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交通部1996年9月25日发布,1997年1月1日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上交通管理,保障港口、船舶、设施和人命、财产的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维护国家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管辖的水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一切船舶、设施和人员以及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有关作业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机关。
第二章 船舶、设施及人员
第四条 船舶必须具有相应的有效证书,并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合格船员。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轮机员、无线电报务员、话务员和GMDSS船舶无线电人员,应持有有效的相应等级和航区的适任证书。
第五条 设施应按国家规定,配备掌握避碰、信号、通信、消防、救生等专业技能的人员。
第六条 船舶应配备符合国家规定或国际公约规定的防污染设备,并持有有效的技术证书和文书。
第七条 船舶必须接受主管机关的安全检查,并按照《船舶安全检查通知书》或《港口国管理检查报告》的要求,对存在的缺陷予以纠正或改善。
第八条 船舶装载货物不得超载,客船、渡船、旅游船不得超定额载运旅客,任何船舶不得超航区、超航线航行。
第三章 船舶预报
第九条 外国籍船舶进口,船方或代理人应在七天前申请办理进口手续,经主管机关审批后,方可进口。
第十条 进入本港的外国籍船舶,应在预计抵港24小时前预报抵港时间;航程不足24小时的,应在驶离上一港口时预报抵港时间。
第十一条 外国籍船舶在正横朝连岛时,应报告船舶正横朝连岛时间及抵港的准确时间,同时接受主管机关的指令。
第十二条
五百总吨以上的中国籍船舶,应在预计抵港八小时前,或驶离上一口岸时,向主管机关报告抵港时间,如有变更,应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 中国籍船舶在通过大公岛和小公岛连线时,应以甚高频无线电话在08频道向主管机关报告。
第十四条 船舶总长度超过二百米、或载运危险货物以及拖带长大物体的船舶,应在预计抵港三天前预报。如有变更,必须及时报告。
第十五条 船舶应在进口预报中报告船名、国籍、呼号、长度、吃水、装载货物数量,装载危险货物的船舶应详细报告危险货物品名、性质、数量、包装和装载位置。如有变更,应随时报告。
第十六条 外国籍船舶和五百总督以上的中国籍船舶因避风、船舶故障、海上交通事故、人员急病等原因需进港时,应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如情况紧急,可在进港的同时向主管机关报告。
第四章 航行与停泊 第一节 进、出港
第十七条 外国籍船舶和五百总吨以上的中国籍船舶进(出)港必须按青岛港规定航线航行:
自35°56′24″N、121°05′00″E至35°56′24″N、120°46′42″E,航向270°(090°),或者
自35°43′15″N、120°53′09″E至35°56′24″N、120°46′42″E,航向338°(158°),自35°56′24″N、120°46′42″E航向283°(103°)至引航站。
第十八条 团岛转向处实行分道通航制,五百总吨以上船舶进出应分别在分隔线的右侧通航分道航行。
分道通航转向点为36°02′00″N、120°15′56″,位于团岛灯塔至3号灯浮连线上;自转向点起正北(000°)伸延长度500米,向东南向(103°)伸延900米为分道通航的分隔线;分割线向两侧各伸延宽度500米,在此范围水域内为分道通航区域。
第十九条 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水域内有水上飞机演练时,船舶进(出)港应按预备航线航行:
由大港航道36°04′18″N、120°15′44″E经36°04′18″N、120°15′39″E和36°02′33″N、120°15′15″E,进入通航分道。
第二十条 客船必须按规定航线航行,并显示规定的标志和灯号。
青岛至黄岛轮渡航线:
自36°04′03″N、120°17′35″E至36°02′39″N、120°14′34″E。
第二十一条 在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以内水域,五百总吨以上船舶航速不得超过10节;高速船艇航速不得超过16节。
第二十二条 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内各航道禁止五百总吨以上船舶追越。
第二十三条 从事拖带的船舶在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内拖带航行,自拖船船尾至被拖船或被拖物尾部的总长度不得超过300米。不得在航道上发放或解脱拖带缆。
第二十四条 凡从事国内航行的中国籍船舶,无论沿海航行船舶或国际航行船舶,必须在进港后或出港前办理签证。
第二十五条 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体船等或装有危险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和过境均须办理签证。
第二十六条 对进出港载运爆炸品、闪点低于23°C(闭杯)的散装易燃液体、散装液化气体或其他特殊种类危险货物的船舶,主管机关实行强制护航。
第二十七条 外国籍船舶进出港、移泊、试航必须申请引航员引航。码头移泊需要全动缆的船舶,亦应申请派引航员。
第二十八条 船舶在航行、移泊时,船上的附属艇筏、舷梯和吊杆等不得伸出舷外;靠泊时非作业需要,吊杆不得伸出舷外。
第二十九条 船舶必须按照主管机关的指令,在指定的锚地、引航站抛锚停泊。除获得特许外,不得在锚地、引航站以外的水域抛锚停泊。
(一)引航站位置:
以36°02′00″N 120°18′16″E为圆心,半径3链的水域范围。
(二)青岛港内锚地位置:
A:36°06′00″N 120°12′40″E、B:36°07′36″N 120°13′13″E、C:36°07′36″N 120°16′40″E、D:36°06′00″N 120°16′50″E、E:36°04′18″N 120°16′30″E、F:36°04′18″N 120°14′30″E、G:36°06′00″N 120°14′30″E。
(三)青岛港油轮锚地位置 以下四点连线内水域范围:
A:36°05′42″N 120°12′32″E、B:36°05′42″N 120°14′00″E、C:36°04′51″N 120°12′32″E、D:36°04′51″N 120°14′00″E。
(四)青岛港前海一号锚地(检疫锚地)位置 以下四点连线内水域范围:
A:36°00′46″N 120°20′41″E、B:36°00′46″N 120°21′58″E、C:36°00′12″N 120°20′51″E、D:36°00′12″N 120°21′42″E。
(五)青岛港前海二号锚地(临时锚地)位置 以下四点连线内水域范围:
A:35°57′30″N 120°21′54″E、B:35°57′30″N 120°22′42″E、C:35°58′54″N 120°21′24″E、D:35°58′54″N 120°23′36″E。
(六)青岛港前海三号锚地位置: 以下四点连线内水域范围:
A:35°57′30″N 120°24′30″E、B:35°57′30″N 120°26′30″E、C:35°58′54″N 120°25′18″E、D:35°58′54″N 120°27′18″E。
(七)国内外大型船舶避风锚泊区域:
36°04′12″N 120°14′00″E、36°04′12″N 120°16′30″E、36°06′00″N 120°14′00″E、36°06′00″N 120°16′30″E。
(八)国内五百总吨以下运输船、渔业船避风锚泊区域: 36°06′00″N 120°14′18″E、36°06′00″N 120°12′30″E、36°07′30″N 120°14′18″E、36°07′36″N 120°13′00″E。
(九)日本渔船避风锚泊区域:
36°05′18″N 120°12′18″E、36°05′18″N 120°14′00″E、36°06′00″N 120°12′30″E、36°06′00″N 120°14′00″E。
(十)驻青岛海军舰艇避风锚泊区域: 1、36°06′00″N 120°16′30″E、36°06′00″N 120°14′18″E、36°07′30″N 120°16′36″E、36°07′30″N 120°14′18″E 2、36°04′12″N 120°14′00″E、36°05′00″N 120°12′06″E、36°05′18″N 120°14′00″E、36°05′18″N 120°12′18″E 第三十条 船舶严禁在禁止抛锚及捕捞区内抛锚、拖锚和捕捞。
禁止抛锚及捕捞区:
(一)在36°04′00″N 120°14′00″E、36°03′12″N 120°17′00″E联线与36°03′27″N 120°14′00″E、36°02′40″N 120°16′56″E联线之间的水域。
(二)在36°02′42″N 120°20′00″E、36°00′48″N 120°18′00″E联线与36°03′36″N 120°23′16″E、35°59′48″N 120°18′30″E联线之间的水域。
第二节 停泊
第三十一条 船舶在锚地停泊期间,移换锚位须报主管机关许可。
第三十二条 船舶在港内或锚地停泊期间进行下列事项,必须事先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后方可施行:
(一)施放救生艇、筏或其他浮具;
(二)检修主机、锅炉、锚机、他、舵机、电台;
(三)试汽笛、试车、试航;
(四)校正罗经或无线电测向仪;
(五)烧焊或明火作业,一般船舶需提前24小时、油船需提前48小时提出申请;
(六)熏蒸,应提前三天书面申请,作业时显示相应的信号。
第三十三条 船舶载停泊期间,应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值班人员,保持应急能力。
第三十四条 船舶在码头靠泊期间,供人员上下的舷梯必须稳固,并设有防护设备,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两舷可能影响他船、码头和人员上下的排水口应加罩覆盖。
第三十五条 船舶应为港口作业人员提供安全作业条件。在作业前,对载货舱、室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并应直接或通过代理人介绍货物和通风情况。
第三十六条 五百总吨以上船舶需并靠作业的须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作业完毕,应立即离开。
第三十七条 获准进港避风的船舶,进港、停泊、疏散必须严格服从主管机关的统一指挥。
第三十八条 外国籍船舶在本辖区海域或非对外开放港口避风或临时停泊,除向主管机关办理申请批准手续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抛锚时间、位置和驶离时间;
(二)遵守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接受检查和询问,并听从指挥;
(三)未经当地有关部门批准,船上人员不得登陆,不得装卸货物。
第三十九条 船舶、设施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主管机关有权禁止其离港、或令其停航、改航、停止作业:
(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
(二)处于不适航或不适拖状态;
(三)发生交通事故,手续未清;
(四)未向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交付应承担的费用,也未提供适当的担保;
(五)主管机关认为有其他妨害或者可能妨害海上交通安全的情况。
第五章 信号与通信
第一节 信号
第四十条 船舶在朝连岛以内水域,日出后至日落前应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进出港、移泊、试航,还应悬挂呼号旗,日落后日出前应按国际信号显示灯号。
