“先造环境,后搞建设”的理念,化解了征迁安置的诸多难题,打消了部分需要被异地安置的群众的疑虑,变为积极主动的搬迁、参与建设。
(二)在政策制定上,做好“让利于民,安民拆迁”的文章
拆迁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平等协商、等价有偿,决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拆迁安置政策制定的合理,拆迁安置工作就能势如破竹、水到渠成,反之便会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临沂市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四个坚持”、“六个保证”,即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平稳拆迁、和谐拆迁;保证党员干部带头拆迁、保证尽快还建让拆迁户尽早入住、保证适龄人员全部就业、保证拆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保证动迁中小企业得到妥善安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拆迁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赢得了拆迁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补偿政策合理。“越拆城市发展速度越快,越拆居民生活水平越高,越拆居民居住条件越好”是该市拆迁安置工作追求的目标。努力平衡政府、开发企业、拆迁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城市变得更靓,让开发商有利可图,让广大拆迁户享受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实现三者的共赢。具体来说,就是要与本地房产市场接轨,无论采取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就地、就近或异地安置等哪种补偿方式,其最底线都必须通过补偿、安置、补贴、奖励等措施达到“一平换一平”的标准(即每平米补偿总价格与同等区域商品房价格相当),群众才能变“怕拆迁、恨拆迁”为“等拆迁、盼拆迁”。临沂市在实施涑河综合治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对实行产权调换的,在实行“拆一还一”的基础上,对被拆迁房屋合法面积小于60平方米(含60平方米)的,产权调换房屋面积大于被拆迁房屋10平方米以内(含10平方米)的部分,执行同一区域的商品房市场优惠价;超过1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执行同一区域商品房市场价。二是奖励政策有力。临沂市变拆迁安置中的暗补为明奖,制定有较强吸引力的奖励政策,调动被拆迁户配合拆迁的积极性。如:对没有违法建筑、容积率低的被拆迁户给予适当奖励,对在限定时间内拆迁完的住户按其房屋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按规定拆迁早的住户优先选择安置房的面积、楼层等。临沂市在实施涑河综合治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在拆迁通知规定的期限起(一般为15天),每提前一天签订协议书,并按规定腾空房屋的,按合法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元给予奖励;该市将一期治理改造范围内33个行政村按照合村并点、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八大还建社区。按照“一户一宅”和每人还建40平方
米住房的标准给予群众安置还建住房,独生子女享受两口人的安置待遇,确保群众住有所居。三是保障政策暖心。实施拆迁不但给被拆迁户带来居住上的不便,而且还给部分居民带来了就业、搬迁等方面的困难,因此,临沂市在拆迁安置政策制定上做到“无情拆迁有情操作”,实现了群众“搬得走”、“走得快”。其先,合理确定货币补偿标准。如临沂市对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涉及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房屋所有权证载明的建筑面积,按照被拆迁房屋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房市场价格评估确定补偿金额,体现了最大宽容性。其二,合理进行搬迁安置。就近新建安置房,本着“拆一还一”的原则安置。按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选定位置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减免安置房建设的有关税费,对除上缴中央、省财政以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予以免缴或缓缴,经营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30%收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安置房价格仅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同时,物业管理费享受10年的50%优惠,收费参照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其三,合理补偿过渡期租房补助费。按照约定的过渡期限,给予每户每月750元租房补助费,远远超过市场房租价格。其四,合理安排被拆迁群众生活。为解决集体土地被拆迁群众后顾之忧,在土地使用方面,在保证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同时,为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由村集体统一建设商业用房,只租不售,按股分
红,量化到人,确保群众长期受益。区、办事处和村居共同出资,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群众一次性购买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群众每月每人可以领取215元养老金。将失地群众全部纳入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对体弱多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有困难的失地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行救助,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在实施操作上,做好“公正公开、全民监督”的文章
拆迁安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除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是否与市场经济相衔接外,还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切实做到“当官的与不当官的一个样,有背景的与无背景的一个样,穿皮鞋的与穿草鞋的一个样”,用阳光的政策把一碗水端平。临沂拆迁安置最大的亮点就是政府当导演,群众唱主角。从政策的出台,到旧房的拆迁,从群众的安置,到还建楼的分配,做到“三公开”“三统一”,即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完成时间;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前期,及时公开拆迁区域规划建设方案,通过设立大型效果图、发放规划说明等方式,在拆迁之前把建设蓝图向群众描绘好,在安置小区建设中,组织被拆迁群众代表组成义务监督小组,参与安置房建筑质量的监管,引导广大市民树立
拆旧建新、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的共同理想,让群众最大程度的知晓、参与、支持新区建设,使群众成为新区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把新区建设的过程变成群众素质得以提高、群众生活得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的过程。
二、临沂市拆迁安置经验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工作到位,是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 临沂市把拆迁安置问题作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遇有重点拆迁安置项目,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分解任务,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分管领导一线指挥,责任领导现场操作,直接面对群众,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临沂市从严格对拆迁公司和评估公司的管理入手,切实维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对拆迁公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坚决纠正,限期整改,并报送整改结果;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并给于相应的处罚。对评估机构严格执行备案管理,向社会公布,供拆迁当事人选择;发现评估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在进行行政处罚的同时,记入该评估机构的信用档案。在核发拆迁许可证时,严格审核法定要件,从源头上遏制违法拆迁。在实施拆迁过程中,指派专人监督管理,重点监督补偿资金的落实情况,保证按时足额补偿被拆迁人。
