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村建设
中心村建设
【概 况】2011年,根据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规划布局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聚,切实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1年,我区16个在建中心村均按各自的建设体量有序开展了有关项目的新建、续建,完成情况良好。以筹措资金、化解矛盾、分类指导等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全区中心村培育建设。尤其是畎岸村、中溪村两个省重点培育示范中心村能紧扣省下达计划数,开展规划保留居住点及新集聚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大项目”建设,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据统计,各在建中心村本年度投入资金3928.7万元,两年累计达近1.2亿元。其中整合各级各部门财政资金投入近697万元,村集体投入1034.7万元,农户投入10037万元,各类社会融资投入近200万元。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出台扶持政策】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试行)》(莲委〔2010〕9号)文件明确中心村建设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主要方式、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保障中心村建设用地。鼓励中心村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按中心村建设规划,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优先予以保证;对中心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重点倾斜和保障。二是鼓励中心村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对实施旧村改造,连片拆除危旧房、闲置房达到 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村,继续按照《关于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若干意见(试行)》文件规定,给予村集体50元/平方米的奖励(此项政策与宅基地复垦的扶持政策不重复享受)。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把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建设与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村接纳安置异地转移农户,大力推进以 20 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为重点的村庄撤并工作,加快中心村人口集聚。对中心村接纳整村搬迁异地转移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由 2000 元/人提高至 3000/人。鼓励农户跨村建房,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对拆除原有住房愿意放弃并退出老宅基地的农户,允许通过户口迁移和土地置换等方式进行跨村建房。四是大力扶持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心村功能定位和村庄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中心村路、水、电、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中心村连片拆除危旧房后,经建设、国土部门重新规划给本村村民建新房,集中连片10户以上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由 1000 元/人提高至 2000/人 2(此项政策与整村搬迁异地转移的扶持政策不重复享受)。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村庄整治、道路桥梁、土地综合整治、改水改厕、河道整治、农村电气化、村庄绿化、生态建设等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中心村实施,并给予重点倾斜扶持。五是加快推进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中心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集计划生育活动室、综治调解室、社会救助保障室、便民超市等项目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统一调度和安排人口计生、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中心村建设。六是加强中心村住房建设管理。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基层村的规模扩大和萎缩村的农民建房审批。鼓励打破农民传统住宅格局,规划建设能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村住宅,塑造山区生态村庄的新形象。对经建设部门查验无违章,且按统一立面设计要求新建住房的中心村农户,按户均2000元的标准奖励村集体。支持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的村建设特色民居村,对经区建设分局批准,借鉴徽派等建筑风格统一建设特色民居房的中心村,按户均6000元的标准对村集体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由村集体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大力发展中心村村域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着力培育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中心村建设、购置物业用房,3 发展物业经济,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八是加大财政专项扶持。区财政与省市配套,增设“中心村培育工程”专项资金,对通过考核验收的中心村,给予每村50-150万元的以奖代补,支持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心村的建设测绘、规划费用由区财政给予每个村补助5万元。九是探索完善投融资机制。允许和鼓励中心村划出部分存量建设用地,采取级差排基等方式安排给本村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建房,所得收益用于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旧村改造过程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满足本村村民建房需求有余的情况下,经批准结余部分土地可以征为国有,由区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后进行公开拍卖,土地出让金政府纯收益部分的 60%以上返还中心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将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投放的重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不断拓展中心村建设融资渠道。对中心村建设中的小额贷款,金融部门将尽量放宽贷款条件,并予以政策倾斜和利率优惠。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中心村建设。十是积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将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村民自愿出劳、出资修建“户外村内”公益事业项目。对中心村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奖补。
