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件诉理分析报告(0251)
案件诉理分析报告
A、0251号
一、案情简述
2006年12月31日武汉市大衡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司)与无锡华联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精工)订立合同并签署《技术协议》,由贵司委托无锡华联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华联科技)为武昌造船厂设计、制造平面拼板焊接装臵OSW-1型设备一台,合同金额217万元;
2008年1月23日,贵公司再度与华联精工订立《工业品买卖合同》并签署《技术协议》,由贵司委托华联科技为武昌造船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数控(干式)等离子/火焰切割机一台,合同金额135.2万元;
2013年12月30日华联精工向无锡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贵司支付设备加工款24.2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银行利息。
二、本案的争议焦点
(一)本案涉及两个合同,是否能够融于一个诉讼进行合并审理;
(二)华联精工诉请中24.2万元的性质;贵司拒绝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三)本案是否存在诉讼时效问题。
三、针对本案争议焦点的法律分析
(一)本案涉及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合并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不应合并审理。
1、《民事诉讼法》对合并审理情形作出明确规定,本案并不符合法定合并审理条件。
《民事诉讼法》第140条明确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此外,《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即共同诉讼案件也可以合并审理。除此以外,《民事诉讼法》中再无关于“合并审理”的相关明文规定。综观本案,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合并审理于法无据。
2、本案两份合同无论在诉讼标的、价款支付、诉讼时效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系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相互间并无关联。合并审理易产生事实上的混淆,不利于厘清合同关系和适用法律,对于纠纷的解决并无实际意义。
(二)华联精工诉称贵司欠付余款24.2万元在性质上为质保金,若贵司有证据证明华联精工承揽加工的设备在质保期内存在质量问题,且长期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贵司拒绝支付该笔货款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涉案两份合同中均作出如下约定:“余款5%为质保金,一年质保期满后付清”。华联精工将该条款理解为附期限付款约定,认为一年质保期满即满足付款条件,据此提出清偿诉请。本所律师认为原告的前述认定存在明显错误,原因在于:
1、参照《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第八条相关规定:“保证金是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资金”“缺陷责任期内,由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缺陷,承包人应负责维修,并承担鉴定及维修费用,否则发包人可按合同约定扣除保证金。”据此,若华联精工交付使用的设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贵司是可扣除该部分5%质保金用于设备维修的,但必须提供以下证据证明扣除的合理性:
(1)若主张该质保金用于维修,则既需要证明质保期内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又需要证明确实发生维修(费用);
(2)若主张违约扣除质保金,则需在合同中作出明文约定;(因合同中无相关约定,故无法主张扣除);
2、该条款不仅为附支付期限条款,同时也是附支付条件的条款,只有在质保期不出现质量问题或质量问题能够妥善得到解决时,方才支付质保金。
综上,在满足前述证明条件的基础上,贵司拒绝支付质保金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三)本案存在超越诉讼时效可能。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相关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两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计算。本案中,诉讼时效原则上均应从质保期届满之日起结算,而质保期又自设备验收合格后计算,鉴于涉案合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 1、2006年12月31日签订的合同关于设备验收合格有两种认定标准:(1)合同生效后6个月内终验收完毕;
(2)合同约定验收合格后付合同总金额的25%,即当合同金额217万支付到95%时视为验收合格。
相对应的,该合同时效期截至日期分别为:(1)2010年7月;(2)付款至95%时当日往后推3年(质保期1年,时效2年);若时效期已过,则华联精工的诉请便无法得到法院支持。2、2008年1月23日签订的合同关于设备验收无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第157条、158条相关规定:“买受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不合符约定的合理期限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无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符合约定”,即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合理期限未通知,视为默认验收合格。即自收到设备之日起计算,往后倒推三年为时效截止期。(大约至2011年5月,已过时效)
(2)合理期限内通知,即表明未验收,则目前尚处质保期,尚未达到支付质保金的成就条件。
四、本案存在的诉讼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人民法院依职权合并审理的风险。
虽然本案不具备合并审理的条件,但鉴于本案由无锡市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管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仍然存在合并审理的可能。若出现该情况,本所律师拟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
1、庭审中明确指出涉案两个合同的独立性,把控两份合同中关于时效、价款支付条件等有重大差异之处,针对两份合同分别予以举证、质证,引导法官分别查明事实予以审理,使合并审理徒有其形;
2、若法院执意合并审理,且审理结果明显对贵司不利,亦可采取上诉方式维权。
(二)因举证不能导致贵司抗辩主张不能得到支持的风险。
1、若贵司主张扣留质保金系合法行为,则贵司需举证证明华联精工承揽加工的设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用户开出证明),且贵司有书面要求其维修的函件以及对方拒不履行的相关证明;若贵司主张自行维修,需从质保金中扣除相应金额,还需提供相应维修报销票据。
2、若贵司主张已过诉讼时效,则贵司需确保,截至原告起诉前倒推两年(即至2011年12月19日前),贵司并未因涉案合同项目向原告支付过任何账款。
