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继星谈我国社区学院建设
李继星谈我国社区学院建设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区、县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需求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资源的第三次(有的地方是第四次)重组被许多地区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市、区、县开始着手组建社区学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周边及环渤海湾地区,相继出现了冠以社区学院名称或不冠该名称但实质上是社区学院的一些教育实体。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兴办社区学院的同时,国外的一些社区大学开始酝酿在我国的东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立社区学院或社区学院的分部,“抢滩”我国教育市场。如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在美国被划人社区学院之列)正酝酿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建设分院。在该分院上了两年的中国学生,可以申请去美国的四年制大学上三、四年级。我国已加入WTO,打入中国的外国社区学院会愈来愈多。因此,我们应加快社区学院的研究、实验与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以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
关于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我最近有些粗浅的思考,特奉献给各位,请指正。
一、概念(一)定义 社区学院指的是设立于社区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的、主要为所在社区成员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社会性的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培训实体。
(二)特点
社区学院具备下列一些基本特点: l、立足于社区
主要反映在下述几方面:它是该社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系在社区内的延伸,是该社区学校体系的一部分;是该社区高等教育(不直接颁发本科及以上文凭)、成人教育的主阵地,是社区成员享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实体;它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较为密切;学员主要来自本社区,有的是本社区的常驻居民,有的是在本社区“打工”的各层面的务工人员,包括企业中的职业经理、家庭中的服务员等。
该特点决定了不同社区内的社区学院区别很大。不同的社区文化、社区风格、社区经济主业,会造就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社区学院。
由此可见,社区学院的根基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该社区之中的。
2、面向大众,大门敞开
多数社区学院不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般也不要求学员在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时成绩应达到某一分数线。只要新学员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一般都可入院参加相应形式和专业的学习。
这种大门敞开的政策再加上灵活适用的专业设臵,使得入院的学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学习动机:有的是为了在该院学取其它高校承认的大学一、二年级时的学分;有的是未考上普通高校的本科而进该院攻读大专;有的是为下一次高考作准备;有的是看中了社区学院的适用实效的专业和学习内容,为了学“立竿见影”的真本事而来;有的是厌烦了目前的工作,为了转岗而来;有的是感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为了“充电”、增强竞争力和升迁实力而来;有的女同志是在家照顾小宝宝很长时间了,现在想重新参加工作,来院先行学习……
3、花费较低
社区学院设在社区内,相当一批学生不用住校,在吃、住方面可省不少钱。学院所需经费,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付,故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杂费一般低于对学生的培养成本;即使是本科、大专学历教育,一般也比在四年制大学或全日制大专学习的费用低;学院课时安排一般较灵活,双休日、假期、晚上都可适当安排一些课程,方便了一部分在职学员,使他们的收入不致因上学而太受影响,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上学成本。
4.形式灵活
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较灵活、适用。部分社区学院可以开设相当于普通大学一、二年级的某些课程,更可以开设各种短训性质的或文化娱乐性质的、面向青壮年甚至老年人的各种培训、补习、研修课程等,教育、培训服务的层次较多。既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远距离教学,有些课程还可以安排在实验室、工厂、车间、农场、养殖场等处请老师或技术能人“现身说法”。既可以白天上课,也可以晚上上课;有在校本部上的课,也有在分部或租、借当地中学、图书馆等场所上的课;学生一次可以选一门课,也可以选数门课;他们可以读一学期,也可以读一年到两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关键是,在考核时要合格,或者学分积累要达到要求。
5、内容适用、实效
社区学院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实用。转学课程,要严格按照政府和四年制普通大学的要求来安排,以便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转学到普通大学的三年级;职业、技术教育类课程,密切结合社区内的企业和其它单位对雇佣人员的要求,密切结合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甚至一部分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可以上岗;社会文化生活类课程,紧密结合社区居民日常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或体育健身实际,学用结合,立竿见影。
6、交通便利
社区学院设于社区内,学生们上学很方便,特别是方便了走读的学生,以确保为尽可能多的公民在其短时间所及的范围内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7、专职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相对更强
在我国四年制大学中,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几乎同等重要;在名牌重点大学中,教师的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教学工作。但在社区学院,专职教师的科研任务很轻,甚至无科研任务,搞好日常教学工作是专职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故专职教师从整体上看,精力专一,教学方面的责任心相对较强。
二、创立社区学院的基本条件
(一)由市、区人民政府或少量的经济“百强县”的县人民政府牵头创建社区学院,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从社区学院的建制、服务范围、经费筹措、学员招收、学院与所在社区的学校体系的关系等方面来看,目前以部分文化、教育、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小建制市或大城市的建制区以及少量的文化、教育、经济比较发达的“百强县”中的一些县为建设社区学院的基本单位比较妥当。多数中等城市的建制区,一般的县、旗,或一般的乡镇、村,目前不宜建社区学院。
(二)拟建立社区学院的各市、区、县,必须达到了小康水平建立社区学院的内在动力源于该社区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该社区只有达到了小康标准,该社区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才可能达到要求建立社区学院的程度。如果不是源于生产力的推动,而是源于人为的推动、长官的主观意愿去建立社区学院,社区学院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出现其它严重问题。
(三)拟建立社区学院的各市、区、县,其教育发展水平应达到了下列程度:
1、早已达到“两基”,正在全行政区域范围内努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已开始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把社区学院建设作为提高本社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途径之一,着力提高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江苏省昆山市、北京市朝阳区;
3、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系统本身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教育结构的一系列不适应,要求教育系统尽快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教育结构调整。而建立社区学院,则是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重新配臵的合理、重要途径。如山东省寿光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客观需求,建立社区学院才可能是适时的、明智的、科学的。
三、我国目前社区学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无法可依
目前尚无一部有关社区学院建设与管理的专门的法规,使得下面无所遵循。
(二)不具备建立社区学院的实力,或建院时机未成熟,勉强建院。
有的街道或一所中学也建立了社区学院,只有一两间教室和一两个办公室,街道开会时,教室又变成了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对于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应予肯定,但他们建立的实体确实像一所社区学校而不是学院。
建立社区学院,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应与该市、区、县的新旧教育资源的调整相接合。有的地方,刚刚完成教育资源的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尚有发挥其作用的较大潜力,实在没有立即再次进行调整的必要。只有新旧教育资源到了非调不可的时候了,一般才是建立社区学院的较好时机。有的市、区,具备了建立社区学院的实力,但建立的时机尚未成熟而强行建立,结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动荡和一定程度的浪费。
