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定稿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及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6]19号)、《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黑财社[2006]12号)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依据我市实际情况,对就业培训补贴标准进行了适度调整和明确,现就有关事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职业培训补贴的适用对象
适用于本市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持《求职证》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方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中规定“职业培训补贴一般采取个人报销补贴方式”。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个人报销培训补贴和针对开展帮扶培训、“订单定向”培训、项目化培训、创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核拨补贴两种方式。
三、职业培训补贴的条件和要件
1、个人报销培训补贴。参加就业培训人员于培训结束后6个月内到参加培训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所在区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申请培训补贴要件包括: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求职证》原件及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2、开展帮扶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创业培训的培训补贴。由承办培训任务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于培训结束后六个月内向市区两级劳动保障就业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申请培训补贴要件包括:委托培训协议、学员《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求职证》原件及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按项目化管理的就业培训,项目期结束后三个月内,由区级劳动保障就业部门或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向市就业培训项目化管理办公室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并书面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3、每人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四、职业培训补贴的标准
职业培训补贴的标准按课时计算,每课时45分钟。理论培训每人每课时补助2元;实验、上机操作、演示教练等内容的培训每人每课时补助4元。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具体划分为A、B、C、D四类,即:A类(复杂技术工种)标准为1500元、B类(比较复杂技术工种)标准为800元、C类(初级复杂技术工种)标准为500元、D类(简单技术工种)标准为300元。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培训时,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得少于《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中所规定的课时。(具体内容见附件1)。
培训结束后,由市区两级劳动保障就业部门考核培训绩效,根据绩效拨付培训补贴。培训绩效的考核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就业准入制度规定以外的工种)情况和培训后就业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为主要内容。
1、培训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不予补贴。
2、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补贴按ABCD四个等级依次扣减400、300、200、100元。
3、培训主专业与相关专业混合授课的,相关专业课时应不少于50课时(理论15课时,实践35课时),培训补贴核准以主专业为主,相关专业补贴不超过30课时。
4、按项目化管理的就业培训,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考核评估报告,审查项目预算执行效果,对项目执行情况评级后核拨项目资金。、SYB创业培训课程增加了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游戏模块
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课程,由原来的理论80课时增加到110课时,创业实践210课时增加到270课时。补贴标准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1300元。
6、根据劳动就业部门考核,补贴分为60%和40%先后拨付。培训班结束后,经评估合格且开业率达50%、能提供后续服务且就业倍增达1:3的,按补贴标准核拨60%的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到位且还款及时、后续服务达标、一年以上稳定经营率达80%,就业倍增达1:4的,经考核评估后拨付40%的补贴。
五、职业培训补贴的资金拨付管理
(一)个人报销式补贴资金
1、申请
凡符合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人员,到参加培训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所在区劳动保障就业部门进行登记,本人须填写《领取职业培训补贴申请书》(附件2),同时提交培训补贴要件。
2、审核
区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审核其提交要件的真实性,审核后填写《个人报销式培训补贴申请表》(附件3)按季报市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复核。
3、拨付
市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对培训补贴要件审核确认无误后,按季向市财政部门申请补贴,财政部门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拨入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专户,再转账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专户,由区级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将资金直接发给申请者本人。
(二)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补贴资金
1、申请
承办培训任务的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于培训结束后六个月内向市区两级劳动保障就业部门申请培训补贴,同时提交培训补贴要件和《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补贴申请表》(附件4)。
1、审核
区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审核其提交要件的真实性,审核后填写《培训补贴抽查明细表》(附件5)报市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复核。
2、拨付
市劳动保障就业部门对培训补贴要件审核确认无误后,按季向市财政部门申请补贴资金,财政部门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拨入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专户,由市级劳动保障部门将补贴发放到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六、各县劳动就业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附件:
1、《职业培训补贴标准》
2、《领取职业培训补贴申请书》
3、《个人报销式培训补贴申请表》
4、《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补贴申请表》
5、《培训补贴抽查明细表》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OO八年一月一日
第二篇:职业培训补贴管理
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提高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京政发〔2009〕6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保障局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8〕57号)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牧民职业培训补贴是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对具备资质条件并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本市户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使用技术培训、农牧民转移技能、创业培训的补贴。农牧民职业培训补贴由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资金支出。
第三条在各县乡镇、村(居)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办理培训需求登记手续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可结合自身条件和就业需求,每年可接受各种农牧民技能培训总计不超过2次/人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
第四条 职业培训补贴包括:职业指导培训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创业培训补贴不能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重复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不能与高技能人才实训补助经费重复享受;同一职业(工种)的同一等级不能重复享受。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根据开展职业培训的人数、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负责申请;职业指导培训补贴由区县劳动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根据开展职业指导培训人数负责申请。职业指导培训补贴纳入财政预算统筹管理使用。
第二章 职业培训的要求
第五条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在进行求职登记前,应接受所在区县劳动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组织的职业指导培训后,办理《求职证》或《转移就业证》。
第六条区县劳动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指导培训后,应将取得《求职证》或《转移就业证》的人员基础信息、职业指导等信息录入“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指导子系统”(以下简称《职业指导子系统》)。
第七条承担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工作的培训机构,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合理布局、确保质量”的原则,根据培训职业(工种)和职业培训的实际,以公开招投标或资质认定等方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条培训机构接受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报名时,应验明其有效证件,并将《身份证》、《求职证》或《转移就业证》等信息录入“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子系统(以下简称《培训子系统》)进行核查,验明人员身份和参加培训的资格。对符合参加培训条件的(创业培训应在组织面试、测试后确定),应留存参培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并与其签订《培训协议书》。
