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点范文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危机前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所谓的“双层”指的是在联邦和州两个层级都有金融监管部门,“多头”是设立了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监管职责。
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或FED)、货币监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简称NCU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州一级的监管机构包括各州银行业监管机构、证券业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还有跨部门的监管机制,主要是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inations Council,简称FFIEC)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储备系统(FED)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由此创立了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以及数千家会员银行。
其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两大工具,影响市场资金成本与价格,促进经济、就业和物价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美国支付清算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经济形势,决定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水平,从而影响长短期利率、汇率走势,继而引导商品生产与价格、就业状况等经济指标,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外, 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货币发行职能。各联储区行负责向所在区域银行系统发放和回收现金。二是货 币政策职能。联储银行参与政策制定,进行宏观经济调研并提出贴现率调整建议。三是银行监管职能。联储区行主要负责对在各州注册的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以及外国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四是政府服务职能。财政部在联储区行开设政府资金专户,各类政府部门的日常收支都通过该账户进行操作,为税收缴纳、各类国债和联邦机构债券资金的清算提供服务。五是存款机构服务职能。为各存款机构提供支票清算、转账支付、电子汇款等资金清算服务。
2、货币监理署(OCC)
美国货币监理署成立于1863年,隶属于财政部,总部位于华盛顿。货币监理署对在联邦注册的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管理,确保美国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健康和竞争能力。
货币监理署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是银行监管职责。货币监理署对申请在联邦注册的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进行审批,对其机构增设撤并和资本金调整等事项进行审批,并主要对联邦注册的全国性银行的境内外的各项经营活动开展监督管理。二是金融稳定职责。货币监理署通过监管服务,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安全、高效和健康运行。
储蓄机构监管署(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简称OTS)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但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储蓄机构监管署于2012年7月21日并入货币监 理署。货币监理署因此新增了监管在联邦注册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的职能。
3、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美国政府针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大量银行倒闭导致的金融危机,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于1933年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总部位于华盛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宗旨是通过提供存款保险,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监督银行安全运营,确保存款安全,维护存款人利益。该公司向参与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收取保险费,组成保险基金,在金融机构发生风险时,动用保险基金对储户补偿。
4、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CUA)
全国信用社管理局负责监管所有持有联邦牌照的信用社,以及选择参加其存款保险计划的州牌照信用社。全国信用社管理局作为“最终贷款人”为信用社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管理运作“全国信用社保险基金”,为信用社提供存款保险。
5、各州银行管理机构
各州政府均下设专门的银行管理局(厅),实施对州注册银行的金融监管。主要职责是准入审批并发放州注册银行执照、机构撤并;颁布并实施本州银行的监管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州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对经营不善银行吊销执照并勒令停业整顿。
(三)证券、保险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于1934年成立的美国联邦政府专门委员会,旨在监督证券法规的实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理条例旨在加强信息的充分披露,保护市场上公众投资利益不被玩忽职守和虚假信息所损害。美国所有的证券发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向委员会登记注册,发行人必须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商、共同基金、投资顾问及其他所有在证券领域里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委员会监督管理。
2、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成立于1974年,最初任务是监管美国的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之后职责范围逐渐更新和扩展,现负责监管商品期货、期权和金融期货、期权市场。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任务是保护商品和金融期权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免受欺诈、操纵等不当行为的侵害,培育开放、竞争和健康的期货和期权市场。通过有效的监管,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能够使得期货市场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
3、各州保险监管局
美国的保险监管职责主要由各州的保险监管局承担,包括市场准入以及监测检查等日常监管。此外,各州保险监管局于1987年共同设立了全美保险监管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简称NAIC),作为州保险监管局的辅助监管机构。
(四)跨部门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是成立于1979年的一个跨部门机构,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统一各个负责监管银行机构的联邦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原则、标准和报告格式。
2、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WG)
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最初是里根总统于1988年创设的,工作组成员包括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其职能是进行跨部门的协调,共享信息,以及研究涉及跨部门监管的事宜。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多德-弗兰克法案》主要内容
