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

时间:2019-05-14 10:5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

第一篇: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

邛崃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 专项资金、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以及干部人事管理的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成办发〔2005〕80号),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资金、项目和人事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权责分明、流程规范,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管理

一、预算内资金支出的预算管理

第二条 部门预算内已安排的基本支出,由市财政按月拨付;部门预算内已安排的项目专项资金,由部门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报分管部门的副市长签批后,市财政按照签批意见执行。

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追加和基金支出预算的管理

(一)财政追加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范围

第三条

中央、省、成都市、邛崃市出台的重大政策。第四条

发生突发、应急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需要增加的支出。

第五条

属于年初已定用途和金额,尚未确定具体执行单位或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项目资金、需要按项目进度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逐步安排的项目资金、财政部门与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专项资金或基金、根据财政体制规定保留在本级财政需要在预算执行中追加相关部门的资金。

第六条

其他特殊事项支出。

(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追加的程序和权限

第七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中央、省、成都市出台重大政策等事项必须增加支出预算的,且资金来源明确为中央、省、成都市安排的(中央、省、成都市专项追加),由相关部门报分管副市长签批后,市财政局按项目安排到相应单位。

第八条 市政府部门预算追加程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中央、省、成都市出台重大政策等事项必须增加支出预算的,所需经费需本级财政部分配套或者全额承担的,邛崃市出台重大政策必须增加的支出预算,由相关部门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报分管副市长签批原则同意后,由市财政局审核并提出书面意见,按照以下权限办理:

1.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

2.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政府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批准后执行;

3.5万元至20万元(含20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政府市长批准后执行;

4.20万元至50万元(含50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执行;

5.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6.因突发、应急事件以及其他特殊事项需用专项资金支出的,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办理。其中,2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支出,事后按照审批权限,分别向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报告。

第九条

市委部委、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预算追加程序:在预算执行中,中央、省、成都市出台重大政策必须增加支出预算的,所需经费需本级财政配套或全额承担的,邛崃市出台重大政策必须增加的支出预算,由市委部委、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由市财政局审核并提出书面意见,按照下列权限办理:

1.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2.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政府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批准后执行;

3.5万元至20万元(含20万元)的专项资金,报市政

府市长批准后执行;

4.2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执行。第十条

招商引资政策兑现事项,由主管部门严格审核,把好政策执行的关口,按照文件、协议和市委、市政府相关纪要内容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审签,由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审定后执行。

(三)基金支出的预算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基金的使用用途,由部门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经分管副市长和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审签后,由市财政局按照基金的用途审核拨付。

三、执收执法部门经费预算的管理

第十二条 有收入的本级执收执法部门,实行收入与支出挂钩,根据该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支出,其事权范围内相关支出依靠该单位自身收入解决。

第十三条

完全自收自支单位,市政府按照当年实际收入的10%提取风险基金专帐核算,原则上不得动用,留作该单位出现风险(如改制、处理遗留问题等)时使用。

第十四条 原实行财政经费包干的单位,继续实行财政包干。即:上年财政包干经费加上年行政人员正常晋升工资作为当年财政包干基数(扣除收入基数市政府统筹部分)。财政包干经费主要用于本单位人员、公用等基本运行支出。

第十五条 有收入、非包干财政拨款的单位,市政府统筹部分(有直接成本的扣除成本后市政府统筹30%,无直接成本的市政府统筹30%),非统筹部分根据该单位实际收入情况合——

理安排支出。其收入主要用于该单位相关工作及项目支出。

第十六条 市法院、市检察院、市纪委各自年度办案收入在200万元以内(含200万元)的,市政府不再进行统筹,作为办案经费,专款专用(市财政局建议增加:“年度办案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在保障其办案经费的情况下,进行统筹安排”)。市公安局、市教育局收入市政府不进行统筹,全部用于单位的项目事业支出。

第三章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追加管理

第十七条 已安排预算基建项目预算追加管理。对已纳入年初预算安排的基建项目,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因项目建设需要必须增加当年支出预算的,且增加后支出预算总额未突破市委、市政度已确定工程总预算的,由项目业主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报分管副市长原则同意后,由市财政局审核并提出书面意见,按下列权限办理:

1.100万元以内(含100万元)的基本建设支出,报市政府市长批准后执行;

2.100万元至300万元以内(含300万元)的基本建设支出,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执行;

3.30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支出,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十八条 未安排预算基建项目预算追加管理。对未列入年初预算安排的新增基建项目,需追加基建预算的,由项目业

主向市政府提出经费申请,报分管副市长原则同意后,由市财政局审核提出书面意见,按下列权限办理:

1.50万元以内(含50万元)的基本建设支出,报市政府市长批准后执行;

2.50万元至200万元以内(含200万元)的基本建设支出,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执行;

3.20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支出,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

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一、项目投资计划管理

第十九条 每年末,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建投集团配合,根据下一年度财政收支和融资贷款规模预测情况,初步确定我市下一年可安排的项目资金规模,报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提交市委常委会审定,确定项目资金投向。

第二十条

每年末,各项目业主依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本单位下一年度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经分管该项目业主的市领导同意后,报送市发改局;由市发改局会同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结合全市下一年度项目资金规模和投向,编制全市建设项目下一年度投资计划,经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审核后,按下列权限办理:

1.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 2.总投资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市——

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请市委常委会批准。

第二十一条

市发改局根据市财政局资金到位情况,按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分批次下达项目投资计划,业主单位持投资计划到市财政局拨付项目资金,启动项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经审计后,业主单位须依据审计结果编制项目财务决算报告,报市财政局评审。

二、项目立项审批管理

第二十二条

按项目投资额确定立项。

1.投资额在20万元以内的项目,不实行立项和预算管理,但须经分管该项目的市领导审核同意后,由项目业主按相关规定自行实施;

2.投资额在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实行审批制。第二十三条

申请立项应具备的条件和批复权限。1.已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向市发改局提供立项申请,办理立项批复文件。

2.未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建设项目,根据项目投资额度,按以下权限办理立项批复文件:总投资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提供市委常委会或书记专题会相关会议纪要;总投资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应提供市政府常务会或市长办公会相关会议纪要;总投资在200万元以下的项目,应由分管项目业主的市领导和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签批同意。

第二十四条 中央、省、成都市的投资项目,按上级要求办理。邛崃市本级的投资项目,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项目的

立项,除须符合第二十三条的要求外,项目业主还须提供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论证项目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及投资的经济性,评审通过后下达立项批复。

三、项目建设投资预算审批管理

第二十五条 邛崃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按市政府授权,行使项目建设预算审批。

第二十六条

项目业主应将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备费报邛崃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由邛崃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批复项目预算控制价。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100万元以下的,由评审中心自行评审;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由评审中心委托具有造价资质的中介机构评审。经评审后的招标控制价由业主在招标公告中予以公布,未经评审的项目不得擅自进入招投标活动。需立即实施的应急项目不再进行预算审批。

四、项目变更方案及造价审批管理

第二十七条

变更增加投资累计在预备费之内的: 1.一次性变更金额在50万元以内且在预备费50%以内的,由项目业主自行审核,并报市发改局、市审计局备案;

2.一次性变更金额50万元以上或超过预备费50%(含50%)的,须报市发改局审核。

第二十八条

变更增加投资累计超过预备费,在预算批复金额以内的:

1.一次性变更金额10万元以内的,项目业主自行审核,并组织市发改局、市审计局会审通过后,报市发改局、市审计——

局备案;

2.一次性变更金额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由项目业主报市发改局、市审计局共同审批。

第二十九条

变更增加后,投资总额超预算批复金额的: 1.5万元以内(含5万元)的,由市发改局会同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审批;

2.5万元至20万元(含20万元)的,由市发改局会同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审核并经项目业主的分管副市长审查后,报市政府市长审批;

3.20万元以上的,由项目业主向市政府说明原因并提请市政府常务会审批。

第三十条

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相关内容将根据国家、省、成都市出台的有关新规定适时调整。

五、应急项目的审批

第三十一条

应急项目是指必须在短期内实施的工程,主要包括须立即实施的防洪抢险救灾工程,为完成重大政治、外事或其他特殊任务工程等,按照国家、省、成都市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应报告分管该项目的副市长审定。

