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平区国地税联合多举措推进非正常户管理
开平区国地税联合多举措推进非正常户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2 字号:【 大 中 小 】
一是及时交换信息,协同管理同步。国地税双方定期将非正常户认定清册及解除信息传递给对方,通过筛选比对原认定信息,根据纳税人状态、双方均认定状况、非正常户后续管理、证件失效和非正常户注销等不同情形分别进行处理,并及时互换比对结果反馈资料,形成双方信息互通,管理同步。二是加强合作管理,依法规范非正常户。该局与地税局互相将非正常户认定清册进行传递,经双方共同协商,分别督促纳税人尽快到认定机关办理非正常户解除手续并接受处罚,纳入正常管理。对一方已办理注销的,由非正常户状态的机关核实欠税信息及发票缴销信息,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注销手续。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常态化管理非正常户。国地税局合作管理非正常户初见成效,两局共同研究在合作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探索、协商,使此项工作细化和规范,并纳入常态并持续进行。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切实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第二篇:非正常户管理
浅谈对非正常户管理的几点认识
“非正常户”是指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对“非正常户”的管理一直是税收征管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
一、“非正常纳税户”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因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了解或对税收政策理解错误,由于经营地址变更,不向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使税务机关在原地址找不到纳税人而形成非正常户。
(二)已经解散、破产,但因怕麻烦等原因,既不办理工商登记注销手续,也不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长期“挂帐”,形成有“户”无申报的非正常现象。
(三)由于经营不善,经济效益日益下降,达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连续几个月的不申报纳税,管理员来催缴或采取措施就“关门大吉”给税务局玩起“失踪”游戏。
(四)还有一些非正常纳税户是故意偷税逃税,长期躲避税收征管与稽查,“打一枪换一地方”不断变更名称、地址,使税务机关无法征管。
(五)一部分纳税人为了套取贷款而办理了税务登记,而实际没有任何营业项目,税务机关永远找不到人。
二、非正常户给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扰乱了日常税收征管秩序。有些企业开业之初纳税相当正常,可是后来连续几个月发生零申报,不久就在未办理任何手续情况下莫名其妙的不再申报了;有的企业申请注销后怕被清算补税罚款,先变成长期零申报,进而就自动停止纳税申报,特别是投资规模小的个体工商户,一旦生意不好就“关门歇业,人去楼空。”这种多变现象,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破坏了正常的纳税秩序,使管理人员花费不少精力忙于应对其查询,增加了许多无效劳动。
(二)造成税款大量流失。部分纳税人利用非正常户管理的漏洞进行逃税、偷税,有些纳税人在实现收入后,连续数月不申报纳税,继而被转为非正常户后其应纳的税款也无法追回,偷逃了国家的税款。更有甚者,有些失踪了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不仅逃避了纳税义务,而且带走了发票。这就给不法之徒实施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条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加强非正常户的税收管理,是坚持依法治税,严密征收管理,防范和遏制税收流失的迫切需要,应该列为当前基层税收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加强对非正常户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堵塞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监控,税务机关针对非正常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各环节入手,严把“四关”使“非正常户”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一)加强宣传,严把源头关。对新办户进行培训,从日常征管和催报催缴等方面加强申报责任宣传,告知纳税人申报义务及不申报的法律责任,让纳税人全面了解税收业务;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完善税收管理员责任,跟踪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到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非正常户的形成。
(二)多方协作,严把认定关。通过与公安、国税、工商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查找非正常户在其他部门的经营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现场进行核查,积极查找非正常户的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和合伙人;加强与街道和招商引资部门的合作,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多途径掌握纳税人情况,积极做好非正常户的事前核查认定,确保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规范执法,严把处罚关。定期集中开展非正常户清理整顿工作,对已认定的各类非正常户进行分类治理:对被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人暂停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的使用;对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场所、网站或其他媒体上进行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公告;对恢复履行纳税义务或被查找到的,根据征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建立非正常户恶意逃避纳税义务黑名单制度,对于纳税人恶意采用非正常户实施偷逃税款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将其列入黑名单,在公开的媒体上公告其违法行为,加大其违法成本。
(四)完善制度,严把考核关。强化对非正常户认定质和量的考核,对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将控管率作为考核税收管理员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未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非正常户认定、公告、解除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有关人员,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第三篇:非正常户管理工作总结
关于清理整顿非正常户工作的总结
为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强化税源监控,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市场经济正常秩序,根据区局及市局的有关要求,XX地税局于20XX年X月开展非正常户清理整顿工作,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对“非正常户”的认定管理