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针对监管体制中的漏洞积极推行金融体制改革,对金融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堵塞监管漏洞。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颁布了被外界称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白皮书,旨在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 竞争力,保护美国的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经过一年多修正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力求从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标准、建立自救处置机制、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改革证券市场、加强消费者保护等方面改革金融监管。该法案围绕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两大核心,着重推进了七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1、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新法案在美联储体系下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简称CFPB),对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按揭贷款等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拥有检查所有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并对其实施监管的权力,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或者信贷机构均将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法案赋予其的职责有:第一,该局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以对相关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并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适当性进行评估。第二,该局有权根据现行消费者金融法来设立规则,并采取适当的强制执行来处理违规事件。第三,负责实施金融教育。第四,负责接收、处理和解答消费者的 7 投诉。第五,该局有责任保护弱势消费者,包括年长者、服役人员及其亲属。
此外,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Literacy)加强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教育,并设立社区热线,处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投诉。
2、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应对系统性风险
新法案建立由9家金融监管机构首脑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简称FSOC),美国财长同时担任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席,成员还包括美联储主席、货币监理署主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美国证监会主席、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主席等。
设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要有三重目的:一是识别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二是强化市场纪律,消除股东、债权人、交易对手方关于政府将保护其免受损失的预期;三是应对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新的风险因素。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要职责有:一是认定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接受美联储监管。二是促进成员机构、其他联邦或州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协调政策制定、检查、报告和处罚等事项。三是跟踪国内外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动态,并向国会提出建议,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竞争力,促进金融稳定。四是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风险集中度等方面制定 和实施更严厉的监管标准,并针对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可能引发金融体系连锁反应的,向功能监管机构提出提高监管标准的建议。五是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支付结算系统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六是探寻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监管真空。
此外,该委员会拥有“先发制人”的监管授权,即为防范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在三分之二多数投票通过后,可批准美联储对大型金融机构强制分拆重组或资产剥离。美国财政部建立的金融研究所,配备经济学家、会计师、律师、前任监管人员等专家,也将协助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进行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将相关结果定期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3、完善机制,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
首先,法案致力于健全预防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主要措施是建立新的系统风险监管框架,将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美联储的监管之下,并引入“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限制银行和控股公司从事自营性交易,禁止银行做空或做多其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
其次,为了保护纳税人利益,法案还进一步完善了处置机制。一是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立有序清算机制,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进行清盘,股东及无担保债权人将承担相应损失。二是对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实施的所有应急借款计划 进行一次性审计,并限制美联储的应急借款权。三是通过向大型金融机构征费建立“清算基金”,用于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
4、监督高管薪酬,抑制风险过度行为
法案在高管薪酬问题上为股东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包括使用代理人参与董事选举、拥有不具约束力的投票权,即对管理层薪酬有建议权,但不构成强制约束等;要求董事会下的薪酬委员会完全由独立人士组成;允许监管机构强行中止金融机构不恰当、不谨慎的薪酬方案,并要求金融机构披露薪酬结构中所有的激励要素;对上市公司基于错误财务信息发放的高管薪酬,美国证监会拥有追索权。
5、强化证券业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
法案要求制订新的严格规定,以保证投资顾问、金融经纪人和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强调华尔街经纪人的受托职责,即客户利益高于经纪人的自身利益;加强美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增加其监管经费。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新法案规定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中成立专门的监管办公室,每年提供监管报告;对评级机构要求更完全的信息披露,包括其内部运作、评级方法、历史表现、报酬来源等等;降低评级公司与被评级机构和承销商间的利益关联度,在评级公司人员跳槽至客户方时实施离职审查;允许投资者对恶意和轻率的评级行为提起诉讼;鼓励投资者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标 准,降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依赖;对长期评级质量低劣的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拥有摘牌的权利。
6、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监管
该法案特别加强了对场外交易(OTC)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的监管,重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7、加强对对冲基金等机构的监管
要求大型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在美国证监会登记,披露交易信息,并接受定期检查。如果此类机构具有特大规模或特别风险,将同时接受美联储的系统风险监管。针对此前保险业没有联邦监管机构的制度空白,财政部下设新的监管办公室,与各州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险公司。