第四十一条 船舶无论进出港航行或试航、停泊,均不得鸣放火箭信号、火焰信号、信号弹或烟花爆竹等。
第二节 通信
第四十二条 船舶抵港后,不得使用无线电发报机;任何台、站或船舶不得在甚高频无线电话16频道进行与遇险、安全或呼叫无关的通话。
第四十三条 船舶在进出港航行、锚泊期间,应开启甚高频无线电话,守听16频道,监听08频道。锚泊期间海上有七级以上强风时,应有人值班,昼夜守听。
第四十四条 外国籍船舶或五百总吨以上中国籍船舶靠、离泊或在锚地、引航站抛锚或起锚,必须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报告主管机关,外国籍船舶有引水员在船的,通话由在船引航员执行。
第四十五条 船舶发生海上交通事故时,必须开启甚高频无线电话在以上规定频道守听,以利于搜寻救助和信息传递。
第三节 航行警告
第四十六条 获准从事水上水下作业的单位,应在施工七天前向主管机关书面申请发布航行通告或航行警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作业内容、方式、安全措施以及船舶、设施和单位的名称。
第四十七条 从事航行能力受到限制的超高、超长、笨重拖带作业的船舶,应在启拖至日三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拖与被拖船、物名称;启拖时间;启始、终到及主要转向点位置;拖带总长度;航速。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一节 助航标志
第四十八条 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港口水域或相关陆域设置、移动、拆除、破坏或遮蔽助航标志、导航设施。
第四十九条 禁止任何船舶或设施在助航标志上系泊及其他损坏助航标志或导航设施的行为。
第五十条 船舶损坏助航标志或导航设施,必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并负责修复。无修复能力的,可委托航标管理部门代为维修,所需费用由当事船舶承担。
第二节 航道
第五十一条 船舶在航道发生交通事故,如有沉没危险时,应在向主管机关紧急报告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驶离或拖离航道。
第五十二条 对沉没在港口或沿海水域的船舶或其他物体,主管机关将视情况通知沉船沉物所有人限期打捞清除,或立即组织打捞清除,全部责任和费用由沉船沉物所有人承担。
第五十三条 航道维护部门应保持航道、航槽和泊位的技术要求。定期维护测量后,应将测量图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机关审核,并按照主管机关审定的技术标准执行。
第三节 水域秩序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在本辖区水域进行水上、水下作业,或设置设施,应向主管机关递交申请书并附有关批文和资料,批准后按要求施工。擅自作业的,主管机关有权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或限期拆除。
第五十五条 任何船舶不得在本辖区水域内抛弃废物。疏浚挖取的泥沙等,应经主管机关许可,在指定地点吹送上岸或在指定的抛泥区抛放。
第五十六条 禁止在航道、茅盾、引航站、港池及附近水域捕鱼、垂钓、游泳、射击以及其他妨碍水上交通安全秩序的行为。
第五十七条 在本辖区水域从事水产养殖必须向主管机关申请,并在主管机关划定的水域内作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非养殖区水域从事养殖。
第七章 防止船舶污染
第五十八条 所有进港的空载油轮留存的压舱水不得少于该油轮载重量的四分之一,主管机关对于不按规定留足压舱水的油轮,要调查其压舱水的去向,并视情况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 船舶在本辖区水域内从事下列事项,须递交书面申请并经主管机关批准:
(一)洗舱作业、液化气体舱驱气;
(二)特殊情况下,需要排放压舱水、洗舱水、舱底水及其他油污水;
(三)冲洗装载有毒物质及其粉末覆盖的甲板;
(四)使用化学消油剂、分散剂及其他化学剂;
(五)在港内焚烧或处理油类污染物、废弃物。第六十条 船舶申请排放油污水、残油、洗舱水经主管机关许可后,必须排放到主管机关认可的港口接收设施。
第六十一条 船舶不得违反规定向水域倾倒船舶垃圾。船舶应在到港后,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批准后招请垃圾船或车清除,并载入《垃圾记录簿》备查。
第六十二条 从事接收船舶废弃物的单位或船舶须报主管机关批准,并持主管机关核发的许可证作业。
第六十三条 船舶应在主管机关核准的码头或指定的锚地、水域进行油类作业,采取严密的防火安全措施和防污染有效措施。
第六十四条 船舶向空中排放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法规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六十五条 船舶应按规定配备和认真执行船上污油应急计划,并接受主管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六条 船舶修造、拆解或打捞单位,应备有足够的防污染设备,施工作业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
第六十七条 船舶在进行海上倾倒废弃物作业之前,必须向主管机关交验批准文件,主管机关核实、签证后,方可出港。
第六十八条 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记入《油类记录簿》和《航海日志》,同时报告主管机关,接受调查处理,并应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向主管机关递交报告书。
第六十九条 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主管机关有权强制采取避免或减少这种污染损害的措施,包括强制清除或强制拖航。
第八章 危险货物
第七十条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港或过境,应在抵港三天前(航程不足三天的,在驶离出发港前)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向主管机关递交《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经主管机关批准后,方可进港、起卸或过境。
第七十一条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出港,应在开始装货三天向主管机关递交《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申报单》及有关单证,经批准后方可装船。
第七十二条 托运人应于装货三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危险货物安全适运申报单》,并附必要的单证,经批准后方可办理装船手续。
第七十三条
集装箱危险货物的中转运输应根据有关规定,按进港手续和出港手续分别办理。
第七十四条
改变危险货物包装的单位,须事先向主管机关递交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改变理由及新包装的资料和性能检验证明,经主管机关认可后,方可使用。
第七十五条 船舶在装卸爆炸品、低闪点或中闪电类易燃液体过程中不得检修或使用雷达、发报机、卫星船站和易产生火花的机具和物品,也不得同时进行加油、加水、烤铲等项作业。
第七十六条 船舶装运危险货物,作业部门应在作业前通知主管机关。船舶申请监装,应在作业三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并附送装货配舱图。配舱图经主管机关核准后,不得任意变更;如需变更,应事先征得主管机关同意。
第七十七条 装卸危险货物的码头,应经主管机关许可,并按要求划定安全作业区,配备合格的装卸机具、照明灯具、和必要的消防、安全防护设备,制定安全作业规程和应急防范措施。
第七十八条 客货船载客时,不得载运危险货物。确需载运时,应根据危险货物特性和船舶实际状况,制定《客货船装运危险货物限额表》,到主管机关核准备案,并严格按要求装载。
载客渡轮严禁装载危险货物。
第七十九条 船舶违反装载危险货物的有关规定,主管机关有权不批准船舶进出港口、作业;或停止其作业,并责成船长、当事人采取必要的安全处置措施。
第九章 海上交通事故
第八十条 船舶、设施在本辖区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应在采取自救措施的同时,立即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无线电报向主管机关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装载、损失情况及救助要求。
第八十一条 船舶、设施发生海上交通事故的,在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员到达现场后,船长应立即报告失事情况及已采取的措施,提供救助必须的资料、方便和救助建议,有关单位和附近的船舶、设施,必须服从主管机关的统一指挥。
第八十二条 船舶在港口发生火灾,应在采取积极自救的同时,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应服从主管机关的总体指挥和公安消防队的灭火指挥,提供船舶及火场情况,积极协助灭火;应配合主管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保护火灾现场,反映真实情况。
第八十三条 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设施,应尽一切可能救助遇难人员,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当事船舶不得擅自离开事故现场。
第八十四条 船舶、设施在本辖区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应在下列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机关递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和必要的文书资料,并接受调查处理:
(一)在抵港前发生的,须在抵港后48小时内递交;
(二)在港内发生的,须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递交;
(三)在引领过程中发生的,引航员应在引领结束后24小时内递交。
第十章 处罚 第八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船舶、设施、有关单位和人员,主管机关将援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八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主观机关将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十七条 对违反本规定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人员,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八十八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第八十九条 本规定未列和未尽事项,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国政府缔约的国际公约执行,作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九十条 本规定用语的含义
“本辖区水域”是指北纬35度34分至北纬36度50分之间的我国海域。
“五百总吨以上船舶”包括五百总吨船舶。
其他用语分别与本规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用语含义相同。
