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2.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民大校发(2007)259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 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 科、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 革,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正 常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制与学分
第二条标准学制为4年的,学习年限为3-5年;标准学制为5年的,学习年限为4-6年。
第三条各专业学分要求如下:
┏━━━━━━━━━━━━━┳━━━━━┳━━━━━┳━━━━━━━┓ ┃
┃
四年制
┃
五年制
┃
双学位班专
┃ ┃
专业类别
┃
┃
┃
┃ ┃
┃
┃
┃
业
┃ ┣━━━━━━━━━━━━━╋━━━━━╋━━━━━╋━━━━━━━┫ ┃
文史哲经管法教类
┃147学分
┃192学分
┃
203学分
┃ ┣━━━━━━━━━━━━━╋━━━━━╋━━━━━╋━━━━━━━┫ ┃
理工医类
┃152学分
┃194学分
┃
212学分
┃ ┣━━━━━━┳━━━━━━╋━━━━━╋━━━━━╋━━━━━━━┫ ┃
┃
美术
┃145学分
┃
┃
┃ ┃
艺术类
┃
┃
┃
┃
┃ ┃
┣━━━━━━╋━━━━━╋━━━━━╋━━━━━━━┫ ┃
┃
音乐
┃145学分
┃
┃
┃ ┃
(文学)
┃
┃
┃
┃
┃ ┃
┣━━━━━━╋━━━━━╋━━━━━╋━━━━━━━┫ ┃
┃
舞蹈
┃145学分
┃
┃
┃ ┣━━━━━━╋━━━━━━╋━━━━━╋━━━━━╋━━━━━━━┫ ┃
教育学
┃
体育类
┃145学分
┃
┃
┃
第四条学生通过每学期适当多选或提前选修课程,修满培养方案规
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学生须提交书面申请,经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准。
第五条
已经提前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学生,仍可按标准学制毕业。选 修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需要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六条学习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延 长学习年限须本人书面申请,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 准。延长学习年限期间,需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七条各专业学生跨专业(含跨校)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 10%(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系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学分不 低于总学分的5%)。
第三章创新奖励学分
第八条创新奖励学分是对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科技奖项、发表学术论
文、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学分。
第九条
申报创新奖励学分的基本条件如下:
1.以本校名义在学校认定的有正式公开刊号(国际刊号ISSN,国内刊 号CN)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译著、作品等。
2.以本校名义参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成果通过鉴定。
3.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等活 动获奖。
4.凡以本校名义完成的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 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取得专利。
5.以上4条尚未涉及的具有创新内涵的各种成果(须经学校学术委员 会认定)。
第十条创新奖励学分的申报:
1.个人取得的创新成果由个人申报,集体取得的创新成果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时需详细填写《中央民族大学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申报
表',并提供成果原件和复印件。
2.申报者向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经院(系)初步审定,提出 评定意见,报教务处核批,方可获得创新学分。
3.申报的创新成果认定上出现争议时,由教务处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 有关专业委员会进行评审认定,此认定为最终认定。
4.经教务处审批认定的创新奖励学分,应记录进学生的成绩单,其课 程名称为“创新奖励学分”。
第十一条创新奖励学分评分标准
1.每项创新成果一般奖励0.5-4个学分。具体评定时可参照下列条 款进行:
(1)学生在学术期刊1发表论文奖励学分标准:
┏━━━━━━━┳━━━━━━━━┳━━━━━━━━┳━━━━━━━━┓ ┃
作者排名
┃
国际刊号ISSN ┃
国内核心期刊
┃
国内一般刊物
┃ ┣━━━━━━━╋━━━━━━━━╋━━━━━━━━╋━━━━━━━━┫ ┃
独立完成┃
┃
┃
1.5
┃ ┣━━━━━━━╋━━━━━━━━╋━━━━━━━━╋━━━━━━━━┫ ┃
第一作者
┃
┃
┃
┃ ┣━━━━━━━╋━━━━━━━━╋━━━━━━━━╋━━━━━━━━┫ ┃
第二作者
┃
┃
┃
0.5
┃ ┣━━━━━━━╋━━━━━━━━╋━━━━━━━━╋━━━━━━━━┫ ┃
第三作者
┃
┃
0.5
┃
0
┃ ┗━━━━━━━┻━━━━━━━━┻━━━━━━━━┻━━━━━━━━┛(2)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奖励学分标准:
┏━━━━━┳━━━━━━┳━━━━━━┳━━━━━┳━━━━━━┓ ┃
捧名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横向课题
┃ ┣━━━━━╋━━━━━━╋━━━━━━╋━━━━━╋━━━━━━┫ ┃
第一
┃
┃
┃
┃
┃ ┣━━━━━╋━━━━━━╋━━━━━━╋━━━━━╋━━━━━━┫ ┃
第二
┃
2.5
┃
┃
1.5
┃
1.5
┃
┣━━━━━╋━━━━━━╋━━━━━━╋━━━━━╋━━━━━━┫ ┃
第三
┃
┃
1.5
┃
l
┃
┃ ┣━━━━━╋━━━━━━╋━━━━━━╋━━━━━╋━━━━━━┫ ┃
第四
┃
1.5
┃
┃
0.5
┃
0.5
┃ ┣━━━━━╋━━━━━━╋━━━━━━╋━━━━━╋━━━━━━┫ ┃
第五
┃
┃
0.5
┃
0
┃
0
┃ ┗━━━━━┻━━━━━━┻━━━━━━┻━━━━━┻━━━━━━┛
注:以上刊物均指学术性期刊。发表的论文可以是学术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 字数在3000字以上。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参照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对核心期刊认定的 标准执行。
(3)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奖励学分标准:
┏━━━━━━┳━━━━━━━━━┳━━━━━━━━━┳━━━━━━━━━┓ ┃
奖级
┃
国际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
┣━━━━┳━━━━╋━━━━┳━━━━╋━━━━┳━━━━┫ ┃
┃
个人
┃
集体
┃
个人
┃
集体
┃
个人
┃
集体
┃ ┣━━━━━━╋━━━━╋━━━━╋━━━━╋━━━━╋━━━━╋━━━━┫ ┃
一等奖
┃
┃
┃
2.5 ┃
┃
┃
1.5 ┃ ┣━━━━━━╋━━━━╋━━━━╋━━━━╋━━━━╋━━━━╋━━━━┫ ┃
二等奖
┃
┃
┃
┃
1.5 ┃
1.5 ┃
l
┃ ┣━━━━━━╋━━━━╋━━━━╋━━━━╋━━━━╋━━━━╋━━━━┫ ┃
三等奖
┃
┃
┃
1.5 ┃
l
┃
┃
0.5 ┃ ┗━━━━━━┻━━━━┻━━━━┻━━━━┻━━━━┻━━━━┻━━━━┛
(4)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发现、实用新型、新颖独特的设计、商标、专利等,可获得3-4个创新学分;
(5)社会实践成果,可获得1-2个创新学分。
(6)理工科类(不含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其 他各科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奖励3学分,并可以申请免修学 校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
2.各类活动的纪念奖、优秀奖、鼓励奖、组织奖等奖项不能申报创新 奖励学分。
3.同一成果累次获奖,一般只以最高奖项计算一次,不累计。集体奖 项与个人奖项有重复的,取最高值奖励,但不重复奖励。
4.不同项的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可以累加。
5.学生取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且可以累计,但冲抵选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0学分,超出部分的学分,学校予以记载,但不冲抵课程学分。
第十二条创新奖励学分的指标应列入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推荐 免试研究生的有关条款。
