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613109-杨晨-区域131班-公共政策学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13 —20 14 学年第 2 学期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学 学分: 2 学号姓名: 11613109 杨晨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评 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把握大学生农村就业与国家在农村政策制定方面的联系,学习运用数据和图表,学习农村专业合作法,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2014.6.27 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杨晨
指导教师
王美蓉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运用公平优先,共同富裕理论来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把握大学生农村就业与国家在农村政策制定方面的联系,为将来自身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 就业 税收 公平
Study on farmers '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ax preferential policy Student majoring in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yangchen Tutor
wangmeirong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using fair, read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ax preferential policy.Grasping undergraduates '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State in rural policy development contact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self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Key words: countryside
employment
tax
fair 引言: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公平优先,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正是这个过程和原则的集中体现和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缩小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
(1)增值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享受以下增值税优惠政策:
(一)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财税〔2008〕81号)
(二)向本社社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收增值税。(财税〔2008〕81号)
(三)销售饲料,可以享受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除豆粕以外的其他粕类饲料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国税函〔2010〕75号)
(四)对以批发、零售方式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蔬菜品种参照《蔬菜主要品种目录》。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免税蔬菜范围。(财税〔2011〕137号)
此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财税〔2008〕81号)(2)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
(一)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的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
(二)从事花卉、茶叶以及其它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3)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免征营业税。
(4)契税
根据《契税暂行条例细则》(财法字〔1997〕52号)第十五条规定,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5)印花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保险公司征收印花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地字〔1988〕37号)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享受的印花税优惠主要包括:
(一)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财税〔2008〕81号)
(二)农林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国税地字〔1988〕37号)
(6)耕地占用税
根据《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76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
(一)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的农用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
(二)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适用税额,可适当低于占用耕地的适用税额。(财税〔2007〕176号)
(7)城镇土地使用税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部另行规定的免税水利设施等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8)房产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具体征税范围解释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9〕44号)规定,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不征收房产税。
(9)车船税
根据《车船税法》第三条规定,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定期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
(10)车辆购置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用三轮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通知》(财税〔2004〕66号)规定,农用三轮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整理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涉农财政性资金,暂不计入收入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捐赠收入,暂不计入收入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3、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支出,列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分期折旧在税前予以扣除。
4、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
5、农民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6、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临时性生产用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困难性减免。
以上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述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苏地税函[2009]11号)
7、自2008年1月1日起,农民个人实际出资(入股)的农民合作组织,其建造的“打工楼”出租收入,按照苏政办发[2006]136号文件规定的综合税率5%征收相关税收。
(苏地税函[2009]11号)
8、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财税[2008]81号)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相关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些重要论断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以及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的自主权还给了农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农民分散经营,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市场客观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随着现阶段农产品短缺经济的结束和科学种田的普及,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的增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正在减弱。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小农式的分散经营与商品经济大流通格局缺乏对接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封闭与开放的现实矛盾所致。特别是当前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市场开发为核心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凸现了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不适应性。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农民进入市场难、农业生产经营交易成本增大,使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有专家指出:“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组织农民的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核心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地把农民带入市场,而不是推向市场,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切实把千家万户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真正把农民带入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农民在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型组织,但这一合作组织的形成,不仅是市场牵引的结果,更主要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县、乡政府应该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强指导,不仅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健全必要的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并根据所开发产品的专业特点,建立必要的、规范的生产经营制度,约束和规范专业户生产经营活动,使其向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目标转变,以适应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及效果