(二)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是做好拆迁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是拆迁安置工作以为民爱民为出发点。临沂市实施的拆迁项目,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拆迁后的安置项目建设水平较高、效果较好,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从内心深处理解了拆迁、建设的意义。二是拆迁安置工作以依法行政为基础。临沂市从拆迁主体、补偿标准、安置方式、拆迁程序等各个环节上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拆迁工作以公平补偿安置被拆迁人为核心。临沂市在拆迁安置全过程中始终做到公平补偿安置每一个被拆迁群众,不让一个人吃亏,不让一个人得到额外利益,让被拆迁群众感到公平。
(三)思想解放,大胆工作,是做好拆迁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是把强制拆迁作为最强硬的一种措施。临沂市认真学习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把行政强制拆迁作为解决拆迁过程中“难缠户”的主要手段。行政裁决一经生效,就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合力攻坚,用最短的时间,结束强制拆迁任务。二是把坚持补偿安置标准作为不变的原则。执行安置补偿标准决不动摇,做到了一个标准坚持始终。三是方法恰当。在保证拆迁安置工作全过程合法的基础上,评估工作讲究细致,应该给群众补偿的,决不漏项;不应该补偿的,决不增项;把入户宣传作为拆迁工作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拆迁过程中,保证房屋未拆除以前,思想工作决不断线。后续工作要到位,房屋拆除以后,要主动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化
解各种矛盾,稳定群众情绪。
三、进一步做好安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的被拆迁人很多是中低收入家庭,如何使这些家庭享受到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为城市建设作出牺牲,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安置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临沂市的经验做法,对阜城今后的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阳光操作,规范程序,公平竞争,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安置房建设项目,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既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又能压缩投资、降低成本。由市检察院、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建委、规划、国土资源、房产、城投等部门指派专人组成竞争性谈判小组,从项目图纸、回报率、工期、回购期、招标下浮点等多个方面,选择若干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进行竞争性谈判,确定中标企业,报市城建指挥部审定批准。
二要科学规划,提升档次。拆迁安置房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安排,提前谋划,提高安置房建设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环境高品位。拆迁安置小区要符合设计规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小区档次,在社区、绿化、物业、公建配套等方面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把安置小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
化的居住小区,成为被拆迁群众满意的利民工程。
三要加强监管,严格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安置房建设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力度,严格执行市统一的安置政策,及时协调处理安置房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违背政策、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政府部门和各区政府,要按照有关目标责任考核规定追究其领导责任。要加强安置房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管,督促施工单位严格履行合同,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竣工交房。
第二篇:学习征地拆迁安置考察报告(模版)
学习征地拆迁安置考察报告
来 源莲山课
件7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是制约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县城和集镇开发的瓶颈,为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找准我县工作切入点和突破点,3月3日—7日,县委副书记姚富正率县人大、县政协相关领导和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政府办、县就业局、嵩阳、杨桥、杨林三个乡镇的有关领导、部分村(居)委会书记一行43人赴成都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成都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紧凑,内容精广相济,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学习了经验,看到了差距,启迪了思维。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征占土地的几种方式成都市在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探索形成以下几种成功的土地使用办法:
(一)土地换社保(又称“双放弃换社保”)由政府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以此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由农村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变市民(也称“双放弃换社保”)。
(二)“两股一改”实现土地权利共享、共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简称“两股一改”)。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集体土地股权到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对于有项目支撑的村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
(三)“三个集中”加快土地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两者之间,成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被归纳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通过“三个集中”,加快土地的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农民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
(四)“五不一扶持”打造“五朵金花”成都市对于城市近郊发展,探索出一条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使当地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如锦江区三圣花乡通过打造“五朵金花”(“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使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同时拥有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新居民”。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后可获得四项稳定收入。一是租金收入: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房屋出租,每户每年可获得3-10万元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龙头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三是股金: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等项目,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住院可报销住院费。