第四章学分的减免
第十三条
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军训和体育课的学生.由学校医院 出示相关证明,学生本人自愿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可以免修军训和体 育课。
免修军训的学生需参加国防军事理论课教育,通过考核者方可获得学 分。免修体育课的学生,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保健课教育,保健课的成绩
只能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及格的学生获得体育课学分。
第十四条
民考民学生在校期间,如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MHK)8 级,可申请免修本专业的汉语课程。
第十五条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
一、二级;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剩余学分。
第十六条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二级(含)以上运 动员或作为学校体育代表队成员者,可申请免修“体育课”。
第十七条凡是申请免修课程的学生,须期末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得 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免修资格,且必须重修该门课程。
第十八条
申请减免的学分主要为必修课学分。
第十九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实习等教学 环节的学分不能申请减免。
第二十条
申请减免的学分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必修课学分的150/。
第五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第二十一条跨专业选修课分为史哲、经管法、语言、人文社科、文 学、自然科学、艺体七类。
第二十二条跨专业选修课一般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选修。学 生每学期所修课程及学分,应在听取教师意见后决定,一般应掌握在每学 期考试科目不超过23学分(艺体类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具体情况 确定)。
第二十三条有关跨专业选修课的具体要求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跨 专业选修课管理规定(暂行)》。
第六章导师制
第二十四条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负 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等。由院(系)对导师 进行聘任,学校根据导师任职情况,发给相应的津贴。原则上每名导师指 导学生的数量在40人左右。具体规定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 施办法》。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2007年8月修订,2007年9月颁布并开始实施,原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适时提请修改。
第二篇:广东工业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新)
广东工业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新)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学生的学分制修读过程,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学生必须按所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学活动)并取得学分,达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要求方能毕业。
课内教学
第三条 课内教学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设置的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体。我校本科学生在校修读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专科学生修读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四条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体育、外语、自然科学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而设置的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上述二类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第五条 本科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是为扩大本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涵盖面而设置的,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读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尽量修读相邻学科、专业的有关课程。
本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根据社会对本专业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而设置的模块式课程组,供学生自主选择。
第六条 本科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基础类,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树立大工程观念。对于工程技术基础类选修课,学生应修读本专业以外的工程基础技术课程,以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形成并拓宽就业渠道。对于公共选修课,本科学生必须完成至少14学分的选修课程,其中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类7学分,自然科学类3学分,工程技术基础类4学分;理科专业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类7学分,自然科学类2学分,工程技术基础类5学分;经、管、文类专业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类6学分,自然科学类3学分,工程技术基础类5学分。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开课实际情况,在选修各类课程学分时允许有上下l学分浮动。专科升本科的插班生可以减免主修专业的公共选修课50%的学分。
第七条 专科的专业课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专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重在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专科学生的选修课程主要为开拓学生视野,介绍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实用高新技术,供学生选读。专科学生至少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选修课学分。
第八条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培养学生工程基础、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必须修读的教学环节。我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工程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第九条 课内教学环节学分计算
理论教学课(实验和上机时数占课程总学时20%以下)16-18学时为1学分;实验和上机时数占课程总学时20%以上(不含20%)的理论教学课,18-20学时为1学分;
单独设置的实验、实习课、设计类课程,22-24学时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周为1学分;
体育课30学时为1学分。
课外教学活动
第十条 课外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包括本科生修读的“两课”课外教学、公益劳动、假期社会调查、高年级体育训练、科技实践等。专科生除不用获取科技实践学分外,其他课外教学活动内容与本科生相同。
第十一条 课外教学活动学分计算
“两课”课外教学活动。本科为4学分,专科为2学分。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表现评定。公益劳动。五年制本科安排9天,计2学分;四年制本科安排7天,计1.5学分;三年制专科安排5天,计1学分。此项由总务处、宿管办等部门负责安排,学院党总支根据学生表现评定成绩。社会实践。每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定为1学分。本科生安排在一、二年级暑期,共2学分。专科生安排在一年级暑期,计1学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获得足够学分,本科生在三年级暑期,专科生在二年级暑期进行补修。社会实践完毕必须提交本人社会实践登记表和总结报告,经评审确定成绩。此项工作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和考核,并解释未尽事宜。
