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表审计需要关注和审核的具体程序
财务报表项目—认定—主要实质性程序
应收账款(存在、计价和分摊):
1、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指标、同行业同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如果题目没有给预期关系,不做次审计程序)。
2、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无效,如果不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在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①编制“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回函。②调查不符事项,确定是否存在错报。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程序;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无法获取可靠的审计证据,与治理层进行沟通,并确定其对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3、对未函证应收账款,抽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及回款单据),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如存在应收关联方的款项: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 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信息; 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5、计算赊销比例、并与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如果题目没有给预期关系,不做次审计程序)。
6、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 ①测试计算的准确性;
②检查原始凭证,如销售发票、运输记录等,测试账龄核算的准确性;
③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时已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对已收回金额较大的款项进行检查至支持性文件。应收票据(存在):
1、对审计时已经到期兑现或贴现的应收票据,检查相关收款凭证等资料,确认其真实性。
2、取得被审计单位“应收票据备查簿”,核对其是否与账面记录一致。
3、监盘库存票据,并与“应收票据备查簿”的有关内容核对。
4、检查库存票据,注意票据的种类、号数、出票日、签收日、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利率、贴现率、收款日期、收回金额等是否与应收票据登记簿的记录相符。
5、对应收票据进行函证,并对函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对不符事项作出适当处理。
6、对于大额票据,应取得相应销售合同或协议、销售发票和出库单等原始交易资料并进行核对,以证实是否存在真实交易。预付账款(存在):
1、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确定该笔款项是否根据有关购货合同支付。
2、选择预付账款的重要项目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对未回函的再次发函或实施替代的检查程序(检查原始凭单,如合同、发票、验收单,核实预付账款的真实性)。
3、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账款、存货及在建工程明细账,并检查相关凭证,核实期后是否已收到实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分析资产负债表日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实施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程序,检查对关联方的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其他应收款(存在):
1、实施函证程序:
①编制其他应收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回函。②调查不符事项,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应与治理层沟通,并确定对其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2、对于应收关联方的款项,实施以下程序: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消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存货(存在、计价和分摊):
1、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编制存货监盘报告。
2、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无法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存货盘点在财务报表日以外的其他日期进行,出实施存货监盘程序外,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确定存货监盘日与财务报表日之间的存货变动是否已得到恰当的记录。
3、如果在存货监盘现场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不能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①检查进货交易凭证或生产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②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销货交易凭证。③向顾客或供应商函证。
4、如果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实施下列一项或两项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①向持有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第三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②实施检查或其他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
5、对存货明细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其是否准确反映实际的存货盘点结果: ①从存货明细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与盘点记录的数量核对。②从盘点记录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与存货明细表的数量核对。
③若在上述①、②中发现不符,检查相关的支持性文件,符合调账分录的正确性,并考虑扩大样本量。
6、如本期发生关联方交易: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消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7、测试期末存货计价(以被审计单位采用先进先出法并以实际成本计价为例):(1)至存货明细表中选取样本:
①对原材料等外购存货,检查与期末存货相同的最近期的采购发票,核实单位成本并重新计算存货成本。
②对产成品和在产品,获取资产负债表日前最近的成本计价单,检查成本计价单的正确性,将直接材料与材料汇总表、直接工资汇总额与工资分配表、制造费用总额与制造费用明细表及相关账项核对一致,做交叉索引,执行下列测试程序:
a.对原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检查至支持性文件和相关账项,确定是否与生产成本计算表中的数量、金额一致。
b.对人工和间接费用,获取被审计单位人工和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评估分配方法和假设的合理性。
c.检查成本计算表中各项间接费用的总额与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账项记录是否一致。d.重新计算人工和间接费用分配,确认生产成本计算表中人工和间接费用的正确性。
(2)检查生产成本的分配:
①获取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标准和计算方法,检查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以及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否正确,分配比哦啊准和方法是否恰当。