农业生产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是在现代农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的决策结果,并且以《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前文说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中也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税收政策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为的是能够有效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借助农村生产合作社这一新形势下的有效平台,更加能够激起广大农村劳
有利于农村在深化改革时期进一步巩固基础,降低准进门槛,将有利于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成本,有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在如此关键而恰当的时刻,正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在执行的过程中相对的阻力几乎为零,执行所需要的技术难度,经费,人员调派等都是较低的,不过后期的监督也因此显得很重要。但是,这一政策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是以农业法的形式确定,所以各省市县都几乎在同时积极响应这一惠农优惠政策,虽然国家减少了这一部分收入,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肯定是利远大于弊。况且支持农村建设本来就应是国家公共支出的重要部分。从政治上和宏观上来讲也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降低两极分化,利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利于社会和谐。
四、农业生产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随着大学生扩招。大学生以不在是天之骄子。铁饭碗,金饭碗,也随之成为传说。眼下已至6月下旬,对于那些尚未签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目前无疑是极其考验他们“心智”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临近学期结束时,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解决自己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成为他们目前最大的人生考验。而那些已经签约到农村、到基层去的毕业生所体现出的务实择业态度,值得这些尚未择业的大学生认真品味。国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阻碍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因此,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成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可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就业观念层面。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毕业后不能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能当“金领”、“白领”进而体面地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败。正是在这一观念支配下,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和基层,特别是偏远的基层地区没有大学生去工作,一些毕业生也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某某地方一套房”,宁愿舍弃那些急切盼望他们前去工作的农村和基层单位,也心甘情愿地“蜗居”甚至“蚁居。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新鲜有效血液而发展缓慢。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与城市大学生就业容易的对比使社会公平缺失,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人们较合理的享受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但是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农村大学生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层使他们在与城市大学生的竞争从源头(在小学的受教育权和教育资源)到终点(就业权)都处于相对弱势。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平等,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第一,教育经费的不平等使城市学生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也更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现今比较重视综合能力的用人单位更倾向城镇大学生 但农村大学生从农村走出来再回到农村,将会在实践中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可以优化农村人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学生把新知识、新风气带到了农村,一定能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农民致富渠道也更为广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展示才华,这是择业的明智之举。中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国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正是其中的一项举措,它能够让大学生从中看到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在加大,能够激起大学生回到基层工作的愿望,转变就业观念,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留村任职的大学生几乎占半数,这保证了大学生扎根基层的绝对数量,这无疑是受到优惠政策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角度出发。国家的优惠政策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选择农村
以及是否留在农村。
2010年全国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情况比例图资料图片
参考文献 : [1]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第 172 页.[3]陈博.税务筹划研究评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4]张守文.税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5]刘俊海.坚持依法治税,改善税收环境[DB].2010-6-6.[6]宋丽,刘剑文.加入WTO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法的理论分析[J].涉外税务,2013(3):31-32.[7]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8]马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13(11)[9]高培勇主编“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10]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 Benedict Clements,Victoria Perry,and Juan Toro.From stimulus www.xiexiebang.com to consolidation:Revenue and expenditure Policies in advanc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IMF,2010.[12] Carlo Cotta and Andrea.Long-term public finances in the G-7 economies,IMF staff position note,September 1,2010.
第二篇:公共政策学论文
对计划生育的延伸—“二胎”政策的认识
魏华倩 1217422012 12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问题情境:
起初计划生育建立是有原因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长期性战略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调控人口发展的战略。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两孩政策【2】。到底是好是坏,还是一种政策的缓解?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2.1的水平,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在其长大后替代父母的数量,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但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获悉,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2左右,远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二.问题界定: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民生问题
(一)本段编辑计划生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了“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其中明确指出在民生方面,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中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0.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1.6,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970年我国出生人口2739万人,净增2321万人,2012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净增669万人。实行计划生育40多年来,我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果当初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我国人口恐怕要达到17亿~18亿,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淡水资源、能源等将比目前降低20%以上,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3】
