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基金评审经验
今年收到13份青年基金,每一份都认真反复看,最后除了对项目有了充分的了解,甚至对申请人本身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些感慨现在的博士教育中的不足,导致了一些青椒申请基金失败。因此总结一下今年评审中看到的不足,希望对还未申请的青椒有帮助。
1.创新性不足。
这个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好几个申请人前期工作很好,但是申请书本身远远未达到应有水平。主要缺点都是提出的研究思路太简单。可以估计到是完全属于随便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那种。比如,搞信号的都知道滤噪的重要性,然后申请人第一念头多半想到要用小波来滤噪,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做已经太普遍,然后就拍拍脑袋,想到了用二代小波。(例子纯属虚构,为了方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而已。后面的例子统统是这样的)。按照这个思路写了个申请,自己可能还感觉良好。殊不知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这种申请是很难获得批准的。首先是申请的人太多,其次是也很难让评议人相信他们能解决这种本领域内,n年都没有人能搞定的重大问题。
我感觉这些青椒们写出这样的申请,原因主要是眼界窄,基础差。申请人自己上博士期间忙着赶时间毕业,整天忙于算题,做实验,写文章,导致看的文献太少。最后毕业时,虽然文章足够多。但对本领域实际上还了解的不够广,不够深入。写出来糟糕的申请,还自以为得意,觉得自己针对本领域的重要问题,提出了重要思路。殊不知这些问题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无数人研究过了。
有两个申请。第一个看申请人的时候,就觉得眼熟,再看简历,原来是我上博士时候的校友。比我低一级,不是一个学院,但是住一个楼层,还是有些印象的。刚看到这个申请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想着如果能给他个优,然后再去通知他,这个顺水人情做的倒是挺好的。谁料看完之后,有些生气。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就提出要设计永动机(注意这是个比喻)。这种申请是本校的博士毕业生写出来的吗?博士期间肯定都忙着混毕业了。居然自以为是的犯这种低级错误。本领域的硕士生应该都知道这种“理想”早就被证明是空想,他居然还不知道。最后在这次评审中第一个D就是给了他。
另外一个申请,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大好。当时还给同事说,总算在今年的评审中看到一个可以给A的了。结果再看第二遍就皱眉,第三遍后就也给了D。情况是这样的。这个申请人牛校博士,三年就毕业,文章很多,几乎赶上我当年了(小小自我炫耀一下。呵呵。)在这次看到的申请中,他的文章算是第二多的了。题目也很有新意,不同于那些老生常谈的申请。这个申请的研究目标具体,工程应用背景很好。所以初始印象很好。
但仔细一看就不成。他的想法是把博士期间做的理论结合某个具体工程对象。想法是极好的。因为该对象的确重要,而且缺乏研究。但是他的申请中暴露了很多基础问题。在申请中,关于他博士工作的后继部分,写的都不错。但是涉及到新的研究对象的时候,就掺不忍睹。甚至出现了不少常识性低级错误。悲剧啊。大牛手下速成的博士视野如此狭窄,不是让他来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完全就是本领域内的内容,只是稍稍和他以前的范围不同而已,他就这样生疏了。申请人可以算老板手下的一个好员工,但是让他自己牵头搞研究,就到处碰壁。这个申请最后也是D。文章多也不行。
小小建议一下。创新性的思路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前期视野窄,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多看文献(一定要记住现在同行这么多,几乎所有你很快想到的想法,肯定都有人早就提出来过)。应该把实际工作切实往前推进,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反复思考,广泛调研,才能真的获得创新性思路。
但现在有些青椒依赖性太强,独立科研能力不足。从很多申请人的前期工作和申请书内容可以看出,申请人在博士期间,在牛校牛人手下工作,可惜只是忙着完成牛人指派的非常具体的任务。以至于毕业的时候,虽然文章也算多,工作成果也算不错。但是一旦离开牛人团队,没有牛人告诉他具体该做什么,就马上不知所措了。我有个朋友,毕业后一两年内都没有看一片同行文献,也不再继续进行任何研究工作。然后在写申请的时候抱怨说自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对这种情况,强烈建议千万不要坐等退休。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持继续研究。“动”起来。在研究工作的实践中获得灵感。
2.目标定位问题。很多人写研究目标的时候,有些方向性错误。忙着大谈他要引入什么新概念,发展什么什么新方法。却没有清楚的说明白,发展那个新方法是为了什么?预期能有什么好处?