第五章

干部人事管理

一、人事调配工作规则

(一)市外调入 第三十二条

调入条件

1.身份条件。拟调入我市机关或参公单位的,必须具有公务员身份或参公管理人员身份;拟调入我市事业单位的,应具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

2.年龄条件。拟调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原则上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3.学历或职称条件。应具有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属于人才引进的,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

4.单位条件。接受单位须按照用编进人程序,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

5.国家有相关政策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6.特殊情况的,由市干部调配和人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

第三十三条

调入程序

1.受理和审核。由市人社局受理并审核拟调入人员调入材料,经审核符合调入条件的,填报《人员调动申请表》,经分管组织人事的市领导审定同意后,提交市人事调配领导小组会议审议。

2.审定。对经审核符合调入条件的人员,由市人事调配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对同意调入的,按程序办理调动手续。会议讨论事项要形成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

3.调入办理。市人社局根据市人事调配领导小组批准意见,按拟调入人员原单位人事管理权限,签发《商调函》,待——

对方单位回函并接收拟调入人员档案材料且审查合格后,签发《调动通知》。若拟调入人员档案材料不能证明其身份或年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符合我市调入人员条件的,由市人社局按程序将档案材料退回拟调人员原单位,终止调入办理。特殊岗位或急需人才的调动,如不能及时召开市人事调配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的,由市人社局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后,可先办理调动手续,后上会补议。

(二)调出我市 第三十四条

调出条件 1.市外接收单位同意调入; 2.原单位(含主管部门)同意调出; 3.必须达到最低服务年限要求。第三十五条

调出程序

1.受理和审核。机关、参公管理单位和事业单位拟调出人员,调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向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呈报调出材料,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进行审核;

2.审定。符合调出条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或市人社局局务会审定,并报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市领导同意的,按调出程序继续办理;不同意的,中止调出办理;

3.调出办理。按审定程序同意后,市人社局出具同意《调出函》,并向对方单位发出拟调出人员档案,待对方开具《调动通知》后,将拟调出人员行政、工作关系转出。

(三)市内调动

第三十六条

调动条件

1.身份条件。拟调整到市内其他机关或参公管理单位的,必须具有公务员身份或参公管理人员身份;拟调整到市内其他事业单位的,必须具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

2.单位条件。接受单位(含主管部门)同意调入,并按照用编进人程序,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且原单位(含主管部门)同意调出。

第三十七条

调动程序

1.受理和审核。机关、参公管理单位和事业单位拟调动人员,调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向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呈报调出材料,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进行审核。填报的《人员调动申请表》中,必须由调入和调出单位主要领导签署调入和调出意见;

2.审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人社局初步审查并报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市领导审核后报干调会审定。

3.调动办理。按审定程序同意后,市人社局向调出单位发出调动通知,待对方开具《行政介绍信》和《工资介绍信》后,将拟调动人员行政、工资关系转出。经市委研究决定相关干部任免需调动工作关系的,市委组织部直接向市人社局出具《工作人员调动审批表》,由市人社局办理调动手续。

第三十八条

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允许调入其他市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

第三十九条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调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调入全额拨——

款事业单位。

二、干部任免工作规则

(一)干部任免权限

第四十条

干部人事工作在市委领导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1.市管职务的任免,由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讨论并经书记协调会酝酿,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后,按规定程序任免;

2.科级职务的任免,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和监督下,各单位党组、党(工)委将选拔方案报市委组织部审核后实施,任免文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注:目前为报市委组织部审批),不按规定程序和资格条件任命的,一律无效;

3.宣传文化系统科级干部的职务任免由市委宣传部负责; 4.需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免的非市管领导干部(法院人民法庭、审判业务庭正、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等),由市法院、市检察院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按程序进行任免(注:邛崃原任免程序为“由市法院、市检察院征求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意见后,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按程序进行任免”,市委组织部建议参照原任免程序执行);

5.越级或破格提拔市管职务干部和受处分后重新担任市管职务的须报成都市委组织部审批同意,由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任免;

6.市管干部任免需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和与有关部门协商的,由市委组织部按有关程序办理。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第四十一条