第九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以前发布的有关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方面的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篇: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交通部 交安监发[1996]830号 1996年9月25日)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上交通管理,保障港口、船舶、设施和人命、财产的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维护国家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管辖的水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一切船舶、设施和人员以及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有关作业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机关。
第二章船舶、设施及其人员
第四条船舶必须具有相应的有效证书,并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合格船员。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轮机员、无线电报务员、话务员和GMDSS船舶无线电人员,应持有有效的相应等级和航区的适任证书。
第五条设施应按国家规定,配备掌握避碰、信号、通信、消防、救生等专业技能的人员。
第六条船舶应配备符合国家规定或国际公约规定的防污染设备,并持有有效的技术证书和文书。
第七条船舶必须接受主管机关的安全检查,并按照《船舶安全检查通知书》或《港口国管理检查报告》的要求,对存在的缺陷予以纠正或改善。
第八条船舶装载货物不得超载,客船、渡船、旅游船不得超定额载运旅客,任何船舶不得超航区、超航线航行。
第三章船舶预报
第九条外国籍船舶进口,船方或代理人应在7天前申请办理进口手续,经主管机关审批后,方可进口。
第十条进入本港的外国籍船舶,应在预计抵港24小时前预报抵港时间;航程不足24小时的,应在驶离上一口时预报抵港时间。
第十一条外国籍船舶在正横朝连岛时,应报告船舶正横朝连岛时间及抵港的准确时间,同时接受主管机关指令。
第十二条500总吨以上’的中国籍船舶,应在预计抵港8小时前,或驶离上一口岸时,向主管机关报告抵港时间,如有变更,应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中国籍船舶在通过大公岛和小公岛连线时,应以甚高频无线电话在08频道向主管机关报告。
第十四条船舶总长度超过200米、或载运危险货物以及拖带长大物体的船舶,应在预计抵港3天前预报。如有变更,必须及时报告。
第十五条船舶应在进口预报中报告船名、国籍、呼号、长度、吃水、装载货物数量,装载危险货物的船舶应详细报告危险货物品名、性质、数量、包装和装载位置。如有变更,应随时报告。
第十六条外国籍船舶和500总吨以上的中国籍船舶因避风、船舶故障、海上交通事故、人员急病等原因需进港时,应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如情况紧急,可在进港的同时向主管机关报告。
第四章航行与停泊 第一节进、出港
第十七条外国籍船舶在500总吨以上的中国籍船舶进(出)港必须按青岛港规定航线航行:
自35°56'24“N、121°05'00”E至35°56’24“N、120°46’42”E、航向270°(090°),或者
自35°43'15”N、120°53’09'E 至35°56’24”N、120°46'42”E、航向338°(158°),自35°56’24“N、120°46’42”E航向283°(103°)至引航站。
第十八条团岛转向处实行分道通航制,500总吨以上船舶进出应分别在分隔线的右侧通航分道航行。
分道通航转向点为36°02'OO'N、120°15'56”E,位于团岛灯塔至3号灯浮联线上;自转向点起向正北(000)伸延长度500米,向东南(103)伸延900米为分道通航的分隔线;分隔线向两侧各伸延宽度500米,在此范围水域内为分道通航区域。
第十九条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水域内有水上飞机演练时,船舶进(出)港应按预备航线航行: 由大港航道36°04'18”N、120°15’44“E,经36°04'18”N、120°15'39”E、和36°02'33”N、120°15'15”E,进入通航分道。
第二十条客渡船必须按规定航线航行,并显示规定的标志和灯号。
青岛至黄岛轮渡航线:
自36°04'03”N、120°17'35”E至36°02'39”N、120°14'34“E.第二十一条在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以内水域,500总吨以上船舶航速不得超过10节;高速船艇航速不得超过16节。
第二十二条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内各航道禁止500百总吨以上船舶追越。
第二十三条从事拖带的船舶在团岛嘴至脚子石嘴联线内施带航行,自拖船船尾至被拖船或被拖物尾部的总长度不得超过300百米。不得在航道上发放或解脱拖带缆。
第二十四条凡从事国内航行的中国籍船舶,无论沿海航行船舶或国际航行船舶,必须在进港后或出港前办理签证。
第二十五条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体船等或装有危险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和过境均须办理签证。
第二十六条对进出港载运爆炸品、闪点低于23‴(闭杯)的散装易燃液体、散装液化气体或其他特殊种类危险货物的船舶,主管机关实行强制护航。
第二十七条外国籍船舶进出港、移泊、试航必须申请引航员引航。码头移泊需全动缆的船舶,亦应申请派引航员。
第二十八条船舶在航行、移泊时,船上的附属艇筏、舷梯和吊杆等不得伸出舷外;靠泊时非作业需要,吊杆不得伸出外舷。
第二十九条船舶必须按照主管机关的指令,在指定的锚地、引航站抛锚停泊。除获得特许外,不得在锚地、引航站以外的水域抛锚停泊。
(一)引航站位置:
以36°02'00”N120°18'16“E为圆心,半径3链的范围水域:
(二)青岛港内锚地位置:
36°06’OO”N120°14'30“E、36°06’O(YN120°16'50”E、36°04'18”N120014’30'E、36004,18”N120016'30“E四点联线内水域。
(三)青岛港油船锚地位置: 36005'42”N120013,06”E、36005'42”N120014'OO'E①36004'51”N120°13′06”E、36°04'51”N12°14'OO“f四点联线内水域。
(四)青岛港前海一号锚地(检疫锚地)位置:
36°00'46”N120°20'41”E、36°00'46”N120°21'58”E①36°00'12”N120°20'51”E、36°00'12”N120°21'42“I四点联线内水域。
(五)前海二号锚地(临时锚地)位置: 35°57’30'N120°21'54”E、35°57’30'N120°22'42”E、35°58’54”N120°21’Y'E、35°58'54“N120°23′36”E四点联线内水域。
(六)前海三号锚地位置:
35°57'30“N120°24’30”E、35°57'30'N120°26'30'E、35°58’54“N120°25°18”E、35°58,54”N120°27′18”E四点联线内水域。
(七)国内外大型船舶避风锚泊区域:
36°04'12”N120°14'00″E、36°04'12”N120°16’30“E、36°06’OO'N120°14′OO″E、36°06′00”N120°16'30”E(八)国内500总吨以下运输船、渔业船避风锚泊区域:
36°06′00”N120°14'18”E、36°06'00″N120°12'30“E
36°07'3U'N120°14'18”E、36°07'36”N120°13'OO“E
(九)日本渔船避风锚泊区域:
36°05'18”N120°12'18“E、36°05'18”N120°14'OO″E
36°06'OO“N120°12’30E、36°06’OO”N120°14'00″E(十)驻青岛海军舰艇避风锚地(略)
第三十条船舶严禁在禁止抛锚及捕捞区内抛锚、拖描和捕捞。
禁止抛锚及捕捞区:
(一)在36°04’OO'N120°14’OO'E、36°03'12“ N120°17’OO″E联线与36°03′27”N120°14′OO″E、36°02′40” N120°16'56”E联线之间的水域。
(二)在36°02'42”N120°20’OO″E、36°00′48”N120°18’OO″E联线与36°03'36”N120°23′16”E和35°59'48“ N120°18’30”E联线之间的水域。
第二节停 泊
第三十一条船舶在锚地停泊期间,移换锚位须报主管机关许可。
第三十二条船舶在港内或锚地停泊期间进行下列事项,必须事先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后方可施行:
(一)施放救生艇、筏或其他浮具;
(二)检修主机、锅炉、锚机、舵机、电台;
(三)试汽笛、试车、试航;
(四)校正罗经或无线电测向仪;
(五)烧焊或明火作业,一般船舶需提前24小时、油船需提前48小时提出申请;
(六)熏蒸,应提前3天书面申请,作业时显示相应的信号。
第三十三条船舶在停泊期间,应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值班人员,保持应急能力。
第三十四条船舶在码头靠泊期间,供人员上下的舷梯必须稳固,并设有防护设备,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两舷可能影响他船、码头和人员上下的排水口应加罩复盖。
第三十五条船舶应为港口作业人员提供安全作业的条件。在作业前,对载货舱、室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并应直接或通过代理人介绍货物和通风情况。
第三十六条500总吨以上船舶需并靠作业的须向主管机关申请批准,作业完毕,应立即离开。
第三十七条获准进港避风的船舶,进港、停泊、疏散必须严格遵守主管机关的统一指挥。
第三十八条外国籍船舶在本辖区海域或非对外开放港口避风或临时停泊,除向主管机关办理申请批准手续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抛锚时间、位置和驶离时间;
(二)遵守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接受检查和询问,并听从指挥;
(三)未经当地有关部门批准,船上人员不得登陆,不得装卸货物。
第三十九条船舶、设施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主管机关有权禁止其离港、或令其停航、改航、停 止作业:
(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
(二)处于不适航或不适拖状态:
(三)发生交通事故,手续未清;
(四)未向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交付应承担的费用,也未提供适当的担保;
(五)主管机关认为有其他妨害或者可能妨害海上交通安全的情况。
第五章 信号与通信
第一节 信 号
第四十条 船舶在朝连岛以内水域,日出后至日落前应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进出港、移泊、试航,还应悬挂呼号旗,日落后日出前应按国际信号显示灯号。
第四十一条 船舶无论进出港航行或试航、停?白,均不得鸣放火箭信号、火焰信号、信号弹或烟花爆竹等。
第二节通 信
第四十二条船舶抵港后,不得使用无线电发报机;任何台、站或船舶不得在甚高频无线电话16频道进行与遇险、安全或呼叫无关的通话。
第四十三条船舶在进出港航行、锚泊期间,应开启甚高频无线电话,守听16频道,监听08频道。锚泊期间海上有7级以上强风时,应有人值班,昼夜守听。
第四十四条外国籍船舶或500总吨以上中国籍船舶靠、离泊或在锚地、引航站抛锚或起锚,必须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报告主管机关,外国籍船舶有引航员在船的,通话由在船引航员执行。
第四十五条船舶发生海上交通事故时,必须开启甚高频无线电话在以上规定频道守听,以利搜寻救助和信息传递。
第三节 航行警告