(三)若原告提出申请要求贵司返还保证金,贵司未做明确答复,经原告催告后14日内仍未答复的,有被法院认定为同意返还保证金的风险。(规定详情参照《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
五、针对本案的若干意见
(一)贵司需查明因涉案两份合同共计支付原告价款总额并提供相应付款凭证,以明确本案诉请金额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
(二)鉴于本案系在无锡审理,且贵司未能向法院提供有利证据,审判结果可能对贵司不利,建议先采取庭下调解方式沟通协调。
本分析报告系根据贵司提供给本所的现有证据分析、论证得出,并不能完全还原本案客观真实;仅供贵公司参考,不得用作他途。
第二篇:案件诉理分析报告(0251)
案件诉理分析报告
A、0251号
一、案情简述
2006年12月31日武汉市大衡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司)与无锡华联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精工)订立合同并签署《技术协议》,由贵司委托无锡华联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华联科技)为武昌造船厂设计、制造平面拼板焊接装臵OSW-1型设备一台,合同金额217万元; 2008年1月23日,贵公司再度与华联精工订立《工业品买卖合同》并签署《技术协议》,由贵司委托华联科技为武昌造船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数控(干式)等离子/火焰切割机一台,合同金额135.2万元; 2013年12月30日华联精工向无锡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贵司支付设备加工款24.2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银行利息。
二、本案的争议焦点
(一)本案涉及两个合同,是否能够融于一个诉讼进行合并审理;
(二)华联精工诉请中24.2万元的性质;贵司拒绝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三)本案是否存在诉讼时效问题。
三、针对本案争议焦点的法律分析
(一)本案涉及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合并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不应合并审理。
1、《民事诉讼法》对合并审理情形作出明确规定,本案并不符合法定合并审理条件。
《民事诉讼法》第140条明确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此外,《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即共同诉讼案件也可以合并审理。除此以外,《民事诉讼法》中再无关于“合并审理”的相关明文规定。综观本案,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合并审理于法无据。
2、本案两份合同无论在诉讼标的、价款支付、诉讼时效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系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相互间并无关联。合并审理易产生事实上的混淆,不利于厘清合同关系和适用法律,对于纠纷的解决并无实际意义。
(二)华联精工诉称贵司欠付余款24.2万元在性质上为质保金,若贵司有证据证明华联精工承揽加工的设备在质保期内存在质量问题,且长期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贵司拒绝支付该笔货款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涉案两份合同中均作出如下约定:“余款5%为质保金,一年质保期满后付清”。华联精工将该条款理解为附期限付款约定,认为一年质保期满即满足付款条件,据此提出清偿诉请。本所律师认为原告的前述认定存在明显错误,原因在于:
1、参照《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第八条相关规定:“保证金是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资金”“缺陷责任期内,由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缺陷,承包人应负责维修,并承担鉴定及维修费用,否则发包人可按合同约定扣除保证金。”据此,若华联精工交付使用的设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贵司是可扣除该部分5%质保金用于设备维修的,但必须提供以下证据证明扣除的合理性:
(1)若主张该质保金用于维修,则既需要证明质保期内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又需要证明确实发生维修(费用);
(2)若主张违约扣除质保金,则需在合同中作出明文约定;(因合同中无相关约定,故无法主张扣除);
2、该条款不仅为附支付期限条款,同时也是附支付条件的条款,只有在质保期不出现质量问题或质量问题能够妥善得到解决时,方才支付质保金。
综上,在满足前述证明条件的基础上,贵司拒绝支付质保金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三)本案存在超越诉讼时效可能。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相关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两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计算。本案中,诉讼时效原则上均应从质保期届满之日起结算,而质保期又自设备验收合格后计算,鉴于涉案合同存在差异,具体而言:
1、2006年12月31日签订的合同关于设备验收合格有两种认定标准:
(1)合同生效后6个月内终验收完毕;
(2)合同约定验收合格后付合同总金额的25%,即当合同金额217万支付到95%时视为验收合格。
相对应的,该合同时效期截至日期分别为:(1)2010年7月;(2)付款至95%时当日往后推3年(质保期1年,时效2年);若时效期已过,则华联精工的诉请便无法得到法院支持。
2、2008年1月23日签订的合同关于设备验收无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第157条、158条相关规定:“买受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不合符约定的合理期限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无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符合约定”,即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合理期限未通知,视为默认验收合格。即自收到设备之日起计算,往后倒推三年为时效截止期。(大约至2011年5月,已过时效)
(2)合理期限内通知,即表明未验收,则目前尚处质保期,尚未达到支付质保金的成就条件。
四、本案存在的诉讼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人民法院依职权合并审理的风险。
虽然本案不具备合并审理的条件,但鉴于本案由无锡市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管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仍然存在合并审理的可能。若出现该情况,本所律师拟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
1、庭审中明确指出涉案两个合同的独立性,把控两份合同中关于时
效、价款支付条件等有重大差异之处,针对两份合同分别予以举证、质证,引导法官分别查明事实予以审理,使合并审理徒有其形;
2、若法院执意合并审理,且审理结果明显对贵司不利,亦可采取上诉方式维权。
(二)因举证不能导致贵司抗辩主张不能得到支持的风险。