(二)近期《多德-弗兰克法案》框架下各项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推进情况
1、沃尔克规则
2011年10月11日,美国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联邦存 款保险公司和美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禁止与限制自营交易以及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Prohibitions and Restrictions on Proprietary Trading and Have Certain Interests in, or Relationships with,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unds)(征求意见稿)。该草案对《多德-弗兰克法案》中“沃尔克规则”的相关原则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对合法的做市行为和禁止的自营交易提出了区分方法,并确定了诸多豁免条款。例如由美国政府、政府支持企业、地方政府发起的金融工具的交易不受“沃尔克规则”的限制,流动性、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自营交易也属于豁免之列。草案还要求银行建立内部合规程序并向监管机构报告相关数据,确保其相关交易业务合规。
该草案于2012年1月13日结束意见征询。2013年12月沃尔克规则通过最终版,并已于2015年7月21日起执行。
2、强化外资银行集团审慎标准规则
2014年3月,美联储通过了《强化外资银行集团审慎标准规则》,此规则也属于《多德-弗兰克法案》中一部分,将于2016年7月1日生效执行。此规则主要通过加强外资银行对在美设立的附属公司、分支机构等管理模式、风险控制、压力测试、债务与流动性限额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发生,降低美国金融体系风险,保持美国金融体系稳定等目的。
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2011年10月11日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发布《监管特定非银行金融机构》(Authority to Requir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of Certain Nonbank Financial Companies)(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初步识别标准。
2012年4月11日,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批准通过了《监管特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最终规则和解释性指导,并于2012年5月2日生效。最终规则和解释性指导阐述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将如何依据《多德-弗兰克法案》实施法定标准和注意事项,以及实施遵循的程序。
4、自救处置计划
2011年10月17日,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出台自救处置计划(Resolution Plan)的有关规定,推动《多德-弗兰克法案》“生前遗嘱”相关监管要求落地。并表资产在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指定的由美联储监管的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每年均须向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交自救处置计划。当目标机构经营出现困难,但仍然具偿付能力且无需开展破产处置时,可以触发自救处置计划。
5、衍生品交易
在 2013 年第一季度,《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包括利 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s)和信用指数(Credit Indices)在内的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合约通过受监管的中央对手方结算机构进行统一清算。
在 2014 年第二季度,《多德-弗兰克法案》新增了互换交易平台(Swap Execution Facility,SEF),废除了原有的覆盖品种有限的场外监管平台——衍生品交易平台(Derivatives Transaction Execution Facility,DTEF)。法案要求小规模的场外衍生品(如利率掉期及信贷指数衍生产品,Credit Index Derivatives)都必须在受监管的交易所、SEF或证券互换交易平台(SSEF)内交易。
6、消费者金融保护
2013年2月27日,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公布2013年-2017年战略计划。在此计划中,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提出四项目标:防范对消费者的金融损害,促进有利于消费者的金融举措;使消费者拥有更好的金融生活;告知公众,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自己的政策制定者基于消费者金融市场和消费行为的数据分析;通过优化资源生产力和增强影响力提升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表现。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监管:可借鉴美国模式范文
互联网金融监管:可借鉴美国模式
P2P网贷的兴起与其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P2P网贷的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金融生态而言,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这归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结构与中国人惯有的财富观念;从发展的时间节点而言,中国P2P网贷的滞后性相对于其他产业要小得多。据第三方P2P网贷平台搜贷360预估,我国P2P网贷在未来数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时,就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无论是参考监管制度,还是制定行业规则,都应该以适应本土化发展作为核心执行标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供规模化P2P网络借贷的市场之一。web2.0的兴起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美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美国监管当局对P2P网络借贷市场实施的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特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消费者是商业活动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产业发展的成本承担者与最终受益者,以保护消费者作为建设监管体系的思想依据,是中国P2P网贷监管机构与经营主体的本职所在,是理应首要重视的工作之一。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从世界层面考虑,P2P信贷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形式和定位。
同样在美国,针对其的监管体系也处在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现阶段,国内的P2P网贷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至少在概念上还需要消费者的进一步深度认知。而国内P2P信贷公司大部分属于盈利性质,市场的各方参与主体都在快速地走向成熟,正因如此,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规则之时,必须以消费者和经营主体作为顾问,不仅要立足于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交易安全,更要兼顾与传统金融行业的适配性与关联性,做到在功能上更加细化,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在操作上更加灵活,这正是互联网精神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必备要素。
如果说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国际P2P信贷市场的普世价值,那么,适应本土化发展则是其内在本质。产业的全球化,不代表消费理念的全球化,互联网的无边界格局,不代表商业模式的无边界格局。延伸P2P网贷触角,创建市场主体的共赢局面,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设计P2P网贷规则,其目的在于建设P2P网贷的统一战线,是促进产业融合与集约发展的历史命题,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把握在每个参与者手中。
第三篇: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
