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1:5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

第一篇: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

中 山 大 学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heritance law protection

专 业: 法 律(本科段)专业代码: C030106 学生姓名: 黄 立 准考证号: 030610101326 指导教师: 李正华

论文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二○一四年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我国于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很大成功和突破,但是,对传承人的规定十分含糊,在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国家保护经费、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保护仍然是一片空白的。关于传承人权利的纠纷层出不穷,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保护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征及其所涉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主体。其次,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完善传承人的认定制度,进一步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构成,应加强对传承人的社会社会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法律保护

目 录

内容摘要.................................................Ⅰ 目录...................................................Ⅱ 引言......................................................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征..........................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有关主体......................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与法律保护..................3

(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3

(二)存在的问题..........................................3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立法......................5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7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7

(二)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10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

3引 言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使得我们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散失和消亡。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桥梁,国家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专门法规去保护传承人,与此同时,传承人也面临的高龄化、生活保障、医疗服务以及时代潮流的冲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阻碍。年轻人追逐的新鲜、潮流的文化的同时开始疏远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导致传承人积极性下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毁弃和频临灭绝,正是针对这种情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是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早日拉上法制建设的轨迹上,从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大力宣扬、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2011年我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具有深刻意义,说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看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传承人的重要性,使我国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潮流、工程。

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的趋势、法律的缺失,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成为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及对传承人保护,才能提高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的认识,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传承人带来许多困难,政府资金的不到位、分配不均、传承人的生活困难、老龄化等方面问题,导致我们对传承人的保护始终没有落到实处。在这种形

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①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新一代人的伟大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使得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其中在《非遗法》中第29、30、31条,都对传承人简单做了形式上的规定,并没有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保护、经费等方面进行规定。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生活文化的历史见证。很早之前祁庆富先生给予传承人下了一个定义:“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②我认为祁庆富先生下的定义中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精湛、影响力,这两个词是贯穿于传承人的核心内容。我们同时在看出台的《非遗法》第二十九条对传承人的条件做了详细的规定。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什么是传承人,主要是指掌握本民族精湛技艺,并能够理解该技艺的所承载的意思,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能被老百姓所熟知和认可的。

(二)传承人应具备的特征 1.地区性

所谓地区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生活习惯上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特色。比如说:广东的粤剧,就反映了我们广东的生活上的习惯,包括语言我们是用粤语来讲述我们广东人的故事。所以,传承人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2.传承性

我们都希望我的中华文化一直流传下去,让别人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一样的,作为传承人都希望所掌握的文化、技艺传下去,不想就这样断送了。传承人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传承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3.利益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同时,隐隐约约带来了潜在的利益,一定国家争先

恐后抢夺他国的文化,并将其注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比如:我们的端午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韩国把我国的端午节、祭屈原作为自己的文化,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很多人都去韩国看端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丰富的报酬。

(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涉及的主体

不管在什么领域在利用和传播过程往往会涉及不同的主体资格,比如说:购买一件电子产品,而构成电子产品的主体,主要有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等等。那更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的过程涉及的主体往往有政府、利用人、传承人,这些主体在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上述已经论述传承人,在此不再论述,对其他主体给予论述。

1.国家政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政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如果政府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取代传承人,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使民俗变成官俗。”③所以我认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金,在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进行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予积极扶持、热情鼓励和推动的话,才能文化遗产将不断传承下去,比如说:政府制定和提高传承人的资金分配各项工作,那么传承人就不会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而放弃传承,所以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少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人

我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人;在很多时候利用人并不是传承人,但是利用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人通常利用一些形式将文化展现给老百姓,我们通常能看见得就是电影。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利用人在传承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与法律保护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观念、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老百姓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需求欲望也随着社会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接受的范围也受到了阻碍和影响。传承人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化,仅靠所传承的技艺谋生,生活将难以维持下去的,导致许多传承人寻找别的出路来维持生活和开支,把技艺作为一种生活上的业余爱好罢了。随着时间的走势,许多传承人都面临、走向衰老和死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文化。我国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虽然说改变了不少的现状,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说第30条对传承人的资助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我认为:它并没有明确对传承人的资金作出规定,而是做了必要的经费,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对生活上的费用以及分配,怎么样才能到传承人手中等问题没有明确。在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的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而对非认定的传承人并没有实质性保护,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没有通过认定等方式进行注册,而国家在法律上没有对这一类的人进行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 1.认定的缺陷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发展的核心,只有充分保护传承人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生存下去。而认定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传承人的资格的审查制度。作为一项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和不合理之处。

(1)人员冲突

《非遗法》第29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即“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展开传承活动”的条件,无疑是对传承人最好的解释,可是在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传承人不应当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有些研究生员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他们会选择国家的保护,因此,选择申请传承人。

我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下去,作为从事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可能比原汁原味的传承人更能完全掌握该项技术,并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所以,人员上有不少的冲突。