(二)本段编辑如何完善生育政策---“两孩”政策的调整的原因:
我国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践,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作出了表率,在国际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我国探索的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40年来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才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3】 要知道,一个政策有利有弊,我关注到这样一个社会现状,女权主义越来越盛行,这要追溯到民国时期了,民国时期的妇女开始参与社会工作【6】,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位也越来越难以超越,导致白领错失了生育的最佳时期,一般女性25~28这样的生育年龄是最理想的,有这样一批人她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物质方面的理想,不想生孩子,以致出现“丁克”家族,所谓丁克就是不愿意生小孩的群体。数据也表明生育率降低,有一个猜想,就是以后会女性生育零增长,出现人口固定的情况,即人口不在增长,这样的一个猜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两孩政策不实施的话或者国家不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话。独生子女婚后,如果双方父母分开居住,不利于子女的探望,造成空巢现象。而且四个老人一个孙子,怎么分都不公平。现在老龄化的人越来越突出,国家政策出台。第一代计生政策生的人都已经三十多了,再迟几年都接近四十了,高龄产妇有危险。现在,80,90后很多顶着经济压力都不愿意生。再过个二十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我觉得现在实行二胎政策确实势在必得。我觉得其实放开第二胎的话,可以用年龄或间隔来分批进行,有计划地,例如隔5年后才有资格生第二胎!如果提前生的一律当超生,全部款照罚!生得多是上一辈的恶性循环,要由我们这一代去承担,但我们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得到的优惠并不是很多!那有什么优越性?条件不够吸引!买房可以有补助那还差不多!其次,中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同时取消户籍制度和计划生育,充分地保护人的生育权。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城,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是势在必然的,农业人口必然大量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会加大人们抚养小孩的成本,出生率自然就会降下来了。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刺激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自然降低了社会的人口数量,并能达到人口的优化。这样也不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了,能充分地保护人的生育权。
(三)本段编辑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方法:
1.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但各地启动实施的时间不宜间隔太长。符合政策条件的按程序申请再生育。如果夫妻二人的户口不在同一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
2.出生人口不会短期内大量增长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会不会出现符合条件的夫妇扎堆生育,导致短期内出生人口大幅增长?数据表明,从全国来看,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很大,再加上单独两孩政策不设同一时间表,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但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人数较多的地区要注意防止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倡导合理生育间隔、优先安排年龄较大的单独夫妇再生育、做好再生育审批等,防止出生堆积。
从专业角度来看,11月20日,从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向媒体公布的书面材料中了解到,全市符合条件的“单独”家庭,六到七成想生育第二个子女,按照这个生育意愿,北京户籍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可升至1.3左右。在此之前,北京户籍人口已连续18年保持“1”左右的低生育率。也就是说,北京户籍女性在育龄期间,平均每人只生一个孩子。由此看来,总和生育率并非如之前一些专家担心的那样出现大幅增加。【5】据人口学理论分析,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2.1的水平,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在其长大后替代父母的数量,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但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获悉,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2左右,远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3.不会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的压力
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划,均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峰值15亿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据预测,政策调整后,全国每年出生人口不会有大的增加,2020年总人口数将明显低于14.3亿,峰值总人口数也将大大低于15亿。另外,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近几年出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仅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出生人口规模。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不会对粮食安全以及卫生、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的压力。
4.调整政策不等于放松计划生育
针对为什么现阶段不能实施普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问题,王培安表示,大量研究论证认为,短期内会引起出生人口大幅波动,出现较严重的出生堆积,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将形成周期性出生人口波动,人口峰值推迟到来,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国人口过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1】
5.公职人员最受益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除了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原则上所有的公职人员不得生育二胎,如违法生育,革除公职是坚决执行的一项处理措施。“一般公民超生所承担的最大处罚就是缴纳罚款,除此之外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公职人员不光要接受经济处罚,还要接受行政处罚。”11月21日,已弃官从商多年的陈向东说,6年前他辞掉了某部委副主任的职位,原因就是妻子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如果我不辞职,结果也是被双开(开除公职和党籍)。”他说。陈向东坦言,他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儿,但他非常想再要一个男孩儿,在经过B超确认第二胎为男孩儿后,他向单位提出了辞职。“我妻子是独生女,如果按照现在的政策,我就不用放弃公职了,但是,妻子今年已是41岁。”他说。面对政策放开后的机会,年龄问题确实成了不得不面临的尴尬。据了解,1979年,中国开始施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35岁,显然已经进入了高危妊娠行列。“之前确实盼着放开政策,但如今,又犹豫了。”今年36岁的公职人员樊适表示,各方的压力都太大,工资上涨的速度终将赶不上养孩子的成本,奶粉、医疗、入托、择校、买房等各方面的费用都在突飞猛涨,因此在面对新政时多了一份纠结。【4】
三.小结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我觉得应该持之有道,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不断根据时势不断调整进行,就像两孩政策,实施这项政策的考虑一定是多方面的。实施一开始的考虑可能是因为女权主义,也有可能是男权主义。研究表明,中国的光棍变得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进外资了,随着时代的步伐,也更加现代化了。但是我们也支持国产,通过不断的调整生育政策,“两孩”政策的施行无疑是为了更多的生产国货,本国的女孩子供本国的男光棍们选择。我不免有一种担心,希望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女孩子为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转而发展IQ,促进自身发展,人的现代化,我们目前处在全球化、后现代化的时期,不免也要用新兴思想来思考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女博士,越来越多的大龄黄金剩女,足以让男同胞们为女性让路,我想说一句,赶紧适可而止吧。社会不断在发展,有的只是改革,没有革命,所以小改小闹,但是一项政策的出台一定有不一样的视野。据我分析,房地产的盛宴也间接导致了这一场变革,人口惯性的影响,大多数买房的对象是我们90-93年代的父辈,注意到他们的兄弟姐妹很多,一个人一个家庭。等到他们老去,我们成为父母辈的时候,房地产定会衰落,到时候好多空房子当然需要这些“二胎”们来照顾生意,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有依据的猜测。把房地产作文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营命脉,肯定是有问题的。最后,“两孩”政策我持短期肯定态度,是政策的缓解,还希望大改大闹。
参考文献
【1】 王培安、记者甘贝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答记者问-单独两孩政策如何实施.健康报.2013.第9491期今日8版:1-2 【2】 新华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新看点.健康报.2013.第9491期:1-2 【3】 叶龙杰、本报评论员.充分肯定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健康报.2013.第9491期:1-2 【4】 晓晴.“单独二胎”催生数百万消费人群 婴幼产品公司直陈长期利好.21世纪经济报道.2013.第2122期:10-11 【5】 李迎生、卫小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兼谈社会政策的新近趋势的启示.社会工作.2013.第10期:23-24 【6】 吕红平.民国时期的妇女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3.第10期:55-56 PS:学期课堂经典