②重新计算生产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确认成本计算表的正确性。8.评价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如果识别出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执行“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中“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述的程序,并在本账项工作底稿中记录测试过程。固定资产(存在、计价和分摊):
1、实地检查重要固定资,确定其是否存在,关注是否存在已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①实施实地检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为起点,进行实地追查,以证明会计记录中所列固定资产确实存在,并了解其目前的使用状况。
②实地检查的重点是本期新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有时,观察范围也会扩展到以前期间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观察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判断。
2、计算固定资产修理及维护费用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进行本期各月、本期与以前各期的比较。
3、获取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判断的说明。如果识别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执行“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中“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述的程序,并在本账项工作底稿中记录测试过程。
4、对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款的审计,检查借款费用(借款利息、折溢价摊销、汇兑差额、辅助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金额,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在建工程(存在):
1、检查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
①询问管理层当年在建工程的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在建工程的明细表进行核对; ②查阅公司资本支出预算、公司相关会议决议等,检查本年度增加的在建工程是否全部得到记录;
③检查本年度增加的在建工程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如立项申请、工程借款合同、施工合同、发票、工程物资请购申请、付款单据、建设合同、运单、验收报告等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
2、实施在建工程实地检查程序(全部或部分)。无形资产(存在):
1、检查无形资产的权属证书原件、非专利技术的持有和保密状况等,并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无形资产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使用状况和受益期限,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存在。
2、检查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是否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并检查确认价值是否公允,交接手续是否齐全;涉及国有资产的,是否有评估报告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审备案或核准确认;
3、对自行研发取得、购入或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检查其原始凭证,确认计价是否正确,法律程序是否完备(如依法登记、注册及变更登记的批准文件和有效期);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研发支出(存在、完整性):
1、检查研发支出的增加:
①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研发支出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检查其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②索取相关会议纪要、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开发项目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③检查研发费用明细表,抽查
月份支出中的职工薪酬、折旧等费用,并与相关科目核对是否相符。
2、检查研发支出的减少:
①检查研发费用明细表,结合管理费用科目的审计,检查费用化支出的结转处理是否正确; ②审查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用途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已结转至相关资产项目。
3、对研发支出实施截止测试,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天内研发支出明细账和凭证,确定有无跨期现象。应付账款(完整性):
1、获取并检查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以及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差异调节表(如在途款项、在途商品、付款折扣、未记录的负债等),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2、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划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
3、复核截止审计现场工作日的全部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并询问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确认所有的负债都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内。
4、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相应的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期是否合理。
5、检查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6、检査应付账款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①检查债务形成的相关原始凭证,如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等,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认应付账款期末余额的完整性。
②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
③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并将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如在途款项、在途商品、付款折扣、未记录的负债等),查找有无未入账的应付账款,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④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査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汇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⑤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査是否有大额货到单未到的情况,确认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短期借款(完整性):
1、检查被审计单位企业信用报告,核实账面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对被审计单位企业信用报告中列示的信息与账面记录核对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关注企业信用报告中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对外担保的信息。
2、对短期借款进行函证。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某一借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如果不对这些项目实施函证程序,在审计工作中说明理由。①编制短期借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函证。②调查不符事项,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