(2)先后冲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成为传承人的方式应自行申请或被推荐,以申请为主。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往往生活在信息通讯落后的地区,他们根本不法了解相关制度,导致他们保护意识淡薄,从而使得他们没有申请,而有些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或其他原因,去充当传承人,并提出申请;而原传承人要提出申请时,却发现被他人以申请,从而使得传承人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救济。只有进一步拓宽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才能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保护体系之中。

2.国家经费投入不足

许多传承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技艺,去寻找可以维持生活的工作,那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呢?很重要的原因是:经费问题。主要是:拨款的资金少和分配不到位。

我们从福建省文化厅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的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平均每个月大概有833.33元左右,在1万元到3万元的约占47%,平均每个月大概有833元到2500元,3万元到5万元的约占12%。其中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④这是我国的拨款的情况,《文化财保法》中被认定“人间国宝”⑤的人,每年政府都会给予2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5万8千)补助金,用于培养和传承“技艺”、改善生活、条件。以上对比说明我们的拨款很少,其实国家给予的经费只是用于活动的开展,很少对传承人在生活费用上进行补助,即使有也是十分少的。国家应该加大对传承人生活、活动的补助资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热心和积极投身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工作中。

3.老龄化 ⑥

老龄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第三批》广东目录中发现:100岁以上有1人,90岁-99岁有1人,80岁-89岁7人,70岁-79岁9人,60岁-69岁7人,50岁-59岁1人;这份资料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广东第三批传承人中并没有一个是50岁以下的,⑦说明我们的传承人趋向老龄化,他们的岁数每年的增长,也伴随着文化遗产的新与亡,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冲击,新一代的年轻在新时代的潮流冲击下,宁可学习现在的文艺,不愿意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导致老一代的传承人不知道传给谁,谁愿意学。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

(三)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立法

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促使我国越来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深刻意义。并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大力宣扬、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2008年,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国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文件,标志着我国对传承人的保护更进一步。国家文化部先后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立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期间,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相当多的省包括自治区都制定和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由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阶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里程牌,于2011年2月25日我们期待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实施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走上一条有法可依的阶段和模式,是的,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走向衰落,再不给予保护,那我们怎么对的起祖先和后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弥补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之处,在我国文化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由于《非遗法》在内容上并不完整,对传承人尚未给予实质性的保护,导致传承人在经济、医疗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衰微。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性法规,充分发挥和尊重传承人的精神上的权利,使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

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对中国人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当时政府或者自治州都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并先后制定和颁布相关条例,以地方和自治区为例:江苏省(2006)、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08)等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抢救给予规定和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遭到过种种破坏,再加上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起步太晚,既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又没有成套的经验。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带给我们许多有利之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方面较落后于美国,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去看,我们的文化却优于美国,随着文化成为综合国力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更加应该分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具体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并制定许多保护政策、条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的传承。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

“在全球化得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走向是本土化。这里因为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之所在,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我国是文化古国与大国。民间文化博大而灿烂,但由于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及盲点,同时有没有法规保护,尤其在现代大潮中面临着‘催拉柱朽’般的灾难。无数珍贵民间技艺随着老人逝去而销迹;大片大片风格各异的古老民俗及其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精华正被推土机推倒铲除;大量民间文化的典型器物流失海外。

民间年画、皮影、剪纸、传世刺绣、面塑等等经典民间艺术随其生存土壤与环境的破坏而日渐衰微。那么我们这一代文化人,我们的学人,就有一个使命,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就是抢救民间文化。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在每一分钟都有消亡。”⑧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非遗法》但是没有明确对传承人的保护、救济(生活补助、传承、活动开展等等);所以在此呼吁,政府尽快制定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法制及其相关措施,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传承下去,这具有深刻的意义的。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

上述我们在讨论存在问题时,指出了认定制定所存在的问题,机制的不完善只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只有充分保护传承人,对他们进行科学化的认定制度,无疑是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肯定和支持,只有完善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现阶段我国广泛实施的传承人认定制度主要是以国家进行认定的方式,典型的代表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实施为标志,政府颁布的认定制定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程序性较为繁琐。从暂行办法第十条中很多传承人并不是哥哥有文化的,有些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你叫他申报,程序那么繁琐,他嫌麻烦,往往会不申报。第二:认定的影响力不大,导致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些在小农村的传承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第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并没有明确认定后给予怎么样的保护和扶持。从而使许多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传承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应加快建立科学管理的机制,科学管理的机制不外乎就是对传承人进行有效的认定,只有在认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出与它相适应的制度。

1.国家认定制度

国家在对传承人认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强有力的后盾。国家认定制度往往是基于法律的基础上去实施的,我认为国家制度应与普查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各级政府对本区域进行普查和统计,认为某人或者团体备具相应的资格、条件并符合国家所制定的认定标准,进行上报,国家将给予一定保护,普查制度应

走进各个角落。由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关系,更应该把国家对传承人的认定落到实处并与结合申请备案制度、普查制度、群众推荐制度相结合,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使得更加全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申请备案制度(传承人申请)