(三)多数社区学院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比较困难(四)有的学院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产与股份划分不明晰,责、权、利不够平衡
2、董事会形同虚设
3、资方与职业管理者之间矛盾较大
(五)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太理想,教学质量较低,四年制大学不敢承认其学分
(六)相当一批社区学院不能直接颁发大专文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生
(七)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八)名称混乱
由于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制定了相对比较系统的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法规,使得基层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在社会上容易形成号召力,所以,实质上是社区学院的一批学校,最后定名为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学院最初建立时,是按照社区学院的规格、要求建立的,但因种种原因,定名为经济学院。后来感到基层建立的经济学院也存在着往国家的哪一个学校序列“靠”的问题,再加上其它因素,便改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而未称社区学院。如山东省寿光市(县级市)的齐鲁经济学院。
有的社区学院,是以地方大学的名义出现,但实质上是社区学院。以地方大学的名义出现,校名更为响亮,容易提高广告轰击力,对青少年学子的吸引力可能更强,且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经费、人员、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于这类地方大学,我认为:只要是服务区域以所在的中小城市或建制区为主,无权直接颁发本科文凭,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短训性质的教育都开展的学校,实质上就是社区学院。
有的社区学院,叫作社区教育学院。这种叫法,容易与教师进修性质的教育学院相混。
有的社区学院,叫作社区大学。在国际上,大学一般指下面辖有至少三个专业学院、学院下辖有专业系的综合性大学。社区学院定名为社区大学,我看没这个必要。有的定名为“学院”都很勉强,定名为“大学”就能够打响吗?关键看教学质量。
四、有关社区学院建设的几点建议(一)尽快加强法规建设
教育部牵头,必要时,会商民政部等部门,尽快制定有关社区学院建设与管理的法规。可考虑定名为《社区学院条例》或《社区学院管理条例》。在该《条例》中,应包含社区学院的定名、性质、设立的条件、申办的程序、设立的步骤、审批的程序、院内管理体系(董事会、院务会议、委员会、院长及处、部、系的设臵等)、教师队伍、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实验实习条件、教务教学管理、学历与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慎重起见,可先行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社区学院作为“标本”,试行该《条例》。非试验社区学院可根据自愿原则,参照执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取得了经验和教训,修改之。比较成熟了,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二)具备创建社区学院条件的社区要选择恰当的建院时机,要把建立社区学院与社区的新旧教育资源的调整相结合,形成集合优势社区学院可在原有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文化学校、成人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社区大学、家长学校、文明公民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电大工作站、大学分部或分院、成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合并的基础上,适当充实提高而建立。但应该是到了不整合就不行、就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潜能的时候,才是建立社区学院的较好时机。要确保整合以后能形成集合优势,从效能方面能做到“1+1>2”。
(三)要完善学院内部的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学院如由多方出资建立,则应建立董事会。如果是国有独资,没有必要设立董事会。董事会董事由出资方自行确定人选,但人数的分配应与出资比例尽量相一致。提供无形资产、技术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也应视为出资。董事总人数应为单数,2~4年为一个任期。可连任。主要职责是:筹资;聘用院长、副院长;决定学院重大事项;代表社区监督办学;加强学院与社区的联系;为社区服务等。社区学院可设立院务会或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董事会秘书、院长办公室主任、教务长(或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总务处处长、系部主任等高、中层负责人组成,负责学院的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院长为院务会召集人或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院的日常工作由院长负责。院长要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如该院是国有独资,则院长应向任命他的机构和社区负责。
社区学院由市区或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机关进行业务指导督导。
(四)学制、专业与课程的设臵要紧密结合社区需要和学院本身的优势
目前,至少可以从下列十几类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类别:
1、与普通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本科生又称“大学基础教育”或“转学教育”。考虑到目前要求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很多且普通高校的容纳能力有限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少部分教学质量较高、条件较好的社区学院可以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探索与部分普通高校合作的可行性。比如,一部分专业的本科生一、二年级时可不可以在这类社区学院就读 部分普通高校可不可以承认这部分本科生一、二年级时在这类社区学院就读时所获得的学分 一、二年级的课程不一定用一、二年完成。精力充沛者可以用一年完成两个年级的课程;有较理想的工作的人可以不脱产,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学完一、二年级的课程,使累计学分达标。如果允许这样,则可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快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更多的公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轻普通高校的压力和学员的经济压力。当然,这种改革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喜的是,有些质量较高的社区学院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与域内的对外经贸大学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利用朝阳社区学院的设备、设施和部分师资,在朝阳社区学院内开展大学l~2年级的教育,凡想升入3~4年级的学生再到对外经贸大学继续学习。对外经贸大学承认学生在朝阳社区学院所获得的一、二年级期间的学分。朝阳社区学院2000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这样的学生,共700多人。
2、开设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才能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专业
3、直接颁发大学专科文凭的专业
4、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才能获得大专文凭的专业又至少分为三种: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业余助学班(3)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班
5、直接颁发中专文凭的专业
6、直接颁发职业高中文凭的专业
7、直接颁发中技文凭的专业
8、直接颁发资格证书的专业(如烹饪、机动车驾驶、绿色证书、教师证书、会计资格证书、办税员资格证书等专业资格证书培训班)
9、颁发本院结业证书的短期专业
10、设立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境内就读、发境外文凭的专业
11、无任何证书的短期培训(这种培训名目繁多,总学时长则几周,短则几小时,因人因时因地设课。例如: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美术和书法、中老年健康知识、健身和健美操等。)(五)最好与至少一所四年制大学有长期的、固定的合作关系。一般来说,社区学院在学校管理、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如四年制大学。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借鉴四年制大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适合于自己的那些经验;可以借用四年制大学的师资来加强自己的师资力量;可以利用四年制大学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和设备、设施;条件成熟时可以共同培养本科生。
目前,许多社区学院都与四年制大学有不同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如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与对外经贸大学合作;上海市南市社区学院与同济大学,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与中国纺织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学院及上海市宝山社区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市静安社区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都建立了依托或合作关系。
(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宗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结构、知识与技术技能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应不低于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一。