1、若贵司主张扣留质保金系合法行为,则贵司需举证证明华联精工承揽加工的设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用户开出证明),且贵司有书面要求其维修的函件以及对方拒不履行的相关证明;若贵司主张自行维修,需从质保金中扣除相应金额,还需提供相应维修报销票据。
2、若贵司主张已过诉讼时效,则贵司需确保,截至原告起诉前倒推两年(即至2011年12月19日前),贵司并未因涉案合同项目向原告支付过任何账款。
(三)若原告提出申请要求贵司返还保证金,贵司未做明确答复,经原告催告后14日内仍未答复的,有被法院认定为同意返还保证金的风险。(规定详情参照《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
五、针对本案的若干意见
(一)贵司需查明因涉案两份合同共计支付原告价款总额并提供相应付款凭证,以明确本案诉请金额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
(二)鉴于本案系在无锡审理,且贵司未能向法院提供有利证据,审判结果可能对贵司不利,建议先采取庭下调解方式沟通协调。
本分析报告系根据贵司提供给本所的现有证据分析、论证得出,并不能完全还原本案客观真实;仅供贵公司参考,不得用作他途。
第三篇:2013年来涉法涉诉案件形式分析报告
xxx2013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形势
分 析 报 告
2013年,在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区委政法委团结带领全区政法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狠抓涉法涉诉信访的各项工作落实,在全区范围内先后开展了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活动、案件评查活动、政法机关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格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大多数都给予了妥善处臵。
一、总体情况: 2013年,全区各政法机关共登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67件,其中法院26件,检察院21件,公安分局11件,司法局无,政法委9件;共受理40件,其中法院26件,检察院14件,公安局11件,总受理率约60%,其中法院与公安分局受理率为100%。受理的案件中,有13件涉及到法院的执行问题,执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2013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规律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大幅提升。与2012年相比,我区的信访总量大幅提升,但政法委系统的信访量在减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辖区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二是信访案件以人访为主。在67件涉法涉诉案件中,人访占55件,来信访占12件。
法律宣传和劝阻,一意孤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依法反映,而是有意将某一实事向多个部门以传单式散发,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进行恶意攻击和报复,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
三、我区主要的一些工作做法:
经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来一些工作做法:
(一)推行首接首办制。哪个政法干警首接的涉法上访案件,就归谁办理,且要负责到底,不得中途无故换人,避免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直到案件息访为止。
(二)推行案件倒查制。在哪个单位形成的涉法上访案件由哪个单位主办,不管将来人员如何变动都由原办案单位责任人负责。
(三)推行案件回访制。要求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结后,定时不定时回访上访人,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稳定其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访现象的发生。强化督导,提高案件办结率,民事附带赔偿要到位。
(四)对症施治,选准工作切入点。具体工作方法:
1、“单刀直入法”。对那些案情不复杂,经做工作就可以结案的,责令办案单位和办案人员限期结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法律渠道还当事人一个公正,还当事人一个明白。
2、“联合办公法”,即对比较复杂的案件,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四长”参加,一起分析案情,共同协调处理。为使当事人心服口服,还应当事人要求,让上访人反映的问题在近期内有处说、有人管、有人办。
3、“严厉打击法”。即对个别钻政策和法律空子的无理
上访、缠访、违犯信访条例和法律法规的,通过法律程序予以处臵,绝不手软。
四、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对策:
(一)坚持依靠党委、政府解决问题的原则。涉法涉诉信访虽然反映的是涉及有关法律问题,但不能完全依靠法律去解决,一些问题需要依靠党委、政府协调解决,要把涉法信访工作纳入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不能孤立地就信访谈信访,就法律讲法律。要自觉服从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积极依靠党委、政府解决问题。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接受人大、政协及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涉法涉诉信访隐患报送制度、重大疑难涉法涉诉信访案协调处理制度以及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格局。
(三)畅通信访渠道,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坚持“宜疏不宜堵、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加强接访人和上访人的沟通,预防和减少在反映问题、认定问题等环节上的争议和偏差。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实行领导包案,成立联合工作组,全程督办,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对牵涉面广、情况复杂的涉法涉诉信访案,要采取“一案一策”的办法,组织专题研究,重点解剖,攻坚克
第四篇:关于如何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分析
统计分析:
关于如何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分析
近年来,信访成为人民群众解决自已在处产处活中遇到问题的较普遍采用的方式,各种信访案件逐年上升,其涉诉信访案件占有较大比例。根统计,信访案件中涉法信访案件占50%以上,而涉及法院的涉诉信访又占涉诉案件的30%以上。因此,研究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法院当前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
(一)涉诉信访的原因变单一为复杂
以往涉诉信访案件大多是当事人对案件判决结果不服及执行不到位引起的,而如今涉诉信访案件涉及法院管辖权、诉讼程序、多次多级审判而结果反复及审判人员的态度诸多问题,涉诉信访的原因、理由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
(二)涉诉信访涉及民商事案件比重增大