申请备案制度是指利用我国现有的法律的认定标准,在各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实行传承人自我申报、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审查、政府最终认可的一种制度。其核心部分是传承人自我申请。申请备案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政府有限的行政资源,最大程度的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发挥传承人自我维护权利的积极性。

3.群众推荐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存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分布的比较广,有些分布在小山村里面,信息、经济存在很大的困扰,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没有去申请备案或国家普查不到,在这个时候,群众推荐制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申请备案、国家认定的空缺;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所构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主要分为三类:国家认定制、申请备案制、群众推荐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申请备案制,国家认定制和群众推荐制都是对申请备案制的有益补充。我们相信在这三类制度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再将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推进下去,形成良好互动,相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一定能够取得长足有效的进步。

(二)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

在《非遗法》第31条明确了传承人的义务,但是,查阅了整篇的文字,也没有权利的字眼,法律并没有对传承人的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我认为: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主体在整个法律关系享有什么权利,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也不例外,法律明确了他的义务,并没有明确他的权利,难道说我们所说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对等吗?我认为要进一步明确权利这个内容,因此,我将对权利与义务进行分析: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1)传承权

传承人有权利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自己所选择的传承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了该项文化的所赋予的使命,也是让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持续的发展下去,它是反映了祖先、本区域的生活习惯、情感等等,是让我们子孙了解我们前人的状况的真实写照。所以,传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权利的核心,必不可少的权利。

(2)署名权

在传承人的表演、传承、开展的活动中及因此活动所产生的作品中,可以适当的方式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或出处。署名权是传承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权利或身份权,意味着对其活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不可以出让或买卖。

(3)获得报酬权

传承人基于其开展表演以及活动而依法享有的表演者的权利,主要有:(1)表明表演者身份、(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3)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4)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5)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表演者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6)许可他人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4)获得国家帮助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了保证传承人的生活的保障,可以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经济上和政策上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的权利。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其提供支持是必须的,还应该从各方面的政策上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义务

其实在《非遗法》第31条不宜给传承人的义务作出的解释,内容有:(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我对它进行了总结,主要有:

(1)传承义务;当一个某人被政府认定为传承人后,有义务将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下去,不让所拥有的技艺失传、消亡,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繁荣、创新。

(2)正确使用;正确、合理的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不得对它进行捏

造、恶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3)接受政府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展的活动、演出、传承都离不开政府都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在政府的保驾护航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国肯定传承人的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的同时,却没有建立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建立比如:安徽省于2011年提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的《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建立机制,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常态化保护传承人。⑨但是我只有地方建立了,只保障了该地的传承人,因此,呼吁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机制,我认为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几项内容:

1.崇高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国内学者萧放谈到此时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应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认识他们的文化贡献,在某些政策待遇上,将他们与当代社会生产者、劳动者的优秀人物

⑩以同等对待,给他们类似的社会保障。”政府应极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并同时对传承人的公布,同时要赋予他们一个明确的崇高的地位;传承人是中国国宝级人物,一个荣誉是对传承人的肯定和鼓励。

2.提高经费扶持

在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生活的困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个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和制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资助标准,日本每年给予传承人人民币16万左右,而我国呢?这个确实让人堪忧,所以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3.开展、展演等交流的平台

“‘活鱼要在水中看’。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犹如池中养鱼,关键是要为:“鱼儿们”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它们生长的客观环境。不论是保护、恢复还是重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都要让这些文化事象真正回归民众,在他们生产生活中扎下根” 传承人如果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没有条件来推动传承艺术的发展,这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没有水源让它去游荡。这是很可悲的。11所以,在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有必要开展交流平台。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剪纸、捏泥人及民间传说、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程,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活动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传承。

结 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许多物质、经济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这个时代中得到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保护。针对当前的环境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好的发展模式。

为了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以当前的什么背景作为切入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概念进行剖析,同时,分析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特性,它所给我们来的启示,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现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还不是很到位,欠缺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没有处理好认定问题、经济补助费用、精神权利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和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应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体制和立法。

在一定程度上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重视警示我们应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审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的经济效益,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希望能为一些法律学者乃至政府作为一个小文本来研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时刻守护我们的优秀文化,不让它消失和灭亡。

注释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新华日报,2007-10-24(1).

②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③李建荣.传承的力量-陇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3. ④黄小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⑤根据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规定,掌握“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技艺”或“技能”者,被认定为传承人。⑥晓光.从“人间国宝”说起[N].人民日报,2007-05-23(16).

⑦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D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2011年08月16日发布,2012年8月05日访问.

⑨高城.安徽将建立机制保护非遗传承人[DB/OL].http://news.163.com/11/0622/14/775KGTLG00014AEE.html,2011年06月22日发布,2012年08月01日访问.

⑩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 ①苑利.活鱼要在水中看[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6-14(7).