【营造工作氛围】一是深化思想认识。继续开展深入地宣传发动,务必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充分认识到:中心村建设是落实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三延伸”战略目标的重要节点。真正把中心村建设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后重要一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继续以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入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增强力量,注重实施,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加快建设节奏。二是强化宣传发动。2011年,我区开展了区乡村三级组织换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村建设进度。农办人员审时度势,千方百计化被动为主动,力争做到“换届不换力”,促使中心村建设持续平稳推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继续深入开展中心村建设的宣传发动,通过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在村级组织换届中,力促选举“能干事、会干事”的村民充实到村级组织中来。在乡镇换届中,积极配合各乡镇分管领导变动调整后业务上的培训和指导,使各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情况,进入角色,较好地解决了过渡期中心村建设有可能出现停滞的问题。
【落实工作措施】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指导。今年以来,我区在狠抓中心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导联系和部门挂钩制度作用,及时为所联系中心村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在政策处理、资金筹措和化解矛盾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及时为所联系中心村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具体推进 过程中,强化了对中心村建设的督查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到村开展督查、检查和指导,对建设进度、存在问题、联系领导指导力度、挂钩部门帮扶情况等进行通报,强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安排,研究讨论工作重点和措施。有效推进了各在建中心村有关项目的建设。
二是拓宽渠道,筹措资金。针对我区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村庄整治、下山搬迁、旧村改造和农民饮用水等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全面加快中心村的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心村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外事办的推荐,为碧湖镇里河中心村污水处理项目争取资金,有望获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资金。为徐庄中心村水果交易市场建设申报“浙江省光彩事业丽水行”活动对接帮扶项目等。尤其在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的企业帮扶我区新农村建设中,为北埠、畎岸和黄弄等3个中心村与相关企业达成了结对帮扶,获得了较大的资金支持,为全区中心村建设推波助澜。
三是加快土地流转,破解瓶颈制约。通过“政策驱动、村级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实现通过产业规模化发展,吸引更多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尝试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收储后的有 偿调剂和入市拍卖,努力破解中心村筹资难和农民跨村建房难等问题。
【工作成效】一是人口集聚初显成效。我区各启动建设中心村均以危旧房改造为切入点,盘活村内存量建设用地,进一步拓展农民建房空间,强化中心村用地保障和人口集聚能力。通过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建设等办法,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中居住,集聚效果初显。据统计,各在建村已累计拆除危旧房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已建和在建新村住宅建筑面积约14.1万平方米,新增集聚人口575人,缩减自然村5个。二是产业支撑基本成型。通过全面分析中心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现状,结合各村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等,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有效提出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办法,强化中心村产业支撑,壮大村域经济。如畎岸村块状经济集聚、北埠村茶叶发展以及黄村村水果种植等主导产业都已基本成型,尤其是里河村的大棚蔬菜产业发展更是成效明显。里河村流转土地面积380亩,建设高标准蔬菜钢架大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平均亩产年增值1万多元,有效提升了本村及周边村庄蔬菜种植产业,打响了本地大棚蔬菜品牌。三是农村环境扩面提升。围绕省级培育建设中心村四大项目建设,首批启动建设中心村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畎岸村、中溪村两个省重点培育示范中心村紧扣省下达计划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建设项目基本完成,中心村农村环境和公共 服务得以全面改善和提升。截至目前,在建中心村累计新增村内主干道硬化里程30.65公里,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445立方米,整治河沟池塘近2.1万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2.3万平方米。新增污水治理农户1597户,卫生改厕1814户,消除露天粪坑311个,建公共厕所10座,新增垃圾箱251个,垃圾集中收集房36个,添置垃圾清运工具14辆,安装路灯452盏,新增安全饮用水农户2014户。同时有6个村新建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1个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9个村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室。
第二篇:中心村建设汇报
郭杖子满族乡
关于中心村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
按照调度会要求,现将我乡中心村建设推进情况汇报如下。十二五期间,我乡将重点打造三个中心村,即,倪杖子、金杖子、于杖子。2012年我乡将重点打造金杖子中心村。为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我乡将原马杖子、金杖子、郭杖子、郝杖子、王家沟、毛家沟六个村整合为桲椤树社区,登记人口10135人,常住人口11234人,是目前河北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农村社区。通过精心组织、把握政策、规范程序。2011年11月26日社区党委班子产生,今年2月11日,社区村委会换届选举一次完成,产生主任1名,委员6名,全部高票当选。
一、社区基本情况
桲椤树社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7亩,林地5万亩,退耕还林地8000亩,现有农户2723户,64个村民小组,10135口人,2011年社区集体收入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317元。
二、社区工作进展情况
(一)编制桲椤树社区发展规划。目前实地探查已完成,社区基础资料已上报到住建局。
(二)开展摸底调查。2月17日—20日,社区“两委”成员深入到各区片,实地了解社区及农户发展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填写了社区各户信息调查表。