2、应以本科学历者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为骨干,并逐步增大硕士生、博士生占专职教师队伍总人数的比例。
3、对于学院所需要的在技术技能方面有专长、有奇才又擅长讲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考虑其学历、学位,吸收到队伍中来,至少可吸收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兼职教师应为某方面的专才,主要讲授应用型学科课程。如企业家讲工商管理,律师讲法律,会计师讲财会,农艺师讲农作物的栽培,技师讲维修,软件工程师讲程序的设计与编制等。学院利用兼职专业人员,可以扩大开课面,使课程设臵更加紧贴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成员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
4、高度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创造精神,创造一种现代的、宽松的、平等的、心情舒畅的用人氛围。鼓励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开展创造性工作和与本岗位的工作有关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尽可能支持其成果的出版与发表。
5、协助解决好教师的人事档案、人事关系、各种保险、职称评定和住房等问题。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很现实的问题。
6、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只有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师资源库,才能确保在开设某些课程(特别是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课程)时有足够的后备师资,才能在与其它院校的竞争中确保先人一步。
(七)要多方筹措教育经费
社区学院的经费的来源可以有下列一些:对于多数社区学院来说,主要来源应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第二来源是学生和其家长缴纳的学费等;第三来源是学校的产业或技术服务的创收;第四来源是社区的投入和各界的捐赠。企业如果选送学生入院学习或聘用学院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应适量给予学院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企业的投资与融资不同,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者应着眼于更大意义上的投资与融资,并应以经营者的思路去操作投资和融资的工作。要打开思路,增强市场意识,通过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对各类学习需求的适应,向社会各界争取各类资源。
(八)要加强与社区内企业和其它大单位的合作
社区学院的“根”在本社区。我国已加入WTO,所以,社区学院应比以前更加重视与域内工商业的合作,加强联系,了解它们的需求,根据新诞生学科、技术门类及企业的需求,增设必要的课程。有的社区学院应请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院兼任老师。有的社区学院甚至应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修改和确定,以便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学员受训结束后马上就能有企业接受,马上能上岗顶班。社区学院只有加强与工商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才能取得工商企业和社区有效的支援,迎接未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九)要着力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每一所社区学院都不必、也不应该机械地照搬他人的东西。要根据自己所在社区的不同的社区文化、社区风格、社区经济主业,造就属于自己的特点鲜明、风格独有、带有旗臶性的社区学院文化。切记:有深厚根基的、独特的并先人一步的东西,往往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十)实力较强的社区学院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探索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远距离教学,有许多好处:
学习者可以任选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不再受课堂教学的定时、定点的时、空限制,方便了学员,为学校大规模招生奠定了基础,并为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个时间段的一门课,可以让一位最优秀的教师来讲,从而节省了教师,优化了讲课教师队伍,并为学院节约了聘用教师的费用; 由于是让最优秀的教师讲课,再加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优化,使教学质量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成为可能。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更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由此出现了教师向导师、教练、顾问、学习过程的管理者等身份的综合体的转变,教学向导学的转变。
开始时,社区学院可先在社区范围内采用网络教学。其它网络学校距学员家庭较远,难以把网络教学和面授辅导结合起来。而社区学院由于距学员家庭不太远,学院可以很方便地把网络教学和面授辅导结合起来,由此形成自己的优势。
(十一)要加强社区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教育部职成教司应牵头协调此项工作。重点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学院的条件研究;社区学院内部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验;社区学院建设及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向条件类似地区的推广;《社区学院条例》的起草、修改和在实验校的试行;社区学院部分课程的《课程标准》的研究、起草与试验;社区学院所用部分教材的体系建设(包括教材目录的编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织、教材的编写、教材发行体制建设、部分教材在实验区内的试用等);委托某一社区学院或科研单位进行《中国社区学院资源库》(分为实体子库、人员子库、纸介质资料子库、磁介质资料子库等)建设;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社区学院在学制、学分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衔接的实验等等。
——引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
第二篇: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目 录
内容摘要„„„„„„„„„„„„„„„„„„„„„„„„„„„第2页 关键词„„„„„„„„„„„„„„„„„„„„„„„„„„„„第2页
一、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及现状„„„„„„„„„„„„„„„„第2页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概述„„„„„„„„„„„„„„„„第2页
(一)新时期公务员的新要求„„„„„„„„„„„„„„„„„„第3页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 „„„„„„„„„„„„„„„第3页
(三)当前公务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第4页
三、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途径„„„„„„„„„„„„„„„„„第4页
(一)建立健全公务员道德的规章制度„„„„„„„„„„„„„„第4页
(二)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第5页
(三)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相结合„„„„„„„„„„„„„„„„第5页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精神建设„„„„„„„„„„„„„„第5页(五)提高公务员待遇,为公务员加强道德修养提供物质基础„„„„„第5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浅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是指公务员在各种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综合表现。公务员制度的创立是在19世纪后期,在两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议会”时代结束,随之而来的是“行政专权”。国家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公务员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整体能力。针对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浅谈下我个人的思考、建议。
一、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及现状
自党和政府提出建设我国公务员制度后,经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建设,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继续完善国家公务员建设,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经经历了一个初步建立的历史过程。1993年4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同年10月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此后,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逐步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在实践方面,从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各级政府先后在“三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职位设置,制定了职位说明书,并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对原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身份过渡;各地陆续进行了考试录用的试点、推行工作,到今天已经基本确立了录用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凡进必考”的原则;各地区、各部门针对自身的情况对考核、培训、工资等其它制度环节进行了试点。在立法方面先后颁布了12个全国性的有关单项法规,覆盖了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职务升降、回避、职位轮换等绝大部分环节。应该说,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在我国初步确立起来,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做出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有很多不完善的方 2 面对新时期、新要求还有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概述