第九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应符合相应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用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没有国家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由培训机构自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经专家论证并报区县劳动保障局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职业技能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对完成培训学业的学员进行考试,合格的颁发《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以下简称《结业证书》);对符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学员,培训机构应统一组织,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参加鉴定。
创业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指导学员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统一组织学员参加创业计划书的评审,评审合格的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在后续服务和开业指导阶段应加强对学员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十一条培训机构应按要求使用《培训子系统》,应安排专人熟练使用和操作,从人员身份验证、学员报名、制定开班计划、组织考核、结业管理、跟踪服务、推荐就业或创业、资金申请的全过程在《培训子系统》上进行完整记录,并保证录入信息的真实。
第三章 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与考核
第十二条 职业指导培训补贴按照实际培训人数给予20元/人的补助。
第十三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根据实际培训人数,按照人均1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具体补贴标准见《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目录》(以下简称《补贴标准目录》,表1)。培训合格率达到90%(职业资格培训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准;非等级培训以取得《结业证书》为准;特种作业培训以取得《操作证》为准)、就业率达到60%的,按《补贴标准目录》的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培训合格率未达到90%或就业率未达到60%的,按《补贴标准目录》标准的60%给予补助。
第十四条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按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价格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根据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实际人数给予全额补助。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由培训机构先垫付后申请。
第十五条创业培训补贴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培训人数,按照2400元/人的标准分两个阶段进行申请和补助。培训合格率达到80%的(以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为准),按补贴标准的40%给予补助;培训合格率未达到80%的,按补贴标准的20%给予补助。培训后一年内,经后续跟踪和开业指导,创业成功率达到30%的(以培训后取得营业执照为准),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助;创业成功率不足30%的,按补贴标准的20%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根据物价水平、培训教学、实际操作训练、技能考核鉴定等成本费用的浮动做出相应调整,并定期公布。
第四章 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申请与拨付程序
第十七条培训机构按季度向区县劳动保障局提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培训补贴书面申请,同时使用《培训子系统》进行网上申请。
第十八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对培训机构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并将申请资金的培训机构、享受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培训补贴的人员名单、培训的职业(工种)在区县劳动保障网上公示7天。公示结束后,区县劳动保障局将无异议的培训机构的申请材料,于每季度末月的20日前(第四季度在11月20日前)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书面申请,并将培训机构提交的材料(营业执照复印件除外)使用《培训子系统》进行网上汇总上报;对公示期提出异议的培训机构,终止此次经费申请,退回申请材料,并查明情况。
区县劳动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按季度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出职业指导培训补贴书面申请,同时使用《职业指导子系统》进行网上申请。
第十九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别通过《职业指导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对区县劳动保障局提交的职业指导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书面材料、网上资料、申请资金的额度进行核查,对拟拨付资金的机构、补贴资金情况,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公示7天。公示结束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无异议的区县下达批复,按照失业保险基金拨付流程核拨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对公示期提出异议的区县,终止此次申请,退回申请材料,并查明情况。
第二十条 培训机构申请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补贴的,应向区县劳动保障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业培训补贴申请;
(二)北京市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表(表2);
(三)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花名册(表4);
(四)就业证明表(表5)。
培训机构申请创业培训补贴的,依申请需要应向区县劳动保障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业培训补贴申请;
(二)北京市创业培训花名册(表6);
(三)北京市创业培训开业情况表(表7);
(四)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二十一条 区县劳动保障局申请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培训补贴的,应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业培训补贴申请;
(二)北京市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表(表2)。
区县劳动保障局申请职业指导培训补贴的,应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业指导培训补贴申请;
(二)北京市职业指导培训花名册(表3)。
第二十二条 培训机构应将申请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的全部材料,按照申请经费的批次进行存档。
第五章 绩效考评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培训机构应建立学员管理制度,应为每个符合条件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完整的学员培训档案,将学员的培训内容、出勤情况、《培训协议书》、培训成绩、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推荐就业或创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等情况记入学员培训档案。
第二十四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指导培训机构按照本市培训、鉴定政策要求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可采取聘请社会监督员的方式,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保证培训质量。
第二十五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申请的检查,制定检查管理制度,公开资金申请程序,指导培训机构按照要求、程序申请经费,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有效。
区县劳动保障局应每半年对区域内承担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机构,在开展培训、申请经费、使用《培训子系统》、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形成书面总结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二十六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对单位或个人的投诉、举报及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核实,情况属实的进行查处。
第二十七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定期对区县劳动保障局开展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职业培训情况、资料存档情况进行检查或延伸检查,定期向社会发布经确定的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名单。
第二十八条市财政局将建立职业培训补贴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委托专业中介机构对区县劳动保障局和培训机构职业培训补贴资金、财务管理状况、成本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第二十九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向社会公开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申请、拨付程序,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会同市财政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区县劳动保障局、培训机构资金申请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骗取、冒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培训机构,按申请渠道追回违规所得资金,取消定点培训资格,追究领导人责任,对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人社发〔2012〕97号)有关规定,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发放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特制定本细则。
一、补贴对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发放对象为自2012年1月1日起,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员(以参加鉴定时间界定)。享受鉴定补贴的对象每人只能在初次鉴定取证时享受一次性鉴定补贴,不得重复申请重复享受。
二、补贴标准
对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条件的人员,其鉴定补贴标准为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0元/人次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初级(五级)200元/人、中级(四级)300元/人、高级(三级)400元/人、技师(二级)500元/人、高级技师(一级)600元/人。
三、补贴方式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由证书核发机关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就业专项资金负责安排。对鉴定所(站)未收取参加鉴定考核人员鉴定费用的,证书核发机关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初次鉴定取证人员的鉴定补贴资金一次性拨付给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鉴定所(站)已经收取参加鉴定考核人员鉴定费用的,证书核发机关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鉴定补贴资金直接补贴给初次鉴定取证人员本人。