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一击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审计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地审计证据,与治理层进行沟通,并确定其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3、对年度内增加的短期借款,检查借款合同,了解借款本金、借款用途、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等信息,检查处理是否正确。
4、对年度内减少的短期借款,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营业收入(发生):
1、实施以下实质性分析裎序:
①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预算或预测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构成的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②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或预算或预测数据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原因;
③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④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⑤根据增值税发票中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
2、抽取 张出库单,审查出库日期、号码、品名、数量等是否与发票、记账凭证所载信息等一致。
3、抽取 张记账凭证,审查入账日期、编号、数量、单价、金额等是否与发票、出库单等一致。
4、结合对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5、对于出口销售,应当将销售记录与出口报关单、货运提单、销售发票等出口销售单据进行核对,必要时向海关函证。
6、如发生关联方交易: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证实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款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信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销售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
①计算分析各个月份的销售费用总额及主要项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并与上一年度进行比较,判断变动的合理性。
②计算分析各个月份销售费用中主要项目发生额及占销售费用总额的比率,并与上一年度进行比较,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
2、对本期发生的销售费用,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3、重新计算或检查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4、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银行对账单或付款凭证中选取项目进行测试,检查支持性文件(如合同或汇票),关注发票日期和支付日期,追踪已选取项目之相关费用明细表,检查费用所计入的会计期间,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天的 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管理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
①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个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②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
③比较本期各月份管理费用,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做适当处理。
2、对本期发生的管理费用,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3、重新计算或检查本期发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4、重新计算或检查排污费等环保费用,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5、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银行对账单或付款凭证中选取项目进行测试,检查支持性文件(如合同或发票),关注发票日期和支付日期,追踪已选取项目至相关费用明细表,检查费用所计入的会计期间,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6、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_天的_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重大跨期项目的应作必要调整。财务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检查本期发生的财务费用,结合相关科目审计,检查支持性文件,确定入账金额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2、抽取财务报表日前后_天的_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重大跨期项目的应作必要调整。营业成本(发生、完整性): 主营业务成本:
1、对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
(1)将本期和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按月度进行比较分析。(2)将本期和上期的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2、抽查月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比较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的口径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
3、对本期发生的主营业务成本,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4、编制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并与相关科目交叉索引。
5、针对主营业务成本中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非常规项目,检查相关原始凭证,评价真实性和合理性,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其他业务成本:
1、与上期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比较,检查是否有重大波动,如有,因查明原因。
2、对本期发生其他的业务成本,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第二篇:报表审计注意事项
一、报表审计需要资料
1、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客户管理部门声明书
3、会计报表附注,不能提供会计报表附注的应提供会计科目的明细表
4、营业执照
5、公司章程
6、验资报告
7、外企年检企业还须提供免抵退申报表及外汇登记证
二、报告正文注意事项
1、报告号
2、单位名称
3、审计所属期
4、报告出具日期
三、会计报表注意事项
1、资产负债表
检查资产负债表是否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及格式编制,复算报表各项之间的勾稽关系。注意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及应付票据应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个别情况下应付票据可以填列缺口数,如果是我们代理编制资产负债表还应注意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流动比例在2以上,速动比例在1以上,货币资金逐年应有所增加,但期末数不宜过大。
2、损益表
检查损益表内各项目填列是否完整,有无漏填、错填;核对各项目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检查损益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注意财务费用应与借款金额匹配,如果是我们代理编制损益表,则同时还应注意营业收入逐年有所增加,净利润逐年有所增加,期间费用比率与往年的变化不要过大,利润率根据行业情况来定。如果12月所得税本年数有数据,则本月数一般也有数据。
3、现金流量表