3.技术路线问题。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好像挺热门的路线。但是不少申请人都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A+B。要记住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很少见到有申请能清楚的分析说为什么A+B就能起到彼此互补的良好效果,有望能够解决什么什么问题。
4.跨学科问题。跨学科的申请也很流行。但是切记要要把握分寸。
有一个申请。目标不错。方案混乱。就是把另外一个学科的各种热门方法堆砌起来而已。各类新鲜术语满天飞,难道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关?这又不是一般的校内基金或者其他什么基金,底下的评委都是外行,只能看热闹。
又有一个申请也很典型。我们是信号领域的。其中有一个数学问题算是本领域的难点。这位申请人打算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然后写出来的申请满篇的数学内容。这种申请首先有不对口的问题。是否应该建议他去申请天元基金?这个暂且不论。就研究内容而言,首先我对那个数学问题还有些研究,其次再请数学界同行看过。最终证实外行就是外行,想要以己之短,博人之长。结果可想而知。他的申请在数学同行看来太业余了,凭空想象的成分太多。所以跨学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充分立足本学科。对其他学科内容切记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
5.自甘分母的问题。有一个申请很有特色。那个申请人是硕士毕业后在公司工作后三年再上博士的。所以他提出的问题来源于他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和那些流于空谈的申请相比,工程背景方面很好。技术路线也有创新。但不知道为什么,申请人惜墨如金。甚至都几乎没有写可行性分析。真想不通,他已经35了。今年是最后一次青年基金机会,还这样敷衍。简直不把自己的事情当回事。虽然最后我是推荐他了,但是其他评议人,完全可以说他不做可行性分析而把他给毙了。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替他感到惋惜。
另外大家都关心的错字问题,一般来说。申请中的个别错字,完全不会影响我的看法。但今年看到一份申请,实在不认真,敷衍到关键词都写错了。而且那个错误还在申请中多次出现,这个要说不影响我的看法,就是骗人了。
6.最后是小聪明问题。切记不要耍小聪明。小聪明在很多时候就是大笨蛋。比如刚才提到的堆砌术语的那位。
今年还看到一个RP问题的例子。有个申请人在项目组中一个本校学生都没有。全部都是Q校的学生。而且项目组中并没有Q校的老师。这个第一眼看上去稍显诧异。Q校作为国内最NB高校,显而易见,那里的硕士怎么可能会为其他高校的项目每年工作十个月。但毕竟是青年基金,考虑到申请人那个不入流学校可能没有硕士点(后来发现是有的),就不和他计较了。谁知道后面看到研究基础的时候,他居然大谈说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曾经完成过n个973项目,n个863项目,还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重大专项等等,且拥有海量各类先进设备。我就真是诧异了。想不到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如此强悍。谁料仔细一查询,这都是人家Q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项目好不?顿时愤怒了。小聪明过火了就不好。从简历看,申请人自己从来没有和Q校有过交集,项目组中也没有Q校的老师,那两个Q校的在读硕士,有什么资格把那些Q校院士完成的项目揽在自己名下!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完全败坏了对他申请的印象。
次评完基金后的感觉,可能与其他人的观点不符,仅供参考。
1:创新是灵魂:好的本子一眼就能看出创新点是什么,虽然还不能相信他们是否真能实现。一些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的朋友,特别容易将基金申请写成跟踪性研究。虽然需要研究基础,但是基金强调的是创新,而不是锦上添花。基础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基金。
2:题目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话不假。好的本子能通过题目直接反映出他们创新的灵魂所在。就像与人交谈一样,如果双目无神,或者左顾右盼,则很难激起别人与之交谈的兴趣,更别说深入了解了。
3:关键问题是眼珠子:有了好的眼睛,还必须要有配好的眼珠子才有神韵。通常来说,题目最好能直接针对关键问题,并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样会一目了然。好的本子让人对其关键问题确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给人的感觉真是一个问题,而且该问题得到解决后,切实能够达到申请者提出的目标,至少在逻辑上给人以信服的感觉。一些朋友特别容易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是他们三者之间换一个说法。因此,至少说明申请者没有在逻辑上想清楚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同还是很难的。
4:摘要是脸面:有了一对会说话的眼睛,如果与脸面不协调,也会显得很难看。因此需要在脸面上精雕细琢。如果经常看女人化妆的话,就会明白需要在脸面上花多少功夫了。因此,在脸面上投入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
5:研究方案是双手:双手无论如何灵巧,都需要勤劳运作才能结出果实。因此,需要尽可能丰富手中的工具,并且展示其强大的威力。宝剑亮出来,不由得别人不信。只有底气不足,才会显得遮遮掩掩,似是而非。
6:研究基础是双腿:无论如何,需要表明双腿是有耐力的,是足够强壮到支撑整个身体的。即使目前不够强壮,也要表明根基是稳固的,通过合适的训练是能够跑完全程的。科研是马拉松式,不是百米冲刺。
个人觉得像这样能一气呵成,融成一体的本子的确少见,总有一些残缺与遗憾。仅以此自勉。
此文给第一次评审国基留个纪念,也许以后就没有写的冲动了。具体哪个学部就不说了,你懂的。一共收到14份,从题目看有2份不熟悉,当即退了回去。剩下的地方1,面上2,青年9。结果1优(青),4资助(1面3青),7拒。下面谈谈体会。
刚开始收到邀请还是很兴奋,不知大家的第一次是否都这样,这里我还建议版主可以搞个“第一次评国基的感受” 征文,哈哈,跑题了。不过很快就觉得这是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因为从拿到申请书到提交就20天左右,这期间我到欧洲开学术会一周,结果除开会时间,其它时间基本都在看申请书,加上一直时差没倒过来,整天昏沉沉,效率特低,整个国外之旅就这样被基金毁了。
自我感觉还是很认真,平均一个申请书粗看加细看有2-4遍,不懂的地方还要上网科普。很老实地按基金委要求,特别是被拒的申请书都写了400字以上的意见,指出其不足和修改建议,资助的申请书有的也提了点建议。我认为好的申请书在立项依据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最终凝练出课题的科学问题。在研究内容部分最好能体现出有一定难度,而你已有了解决的方案。另外格式统一,申请人简介事实求实。有的申请爱拉一个名教授,然后大势吹捧,这样反而印象不好。另一个体会是有些中国名校(排名前3)的本子反而没写好,开始看感觉还不错,毕竟有过正规训练,表达上符合科研“八股文”形式,但细看则对问题的分析不深入,研究方案太粗略,像是拍脑袋出来的。这样的人要么是打酱油,要么是应付上级要求,反而有些2本学校的青年人写得还不错,所以这次2个名校申请都写了拒的意见。但总体上名校培养出来的科研素养还是要高一些,包括一些2本学校工作,也是名校毕业去的,说明国内高校对博士培养的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
啰嗦了一大堆。最后,在评审中碰到这样一个青基申请书,看大家如何给意见:该申请提出要从污染环境中筛选出一种高效菌株,从而制备出产量高、造价低的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然后进一步研究该活性剂处理某类污染物性能,而在研究方案中对高效菌株是采用常规方法在被该污染物污染的环境中筛选,且还没有前期研究探索,换句话,能不能筛选到是个未知数。不过申请者背景还不错,留过洋,也有不少SCI文章。所以是资助、小额资助还是拒?