二、拆迁的三大“法宝”——“法制、民本、市场”
成都市在旧城改造拆迁中总结形成拆迁的三大“法宝”即:“法制、民本、市场”,既保证了拆迁的顺利进行,又最大限度的让拆迁户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了城市改造和社会稳定。
(一)法制——让拆迁更阳光拆迁与被拆迁、损失与补偿、迁移与安置等矛盾如何化解,是旧城改造的难点、焦点。成都市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好的政策为拆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房地产评估,到拆迁安置、补偿,从政策到标准,一律公开透明,让百姓监督。成都市民把这一举措称之为“阳光拆迁”。阳光拆迁规范了拆迁行为,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公开拆迁项目发包。实行向具备拆迁资质的拆迁代办单位公开招标、邀标,并由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予以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二是建立代办拆迁单位责任制。凡拆迁工程必须依法办事,落实各项拆迁政策,让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政策,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搬迁准备。坚决杜绝违法拆迁,野蛮拆迁,对拆迁居民的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做深做细;三是公示拆迁评估、拆迁补偿安置的十大项目。对拆迁评估、拆迁补偿安置的十大项目等在拆迁现场实行公示,增强拆迁工作的透明度,在拆迁中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监管,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四是建立拆迁人员信用档案。在督促拆迁人员加强自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对拆迁资金进行严格监管,有效防范了代办拆迁单位通过虚报、冒报等方式套取拆迁安置款和改造资金被挪用等风险的发生。
(二)民本——让改造更贴心成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做拆迁,实施了一系列维护被拆迁群众利益、扶助弱势群
体的重大政策举措,让拆迁户在拆迁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大利益。成都市引入了廉租住房政策,对“双困户”的拆迁,均可优先申请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且由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直接审批发放。为减轻有“低保证”的住房困难户在支付购房款方面的问题,又实行了对其一次性发放五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政策。在资金方面,引入银行按揭,解决购房一次性支付困难。拆迁户无
论是选择“货币补偿”还是“产权调换”方式,都可以将想购买的二手房或拆迁安置房,通过成都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作抵押申请住房贷款,而且手续简便,速度快、费用低。
(三)市场——让资源更优化成都市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和“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旧城改造路子,让城市土地等资源更加优化配置,运作模式更加多样化。成都市在拆迁中遵循“统一规划、整体改造、多轮驱动、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优化后的控规确定拆迁改造范围,片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均可作为主体参与实施该地块的拆迁改造,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改造;对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由改造业主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统一组织实施拆迁改造。拆迁腾出的土地按照控规划分为若干片块统一组织拍卖,拍卖收益在扣除片区应公摊的所有费用(含道路、绿化、学校等各项公建配套设施费用)后,由各地块参与业主根据所提供的地块大小按比例予以分享。通过这一拆迁模式,成功调动了拆迁业主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拆迁,形成多赢的局面。其具体做法是:——旧城改造目标化。把旧城改造作为目标任务,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作为项目业主具体组织实施;——改造方式规模化。采用“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城区危旧房屋分成多个片区,集中拆迁集中开发,降低了融资和整体改造的难度;——改造资金市场化。项目业主将改造地块进行项目包装,从商业银行获取改造贷款,待地块完成拆迁腾空后,面向社会公开出让,收回投资还贷,这样基本解决了旧城改造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三、补偿和安置办法
(一)征用土地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按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一半计算。2.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需要安置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的一半计算。3.依照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二)户籍制度改革失去土地和部分失去土地的村组,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直接办理农转居手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村集体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成建制为农民办理农转居手续;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农转居手续。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后,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
障待遇。
(三)人员安置对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实行自谋职业、单位安置等办法。对男性年龄5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女性年龄40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自谋职业安置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并公证后,由征地单位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安置对象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单位安置的,征地单位将每个安置对象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拨给安置单位。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为退养安置对象。退养安置对象经公证后,由征地单位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支付给个人。不满18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征地单位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费。
(四)住房安置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农户可按政府规划享受集中居住区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人均35平方米(超过享受面积的部份按商品房价),同时配套人均8—11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在集中居住区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厂、文化活动中心,电影放映厅、劳动就业服务站就业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