高年级体育训练。本科生在第五、七学期参加体能达标测试,每次通过便可取得0.5学分,2次共1学分。专科生在第四学期参加体能达标测试,通过者取得0.5学分。此项由学校体育部负责实施。实践活动创新学分。参加专项竞赛,获得校级一等奖计2学分;省级一等奖计3学分;获国家级二等奖计4学分;同一层次的不同奖级可相应递减1学分,如校级二等奖计1学分。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审定。在一般学术刊物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可取得1学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篇(第一作者),可取得2学分,同1篇论文只计算1次学分。论文的第二作者所得学分减半,依此类推。
累计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讲座4场次,可取得1学分,此项最高计1学分;阅读学校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写出读书报告经审定合格后,每篇可取得0.5学分,此项与系列讲座合在一起最高不得超过2学分。
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或教改活动,根据学生承担及完成相当于课程设计工作量计算学分,如相当于完成1周课程设计工作量计1学分。由指导教师所在单位和学生所在学院认定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的学分。此项每学期不得超过2学分。
选课与退选
第十二条 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科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为每个学生必须修读的内容,由教务处及学生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开课。学生若需提前或推迟修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生效。
第十三条 本科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科的选修课在专业教学计划提供的课程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读。本科的公共选修课在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读。课外教学活动由教务处和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加,获取必要的学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决定每学期修读的学分数,自主选读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类选修课,但须按照课程间先读后继的衔接顺序修读。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30学分(双学位、双专业学生除外)。
本科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科的选修课若选课学生低于20人不开课。本科的公共选修课若选课学生低于30人不开课。
第十四条 选课办法
(一)每学期的第13—15周,教务处公布下学期的《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一览表》,并组织网上选课。
(二)学生在导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及教务处给定的选课人数和比例,结合个人学习能力和意愿,选定课程。
(三)放假前2周,教务处公布选课结果及上课安排。
第十五条 学生应修读选定课程。要求退选或改选的学生应在开课2周内向教务处提出退选或改选的书面申请,并办理有关手续。自开课第三周起,不能对选课情况进行更改。
对未办理退选或改选手续而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以0分记;未办补选手续的学生,不予登记成绩;缺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1/3者,取消该课程的考核资格,成绩以0分记。
第十六条 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选修课学分范围内修读不收费,超出部分学分需收修读费(按已办选课手续的课程学分计算)。
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学分折算选修课学分
第十七条 凡批准修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的学生,所修课程已获得学分,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可减免主修专业的公共选修课50%的学分。
第十八条 学生经批准退出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其已取得学分的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的课程,如基本要求不低于主修专业所学的课程,其学分可记作主修专业的相同课程学分或同类公共选修课学分。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1级学生起试行,解释权归教务处。
(2004年6月修订)
第三篇: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师校发字[2004]3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保证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为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取得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为此,学校规定以四年为标准本科学制,并以此制定课程计划。但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可根据其获得学分的不同情况在3至6年内浮动。无论提前或延迟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6年期满,仍未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三条 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限于开设平行课堂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所有学生均可以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部分优秀学生还允许转专业。
第四条 学校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长学期为19周,考试2周;短学期一般为3—4周。
第二章 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第五条 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统一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并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 学校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自主选课。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教师资格教育课是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课程模块。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是指依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从若干门(模块)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学分要求之外修读的所有课程,课程计划中只作学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修。任意选修的范围涵盖学校所有课程。
第七条 本科学生毕业要求的学分总额为145—155学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学分总额不超过160学分。其中,所有学生必须在通识教育模块修满50学分,在专业教育课模块修满75—85学分。准备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修满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模块所要求的25学分。
第三章 学分管理
第八条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标。学分数和学分绩点是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 学分一般以一学期(长学期)为单位计算。理论课每周上课1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等实践性课程,每周上课2学时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原则上每周为1学分;分散进行的,若每周一天,则全学期(指长学期)为3学分。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0.5。