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的稳步提升,每年报基金的人数也在提升,发过来审的本子数和质量也在增加。今年更是来了三个学部下属5个处的本子,面上、青年、联合等都有,工作量不小。不知道别人审了多久,我5.1那天开始审,用了将近1个月才审完这20多个本子(各部要求不同,一般五月底到六月初交回)。先说总体印象:总体来说,现在不论是青年还是面上,标书都要比以前写的靠谱,但也不乏个别学校明显是凑数的申请书,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报个面上还三年28万呢,看指南了吗?这标书初审还能过,简直浪费我们的时间。面上方面:这两年基金面上金额的提升导致一些以前可以报重点的人重新回到面上行列,他们的本子脉络清楚,逻辑性强,研究前期基础和个人成果更是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某部一人(工科的SCI一般偏少)SCI近200篇,其他大而狠项目一堆,使得和他一起报面上的其他几个人的本子相比起来个人水平薄弱的一塌糊涂,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岁数也不小了(干完4年也就退休了)还是去报重大或重点吧(估计也许都报了),面上还是留给别人吧。但人家的本子确实好,做面上绰绰有余,你也真没法不给,但总觉得在抢年轻人的饭吃,有点不太地道。去年就有较多重点面上全拿的,还是留点给大家吧。青年方面标书写得越来越老成,很会和评议人玩心眼,明知道问题在哪就是不写,一笔就带过去了,你难道真以为我们看不出来,那这碗饭真是白吃了。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基金中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你可以把难点写在这,说明你的思路,十全十美本不可能,何况是青基,应该没问题的。我也是年轻人,实话实说,问题都写清楚,评议意见中常会看到对我提出问题的鼓励和建议,同时还会同意资助,这样才会很感激的。再来说说一些具体问题吧:
1、摘要:摘要很重要,去年我就写了。但还能看到一个摘要200多字全是废话的,你能报基金就说明你觉得这东西确实重要,立项依据中去写,摘要写那些没用,你写论文摘要这样写也会拒稿的,毕竟希望从摘要中看出整个标书的干货,希望大家认真写摘要。至于那些英文摘要极端离谱的我都懒的说了。
2、技术路线:我比较倾向有图的,看起来比较清楚,文字写也行,第一要清楚,第二要有逻辑性,第三文字要精炼。个别人画得图还不若文字表达清楚的,那也别画图了,真的很乱。
3、研究经费:有些设备研制还是写清楚点好,要多要那么多钱也不知道你要干什么。有个青基很有才,我老师看完让我看了一眼,人家一个青基25万拿出15万出国和参加国内会议,美其名曰什么加强我校我学科在国内外影响,我也晕掉了,你那学校都985了,用你一个青基来加强影响力?您可真是高屋建瓴!
4、创新点:面上的创新点都写得很靠谱,青年的还有待提高,一句话:少而精。顺别说一句,之前多看看文献,别拿我们已有的成果当创新点,也算你人品爆发,咋就落正主手了,回去看看之前干啥坏事了。
5、工作基础:这些年见过很多跨行的人,比如原来搞航空的来搞航海了,石油的搞煤层气了,减噪的搞环境工程了,其实这样跨是很可行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拿来做做不是不行。但要搞清楚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要全拿来主义,根本漠视两方面的区别,而可以加大两方面的相似度。而且建议在要跨行前哪怕先写篇相关论文呢,只要让我知道你在这方面用过心,标书又写得足够好,当然给你,反之确实可信度不高。简单写些感受,希望能给大家写标书点帮助。
今年评审了13份国家基金,4份面上9份青基,自己评审结果是:2份优先,2份同意,其他不同意。结果是,1份面上中标,其他悲剧。总体感觉,好本子非常少,虽然是同一个领域的,但看完本子后,不知道申请人想干什么。先说说本子的一些问题吧:
1.缺乏认真、仔细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青基上,结合本单位的一些情况考虑,估计大多青基是被逼出来的,而不是年轻人自己想写,应付差事。主要表现在: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语句没有逻辑,前后句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还可以看到拷贝参考文献的一些痕迹。所以,针对这样的本子,为了节约时间,我也是应付差事,给个C,问题实在太多了。
2.立项依据完全偏题,和写综述差不多,把文献上的一些进展和实验结果直接写进来,没有很好的起到对本项目的介绍和支持作用,让人读完没有感觉到本项目需要开展研究的感觉,完全是在介绍某个内容和专题。
3.创新与特色“太多”。很多本子有多少个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就有多少个创新,有的本子创新达到5个之多,哪来那么创新啊,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首创或特色,花了很大的篇幅;
4.关键的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确。一定要搞清楚是“关键”、“科学”,而不是某个环节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比如某个本子的题目是“......作物性状的QTL精细定位”,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进行某个性状的QTL的精细定位,完全没有把握着;有的本子科学问题多至5个; 5.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不分重点。在研究内容中具体到怎么用某个软件,参数怎么设置,研究方案也是如此;
6.一些申请者过分的介绍所在团队课题组、同一个学科的其他老师、或自己的导师的研究工作,而自己的研究基础,说具体点,有自己名字的文章、专利等成果实在很少,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现象很多;
7.研究基础中,有自己发表的、已经刊出的文章,也有相当一部分说是“已投稿”、“已接受”、“出版中”的文章; 8.隐瞒了一些事实。如前一年已经获得资助了,但今年你在本子中只字不提; 9.无用的附件太多。如获得奖项、鉴定成果、专利、甚至文章的全文等。
总之,感觉是不太好,这可能是资助率一直不高的原因吧。一般来说,已经获得资助的申请者,本子写的比较好,深入浅出,而初次申请者,本子写得像“省攻关”项目。所以,年轻人的写的功夫还得好好练。就本次评审而言,应注意:
1.立项依据一定好有的放矢,不要漫无边际的写,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好分层分段,每段给个heading,要对本项目起到支持作用,让人看了感觉“这个项目有意义、比较紧迫”的感觉;
2.创新特色部分要简要,一针见血,1-2点即可;