动议。市市管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需要调整补充时,市委组织部根据干部管理和机构编制有关政策规定和市委对市管班子建设的总体考虑需要,并结合相关市领导意见或用人单位党组、党(工)委意见起草干部任免动议请示,向市委主要领导报告干部任免事项的启动理由、主要考虑,请示干部任免事项是否启动等。个人和单位向组织推荐的人选,也应按规定进行民主推荐。个人向组织推荐人选,须负责任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单位党组、党(工)委向组织推荐人选,须经集体研究,并呈报书面材料。

第四十二条

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应同时采用。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人选必须是民主推荐中多数人推荐的(即同意推荐超过半数),并严格按照干部德才条件掌握。组织考察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主要采取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视需要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等方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市委考察组,按照有关程序组织实施,并按要求征求纪检部门和干部监督机构的意见。涉及宣传文化系统市管干部的调整,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组织部组成考察组共同考察,提出意见;涉及市级政法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政法委组成考察组共同考察,提出意见;涉及纪委派驻(出)机构市管干部调整,派驻(出)机构的市管干部人选由市纪委提名,会同市——

委组织部共同考察,按市管干部任免程序报批,一般实行交流任职(注:该条按照成委办〔2013〕20号和邛委办〔2013〕65号文件要求提出,组织部意见为“派驻(出)机构的市管干部人选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提名,共同考察”);涉及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任免,由市人武部商所在镇乡党委提名,市人武部与市委组织部共同考察,报市委审批后,以市人武部部长、政委名义任命,并报上级军事机关备案(注:该条按照中办发〔1999〕24号、川委发〔2013〕3号、成委办〔2002〕63号文件要求提出,组织部意见为“涉及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任免,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武部提名,共同考察”)。

第四十三条

酝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在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基础上,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讨论通过后,召开由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参加的协调会共同酝酿,坚持干部能力、潜力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个人特长与班子整体结构相结合,形成干部任免初步方案。在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后,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

(注:邛崃以前的操作程序为:先召开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参加的酝酿会,对干部任免初步方案进行研究,酝酿会通过后才对拟提拔任职的人选进行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

第四十四条

讨论决定。作出干部任免决定,须经市委集体讨论。由市委组织部将干部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情况向市委

常委会作书面和口头汇报,市委常委会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票决。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委常委到会,以超过应到会市委常委人数的半数同意形成决定,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暂缓作出决定。讨论的干部人选,凡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在讨论时本人必须回避。市管正职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一般应当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并提交市委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市委全委会闭会期间因工作需要任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征求市委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市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必须形成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

第四十六条

任职。市委集体研究决定后,即可按规定程序进行任职和推荐提名。对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进行公示,一般为7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对部分提拔任职的干部,按有关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办理正式任职手续。

第六章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发布前邛崃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

第二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绩效评价范围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完成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三条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

(二)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四)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五)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专项资金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专项资金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六)权责统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权责关系,确保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职权和责任相统一。

第二章绩效评价主体和职责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是绩效评价的主体。第五条财政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二)拟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计划;

(三)审核预算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标准;(四)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数据库、指标库、行业标准库、第三方中介库、专家库和绩效管理系统,实行动态化管理,同时要与部门预算项目库对接;

(五)组织实施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对预算部门实施的绩效自评工作和报送备案的自评报告进行核实,可对预算部门自评情况组织再评价;(六)监督、指导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绩效管理工作;(七)其他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工作。第六条预算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编制本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个性指标;

(二)按照全市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计划,组织本部门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并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自评报告;

(三)检查所属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督促发现问题的整改;

(四)配合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跟踪管理,落实财政部门绩效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完善项目管理和预算及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五)其他应承担的绩效管理工作。

第三章绩效评价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绩效评价对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项目,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同预算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

第八条绩效评价的内容:(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五)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专项资金项目可根据项目完成进度或资金使用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四章绩效目标

第十条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部门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预算;执行中申请追加或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追加或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一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进行定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十二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每一项目的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财政部门可以要求其调整、修改。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部门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五章绩效评价依据、指标和标准

第十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三)预算管理制度、专项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四)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五)预算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六)相关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七)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报告;