第十条 为鼓励学生创新和从事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学校特设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主进行课外研究活动获得成果,即可获得学分,并记入任意选修课学分中。学生最高可获得4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的具体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为了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和 “量”,学校对于除健康与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实行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分为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两种。
1.课程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考核成绩-60)÷10+1}×课程难度系数 课程难度系数反映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编码为200—399课程的难度系数为1,编码为400—599课程的难度系数暂定为1.2。
2.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学生修读课程所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同期修读的学分数,即为该生平均学分绩点。即: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 =
∑所修课程学分数
第十二条 学生的课程成绩达到或超过及格(60分),即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和学分绩点。重修课程取得的学分,可替换原来的低绩点或零绩点,重新计算平均学分绩点。
第十三条 凡考试作弊或被取消考试资格者,该门课程成绩按零分计算。
第四章 开课与选课
第十四条 各学院应根据课程计划保证每学期课程按时开出。课程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应保证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轮,并根据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平行课堂(由几位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第十五条 各开课单位应在每个学期第15周前公布下学期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任课教师等。各学院除进行书面宣传之外,还应组织授课教师直接面向学生进行选课咨询,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向学生介绍课程开设的层次、内容、基本要求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等情况,并当场回答学生所要了解的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 本科生所有课程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进行注册学习。凡未按规定办理选课手续的学生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
第十七条 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和各开课单位提供的课程表进行选课。但长学期修读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0学分、不宜超过30学分。
第十八条 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自主选修课程;在同一门课程有两位以上教师授课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
第十九条 学校鼓励各学院课堂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校根据各开课单位接收外学院学生注册选课人数、按照一定的标准向该学院补贴课时费,补贴的课时费由各学院自主支配。补贴的标准是:每接收1个外学院听课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2%补贴(实验课课堂每接收1个外学院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4%进行补贴;实验中的耗材成本费暂由学校承担)。
第二十条 新生办理注册手续后即可获得个人密码,学生凭密码在网上注册选课。学生一般在指定的时间内注册选课,由学校统一编制课表。
第二十一条 除因专业特点需要小班教学的课程(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课程以及实验课分组)外,凡不足20人的专业课、不足50人的非专业课程,原则上不能开课;每个课堂最多不得超过150人。学生选定的课程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开设,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另选开设的课程。
第二十二条 学生选定课程之后,一般不得任意改选其他课程。没有选课记录的学生不能参加课程考试。
第五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二十三条 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或考查。
第二十四条 学生选课之后,应按时听课、完成作业,方准参加该课程考核。一学期内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或缺交作业三分之一者,则取消该课程期末考核资格。
第二十五条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健康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体育、艺术类的高等数学课为考查课,其它课程均为考试课。考查课采用通过制,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考试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考试类别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等,具体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笔试可选择开卷或闭卷,也可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多元考核方式。对于综合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综合应用答辩、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制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测,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六条 考核成绩采取期末考试(查)成绩和平时考试(查)成绩相加的方式记载。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平时成绩累计的办法记载。其它课程以期末考试(查)为主,占60%—70%,平时考核占30%—40%。
第二十七条 除口试外,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
第二十八条 学生每学期课程考试(查)通过的成绩都应记入学生学习成绩档案,学生进档成绩总表的课程成绩只记载该课程的最高成绩。
第二十九条 学生应按时参加考试。凡因病或其它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正常的期末考试者,必须出具县级 以上医院证明等材料,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院长批准,并由学院通知到任课教师后方可缓考。未按规定的程序、时间办理缓考手续者,以旷考论处。
第三十条 缓考原则上安排在后继同门课程考试时进行,不再单独组织考试。
第六章 免修与重修
第三十一条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先修课平均学分绩点≥2.5,并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允许申请免修某些课程。第三十二条 凡申请免修某一门课程的学生应在每学期期末提出申请,经主管教学的院长批准后,由学院统一安排免修考试。考试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进行。
第三十三条 免修考试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准予免修该门课程,给予学分,并将成绩与学分同时记入学生成绩总表。
第三十四条 对于通过外语或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的学生,允许免修通识教育中的外语课或信息技术课,或允许其免修部分课程,直接获得学分。其学分绩点按学生在等级考试中的实得成绩套入第十一条中的公式计算。
第三十五条 “两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实验课及实践性课程不得免修。
第三十六条 必修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选修课程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但自认为成绩不理想者,允许重修。重修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次数不限。
第三十七条 重修课程必须办理重新手续。
第七章 选专业与转专业
第三十八条 按一级学科或跨学科门类录取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情况在完成一年半或两年的课程学习后,确定专业,进入二级学科专业的学习。