3.关键的科学问题也是要简要,2点即可,要把握准确;最好摆出问题后,简要提出解决方案; 4.研究基础以申请者个人的基础为主,适当介绍大环境的基础,没有自己名字的论文不要出现太多; 5.附件不要太多,甚至不需要,如果非常重要、有影响力、对项目有直接支持作用的,可以附上;
6.不确定度内容最好不好列上,如没有刊出的论文,你可以在本子中写入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图片或表格,加以支持; 7.标书一定要按照基金委有关规定严格书写,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千万不要抱有侥幸的心里。
第二篇:申请基金经验
奥地利计算机科学家,芬兰科学院院士Hermann Maurer 2015年1月提出一个问题:“Does Internet Make Us Stupid?”他说,现在没有人读全文了,互联网应该对这种肤浅的阅读习惯负责。这话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现在人们比较浮躁,呼风唤雨的比较多,精雕细刻的比较少;游戏打鬼子的比较多,琴棋书画比较少,练习中文书法都是老年大学的人;想当明星、一夜暴富的人多,默默无闻做贡献的少。这些风气不能不说与当下网络的发展有关系。在当今网络时代,科技论文多得不得了,新闻和网上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很少有人把整篇文章看完,而是先看标题,再看摘要。所以,能不能吸引读者,标题和摘要很重要,对于课题申请也很重要。本人注意到,本月的CACM发表的一篇博文,“Make Abstracts Communicate Results,”可见国外也有人关注着到这个问题。
先说题目。课题申请的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是一个研究方向,你一个课题不可能研究下来。可是,如果题目太小,也许只够写一篇论文,怎么能申请一个课题呢?一定要恰到好处,说明你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新闻题目一定要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条新闻。我看到,有些博文题目很吸引人,让读者很想点开看看。这说明这博文题目取得好。但是,打开一看,内容和题目并不相符,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再说摘要。我看到有些基金申请书的摘要,写了好多微电子技术如何重要、体系结构如何关键、大数据如何热门,其实这些东西都不属于你这摘要应该写的东西。摘要应该写本申请的主要创新点,预期将得到什么结果。不用写你能出几篇SCI,而是你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不要老是引进一个什么模型,大谈一个什么概念,而要干货。你能证明一个什么定理、提出一个什么算法,目的是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最近“算法”一词用得很滥,几条平铺直叙、无循环、无迭代、无递归的程序就说是一个算法。这太夸张了!科学论文的摘要也是这样。常有学生问:论文的摘要和结论有什么区别?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把摘要的一段复制到结论就完事。这是不对的。摘要是提前告诉读者本文研究什么问题,做了哪些工作,主要结果是什么,主要创新点是什么?而结论是从全文看,你已经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什么?经过你的工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当然也许还会写一句:今后的工作准备做什么?当你读新闻之时候,开头一定有简单的几句话,简练地介绍这个新闻。其实这就是摘要。但是,我看到网上新闻常常复制正文中的一段放在前头。当你往下看的时候发现有重复的一段。马上觉得是浪费时间,也许就懒得往下看了。文章的摘要应该是结果和关键概念的总结,不论读者看不看全文都能知道一个大概。互联网技术养成了读者这种粗略阅读的习惯。据国外读者反映,ACM和IEEE杂志和会议论文集充斥着无启发作用的摘要,好像是作者故意隐瞒他们的结构,以引导读者去读他们的正文,至少读读小标题或者是后面的“结论和今后的工作”。其目的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强制读者去欣赏他们辛苦组织的一篇散文。甚至反复修改这篇文章,使它能发表。其实,关键是你的研究工作做到家没有?对读者会有什么帮助?而不是去故意粉饰一个丑陋的实体。
新闻的编辑和记者组织这些材料较好些,带有有意义的标题,揭示核心概念,接着有一个简短的概要,然后是全文。这也许是因为专业编辑的监督,要求作者确认主要的新闻点,知道读者不一定会阅读全文。最近有些新闻过于抽象,不知所云。我估计是事实不确切,就只好抽象一点了。你不一定认为它对,但也不能说它错。自从大数据渲染起来以后,到处都是百分比数据,说是大数据分析来的。可是,这些数据的科学性值得怀疑,因为常常发现数据打架,即这个数据与其他的数据不一致,而且互相不衔接。所以,大数据分析不但有处理能力、处理速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的合理性。
就此,本人呼吁科学论文包含总计结果和关键概念的摘要。我也同意呼吁编辑们、程序主席们和评审人们强制这一要求。好的摘要改善了平面语言的通信带宽,对工程有益,对读者也公平。
第三篇:基金销售经验分享
基金发售近半月,全行上下团结一心,销量规模每日创新,名列全行前列。行长非常重视此次基金的销售,在分行布置基金销售任务后,当即在支行举行全行动员大会,明确工作目标,分析产品特点,讨论销售要点并组织支行中小、小微、厅堂等团队的负责人尽快落实指标,联系客户。会议结束后,行领导们更是率先认购加银基金,激发起支行全体员工的销售动力,大家积极响应,各条线多管齐下。
厅堂团队负责人则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产品培训,让厅堂一线销售人员充分了解产品情况,费率水平,风险程度,分析产品的优势、卖点。大家积极讨论,以最简单的话术,最通俗的语言在短时间内打动客户。同时,锁定目标客户,如: 1.有较多闲散资金的客户。此类客户有较大资产,并有部分银行存款没有配置的,可以建议客户分散投资,配置部分资金在基金上。2.期待较高收益,喜欢做股票的客户。客户通常自己操作股票,但由于市场起伏较大,近期收益通常都不理想,这类客户可以以加银基金的背景、专业团队为切入点,引导客户由专业团队为其理财,博取高收益。3.有购买基金经历的客户。此类客户通常比较容易接受基金产品,可与客户分析当前股市的状况,促使客户逢低买进。4.年轻,有风险承受能力,愿意接受新型投资方式的客户。此类客户是我行潜力较大的客户,对理财的认知能力强,且能够承担较高风险,对各种理财接受能力都较高。通过以上分析,厅堂团队负责人派专人对近期理财到期的客户进行短信提醒,并重点电话邀约目标客户来行洽谈加银基金。厅堂的员工则抓住每一位来支行办理业务并有理财意向的客户,积极营销,用专业的金融理财
知识,为客户提供合理的资产配置,促成销售!