发展包括三个内容即主动输入、被动、现代性。资源、劳动力等的主动输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迫切的通过此阶段的和平年代达到发展经济的效果。社会的发展包括三部分:交往活动、制度规范、精神文化,这是层次递进的关系。任何人之间有一种关系纽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公平并非绝对平均是有一定限制的差异,这句话很微妙~先富带后富里体现出等级观念,这让我想到了明清小说的课上一则神话故事,这么说的,女娲在造人的时候,一开始一个一个的捏造,后来也觉得太慢了,决定流水线生产,但是每个人也要有所不同,所以她就用木棍把泥水从河里甩出来,这样就有不一样的人,一个一个捏造的就是等级高,流水线生产等级低。而外国造人是把女人的一根肋骨拿出来幻化成一个男人,从底子里男女是一体的,崇尚自由的,但是不免有点重口味。新全球化时代变化:人类中心、工具理性、效率、人的同质性、后工业与工业、文明对野蛮、矛盾、张力、控制方式(非技术)实体性人才文化等、精神文化主客体结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支配控制来实现目标、人的差异主体之间的交往价值理性。后现代性、精神思维方式、主体间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个性但缺乏规范尺度。现代性:同质(一样),后现代:人的差异即女权、族权主义。美国罪感文化:原罪,日本:耻感文化,武士精神。
第三篇:公共政策 论文
公共性视野下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规范约束,同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又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影响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从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内涵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四个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政策;公共性视野;良性互动;作用和影响
一、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
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一)天生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目标的正确取向。公共政策基于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并且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特质,突出强调“公共性”。只有承认并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政策制定者才能明确公共政策的利益指向,合理协调各方利益。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政策的合法性源于公众的认同,有效性源于公众的参与。只有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促进政策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促进政策得到顺利、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本质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本质属性。尽管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但其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与单纯的营利企业不同。这种公共性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二、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内涵界定
(一)大众传媒的概念界定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信息传播上专门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兴的网络媒体。
大众传媒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中介和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促使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大众传媒具有如下社会功能:
1.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社会中,把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事情告知社会大众,协助
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人们能够充分的获得信息。
2.协调和管理的功能。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以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3.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可以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4.娱乐功能。摆脱工作和生活烦扰的娱乐,附带起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概念界定及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媒介化社会,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对信息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公众舆论的载体,能够为公众的社会化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三、作用与反作用:难以割舍的关联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作为公共政策的新闻政策之于大众传媒的规范、大众传媒之于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新闻政策规范大众传媒的运作空间
传媒作为一种资源,国家可以利用它的多种功能为之服务。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着社会通讯的使用、保持和传递的方法,谁就掌握着控制社会的权力,社会的稳定取决于通讯
渠道的完整和完善”[1]。这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媒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政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或新闻法规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新闻政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从宏观政策研究角度讲,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治党治国的一系列规则方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宏观传播政策的“子政策”。作为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管理和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新闻政策具体体现在有关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等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2]。
一般来讲,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及信息网络服务业在内的大众传媒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新闻媒体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通过传播的内容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社会舆论的特点。大多数国家认定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的一种,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可为善服务,也可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3]。这是新闻传媒业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和公共道德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品属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作为市场主体,具有通过传播销售新闻信息产品,以广告的形式转售由新闻信息内容吸引的注意力,发展相关产业的经营等多种方式以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属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双重功能”,即“喉舌”功能和经济功能。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闻传媒始终负有正确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功能;同时,新闻传媒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自身也创造经济效益。
四、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输入过程、转换过程、形成过程和输出过程这四个过程中。
(一)输入过程:大众传媒促使“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要先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再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在一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决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所提供的真相可能是决策机构通过常规的政府机构渠道不可能了解到的,或者是由于某些政府机构和部门欺上瞒下等原因造成信息流失致使决策层同样难以了解到的。
(二)转换过程:大众传媒反映社会公众利益。大众传媒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连接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的桥梁,可以帮助很多无法直接与决策系统接触的公众来公开表达自己诉求,使基层老百姓关注的政策问题能够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直接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分散的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因此,大众传媒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增强了公共利益表达的效能,真实地反映了公众的利益。
(三)形成过程:大众传媒提升政策制定水准。