第三十九条 各专业的学生限额由教务处确定。教务处在学生需确定专业的前一学期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学生限额。
第四十条 学生首先向所在学院提出选专业的书面申请,标明专业志愿,各学院根据专业限额,按择优原则确定各专业的学生。
第四十一条 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和学院确定专业的工作应该在确定专业的学期的第一周内完成。
第四十二条 除艺术类、体育类和其他特殊录取的学生外,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定比例内转专业。转专业的比例大致控制在5%以内。
第四十三条 学生转专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才能,本人申请,所在学院推荐,并由转入学院安排甄别考试,证明在新专业确有发展潜力者;
2.学校认为有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第四十四条 新生入学不满一学年、休学或在学两年以上者不允许转专业。第四十五条 学校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专业和名额。
第四十六条 学生转专业须填写“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审批单”,由所在学院同意并推荐,拟转入学院对其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取,学生处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七条 学生转专业的手续应在新学年开始两周内办理完毕,过时一概不予办理。
第八章 副修专业与第二学位
第四十八条 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
第四十九条 学校所设本科专业原则上均可以作为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学生原则上应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二级学科的专业作为副修专业,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作为第二学位专业。
第五十条 各学院在制定主修专业课程计划时将该专业对应的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标注在本专业课程计划中,并规定最低学分要求。副修专业课程都应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第二学位课程应该是专业课程计划中除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外的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部分专业系列课。
第五十一条 副修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30—35学分,第二学位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50—55学分。
第五十二条 学生主修专业符合毕业要求,且在主修专业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学分,成绩合格,可向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单位提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副修专业证书” 或“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学位证书”的申请,经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审核同意之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五十三条 学生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超过课程计划要求的毕业学分部分,按学校规定的课程学费标准缴费。
第九章 学费收取
第五十四条 本科学费由基础学费和课程学费两部分构成。
第五十五条 基础学费按学生在学校所占用的教育资源费用适度收取,按交纳。课程学费按课程办学成本和社会需求情况收取。课程学费在学生注册课程时交纳。
第十章 毕业与学位
第五十六条 具有东北师范大学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五十七条 达到毕业要求,平均学分绩点2.0以上,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可取得学士学位,并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五级分制与百分制。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办法自行废止。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2004年9月8日
第四篇: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西 华 大 学
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西华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华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本科生的学籍管理。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三条 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在限定的日期内,按《新生入学须知》要求,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事先提出申请,向学生拟就读学院请假,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各学院在新生报到结束时,将请假学生名单汇总后报学校招生与就业处。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不可抗力(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不能克服的客观因素)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四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学籍。情节恶劣的,提请有关部门查究。第五条 新生经体检复查证实患有疾病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应在接到通知后一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回家或回原单位治疗,户口关系留在学校,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凭交款收据按有关规定退还本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办理离校手续者,取消其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应于下一年新生入学前,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证明及我校校医院的复查证明,向教务处申请入学。复查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同层次新生入学报到结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六条 每学期开学第一、二周办理注册手续,并在每学年秋季入学报到注册时预交一年学费。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病假需凭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证明),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未按规定交纳学费,逾期两周不注册的,作退学处理。
第三章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七条 学生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所修读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均应参加考核。成绩合格(60分)者方可获得学分。考核成绩及学分记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八条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具体考核组织及成绩评定按《西华大学课程考核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第九条 课程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第十条 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用学分绩点表示。每门课程的学分绩点等于该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的课程类型系数再乘以该课程的课程绩点;平均学分绩点等于学生所获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这些课程学分数之和。
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课程类型系数×课程绩点 课程平均绩点=Σ课程绩点/Σ课程门数
平均学分绩点= (课程学分课程类型系数课程绩点)总数
该学期修读课程的学分其中课程类型系数为:必修课为1.0,选修课为0.8。