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总体上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但在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公务员的思想道德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了少数公务员的行为。广大公务员道德的好坏关系着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境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期公务员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下对国家公务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求公务员不断提高政治意识。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正确的世界观,公务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才能经受住考验,公务员必须自觉接受和严格遵守纪律观念,养成良好地职业道德新风尚,才能更好地服务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带动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公务员是一个面对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同时心里素质也是公务员的基础素质应具有良好地心里适应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等。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
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是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亦彰显出对新时期公务员的时代要求,公务员应大力弘扬这一核心价值。
将忠于祖国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公务员是国家和政府的代表,在群众眼里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化身。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将忠于祖国内化于心,外在反映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坚持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国建功、为民造福,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服务人民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内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公务员要始终以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自觉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关心百姓冷暖疾苦,体察群众所思所盼,珍惜岗位、珍重人格,把心思和精力放到谋发展、促和谐上,多办人民群众得益受惠的好事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将恪尽职守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为党、为人民,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应该是顾全大局、脚踏 实地,而不是投机取巧,摆花架子。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踏踏实实用好每一天,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让公务员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三)当前公务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公务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理论素养不高。不能自觉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各项工作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结合社情民意。政治敏感性不强没有全局观念,依法行政理念不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研究不透,不能掌握精神实质。工作作风不实。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蜕化变质。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等,都有可能危害党和国家不可低估和轻视
三、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公务员道德的规章制度
公务员的正确行为,不仅要靠法律强制规范,还需要靠良好的道德素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让公务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一个可以遵循的通用道德标准,这也是导致公务员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及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联合相关专业学者,进行调研,针对公务员的工作特点制订切实可行,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公务员各个职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得公务员道德体系既具有普遍适用性又具有相对特殊性,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的。道德与纪律和法律不同,违纪行为可以由纪委、监察局来监督处置;违法行为可以由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来处置;但是违反道德呢?只能由社会舆论来谴责。这对于行使国家事务管理职能的公务员来说是不行的,必须使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法制化、制度化才可以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的效力和强制力,也才方便日后相关部门对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执行情况的监督。
(二)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道德是高尚的,但是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道德建设上,不能就道德建设抓道德建设,必须把源于主体内在的道德自律与来自主体外部的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道德建设的正确选择。抓好法制建设就是保证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成果最强有力的手段。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增强对正确和崇高道德的认识,又要以法律的手段来抑制错误道德观念的复苏和蔓延。其次,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必须借助强制性手段,以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道德建设要以法制建设作保证,法制建设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同步进行。当前,要把关系到社会稳定、进步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某些行为纳入法律的范围加以规范,也要同制定行业或 岗位规范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先进者受到鼓励,后进者受到鞭策。要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公务员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评判能力,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只有以强大的法律为背景才能更好地完善公务员道德建设和监督机制。
(三)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相结合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公务员的培训教育,但短期的培训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务员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地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使公务员在在日常工作中将教育和行为相结合,这样公务员才可以根据行为规范的要求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般说来,公务员最起码的行政行为准则应有以下几条:其一,要忠于政府。认真维护宪法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政府的权威及声誉。其二,恪尽职守。忠于职守是公务员的天职,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是公务员的义务,也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和负责精神的体现。其三,要公正廉洁。其四,要服务人民。其五,要实事求是。公务员在履行公职,执行公务活动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势。只有坚持长效的教育机制和行为规范才能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不诱惑所动,能够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出正确的抉择,履行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精神建设