第四十六条获准从事水上水下作业的单位,应在施工7天前向主管机关书面申请发布航行通告或航行警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作业内容、方式、安全措施以及船舶、设施和单位的名称。
第四十七条从事航行能力受到限制的超高、超长、笨重拖带作业的船舶,应在启拖之日3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拖与被拖船、物名称;启拖时间;启始、终到及主要转向点位置;拖带总长度;航速。
第六章安全保障
第一节 助航标志
第四十八条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港口水域或相关陆域设置、移动、折除、破坏或遮蔽助航标志、导航设施。
第四十九条禁止任何船舶或设施在助航标志上系泊及其他损坏助航标志或导航设施的行为。
第五十条船舶损坏助航标志或导航设施,必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并负责修复。无修复能力的,可委托航标管理部门代为修复,所需费用由当事船舶承担。
第二节 航 道
第五十一条船舶在航道发生交通事故,如有沉没危险的,应在向主管机关紧急报告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驶离或拖离航道。
第五十二条对沉没在港口或沿海水域的船舶或其他物体,主管机关将视具体情况通知沉船沉物所有人限期打捞清除,或立即组织打捞清除,全部责任和费用由沉船沉物所有人承担。
第五十三条航道维护部门应保持航道、航槽和泊位的技术要求。定期维护测量后,应将测量图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机关审核,并按主管机关审定的技术标准执行。
第三节 水域秩序
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在本辖区水域进行水上、水下作业,或设置设施,应向主管机关递交申请书并附有关批文和资料,批准后按要求施工。擅自作业的,主管机关有权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或限期拆除。
第五十五条任何船舶不得在本辖区水域内抛弃废物。疏浚挖取的泥沙等,应经主管机关许可,在指定地点吹送上岸或在指定的抛泥区抛放。
第五十六条禁止在航道、锚地、引航站、港池及其附近水域捕鱼、垂钓、游泳、射击以及其他防
碍水上交通安全秩序的行为。
第五十七条在本辖区水域从事水产养殖必须向主管机关申请,并在主管机关划定的水域内
作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非养殖区水域从事养殖。
第七章防止船舶污染
第五十八条所有进港的空载油船留存的压舱水不得少于该油船载重量的1/4,主管机关对于不按规定留足压舱水的油船,要调查其压舱水的去向,并视情况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船舶在本辖区水域内从事下列事项,须递交书面申请并经主管机关批准:
(一)洗舱作业、液化气体舱驱气;
(二)特殊情况下,需要排放压舱水、洗舱水、舱底水及其他油污水;
(三)冲洗装载有毒害物质及其粉尘覆盖的甲板;
(四)使用化学消油剂、分散剂及其他化学剂;
(五)在港内焚烧或处理油类污染物、废弃物。
第六十条船舶申请排放油污水、残油、洗舱水经主管机关许可后,必须排放到主管机关认可;的港口接收设施。
第六十一条船舶不得违反规定向水域倾倒船舶垃圾。船舶应在到港后,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批准后招请垃圾船或车清除,并载人《垃圾记录簿》备查。
第六十二条从事接受船舶废弃物的单位或船舶须报主管机关批准,并持主管机关核发的许可证作业。
第六十三条船舶应在主管机关核准的码头或指定的锚地、水域进行油类作业,采取严密的防火安全措施和防污染有效措施。
第六十四条船舶向空中排放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法规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六十五条船舶应按规定配备和认真执行船上油污应急计划,并接受主管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六条船舶修造、拆解或打捞单位,应备有足够的防污染设备,施工作业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
第六十七条船舶在进行海上倾倒废弃物作业之前,必须向主管机关交验批准文件,主管机关核实、签证后,方可出港。
第六十八条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记人《油类记录簿》和《航海日志》,同时报告主管机关,接受调查处理,并应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向主管机关递交报告书。
第六十九条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主管机关有权强制采取避免或减少这种污染损害的措施,包括强制清除或强制拖航。
第八章危险货物
第七十条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港或过境,应在抵港3天前(航程不足3天的,在驶离出发港前)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向主管机关递交《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申报单》,经主管机关批准后,方可进港、起卸或过境。
第七十一条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出港,应在开始装货3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申报单》及有关单证,经批准后方可装船。
第七十二条托运人应于装货3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危险货物安全适运申报单》,并附送必要的单证,经批准后方可办理装船手续。
第七十三条集装箱危险货物的中转运输应根据有关规定,按进港手续和出港手续分别办理。
第七十四条改变危险货物包装的单位,需事先向主管机关递交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改变理由及新包装的资料和性能检验证明,经主管机关认可后,方可使用。
第七十五条船舶在装卸爆炸品、低闪点或中闪点类易燃液体的过程中不得检修或使用雷达、发报机、卫星船站和易产生火花的机具和物品,也不得同时进行加油、加水、拷铲等项作业。
第七十六条船舶装运危险货物,作业部门应在作业前通知主管机关。船舶申请监装,应在作业3天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并附送装货配舱图。配舱图经主管机关核准后,不得任意变更,如需变更,应事先征得主管机关同意。
第七十七条装卸危险货物的码头,应经主管机关许可,并按要求划定安全作业区,配备合格的装卸机具、照明灯具、和必要的消防、安全防护设备,制定安全作业规程和应急防范措施。
第七十八条客货船载客时,不得载运危险货物。确需载运时,应根据危险货物特性和船舶实际状况,制定《客货船装运危险货物限额表》,到主管机关核准备案,并严格按要求装载。载客渡船严禁装载危险货物。
第七十九条船舶违反装载危险货物的有关规定,主管机关有权不批准船舶进出港口、作业;或停止其作业,并责成船长、当事人采取必要的安全处置措施。
第九章海上交通事故
第八十条船舶、设施在本辖区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应在采取自救措施的同时,立即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无线电报向主管机关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装载、损失情况及救助要求。
第八十一条船舶、设施发生海上交通事故的,在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员到达现场后,船长应立即报告失事情况及已经采取的措施,提供救助必需的资料、方便和救助建议,有关单位和附近船舶、设施,必须服从主管机关的统一指挥。
第八十二条船舶在港口发生火灾,应在采取积极自救的同时,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应服从主管机关的总体指挥和公安消防队的灭火指挥,提供船舶及火场情况,积极协助灭火;应配合主管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保护火灾现场,反映真实情况。
第八十三条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设施,应尽一切可能救助遇难人员,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当事船舶不得擅自离开事故现场。
第八十四条船舶、设施在本辖区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应在下列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机关递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和必要的文书资料,并接受调查处理:
(一)在抵港前发生的,须在抵港后48小时内递交;
(二)在港内发生的,须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递交;
(三)在引领过程中发生的,引航员应在引领结束后24小时内递交。
第十章处 罚
第八十五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船舶、设施、有关单位和人员,主管机关将援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八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主管机关将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十七条对违反本规定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人员,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附 则 第八十八条本规定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第八十九条本规定未列和未尽事项,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国政府缔约的国际公约执行,作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九十条本规定用语的含义:
“本辖区水域”是指北纬35°34′至北纬36°50′之间的我国海域。“500总吨以上船舶”包括500总吨船舶。
其他用语分别与本规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用语含义相同。第九十一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务监督以前发布的有关青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方面的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篇:汕头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第109号)
【发布单位】广东省汕头市 【发布文号】第109号 【发布日期】2009-01-03 【生效日期】2009-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汕头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第109号)