第十一条 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不能取得学分。对理论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安排免费补考一次。免费补考不合格者,若要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则需按规定交纳学分学费,完成课程各环节要求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第十二条平均学分绩点按学期计算为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按学年计算为学年平均学分绩点;从入学后不分学期累计计算为累计平均学分绩点;按入学后至毕业计算为毕业平均学分绩点。
第十三条 公共必修课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考核方式,按学期进行考核。公共体育课成绩根据考勤与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进行综合评定,各项目的考核可随堂安排。因病残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经校医院证明和体育学院确认,可免予参加确有困难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但须参加(由体育学院安排)适合其身体情况的保健体育或其它锻炼项目并据此考核,合格者取得体育课成绩和学分。
第十四条 一门课程无故缺课累计超过学期授课总学时三分之一或缺交作业累计达全学期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或缺交实验报告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考核。任课教师应于考试前一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学生所在学院教学办公室,由学院教学办公室公布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五条 按规定办理了书面缓考审批手续的学生,登记成绩时,应注明“缓考”字样。无故或请假未获批准以及不按规定时间参加考试的应视为缺考。登记成绩时,注明“缺考”字样,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学生缺考课程无免费补考机会。
第十六条 违反课程考核规定,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按零分记载并注明“考核违规”字样。学生考核违规,该课程无免费补考机会。学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见《西华大学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
第十七条 学生获准免修的课程,以免修考核成绩(有实验环节的,其成绩为实验成绩与免修考核成绩的总评成绩)登记并计学分。凡未参加免修课程考核的,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第十八条 学期课程考试,一般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在学期末两周内进行,考查课程和体育课考核均应在此之前结束。
第十九条 课程考核成绩一经评定,即不得更改。学生如对评分有疑问,本人不得找教师查阅,应向所在学院书面申请,经分管教学院长签字同意后由开课学院代为查阅。
第四章 课程选修、免修、免听、重复学习(重考)、缓考
第二十条 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各类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均规定一定的学分(见《西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在校内完成最低毕业学分数。学校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四年制学生在校年限不超过八年,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以四年计。五年制学生在校年限不超过九年,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以五年计。
第二十一条 学生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我校选课有关规定进行选课。学生每学期选课的学分数一般应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数,因自身等原因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可按最低学分要求选课。
第二十二条 学生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修读课外学分。课外学分的计算方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在校本科学生,经批准允许在其他普通本科高校进行跨校选修课程、选做实验、辅修第二专业和攻读双学位。
学生跨校选修课程、选做实验考核成绩合格,学校承认其学分;学生跨校修完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者,由该学校填发相应证书。第二十四条 允许学习成绩好(考核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3.3)的学生申请自学,经导师及任课教师同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可免听某些课程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批准免听者仍须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加平时测验、实践教学环节和期末考试,并按成绩考核规定登记成绩。免听有关课程的审批手续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办理,经学院批准免听有关课程的学生名单,由学院教学办公室通知有关任课教师、导师和辅导员。
第二十五条 对成绩优秀(考试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3.5)或学有所长的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某门课程者,在开学两周内可向学生所在院提出免修申请,并提交自己的笔记和作业等足以证明已经自学的材料和免修理由,由学生所在院与开课学院审核同意后,到教务处办理手续参加免修考核,并按成绩考核规定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其具体办法如下:
1、学生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周内向学院教学办公室提出免修课程申请。申请时,须填写《西华大学免修课程申请表》,交验自学笔记、作业等有关材料。在第二周由开课学院审查(必要时可面试)同意后,由主考教师和分管教学院长签署意见,并通知学生所在院。每学期的第三周为免修考核时间。
2、免修考试由开课学院命题。试题应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试题的份量和难度相同。因故缺考,视为自动放弃免修考试资格。免修课程成绩合格者,取得学分。
3、免修有实验环节的课程,学生必须随班做实验,取得实验成绩。免修课程的成绩为免修考试成绩与实验成绩的总评成绩。
第二十六条 下列课程或环节,学生不得申请免听或免修:
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体育课、军事课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
第二十七条 学生选修的课程与上课时间有局部冲突时,在征得任课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可自修其中一门课的冲突部分。经任课教师批准自修某门课程的一部分者,均须按时完成该课程的实验、作业,方可参加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合格者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第二十八条 经考核或其它原因未取得学分的课程,在未达到退学规定学分前,必修课均应重复学习(重考)。选修课不合格者,可重复学习(重考)也可另选。凡重复学习(重考)的课程,均须按规定交纳学分学费。重复学习不合格,允许再次申请重复学习。
对某些课程考核已合格,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也可申请重复学习,并按规定缴纳学分学费。其成绩可按高分登记。
体育课程的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复学习。对于身体不适于进行常规体育项目锻炼者,经校医院证明,体育学院同意,可转修体育保健课。体育保健课合格者可以取得体育课的成绩和学分。重复学习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按《西华大学本科学生课程重修实施办法(试行)》(西华教字[2007]491号)实施。
第二十九条 原则上不办理缓考。若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的学生应提前向学院提出缓考申请,并填写《西华大学学生缓考申请表》,经分管教学院长同意,报教务处审批。缓考科目原则上可参加下学期初组织的免费补考,其成绩作为正考成绩对待。
第五章 转专业与转学
第三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
1、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2、学校认为学生就读原专业,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3、个别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别的专业学习者;
4、学业成绩优良,第一学年结束时,经学校组织考试,符合学校要求者;