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开始采取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美国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多边金融监管模式——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所谓“双层”是指联邦和州均设有金融监管机构;“多头”则是指联邦设立多种监管机构,并主要采用“机构性监管”,按照银行、证券和期货业、保险业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如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由美联储(Fed)、货币监理署(OC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共同负责;对证券期货机构及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则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共同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由全国信用社监管署(NCUA)负责;对储贷会的监管由储蓄机构管理局(OTS)负责;而保险行业则由州一级进行监管,各州及华盛顿特区和美国属地的保险监管者组成全国保险专员联合会(NAIC)作为一个自律组织协调各地保险监管。
金融分业监管模式虽然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但在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实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这对现行的美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加彰显了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一是监管机构过于复杂,易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冲突,降低了监管效率,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机构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拥有排他性的监管权,而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商品期货的交易机构和产品拥有排他性监管权,但是两者在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监管上存在交叉和冲突。此外,监管机构过多也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如对投资银行的活动基本没有监管,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恰恰是投资银行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多头”监管易造成监管标准不一致,加大了合作协调的难度,提高了监管成本,同时还容易导致监管信息交流不畅,从而错失处置危机的有利时机。如次贷危机从2007年年初显露迹象到7月份最终爆发,期间相隔了近半年时间。而在此期间,美联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并没有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三是以机构性监管为重点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新形势。尽管美国的分业监管既是“机构性监管”,又有“功能性监管”,但两者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其重点仍然是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监管主要体现在金融控股公司上,所有类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均由相应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例如,银行控股公司的证券子公司由证监会监管。另外,行业内的控股公司由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因此,银行控股公司(BHC)、储贷会控股公司(THC)与证券控股公司(SIBHC)分别由联储、储贷会监管局和证监会监管。
四是缺乏一个对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负责的监管部门。如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从抵押贷款发起到最终证券化销售,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假定抵押贷款的发起人已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质量做了可靠的尽职调查,因此抵押贷款的信用评级质量是有保证的。而事实上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而且没有机构为此负责。最终,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牵连到了投资银行业,引发次贷危机
第四篇: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
2008年第3期总第141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 N STI T UTE OF F I N ANC I A L MANAGE MENT No.3 2008 Serial NO.141 收稿日期:2008-04-15作者简介:王 寅(1962-,男,江苏淮安人,经济师,财务经营部总经理,主要从事金融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研究。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 王 寅
(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市分行,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多头监管、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导致了监管部门职能不分、相互扯皮,而且
还存在竞争关系,而控制着庞大资金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的真空区,并且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滞后于金融机构,当采取政策干预时,政策都被市场参与者所了解、预期,达不到预期效果。财政部推出的《金融监管蓝图》的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方案由于触及银行业多方面改革,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争议。尽管如此,美国版的金融大部制构想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词:美联储;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混业经营与监管;道德风险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796(200803-0019-03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31日推出一套雄心勃勃的题为《金融监管蓝图》的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方案,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金融监管体系作出重要调整,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建议。尽管这项改革计划尚待美国国会批准通过,议案何时能生效难以预料,但由于这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计划触及银行业多方面改革,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争议,监管机构内部也出现分歧,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表示赞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则反对。
一、美国金融监管“落伍”的原因
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金融衍生品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金融行业之间不断融合,对于金融混业经营实行混业监管也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在大危机之后、1999年之前的60年间,美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这一方案下,美国监管体制秉承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随着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的通过,美国出现了混业经营潮流。尽管如此,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依旧延续着分业管理,这造成了类似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监管的错位与滞后。
一直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多头监管、监管