参考文献

①冯晓晴.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②乌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③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④李建荣.传承的力量-陇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宁夏出版社.2007年.⑤苑利.活鱼要在水中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6月14日 第7版.⑥黄小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佑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⑦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⑧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认定[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⑨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7).⑩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26日.指导教师评语:

(签章)

二O一四年

指导小组或教研室意见:

(签章)

二O一四年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梳理

浅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

摘要: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非遗研究中,学界对于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将从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特点、传承人类型、传承人保护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提出日本和韩国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试图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实务工作开展和理论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件。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从公约中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能脱离人类智慧而独立存在,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处在“活态”传承和“活态”保护之中,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传承人概念

国内首个关于文化传承人的管理文件2006年颁布的《湘西土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界定其所指|“传承人”是“指州人民政府公告命名并在我州境内通晓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内涵、表现形式、组织规程或在本民族民间工艺领域中技艺精湛或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并有一定研究成果被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随后在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中,也对传承人的条件做了规定,其第1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被推 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1)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文通晓本民族或者本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内涵的代表人物;(2)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艺人;(3)掌握某种稀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公民;(4)大量掌握和保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资料!实物,并对其有一定研究的公民。”第16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团体,可以申请或被推荐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单位:(1)以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宗旨(2)掌握某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技艺,或者研究、传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取得显著成绩;(3)坚持经常开展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活动;(4)有效保存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相关资料或者实物。”根据这些规定,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2非遗传承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振兴中有重要作用,是承接前人经验,启迪后人智慧的桥梁。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的“传”、“承”交替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世代延续继承下来。在我国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者的定义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广义上的传承人概念,即一般传承人,即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1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第200页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狭义上的传承人,即法律意义上的传承人,在我国称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是指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或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责任,掌握该项目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一般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在概念、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别,可以说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国家认可的、传承主体中的佼佼者。

三、传承人特征 第一,能熟练掌握国家或地方政府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体传承人作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掌握者,必须是通过国家或者相应地方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且许可。这是作为个体传承人的合法基础。第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本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对于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项目,不能简单归结为掌握某种技艺或者某种特长,需要实际扎根于某个特定领域内,并且能够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从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典范。

第三,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为公众认同并能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良莠不齐,这里定义的“非遗”项目必须是健康积极,并能为民众集体喜闻乐见,并能使得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

第四,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四、传承人类型

1、家族、族群等群体性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来说是经历了常年累月而积淀下来的,往往涉及一个族群 或者社区,在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也都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认为这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表现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涉及到一个或者多 个地区的族群的,他们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而且是不可剥离的。

2、个人、独立传承人

其实在划分个人主体和群体性主体时,他们之间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相互包含,又分别独立的关系。个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群体也是由单个人所组成的,个人在传统文化表达的发展和再创造中起着中心作用。所以我们列出个人主体时,在宏观层面是为了促进一种技艺能够更好的传承。个人对于技艺的传承他会起到一个再创造的作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能够保持其鲜活,同时又不失其原真状态的最好方式。

五、传承人权利和义务

1、权利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有传承权。传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传承权本身包含两层内涵——有权自主选择下一代传承人和有权自主选择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传承技艺的特点制定选择下一代传承人的具体标准选择有天赋的继承人。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开展传承活动时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对于传承主体来说,物质条件是基础,没有物质条件做坚实的后盾,传承人的种种规划很难实施,传承活动也无法开展。对于由各级政府直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扶持和帮助,支持其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传承人不仅有权获得政府的资金资助,还有权在授权范围内自主支配资金。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配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时,还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16 条的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查时,应当征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意,并尊重传承人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不得损害传承人的合法利益。

2、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31 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作了详尽的规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特别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程序,作为传承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的惩罚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述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当理由包括不可抗力、第三人原因等;丧失传承能力的,例如疾病、伤残、年老等,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传承人要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应当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思想,如果在传承中有所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将一代不如一代,势必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丰富的实物资料,如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这些实物资料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水平、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研究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非遗传承人应当妥善保管好这些实物资料。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1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根据本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对上述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有配合的义务。传承人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宣传活动。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社会影响,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六、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问题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里,代表性传承人(一般指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是指那些被普遍性认定极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的相关项目的传承责任的且通过了国务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与认定的优秀传承人。传承人的认定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并且不同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够细化完善。传承人认定过程时常遇到量化问题。《非遗法》第 29 条第 2 款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有着明确规定:“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也就是说,传承人应当具有技艺性、权威性和能动性。但是,这三点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并不便于掌握。“熟练”、“较大影响”等词汇过于抽象,何谓“熟练”?何谓“较大影响”?这些都没有具体标准可参考,特别是当出现条件类似的传承人时,会处于无法认定的困境。同时,在认定程序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非遗法》第 29 条第 2 款规定,申请代表性传承人,由申请人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再由政府部门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最后公布审核通过的情况。一旦通过,这个申请人即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纵观整个程序可发现,传承人的主动申请才是最重要的环节。然而,从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传承人大多生活于偏远乡村,信息的闭塞导致传承人无从了解相关制度,更别说主动提出申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3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5.2、观念问题

很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仍然保留着旧社会封建观念。“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腐朽观念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传承途径,使得很多有潜能的人并不能成为有政府认可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后继人才队伍匮乏,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老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弱。