(2008年12月11日汕头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9年1月3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令第109号公布 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在汕头市行政区域内水域(包括沿海水域、内河通航水域)从事航行、停泊和作业等与水上交通安全有关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汕头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汕头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港口、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海洋与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自职责,负责相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反应机制。
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当根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需要落实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镇(街道)船舶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汕头市海上搜寻救助机构(以下简称搜救机构),按照职责负责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本市行政区域内船舶防抗热带气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及海难搜寻救助工作。
第二章 船舶、设施和人员
第六条第六条 船舶、设施应当取得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核发的检验证书,并依法进行登记。
船舶、设施应当保持连续符合检验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状态,并保证适于安全航行、停泊和作业。
第七条第七条 船舶、设施应当按照规定的配员要求配备合格的船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船舶、设施上服务的船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取得相应的有效证书。
从事危险货物作业以及其他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当取得法定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或者其他相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水上载客旅游、观光、娱乐等活动的船舶,应当取得船舶检验机构核发的准予载客的船舶检验证书,并按照规定配备相应的通信、救生、消防设备以及合格的船员。
第八条第八条 船舶、设施和码头在储存、装卸、运输危险货物时,必须具备安全可靠的设备和条件,遵守国家关于危险货物管理和运输的规定。
第九条第九条 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水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从事水上载客旅游、观光、娱乐等活动的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应当与其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制定搜救应急预案,配备经培训合格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第十条第十条 禁止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船舶以及国家强制报废的船舶在水上航行、作业。
禁止伪造、变造、冒用、买卖或者租借船舶、设施、船员的法定证书。
第三章 航行、停泊和作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船舶应当在核定的航区(航线)内航行,并遵守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航行规定。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需要,划定并公布汕头水域船舶报告区,制定船舶报告管理规定。进出船舶报告区的船舶应当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在船舶报告区内航行的船舶可以要求海事管理机构提供助航和船舶安全信息服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船舶应当保持足够的富裕水深。
船舶应当使用安全航速航行;在不危及本船安全时,应当尽可能靠近本船右舷的航道或者航道的外缘行驶。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船舶航行、移泊时,除救生等应急情况外,其附属艇筏、吊杆、输送带和舷梯等不得伸出舷外。
船舶、设施停泊时伸向可供他船航行一侧水域的装卸货设备,应当调整到不妨碍他船正常航行的位置,夜间应当有良好照明。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除海难救助外,从事海上拖带作业的船舶以及被拖带船舶和设施,应当取得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适拖证书、适航证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文件。
拖带船舶在拖带作业时,应当具有足以保证安全的避让和控制能力,正确显示拖带信号。在港内或者内河拖带船队的总长度不得超过海事管理机构规定的长度。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下列船舶在引航区内航行或者靠泊、离泊、移泊(顺岸相邻两个泊位之间的平行移动除外)以及靠离引航区外系泊点、装卸站时,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
(一)外国籍船舶;
(二)海事管理机构会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提出并报交通部批准发布的应当申请引航的中国籍船舶;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申请引航的其他中国籍船舶。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船舶在引航区内外航行或者靠泊、离泊、移泊,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引航。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引航机构应当制定引航计划,并按规定安排引航员引航。
引航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引航员适任证书,按照规定引领船舶。引航员应当在规定的登、离轮点登、离被引领船舶,并按相关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引航员遇特殊情况需改变地点登离船舶的,应当事先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船舶载运或者拖带超重、超长、超高、超宽、半潜的物体,必须在装船或者拖带前24小时报海事管理机构核定拟航行的航路、时间,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船舶载运或者拖带安全。船舶需要护航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护航。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除进行供油、供电、供水、维修、海上过驳、船舶污染物接收等作业的船舶外,五百总吨以上(包括五百总吨)或者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不得并靠;确需并靠的,应当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海事管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小于五百总吨的非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并靠不得超过两艘。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船舶应当根据本船的种类、吨位大小、吃水状况,在码头、泊位和依法公布的锚地、停泊区、作业区停泊,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禁止船舶在航道、掉头区、禁锚区、港池抛锚。遇有特殊情况需要紧急抛锚时,应当立即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按规定显示信号,并采取措施及时驶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航道、港池、掉头区、警戒区、禁航区、锚地、推荐航路(航线)内进行养殖、捕捞作业。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客船和客渡船禁止装运危险货物。
客货船和客滚船载客时,原则上不得载运危险货物。确需载运时,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申报,并按照要求装载。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船舶进行油类作业,应当遵守有关作业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域。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禁止船舶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废弃物和压舱水、船舶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
在港口停泊或作业的船舶产生的残油、油污水、含有有毒物质的洗舱水、垃圾等污染物,应当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第四章 通航安全保障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海洋功能区划、港口总体规划以及水上交通安全需要,适时划定、调整或者撤销分道通航区、掉头区、警戒区、禁航区、锚地以及其他与通航安全有关的区域,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过江、海的桥梁、架空设施、水下管线、隧道等建筑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专用标志,并按照规范要求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需要划定禁锚区的,应当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规定发布航行通告。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在通航水域、岸线上设置或者构筑水上、水下固定设施、岸上工程,可能影响船舶航行、停泊、作业安全的,应当按照国家通航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通航安全评估,并按规定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者在施工作业期间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设置安全作业区或者警戒区,并按规定设置标志和显示信号,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通航安全。施工作业结束后,不得遗留任何有碍航行安全的物体。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航道、航标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航道、航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航道、航标处于良好状态,保障航道通畅。