5、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而调整部分专业。第三十一条 学生因患病或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者,可以申请转学。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转学:
1、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3、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4、应予退学的;
5、其他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三条 转专业手续按下列办法办理:
1、学生在本校范围内转专业,须填写《西华大学学生转专业审批表》,由学校组织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经转出、转入学院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
2、学生转专业的手续,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办理。第三十四条 学生转入新专业学习,须修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后方可毕业。转专业前修读合格且在内容与程度上相当或高于转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相同课程,其学分予以承认,否则必须重新(重复)学习。可予承认的原学专业课程的学分超过转入专业相同年级应获学分总数三分之二时,可将学生编入相同年级学习,否则编入下一年级学习。
第三十五条 学生申请转学的手续
1、省内转学: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拟转入学校同意后,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
2、跨省转学:学生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学,经转出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之后,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同意转学后,函复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抄送两校,再由两校办理转出转入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同意转学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第三十六条 学生转入我校学习,须修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方可毕业。转学前所修读专业的课程在内容与程度上相当或高于转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相同课程,其学分予以承认,否则必须重新学习。可予承认的原学专业课程的学分超过转入专业相同年级应获得学分总数三分之二时,可将学生编入相同年级学习,否则编入下一年级学习。
第三十七条 在转专业及转学手续的办理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学习纪律,安心在原教学班学习,不得无故缺课,否则以旷课处理。
第六章 休学、复学、试读、退学
第三十八条 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四年制为8年,五年制为9年。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休学:
1、因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须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者;
2、因某种特殊原因,本人申请或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 第三十九条 学生申请休学的手续
因病休学的需凭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书,并由校医院证明,填写“西华大学学生休学报批表”,送所在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审查同意,报学生工作处签署意见后,送教务处审批。因其它原因申请休学者,应提出申请,按审查、审批的程序进行。
第四十条 学生申请休学的期限
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期。休学期满仍需要继续休学的,需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经学校批准,可继续休学一年,累计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十一条 休学学生的有关问题,按下列规定办理:
1、休学学生不享受奖、助(贷)学金。
2、因病休学的学生应回家疗养,医疗费用自理,并不得留住学校。
3、休学学生的户口不迁出学校。
第四十二条 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学生,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四十三条 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1、因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必须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确认其恢复健康的证明,并经校医院复查合格,教务处批准后,方可复学。
2、学生休学期满,应于当学期开学前或休学期满前两周持有关证明向教务处申请复学,凭复学文件按期办妥手续后,方可参加正常学习。未经批准复学者,不得擅自到班级听课和参加考试。
第四十四条 学生在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者,取消其学籍。
第四十五条 学生在第一学期中,免费补考后取得的必修学分不足10个学分;在其它学期中,免费补考后取得的必修学分不足12个学分,应予以试读警告。由教务处签发“试读警告通知书”,并将名单通知学生所在院,由各学院送交学生。
第四十六条 学生在一年中,经免费补考后取得的必修学分不足24个学分;或连续三次受到试读警告,或累计五次受到试读警告者,应予试读,试读期为一年。试读生由各院提出初审名单,报教务处核准。
第四十七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
1、不论何种原因(服兵役者除外),在校时间超过其学制四年者;
2、在试读期间,免费补考后所取得的必修学分不足24个学分者;
3、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者;
4、经学校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者;
5、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者;
6、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者;
7、本人申请退学者。
第四十八条 学生退学处理,由学生所在院提出书面报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审核,报分管校长,由校务会研究决定。
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无法直接送交本人的,学校将退学决定书在校内公告栏公告,自公告之日起10日后,视为有效送交本人),同时报四川省教育厅备案。
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按照《西华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第六
十一、第六
十二、第六
十三、第六十四条办理。
第四十九条
1、退学学生必须在十个工作日内办完离校手续,学院教学办公室与辅导员负责督促学
生离校。自通知之日起,凡在三十个工作日内拒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强制其离校。档案和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2、经诊断患有精神病等不符合体检标准之疾病(包括意外伤残)退学的学生,应由家长或抚养人负责领回。
第七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五十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校颁发学位证书。
第五十一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颁发结业证书。
第五十二条 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由学校颁发肄业证书。
第五十三条 结业生离校后,未合格课程可在三年内每年回学校参加一次考核。成绩合格者,须及时向学校教务处提出换发证书的申请,经审核批准,方能换发毕业证书。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第五十四条 学校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
第五十五条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四川省教育厅注册。
第五十六条 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完成双学位、第二专业或辅修其他专业学业,并达到学校有关要求者,由学校发给相应证书。第五十七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已发的学历证书,学校予以追回并报四川省教育厅宣布证书无效。