(三)征询村民意愿。社区党委组织召开了全社区代表大会,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方式、建设规模、采购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充分讨论,征询社区代表对发展规划的意见,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十个重点项目。
三、中心村建设工作谋划情况
为实现打造河北幸福新村的目标,2012年社区重点谋划实施十大工程:
1、新民居二期,在完成整体规划基础上,2012年实施新民居二期工程,计划占地70亩,规划248户,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
2、寄宿制小学,占地35亩,建设综合楼3800平方米,宿舍楼2600平方米,餐厅、厕所、硬化、绿化等配套设施,总投资12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3、承德保卫战——桲椤树战役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占地21.8亩,总投资135万元。在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计划4月份开工。
4、外环路延伸,由八十亩地村延至南黄土梁子村,计划建设护地坝20公里,恢复耕地300亩,规划地栽香菇200亩,小型工厂化食用菌园区100亩,并实施水利配套工程,疏通河道2000米,修建拦河坝2座,总投资508万元,工程预计于2012年3月实施,2013年9月完工。
5、金茂公司选场整合,将金茂公司四个选厂整合为一个较大选厂,建一座高标准尾矿库,总投资6800万元。
6、双千亩“红色旅游”果品观光采摘园,打造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观光采摘园,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通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全面实施。
7、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整个园区需投资4500万元。预计建设十个食用菌小型生产企业,该项目计划2012年5月前完成全部工程,7月初见效。
8、社区绿色生态养殖农场,计划占地20000平方米(30亩),主要用于生猪饲养项目。利用桲椤树社区地理位置以及支持政策的优势,以生猪饲养项目为突破口,通过10年分3期投资,实现从生猪饲养、到有机堆肥生产、到有机种植、到饲料食品加工、再到生猪饲养的有机绿色农业循环,建成现代化绿色生态农场。
9、社区南河道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933.8万元,计划建设护地坝4000米,恢复耕地580亩,规划地栽香菇400亩,小型工厂化食用菌园区180亩,并实施水利配套工程,疏通河道4000米,修建拦河坝3座。工程预计于2012年3月实施,2013年9月完工。
10、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项目,新建占地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广场面积1967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将建成一个集文化、体育、广播、宣传、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阵地。该项目计划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到2013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区建设制度还不配套。农村社区建设是个新事物,没有借鉴的好做法,目前虽然社区已组建完成,但一些工作还在摸索中进行。
(二)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经费支持。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城市建设,农村社区无论在国家扶持项目上、还是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都不多,如果村没有集体积累的资金,农村地区交通、便民设施等基础建设很难开展。
(三)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非常脆弱,合村以后,各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很好的摆布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在短期内实现收入差距的明显减少,必然会滋生反面情绪。
(四)农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配套,管理滞后,形成生活垃圾随意倒,生活污水任意排。在新房林立的农民小区,这边污水肆溢,那边垃圾,蚊蝇嗡嗡飞。有的购房农民各行其是,甚至圈地养鸡鸭等牲畜,给人们严重的视觉污染和嗅觉污染,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小区形
五、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乡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人大主席为副组长的中心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乡人大主席具体抓中心村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明确岗位职责,周一、三、五到社区集中办公,周二、四处理本片事务及分管工作,分工协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到,农村社区以服务职能为主,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
(二)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明确群众参与建设幸福家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社区的输血功能。今年我们争取到国家校安工程——总投资1200余万元的寄宿制中心小学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估计在100万元以上。已开工建设的新民居二期工程前期开发商垫资300余万元。吸引外来投资商建设养殖、食用菌等产业,目前正在洽谈,成功后即增加就业岗位,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坚持高起点、高站位,对农村社区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既要把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还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通过集思广议,确定了“三横十纵、三园三区(三园为中心公园、农业观光生态采摘园、承德保卫战烈士陵园;三区为工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休闲观
光旅游区)”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力争用3-5年,将社区打造成幸福新村。目前,住建局正在做这方面规划。
(四)推进前期项目,目前社区分工已完成,已正常开展工作,2月21日,副县长白晓利主持召开了社区建设现场办公会,对社区工作进行了安排,对一些重点工作安排了包扶部门,乡分管领导和社区正在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其中,社区总体规划、外环路项目、中心村集中供水、双千亩果园苗木及水利配套、循环经济园区、土地治理项目等项目已落实项目支持。土地治理项目村已安排专人进入占地、伐树摸底工作。新民居二期、寄宿制小学已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正在进行建设规划。
第三篇: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建设
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建设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1-4-20
为把中心村建设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农民创业的天地、农村公共服务的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按照 “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乐清市稳步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问:中心村培育建设项目申报条件是什么?