四、工作流程
(一)补贴申报:符合条件的个人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携带赣人社发〔2012〕97号文件规定的申请材料到证书核发机关或受其委托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进行申报。
(二)审核认定:证书核发机关或受其委托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颁证批文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
(三)资金拨付: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对补贴给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资金,由证书核发机关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将鉴定补贴资金一次性直接拨入申请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在银行设立的账户;对个人申报或个人委托相关鉴定所(站)申报的,由就业资金管理机构统一为申请人办理银行卡,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鉴定补贴资金直接拨入申请人的银行卡内。
五、有关要求
(一)符合条件的个人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应于证书核发3个月内进行鉴定补贴申报,逾期不予受理。对2012年1月1日起,多次参加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员,以参加鉴定初次取证等级标准申报。
(二)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建立全省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认定比对管理系统,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报名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对申报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人员进行初次鉴定取证信息比对、认定和入库管理。为防止重复申请重复享受鉴定补贴,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须使用全省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认定比对管理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受理和认定工作。
(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切实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实施工作的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查处虚报、套取、私分、挪用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予以处理。
天津市职业培训补贴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引导社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职业培训,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改善我市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促进社会更加充分就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天津市2009—2012年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津党办发 [2008]3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业培训和补贴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改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和促进就业为目的,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照培训职业的社会需求程度、资格等级和培训成本,给予不同比例的培训和鉴定费补贴。引导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
第三条
职业培训补贴对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培训)愿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外来劳动力、普通高校毕业学年的学生及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第四条
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需求程度评审机构(以下简称“评审机构”),可以委托社会调查机构,每年对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和培训成本开展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向社会发布。
《目录》主要包括职业名称、职业资格等级、市场需求程度、培训成本等内容。市场需求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非常紧缺、紧缺、一般紧缺。
评审机构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录》内容并向社会发布。
第五条
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下列人员参加《目录》中所列职业和等级的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费补贴。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需求程度分别给予培训成本100%、80%、60%的培训费补贴;
(二)企业在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需求程度分别给予培训成本90%、70%、50%的培训费补贴;
(三)外来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需求程度分别给予培训成本100%、80%、60%的培训费补贴;
(四)普通高校毕业学年的本科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按培训成本给予50%的培训费补贴。
上述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按培训成本给予100%的培训费补贴。
第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下列人员参加《目录》中所列职业和等级的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相应的鉴定费补贴。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给予100%的鉴定费补贴;
(二)外来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100%的鉴定费补贴;
(三)普通高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给予100%的鉴定费补贴;对本科院校学生给予50%的鉴定费补贴;
(四)企业在职职工通过全员技能评价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给予50%的鉴定费补贴。
上述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给予100%的鉴定费补贴。
第七条
再就业培训费补贴。再就业培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定向就业培训为主,三年内全部过渡为定向就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当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职业需要合理确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合格的,给予每人300元的培训费补贴,其中在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每人200元的就业补贴。
第八条
转岗培训费补贴和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费补贴。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单位开展促进就业培训的补贴办法》(津劳局[2006]306号)执行。
第九条
创业培训费补贴。参加模拟企业实训或创办企业培训,并取得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根据结业人数,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培训后6个月内成功创业人数达到50%以上的,根据成功创业人数,按每人700元的标准再给予培训费补贴。
参加改善和扩大企业培训,并取得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根据培训合格人数,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
第十条
培训项目按下列要求实施:
(一)具备相应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应当通过竞标方式取得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后,方可组织实施职业培训并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市职业需求、人力资源分布和培训机构条件,通过招标方式认定定点培训机构。
(二)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市、区县两级管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定点培训机构考核认定和退出的动态管理办法,组织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区域内定点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目录》所列职业和等级的技能培训,经市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由定点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实施。企业有定向需求、且是非常紧缺职业的,原则上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
职业培训补贴按下列程序申请和拨付:
(一)职业培训补贴申请。培训单位培训结束后,应当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
(二)职业培训补贴拨付。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后,向市财政部门出具资金拨付意见,市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直接划入申请单位账户。
(三)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和标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追回补贴资金,并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各类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原则上不能重复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参加晋升职业资格等级技能培训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可享受3次职业培训补贴,每次间隔为一年以上;参加创办企业培训并创业成功的人员,还可继续享受一次改善和扩大企业培训补贴。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XX县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16号)和《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6〕3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是:巩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突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三)主要目标是:2006年至2008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0人,引导和帮助2万名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市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我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就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大力开展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建立省外劳务基地,更好地解决部分企业部分工种“招工难”问题。积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执行。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生产经营场地问题。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生产经营场地,并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孵化基地。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县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县财政给予50%的贴息。同时要不断完善担保制度。