目前从法院接访及再审案件情况来看一涉及损害赔偿、权属纠纷、相邻关系、婚姻继承、企业破产改制等民商事案件占涉诉信访案件的绝大部分,且数量呈上升趋势,而涉及刑事案件的信访案件数量则相对较少。
(三)涉诉信访涉及诉讼程序问题的案件增多
在过去的涉诉信访案件中,当事人往往是反映案件的 实体处理情况,而对案件的诉讼程序很少涉及。但目前的涉诉信访案件很多都涉及到了诸如法辽管辖权、送达及案件审限等程序问题、涉及诉讼程序的案件明显增多。
二、对当前涉诉信访案件特点的原因分析
目前涉诉信访案件呈现新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原因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体制、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思想前所未有的活跃,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觉醒,都使人们一改“冤死不告状”的传统观念,纷纷把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纠纷诉诸法院,这样就使法院受理案件特别是民商案件大幅度增加,案情日益复杂,当事人对案件的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事务性工作的公正也日益关注,这样势必会使涉诉信访案件随之增加。所以说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形成当前涉诉信访案件特点的根本原因。
(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法律知识水平滞后于基本身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程度。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特别是依法治国进程的大力推进,致使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及政策纷纷出台、更新、立法速度之快,数量之大及相互间的更替速度之大,数量之大均是空前的,远远超出了人民群众接受 法律知识的渠道,精力有限,使得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很少关注,对具体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是随着普法活动力度的加快,各种媒体宣传报导,人们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利 的愿望大大增强,即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空前的这样就出现了人民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有限强烈要求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的矛盾,它必然导致人民群众对法院依法作出的一些裁决不能接受,而进行信访。
(三)历史原因形成的司法水平滞后于法治化的进程
众所周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就经历了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政治法律体制中均有所体现,借鉴于行政管理模式的司法体制和诉讼模式都是饱含着行政管理的影子/依法治国是近几年才得以提出,可以说从传统上看,我国就没有真正形成完全独立的司法体制和一支真正职业化的法官队伍。虽然目前随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司法体制的改期,职业化的法官队伍建设均开始进行,但从根本上大兴安岭无法改变整个法官队伍司法水平。当前法官队伍结构复杂,文化背景、知识水平、法律素质及社会经验均差异很大,一些司法水平甚至文化水平都不高的人却在行使审判权,种种因素决定着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在三、五年不可能全面完成,法官的司法水平明显滞后于法治化进程,有的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 利意识的觉醒认识不够,传统的司法观念无力有效驱驾现代对抗势庭审模式,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技巧方法不妥,自身言行细节不严谨等问题均能引发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怀疑,从而产生涉诉信访案件。
三、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使之贯穿于整个审判工作。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为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保护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实体权利、诉讼权利和其它权益作为衡量立法、司法成败的唯一标准,作为衡量司法工作是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尺度。司法审判作为法制社会解决处理纠纷的重要方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最后一道防线更要将以人为本作为一项司法原则,贯穿于整个审判工作,将公民的权利置于最神圣最权威的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更也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广大审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宗旨,切实树立大信访观念,把对信访工作的关注点,不仅放在如何解决已经发生的信访案件,更重要的是,要把避免、减少信访案件发生贯穿于每个案件和每个案件的每一环节当中去。确保每个法官对每个承办案件都能消除当事人对法官、法院的怀疑,做到个案不留尾巴,从根本上去避免、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二)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实现“两个公正”。
“两个公正”是指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存在价值在司法实务界已得到认可,但从根本上扭转在广大审判人员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司法观念,并付诸于司法实践,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这一点与人们日益渴望程序公正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引发信访的重要原因,严格依照程序法办案,确保程序公正,不仅有利于避免、消除信访案件,也是树立现代先进法治理念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程序法是诉讼程序的法律化,诉讼程序规则是诉讼游戏规则,审判人员作为裁判者,其只有依循法定的程序,才能保证裁决结果的公正,也才能向公民昭示其行为不是恣意的产物,而诉讼参与者也只有看到了这一点,才能使其对结果的公正充满信心,才能相信其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而服法息诉,达到避免、减少因程序裁判不公信访的发生。