重复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一方面,监管部门职能不分、相互扯皮,而且还存在竞争关系。监管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监管对象,存在放松监管要求的动机。就银行业来说,当前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美联储负责对联邦注册银行和跨州银行的监管,受监管的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如果是联邦注册银行或者跨州银行,但不是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则由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监管。在州一级注册的银行受各州银行监管局监管。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虽然不直接监管银行,但是也有义务和权力对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控制着庞大资金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的真空区。这些基金是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投资结构性产品的主力。并且,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滞后于金融机构,当采取政策干预时,政策都被市场参与者所了解、预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分业监管不适应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削弱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美国金融监管真的“落伍”了。
二、美联储会否再成官僚
美国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引起了全球经济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美国的这项改革是针对次贷危机的,因为很多经济学家一直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落后的监管体制
・ 91・
无法跟上金融创新步伐。当然,也有人对这项改革是否能解开次贷死结持怀疑态度。其实,次贷危机只是这次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导火索,建立新形势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针对美国目前对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些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的监管规定存在的种种弊端,需要一个机构出来平衡调节各监管机构的功能和纷争,使证券、银行、保险业务的独立监管能有效地协调起来,美联储恰好就是担当这个角色的候选机构之一。
扩大中央银行在稳定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必要和可行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虚拟经济的极度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虚拟经济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稳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必须考虑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次贷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联手采取行动稳定金融市场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稳定经济。两者之间并没有根本冲突。中央银行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稳定经济和稳定市场的责任,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够有效发挥利用经济手段稳定金融市场和稳定经济的主要作用。
作为市场稳定的监管者,美联储必须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大环境负责。美联储仍然需要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这些传统途径来发挥稳定市场 的角色。同时,为了重塑美联储的监管职责,美联储还在金融机构信息收集、披露信息、与其他监管部门合作参与规则制定、必要时采取联合行动等方面拥有特定权力。
保尔森提出的大部制改革提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美联储将拥有比现在大得多的权力来监管金融市场;二是合并政府一些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其中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进行合并。
对于SEC和CFTC这两个金融监管机构的合并,美国内部就形成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的派别,其中反对声音可谓不绝于耳。特别是保尔森提出的方案本身强化了美联储的领导地位,却没有强化财政部下属部门OCC(货币监理署的职能。美联储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被赋予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它一切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因此,在保尔森勾画的蓝图中,有人担心美联储的权力会空前“膨胀”:美联储牵头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有可能形成更加庞大的官僚机构,效率得不到改进。
三、道德风险降临美联储
美联储作为惟一的最后贷款人,决定了只有它才能充当最后埋单者,并且不仅要为储蓄机构埋单,也要为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任何金融机构埋单。
为储蓄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是央行成立的最初职能之一。这一点在美联储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初,各商业银行之所以愿意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是可以缴纳准备金以便在流动性不足时获得支持。此外,最后贷款人角色显然是与央行货币供应的最终提供者联系在一起的。其它的机构能够提供流动性,但最终的流动性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既然美联储要最终对金融市场的灾难性后果负责,那么扩大其监管职能就理所当然。就贝尔斯登这个案例来说,它接受了美联储的救助,就有义务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否则,就会出现责任和权利的不对等,造成道德风险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美联储的监管职能是有合理依据的。
同时,由美联储统领混业监管还是引起了许多的隐忧。隐忧来自央行的道德风险,而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人们已广泛关注到美联储救市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即美联储的救助行动,会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进一步的冒险行为。然而,较少被关注的是,美联储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
美联储的道德风险源自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这是因为,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在短期通常会是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心剂”,但在长期内将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只会带来物价上涨。在任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制造”繁荣,而将泡沫破灭的痛苦留给他的接任者。这意味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是现任决策者的最佳选择,但对长期经济稳定却是灾难性的决策。美联储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于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实际上是不计成本地向商业银行提供定量贷款;而美联储降低再贴现率,则向银行敞开了以较低成本向央行融资的大门;通过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联储实际上是在帮助银行相互之间以及银行向社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
这些激进的措施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通胀担忧。这意味着美联储正在经历另一轮严重的信用危机,并最终可能再次印证央行的道德风险。将金融监管大权归于美联储无疑将放大发生这种道德风险
・ 2 ・ 的概率。按照这个原理推断,在央行的监管下运作的任何一类金融机构,只要发生危机都可以要求美联储救助,并且美联储将无法拒绝,因为这些危机是在美联储的监管下发生的。
四、“大部制”改革说易行难