小括号里没有减的不能出现负数。
勾稽关系是会计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是指某个会计报表和另一个会计报表之间以及本会计报表项目的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不相等或不对应,这说明会计报表编制的有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固定资产净值要等于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折旧,这就叫做对应关系或叫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和损益表的净利润它们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即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扣除年初数,应该等于损益表的净利润的累计数。还有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应该等于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的期末数扣除期初数(假定没有现金等价物的数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都叫对应关系、逻辑关系和勾稽关系。
第三篇:报表申报程序
报表申报程序:
申报时间:从3月份开始,每个月的20号到次月5号。
换电脑或者重新安装的请先进左上角系统管理菜单里面做远程数据恢复。
企业季度申报程序:
查询本单位2016年年报的建筑业总产值,2017年按照年增加10%-15%这样计划本年的总产值,然后分月份大致平均。企业的基础信息如统一社会代码、法人,注册资金等有需要变更的,请在企业信息里面修改。
1、工程库录入:(如需要增加工程点新增,录到18项保存,注意17项附加信息的录入)、点开29项逐月信息录入(计算劳动生产率人数,人均产值按照1.5-4.5万元产值折算人数)。
2、附库一录入:从1月份开始按月录入,管理人员为本企业现有的,现场施工人员是所有在建工程29项里面人数的和。
3、报表计算。
4、报表查询:
(1)、人员工资表,人数是自动算出来的,工资一般占产值的20-22%。(2)、财务状况表:注意资产总计、负债合计,这两数字的差是本企业的净资产。尤其是企业已经增加了建筑工程等总承包专业的,或者准备下一增项的,比如建筑工程净资产要达到800万元,市政公用工程要1000万元,提前谋划,做好老板的参谋。营业收入一般占产值的70%-90%
5、报表计算。
6、数据上传,出来对比指标,查看本企业的各指标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同比可以不考虑。企业月报申报程序:
1、工程库录入:
2、附库一录入:
3、报表计算:
4、数据上传。
劳务企业:
每个季度做一次,只做人员工资表,其他表格到年报时候报
第四篇:报表审计需要提供的资料(小企业)
报表审计需要提供的资料
3(未审则不提供)复印件
56789、如固定资产有余额:
(1)房屋建筑物:复印房屋产权证
(2)运输设备:复印行车执照
(3)土地:复印使用权证10、11、固定资产清单
12、外商投资企业需提供当地外经委(市或区县)申办批复文件、企业章程、合同及投资情况,经委批准书。13、14、,15、,16、重要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税收优惠政策,纳税申报表,税务部门对上各项税收汇算,检查及处理情况资料
17、开发企业房屋销售、出租统计明细表,收入、成本结转依据、标准
18、开发成本或开发产品结存明细表即剩余多少面积,多少成本
19、出租房屋清单
20、关联单位执照,关联交易明细表
21、诉讼情况
重庆华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第五篇:典型报表项目认定及相关实质性审计程序举例
典型报表项目认定及相关实质性审计程序举例
(一)应收账款“计价和分摊”认定(坏账准备)
1.检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以确定其应收款项坏账计提的充分性;
2.逐笔评估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关注是否存在无法正常回款的情况;
3.应收账款余额账龄分析,重点关注账龄较长以及超过信用期限的项目,分析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价管理层估计其应收账款可收回性的合理性,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4.检查公司计提坏账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和方法,判断计提方法、依据和金额的合理性。
5.检查期后收到应收账款的情况,评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6.通过比较前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和实际发生数,以及检查期后事项,并参考同行业的坏账准备计提的标准和坏账比率,评估公司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7.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二)应收账款“存在”认定
1.函证应收账款,检查回函结果,对债务人回函中反映的例外事项及存在争议的余额,应查明原因并作记录,必要时,应建议被审计单位作相应的调整;
2.对未回函项目及其他未函证实施函证的替代测试程序;
3.检查期后收款情况。
(三)收入“发生”认定
1.检查营业收入的确认条件、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保持前后期一致;
2.对本期交易额进行测试,抽取本期营业收入账面记录(以收入明细账为起点),核查至发货单、客户签收记录等始单据;
3.对营业收入实施分析程序,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按收入类别或产品名称对销售数量、毛利率等进行比较分析;
按月度对本期和上期毛利率进行比较分析;
将本主要产品及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毛利率与上/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4.对营业收入进行截止性测试。
(1)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金额大于一定金额的发货单据,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且金额大于一定金额的凭证,与发货单据核对,以确定销售是否存在跨期现象;
(2)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
(3)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销售和发货水平,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如与正常水平相比),并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截止程序;
(4)结合对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检查有无未取得对方认可的大额销售。
5.结合对应收账款项目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6.抽查售价是否符合既定的价格政策,并注意销售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的情况;
7.检查是否存在期后重大的销货退回情况,核查至原始单据。
【注】对于代销的收入确认,还应当执行如下程序:
1.检查销售合同,确定代销收入的确认时点;
2.检查通过代销机构销售的代销清单,以及是否有最终客户确认的书面依据,必要时发询证函予以确认,以证实该项外销是否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
(四)存货的“计价与分摊”认定
1.实施存货计价测试。首先对存货价格组成内容进行审核,然后按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独立的计价测试,并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记录对比,分析形成差异原因;
2.获取存货的库龄分析,关注是否存在库龄较长的存货,并对存货进行减值分析,预计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需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
3.检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依据、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
4.检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方法,考虑是否有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5.逐笔评估金额重大的库存商品的库龄和适销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无法正常销售的情况;
6.在实施存货监盘程序时,观察存货的状态;
7.抽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项目,期后是否确实存在跌价情况;