(三)规范审判工作的运行程序,强化审判流程管理。审判工作是由立案、审判、执行等几个环节多个步骤有效结合协调统一的运行过程。对这一运行过程的管理即审判流程管理,就是规范案件在立案、审判、执行、卷宗装订归档及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的运行时限及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度,使案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及时的处理。规范审判的运行程序,就是使审判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化,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司法为民,实现人性化审判的根本途径。强化审判流程管理,将审判工作运行程序科学地细化,将细化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协调好,明确时限为责任,这样就会增强审判人员的时限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当事人在每个阶段、环节均能感受到人性化关怀,取得当事人的理解与信任,进一步使当事人能够服判息诉,不因审判工作疏漏而引发信访案件。
(四)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传统审判观念,做好审判工作的延伸。
要做好审判工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但是严格依法办事只能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不一定能收到理想的社会效果,即达到息诉止争社会稳定的效果。这是由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文化知识和立法水平、司法水平、法治化进程不一致决定的,作为审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审判工作中不仅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还要切实做好审判工作延伸,即在充分了解当事人文化法律知识背景下,充分向当事人阐明其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诉讼权利义务、诉讼风险,使当事人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下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和自主意识,最大程度地消除其在事实、法律、审判程序上的疑虑,使其在诉讼活动中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达到当事人与审判人员真心沟通,取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真正服判息诉,从源头上消除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内邱县人民法院
杨峰岭
第五篇:涉诉信访案件分析思路
从近年来各地法院面临的信访实际及党委、人大、政府等部门的关注程度来看,涉诉信访已成为法院面临的主要工作,且已处于与法院的审判、执行同等重要的地位。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的好坏与否,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司法和谐和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当前,法院的大部精力被拖在了涉诉信访案件的处理上。特别是在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期,以稳控、协调、补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偿等为主要内容的涉诉信访就更成了法院的重头工作。长期以来,无理访、重复访、越级访、缠访、闹访等问题,成了法院疲于应付的难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法院形象和法律权威,也给法院正常的审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关注信访,解决民生”发展到今天的“信访难”,涉诉信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初衷何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难以破解的局面?本文以此对涉诉信访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以尝试对影响涉诉信访的相关因素做以分析,并对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的必要性做一思考。
一、影响涉诉信访的因素分析
都说“法院信访工作是密切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渠道。”但从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涉诉信访案件的情况来看,虽然各级法院都付出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但越是起劲的审理,涉诉信访越是“火爆”,倒成了人民法院一个难以解脱的“包袱”。涉诉信访处理过程中的弊端也由此显现:
1、程序提起的随意性。
没有比涉诉信访案件更容易进入程序的了。复查多次的案件,仍然能轻易地通过各种途径再次进入复查程序。一般的诉讼案件要进入程序,法律都规定了严格的起诉条件和审查程序,以及相应的监督程序。而涉诉信访则不然。以申诉再审为例,新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较为明确的提起申诉的条件和审查期限,人民法院也为了增强公开性而创新了申诉听证等审查形式,使其渐趋严格和规范。但在上访人转而向领导机关上访,甚至缠访、闹访,越级上访,亦或扬言进京上访时,各级领导机关随手的签批、转办,即可轻易使案件进入再审程序。由此导致了个别诉讼案件当事人对于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法院裁判仍然申诉不止,企图通过这种渠道引发再审。还有的案件则更是反复再审仍不能息诉。
目前多数人都将案件的质量做为涉诉信访案件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是案件审理不公,才致使当事人不能服判息诉,多方寻求救济。但从申诉案件的实际审查情况来看,真正进入再审程序并被改判的也只占整个申诉案件的3‰左右。从全国法院的涉诉信访案件来看,2003年至2007年通过申诉信访使生效案件被改判、发回重审或驳回起诉的比例也仅为2.51%,申诉信访所涉及的案件存在实体处理和程序违法等问题极少[1]。另外,对信访本身的调查显示,实际上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也只有2‰,有90.5%的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 [2]。
尽管如此,企图通过申诉使案件得以再审的上访人依然在执着地上访,究其原因应当是,涉诉信访向当事人提供了一种在法律程序之外解决纠纷的途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途径的随意性和便捷性,使得申诉信访案件的处理,以及整个诉讼程序,都陷入了一种极为无序的状态。法院在这里面所扮演的实际上就是“消防队员”的角色,哪里着了火就按照指示去哪里灭火。
2、处理结果的非正当性。
由于信访案件的处理没有可以遵守的规范,具体的处理结果取决于上访人与处理单位的协商和讨价还价,因而决定了信访案件从受理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的极大任意性。涉诉信访的这种非规范性,使得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失去了应有的正当性。一件正规的诉讼案件,无论是一审、二审,都是经过严格的诉讼程序,依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去审理的。而当案件经过申诉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或进京上访之后,则往往不强调程序,只强调使当事人满意,不再越级访、进京访就行,必然地导致了上访人在诉讼阶段可能依法不能获得利益,通过上访而获得了。甚至在工作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或政府自己拿钱支付给上访人,满足上访人的额外要求,谋求上访人的服判息诉。其示范效应不仅导致了更多的当事人效仿,引发更多的信访案件的产生,而且也损害了法律原有的既判力。