禁止船舶、设施在航标上系泊。航标周围不得建造或者设置影响其工作效能的障碍物。航标附近有碍航行安全的灯光,应当妥善遮蔽。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进港航道、泊位、港池应当保持足够水深。汕头港老港区、珠池港区和马山港区进港航道、泊位、港池管理维护单位、码头经营人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至少每季度对水深测量一次;其他港区至少每半年对水深测量一次,如果台风、洪水对本港有较大影响可能引起严重回淤时,应当于台风、洪水过后十天内进行水深测量,并及时将测量结果书面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进港航道、泊位、港池的水深发生变化的,管理维护单位或者码头经营人应当及时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并采取相应当的安全措施。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码头经营人应当根据航道状况、码头设计靠泊能力和规定的靠泊宽度,安排具有足够水深、长度和相应设施的泊位供船舶靠泊。在船舶靠离泊前半小时采取措施确保码头前沿及掉头区域安全畅通,并按照规定显示信号。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禁止在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内以及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公布的航路内进行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需要在前款规定区域临时组织水上公众性活动或者体育比赛的,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海事管理机构审核时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除航道、港池维护疏浚外,禁止在港区水域、航道、锚地进行采砂作业。
疏浚船舶应当到核定的倾倒区抛泥或者按海事管理机构核准的方式吹填。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船舶、设施或者物品在通航水域内搁浅、沉没或者漂浮的,船舶、设施或者物品的所有人、经营人应当立即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和航道管理机构。
搁浅物、沉没物或者漂浮物可能影响水上交通秩序或者航行安全的,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标志,并在海事管理机构限定的时间内打捞清除;情况紧急或者其所有人、经营人不按规定设置标志、打捞清除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组织打捞清除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障通航安全,费用由其所有人、经营人承担;所有人或者经营人不明或者无力承担的,费用由市政府统筹解决,捞获物由市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船舶、设施失控或者遇有沉没危险时,船长及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驶离或者拖离航道。未及时离开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采取强制性处置措施,费用由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承担。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有关部门依法滞留、扣押船舶的,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被滞留、扣押船舶的安全,并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
第五章 水上应急和事故处理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搜救机构应当制定本市行政区域内海上搜寻救助、防止船舶污染水域、防抗热带气旋等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搜救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成员单位进行演练。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履行义务,服从搜救机构的统一协调、组织和指挥。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船舶、设施、人员水上遇险时,除发出遇险信号外,应当及时将遇险的时间、地点、遇险状况以及救助要求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船舶、设施、人员在水上发现遇险事故或者收到求救信号,应当尽力救助遇险人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响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禁止恶意拨打水上求救专用电话或者恶意发送遇险信号。禁止在国际遇险、安全和呼叫频道进行规定内容以外的通话。误发遇险求救信号的,应当及时纠正,消除影响,并立即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遇险信号或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情况,并及时按规定向搜救机构或者内河险情遇险地区(县)人民政府报告。
搜救机构接到海上险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海上搜寻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搜救预案),组织和协调各成员单位参加搜救。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搜救机构的统一指挥。遇险地区(县)人民政府接到内河险情报告后,应当对搜救工作进行领导和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救助。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在遇险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和人员,必须服从搜救机构、海事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
参加搜救的单位、船舶和个人应当及时向搜救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搜救动态和搜救结果。
未经搜救机构、海事管理机构同意或者宣布结束搜救行动,参加搜救的船舶、设施和人员不得擅自退出搜救行动。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船舶、设施发生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由此产生的费用由肇事方承担。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时,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应当立即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按规定程序调查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强制清除,因清除发生的费用由其当事人承担。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规定其他规定,应当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海事管理机构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海事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用语的含义:
(一)内河通航水域,是指由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可供船舶航行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水域。
(二)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者非排水的船、艇、筏、水上飞行器、潜水器、移动式平台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
(三)设施,是指采用缆绳或者锚链等非刚性固定方式系固并漂浮或者潜于水中的建筑、装置。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渔港以及渔港水域的交通安全,由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渔港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负责管理。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桥梁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桥梁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政策解读
200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桥梁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桥梁安全规定》)正式颁布实施。现就《桥梁安全规定》的出台背景、制定依据、主要内容等方面作政策解读如下:
一、《桥梁安全规定》的出台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陆续发生大桥坍塌事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危害。1994年,韩国首尔汉江SONGSU大桥断裂,造成31人死亡。2002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座大桥被驳船撞击后断裂,造成14人死亡。2007年,中国佛山九江大桥被运砂船碰撞坍塌,造成10人死亡。2008年,上海苏州河浙江路桥被超高货船碰撞,造成1人死亡。2008年,浙江在建金塘大桥被货船碰撞,致使钢箱梁坍塌,4人死亡。
引起上述大桥事故的原因多种,有的是由船舶碰撞引发,有的是由大桥自身质量因素导致。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大桥坍塌事故,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危害都十分严重,引起公众对大桥安全状况的普遍担忧。为吸取教训,防范未然,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大桥安全。