8.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五)存货的“存在”认定
1.年末实施存货(包括存放于第三方的存货)监盘程序;
2.如果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例如,向存货保管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3.向客户函证发出商品年末结存情况以及发出商品所有权的归属,或审计项目组赴发出商品所在地进行实地盘点并走访客户确认发出商品所有权的归属;
4.必要时聘请专家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态。
(六)存货的“完整”认定
1.对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实施监盘,包括存放在大客户仓库的存货和零余额或小余额的仓库;
2.按月度、分产品实施分析程序。
(七)固定资产“计价与分摊”认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识别是否存在固定资产减值迹象;
2.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检查管理层编制的减值测试计算表,检查有关现金流量预测、折现率等数据的合理性;
3.复核和测试管理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
——检查被审计单位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假设是否合理;
——测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考虑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批准程序等;
4.运用独立估计;
5.复核期后处置固定资产的情况,检查处置固定资产时原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同时结转;
6.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八)应收款项(票据)发生金融资产转移时,应收款项“存在”认定,金融负债“完整”认定
1.获取已出售的应收账款清单,检查与银行签订的应收账款转让协议,分析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2.获取已经背书转让的应收票据清单,针对在期末尚未到期的部分检査其条款是否附有追索权,是否符合终止确认条件;
3.检查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条款,确认是否含追索权;
4.向银行函证,确认所出售应收账款的规模和与出售相关的主要条款,查看是否有漏记的借款项目;
5.函证应收票据和短期借款,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未到期部分不得终止确认;
6.检查企业贷款卡,核实账面记录是否完整。
(九)预付账款的“存在”认定
1.获取预付账款明细表,分析本期期末较上期期末增长的原因;
2.分析预付款项账龄及余额构成,特别关注账龄时间长的或与关联交易相关的大额项目,该款项是否根据有关合同进行支付;
3.检查主要供应商的采购合同,关注货款支付方式的约定是否与财务记录相符;
4.选择账龄长、大额或与关联交易相关异常的预付款项调査原因并实施函证程序,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并密切关注回函情况,分析回函差异,5.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款项、存货及在建工程明细账,并检查相关凭证,核实期后是否实际收到实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分析资产负债表日预付账款的存在。
(十)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计价和分摊”认定
1.向有关技术人员了解各项研发项目的进展;
2.检查管理层编制的有关可行性报告和研发项目预算等文件资料;
3.检查公司研发支出的核算方法,按项目归集的准确性,检查管理层对研发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
4.检查有关开发支出是否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有关规定;
5.获取并检查支持本期开发支出借方发生额的凭证和文件记录,检查各项支出是否与研究开发直接相关,确定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
6.对于研发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判断其真实性等方面应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同时,应关注研发成果的未来收益是否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7.对于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检查企业是否在期末实施减值测试,并考虑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8.检查企业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如套期、衍生合同)
1.获取相关的文件协议或检查相关金融交易合同,确认相关金融工具品种类型;
2.检查相关金融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3.检查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必要时利用专家工作判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十二)政府补助产生的 “递延收益”的“存在”、“计价和分摊”、“完整性”认定及“营业外收入”的“发生”和“准确性”、“完整性”认定
1.获取公司编制的当年营业外收入明细表,了解各项收入的性质,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2.检查政府补助的有关文件,检查公司是否满足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并达到政府补助的所附条件;
3.检查政府补助款的银行进账单等原始凭据;
4.检查将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或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否准确;
5.逐笔检查大额的营业外收入项目,并追查至相关的原始凭证,确定是否符合收益的确认条件,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应列入递延收益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6.检查将政府补助结转损益时是否满足有关条件。
(十三)股权激励产生的管理费用或相关资产的“发生”(存在)、“完整性”、“准确性”认定
1.取得并审阅股权激励计划的协议条款,了解可行权条件,并判断股份支付是属于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
2.对于会计处理所采用的相关所授予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检查其基准日和金额是否合理,必要时,利用评估专家的工作;
3.了解管理层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可行权员工人数估计的基本假设和判断依据,评估其合理性。
后续信息表明企业当期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行权人数)与以前估计不同的,是否进行调整,并在可行权日调整到实际可行权水平;
4.根据股份支付的不同类型,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十四)对外担保披露的“完整性”及抵押资产的“权利和义务”认定
1.逐笔检查对外担保的合同条款,了解被担保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结合向银行函证,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因被担保单位无力偿还债务而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的连带责任;
2.结合对银行存款实施的函证程序,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的担保责任但未予记录的情况;
3.向银行函证抵押资产的状况和金额;检查与抵押资产相关的原始单据,如发票、合格证等;
4.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未按期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况,抵押资产是否已被或将被强制执行或处置;
5.检查抵押资产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请各位注意舞弊风险分析
这里以“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错报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为例,分析舞弊的三个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