信访制度本身的这种局限性就决定了,使其不可能以严格规范的程序公正的处理纷争,因为“信访官员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息讼而不是公正合理的解决纠纷” [3]。信访的这种特有的价值追求直接导致了其处理结果的非正当性。
3、案件处理的反复性
在当前这种信访案件的处理模式下,涉诉信访案件的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处理的反复性,多头审查,反复审查,难以终结。程序启动的随意性决定了案件处理的反复性。实践当中对于十几年、几十年的案件,经过几次、几十次的复查处理,还批转由法院复查、再审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因此,“信访难”,难就难在难以终结。只要当事人愿意,他随时会再次缠访、闹访、越级上访,而使得已处理的结果被反复地推翻。“重复复查,多头复查,没有终结和终局性,没有级别规定,只要就个案判决不服上访,不论一审生效的,还是二审终审了的,还是再审甚至再次审又进行了上诉审的,法律设置的救济渠道都走到了,上访县级、市里、省级、中央级等领导机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关都可以批示复查,进入再审,浪费审判资源不说,法律裁判的终极性严重破坏,法律权威严重受损,社会纠纷的解决,法律都不能做出了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平息纠纷。这是现行信访解决机制设置上最大的隐患,法制环境的破坏,意味着国家管理会走向无规范状态。”[4]
而且,从法治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绝对禁止法官如同烙烧饼似的将案件随意翻来翻去的审理。”[5]
4、信访责任的行政性
如今各地都将信访案件的数量,及是否出现上访,做为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进行规定。如出现上访案件,特别是敏感时期出现上访、进京访,则实行“人要回去,事要解决”,否则要进行责任追究,或“一票否决”等。
这种严厉而苛刻的责任和压力,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法院的工作主题成了“息讼”,而不再是“公正与效率”。在案件审理更多的考虑是“案结事了”,而不是“公平与正义”。当前调解成为了法院的时代潮流,即是法院面对信访压力而做出的首要选择,实践中出现的“强压硬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调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法院和法官的政治风险。如不能调解或调解不成,“息讼”就成了法官最主要的目标。宁可做出不公正的处理结果,也不能因为公正审理而引发上访。实际上,“法院已经陷入了一个减少信访的外部压力→审判目的扭曲→更少的公正→社会信任的流失→更多的上访→更大的信访压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6]
形成以上弊端,缘于对涉诉信访的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将信访做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个渠道,削弱了司法权威。由于信访案件的提起及处理上,具有非程序性和非规范性的特征,其与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有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中,程序性的要求又是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特征:第一,高度的程序性使双方的诉求得以表达,便于最大限度地发现真实,使解决纠纷的决定尽可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第二,高度的程序性使解决纠纷的过程得以展示,有利于遏制纠纷解决者高下其手,从中渔利;第三,高度的程序性便于取得当事人对结果的认同;第四,严格的程序也有“切断纠纷”的意义,它使解决的结果成为“最终的”。[7]
正因为如此,中国农民问题实证研究学者于建嵘认为,现行信访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功能错位。“信访制度本质应该是收集和传达老百姓民意的一种制度设计,相当于一个秘书的角色。但现在却成了老百姓最后一种救济方式,而且被视为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8]“这种试图用行政救济替代司法救济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在客观上会消解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这一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9]
二是没有把握涉诉信访所特有的与一般信访的不同的要求。忽略了涉诉信访的诉讼性的基本特征,将其混同于一般的“信访事件”来对待和处理。
三是实际工作中的做法使信访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正如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应星撰文所言,“信访制度是一个充满了悖论和矛盾的现实。一方面,国家一直强调要打破官僚主义的阻碍,不能对正常的上访群众搞拦堵;另一方面,国家又一再要求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尽量减少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10]
而且,坚持以现有状态开展涉诉信访工作,必然地导致了诸如信访案件急剧上升、人民法院不堪重负、司法公信力受到损害、司法权威面临严重挑战、公平正义原则受到质疑等等后果。更为严重的是诉讼不再被作为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而代之以信访,群众不再信仰法律而追求法律之外的上访。这显然是与建立法治国家,追求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因此,实有必要对涉诉信访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其定位的回归。
二、对涉诉信访的定位分析
从信访的发展历史来看,信访的最初的定位应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新中国信访制度的确立,最早可以上溯到建国初,政务院1951年6月7日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来访工作的决定》一般被视为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对该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应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1年6月至1979年1月的大众动员型信访。1951年5月16日,毛主席作了《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的批示,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 从领导人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化的信访,一开始就被当成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这是信访制度的首要功能。同时它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监督,防止党的腐败堕落,以及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贯彻党的政策、实现社会动员等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二是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的拨乱反正型信访。在这一时期,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信访的人数之多,解决问题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解决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三是1982年2月至今的安定团结型信访。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至此,信访制度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正常司法救济程序的补充程序,通过行政方式来解决纠纷和实现公民的权利救济,而且很多群众已将信访看成了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一种方式。[11]