3、制度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不对称的,或者可以说在法律中体现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是通过行政机关授予而获取的一种反射性利益,即便规定了传承人享有相关权利,但是在大众认知体系中,这种权利往往不被接受,很多情况下,传承人生活压力大于普通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的第 29 条中,其中有一款是这样规定的“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一定区域”是指的什么呢?“一定区域”范围有多大呢?我们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怎么来确定它呢?再如,在第 31 条的最后一款中规定“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那么,其中什么情况才属于丧失传承能力?“传承能力”具体包括什么呢?都没有具体的表述,那么有可能在文化行政部门撤销代表性传承人时,自由裁量的权力扩大,这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不利的。

4、关注偏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其中对“传承人群体”的忽视是一重大缺陷从现有实践来看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突出的是“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4现行政策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事实证明,“传承人群体”在保护政策中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在当前实践中已见端倪,其消极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了个别传承人的“独占”地位,造成了“政策垄断”。5

七、可借鉴成功案例

1、日本

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上,日本是很成熟的。作为我们反复强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的特征,有的技艺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或者是一个社区或者族群。日本政府在认定机制上进行了分别认定,这是对我国保护传承人上是值得借鉴的,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个别认定:对于能够高度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能力的个人,例如在传统运动项目、绘画艺术、古老群众文学、曲艺戏剧演出等等极其具有个人色彩的许多文化财产,可以进行只针对个体的“单独认定”。或者是能认定为单独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立个体,在编织、染色、土陶品等等领域也可以进行个别认定,认定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团体认定: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文化技术,该技艺承载者人数较多,个人特征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对这群传承人组成的群体给与“保持团体认定”。(3)、综合认定:介于个人认定与团体认定之间的,是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由人数为2或者2以上的结构情况,可以进行“合并认定”。6同时,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是做得非常出色,为其他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作用,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复杂客体保护的最好的方法:在认定之后,对传承人的行政支持上,日本每年都拿出财政资金进行资助。日本文化厅对这些“人间国宝”支付特别扶助金,其年金额达 200 万日元(约 14 万人民币),以鼓励他们不断提 45 杨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中“群体性”的缺失》2014 06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4)王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6 高技艺和悉心培养后继传承者。7

2、韩国

韩国在日本的影响下,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称谓叫做“人类活珍宝”,韩国在认定“人类活珍宝”也和我国单一的认定机制是不一样的,分为个人认定和团体认定两种,并将这个称谓作为荣誉称号赋予权利人或者族群,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央和地方两级大力的提供资金支持,对优秀人才的保护是做得很到位的。对于有关无形文化财演出等各种活动,国家会根据演出规模等具体情况提供 200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1.4 万元)至 500 万韩元的资助,对于“人类活珍宝”,政府按每人每月 100万韩元提供补助。8对于能够成为“人类活珍宝”的人或团体,在福利上也会大大的增加,政府会对该类保有人或者保有团体特殊的优待。但是如若不履行相关义务,也会受到处罚。对于收徒传承技艺,韩国有备案的制度,政府部门还必须进行监督,以便传承能有效的进行下去。

除此之外,韩国还设立了专门培训机构,对传承人进行培训,训练他们的技艺,并且还可以为其免除兵役,这无疑提高了传承人传承技艺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传承人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时无后顾之。

八、总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核心、是灵魂。因为传承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现实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当前现状的客观要求。国家的立法保护能够从根本上维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赋予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在制定认定机制时,应当广泛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汲取他国之精华,结合我国非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认定程序。除此之外,应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应当注重群体性传承人,并在政策表达上予以确定;从观念认识和政策表达上提高对“一般性传承人”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消除“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占”地位,打破“政策垄断”;设置适合的考核评估标准,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营造“群体传承”的氛围。将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对现有制度细化,转化为各项长效工作机制,从各方面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

7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8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4 页。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 [2]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5 [3]王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4]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4 页。[6]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7 期

[7]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8]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4)

[9] 杨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中“群体性”的缺失》2014 06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淮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工作报告

2008年6月7日,我市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5月26日,我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将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汇报如下:

一、国家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一)淮海戏保护现状

一是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从2007年起,分步实施资料收集整理,建立较完整的淮海戏资料库、设立淮海戏历史陈列室、以优惠政策招收学员,培养淮海戏传承人、录制优秀剧目音像资料、举办淮海戏艺术节等工作,以加强保护,推动传承。

二是建设了淮海戏博物馆。2008年9月,江苏省淮海戏博物馆在我市中洲岛竣工开放,作为展示和宣传淮海戏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排演、交流淮海戏的活动场所,传播和学习淮海戏知识的课堂。淮海戏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来呈现淮海戏在淮安地区的发生和发展的概貌,为保护传承淮海戏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是建设了淮海戏专题网。由我市文广局的组织领导及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支持下,筹建了中国淮海戏专题网站,网站设立剧团介绍、剧目介绍、人物简介、专题资料、视听下载、淮海戏图库、淮海戏动态、演出信息、遗产保护等栏目,对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及沿革、基本内容及特征、重要价值、传承现状等方面作了详尽介绍,并提供大量的传统及现代剧目以供下载,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了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是申报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底,我们按照国家文化部及省文化厅相关要求,组织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6月11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入选,为淮海戏的传承提供了基本保障。