一、舞弊风险因素
(一)动机或压力
1.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的影响。
(1)个人为被审计单位的债务提供了担保;
(2)在被审计单位中拥有重大经济利益;
(3)其报酬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奖金、股票期权)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能否实现激进的目标(如在股价、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方面)。
2.管理层或经营者受到更高职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如治理层为管理层设定了过高的销售业绩或盈利能力等激励指标。
3.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
(1)满足交易所的上市要求、偿债要求或其他债务合同要求的能力较弱;
(2)需要进行额外的举债或权益融资以保持竞争力,包括为重大研发项目或资本性支出融资;
(3)报告较差财务成果将对正在进行的重大交易(如企业合并或签订合同)产生可察觉的或实际的不利影响;
(4)投资分析师、机构投资者、重要债权人或其他外部人士对盈利能力或增长趋势存在预期(特别是过分激进的或不切实际的预期),包括管理层在过于乐观的新闻报道和年报信息中作出的预期。
4.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
(1)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且伴随着利润率的下降;
(2)难以应对技术变革、产品过时、利率调整等因素的急剧变化;
(3)客户需求大幅下降,所在行业或总体经济环境中经营失败的情况增多;
(4)经营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或遭恶意收购;
(5)高速增长或具有异常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时;
(6)在财务报表显示盈利或利润增长的情况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常出现负数,或经营活动不能产生现金流入;
(7)新发布会计准则、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
(二)机会
1.对管理层的监督失效
(1)管理层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在非业主管理的实体中),且缺乏补偿性控制;
(2)治理层对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无效。
2.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
(1)高级管理人员、法律顾问或治理层频繁更换;
(2)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存在异常的法律实体或管理层级;
(3)难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持有控制性权益的组织或个人。
3.被审计单位所从事业务或所处行业的性质提供了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机会
(1)从事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或者与未经审计或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关联企业进行重大交易;
(2)被审计单位具有强大的财务实力或能力,使其在特定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对与供应商或客户签订的条款或条件作出强制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不适当或不公允的交易;
(3)从事重大、异常或高度复杂的交易(特别是临近期末发生的复杂交易,对该交易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处理存在疑问);
(4)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建立在重大估计的基础上,这些估计涉及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难以印证;
(5)在经济环境及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从事重大经营或重大跨境经营。
4.内部控制要素存在缺陷
(1)由于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频繁更换;
(2)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无效,包括内部控制存在值得关注的缺陷情况。
(三)态度或借口
1.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
(1)被审计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或治理层存在违反证券法或其他法律法规的历史记录,或由于舞弊或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指控;
(2)管理层过于关注保持或提高被审计单位的股票价格或利润趋势;
(3)管理层向分析师、债权人或其他第三方承诺实现激进的或不切实际的预期;
(4)管理层总是试图基于重要性原则解释处于临界水平的或不适当的会计处理;
(5)业主兼经理未对个人事务与公司业务进行区分;
(6)为了避税的目的,管理层表现出有意通过使用不适当的方法使报告利润最小化。
2.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异常或紧张
(1)在会计、审计或报告事项上经常与现任或前任注册会计师产生争议;
(2)对注册会计师接触某些人员、信息或与治理层进行有效沟通施加不适当的限制;
(3)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对完成审计工作或出具审计报告提出不合理的时间限制;
(4)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试图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范围,或者影响对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或被咨询人员的选择和保持。
二、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
2.在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评价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交易或认定导致舞弊风险。
(1)某些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舞弊风险可能高于其他被审计单位。
例如,如果上市实体依据收入的逐年增长或利润来衡量业绩,管理层可能有压力或动机通过不恰当的收入确认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类似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现金销售占收入的比例很大,收入确认方面的舞弊风险可能较大。
(2)当被审计单位仅存在一种简单的收入交易(如单一租赁资产的租赁收入)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收入确认方面不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认为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不适用于业务的具体情况,从而未将收入确认作为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得出该结论的理由。
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
一、常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
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因素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二、增强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
1.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思路
(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从货币单位抽样改为随机抽样;在等距抽样中增加抽样起点的个数等)。
(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2.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示例
以“销售/应收账款”为例
(1)向以前审计过程中接触不多或未曾接触过的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例如负责处理大客户账户的销售部人员。
(2)改变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对象,例如对收入按细类进行分析。
