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

时间:2019-05-14 11: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

第一篇: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

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纵观世界,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把政府促进就业作为考量政府政绩水平的重要标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企业产能过剩、经营困难,用工需求明显萎缩。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促进就业这项民生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臵,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来促进就业。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就把全方位促进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都推出了各种措施,确保把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降低到最小。其中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值得我省借鉴。一.上海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

上海是我国经济的龙头,一直以来都是各种劳动力资源的必争之地。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首先,大量新生劳动力的产生。2009年上海本地将有12.7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目前上海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下降了两成,仅有8万个岗位可供毕业生就业,这意味着,将有4.7万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危险。另外,有三成“海归”约为4.8万人回到上海就业,有近4成 外省市应届生首选到上海就业,这无疑将给原本“拥堵”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就业困难。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最为发达也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上海金融业发展放缓,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更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纷纷放缓甚至取消了招聘计划,同时紧缩人员编制。此外,其他服务性行业也缩减了需求。比如物流仓储类招聘岗位环比减少了12.5%,招聘层次也集中于低端的操作、理货等岗位。

另外,据统计,今年1—2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7%,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下降走势。工业外围需求持续低迷,出口同比下降28%,降幅环比扩大14.1%。据了解,今年被裁员和终止劳动合同,或者通过隐性“企业放假”等因素流入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30万人。

可见,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上海经济稳定、健康前行的一大负担与阻力,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二.上海稳定就业的措施

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系内就业中的作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臵,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

上海市各级、各部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制订了就业特别计划,全面调动起社会、企业和高校各方力量稳定就业,维护社会和谐。1.稳定岗位特别计划:政府将根据“困难企业”中实行岗位共享或处于停工状态的员工人数,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社会保险费补贴和岗位补贴。实行岗位共享或处于停工期间,职工的工资报酬可通过协商重新确定。“困难企业”可实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包括“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其中后者的计算周期可放宽到一年。

2.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大学生参加补贴职业培训目录内的技能培训,可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50%的培训费补贴。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享受全额培训费补贴。

扩大大学生职业见习规模,将部分技术含量高、存续周期长的岗位纳入见习计划,并将见习基地扩展到部分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稳定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同时,将见习期限从目前的3—6个月延长到12个月,见习期的生活补贴标准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60%,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农民工参加培训也可享受相应补贴。

3.就业援助特别计划: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安臵力度,具体指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7类人员:大龄失业、协保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中等残疾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被征地并领取生活补贴期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

对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将给予一次性补贴,标准为:吸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补贴每人每年10000元;吸纳协保 人员、农村富于劳动力以及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已满15年的征地人员,补贴每人每年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上海还推出了6个专项计划,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引导升学计划”:普通高校专升本人数增加到3400人,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增加到2.73万人;

“郊区教育医疗卫生人才计划”:招聘1800人到郊区镇校任教,1000人参加郊区医疗卫生建设。

“就业项目拓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当村官,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人数增加到1000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增加到300人;

“社会工作见习计划”:为毕业生提供5000个岗位,鼓励毕业生到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实现就业;

“职业见习计划”:见习基地增至3000家,除企业外,还将拓展到事业单位,接受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共3万人。

“学士后计划”(试行):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

在这一系列措施之下,今年上海将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其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年内完成农民工职业培训10万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三.上海大力推行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 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上海还把促进就业重心放在鼓励创业上,各区纷纷出台了与创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了上海市民传统就业观念的转变。据统计,2008年上海市整体创业活动率再创新高,达到7.4%;平均每一位创业者向社会提供6个就业机会,充分体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就业倍增效应。2009年,上海更将大学生作为扶持创业的主体人群,落实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日前,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指出在2009-2011年三年中,将实现“6532”的工作目标,即实施创业教育和培训6万人,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50个,帮助成功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其中,2009年的分段目标任务为:实现创业教育和培训1.5万人,建立15个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帮助成功创业1万人,同时带动就业6万人。

新政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为进一步优化市民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成功率提供了多层次的保障。1.降低准入成本

(1)创业大学生给予“零首付”和“分期缴纳注册资本”的优惠:凡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的,可给予专项创业补贴。

(2)“就业困难人员”以及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其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收费。

2.大力破解经营场所制约:

(1)宅基地房屋可出租开商店:经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房屋自营或出租给他人开办个体工商户从事小型商业零售、“农家乐”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者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场所。

(2)动漫设计可在家办公:从事翻译服务、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开发、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等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公共安全的经营项目的企业,允许其在区县政府提供的场地中集中登记,不必再办理分支机构办公的登记。

(3)个体户经营登记“联系点”:对于机动车运输(含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个体演出、个体演出经纪等采用流动经营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登记可为经营者的联系地址。

(4)支持创意产业园区经营: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不影响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闲臵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支持园区内创意产业和不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20%的配套服务经营者的登记注册。