五是建设了传承机构。在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淮海戏班,由我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魏佳宁等淮海戏主要传承人授课,为淮海戏的传承发展培养传承人。

(二)楚州十番锣鼓保护现状

一是制定了保护计划。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包括翻译已搜集的古书工尺谱为简谱,购置有关服装、道具,出版以楚州“十番锣鼓”为题材的图书册,建设传承基地,加强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我市楚州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楚州“十番锣鼓”的盛兴年代、演出道具、演出场景及风俗等作了进一步调研。掌握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搜集整理了楚州“十番锣鼓”的演奏方式、演奏乐器、乐队编制、乐器定弦法等相关材料,为出版相关书目奠定了基础;完成了“十番锣鼓”的十首乐曲以及几十首锣鼓曲牌的工尺谱译谱工作。

二是投入了一定资金。2008年6月7日,十番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予以保护传承,楚州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投入一定资金,用来添置乐器、服装等必备物品,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是挖掘了一批曲目。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楚州十番锣鼓曲目,我市楚州区文化部门给楚州十番锣鼓声及代表性传承人周宝洪同志提供非常宽松的环境以及相应的资金,先后整理出了《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到春来》、《前探营》、《后探营》、《归依》、《红楼撇子》、《朝天子》、《阳告》等十首曲目。

四是开展了传承活动。培养传承人员是更好地传承十番锣鼓的重要举措。楚州十番锣鼓刚刚被挖掘整理出来的时候,演奏人员仅仅限于专业文艺人员,如文化馆专业演奏员和剧团乐队成员。2008年以来,我市楚州区积极组织举办十番锣鼓演奏人员培训班,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宝洪亲自授课,动员文化馆及社会上器乐演奏培训班中的学员参加学习,尤其注意培养年轻演奏人员,以推动项目传承。办班初始,大多数人对十番锣鼓的了解不够深入,兴趣不大。楚州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分别有针对性的做相关人员工作,耐心细致解释,通过培训,学员们一改对十番锣鼓演奏认识不足的状况,学习投入,演奏认真,显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已形成了以专业演奏人员和社会各界演奏者共同组成的十番锣鼓演奏队伍,促进了十番锣鼓的普及传承。

五是加强了对外交流。2008年11月,福建省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茶亭十番”的传承人员来我市进行艺术交流,与我市楚州十番锣鼓传承人共同探讨十番音乐中演奏方式、乐器种类、乐队编制、乐器定弦法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今年4月11日,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州“十番锣鼓”应邀参加“连云港之春——苏北鲁南民俗文艺精英赛”。这是“十番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次代表淮安赴外参加大型演出。我市楚州区文化馆针对广场演出的特点,在乐曲的旋律节奏、演奏技法等方面作了相应调整,使舞台效果和观赏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六是扩大了社会影响。近几年来,我市一直非常重视对十番锣鼓的宣传报道,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新华日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新楚州报》、楚州电视台以及多家网站和相关出版社共同参与,利用文字、图片、录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今年6月份,全国多家电视台慕名而来,分别在楚州勺湖公园及吴鞠通中医馆等地,拍摄了楚州十番锣鼓专题片。

(三)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

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即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于今年5月26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有正式徒弟3人,分别为许亚玲、吴玲和苗爱华,均为国家一级演员,经其指点过的演员数以百计,现仍在我市文化艺术学校淮海戏班授课,所教学员卢蓓蓓曾于2005年5月荣获全省小梅花金花状元第一名。目前,我市正在起草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机制,明确扶持和资助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办法,监督、指导、考核传承工作等各项制度,以加强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二、采取的保护措施与经验

(一)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我市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上,2008年9月,我市原文化局与广电局合并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工作。2009年3月9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淮政办发〔2009〕26号),组织我局及我市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教育局、旅游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指导项目保护单位、协调处理保护工作,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是修订保护规划。结合江苏省淮海剧团改制的实际情况,在2007年已经制定的淮海戏五年保护计划的基础上,指导江苏省淮海剧团对原有五年计划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使对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更加符合剧团改制市场化运作后的实际情况。对于楚州十番锣鼓,指导楚州区文化局认真制定了楚州十番锣鼓保护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步骤,明确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人,确保经过五年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使之脱离后继乏人、处境艰难的尴尬境地,并重现昔日风采。