涉诉信访也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作为司法救济程序的一种补充程序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了信访案件中的重点,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涉诉信访的范围和种类也被无限扩大,思想认识和处理方式也极不统一。
涉诉信访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是2004年4月26日最高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涉诉信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这次会议将“涉诉信访”定义为: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要求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来信来访,主要包括告诉、申诉、申请再审。当事人对法院判决、裁定执行案件的上访、缠访、闹访、聚众访等都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下。
对涉诉信访的这一定位应当是准确而精当的。因此,应当在这种定位下来明确涉诉信访的范围和种类:
1、涉诉信访,必须是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的来信来访。
既然是涉诉信访,就必须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或者是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或者是有枉法裁判的问题等,要求法院解决。
2、涉诉信访,必须是要求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来信来访。
即涉诉信访案件能够被纳入到诉讼程序之中,法院可以按照诉讼程序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而不是要求法院完成某种非诉讼行为,也不是要求法院离开诉讼程序,随意地去处理。而且,涉诉信访案件本身也应当具有程序性要求,其提起、审理、终结都应具有诉讼程序的特点。在司法程序终结之后,再就案件进行的信访,要求解决实际困难,或者给予经济上的救济等等需要行政解决的事宜,就不应当再纳入到涉诉信访的范围之内。
3、涉诉信访的主要类型应当是告诉、申诉和申请再审。
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申诉类信访、催促类信访和咨询类信访。其中,申诉类信访是涉诉信访案件的重要内容,即申诉人以原生效判决、裁定错误、程序违法、审判作风等为由,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向法院申诉,申请再审的案件。这类信访案件是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的核心内容。而且新的“民事诉讼法”也主要是解决了申诉条件、期限等问题,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明确的程序依据。
在诉讼及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为催促审理、催促执行的,以及反映法院干警违法行为的,也是涉诉信访的一项内容。至于到法院咨询法律问题的,严格来说不能当做涉诉信访案件来对待。除此之外的其他问题,都不应当纳入到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的范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院的涉诉信访的内容主要是处理申诉类的信访。即审查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符合的进入再审程序审理,不符合的予以驳回。
4、涉诉信访做为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部分,仍然要坚持“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以牺牲“公正”来追求“息讼”,不是涉诉信访的审理方式和价值追求。
三、解决涉诉信访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涉诉信访审理机制
在当前,解决涉诉信访难题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种模式是建立三审终审制度,逐步取消涉诉信访。笔者也倾向于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认识:
1、信访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够成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信访也不能够替代诉讼而成为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只能是诉讼。
2、以规范的三审终审替代不规范的申诉再审,有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促进司法公正。
申诉再审制度,最终是以牺牲司法的权威为代价的一种制度设计,也是以追求个案的公正牺牲法制制度的一种制度设计。我国诉讼制度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即一件案件经过两审之后即为终审,立即生效。但是由于申诉再审制度的存在,两审之后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审。相反,在两审之中不能得到的利益,还能在两审之外通过申诉来实现。司法的即判力和权威受到了申诉再审的严重挑战。一项生效判决,如果面临随时都能被通过其他方式予以变更或撤销,已经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随时都可能被颠覆,那么司法的公信力将在公众的心目中荡然无存。而申诉再审则恰恰是为随时变更或撤销生效判决而设立的。这项制度在破坏司法即判力和权威的同时,也造成案件反复再审,难以终结,使争讼的权利义务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
申诉再审的多渠道,也为干预司法审判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除了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申请再审、本院发现再审、上级法院指令再审或提审、检察机关抗诉再审等等之外,党委、人大等等权力机构的批示,媒体的炒作,群体的上访或个人的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甚至政府信访部门的批转,都将引发再审。试想,一份生效裁判作出后,其效力面临着怎样的考验!