目前,长江江苏段水域已经形成桥梁群,已建成的跨江大桥有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二桥、南京三桥、润杨大桥、江阴大桥、苏通大桥等,在建和立项的有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南京长江隧道支汊桥、南京四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等。大桥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海事部门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的主管机关,历来将大桥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早在2001年,江苏海事局就颁布了《桥梁通航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但是随着长江桥梁群的建设、长江沿江大开发和船舶通航密度的进一步加大,原规定已不能适应桥梁水域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为此,江苏海事局通过详细调研、认真研究,于2008年底,出台了《桥梁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标志着我省桥梁水上交通管理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桥梁安全规定》制定的依据
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三、《桥梁安全规定》的适用范围
规定明确,在江苏海事局辖区(长江江苏段、江苏沿海)桥梁水域范围内航行、停泊、作业或者从事其他与水上交通安全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四、《桥梁安全规定》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桥梁水域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
规定明确桥梁管理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桥梁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权限,具体负责桥梁通航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二)桥梁安全信息的发布
规定明确在桥梁投入使用前由桥梁管理单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由海事管理机构统一发布:桥址;通航桥孔、非通航桥孔;通航水域、非通航水域;设计通航净空尺度,包括通航净空高度和净空宽度;设计防撞能力;通过桥梁的设计代表船型和其他需要发布的信息。
(三)桥梁防碰撞措施的落实
规定明确桥梁管理单位应当落实六条防碰撞措施。一是在通航桥孔航道上方显示桥梁通航净空高度,必要时,设置超高船舶进入桥区水域的防碰撞报警装置;二是配备必要的桥梁水域监控设备,对通过桥梁水域的船舶实施有效监控;三是配备通航桥孔涉水桥墩的防碰撞设施,并设置防碰撞设施的明显标志;四是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五是建立和健全防碰撞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六是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同时,桥梁管理单位应当保障通航桥孔满足通航条件,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设置桥涵标、桥柱灯、桥梁水域的助航标志以及非通航桥孔的禁航标志,并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四)桥梁水域的禁止性行为
规定明确未经海事机构批准,桥梁水域禁止勘探、采掘、爆破、航道疏浚;打捞沉船、沉物;构筑、设置水上水下建筑物或设施;设置助航标志或者可能影响航行安全的其他标志;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在桥梁水域内进行编解队、过驳、抛锚、捕捞等活动。
(五)船舶在通过桥梁水域前的准备工作
规定明确船舶在通过桥梁水域前应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对舵、锚、主辅机、航行信号、船队系缆、拖带设备及应急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安全通过;加强了望,尽早与过往船舶取得联系,明确各自动向及会让意图;必要时,安排拖轮在桥梁水域护航。
(六)船舶通过桥梁水域时要执行动态报告制度
规定要求客船,危险品船,载运或者拖带超重、超长、超高、超宽、半潜的物体的船舶,1000总吨或者主机功率588千瓦以上的船舶(队),试航船舶在通过桥梁水域前应向桥梁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动态。并规范了船舶在桥梁水域航行的声号和驾驶人员要求。
(七)禁止船舶通过桥区水域的若干规定
规定明确逆流航行江面视距不足1000米,顺流航行江面视距不足1500米时,禁止船舶通过长江桥梁水域。海上视距不足1500米时,禁止船舶通过海上桥梁水域。风力达到七级以上时,禁止船队通过桥梁水域。装载爆炸品的船舶、试航船舶禁止夜间通过桥梁水域。
(八)船舶在桥梁水域的禁止性行为
规定指出船舶在桥梁水域不得淌航;并绑航行;掉头、横驶;穿越非通航桥孔和其他影响通航安全的行为。
(九)险情处置情况
规定要求船舶在桥梁水域内发生异常情况,危及或者可能危及船舶和桥梁安全时,应当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并立即向桥梁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发现桥梁水域内存在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十)桥梁水域的监督检查
规定最后强调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桥梁水域的通航环境、通航秩序的监督检查,督促桥梁管理单位、船舶以及相关单位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障桥梁安全。海事管理机构发现桥梁水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有关单位和个人不立即消除或者逾期不消除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随着本《桥梁安全规定》的出台,对于规范桥梁管理单位、航行船舶的责任和义务,强化桥梁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人命安全、桥梁安全、通航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尾矿库的建设、运行、回采、闭库及其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适用本规定。
核工业矿山尾矿库、电厂灰渣库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尾矿库建设、运行、回采、闭库的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尾矿库等别划分标准,按照《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___-___)执行。
第四条
尾矿库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尾矿库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尾矿库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尾矿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
直接从事尾矿库放矿、筑坝、巡坝、排洪和排渗设施操作的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七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____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有关尾矿库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作出规定。
第八条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应用尾矿库在线监测、尾矿充填、干式排尾、尾矿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一等、二等、三等尾矿库应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将尾矿回采再利用后进行回填。
第二章
尾矿库建设
第九条
尾矿库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回采、闭库的尾矿库建设工程。
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条
尾矿库的勘察单位应当具有矿山工程或者岩土工程类勘察资质。设计单位应当具有金属非金属矿山工程设计资质。安全评价单位应当具有尾矿库评价资质。施工单位应当具有矿山工程施工资质。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具有矿山工程监理资质。
尾矿库的勘察、设计、安全评价、施工、监理等单位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按照尾矿库的等别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等、二等、三等尾矿库建设项目,其勘察、设计、安全评价、监理单位具有甲级资质,施工单位具有总承包一级或者特级资质;
(二)四等、五等尾矿库建设项目,其勘察、设计、安全评价、监理单位具有乙级或者乙级以上资质,施工单位具有总承包三级或者三级以上资质,或者专业承包一级、二级资质。
第十一条
尾矿库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对尾矿库库址及尾矿坝稳定性、尾矿库防洪能力、排洪设施和安全观测设施的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
第十二条
尾矿库库址应当由设计单位根据库容、坝高、库区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气象、下游居民区和重要工业构筑物等情况,经科学论证后,合理确定。
第十三条
尾矿库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施工。无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施工。
严禁未经设计并审查批准擅自加高尾矿库坝体。
第十四条
尾矿库施工应当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做好施工记录。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尾矿库工程档案和日常管理档案,特别是隐蔽工程档案、安全检查档案和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并长期保存。
第十五条
施工中需要对设计进行局部修改的,应当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对涉及尾矿库库址、等别、排洪方式、尾矿坝坝型等重大设计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试运行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书面报告,试运行时间不得超过___个月,且尾砂排放不得超过初期坝坝顶标高。试运行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并形成书面报告备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