第五十八条 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规定从发文之日起实施。原文件(西华教字[2005]398号)同时废止。第六十条 本规定由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并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物业、非营利组织营销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研究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以及公共事业部门内部管理的规律与方法,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现代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公共事业或公用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工作。
三、主干学科
经济学和管理学
四、学制与学位
1、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授予:管理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分析、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务礼仪、公共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社区管理、物业管理。
六、教学实践环节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课内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课堂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可随堂进行。
七、毕业规定
1、毕业标准
学生修满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2、学位标准
符合学校学位授予相关规定。
八、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修业期满需达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占总学分的65%,选修 课60学分,占总学分的35%。
(一)基础教育平台:110门共187学分,限选65学分,占总学分38%。
1、公共基础课程:16门共47学分,占总学分的28%。
2、通识教育课程:94门共140学分,限选18学分,占总学分的10%。
(二)专业教育平台:47门共111学分,限选36学分,占总学分的32%。
1、专业基础课程:14门共43学分,占总学分的26%。
2、专业选修课程:34门共68学分,其中专业方向课36学分,专业选修课 32学分,占总学分的24%。
(三)实践创新平台:两个部分共21学分,占总学分的12%。
1、各专业共同实践课程:3门共14学分,占总学分的8%。
2、专业实践课程:3门共6学分,占总学分的4%。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 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科技、文化知识、国内外重大事件,法律知识前沿理论及一些热点问题,加强国防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每学期开设讲座不少于30次。另外,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形势与政策讲座、时事报告等。军事训练在学生入学后进行,计2学分。
九、课程考核
课程的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试外,其余 课程由二级学院自行安排。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按学院有关规定评定成绩。
十、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进度表(见附件)
十一、辅修
辅修本专业或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应修读本专业课66学分,其中包含40学分的专业 基础课,以及14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并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12学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附: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周数分配表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附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周数分配表 项目 入课 考 军专学毕公学寒
学堂
事业年业益年暑合 计
毕教 训实论论劳毕假
业育 试 练习文 文 动业周学学年 教及鉴数 年
育 机定
动
第一学期 0.5 15 1.5 2
5 25 52
第二学期1.5
0.5 7 27
第三学期1.5
0.5 5 25 52
第四学期1.5
0.5 7 27
第五学期1.5 0.5 5 25 52
第六学期1.5
0.5 7 27
第七学期1.5 12
0.5 5 28 48
第八学期 1 18 0.5
0.5 20
合计 1.5 135 11 12 6 6 4.5 41 204 附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号 课 学
程 时
课程名称 类 总
别 数
学
分
总
数
各学期开课安排
第 一 学 期 15 周 第 二 学 期 18 周 第 三 学 期 18 周 第 四 学 期 18 周 第 五 学 期 18 周 第 六 学 期 18 周 第 七 学 期 12 周 第 八 学 期 18 周 考核 方式 考
试 考
查
33003001 33005002
33002003 33003010 公 51004006 共 51004007 基 51004008 础 51004009 课81005002 程 510030*** 41001012 41001013 41001014 33003005 33003006 33003007 00001204
专 业 基 础课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英语I 大学英语II 大学英语III 大学英语IV 计算机基础
应用写作(含申论)体育I 体育II 体育III 体育IV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就业指导 形势与政策 军事训练 小计 经济数学 管理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关系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 管理心理学 经济思想史 公共政策分析 政务礼仪
必修 54 必修 108 必修 36 必修 30 必修 60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75 必修 45 必修 30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18 必修 18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60 必修 45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36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2 2 2 4 4 4 4 4 5 5 3 3 1 2 1 1 1 1 1 2 2 √47 16 4 4 3 3 3 3 3 4 4 2 3 3 3 3 3 2
1
8
3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社 区 管 理 方 向 课
物 业 管 理 方 向课
专 业 选 修 课
通人文社科识类
教自然科学育类 小计
地方政府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 非盈利组织管理 行政公文与秘书 城市管理学 城市土地管理
小计
电子政务 社会保障学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行政管理学 社区社会心理学 社区管理学
小计
城市物业管理 房地产经营与建设 组织行为学 物业管理实务
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
管理运筹学
小计
公共管理案例 公共组织理论 商务英语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管理经济学 社区工作 福利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 劳动与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保险 劳动关系 领导科学概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
小计
详见“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一览表”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选修
选修
7 6 13 10 3 4 12 6 2 2 2 2 4 4 2
4 4 2 2 2 2
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分春秋季开设,每位学生至少选修18个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不少于4学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艺术素养程 类
共同实00001201 专业实习践课00001202 毕业论文(设计)合 计
00001203 学年论文
选修
必修 8
周
必修 12
周 必修 6
2 6
√
√
从第七学期第十三周开始
√
程
专 业实 践课 程
合 计
城市管理专业实践 社区管理专业实践 物业管理专业实践
合 计
周
必修 2 必修 2 必修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