通过与客户的成功梳理,沟通,营销,最后促成了支行销售的盛况!
第四篇:基金评审那些事
基金评审那些事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随着自科基金申请季临近,知社将整理项目申请方面一系列文章供大家参考。本文系何祈愚教授2015年在华盛顿DC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会评后所写,期间共评审了30多个基金申请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何教授的经验之谈。
前段去华盛顿DC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会评,审了30多个基金申请书。这些年偶尔也会收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的邀请,对两国科学基金的体制和运作有一定的了解。适逢新年伊始,中国自科基金申请季马上到来,受知社学术圈的邀请,我将自己在美国评审科学基金的一点旧文重新整理,供大家参考、批判。全文分以下四节:(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科学基金项目类型;(3)基金申请书和评审;(4)基金评审个人体会。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基本情况。NSF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科学基金机构,旨在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项目,涵括除医学科学之外的所有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战争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美国政府和国会意识到其去中心化的国家研发体制需要革新。1950年,杜鲁门总统签署法案,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其使命分三个方面:(1)推动科学进步;(2)促进国家健康、繁荣和福祉;(3)保障国家安全。NSF主任、副主任负责基金会行政、预算和日常运作,而国家科学委员会24名成员则负责制定美国科技政策。他们都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后就任。现任NSF主任是前普渡大学校长France A.Córdova 博士。在组织结构上,NSF共设七个学部(Directorate),分别是生物科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地质科学,数理科学,社会、行为及经济科学,以及教育及人力资源科学。此外NSF还有四个专门的办公室,分别负责网络科学、极地项目、集成项目和国际合作。可以看到,NSF的学科分类有中国基金委略有不同。首先是没有医学学部,因为美国的医学研究由国家卫生研究院主导(NIH)。其次是没有化学学部和材料学部,其与化学以及材料相关的研究分布在数理学部和工程学部。多出来的则是教育科学,凸显出美国在国家层面对教育科学的重视。当然,这也和其教育部势力相对薄弱有关。
在每一个NSF学部下,还有两级单元,分别是分部(Division)和项目处(Program)。这也和中国基金委学部下面就是各学科处不太一样。比如NSF数理学部下有化学分部(Division of Chemistry), 其下又分催化、合成等不同项目处。别的学部结构也类似。具体的项目管理,包括评审、发放、验收等,是在项目处层面进行的。
NSF每个项目处的主管,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项目管理官员,是NSF的固定雇员,通常都是长期在NSF工作,很多会一直干到退休。一类是临时项目管理官员,通常是大学教授,在NSF有职位空缺的时候,可以向学校请两年假,到NSF从事专职的项目管理。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也可以推动一些大的科研项目,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争取一些资源。不少人也会以此为跳板,做两年基金管理后跳槽到另一个学校,或者进入科研管理层。
NSF每年由美国国会拨款。其2015年总预算为73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国基金委2015年预算为224亿人民币,金额换算后约为NSF的一半。当然需要注意到,中国基金委还担任着美国NIH的部分职能,而2015年NIH的预算是300亿美金。显而易见,还是生命更值钱。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基金委预算这些年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NSF经费增长非常缓慢,很多时候甚至不能和通货膨胀打平。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基金委预算将会超过NSF。另外,NSF项目经费大部分花在人头上,用于养学生、博士后及支付教授自己的暑期工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间接费也在5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自科基金的实际购买力要强很多。二科学基金项目类型
NSF的基金项目,有这么几类。首先当然是各个学科的核心项目,如化学催化,做这一行的人都可以申请,只要学科相关就行,项目主管并不在乎大家具体做什么样的题目。也就是说项目是自下而上的,题目来自科研人员。这一点和基金委非常类似。不同的是每个学部乃至每个项目处截止日期都不太一样,而且有的学部一年可以申请两次,而有的只能申请一次。这样的项目申请成功率大致在10%到15%之间,非常可怜。而金额大约是3年30万美金。扣除10万左右的间接费,基本也就是支付一个学生的费用,外加自己半个月暑期工资,非常不经花。中国的状况显然要好很多,间接费低,人力也便宜。
另一类是所谓的主导计划项目(Initiative),是自上而下的,通常是针对一个热点前沿领域,强调跨学科交叉合作,单一学科领域的很少。比如克林顿时代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以及奥巴马所提的材料基因组计划、脑科学计划等。NSF通常都会根据总统所提的计划,推出一些相关的项目,让大家申请。这个时候,科研人员所提申请书,就必须切合计划主题了。这类项目预算当然要大很多,不过参与的人也多,分到每个人手上也就是10万美金一年,只是显示度要大一些。这一点,和自科基金的重点项目,有一定的类似性。此外,NSF各个学部都有自己的一些科学中心项目。如工程学部的“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数理学部的“化学创新中心”(Center for Chemical Innovation)等,以及NSF层面的“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学部的中心,往往是一个学校整合其相关优势资源申请,PI多达十几人。竞争当然非常激烈,首先要写预申请书由NSF审核,通过后才有资格写正式申请书。之后要经过函评,会评,现场考察答辩几道环节,才可能拿到。因此有这些中心的往往是著名高校的优势学科。其显示度高,钱也多,一年的预算是好几百万,而且有相对的稳定性,至少5年。而“科学技术中心”更是大一个数量级,需要整合很多学校在一起申请,有点中国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味道。我们也注意到,杨卫主任在多个场合提到,基金委将推动科学中心资助模式试点,促进资源有机整合和高效配置。
三基金申请书和评审NSF的基金申请书,有一定的规范,基本都是在其线上申报系统Fastlane上进行,项目评审也是如此。申请书通常有一页的摘要,15页的正文,不限长度的文献索引,项目负责人和共同负责人的简历,详细的预算列表和说明,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以及设施和条件。这两年,又特别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博士后培养两栏,需要说明具体举措。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需要列举所有的项目,而不论其资助来源。这主要是用于防止在不同渠道申请雷同的科研项目。评审人一般都会认真检查这个清单的。钱本来就少,大家都不会容忍重复立项。15页的正文,当然是申请书最核心的部分。NSF对其格式或者内容并无特别明确的要求,但必须包括结题或在研NSF资助项目的主要成果、以及与科研相关的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相比之下,基金委的本子大纲基本是确定的,似乎对教育和社区服务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基金评审,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制度。首先是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回避制度。在写本子的时候,申请人简历里面必须列举自己所有的合作者、导师、学生,乃至朋友,这样项目主管在挑选评审人的时候可以避开。而评审人假如接到有利益冲突的本子,一定要退回去;参加会评,也一定要声明哪些本子和自己有利益冲突,会评讨论的时候必须离开会场回避。美国特别忌讳利益冲突,绝对是一条红线不能逾越。其次是保密制度,评审人不仅仅需要对所审申请书内容保密,也需要对自己参加特定评审会这一事实保密,不能向人透露。这一点应该来说是做的非常好的,大家都没有习惯去打听谁会参加评审,我也从来没有在评审前接到电话或者短信套磁。