第十七条
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经验收合格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按照《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尾矿库安全生产许可证。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尾矿库,不得投入生产运行。
生产经营单位在申请尾矿库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对于验收申请时已提交的符合颁证条件的文件、资料可以不再提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核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再审查。
第三章
尾矿库运行
第十八条
对生产运行的尾矿库,未经技术论证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下列事项进行变更:
(一)筑坝方式;
(二)排放方式;
(三)尾矿物化特性;
(四)坝型、坝外坡坡比、最终堆积标高和最终坝轴线的位置;
(五)坝体防渗、排渗及反滤层的设置;
(六)排洪系统的型式、布置及尺寸;
(七)设计以外的尾矿、废料或者废水进库等。
第十九条
尾矿库应当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现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工作应当有能够进行尾矿坝稳定性验算、尾矿库水文计算、构筑物计算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上游式尾矿坝堆积至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最终设计坝高时,应当对坝体进行一次全面勘察,并进行稳定性专项评价。
第二十条
尾矿库经安全现状评价或者专家论证被确定为危库、险库和病库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一)确定为危库的,应当立即停产,进行抢险,并向尾矿库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
(二)确定为险库的,应当立即停产,在限定的时间内消除险情,并向尾矿库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
(三)确定为病库的,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按照正常库标准进行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实施___小时监测监控和值班值守,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垮坝、漫顶、排洪设施损毁等生产安全事故和影响尾矿库运行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重大险情制定并及时修订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放置在便于应急时使用的地方。
应急预案应当按照规定报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尾矿库、季度作业计划,严格按照作业计划生产运行,做好记录并长期保存。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尾矿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照本规定和《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第二十四条
尾矿库出现下列重大险情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安全监管权限和职责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险:
(一)坝体出现严重的管涌、流土等现象的;
(二)坝体出现严重裂缝、坍塌和滑动迹象的;
(三)库内水位超过限制的最高洪水位的;
(四)在用排水井倒塌或者排水管(洞)坍塌堵塞的;
(五)其他危及尾矿库安全的重大险情。
第二十五条
尾矿库发生坝体坍塌、洪水漫顶等事故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险,防止事故扩大,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并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
未经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技术论证并同意,以及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原审批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库区从事爆破、采砂、地下采矿等危害尾矿库安全的作业。
第四章
尾矿库回采和闭库
第二十七条
尾矿回采再利用工程应当进行回采勘察、安全预评价和回采设计,回采设计应当包括安全设施设计,并编制安全专篇。
回采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回采设计实施尾矿回采,并在尾矿回采期间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防止尾矿回采作业对尾矿坝安全造成影响。
尾矿全部回采后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尾矿库注销手续。具体办法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
尾矿库运行到设计最终标高或者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应当在一年内完成闭库。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闭库的,应当报经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___个月。
库容小于___万立方米且总坝高低于___米的小型尾矿库闭库程序,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
第二十九条
尾矿库运行到设计最终标高的前___个月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闭库前的安全现状评价和闭库设计,闭库设计应当包括安全设施设计。
闭库安全设施设计应当经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
尾矿库闭库工程安全设施验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尾矿库已停止使用;
(二)尾矿库闭库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已经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三)有完备的闭库工程安全设施施工记录、竣工报告、竣工图和施工监理报告等;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尾矿库闭库工程安全设施验收,应当审查下列内容及资料:
(一)尾矿库库址所在行政区域位置、占地面积及尾矿库下游村庄、居民等情况;
(二)尾矿库建设和运行时间以及在建设和运行中曾经出现过的重大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三)尾矿库主要技术参数,包括初期坝结构、筑坝材料、堆坝方式、坝高、总库容、尾矿坝外坡坡比、尾矿粒度、尾矿堆积量、防洪排水型式等;
(四)闭库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及审批文件;
(五)闭库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的主要工程措施和闭库工程施工概况;
(六)闭库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七)闭库工程安全设施竣工报告及竣工图;
(八)施工监理报告;
(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十二条
尾矿库闭库工作及闭库后的安全管理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对解散或者关闭破产的生产经营单位,其已关闭或者废弃的尾矿库的管理工作,由生产经营单位出资人或其上级主管单位负责;无上级主管单位或者出资人不明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管理单位。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规定要求和“分级属地“的原则,进行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得批准。审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尾矿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档案,记录监督检查结果、生产安全事故及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尾矿库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尾矿库安全生产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举报;对受理的举报,应当认真调查核实;经查证属实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并将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救援体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尾矿库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给予警告,并处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尾矿库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照《安全生产法》实施处罚。
第四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尾矿库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的,给予警告,并处___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或者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予以关闭。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主动实施闭库的,给予警告,并处___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和处罚种类、幅度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修改后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