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良性贷款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的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基层相关部门进行资信评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以免除反担保手续;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创业项目经县区以上开业指导专家论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的,可免除反担保手续。
2.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城镇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是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就业困难人员中“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利用勤杂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和勤杂岗位就业的单位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200元。
3.就业困难人员到农村租赁承包荒山、荒滩、土地50亩以上从事农业开发的,给予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补助费。
4.对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5.鼓励灵活就业,提高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代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个人申请,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本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保险费之和的50%的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此类人员补贴期满,距离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可继续享受养老、医疗保险补贴。
(三)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
(四)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和签订虚假合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交换。利用县劳动就业信息网服务功能,在网上开通《再就业优惠证》信息查询系统。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三、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要认真贯彻实施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5〕64号),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二)高度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把省、市、县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可到所在乡镇(社区)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享受与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等的优惠和援助政策。被征地农民中“4050”人员,经培训后未就业的,可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24个月。凡用人单位安排被征地农民,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其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0%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另行确定。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
(三)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可申请失业登记。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参加见习训练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按现有规定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根据现有职能,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68号)的分类规定,确定其机构性质,根据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范围的扩大、任务加重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作用。对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劳动力交流大会等,财政部门应落实必要的经费。
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基础作用。各地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切实加快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同时,逐步建立覆盖社区(村)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
(五)强化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城镇失业人员获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提供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按原规定执行。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2006年底前,县就业服务机构与市实现信息联网,并向乡镇和社区延伸。2008年底前,网络延伸到村级,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
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人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者兼职人员,保证监察执法需要。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等易发拖欠工资的行业、租用厂房经营企业和已发生拖欠工资企业的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八)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通过规范和引导,发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和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以灵活形式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无单位依托的,可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九)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要把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同完善就业统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考虑和部署实施。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城镇劳动力调查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十)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建设。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围绕促进就业,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继续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每人500元—8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
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培训转移机制。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二)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技能培训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的比重。逐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选择部分培训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100元以内的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再就业资金中解决。
五、开展失业调控,有效控制失业
(一)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各地要制定调控预案,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率接近或突破警戒线的困难地区和行业,要及时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继续鼓励国有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开展的转岗培训予以补贴,所需资金可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三)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国有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职工总人数10%(10人以上)或一次性裁员50人以上的,必须提前30日向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一)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要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申领办法和条件,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建立劳动保障、民政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根据上级的政策,积极稳妥地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工作。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要完善创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定目标。县政府对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考核的重点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乡统筹就业、再就业培训、就业资金投入、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政府和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县下达的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县政府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的促进再就业资金在原有基础上要适当增加,主要用于就业再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补助。县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要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五)县新闻宣传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就业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先进典型宣传,落实扶持政策经验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气氛。