公务员队伍只有加强学习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学习方法,配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建全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思想工作,不断改善和创新思想工作方法。思想工作是公务员队伍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力量,是解决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各类问题的钥匙。只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不断创新方法,要善于用思想工作化解各类矛盾,改善公务员队伍的队伍的精神面貌。结合实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道德法规;各部门和地方,在公务员精神的总体要求下,制定具有自身工作特点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从制度上对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加强自我教育,积极探索公务员自我教育方法,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走的更远。
(五)提高公务员待遇,为公务员加强道德修养提供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还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线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物价、住房、孩子入学的费用一直在涨,而公务员的工资涨幅相对缓慢;再加上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
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条件下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公务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 外,也同样需要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应该对有突出贡献的公务员进行奖励,公务员的薪资待遇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颂陶,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2]沈建乐,关于提高我国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思考,中国公务员,2003; [3]李红艳,浅论加强国际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工作研究,2002; [4]董晓宇,行政组织学,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5]葛荃、韩玲梅,行政道德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徐红梅,新形势下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导报,2008; [7]王华,关于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3第11卷第一期;
第三篇:谈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摘要:学习力是竞争力的根本,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当夸世界的潮流。社区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建立学习型社区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更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文章从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整合资源、组建社区学习型组织和法制建设方面,对构建学习型社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习型社区;和谐社会;构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意味着操纵和支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力量不再是血亲、权力、金钱,而是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能力经济。面对这一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机遇看,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必然要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的特定空间,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及学习型社区的内涵
(一)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肯定并多次提出这一概念。该报告认为:“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那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型社会。”1972年10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专门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该报告的重要性。不少国家和地区把“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描绘本国和本地区教育发展蓝图。
我国199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5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峰会上深刻论述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他提出了“中国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十六大进一步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内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忠海认为,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具体内涵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社区文化为背景,广泛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社区;是社区成员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终身学习的社区;是以社区学习者为中心,围绕保障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社区;是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是以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的社区,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社区。
(三)学习型社区的特征
学习型社区有如下特征:(1)社区内基本形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共识和氛围。全体社区成员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成为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2)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整合、开放、共享,基本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如中小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老年大学、图书馆、科技馆等。学习设施完备、先进,师资力量强,学习场地充足,教学仪
器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3)制定了政策和制度,建立了社区全民终身学习领导机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引导和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保证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能够无障碍地顺利完成。(4)各种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如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社会团体和学习型政府机构等,社区组织和成员善于不断地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整个社区呈现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局面。(5)居民对社区终身学习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较高。(6)社区成员的精神文明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7)社区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程度高。
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作用与意义
(一)是学习型社会的社会载体和重要环节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要素或环节组成的。学习型城市一学习型社区一学习型组织(单位)一学习型家庭,这是它的不同层级或层次的要素。这些要素称之为学习型组织集群。由于这些纵向和横向要素的内在联系及系统整合,共同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建设系统工程,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体系或目标集群。从学习型社会内部结构来说,学习型城市、社区与组织,则是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基础和社会载体,而学习型社区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和层次。
(二)是社区居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其内涵为:一是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发展,消灭任何束缚人的一切才能自由充分发展的障碍。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手段。从学习型社区中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营养,使其道德、情操、智力、体力和审美、创造美的能力高度统一,和谐发展。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全面发展即“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三)完善社区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建立学习型社区,能够在学习中破除社区居民及社区组织的思维和行为惯性,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做好社区主人,做好社区自我管理。