三是提供经费支持。尽管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市财政克服困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纳入预算,每年20万元,并明确要求要向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濒危项目倾斜。楚州区为进一步加强十番锣鼓的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克服财政困难,一期投入10余万元,建设“楚州十番锣鼓传承基地”,利用楚州区文化馆现有10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重新改造装修,配以与十番锣鼓相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实物等资料,添置陈列演奏乐器、多媒体设备。并利用基地这一平台,培养人才,研讨技艺,组织演奏。目前,该项工程已经完成项目规划、立项及设计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竣工挂牌。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法规,起草了《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讨论稿)》,制定保护传承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各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尤其是重点加强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目前,该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是加强展示传承。一是举办活动,推动传承。利用庆祝“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契机,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淮海戏和楚州十番锣鼓参加展演。二是建设场馆,加强保护。建设了淮海戏专题博物馆,为加强宣传展示,构建保护载体,提供了平台。三挖掘创作,延续保护。江苏省淮海剧团创作排练现代淮海戏《续弦记》(又名《老县长的第二春》),并对传统剧目《皮秀英》进行重新加工排练,为淮海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续弦记》于2008年10月22日在南京参加了第三十一届世界戏剧节的展演,受到省委宣传部和中国剧协的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重排传统剧目《皮秀英》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受到一致好评。楚州十番锣鼓注重挖掘整理古曲谱,完成了对《咏花》、《咏蝶》、《到春来》等十首古曲的译谱和整理工作。

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一是2008年6月17日—19日,我们组织淮海戏晋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受到首都领导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二是今年4月11日,我们组织楚州十番锣鼓赴港城参加“连云港之春——苏北鲁南民俗文艺精英赛”,获“优秀表演奖”,载誉而归。

(二)保护工作经验 一是组织保障是基础。由政府牵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保护机构,为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是经费保障是关键。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研究等保护工作,以及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经费保障是关键。

三是制度保障是重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全市保护工作实际,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的指导、督查及考核等制度,为推动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健康、有序、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

四是普及传承是方向。传承和发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宣传展示活动,建设淮海戏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及淮海戏班等传习机构,制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机制,为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项目传承发展提供了保障,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保护经费投入尚嫌不足。淮安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市财政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自2006年起,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专项经费,但是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和任务的需求相比尚嫌不足,尤其是尚未将2008年及今年新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经费纳入专项财政预算,二是保护传承机制尚待完善。目前,我市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办法和传承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传承研究工作尚嫌不够。虽然目前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展示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工作,但是,传承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尚嫌不够。

(二)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网络,加强组织领导。要在已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健全由政府牵头,文化、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建设、规划、旅游、教育、民族宗教等部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拟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规划,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仅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经费来源的稳定,还要积极探索并构建社会资金投入机制,以拓宽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

三是完善保护传承机制,规范保护工作。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机制,突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并加强对项目保护单位及传承单位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工作。江苏省淮海剧团适逢机制改革,拟将国家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建设纳入机制改革工作,将淮海戏的保护和传承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为淮海戏的传承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建设项目传承基地,搭建传承平台。加快楚州十番锣鼓传承基地建设进程,配备与楚州十番锣鼓相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实物等资料,添置陈列演奏乐器、多媒体设备,并利用基地这一平台,培养专业人才,研讨传承技艺。另在古镇河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建立十番锣鼓展览陈列兼演奏室,方便十番锣鼓民间爱好者参加十番锣鼓各类展示、培训、传承活动。

五是广泛开展传承培训,推动传承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对江苏省淮海剧团青年演员以及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淮海戏班学员的传承培训,进行规范化训练和定位性培养,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淮海戏的传承者,为推动淮海戏剧种的发展作出贡献。二是继续举办十番锣鼓演奏人员培训班,不仅要动员文化馆及社会上器乐演奏培训班学员等专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还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器乐演奏爱好者,拓宽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面,推动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职责 为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管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性,根据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职责。

1.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积极参与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具体工作。

2.根据非遗保护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县文广新局组织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表演、展览等活动。

3.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每个传承人要带有1名以上专(兼)职学徒,学徒从事或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要建立学徒学习资料档案和传承计划,加强对学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技艺、道德均衡发展的传承人。

4.根据非遗交流、推广和宣传保护工作的需要,积极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与保护项目有关的实物展品与文字资料等。

5.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该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原始资料、实物。

6.每年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交当年传承工作总结。

7.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密制度,依法使用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

第五篇:一周工作总结(-可参照)

一周工作总结

一、工作的总体感受

一周的工作总体感觉是很充实,每天都是那么忙碌,虽然总是重复做着同样 的工作,但还是从这样不断重复的工作中明白了耐心、细心、克制情绪的重要。这是像我这种刚毕业的年轻人最缺少的东西,也是工作中最宝贵的东西。每天只要开始了工作,就会有络绎不绝的应聘者来参加面试,形形色色的应聘者对面试做出的反应和表现让我从多个角度观察每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最能考验自己专业素养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一个一个来,一步一步来,少出错误,尽求专业化,旁边同事的工作也给了自己支持,我们是在一起完成工作,不是自己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我的主管从一点一滴的在给我帮助,耐心的指导我完成一项又一项的繁琐的工作,在这里,我十分的感谢我的主管,孟向前。刚开始,由于不熟练和对一些商品的不了解,自己工作的速度很慢,有时还手忙脚乱。经过一周的工作,对电脑的一些操作和对产品一些信息的了解逐渐加深,工作的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能迅速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就得多练习,多遇到一些问题,就会多改进,多进步。一周的工作没有想象中的枯燥乏味,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要向主管和同事请教问题,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思考。