(六)上述有关扶持政策自2006年起开始执行,政策审批的截止时间暂定到2008年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则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
二○○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XX县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县劳动保障局县发改委 县经贸委 县物价局 县教育局 县监察局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 县建设局 县农业局 人行安吉支行 县国税局
县地税局县工商局 县统计局 县编委办 县总工会 团县委 县妇联
(二○○六年九月六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和《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政发〔2006〕5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市劳动保障局等20部门《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的通知》(湖劳社〔2006〕4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象的认定和管理
(一)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2.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3.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4.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5.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6.尚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7.因事业单位改制而失业登记的失业人员;8.在劳动年龄范围内且尚未实现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执行。被征地农民相关扶持政策及具体办法由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和县国土资源局另行制定。
在国务院国发〔2005〕36号文下发前(即2005年11月9日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
对以前已享受扶持政策且已到期的,要及时办理终结手续,不得重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重复享受扶持政策;对已享受优惠政策期满再次登记失业的人员,如属《实施意见》规定的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可以重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但不得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与管理。
准备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持经劳动保障部门确认的下岗失业凭证,向所在地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站)提出申请。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站)初审后,报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申领《再就业优惠证》。
《再就业优惠证》采用实名制,限持证者本人使用。失业人员享受政策后,税务、工商、卫生、劳动保障、财政、银行等政策执行部门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再就业优惠证》由本人保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享受扶持政策期间,《再就业优惠证》由用人单位保管,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再就业优惠证》和本人档案一起由单位送达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已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再就业优惠证》自行作废,并由有关部门负责收回。
《再就业优惠证》在全省范围内适用。持《再就业优惠证》跨地区就业的人员,凭证享受就业地税费减免政策,其他优惠政策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地享受。
(三)严格《再就业优惠证》的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后次年起每年的3月进行年检。由持证人向所在地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站)办理年检手续;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由单位统一向发证机关办理年检。未进行年检的自行作废。对出租、转让《再就业优惠证》的,没收其《再就业优惠证》。对用人单位或个人伪造、租借《再就业优惠证》骗取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的行为,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对发证机构违反有关规定变卖或滥发《再就业优惠证》的,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站)要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础情况档案和再就业情况数据库,要运用就业“2000”信息管理系统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情况实行登记管理,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每月末进行核对汇总。随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对享受政策中遇到问题的,帮助其查询政策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五)根据《实施意见》扶持政策自2006年起开始执行,审批截止时间为2008年底。对此前已享受扶持政策的企业和个人,要进行复核。对已享受到期的,要及时办理终结手续,不得重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重复享受扶持政策。对已享受优惠政策期满再次登记失业的人员,如属浙劳社就〔2006〕61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的失业人员,可重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但不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未到期的,要按《实施意见》规定做好与新政策的衔接工作。
二、关于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六)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及税务机关规定的有关材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享受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政策。具体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6号,以下简称《税收政策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劳动保障部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6〕8号,以下简称《税收政策实施意见》)执行。
(七)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关免收费政策。要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加以明确,向社会公布。严禁各级管理执法机构借管理服务之名,向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集资、摊派,或强行推销报刊等行为。各类中介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服务性收费,要按照平等自愿原则及最低标准收取。要纠正各种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强行服务、强制收费的行为。
(八)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就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向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具体办法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银发〔2006〕5号,以下简称《小额担保贷款通知》)执行。
(九)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规划城市建设、建立商贸市场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适当安排经营场所。在整顿市容市貌时,要尽力帮助解决再就业者的经营场地问题。新办公共贸易市场的经营摊位,可按一定比例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有条件的可为下岗失业人员安排生产经营实验和培育性场所,支持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指导,明示办事程序,提供政策咨询和开业指导服务。要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时限。各有关部门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次办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其他有关手续的“一条龙”服务。
三、关于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十一)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出具《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认定的主要内容:1.吸纳的失业人员是否符合享受扶持政策的条件;2.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3.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凭证;4.工资发放情况。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享受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政策。具体办法按《税收政策通知》、《税收政策实施意见》执行。
(十二)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由用人单位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季度终了后,向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请上季度社会保险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安吉县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十三)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向银行申请贷款。具体办法由县人民银行、县财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另行规定。
四、关于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
(十四)要通过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等措施,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稳定就业。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可按以下程序申请享受一定额度的社会保险补贴:
1.向乡镇(社区)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所(站)申报就业,并凭《再就业优惠证》、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材料,向乡镇(社区)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所(站)提出社会保险补贴申请。
2.乡镇(社区)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所(站)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出具灵活就业证明,并为其向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3.经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本人。每半年申报一次。