(四)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开发人力资源的源泉
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从而实现组织最高目标。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当前城市与农村社区居民家庭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氛围不浓厚,家庭成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不高,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一天劳累下来,回到家哪会想到去学习什么或还有什么学习计划;有的家长无所事事沉迷于麻将或舞厅,对自身要求不严,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由于家长不带好头,造成小孩也放松学习。二是家庭结构和关系的变化,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家里仅剩下老人和小孩。老人一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学习意识不强,对小孩谈不上学习辅导或营造学习氛围。三是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一些家庭期望值过高,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信条,无形中加重了少年儿童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缺乏自律,吃喝玩乐,道德失范,生活上攀比,养成一些少年儿童好逸恶劳的习惯。四是社会对家庭学习的影响。一些媒体对价值观、消费观的宣传不当,黄色书刊、音像泛滥,打架斗殴频繁发生,使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五是家庭潜在危机影响家庭学习。一些家庭因父母离婚,争吵不休,少年儿童缺乏家庭温暖;一些家庭因债务负担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儿童学习;一些家长下岗失业,少年儿童生活压力加重等等。
学习型社区是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面向社区全体成员,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学习需要,旨在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学习型社区里,每位居民把学习作为基本需要,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家长通过学习,实现自身观念的现代化。家长不断学习,带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学习不再是义务式责任,而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享受愉悦。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使家庭成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构建学习型社区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正向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发展,各方面正在探索中建设。笔者认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在社区内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风尚
人的一生是永无止境地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社区成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倡导和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居民对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使社区成员形成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重视学习,爱好学习,主动学习,实践学习的浓厚风气和良好氛围。
(二)整合资源,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学习型社区的构建,需要构建活动的支点和物质基础,建立各种学习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和学习场所。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1.完善教育网络,加强各种组织资源的整合社区区域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要把它们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社区教育工作的合力。可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全社区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组织落实;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明确教育、民政、文化、人事、劳动、财政、工商、税收以及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把关心、支持社区教育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各尽所能,为社区教育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2.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社区内“有钱者、有力者、有闲者、有需者”的积极作用,加快社区人力资源的整合。可根据社区教育需要建立专兼结合和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富有社区教育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专职人员主要是在现有的社区内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中统筹安排,兼职人员按照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延揽聘用。社区内有在职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也有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他们在多年工作中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是开展社区教育极其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可以把他们组成一支社区教育的志愿者队伍。建立诸如社区德育宣传服务队、专业司法服务队伍、老年艺术宣传服务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队、社区义务法制辅导员队伍等。
社区学习中心和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当地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除了发挥各种国家机关等正式组织在构建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外,特别要重视社区志愿
者队伍。总之,要充分挖掘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首先,引导社会各方面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或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其次,了解社区内社区教育硬件设施情况,努力打破单位界限,引导社区内各单位向社会开放已有的服务性设施,由开放发展到社会联办,再进展到以社区兴办为主,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机制,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驻共建共享,促进驻区教育资源逐步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教育的需要,对全区各类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拓展社区物质资源的功能,挖掘潜力,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社区物质资源的整合,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和社区学院,形成社区教育各种网络:一是教师、医护人员及公务员等人员的业务进修、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网络;二是有关人员岗前、岗后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等职业技术教育网络;三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等青少年校外教育网络;四是依靠社区学校统筹安排人口、家政、计生、科普等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市民教育网络。总之,集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资格证书考试、能力等级证书培训、老年教育、扫盲教育、青少年成长教育和各种闲暇教育为一体,而且实现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面。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基础工程,除了社区各种物质资源整合之外,需要巨资投入,政府要将这些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三)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相互学习和团体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指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区的基本要件,学习型社区是由一个个学习型组织组成的,没有一个个学习型组织就没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是指社区内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中介组织等。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加大家庭生活的知识与科技投入,促进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家庭婚姻、家庭赡养、个人进步、闲暇娱乐诸方面知识化、科学化,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增强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动力,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引进党团组织的活动中,以加强党团组织自身的建设,提高党员和团员的政治素质和社区工作能力。