四、培训和就业成都市在考虑失地农民住房、户口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主要做法是: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规定业主和园区要优先安排所占地的劳动力进园务工;构建农村社保体系,让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制定扶持政策,集中安置失地农民。一是建立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障机制,社区服务业首先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即就地安置。由政府出资成立专业性公司,通过市场运作来安置失地农民。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住进了统一规划建筑的住宅新区,在保洁、绿化、保安、家政、餐饮、人力车运输公司就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了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制度。投资商在与政府签订投资协议的同时,还要签订使用本地农民工的协议,确保失地农民在新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实施意见规定,企业录用本地失地农民超过员工总数30%并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县财政从该企业当年上缴所得税中县财政留成部分拿出10%作为奖励,返还给企业。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企业安置本地失地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失地农民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制度。各类企业吸收、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同样可以享受政府给予企业的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政府投资组建“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将劳动部门的职介中心、人事部门的人才中心等职业中介机构整合使用,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向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并将社会保障站(所)延伸到各个村民委员会,由每个村民委员会配置2个公益性劳动社保协调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行“两免四制”(劳动力终身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登记实名制、就业责任制、服务全程制、效果公示制),由职业教育学
校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民,依据自报培训工种,免费用、免吃住,开展3个月一期职业资格培训。通过培训,失地农民普遍掌握1-2门专业技能,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提高了就业率,使失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人人安居乐业。
五、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改革
三个区县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十分注重农民的社会保障,构建了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一是制订农民领取养老金制度:凡18周岁以上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区、乡两级政府补贴20%,村民个人承担80%。二是建立社保补贴财政保障:从国资变现中提取10%,土地收益区级留成部分拿出25%,涉农税收地方实得中再拿出20%,集中用以支持政府对农村社保的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范围及对象。征用土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亩,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成员,成建制参保。未满18周岁的可以自愿参保。
(二)基金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组成。个人帐户基金由个人缴纳。国土部门可以从征地补偿费中扣缴。统筹基金由政府负责筹集。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
保险统筹基金。政府补贴的资金采取逐年划拨,根据当年参保人数,第一年划入30%,余下部分在10-20年内划转结清。土地的转让或拍卖,县国土、财政部门按照土地指导价格的8%征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调节金,专门用于支付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调节金不足支付时,由财政资金支付。
(三)基金管理。个人帐户资金含利息归参保人个人所有,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的资金列入专项预算。基金管理采取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基金的监督与检查。基金的保值增值由县政府负责,可以用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或购买国债。经县财政部门批准用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不低于5%的年息。
(四)享受养老金的待遇和条件。参保人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后,从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金待遇。参保年龄超过男60、女50周岁的,当月参保次月享受。养老金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先由个人帐户资金支付,不足支付时在统筹基金中列支。达到条件每月还可领取低保金、报销住院费等。以上是成都市在城市改造、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拆迁安置补偿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来 源莲山课
件7
第三篇:学习征地拆迁安置考察报告
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是制约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县城和集镇开发的瓶颈,为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找准我县工作切入点和突破点,3月3日—7日,县委副书记姚富正率县人大、县政协相关领导和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政府办、县就业局、嵩阳、杨桥、杨林三个乡镇的有关领导、部分村(居)委会书记一行43人赴成都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成都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紧凑,内容精广相济,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学习了经验,看到了差距,启迪了思维。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征占土地的几种方式成都市在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探索形成以下几种成功的土地使用办法:
(一)土地换社保(又称“双放弃换社保”)由政府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以此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由农村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变市民(也称“双放弃换社保”)。
(二)“两股一改”实现土地权利共享、共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简称“两股一改”)。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集体土地股权到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对于有项目支撑的村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
(三)“三个集中”加快土地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两者之间,成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被归纳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通过“三个集中”,加快土地的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农民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