(一)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并经税务机关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的,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无欠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
2、有欠税的,如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如有可以强制执行财物的,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后,认定为“非正常户”。
(二)各征管所对之前已认定为“非正常户”和“证件失效户”的户管进行清理。遇有欠税且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的,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二、对“非正常户”进行跟踪管理
(一)税收管理员在认定纳税人为“非正常户”时,经征管系统数据比对,发现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同时还担任本地其他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第一时间将信息通过征管系统发送至相应征管所的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接到信息后,及时督促该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到认定征管所办理相关手续,并于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录入征管系统;税收管理员自认定程序发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根据对方征管所税收管理员的回复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经审核无法正常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的,则按上述认定办法认定为“非正常户”,同时征管系统自动将此“非正常户”信息发送至相关征管所的税收管理员平台,以便横向跟踪管理和监控。
(二)XXX税务局在非正常户认定的次月,在办税场所(办税服务厅)和税务网站上对外公告非正常户。纳税人为企业或单位的,公告企业或单位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经营地点;纳税人为个体工商户的,公告业户名称、业主姓名、纳税人识别号、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经营地点。
(三)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纳税人,征管机关宣告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同时征管系统将纳税人状态自动转为“证件失效户”状态,并在税收管理员平台上显示相关证件失效信息,税收管理员及时打印《证件失效户确认书》,归入纳税人档案保存。但对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我局采取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的措施,征管系统自动操作调整状态为“证件注销”,同时在税收管理员平台提示信息,并由税收管理员核实后打印《证件注销确认书》,归入纳税人档案。
(五)对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户管状态为证件失效、证件注销的纳税人前来办理纳税申报或其他税务事项的,我局先对该纳税人进行检查,并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经批准后再重新办理开业登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实施正常管理。
(六)对已作为“非正常户”,且尚有欠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或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我局自认定之日起一年内每季度到原经营地进行一次实地核查,并将实地核查结果以书面资料形式存入该纳税人档案。对欠缴税款金额较大的“非正常户”,同时经征管系统数据比对结果发现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在本地其他区域还在正常经营的,则提请市局稽查部门进行专项检查。
三、加强第三方信息交流、交换
(一)加强非正常户信息交换,形成对“非正常户”管理的工作合力。对列为“非正常户”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申报办理新的税务登记的,局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限量供应发票。
临时税务登记有效期限到期,征管系统自动实施票控。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在异地为“非正常户”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的,通知其回原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涉税事宜。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在原税务机关办结相关涉税事宜后,方可申请转办正式的税务登记。
(二)定期将税务登记“非正常户”信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
对被其他征管分局认定为“非正常户”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我局及时建立了预警机制,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加强跟踪管理,确保税务登记户数、信息的准确性。
“非正常户”的认定、清理是税务机关日常征管工作之一,科左中旗地税局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目前,我局非正常管户占全部管户的0.36%,指标质量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XXXX税务局
二ΟXX年X月XX日
第四篇:非正常户管理总结
关于清理整顿非正常户工作的总结
为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强化税源监控,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市场经济正常秩序,根据区局及市局的有关要求,科左中旗地税局于2011年6月开展非正常户清理整顿工作,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对“非正常户”的认定管理
(一)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并经税务机关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的,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无欠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
2、有欠税的,如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如有可以强制执行财物的,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后,认定为“非正常户”。
(二)各征管所对之前已认定为“非正常户”和“证件失效户”的户管进行清理。遇有欠税且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的,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二、对“非正常户”进行跟踪管理