在学习形式上,开展相互学习与团体学习。在社区中,蕴藏着包括教授、学生、领导、普通工作人员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人才,居民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居民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达到共同提高。开展团队学习,要注意营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学习气氛,加深沟通,自由交流。
在学习内容上,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从内在文化教育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取向诸方面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培养公民意识,调动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区参与精神;通过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促进社区成员与决策机构合作,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状况,把社区建设与国家富强、建设小康社会融为一体,开创居民安居乐业和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
(四)加强法制法规建设,为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日本,在1990年6月29日,颁布了推进终身教育的专项法律——《生涯学习振兴推进法》,终身教育已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终身教育思想也早已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各界及国民的心目中。目前,我国构建学习型社区处于起始阶段,要根据实际,科学地制订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构建学习型社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罚、评价等制度和法规,比如社区学习网络开放制度、社区干部的任职制度、终身学习法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和援助自发学习和多种类型的办学活动,发展教育中介机构和终身学习市场。这既确保社会各方面在此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
保障社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场合都可以利用任何学习机会来参加终身学习活动。总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学习型社区保驾护航,保障了学习型社区构建,保证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能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家园。
第四篇:卷首语-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
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
谢家瑾
近几年,‚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引起了各方面关注与一批物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总体看,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认识还处在百花齐放阶段,工作的推进也还在探索中。最近我对有关问题做了一点研究,说实话并没有找到成熟答案,只能把一些粗浅认识用卷首语参加到《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组织的专题讨论中来。
一、什么是‚智慧社区‛
百度‚百科名片‛提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
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维华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利用有线、无线、云计算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各类群体方便地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主要涵盖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家庭、智慧物业四大类应用,实现小区管理智能化。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跃生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实施的重要环节,它以‚智慧社区服务‛作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智慧社区物业及智能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社区医疗、社区养老保健、智能交通、电子投票、宽带通信、环境监控、水电气自动抄表、安防监控、食品安全溯源推送、邻里互动、社区文化及教育、新媒体推送、智能家居、电子支付等服务,既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又提高民众生活的品质。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法规处处长雷昭新在‚智慧社区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一文中谈到:根据深圳试点情况看,智慧社区能充分借助无线网络、物联网、传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医疗、养老等进行智能化构建,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政府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他指出:与时俱进,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运用新技术提高物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将传统的物业管理智慧化,既能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和改善业主居住品质,又能应对行业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难题和发展瓶颈,以缓解经营和生存压力。
二、物业管理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今年4月发布了‚推行‘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年内健全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技术规范和推广模式,完成30个小区‚智慧社区‛建设试点。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业主生活质量;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促进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万科物业去年牵手华为公司共建了‚智慧社区联合实验室‛,万科青岛小镇项目的业主在当年最先体验到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邻里间可免费视频通话,业主与小区出入口岗亭可直接对话;业主可在社区服务平台上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使用立体式居家防盗系统进行远程手机布撤防;无线定位系统的建立,既实现了对访客的实时跟踪管理,更能提供对老人、小孩的随时监护。社区商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EBA远程设备监控等服务的逐步升级,使居住在万科社区的业主更趋近安全和幸福状态。
深圳中信物业在红树湾项目开展的‚智慧社区‛试点,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打造的深圳第一个WIFI全覆盖小区,将高端个性化‚铂金管家‛服务和‚家e通‛智能服务终端‚EPAD‛结合,通过智能物业服务终端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满足业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让业主充分感受到科技与服务相结合带来的魅力,享受舒适便捷的中信生活方式。
深圳彩生活服务集团去年9月与中国光大银行联合推出了‚彩生活e卡通‛,以深圳为示范地区,共同打造新型智慧社区。围绕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微商圈,实现了小区内与周围商圈一卡通。业主持有的‚彩生活e卡通‛除了具备银行借记卡所有功能外,更通过IC芯片实现了包括电子账户、小额支付在内的金融功能,以及包括小区与停车场门禁在内的生活应用功能,还可在加盟彩生活服务平台的便利店、超市、网上商城等集群化服务平台上刷卡享受折扣消费,并获得积分奖励和银行提供的增值服务。
‚碧桂园智慧社区‛目前开通了在线购物、智能安防、管家服务、物业服务、便民服务、家庭百科、休闲娱乐及可选配的智能家居等八大平台。业主可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在线购买送货上门的蔬菜、食品、日用品等;可通过智慧社区云终端,调取小区安防视频在家观看;可通过智能管家平台预定车辆、送餐、衣物干洗、洗车、收发快递、票务等服务;可在线报修、投诉及与物业企业互动,完成家政服务安排,点播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获得二手房交易与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
招商局物业设计研发的‚到家网‛数字服务平台,包括在线报修、投诉等‚物业基础服务模块‛,文体、生活服务等‚社区服务模块‛,新闻中心、走进招商会等‚行政模块‛三个模块。今年5、6月,在深圳蛇口4个小区进行了‚智慧社区‛‚到家网‛运营试点,共计3500户业主通过CRM(客户管理系统)实现了95%以上的信息采集和登记率;386户业主通过手机APP客户端、电脑PC、电话等服务终端体验了‚数字化‛服务;通过‚到家网‛处理客户服务2816单次。‚到家网‛的上线运营改变了基础服务的提供方式,优化了服务流程,丰富了客户体验,并为实现现场服务实时监管、办公联动和减员增效提供了可能。
这次参与到‚智慧社区‛专题研讨的,还有嘉宝集团、常州中房物业、中粮物业、福州永安物业、河南正弘物业、内蒙古维邦物业、河北恒辉物业等一批企业,由于篇幅受限,不能对他们的经验一一展开点评,希望大家认真研读。
三、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应注意什么