3、实行三审终审,必须取消申诉再审制度。否则,将与二审终审制度一样,终审不终,流于形式。
既要坚持司法裁决的应有权威和既判力,又要保证合法权益的救济渠道,以规范的三审终审替代不规范的申诉再审,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第二种模式是建立与信访相适应的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
在当前还不能马上取消信访制度的情况下,做为一种过渡性的处理方式,就是坚持以“程序化”为原则,以彻底解决纠纷为目的,建立与信访相适应的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以设定法定的涉诉信访审理程序来规范申诉信访案件的“无序化”状态。
1、严格涉诉信访案件的范围,克服涉诉信访的随意性。
涉诉信访案件是在司法程序中或司法程序终结后的一种救济手段,但不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决定性手段。一般而言,通过严格而公开的两审诉讼程序,已足以公正地审理案件,申诉信访和再审程序只是一种补救手段。因此法院审判工作的重点在于正常的一、二审程序,并不在于处理信访的这种补救手段上。但实践中,却相反的基于对原一、二审的完全不信任而高度重视了申诉和再审。这种高度的重视背后,却不是严谨而规范的程序和严格的执行法律,而是以“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或“跟踪堵截”等方式为主的“无序化”状态。因此,要重视信访案件的处理,必须遵循严格的审查程序。
涉诉信访的随意性,体现在进入程序随意和处理结果随意。新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诉再审规定了较为明确而严格的十三项条件,当前,应当严格执行这项规定,对不属于法院审理及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依法驳回。同时,对各级机关要求转办的信访件,亦应按此规定进行审查。不能硬性要求法院必须进入再审程序,也不能硬性要求对不属于法院审理的案件也由法院审查。
2、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必须坚持程序性原则,克服涉诉信访的不规范性。
涉诉信访作为权利救济渠道,必须走向程序化、法制化。正如罗素所说,一个现代社会,对于法律和秩序的需要是基本的,只有依靠法治和秩序才是通向稳定、自由、和谐以及真正长治久安的根本。坚持程序是审理案件的基本要求。涉诉信访案件的不规范,体现在审理无程序,处理不正当。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主要内容也在于要使涉诉信访案件的审理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处理结果亦应当公正。
首先,应规范申诉复查的相关程序。申诉复查程序的不规范,特别是在申诉听证的范围、程序等方面的不规范,造成各地、各级法院在处理申诉问题上的不统一,也是申诉人不服驳回申诉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最高法院能够规定一个明确的“关于申诉复查程序”的统一规定。
其次,对进入再审程序的,在审理中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审理程序,坚持公开审理,以防止处理结果上的随意性。
第三,对于在信访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非程序性的制度和措施,如全员信访、院长接待、联席会议等,在实际操作中也应力争使之程序化。
3、严格执行诉讼法关于申诉再审的规定,克服涉诉信访的行政性。
特别是当前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将上访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规定并考核的做法,是与涉诉信访案件的涉法性不相符合的,也与法律的规定不相符合的。涉诉信访,其基本的体现就是与法院审理的案件相关联,就应该遵循审理案件的要求和程序,以应有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来化解信访问题。
而且,上访又是当事人的权利,无正当理由不能剥夺。法院审理案件,又很难做到使各方都满意。上访应当是审理案件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法院还审理案件,无论怎样去做,都不能避免当事人的上访。
另外,当事人也掌握到法院的这种困境,动辄以上访、曝光相要挟,干扰和动摇法院公正司法、公正审案的信念和决心,以达到其不正当利益的实现。
4、建立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克服涉诉信访案件的反复性。
涉诉信访案件在程序上能够被终结,是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能够被终结,才不会就一件案件反复审查;能够被终结,其处理结果才会有权威;能够被终结,其所争议的标的才能维持稳定状态,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无休止的申诉引发无休止的复查,无休止的复查又引发无休止的申诉,直至闹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这个恶性循环只有在确立信访程序终结制度后,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同时,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扼制重信重访和无理上访。
有学者建议,一是确立两级复查终结制,凡信访案件经过两级复查,给予明确结论的,即应视为终结,再越级上访即应视为无理上访;二是建立信访案件登记备查制度。凡是上级信访部门或上级法院受理的上访案件,应当建立登记备查档案材料,将案由、上访理由、复查结论登记在卷,对于已经登记备案而无新的上访理由重复上访的,应不予受理;三是尽快建立信访信息联网系统,将所有信访案件信息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凡是到上级部门上访的,应首先查询信访案件信息资料,对于初访的应给予受理和处理;而对于已经登记,并有两级明确处理结论,本次上访又无新的证据和理由的,应不予受理。[12]
笔者以为,除建立以上终结制度之外,还应该明确终结的程序。即对于终结的信访案件,必须进行公开听证,并明确此次处理之后,对该信访案件永不复查。而且上下级机关之间要统一口径,不给上访人无理上访以任何的希冀和幻想。
同时,还要设立相应的惩戒制度,对于已经终结的信访案件,上访人拒不执行法院裁判,企图闹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扰乱社会秩序,可以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有的法院也已经在尝试实行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如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对于法院已作出终审裁决而当事人又反复申诉、上访的案件,经审查确无问题,法院经公开进行听证,可裁定终结信访程序。若当事人继续违法上访,可给予批评教育、司法拘留,直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种实践已经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但是,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审理机制,仅只能做为过渡时期的一个方式,但不能做为长久之计。从长远来看,由于信访本身的反制度、反程序,以及做为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对司法职能的损害等因素的存在,“强化信访无疑于饮鸩止渴”[13],弱化乃至逐步取消涉诉信访,建立完全的三审终审制度,强化司法的最终权威才是解决涉诉信访难题的根本之策。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