(四)“五不一扶持”打造“五朵金花”成都市对于城市近郊发展,探索出一条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使当地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如锦江区三圣花乡通过打造“五朵金花”(“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使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同时拥有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新居民”。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后可获得四项稳定收入。一是租金收入: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房屋出租,每户每年可获得3-10万元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龙头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三是股金: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等项目,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住院可报销住院费。
二、拆迁的三大“法宝”——“法制、民本、市场”
成都市在旧城改造拆迁中总结形成拆迁的三大“法宝”即:“法制、民本、市场”,既保证了拆迁的顺利进行,又最大限度的让拆迁户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了城市改造和社会稳定。
(一)法制——让拆迁更阳光拆迁与被拆迁、损失与补偿、迁移与安置等矛盾如何化解,是旧城改造的难点、焦点。成都市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好的政策为拆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房地产评估,到拆迁安置、补偿,从政策到标准,一律公开透明,让百姓监督。成都市民把这一举措称之为“阳光拆迁”。阳光拆迁规范了拆迁行为,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公开拆迁项目发包。实行向具备拆迁资质的拆迁代办单位公开招标、邀标,并由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予以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二是建立代办拆迁单位责任制。凡拆迁工程必须依法办事,落实各项拆迁政策,让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政策,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搬迁准备。坚决杜绝违法拆迁,野蛮拆迁,对拆迁居民的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做深做细;三是公示拆迁评估、拆迁补偿安置的十大项目。对拆迁评估、拆迁补偿安置的十大项目等在拆迁现场实行公示,增强拆迁工作的透明度,在拆迁中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监管,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四是建立拆迁人员信用档案。在督促拆迁人员加强自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对拆迁资金进行严格监管,有效防范了代办拆迁单位通过虚报、冒报等方式套取拆迁安置款和改造资金被挪用等风险的发生。
(二)民本——让改造更贴心成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做拆迁,实施了一系列维护被拆迁群众利益、扶助弱势群
体的重大政策举措,让拆迁户在拆迁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大利益。成都市引入了廉租住房政策,对“双困户”的拆迁,均可优先申请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且由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直接审批发放。为减轻有“低保证”的住房困难户在支付购房款方面的问题,又实行了对其一次性发放五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等政策。在资金方面,引入银行按揭,解决购房一次性支付困难。拆迁户无
论是选择“货币补偿”还是“产权调换”方式,都可以将想购买的二手房或拆迁安置房,通过成都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作抵押申请住房贷款,而且手续简便,速度快、费用低。
(三)市场——让资源更优化成都市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和“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旧城改造路子,让城市土地等资源更加优化配置,运作模式更加多样化。成都市在拆迁中遵循“统一规划、整体改造、多轮驱动、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优化后的控规确定拆迁改造范围,片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均可作为主体参与实施该地块的拆迁改造,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改造;对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由改造业主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统一组织实施拆迁改造。拆迁腾出的土地按照控规划分为若干片块统一组织拍卖,拍卖收益在扣除片区应公摊的所有费用(含道路、绿化、学校等各项公建配套设施费用)后,由各地块参与业主根据所提供的地块大小按比例予以分享。通过这一拆迁模式,成功调动了拆迁业主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拆迁,形成多赢的局面。其具体做法是:——旧城改造目标化。把旧城改造作为目标任务,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作为项目业主具体组织实施;——改造方式规模化。采用“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城区危旧房屋分成多个片区,集中拆迁集中开发,降低了融资和整体改造的难度;——改造资金市场化。项目业主将改造地块进行项目包装,从商业银行获取改造贷款,待地块完成拆迁腾空后,面向社会公开出让,收回投资还贷,这样基本解决了旧城改造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三、补偿和安置办法
(一)征用土地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按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一半计算。2.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需要安置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的一半计算。3.依照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二)户籍制度改革失去土地和部分失去土地的村组,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直接办理农转居手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村集体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成建制为农民办理农转居手续;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农转居手续。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后,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人员安置对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实行自谋职业、单位安置等办法。对男性年龄5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女性年龄40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自谋职业安置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并公证后,由征地单位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安置对象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单位安置的,征地单位将每个安置对象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拨给安置单位。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为退养安置对象。退养安置对象经公证后,由征地单位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支付给个人。不满18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征地单位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费。