正如来源于赛迪网上‚智慧社区现状与趋势‛一文指出的:目前智慧社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结合了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应用还处于方案或试运行阶段,需求的发掘还不充分;智慧社区的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主要社区;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划缺乏;部分系统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将给未来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我想,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在我和万科集团副总裁朱保全就智慧社区进行沟通的时候,他就提出‚这个事情需要投入,每家公司自己做不经济‛。
在智慧社区建设加快兴起,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积极性被调动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关注,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研究介入的可能和如何介入,同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切忌一哄而上。作为物业服务企业,首先要通过不断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业主满意度和信任度,为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奠定基础;二要全面考虑环境、政策、风险等影响因素,认真研究目前‚智慧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技术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三要考虑目前有些信息技术和手段尚未成熟和定型,且此类技术更新发展速度极快,做好技术选择和集成应用,搭建好‚智慧社区‛运营平台,是‚智慧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四要立足于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整体提高,以及为业主提供优质快捷的延伸服务,坚持管理与服务两个平台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五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好延伸服务的内容,从家政、养老、房屋资产管理等业主迫切需要的项目入手,逐步完善服务类别,扩大智慧社区平台的服务覆盖面;六要做好服务平台供应商和加盟商的筛选,选择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商家来提供专业服务,并厘清各方权责利,完善服务及产品质量纠纷的处理机制,避免因第三方服务或产品质量缺陷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满;七要吸纳金融机构的参与,鼓励企业联盟的出现,打造区域性的住宅小区集群,以足够大的管理规模和用户数量,形成对服务供应商加盟的足够吸引力,降低运营成本;八要在经营绩效和品牌宣传上下功夫,凸显‚智慧社区‛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智慧社区‛的了解还很粗浅,对一些问题的考虑尚不成熟,希望在9月初扬州召开的会议上,能听到更多高见。
第五篇:我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我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工作全面展开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城乡社区正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建立减灾工作机制,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得到加强,城乡社区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卫敏丽、赵超)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记者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我国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城乡社区正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建立减灾工作机制,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得到加强,城乡社区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各地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创建工作过程中,各地结合灾害现状和当地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健全杜区减灾工作制度、开展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定社区综合防灾减灾预案、建设开展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进灾自救技能,极大提升了社区绘合减灾能.力。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87个。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贵.人介绍,在这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群众了解社区的避险路线、紧急避难和安置场所,掌握了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社区
配备了相应的紧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物资,社区的居民家中也储备了必要的照明、急救包和逃生绳等应急物品,为社区中的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等需要帮助的人指定了明确的应急帮扶人员,社区在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紧急救护、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有规范的日常工作制度。
在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各地还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北京市提出了将进一步细化社区防灾减灾的工作标准,规定每个街道应建一处防灾减灾培训基地,每个社区都将配备诸如防毒面具、逃生绳等必要的救援避险物质和装备等。上海市在社区减灾工作中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形成了以“全过程减灾管理、全灾害危机管理、全社会参与管理”为特征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浙江省从意识、预案、载体和能力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减灾模式……
全国许多城乡社区还通过动员群众参与预案编制,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通过积极与社区单位联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增强社区防灾减灾的联动实力。通过健全社区防灾减灾宣传网络,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的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信息传递平台等。
“这些努力,紧扣社区千家万户的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社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社区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灾害,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和开展自救互救的水平的高低,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说。
史培军教授表示,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强调要落实社区各项减灾措施,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社区防范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十分关注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始终把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作为构筑和夯实国家防灾减灾实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对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和建设社区减灾能力示范工程进行了部署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多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专门下发文件、开展示范项目等,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需求的日益增长,进一步增强我国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近期,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颁布了新修订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并启动了第四批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正在编制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也把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谋划。
按照相关设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全国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的工作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社区,倡导和鼓励各地开展本区域的减灾社区创建工作。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将继续加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动员全社会人人参与防灾减灾,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构建防灾减灾社区,不断提高基础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