答:中心村培育建设对集聚农村人口、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较高,培育建设中心村的项目设立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
(2)城市、县城、以及建制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得申报;
(3)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村民积极性高;
(4)土地利用结构可优化程度高,缩减农民居住点、改造农村闲置房和危旧房、盘活村内闲置地的潜力大;
(5)村域经济发达,村级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具备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的经济基础;
(6)原则上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同点。
问:中心村培育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引导农村人口集聚。根据中心村的功能定位、区域定点以及农村人口的分布,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一般村、提升特色村、缩减撤并村”的要求,强化村庄建设空间管制,采用集体土地置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村庄撤并等办法,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中居住。山区、半山区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1500人左右,海岛和平原地区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2500人左右。
(2)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整村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用地,加快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逐步缩减自然村点数量。中心村的农民居住点控制在3个以内,其中最大居住点的人口应占村总人口的50%以上。积极推进中心村住房改造建设,全面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3)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以及中心镇、中心村、一般村的基础设施相互衔接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村给排水、供电、道路、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工程设施要覆盖全体村民,村内道路全面硬化、通达到点到户。村内河沟池塘水清流畅,山区、半山区、平原村庄绿化率分别达到18%、23%、28%以上。农村电气化、信息化水平较高,农村路灯普遍亮化,电力线、广播电视线、电话线等三线搭架整齐有序。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中心村发展方向与带动范围,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结合农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警务联络室)、文化活动场所、广播室、体育健身场所以及“浙江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引导基层供销社等在中心村设立集商品经营、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农技推广等便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社。引导金融机构、电信、电力、邮政、交通运输等部门结合基层综合服务社建设,在中心村设立服务站点。
(5)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立足中心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培育特色精品农产品。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物业服务等二三产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要求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问:中心村培育建设项目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1)山区、半山区中心村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1500人左右,平原、海岛中心村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2500人左右;
(2)农民居住点控制在3个以内,其中最大居住点的农村人口占村总人口的50%以上;
(3)村内农民住房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村内无危房,村内一户多宅得到有效清理,村内闲置地得到有效盘活利用。
(4)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备,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达到规定要求,村内河沟池塘水清流畅,农村电气化、信息化水平高。
(5)村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6)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或警务联络室)、广播室、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场所、放心店、幼儿园以及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设施能辐射周边3个以上行政村。
问:中心村培育建设项目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中心村培育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建设项目相互配套、扶持资金不交叉重复的原则,中心村培育建设一般实施农民居住点缩减与人口集聚、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最大居住点基础设施配套、其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四大项目。
(1)农民居住点缩减与人口集聚项目。根据中心村建设规划,按照《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要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民居住点缩减,搬迁缩减农民居住点的农民住房。清理一户多宅,搬迁、改造、拆除村内危旧房及闲置房,盘活村内闲置地。
(2)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项目。根据中心村建设规划,对规划保留的农民居住点,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内道路、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建设要扩大覆盖面,提升建设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受益农户覆盖面要达到村总户数的80%以上,卫生改厕的受益农户覆盖面要达到村总户数的90%以上,村内道路要全面硬化,通达至所有规划保留的农民居住点。山区、半山区、平原村庄绿化率分别达到18%、23%、28%。
(3)最大居住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根据中心村建设规划,新扩建最大居住点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内道路、村庄绿化等项目要实行全员覆盖,生活污水要采用区域集中处理的方式,区域内道路按照每50米1盏的要求配套安装路灯。根据规划确定的农户集聚数增量,按照人均0.35平方米的要求,配套建设最大居住点的公共服务设施用房。
(4)其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97号)规定,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要求,开展其它需配套完善的水利、交通、电力、文体、卫生、教育、广播通讯等项目建设,开展发展村域经济的项目建设。
问:中心村培育建设项目工作步骤怎样?