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灵活就业人员实际缴纳的养老、医疗保险费之和的50%。具体补贴办法按《安吉县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关于对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
(十五)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按照《实施意见》规定,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由本人申请,并提供身份证、安吉县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领取证等相关证明。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对象,由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站)上报,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认定,并在其《再就业优惠证》上加盖“就业困难人员”印章。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依托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专人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凡是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首先满足困难人员就业的需要。对愿意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劳动保障部门尽力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
(十六)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可按《实施意见》规定享受与其劳动合同期限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其社会保险补贴手续由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单位凭《再就业优惠证》、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材料,到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对“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可帮助其办理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期限相关手续。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按《安吉县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公益性岗位由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公益性岗位主要指社区开发的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社区、物业管理部门提供的公用事业服务性岗位;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等部门提供的协管岗位等。
六、关于改进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
(十七)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应免费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对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应免费提供享受扶持政策的帮助指导和相关服务;对认定的就业困难对象还应免费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要充分利用就业“2000”信息管理系统广泛收集或发布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要逐步实现网上供示配置。要制定免费就业服务计划,并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职业介绍补贴与免费服务绩效挂钩的管理制度。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免费就业服务的对象规模、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对其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其开展免费服务的绩效拨付资金。对民办职介机构要重新认定,认定的标准和条件由县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对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实现就业,凭劳动合同或录用备案证明,给予20元/人的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安吉县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十八)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含创业培训)。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继续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
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经劳动保障部门再就业培训资质认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可按不同工种分别享受500至8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认定、培训的补贴、工种、培训机构的考核和管理等,由县劳动保障局和县财政局另行规定。县劳动保障局要按照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制订规划培训计划。
(十九)积极主动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要做好基础工作,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初次申请参加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凭初次技能鉴定费发票向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请100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二十)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纳入“金保工程”总体规划,提出明确目标,统一规划建设,并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和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七、关于加强就业管理,统筹城乡就业
(二十一)要对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提出任务目标和相应工作要求。要进一步规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逐步探索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失业登记、录用备案等管理制度,建立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
(二十二)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后需进行失业登记的,要按规定予以办理,并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国家规定落实好相关的扶持政策。落实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和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利益保障的政策措施。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管理和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二十四)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要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职业中介行为,保护求职者权益。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保证监察执法工作经费。
八、关于开展失业调控
(二十五)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控制失业率的目标和本地区实际,制定失业调控工作方案,搞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建立起联合运作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要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避免失业群体过于集中。
(二十六)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要指导企业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等问题,指导改制企业及时与安置的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对其享受的税收政策,按照《税收政策通知》、《税收政策实施意见》规定执行。
(二十七)进一步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集中推向社会。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职工总数10%或一次性裁员50人以上的,必须提前30日向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十八)要结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的影响,建立失业预警机制,逐步健全失业监测体系,合理确定失业预警线,制定应急预案,适时采取调控措施。
九、关于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十九)要建立健全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通过扩大就业逐步减少长期失业人数和城镇贫困人数。要把实现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纳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内容。还可探索建立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扶持其稳定就业。要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转变观念,消除单纯依赖救济的思想,通过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三十)要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下岗失业人员离开企业时,企业和个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一次性补缴,其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继续保留。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以个人身份继续参加社会保险。下岗失业人员由企业招用或被安排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可通过用人单位或所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手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三十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为用人单位或个人参保缴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认真核对参保缴费有关基础数据,建好台账,保证已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及时接续;加强与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依托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准确掌握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变化情况,及时将实现再就业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十、关于强化部门责任,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三十二)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将县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县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劳动保障局、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物价局、县教育局、县监察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人行安吉支行、县国土资源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统计局、县编委办、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组成,县政府办参加。在县政府直接领导下,加强部门统一协调,组织开展联合调研,掌握工作动态,为县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制订工作计划,交流工作进展,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通报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工作开展。