(八)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七条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专项资金绩效的载体,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专项资金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第十九条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决策过程、资金分配、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管控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预算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的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以及项目效果。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六章绩效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方式分为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和预算部门自我评价。被评价部门按相关要求完成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中介机构或专家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三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七章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四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一般应涵盖前期准备、评价实施、报告撰写和提交绩效报告阶段。

第二十五条前期准备主要事项包括:

(一)确定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专项资金要求确定。

(二)下达评价通知。在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前,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应下达评价通知,评价通知应载明评价目的、依据、人员构成和评价要求等主要内容。

(三)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由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组建绩效评价工作组,工作组负责建立联络制度、明确评价责任人、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具体评价等工作。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绩效评价工作组人员构成中专业人员人数原则上不低于工作组总人数的2/3。

(四)制订评价方案。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具体细化优化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技术路线、评价依据、评价人员、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及评价进度等。

第二十六条评价实施的主要事项包括:

(一)资料收集。收集与专项资金项目相关绩效评价资料;(二)资料审核。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甄别,充分核查其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全面性和指标统计口径,并根据现实情况对数据、指标、标准进行必要调整和合理修正。

(三)综合评价。选择合适评价方法,对照评价方案中设置的评价标准、指标与权重,并结合非量化评价内容,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七条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撰写绩效评价分析报告,并将初步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部门,核实相关调整事项。绩效评价报告完成后提交财政部门审定。

第八章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八条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预算部门绩效状况的文件,由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绩效评价报告应条理清晰、依据充分、内容完整、客观严谨、格式规范。

第二十九条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应当说明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需要说明的重大问题;绩效评价报告附件包括绩效分析报告、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评价计分表、问卷调查处理结果、专家咨询意见、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分析诊断、整改策略措施建议等。

第三十条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项目立项依据和项目基本概况;(二)项目绩效目标及其调整、完成情况;(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四)组织实施绩效评价情况;

(五)总结绩效目标取得的成果,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六)评价结论及建议,提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制度建设措施和整改策略建议。

第三十一条绩效评价报告分为财政部门组织评价报告和预算部门绩效自评报告两类,绩效评价报告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九章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二条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按百分制综合得分高低按分值划段确定。

第三十三条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安排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较好的,予以继续支持;对专项资金管理较好的做法,予以宣传推广;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不进行整改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专项资金。

第三十四条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五条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

(桂政发〔2008〕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11月21日自治区十一届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明确部门职责,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上级拨付本行政区域以及本级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具有指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规范完善专项资金相关管理办法。

第四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管理使用专项资金,以及县级以上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专项资金,适用本办法。

自治区各级驻外机构管理使用专项资金,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专项资金应当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运行、绩效目标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救灾捐赠款,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也可指定账户,专项管理。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中的重要事项,明确专项资金审批额度、报批程序和公示办法。

第七条 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排序列入专项资金项目库,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实行项目滚动管理;提出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定期向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预算终了后,将专项资金按预算科目编入部门财务决算报表报送同级财政部门;配合财政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第八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负责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预算,按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将专项资金支出情况定期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财务管理监督。制定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审核或审定资金分配计划;对经批准的项目计划下达预算,审核拨款;对资金实行监督管理和组织绩效考评。

第十条 审计部门负责对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是否按规定分配管理使用专项资金以及履行监督职责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落实审计意见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监察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进行监督,依法对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查处。

第三章 分配使用

第十二条 对受理的专项资金申请,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对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者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应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择优选择实施主体。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分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项目库排序选择,实行班子集体研究,严格按程序和权限审批。涉及到补助个人的专项资金,应当建立健全发放手续,实行公示制度,做到公开透明。

第十四条 属于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原则上应在收到上级下达资金的文件20个工作日内拟订资金分配方案。属于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也要及时拟订资金分配方案。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政府采购管理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安排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一般应委托金融机构以“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支付方式,直接发放到受益对象手中。对补助对象明确、用途单一的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的支付方式。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和项目进度拨付资金。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准的范围用途和规定的标准开支款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挪用。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程序报批。