(3)针对销售和销售退回延长截止测试期间。
(4)实施以前未曾考虑过的审计程序,例如:
①函证确认销售条款或者选定销售额较不重要,以前未曾关注的销售交易,例如对出口销售实施实质性程序;
②实施更细致的分析程序,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复核销售及客户账户;
③测试以前未曾函证过的账户余额,例如,金额为负或是零的账户,或者余额低于以前设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账户;
④改变函证日期,即把所函证账户的截止日期提前或者推迟;
⑤对关联公司销售和相关账户余额,除了进行详细函证外,再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验证。
三、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
1.在分派和督导项目组成员时,考虑承担重要业务职责的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考虑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2.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和复杂交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
3.在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
舞弊导致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一、基本应对措施
1.改变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佐证性信息。
(1)对特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或检查变得更重要,或选择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审计更多的有关在重要账户或电子交易文档中包含数据的证据;
(2)设计程序以获取额外的佐证信息。
2.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能够更好地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3.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
包括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
【举例】针对收入确认导致的虚假财务报告的具体应对程序。
1.针对收入项目,使用分解的数据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2.向被审计单位的客户函证相关的特定合同条款以及是否存在背后协议。
3.向被审计单位的销售和营销人员或内部法律顾问询问临近期末的销售或发货情况,以及他们所了解的与这些交易相关的异常条款或条件。
4.期末在被审计单位的一处或多处发货现场实地观察发货情况或准备发出的货物情况(或待处理的退货),并实施其他适当的销售及存货截止测试,以验证收入的真实性和确认截止时点的准确性。
5.对于通过电子方式自动生成、处理、记录的销售交易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这些控制是否能够为所记录的收入交易已真实发生并得到适当地记录提供保证。
【举例】针对存货数量导致的虚假财务报告的具体应对程序。
1.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记录,以识别在被审计单位盘点过程中或结束后需要特别关注的存货存放地点或存货项目。
2.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特定存放地点的存货实施监盘,或在同一天对所有存放地点实施存货监盘。
3.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末或临近期末的时点实施存货盘点,以降低被审计单位在盘点日与报告期末之间操纵存货数量的风险。
4.在观察存货盘点的过程中实施额外的程序,例如,更严格地检查包装箱中的货物、货物堆放方式(如堆为中空)或标记方式、液态物质(如香水、特殊的化学物质)的质量特征(如纯度、品级或浓度)。
利用专家的工作可能在此方面有所帮助。
5.按照存货的等级或类别、存放地点或其他分类标准,将本期存货数量与前期进行比较,或将盘点数量与永续盘存记录进行比较。
6.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一步测试存货实物盘点目录的编制。例如,按标签号进行检索以测试存货的标签控制,或按照项目的顺序编号进行整理以检查是否存在漏记或重复编号。
二、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应对
1.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出的会计分录以及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其他调整是否适当。
(1)向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人员询问与处理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相关的不恰当或异常的活动;
(2)选择在报告期末做出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
(3)考虑是否有必要测试整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
2.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并评价产生这种偏向的环境是否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评价管理层在做出会计估计时所作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反映出管理层的某种偏向(即使判断和决策单独看起来是合理的),从而可能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存在偏向,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整体上重新评价会计估计;
(2)追溯复核与以前财务报表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相关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
3.对于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而显得异常的重大交易,评价其商业理由(或缺乏商业理由)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从事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或掩盖侵占资产的行为。
经营风险识别
1.行业发展——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
2.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发生新的交易——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增加,对新业务领域或新产品不熟悉增大经营活动的风险,同时可能带来新的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
3.业务扩张(业务快速发展)——被审计单位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业务扩张可能增加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
4.监管要求及经营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单位法律责任增加,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重大经营风险。
5.本期及未来的融资条件——被审计单位由于无法满足融资条件而失去融资机会,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6.信息系统的重大变化(新信息系统的使用或对原系统进行升级)——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难以融合,改变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
7.发展海外经营海外扩张或收购——会带来新的并且往往是特别的风险,进而可能影响内部控制,如外币交易的风险。
8.企业重组——重组可能带来裁员以及管理职责的重新划分,企业文化和经营活动难以融合,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
9.新技术的运用——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信息系统可能改变原有业务流程及原有内部控制活动,带来新的经营风险。
10.新员工的加入——新员工可能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认识和关注点,增大操作过程的风险。
11.实施战略产生的需要运用新的会计要求——被审计单位执行新要求不当或不完整,执行成本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