(三十三)各部门要在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下,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履行部门职能,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
劳动保障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推动发展就业服务,加强乡镇、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认定和管理,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开展失业调控,加强就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发展改革部门要统筹经济与就业发展,研究制定就业规划和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通过改善投融资环境、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劳动就业及相关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就业服务收费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项减免收费政策的落实。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有关部门共同完善并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部门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政府部门和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不落实政策及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要依法查处。
民政部门要指导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就业工作,扶持发展社区中有利于促进群众就业和社区和谐的民间组织(即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动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改革完善军队退役人员安置有关政策。
财政部门要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认真编制就业再就业资金预算,合理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管理;了解和反映再就业税费扶持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税费扶持政策;确保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及时支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优势企业减员增效工作。
建设部门要妥善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经营场地;要引导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岗转业的能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研究,为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人民银行要指导、督促各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及时了解再就业税收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各项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工商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要设立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登记提供开业指导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的咨询服务;要依法办理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开业登记,简化相关手续。
统计部门要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组织开展劳动力调查,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机构编制部门要研究协调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研究加强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督促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维护下岗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办实事,教育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引导青年、妇女积极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扶持青年、妇女创业,努力拓宽青年、妇女的就业渠道;加快青年、妇女就业服务阵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合理、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制定规范的业务工作程序,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
(三十四)中央和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按属地化原则,纳入我县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
(三十五)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并建立社会和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举报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限期解决;对扶持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
(三十六)加强信息统计和协查。统计、发展改革、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开展全县劳动力调查。劳动保障、财政、人民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建立定期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掌握就业再就业、资金支付、扶持政策落实等动态,及时通报情况。
第五篇:广西职业培训补贴实施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 职业培训补贴实施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为加强我区就业专项资金职业培训补贴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职业培训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在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
第三条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
高校毕业生是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是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四条 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申请,经当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按规定进行评估并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职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
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五条 就业技能培训
(一)补贴的申请
1.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个人先行付费,在培训合格后6个月内直接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申请补贴应提交以下材料:
(1)职业培训补贴个人申请表。(2)《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毕业证》或学校的有关证明。
(4)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复印件。
(5)培训合格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创业的,提供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工商营业执照或人社部门认可的其他就业创业证明材料。
(6)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7)当地人社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四类人员无力支付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在确保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经个人申请,可采取由定点培训机构先行垫支并代为申请的办法。定点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和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培训补贴协议书。
定点培训机构垫支并代为申请培训补贴的,除以上规定的材
料外(无需附培训时的交费收据或发票),还应提交:
(1)垫支并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四类人员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培训工种、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下同);
(2)四类人员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垫支培训费用并代为申请培训补贴协议书;
(3)本期培训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4)本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等。
有关表格材料的具体内容、格式由各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二)补贴的标准
按照培训职业(工种)的不同和技能培训课时要求,分类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分别为:
A类职业(工种)为每人次1500元。B类职业(工种)为每人次1200元。C类职业(工种)为每人次1000元。部分职业、工种及其培训课时分类见附件。
凡是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工种)、以及与当地支柱产业需要有关的职业(工种),均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未写入附件的其它职业、工种,具体补贴标准由市级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培训课时和成本参照本办法确定,最高不得超过本办法的A类补贴标准。
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或创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
第六条 创业培训
(一)补贴的申请
1.四类人员,以及毕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个人先行付费,应在培训合格后1年内直接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申请补贴应提交以下材料:
(1)职业培训补贴个人申请表。(2)《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毕业高校毕业生,毕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毕业证》或学校的有关证明。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或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5)培训合格后1年内实现创业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或人社部门认可的其他创业证明材料。
(6)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7)当地人社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参加培训人员无力支付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在确保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经个人申请,可采取由定点培训机构先行垫支并代为申请的办法。定点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和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培训补贴协议书。
定点培训机构垫支并代为申请的,除以上规定的材料外(无需附培训时的交费收据或发票),还应提交:
(1)垫支并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对象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培训工种、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下同);
(2)参加培训人员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垫支培训费用并代为申请培训补贴协议书;
(3)本期培训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4)本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等。
有关表格材料的具体内容、格式由各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二)补贴的标准
创业培训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次1500元。
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1年内实现创业的,按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1年内没有实现创业的,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已成功创业,参加“改善或扩大你的企业”
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 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
第七条 在岗培训
(一)补贴的申请
企业新录用四类人员,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在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定点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
企业组织开展培训之前,应向人社部门提交培训开班申请、培训计划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复印件等材料。录用登记失业人员的,还应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录用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毕业证》或学校的有关证明。
培训结束后,企业凭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人员花名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用人单位的银行基本账户等材料,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二)补贴的标准
在岗培训的培训补贴标准为就业技能培训相同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的50%。
第八条 劳动预备制培训
(一)培训补贴
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厅关于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函[2010]1387号)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二)生活补贴
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
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等凭证材料。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月直接拨付学员本人,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
第九条 补贴的审核和拨付:
人社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审核情况(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人社部门完成审核后将审核意见送同级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应对人社部门审核后的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或公示情况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或支付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
第十条 符合享受补贴条件的人员每人每只能享受一次
职业培训补贴,当年内不得重复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人社部门应及时将享受培训补贴人员的有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属登记失业人员的,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对享受补贴情况进行标注。
第十一条 管理和监督
(一)各级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当地就业工作实际需要、培训任务、近年培训人数、培训能力及财力可能等情况下,制定本地的就业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既不能因为财政困难而不开展培训,又不能不顾财力可能和实际效果而盲目培训。要根据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和考核本地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二)职业培训实行开班前报告制度。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应提前5个工作日将拟开展职业培训的班次、种类及人数等计划和拟申请的培训补贴金额等向当地人社部门进行报告。
(三)各级人社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定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开展实地检查。对连续检查2次以上不合格的培训单位要取消培训资格,停止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对审查不严、违规操作、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四)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培训机构,出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培训资格:
1.当年未按批准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的;
2.未按批准的职业(工种)开展培训的,或未按职业培训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造成不良后果的;
3.培训补贴资金申报材料、培训过程弄虚作假的; 4.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部分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职业(工种)
附件
部分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职业(工种)
一、A类(参考培训时间为150个标准学时以上)车工、铣工、磨工、镗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摩托车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修理工、锅炉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木工、机械木工、精细木工、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管工、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照相器材维修工、中央空调操作工、制冷设备维修工、推土铲运机驾驶员、土石方机械操作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司机、装卸车司机、装载机司机、挖掘机驾驶员、农用运输车驾驶员、天车工、起重工、汽车驾驶员、心理咨询师、理财规划师、公共营养师
二、B类(参考培训时间为120个标准学时以上)
防腐蚀工、音响调音员、锅炉操作工、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印刷工、机械设备安装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钢筋工、砌筑工、架子工、抹灰工、瓦工、制冷工、船舶机舱设备操作工、农机修理工、无线电调试工、钟表维修工、糕点面包烘焙工、熟肉制品加工工、调酒师、办公设备维修工、茶叶加工工、陶瓷成型工、陶瓷烧成工、水泥生产制造工、产品质量检查工、烟花爆竹制作工、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食用菌生产工、沼气生产工、鉴定估价师、中药调剂员、冷藏工、造林工、油锯工、水产捕捞工、珍珠养殖工、采煤工、烟叶调制工、烟叶分级工、二氧化钛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选矿脱水工、重力选矿工、磨矿工、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爆破工、高炉炉前工、采掘电钳工、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食糖制造工、造纸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广告设计师、项目管理师、企业信息管理师、企业文化师、企业培训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编辑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动画绘制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推销员(营销师)、秘书(涉外秘书)、公关员、职业指导人员、物业管理员
三、C类(参考培训时间为100个标准学时以上)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计算机操作员、服装裁剪工、服装缝纫工、皮箱(包)制作工、皮革服装手套制作工、— 11 —
皮革加工工、毛皮加工工、成衣定型工、服装整烫工、服装设计定制工、制鞋工、制帽工、营业员、收银员、保安员、保育员、育婴师、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出版物发行员、中药购销员、医药商品购销员、营养配餐员、话务员、制图员、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猪屠宰加工工、牛羊屠宰加工工、禽类屠宰加工工、茶艺师、评茶员、盆景工、草坪建植工、花卉园艺工、插花员、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洗衣师、冲印师、修脚师、保健按摩师、美发师、美容师、摄影师、足部按摩师、竹制品加工工、缫丝工、玩具装配工、冷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饲料粉碎工、饲料配料混合工、饲料制粒工、海水成鱼饲养工、海水育珠工、海水虾蟹贝类饲养殖工、海水藻贝类养殖工、海水水生动物养殖工、海水鱼(虾)养成工、瓦楞纸箱制作工、纸盒制作工、制氧工、保洁员、宝石琢磨工、贵金属首饰机制工、蔬菜加工工、汽车客运服务员、电子设备装接工
凡是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工种)、与当地支柱产业需要有关的职业(工种)以及我区主要的种养殖业人员的培训,均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具体补贴标准由市级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培训课时和成本参照本办法确定,最高不得超过本办法的A类职业(工种)补贴标准。
每天按6-8个标准学时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