答: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为3年。一般要求项目批准后,当年编制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制定建设方案,做好政策处理等工作,启动有关项目建设;第二年,按照建设目标,要完成工程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第三年8月份要基本完工,9月份进行设施运行和完善提高,10-11月份各级组织检查验收。
第四篇:丁宅村中心村工作建设有关情况
丁宅村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总结
自201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培育示范中心村以来,我们丁宅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村三委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带领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中心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心村基本情况
丁宅村位于丁宅乡集镇东首,下管溪从村中经过,溪北以居住为主,溪南以山林为主,是一个兼有山水和集镇优势的村庄。全村地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总户数634户,总人口2080,由自然村5个组成,其中郑岙9户48人、上西庄39户120人、下西庄42户130人、仰字头31户132人、丁宅集镇513户1650人。2010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27.3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01元,工业收入5953.31万元、农业收入1429.78万元、三产业360万元。近几年来,村级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绿灯亮化,形成了路相通、渠相连的现状,其中配置垃圾箱80个,公共厕所7个,改厕农户514户,主干道硬化5.5公里,村内绿化苗木10000株。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大力建设,配套建设了活动室2个、广播室1个、文化活动场所1个、体育健身场所1个、放心店5个、中心幼儿园1个以及农民信箱和远程教育等多个配套设施。
二、中心村建设项目
2010年以来,我们着重抓好完成以下四项中心村建设工作:
(一)重点抓好村域经济发展工程,主要为村级物业项目工程。村级物业项目位于丁宅村后荒地,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600万元,新建标准厂房总面积9520m2,进驻企业7家。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可为村集体年增收3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可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吸纳村剩余劳动力,为村民创收。
(二)重点抓好农村人口集聚工程,主要为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及中心集聚型试点工程。
本村确立的为中心集聚型宅基地置换项目,将在村车盘头规划新区用于农户集中建房,统一面花处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落实建房,形成一个标准集聚型居民住处。项目完成后,农村居住点将缩减3个,农房搬迁户数10户,其中复垦成耕面积18403 m2,村内一户多宅清理3户,面积为280m2,村内闲置地盘活利用面积8720 m2,最大居住点扩建面积将规划入住农户120户,将在最大程度上盘活土地,增加人口集聚,实现资源共享。目前,中心集聚型居住区一期共9户农户建房工程已基本完成。
(三)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主要有以下工程: 一是道路大修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完成新建路的道路大修工程,工程对丁宅坝潭至仰字路口段的1.5公里路面进行了油化,还对堵塞在新建路旁的3户农户进行拆迁,并落实置换地块及补偿政策,共补偿35万元,作为一条主干道,新建路的油化改造将使全体村民受益。今年还计划对丁宅—西庄连接线道路和长兴路进行拓宽硬化,共计2.5公里,预计受益农户220户,目前施工图纸设计已完成。
二是抓好卫生改厕、垃圾房新建工程:2010年以来共新建公厕4只、新建垃圾房15个,总投资20余万元,受益农户220户。其中规划保留原居住点新建2只改厕农户175户,规划新集聚点新建2座改厕农户共125户。
三是抓好污水处理池工程:投入2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池300立方米,受益农户450户;新建分散式污水池140个容积420立方米,受益农户250户;集聚点规划新建集中式污水池1个容积120立方米,受益农户120户。
四是抓好绿化工程:投入44.68万元对村新建路等主要道路进行绿化种植工程,新增绿化苗木10余万株,美化村内环境,受益农户200余户。
(四)重点抓好公共服务完善工程,主要有以下工程: 一是抓好村文化戏台新建工程:针对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愿望,投资20.69万元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大院内新建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文化戏台一只。戏台建成后已承办丁宅乡庆“七〃一”唱红歌暨生态文化艺术节活动,深受全乡群众特别是本村村民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
二是抓好围墙墙体改造工程:投资47.64万元对新建路沿路围墙进行统一整修,在修建成统一高度统一外观的基础上对沿路围墙进行了墙绘,展示丁宅村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新文明。
三、其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抓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主要有以下二方面:
一是充实力量,加大清扫保洁力度。我们建立了由8人组成的村级专职保洁员队伍,其中3人负责村道清扫,4人负责公厕清扫,1人负责垃圾清运。
二是制定公约,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我们制定了村卫生保洁公约,同时成立了村卫生保洁基金,对履行公约遵守卫生保洁制度的本村在册农业户口村民给予每年每人60元的奖励。在公约实施的同时还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由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定时定期检查。
三是增加投资,满足环卫保洁需求。新配置垃圾箱20个、吸粪车1辆、垃圾清运车3辆及配套清扫工具,共计2万元,受益农户500户。
(二)抓好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我村安装自来水的农户共计524户,占总户数的96.3%,本工程现正进来入户安表工作,将于12月底前全面完工。
(三)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建成于山里娃雕塑、文化墙、石刻小品、宣传窗、篮球场等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园;筹资4万元,建设60平方米的夏溪书画院。
(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结合市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丁宅村的优势,建成投资300万元、占地200亩的红心猕猴桃基地、西庄自然村的万头猪场等项目。
在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心村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改进和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尤其是村民的生态意识的树立,环保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循序渐进。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有决心、有信心再接再厉,抓好中心村培育示范点各项目建设,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丁宅村村民委员会
2011年10月20日
第五篇: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
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
在农村村落的建设中,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新时代居住特色的创新。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行中心村建设,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心村建设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村落的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成因素。古村落的形成一方面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肩扛手提,农产品绝大部分自给自足,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需要长距离运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少,故而古人一般选择在适合农业生产、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居住,如今天我们可见的很多农村村落大多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为躲避战乱而建,古人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或易守难攻的地方居住,如四川、云贵等地的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等。所以古村落的形成,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历史因素决定的。