参加评审,需要了解一下NSF基金评审的基本准则。和申请书不同,NSF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规范,几乎程式化。评判标准分两大类,第一是科学价值(Intellectual Merit), 第二是社会影响(Broader Impact)。我的理解是,科学价值必须要过硬,而社会影响也需要说的过去,一个本子才有可能在10%的低成功率下脱颖而出。那科学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有五点:(1)项目是否能够推动专业领域科技发展;(2)项目是否有创造性(creative)、原创性(original)、变革性(transformative);(3)项目计划是否合理可行;(4)研究人员是否具有足够资历和经验从事该项研究;(5)研究人员是否具有足够资源从事该项研究。显然,最重要的,是前三条标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transformative, 我将其翻译成变革性。与之对应的,大家也经常在评审意见里面用的一个词,是incremental, 递进性。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年大家做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TiO2纳米颗粒掺点杂,改变一下其形貌等等,这样的工作,都是incremental。这个词在评审意见里面一用,本子基本上就死了。那什么是transformative呢?这两年大热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就是变革性的。
当然,哪里会有那么多的变革性想法和主意呢?毕竟科研工作是由一步一步递进性工作累计起来,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是竞争这么激烈,大家也不能不挖空心思出奇招啊,所以一个评审会上,经常五花八门提什么的都有。不过凭心而论,这几十个本子里面,真正有一些能站得住脚的创新性想法的很少。基本上看完摘要,也就没有心思很细致地读下去了。这里插一句,摘要真的是太重要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让评审感兴趣,这个本子基本也是没戏了。你必须把你最核心、精华的想法最简练地描述出来,抓住评审的心。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自科基金更加脚踏实地一些,能够让科研人员扎扎实实做一些深入而不赶时髦的工作。
四基金评审个人体会最后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这些年做过几个NSF项目,基本上每年也都会去参加会评。据我了解,有些学科只有函评,没有会评。项目主管会邀请一些人通讯评议,然后综合意见直接做决定。我函评过一些这样的项目。总体感觉是这样给每个评审人的本子相对比较少,而且往往非常贴切自己的专业领域,阅读的时候会认真很多,意见也往往中肯。但项目主管权利非常大,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本子的命运。更多的是函评之后再会评。这和基金委也有不同。据我了解,基金委函评是一批专家、会评是另一批专家。而NSF函评会评是一批人。我觉得各有千秋吧,孰优孰劣不好定论。
具体到最近的这个会评,涉及能源领域,范围比较大,共有30多个本子,而评审专家有8,9个人,每人评审8,9个本子,每个本子有3,4个专家。专家当然是项目主管选取的,各个领域的人都有,有非常资深的学者,也有刚刚出道做助理教授的年轻人;有来自著名学府的,也有非常一般的小州立学校的。美国这一点还是好的,不是太看出身。我更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挑上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在这个分部申请过项目,也不认识这个刚刚从大学请假过来的临时项目主管。我和他领域也完全不同。但会评内容,和我的研究还是相关的。另外需要提一下,对于刚刚出道的助理教授,参加这样的会评,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并近距离和项目主管接触,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大家尽可以给相关项目主管写邮件毛遂自荐,他们一般都会很欢迎的。
专家需要在会评前一天,把自己的评审意见在线上提交,然后飞到华盛顿DC开会。第一天基本是夸夸其谈,把所有的项目都过一遍。打分有五档,分别是E(Excellent), V(Very Good), G(good), F(Fair), 和P(Poor)。也可以打两个混合分,如(V/G)。这个打分,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知道:对于NSF来说,“Good is not good enough.” 也就是说,只拿到G的话,本子基本就没戏了。前几天看飞雾老师给知社学术圈写的成语翻译,深受启发,在这里可以活学活用一下。直接翻当然是“好,还不足够好”。这个意思其实还不到位,不如干脆翻译成 “中看不中用”。好是好,就是拿不到钱。会评上,有些项目主管喜欢按平均分排序,从高往低讨论,有些则希望让每个专家提一个自己最喜欢、最希望资助的项目进行讨论。两种类型我都经历过,个人还是更倾向平均分排序,感觉更加客观均衡一些。
回到这次会评上。可以想象,大家专业跨度比较大,而申请书内容也很杂,真正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其实不多,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大同行小同行。落在大同行手上,还有机会蒙混过关,而要是不幸落在小同行手里,基本上难逃被批的体无完肤。美国有句俚语,“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是套用飞雾老师在知社的高论,这可以翻做“此山望得那山高。”
最后排名第一的项目,大家都觉得挺好,没有特别明显的缺陷。其成功的关键,我觉得是科学意义和原创性讲的非常清楚,大家都能读明白并认可。具体到研究方案细节,其实大家都不是特别懂,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这应该是成功申请书的一个特性,要让大同行欣赏,小同行挑不出毛病。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太容易,既要讲清楚最核心的创新点,也要有足够的细节、包括一些初步结果,去证明其可行性。评审会总体气氛挺好的。每个本子有3、4个人评审讨论,一人记录,最后形成会评总结,并给出优先资助、可以资助、不予资助的推荐。大家互相认识的人不多,专业也不太一样,意见分歧是难免的,有时候甚至有比较深入的争论。但基本是就事论事,都是依据本子发表评论和见解,最后求同存异。项目主管会根据讨论提问题,但基本不发表意见,也不试图左右结果。最后的排序基本是大家妥协折中的结果。当然我也有参加过一些会评,有专家试图左右局面,要不力挺某人、要么力贬某人,有时候会针锋相对,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会评就是这样,气氛比较微妙,根据讨论情形,有些函评不好的会咸鱼翻身,有些好的则会阴沟翻船。最后说明一下,美国NSF非常强调项目的社会影响。这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吸纳少数族裔和女士从事科学工程研究,以及社区服务,比如在中小学、乃至针对大众做科普。基金申请书必须要包括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时候大家也都要挖空心思出奇招,想一些不一样的点子。这一点我觉得中国基金委可以借鉴参考。
这是我最近一次基金会评的一些点点滴滴。中国基金委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录这些,一方面供中国学者和基金管理人员参考,另一方面也供年轻的留美华人学者参考。
本文知社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第五篇: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程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的确定
二、项目经费
三、申报填表中应注意的常规性问题
四、申报填表中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
《课题指南》•是国家亟须解决和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的体现,是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指导各学科项目申报的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文件,也是课题评审委员会评议立项的重要依据。因此,申报者在确定选题时,要注意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课题指南》完美结合,使自己的研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在此基础上,好的选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有吸引力,二是能激发共鸣,三是有可研性。
“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如在理论问题上有系统的或重大的•创新、突破,在学科建设上有新的建树,在应用对策性问题上有新的、好的思路,等等。有了创新才能激发评委的共鸣,“兴奋”评委的思考兴趣。可研性是指选题不能太窄太偏,缺乏普遍性,同时也不能太广太泛,无法深入研究。
选题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1、尽量关注指南课题,少报自选课题。指南课题是每次申报和命中的主流,一般来说自选课题只占立项课题的5%,所以如必须申报自选课题,就一定要选择那些经过深思熟虑,有较丰富前期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又不在《课题指南》条目范围之内的课题。如无上述条件则应尽量考虑选择指南课题为宜。要关注由实际工作部门参与提出的应用对策研究。指南中带*号的课题必须按题申报,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