就目前来看,保尔森提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力挺美联储统领金融监管体系,以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如果此项计划得以实施,美联储的监管权力将大大增强,相应的,金融创新的监管空白将受到有效压缩。但尽管这一方案契合现实金融格局和美联储的独特地位,却未必是一个理想的方案。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积聚已久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就如何整合监管职能而言,问题并不像提案所描述的那么明朗。
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来说,由金融衍生品危机引起的其它金融方面的危机是连续性的,从现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次贷危机又在通过打包方式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所以美国政府现在的金融改革是否真正及时,关键还得看改革的力度,能不能从源头遏制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同时,美联储的“扩权”动机首先来自于它的“货币救济”行为,美联储对危急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自然要求取得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权来保证这种“救济行为”的有效性,这也是权责关系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带来的是美联储对权力的重塑与堆积。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此次美国金融部门的改革可能有助于次贷危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对以后的危机并非能够完全预防。纵观近几十年美国预防危机的经验,美国政府不会事先对经济进行干预,只有到事情发生以后,政府才能出台措施。这也是美国这种高度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美国“金融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为美联储“扩权”,而扩权的潜在含义是希望美联储能事先预测并将危机制止在萌芽状态,这实质上是一种对于金融界“全能政府”的幻想。同时,保尔森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在美国大选之前难以成行,因为民主党主导的国会不会同意共和党提出的任何方案。
五、中国金融监管可否借鉴
金融监管大变革无疑将是次贷危机所留下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之一,也体现着精英们的高度反思。虽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争议的金融部门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列入我国大部制改革名单,但美国财长保尔森向国会提交的这份长达128页的
金融改革提案,使我们再次看到建立协调机制实行混业监管的趋势所在。我们应当真切地加以关注,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两大目的十分明确,一是要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保护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这与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与美国有很大差异,但金融监管的目标大同小异,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值得中国参考。
与美国相比,我国金融改革基础性问题是制度。美国是一个规则为王的国度,制度一旦确立,就是刚性的,任何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可能为鲁莽或小聪明之举付出加倍代价。而这一点恰是我们的弱项。我们虽然有系统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健全的规定,但缺少严格遵守规则、并视规则为王的行为习惯。我们基本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证券市场还很不健全,如果变通措施可以打破金融监管,使监管规则形同虚设,那么,类似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金融危机,也可能在我们这里上演。中国下一步要想在国际上进行竞争,就必须加快金融以及金融监管的改革。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削弱了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我国金融业能否尽快实现混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监管当局管控混业经营风险的能力。我国目前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如果实现金融混业监管,必须“三会”合一。现在“三会”之间的政策和业务协调依靠一种协调机制,由于部门利益关系,这种协调机制的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全球金融都在自由化,中国在金融管制方面应该逐步加强,企业的筹资自主权、居民的投资自主权、金融机构的运作自主权和创新的自主权都不够。尽管如此,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比其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慎重、更稳妥,是否实行“大部制”也值得探讨,但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果金融监管体制长期滞后,一旦像美国次贷危机这样的风险出现,我们面临的损失就会更大。
(责任编辑:王银枝
・ 1 2 ・
第五篇: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1、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1)财政性资金:预算拨款、专项基金投入、财
政贴息资金拨款、其他拨款
(2)项目资本金
(3)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贷款
(4)商业银行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等
(5)国外借款:国外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国际金融机构
(6)其他投资借款:部门统借基建基金借款等
(7)土地置换资金
2、投资领域的广泛化
企业投资已不局限在原自己主产业领域,开始以主产业为基础向多领域延伸发展。
3、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不再以货币资金作为唯一的投资方式,而出现以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土地、专利、专有技术、软件系统及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和货币资金并举的多种投资方式。
4、投资规模的动态化
投资规模不再是固定不变,尤其是中小型建设项目,根据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变化情况,灵活地调 1
整建设规模。
5、投资计划的自主化
国务院确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我国的企业都将拥有投资计划权,投资建什么、在哪里建、建设规模、资金渠道、投资形式及方式均由企业自主决策。
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需审批。
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即政府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仍要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开工报告,与原审批制的管理方式一样。而使用政府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对于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
2制,审核的程序为,从以往的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改变为核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附送规划、用地和环评意见)。除审批、核准以外的项目均实行备案制。项目备案报告的内容为:项目报告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
根据测算,今后只有10%左右的项目要继续实行审批制,核准制的项目约占全部企业投资项目的15%左右,备案制将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管理方式。对审计的影响——基本建设程序的变革
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将极大调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对审计的影响——对民企能不能审,要不要审
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 3
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对审计的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