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非常频繁。
为此,人们越来越渴望在交通便捷、通讯通达、交易便利的地方集中生活,以前那种分散的小山村、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今天不能再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来认识农村村落的建设,而应该在当前和今后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需求上来认识和考虑农村村落的布局和建设。
推行集中、便捷、秀美中心村建设,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农村宅基地改革。中心村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对农村住宅建设性用地进行规划规整,避免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超限超标。二是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X.X%,人口城市化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满足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口的过渡城市化也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的社会管理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病”,以及造成的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农业劳动力科技力不足等问题。高标准农村中心村建设,优质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广阔的农村就业创业空间,有利引导和吸收有志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口(特别是农村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知识群体)留住农村,提升农村资源要素的科学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社会的充分均衡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村民集中居住,服务性行业增加,从业范围扩展,农民转移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增大意愿增强,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
二、中心村建设是保护农村生态的需要。
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如果再在分散的旧村址上大搞新农村建设,随着人口的萎缩,很多建起来的新农村点最后可能废弃,另外由于点多面广,也不可能做到精致建设,只能是低水平建设,满足一时的需要。在废弃后,这些村落的建筑垃圾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清理和进行生态修复的,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将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中心村建设,可以将农村的市政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性高标准建设,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将大幅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和建设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所以,推行中心村建设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中心村建设是应对人口素质提高与人口减少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女权思想的日渐强化,女性的社会自我实现越来越强,现代女性已不是旧社会的生娃机器,不论男女,都不再追求过去那种多子多福的生活,少子化现象在整个社会成为常态,人口基本不可能出现过去那种暴发式增长;兼之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弃农进城,农业人口日益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加剧。若干年后,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口走完人生行程,农村人口势必大量减少,很多村庄都可能面临废弃无人居住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必要对农村村民住地进行整合,推行中心建设。
四、中心村建设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一方面,过于分散居住的农村村民增加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分散居住的村民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灾害带来的侵害时,个体单薄的力量难以应对,也增加了农民日常生存生活的风险。推行中心村建设,农民群体集中生活,不仅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农村社会管理机构,降低农村社会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社会灾害的能力,使农村社会管理更加稳定有效,降低农村社会风险的发生。五、中心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分散的村落条件下,要普及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几乎不可能。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紧密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一些偏远、条件差的地方很难满足群众的需要。特别是教育,当前农村群众生活中最大的不便是子女的就学问题。分散的农村村落,大多距行政村有一定距离,距乡镇所在地有的则更远,非常不便于小孩上学。而地方政府要在每个村落建学校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优质学校。偏远农村没有优质教育资源,农民子弟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这一点也是逼迫农民进城购房最主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不少偏远农村现有教育资源荒废浪费。
因此,合理的规划中心村建设,有利于减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点多面广、低水平重复建设,可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农村,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据此,为推行中心村建设,建议意见:
一是要加快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要在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框架下,加快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平台建设,打破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单一集体属性规则。一方面可采取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征收进入流转平台,这是隐患最少的供地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集体建设用地政府长期租赁的方式进入流转平台,但此种供地方式隐患较难预料。采取多元化提供农村中心村建设用地,以方便中心村规划区域外的农民在中心村购地(或租地)建房(或由属地政府统一建房出售给辖区内农民)。二是要加快中心村建设的规划编制。
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若干区域进行中心村规划设计(如X,只需以东坪村为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中心村的规划编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预见性规划,在实施农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项建设应根据预见性规划做趋向性建设,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重复、低水平建设,降低建设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