(四)住房安置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农户可按政府规划享受集中居住区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人均35平方米(超过享受面积的部份按商品房价),同时配套人均8—11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在集中居住区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厂、文化活动中心,电影放映厅、劳动就业服务站就业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
四、培训和就业成都市在考虑失地农民住房、户口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主要做法是: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规定业主和园区要优先安排所占地的劳动力进园务工;构建农村社保体系,让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制定扶持政策,集中安置失地农民。一是建立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障机制,社区服务业首先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即就地安置。由政府出资成立专业性公司,通过市场运作来安置失地农民。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住进了统一规划建筑的住宅新区,在保洁、绿化、保安、家政、餐饮、人力车运输公司就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了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制度。投资商在与政府签订投资协议的同时,还要签订使用本地农民工的协议,确保失地农民在新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实施意见规定,企业录用本地失地农民超过员工总数30%并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县财政从该企业当年上缴所得税中县财政留成部分拿出10%作为奖励,返还给企业。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企业安置本地失地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失地农民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制度。各类企业吸收、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同样可以享受政府给予企业的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政府投资组建“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将劳动部门的职介中心、人事部门的人才中心等职业中介机构整合使用,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向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并将社会保障站(所)延伸到各个村民委员会,由每个村民委员会配置2个公益性劳动社保协调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行“两免四制”(劳动力终身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登记实名制、就业责任制、服务全程制、效果公示制),由职业教育学校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民,依据自报培训工种,免费用、免吃住,开展3个月一期职业资格培训。通过培训,失地农民普遍掌握1-2门专业技能,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提高了就业率,使失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人人安居乐业。
五、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改革
三个区县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十分注重农民的社会保障,构建了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一是制订农民领取养老金制度:凡18周岁以上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区、乡两级政府补贴20%,村民个人承担80%。二是建立社保补贴财政保障:从国资变现中提取10%,土地收益区级留成部分拿出25%,涉农税收地方实得中再拿出20%,集中用以支持政府对农村社保的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范围及对象。征用土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亩,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成员,成建制参保。未满18周岁的可以自愿参保。
(二)基金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组成。个人帐户基金由个人缴纳。国土部门可以从征地补偿费中扣缴。统筹基金由政府负责筹集。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政府补贴的资金采取逐年划拨,根据当年参保人数,第一年划入30%,余下部分在10-20年内划转结清。土地的转让或拍卖,县国土、财政部门按照土地指导价格的8%征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调节金,专门用于支付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调节金不足支付时,由财政资金支付。
(三)基金管理。个人帐户资金含利息归参保人个人所有,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的资金列入专项预算。基金管理采取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基金的监督与检查。基金的保值增值由县政府负责,可以用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或购买国债。经县财政部门批准用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不低于5%的年息。
(四)享受养老金的待遇和条件。参保人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后,从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金待遇。参保年龄超过男60、女50周岁的,当月参保次月享受。养老金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先由个人帐户资金支付,不足支付时在统筹基金中列支。达到条件每月还可领取低保金、报销住院费等。以上是成都市在城市改造、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拆迁安置补偿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第四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
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
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
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
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
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
第五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1-
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城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
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
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巡回讲课。到目前全市有10多万农民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