2、指南课题往往是大众化的课题,选择指南课题不等于直接照搬指南课题,而是要在指南课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最接近于指南课题来设计具体题目,将大众化的指南课题,变成有创意的,栩栩如生的有特色的课题,来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和青睐。但应用对策研究除外。
3、《课题指南》涵盖23个学科,申报者包括自选项目申报者应选择适合的学科专业进行申报。跨学科的课题,要以为主的学科进行申报。所有学科的申报都要按照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填写。
四、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
•申报书中的经费概算共有十项,在填写申报书时应对应下面的规定填写:
(•一)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置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费用。
(三)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国内调研活动所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它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召开小型会议的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调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它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并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因项目研究确需开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按照以下程序经批准后执行: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和项目中的重点项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其它项目(不包括后期资助项目)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批准。
(六)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购置或租赁使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费支出。因项目研究确需购置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方可购置,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七)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及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咨询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一般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5%,其它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10%。
(八)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它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5%,其它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10%。
(九)印刷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等。
(十)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每项不超过5000元;其他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3%,其中,项目中的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3000元,项目中的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每项不超过2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成果鉴定费是指在项目结项时对项目成果的政治和学术质量进行评估所发生的费用。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另行拨付。
•项目中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西部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省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省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拨付。
申报填表中应注意的常规性问题
1、申报切忌临阵磨枪,草率上阵。作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应是申请者花了长时间研究过的,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预研究课题,是自己熟悉的领域。
2、书写要规范、形式要美观,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在填写申请表时,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净、整洁、美观的申请书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行文要遵守中国人的书写习惯,如分段,前面空两格,标题、表格居中,字符间有正常的空隙等。在写课题论证时要斟字酌句、反复修改、文笔通畅,将几千字的内容写成一篇精品文章,坚决避免错字、漏字和语句不通。
3、一定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内完成各项陈述。有不少申报者在填表过程中字数超过规定要求,不注意语句的凝练,核心内容不突出,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失去耐心,打分不高。
4、严格按申报要求填写。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都可以做得很好。一些申请者在课题论证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疏忽了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而造成了形式审查未通过的后果,难免产生很大的遗憾。
例如,在填写“主要参加者“时,一定要确认每位参加者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参加人参加其他项目的申报;对于青年项目,不仅课题负责人要小于39周岁,课题参加人也均应小于39周岁,等等。因此申报人在填表前认真学习“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以避免因形式问题造成申报失败。
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超项”规定比国家其它类别的项目更为严格。它规定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以及中共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不能申报。同时要求课题的申请者应该是课题真正的研究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集中精力担负起实质性研究任务,不是单单挂名而已。
6、每一块内容都要有实质性内容。申请书涉及选题、内容和研究基础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内容一定要丰富和详实。因为这三块就是同行评议意见表中打分的三块,这是决定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
7、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二至三年,也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延长;应用对策研究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时效性确定。
8、填表后认真检查。有些申请书并非申请者本人填写,而是申请者的研究生代劳的,申请者也未仔细校对检查,结果错字、漏字和语句不通,反映不出申请者应有的水平。
申报填表中应注意的技巧性问题
1、课题组成员要合理组合
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比较合理的课题组组合要老、中、青结合,青年项目课题组要以青年为主,还要注意搞理论和搞实证研究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相结合。这样组合的课题组更容易被考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一般提倡团队合作攻关,尽量由申请人牵头,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的科研人员作为参加者组成课题组。可以跨部门、院校、系所、专业,部门进行合作。
2、成果填报不是多多益善,要有说服力的前期成果