1.破除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共政策制定者们获取的信息常常是不完备的。大众传媒通常握有社会问题的第一手或现场资料,可以为政府机关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信息支持,破除其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社情民意、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2.弥补政府人员的有限理性。政府官员在制定公共政策问题时,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同一时间里思考许多事情的能力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借助媒体,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大众媒体常常通过专家采访、群众来信、新闻评论等方式给各级政府献言献策,提供建议与参考,以破除其理性之有限。
(四)输出过程:大众传媒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
任何公共政策都要对社会现实产生作用,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验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理论必须用于指导实践,如果没有政策的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一项公共政策从字面上的决议变成公众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行为需要经历广泛的深入宣传和发动过程,这些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支持。
五、关于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探索与思考
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与对策我国的大众传媒尽管对公共政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大众传媒特别是地方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发挥的功能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
(一)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
1.大众传媒受到市场冲击而失客观。从实践上看,市场因素已经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内在机制的缺乏使传媒受到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新闻立法也尚未出台,因此由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一些有偿新闻的出现。
3.传媒可能影响公共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决策独立权与媒体参与权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见解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六、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关系
公共新闻政策对大众传媒的运作起到了规范约束的作用纵观我国公共新闻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节目的政策职能从“严格控制”为基调的政治职能逐步过渡到“适度宽松”的综合管制职能;从单纯的政策职能逐步过渡到政治、经济、文化多管齐下的职能格局。具体来说,中国新闻公共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完全控制主导所有的新闻传媒活动,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政治敏感不强的非新闻类节目直接干预行为较少。同时,公共新闻政策的内容也由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化的政策服务目标。这样,公共新闻政策显示了严格控制到逐步松懈,从被动命令到主动服务的发展趋势。但鉴于大众传媒的特殊性,公共新闻政策对大众传媒运作的规范约束作用始终存在的。
七、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通过公共政策管理社会、服务民众。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集约者、传播者和沟通者,增加了公众了解政府政策、参与政府决策、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对政府的行政作为加以监督,保证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民主化及科学化;同时,大众传媒又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化、塑造自身形象和增进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舞台,国家利用这一公共空间加强与社会民众的交流,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 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大众传媒与政策议程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莫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第四篇: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教育学院 运动训练101班级 刘伟 学号6201410019 上课时间周日晚9 10 11 节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 refer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se issues.In recent year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In 2009,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decisively put the package in a timely manner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 major step.Keywords: Country;Agriculture;Farmer;“Three rural issue”;Policy;Suggestion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因此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关于农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突出的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
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平均年限——文化程度指数来衡量。从目前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
[1]上只有0.5%。“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实际上下降了。”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
言坦言,她上世纪90年代去基层考察时,当时村干部中有不少是农业院校毕业的。而现在,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
对于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正因为农民增收难,才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带来许多的农民工问题。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的形式活跃于城市各行各业。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最大的区别是比他们的父辈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化,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合理社会地位,保护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等。[4] [3][2]
二、国家关于“三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09年4月份,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8项政策措施。10月份,在秋冬这种关键时节,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部署了做好秋冬种工作的15项政策措施,旨在为来年农业稳定发展打牢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重要、短缺、优质农产品供给,稳定生猪、棉花等产业发展。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大力推动粮棉油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出台了中小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扶持政策,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尽量多地使用农民工,同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提高最低收购价、增加临时收储等相关的托市政策,保持了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减免流通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三)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7253亿元,增加1373亿元,增长21.8%,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达到1168.7亿元。重点是: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支持粮食仓储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为抓手,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增加农村沼气用户,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改扩建工程,扩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投入达到2567亿元。
(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
国家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调整规划部署,加快实施进度。中央财政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达2723.2亿元。在320个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出台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农村低保的标准和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补助资金197.3亿元,提高扶贫标准,对400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二、解决三农的几点惠农建议
(一)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二)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是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
一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中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