第十八条 对采取评估论证、竞价投标等办法分配的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当由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并在预算终了后3个月内将结果报告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购建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办理产权和财产物资移交、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实行救灾专项资金报送备案制度。各级分配管理使用救灾款物的业务主管部门,须在救灾款物分配使用的方案或计划下达后15个工作日内将救灾款物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抄报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纳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范围的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要求进行绩效评价,对项目实施内容、项目功能、资金管理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合规和有效。终了或项目实施完成后,应当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每半年向同级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报告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作为考核部门(单位)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 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发挥内部审计和监察机构的作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内部工作程序和监控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构,切实履行好内部监督职责。

第二十五条 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专项资金开展专项检查,对业务主管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况进行核查。

第二十六条 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研究、通报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信息,形成监督合力。

第二十七条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建立健全举报制度。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

(二)截留、挪用专项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专项资金;

(四)贪污、私分、挥霍、浪费专项资金及其利息收入;

(五)在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中不按本办法有关条款执行;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单位、组织或个人有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各级、各部门原制定的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本办法要求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广西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19日 实施日期:2008年12月19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宝安区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宝安区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要求,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经区政府批准,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或由其它财政性资金筹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设立、管理和监督。

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设立,纳入财政部政府性基金目录的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规定管理。

第二章 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

第四条 区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依照职能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各负其责,监察、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监督。涉及专项资金管理、监督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应当向区政府报告。

第五条 区财政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专项资金的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二)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程序报区政府审批;

(三)负责专项资金的调度和统筹安排使用;

(四)组织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核、汇总、批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并按规定办理专项资金拨款;

(五)按规定审核、批复专项资金收支决算,按规定向上级财政部门报送决算;

(六)负责专项资金的票据管理工作;

(七)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收支活动,开展绩效检查;

(八)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六条 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责:

(一)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

(二)负责组织财政预算安排以外的专项资金收入的征收、筹集;

(三)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考察、评审,编制、汇总本部门(单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

(四)执行已批复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组织项目验收,跟踪、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五)对专项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时向区财政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

(六)对已完成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资金收支执行情况及项目绩效情况进行验收和组织自查、自评;

(七)负责专项资金存续期届满或被撤销后必要的清算、资金回收及其它相关后续管理工作;

(八)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事项。

业务主管部门对其编制、汇总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绩效情况负责。

第七条 区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察,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第八条 区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或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第三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九条 专项资金必须经区政府批准方可设立,其存续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第十条 设立专项资金必须具有明确的依据。至少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

(二)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和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的需要;

(三)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重大决定的需要。

第十一条 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时,由业务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向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1)。

第十二条 业务主管部门申报设立专项资金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对于申请设立金额较大、影响面较广的专项资金,由区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设立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区财政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业务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给予答复。区财政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所需时间除外。

第十三条 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经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区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上报区政府审批。

需要设立专项资金而未能明确业务主管部门时,由区财政部门直接上报区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经区政府批准设立后,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专项资金的管理实施细则并按规定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确需续期或在存续期间需要调整使用范围和规模的,业务主管部门应以正式文件向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变更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2)。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设立程序报请区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在存续期间内,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需撤销的,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上报区政府审定。

专项资金的绩效达不到预期目标,以及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区财政部门可以直接报请区政府撤销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或被撤销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必须做好专项资金的清理回收工作和其它必要的后续管理工作。

第四章 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主要实行收支计划的管理方式。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其审批程序由区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实行收支计划管理的专项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专项资金的收入情况和使用范围,在每年11月15日前,将下一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报区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 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应当在媒体上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收入计划

1.收入总额;

2.收入构成(财政预算安排和其他渠道筹集收入等)、其他渠道筹集收入的项目和标准。

(二)支出计划

1.支出总额;

2.支出构成:(1)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支出计划;

(2)政府采购项目支出计划;

(3)专项支出计划;

(4)其他支出。

(三)收支计划编制说明

1.收支增减变化的原因;

2.上计划执行情况的自查、自评,各类支出计划与上实际支出的对比;

3.各类支出安排的主要依据;

4.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基本建设投资的,业务主管部门应按照我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向区发改部门申请立项。

第二十三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对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审核,并报区政府审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收支计划由区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等机构审批的,依照其规定审批。

第二十四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区政府或区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等机构批准的计划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批复业务主管部门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业务主管部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调整经批准的计划支出项目时,不涉及追加经费的,由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是否调整;涉及追加经费的,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五章 收支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区财政部门开设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统一核算各项专项资金收支活动。