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要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所谓学术准备是指有丰富的前期积累和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体现在课题论证中就是有切实的、有说服力的前期研究成果。
前期成果是证明申报者有能力完成申报课题研究实力的佐证,因此有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对于申报能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有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是和本课题有关的前期成果,而不是你所有的前期成果,凡和本课题无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均不要填上去。
3、申请书中措辞一定要恰如其分。申请书中要涉及课题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情况等内容,申请者在阐述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要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填补空白和丰富理论等等词汇,提到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时则不要用肤浅的、刚起步的、尚无系统研究的一些词语。另外,除阐述清楚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之外,一定要指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没有难点、创新点的研究就失去了立项意义。
4、参考书要注意权威性和时效性
参考书目的选择,体现了你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间接反映了申请者的水平和“品味”。故要有所选择的列参考书目,要将紧扣本课题实际的具有权威性的,时间上要注意是最近出版的参考书列人参考书目。在以往的申请书中,有个别老师将通俗性的、启蒙的、参考性的小册子和年代书籍列人参考书目的,从中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申请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本不了解和研究水平不高。
5、要了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资助强度,切实做好项目经费预算。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约为30-50万元,重点项目约为20万元,一般项目约12万元,青年项目约10万元。申请者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并参考规定的资助额度合理预算研究经费,不要提过高的经费要求。
结题要求
为科学地评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最终成果须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项。重点项目和其他项目中政治性、政策性强的最终成果一般须经鉴定结项后,方可出版。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 •1.获得省部级评奖二等以上奖励的;? •2.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的;
•3.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属于上述情况者,仍须填写《结项审批书》,注明免于鉴定的理由,并附有关证明材料,连同最终成果上报。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往年的变化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要与《课题论证》活页相同,活页中不能填写的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要在本表中加以注明。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不能填写;
•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 •课题负责人的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程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评审程序包括
1、资格审查
2、匿名通讯初评
3、会议评审
1、资格审查
•按申报条件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没有通过资格审查,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有在研项目又申报新课题;一类是没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申报一般项目或年龄大于39周岁申报青年项目。
2、匿名通讯初评
•国家社科基金所有学科全部实行匿名通讯初评,通讯初评专家实行随机抽选制度。专家依据统一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写出评审意见并评分,在规定时限内返回评审意见。通讯初评计分方法,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其平均值。适度降低通讯初评进入会议评审的平均入围率,初评入围课题数与最终立项课题数的比例为2:1左右。2009年入会3637项,最后评出1720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设立专家库,按学科划分为学科评审组,届时抽取一定数量的成员参加会议评审。(专家资格最低要求:省属重点高校)
•会议评审按专家主审、小组讨论推荐、大组讨论投票、签署意见等规定程序进行。
3、会议评审程序
•专家主审。主审专家负责审阅并介绍所评课题内容及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分析评价,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论证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课题组构成等。
•小组讨论推荐。主审专家之外的小组成员要审阅本组全部材料并发表意见,以协商或投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方式向大组推荐课题。小组推荐课题时要集体酝酿讨论,发扬学术民主,避免门户之见。任何评审专家不得以个人名义向大组或组长推荐课题。
•大组讨论投票。小学科可设一个大组。超过120个评审课题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讨论投票组。参加讨论投票的专家,对本组的立项申请书都要审阅。投票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科评审组成员出席方能进行,并由出席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未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票数的可进行第二轮投票,仍未达规定票数的不再进行第三次投票。投票不能采取举手表决方式。学科秘书不能替代专家填划投票表。学科秘书现场收票、唱票、计票,评审专家代表监票,当场宣布投票结果和得票数。投票汇总结果须由学科正、副组长和学科秘书签字后有效。
•签署意见。投票通过的课题,由主审专家和学科组长分别在申请书内签署立项意见和建议资助金额。确定项目资助强度时,要认真考察选题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度、有无调研任务等因素,并考虑向老、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区分情况,拉开档次,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不搞“一刀切”。
重点项目、自选项目、非共识项目和跨学科项目的评审 •重点项目的评审要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的原则,如质量达不到要求,可少评或不评。重点项目根据选题分量、论证质量、研究价值、承担人实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受申报的项目类别限制。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如确实达到重点项目的标准,也可评为重点项目。具体评审时,重点项目和一般、青年项目先一起进行混评,所有建议立项课题产生后,专门讨论确定重点项目。2009年重点项目计划立项100项,实际立项37项。
•自选项目是指选题不在《课题指南》条目范围之内、自行设计的选题,但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自选项目在评审程序、评价标准、资助强度和立项比例上与非自选项目同等对待。
•非共识项目是指创新性、探索性较强,专家意见分歧较大的课题。对未建议立项的非共识课题,可由三名以上(包括三名)专家以书面方式联名提请复议,并经学科评审组二分之一以上出席成员多数通过。要严格控制申请复议的课题数量。
•跨学科的申请项目,在为主的学科中评审。如涉及学科较多,为主学科专家感到标准不易把握,可提交综合学科评审组。不能以跨学科申报为由,轻易淘汰。需跨组征求意见时,由相关学科组长负责协调。
•在使用立项指标时,青年项目指标不得用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可用于青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