二是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一家一户的细小规模经营,贫弱的经济和不便的交通,阻碍着农村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
三是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5]
(三)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
参考文献:
[1]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李水山.新形势下农民教育中的焦点问题[J ].农业科技管理,2002 ,(4):4915.[6]辛淑荣,吴建军,李忠德等.农民素质与农业现代化[J ].农业现
代化研究,1998 ,19 ,(2):65-68.[6]
第五篇:公共政策学论文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因此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 of decline, brings to the society employment pressure day by day seriou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has become an issue of universal concern in today's society.How our country should solve the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become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Thus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reason and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公共政策 问题 解决措施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层面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教育规模迅速膨胀,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在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必将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形势:
据调察,就新疆而言,2011年底,7.5万名实名登记的2009年前未就业大学生依靠政府,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就业;年初,自治区明确力争今年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的目标。尽管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都超过往年,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会有一些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难题。是继续观望,还是及时放低身段?是按图索骥非本专业不就业,还是勇于跨学科就业?是坚守城市辛苦营业,还是到基层去大展身手?政府应对大学毕业生如何成功实现就业、社会实习和见习岗位能给大学生就业什么帮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发展状况、及未毕业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未来的就业等话题进行探讨,因此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第一,大学生就业专业与实际学习的专业不对口。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就业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择业的盲目性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专业与社会实际的不对口。因此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马上适应社会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三,对于一份硬工作的需要。很多大学生都向往“铁饭碗”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及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或企业,工作稳定,收入较高。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社会现状并不能满足所有毕业生的愿望,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解决措施:
在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个方面,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下面就将从公共政策角度方面来阐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措施:
(一)、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消除政策壁垒,破除政策性障碍。现在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进入壁垒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消除壁垒,破除障碍势在必行;(2)、拓宽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政府要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到乡镇、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
明才智,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真正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良性宏观运行机制;(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让市场在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只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统一有序的就业制度、就业机制、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4)、建立培训机制,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近年来,毕业后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呈增多的趋势, 国家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弄清楚暂时待业的原因,分门别作采取不同的措施。建议建立培训机制,进一步培训那些真正想工作但因专业和能力问题暂时无法就业的毕业生,进一步激活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就业岗位,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
(5)、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对那些思维活跃、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毕业生群体,要给予大力支持,对自主创业者,国家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办法,为创业者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完善的机制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对那些暂时未找到工作而家境比较困难的毕业生要给予多方面关照, 在延长毕业生找工作就业时间两年之内,允许待业大学生自由选择将本人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高校或生源所在地,免收服务费用,符合社保条件的特殊困难毕业生,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在一定限度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不断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
大力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对教学
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教学计划上,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逐步将教育方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并且要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这类教育上。
(三)、合理发展经济,正确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俗话说的好,经济繁荣就业易,经济繁荣靠人才。只有快速、合理的发展经济,才能更好,更稳的从今就业。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
据调查,目前,第三产业必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业比重将从现在30%上升到50%左右, 发达国家已达到70%以上。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 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取得大学学历或大学学历以上的人员,第三产业成了吸收就业的主要领域。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对高层人才需求旺盛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国企大规模储备人才。当前,全球经济大调整,需
要大批的高级技术工人, 即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蓝领,这是人才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努力争取将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到时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向莘莘学子们展示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总结:
在这个21世纪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在国家制度和市场机制上做到尽量完善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不断的完善自我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根本性的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真正的适应这个社会,解除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新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张举福建师范大学 2002年
3、《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孙续功
4、《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董克用
5、《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郎建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