第二十七条 由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收入,财政预算经批准执行后,由区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将安排的专项资金划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资金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地将相关收入缴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

第二十九条 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资金收入,缴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后涉及退库的,经业务主管部门核实后,由区财政部门办理退库手续。第三十条 经报区政府批准,区财政部门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状况的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和调度各项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不得自行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除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另有规定外,专项资金一律不得用于部门和单位的工资福利及日常办公经费支出。属于部门预算安排的项目,业务主管部门不得在专项资金计划中申报。

第三十二条 业务主管部门按照经批准执行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向区财政部门申请需求资金,填写专项资金支出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3),区财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核拨付。

第三十三条 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涉及配套资金的,在配套资金确认到位后,区财政部门方可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区财政、监察、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可以向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第三十五条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日常检查,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组织绩效自评(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书见附件4);落实相关部门的整改意见,纠正专项资金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一专项资金计划执行情况的自查、自评向区政府报告,并抄送区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对专项资金的收入征收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对专项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违反财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并责令整改。

第三十七条 区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的监察工作,受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的投诉,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第三十八条 区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的审计工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在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后或被撤销专项资金后,对专项资金的整体收支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第三十九条 区财政、监察、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沟通,涉及专项资金的绩效检查报告、监察报告、审计报告和其他检查报告或决定,应当相互抄送。

第四十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如违反本办法规定,区财政部门可以停止拨付专项资金,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区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区财政部门应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订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区财政局负责解释。区财政局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对本办法附件内容进行修订。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海门市幼儿园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海门市幼儿园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发展我市幼儿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幼儿办学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教育法》、《海门市幼儿教育规定》(海政发〔2007〕57号)和2008年第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幼儿园财政资金补助的范围是经市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乡镇幼儿园和市区民办幼儿园。

第三条 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提高教职工待遇和社会保障、改善办园条件等。

第四条 幼儿园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定额补助400元。乡镇幼儿园补助资金由市、乡财政各半负担,市区民办幼儿园由市财政负担。

第五条 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实行补助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考评认定主要依据教育部门的日常考评、民办幼儿园年检、百分考核等考评结果,考评的主要内容为:

1、招生与编班。幼儿园应规范招生,不得有扰乱招生秩序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幼儿园核定人数为每班35人,补助资金按核定人数发放,不满35人的按实际人数发放,超过部分不发放。

2、办园条件。二轨以上的幼儿园办园条件要达到南通市优质园以上的标准,二轨以下的幼儿园要达到市合格园标准。每年要有计划安排资金用于更新、改善办园条件。

3、人员配备。南通市优质园以上的幼儿园要有专职保健教师,每班配备两教一保。南通市优质园以下的幼儿园,每班配备专任保教人员2.5人以上。

4、教职工待遇。各幼儿园应与所有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养老等社会保险。保教人员工资不得低于海门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2008年为每月850元,含个人社会保险交费)。

5、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江苏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市教育、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财务独立核算,并符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票据使用规范,无乱收费现象。

6、保教质量。幼儿园保教育工作有特色,幼儿发展水平良好,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社会和家长满意度高等。

第六条 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程序:

一、申报审批程序

1、幼儿园提出资金补助申请,并如实填写《海门市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申报表》;

2、乡镇幼儿园申报表报送所在乡镇政府、市教育局审核,市区民办幼儿园报送市教育局审核;

3、经乡镇政府、市教育局审核后,市财政局根据审核情况进行审批。

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审批工作一般在每年9月份进行。

二、资金拨付程序

市财政局根据教育局的有关幼儿园考评结果,按照核定的学生人数和补助标准,将市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按照财政国库直接支付的有关规定直接拨付至各幼儿园。乡镇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由各乡镇财政所按照有关规定拨付。

第七条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按照指定用途使用资金,做好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工作,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八条 幼儿园要加强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并接受市监察、审计、财政、教育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弄虚作假,套取补助资金或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财政补助资金申报资格,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教育局负责解释。

附:《海门市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申报表》

海门市财政局 海门市教育局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

下载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1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 暂行办法(上会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