(一)税收管理员在认定纳税人为“非正常户”时,经征管系统数据比对,发现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同
时还担任本地其他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第一时间将信息通过征管系统发送至相应征管所的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接到信息后,及时督促该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到认定征管所办理相关手续,并于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录入征管系统;税收管理员自认定程序发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根据对方征管所税收管理员的回复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经审核无法正常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的,则按上述认定办法认定为“非正常户”,同时征管系统自动将此“非正常户”信息发送至相关征管所的税收管理员平台,以便横向跟踪管理和监控。
(二)科左中旗地税局在非正常户认定的次月,在办税场所(办税服务厅)和税务网站上对外公告非正常户。纳税人为企业或单位的,公告企业或单位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经营地点;纳税人为个体工商户的,公告业户名称、业主姓名、纳税人识别号、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经营地点。
(三)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纳税人,征管机关宣告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同时征管系统将纳税人状态自动转为“证件失效户”状态,并在税收管理员平台上显示相关证件失效信息,税收管理员及时打印《证件失效户确认书》,归入纳税人档案保存。但对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
《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我局采取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的措施,征管系统自动操作调整状态为“证件注销”,同时在税收管理员平台提示信息,并由税收管理员核实后打印《证件注销确认书》,归入纳税人档案。
(五)对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户管状态为证件失效、证件注销的纳税人前来办理纳税申报或其他税务事项的,我局先对该纳税人进行检查,并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经批准后再重新办理开业登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实施正常管理。
(六)对已作为“非正常户”,且尚有欠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或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我局自认定之日起一年内每季度到原经营地进行一次实地核查,并将实地核查结果以书面资料形式存入该纳税人档案。对欠缴税款金额较大的“非正常户”,同时经征管系统数据比对结果发现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在本地其他区域还在正常经营的,则提请市局稽查部门进行专项检查。
三、加强第三方信息交流、交换
(一)加强非正常户信息交换,形成对“非正常户”管理的工作合力。对列为“非正常户”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申报办理新的税务登记的,局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
证及副本,限量供应发票。
临时税务登记有效期限到期,征管系统自动实施票控。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在异地为“非正常户”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的,通知其回原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涉税事宜。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在原税务机关办结相关涉税事宜后,方可申请转办正式的税务登记。
(二)定期将税务登记“非正常户”信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
对被其他征管分局认定为“非正常户”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我局及时建立了预警机制,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加强跟踪管理,确保税务登记户数、信息的准确性。
“非正常户”的认定、清理是税务机关日常征管工作之一,科左中旗地税局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目前,我局非正常管户占全部管户的0.36%,指标质量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左中旗地方税务局
二Ο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多举措推进执行工作
多举措力争解决执行难问题
作者:郝伟
2016-11-16
从9月27日起,河北省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飓风行动”拉开帷幕,县法院积极响应号召,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执行难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法律文书生效但是却得不到兑现,严重损害司法公正,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康保县法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措并举重点推进执行工作。
一、穷尽执行手段,提高执行效率。积极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限制高消费等新执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执行工作效率。通过惩戒措施对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对缓解“执行难”问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司法为民。对涉及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人身伤害赔偿费、农民工工资、以及申请执行人为特困群体的案件高度重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最大限度地方便其申请执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及时兑现,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坚持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认真落实司法救助的规定,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又极度困难的案件,进行执行救助。
三、讲究执行方法,推进和谐执行。在执行中,我院努力拓展执行方式,要求执行人员必须树立和谐执行、高效执行的理念,积极利用“放水养鱼”等方法做好执行工作。注重引导,采取对被执行人惩戒和说服教育并行的方法,努力促成执行和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