二、工作环境的感受

对于公司的工作环境,自己还是满意的,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有一排排整齐的办公用具,宽松的工作氛围让自己感到舒畅,这也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刚来的第一天,热心的主管帮我引见了公司的一些领导,他们让我有一种亲切感,都给了我一些鼓励,希望以后能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一些指点,对工作的,对人生的。有时工作紧张,我们总能找到轻松的话题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三、工作岗位的认识

目前,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是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专员,岗位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在重复的工作中调整自己。对于系统的操作要熟练,对一些产品信息要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对工作的观察

通过一周的招聘工作,根据自己的观察,…………

五、自己的工作定位,就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尽快熟练办公工具操作技能,熟悉解决一些执行问题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保持热情。利用服务在第一线的机会,培养自己细心、耐心的心理素质,促进与不同商户之间沟通能力的提高。

五、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一周的工作,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打字速度慢,;有时工作中出现走 神,导致错误出现;人多时,有时还是出现了情绪急躁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将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多与同事交流,多向同事请教,多与客户沟通,减少和杜绝一些问题的发生。

六、接下来的工作打算

经过一周的工作实践,自己慢慢的熟悉和适应了普通票开票处的工作,但还 需提高服务效率。提高开票的操作效率,降低出错率,纠正工作过程的出现的急躁情绪是接下来工作中自己需要改进的。与同事进行深入交流,不断学习和总结工作中经验。

七、对赛格电子市场市场部的总体了解

市场部作为赛格电子市场分公司的主体,是赛格电子市场的运行中枢,主要 负责对赛格电子市场的现场管理、消防安全、环境卫生、消费者维权、配套服务、零星资源收入管理等管理工作。市场部是保持赛格电子市场分公司正常运转的核心部门,市场部的工作质量,关系到分公司的运行质量,也是直接关系到分公司业绩的重要部门。对于市场的现场管理,安全是市场部每天都要重视的工作,不管是主要的安管人员,还是市场部其他人员都有责任维护市场的安全。对于市场部的一些岗位的工作如:物流中心、投诉办、电工班、内勤组、楼层经理等自己还未深入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慢慢熟悉。

七、赛格电子市场分公司总体观察。

赛格电子市场分公司作为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控股投资企业,赛格 电子市场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赛格股份的发展。赛格电子市场作为深圳早期发展起来的电子市场,对于深圳,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赛格电子市场分公司作为一个电子市场的管理者,主要的顾客就是商户,商户的经营状况直接体现了赛格的服务质量。由于中国IT市场的扩大,许多类似赛格的电子市场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使得赛格的市场份额相对缩小。更甚的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使得实体电子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太平洋电脑网、IT世界网、中关村在线、天极网等一大批网络电子服务平台相继出现,不断削弱了像赛格电子市场这样的实体市场。现在赛格电子市场的模式就像现在的一些购物商场,里面有很多商户,卖着不同价格的商品,不同档次品牌的商品都有。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商场转变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在深圳地区,万象城、益田广场、还有最近才开业的京基,都向高档购物场所靠近,他们要求进驻的客户是世界知名品牌的,商品一般价格都比较高,针对的都是中高层收入人群。所以赛格电子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持续发展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赛购网、赛格电子网的建立,为赛格电子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赛格电子市场的经营主要面对的各个商户,对于商户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了,而商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对于赛格市场以后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电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谢谢阅读!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下载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可参照格式)(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周工作总结(-可参照)[全文5篇]

    一周工作总结 一、 工作的总体感受 一周的工作总体感觉是很充实,每天都是那么忙碌,虽然总是重复做着同样 的工作,但还是从这样不断重复的工作中明白了耐心、细心、克制情绪的重......

    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精选五篇)

    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情况简介 (224人) 一、民间文学(3人)1、《邵原创世神话群》翟钢炮,男,汉族,1948年8月生,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农民。先后任邵原镇中学教师、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地位也不断凸显。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面临着如何保护好......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2013-04-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

    建设传承体系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传承体系 保护文化遗产 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 2013-2-17 6:50:24来源:2013-2-16 《求是》2013年第4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重大......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白万勤同志文物保护先进事迹材料 白万勤同志,男,汉族,1959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米脂县银州镇杜家沟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8年调至米脂县东......

    一周工作总结(-可参照)(共五则范文)

    一周工作总结 一、 工作的总体感受 一周的工作总体感觉是很充实,每天都是那么忙碌,虽然总是重复做着同样 的工作,但还是从这样不断重复的工作中明白了耐心、细心、克制情绪的重......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之完善[精选5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之完善 李华成 2012-2-7 10:11:15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阳)2011年4期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国家财富,非遗保护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