(5)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简化为“一证”:确有合理原因,无法提交产权证的房屋,允许提交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程明细表)作为产权证明;经营产所在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内,允许提交依法成立的大型超市的营业执照作为 产权证明;属于公有非居住用房的,允许提交《公有非居住房屋租赁合同》作为产权证明。3.加大“融资”输血力度

(1)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全市新增20家左右小额贷款公司,确保每个区县都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加强市区有效联动,筹建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小额贷款担保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信用社区比例至2011年达到80%以上。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

(2)健全创业资金扶持链:实现每个区县都设立专项资金或创业引导资金;每年新增1—2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分基金会数量;建立起覆盖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创业融资扶持链,在创业筹备阶段,加大“种子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创业起步阶段,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政策扶持,在创业发展阶段,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4.加强创业教育培训

(1)建立“创业教育+创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推动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2009年开设创业教育的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到55家,创业教育人数达到10000人次,创业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

7(2)实施“测评、培训、模拟、见习”的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组织各区县每季度开展一次创业实务和技能为主题的“菜单式”创业专题讲座,发展350家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机构作为创业者见习基地。每年全市级别创业主题咨询活动不少于3次,创业计划或创业先锋的评选活动不少于1次。四.重点区域介绍

杨浦区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区内有建设有14所高等院校,数量超过了上海市高校总数的1/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区内的人才优势却变成了就业负担,许多大学生面临待业危机,就业矛盾突出。于是,区委、区政府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积极拓展“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模式内涵,整合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方力量,一方面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园区在“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的创造新岗位;另一方面,大力转变公共社区单一的作为“后勤保障力量”的功能特点,缓解就业压力。

在园区建设方面,区政府无偿提供106万平方米科技用房,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10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13个创意园区,形成上海最大的科技孵化基地。同时,区政府正筹建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上海最大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内设创业实训基地,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机构组织创业实训,并通过专家认证方式在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生产制造等不同行业中筛选出20家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参加创 业实践,由企业家带教。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如果优先录用当年本区经职业培训、职业见习的青年,与其签订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金,即可一次性获得2000元/人的用工补贴。对进入指定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企业,杨浦区实施创业初期“零成本”,入驻大学生企业还可享受最高每人每年2000元房租补贴。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初始成功率,杨浦区开发了“上海知识产业园”等15个创新服务平台,并引进了占全市1/3之多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点,创立起区域风险投资体系。创业大学生在申请获认可后,可得到30万元以下的风险投资,2年后无息归还。对于慢热型的初创企业,区政府还以自身信用和资金作保证,设立了1亿元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已与中信信托公司等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组建了“大学生创业接力基金”、“中信杨浦创新发展基金”和“东方汇富基金”,分别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企业进行专项风险投资,额度最大为300万元。

这种“政策基金扶持+创业实训+创业孵化服务”的一条龙政策举措,为大学生创业有效“护航”,极大地推动了区内“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造血”机制形成。目前,全区已有3000多家创新型、头脑型中小科技企业,仅2008年就新办11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491人。

在另一方面,社区的功能也被极大的挖掘,各街道、居委会大力发展养老公共服务事业,主动向大学生提供了1000个见习干事岗位。整个见习期为一年,期间可得到1500/月的生活补贴和一份综合保险。见习期满后,区里还为他们设立了“社区专职干事”一职,招录单位将择优录用。另外,区里还面向大学生推出了80个青年储备人才岗位,被录取的毕业生在经过岗位历练后将被正式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五. 对我省的几点建议:

1.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就业载体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企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涵盖了80%以上的就业人员。因此,保就业首先就是要保中小企业。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全省共有200多万家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目前,金融危机致使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处境困难。我省更可选择一些不污染、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策帮扶的重点,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

同时,我省还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挖掘民企增加就业的潜能,鼓励那些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吸纳、储备人才。比如,上海市浙江商会会员企业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今年就启动了“牛人计划”,扩招1000名本科以上学历服务培训生;复兴高科技集团也针对高校毕业生扩招800人。

2.依靠制度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上海政府在鼓励创业上,针对阻碍人们创业的资金和场所两大难题,打破传统政策思维,进行大胆制度创新。比如,对大学生创业推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和“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制度;针对“动漫设计、软件设计开发、翻译服务、电子商务”等一些有发展前景且需要扶持的第三产业推出 “集中登记” 政策;以及允许农民出租宅基地房屋经营商店、农家乐等。这些有效尝试大大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取得了即时良好的社会效应,值得我省学习借鉴。另外,我省还可在有能力的地区按照企业和个人实际缴费情况,以实名制方式,向“双困”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员三类就业特困人员,按月发放社保全额补贴券来促进就业。

3.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省可在坚持市场化的同时,积极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力量参与到就业专项工作小组中来,利用政府资源,开发建设一个权威性的就业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同时,我省还可探索建立公益创投机制,鼓励基层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通过把一些原先由政府做的公益服务,现转为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实现政府发包、社会承接。这样既能拓宽就业渠道,也可以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

4.开展创业实训教育,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目前就业问题的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我省可推行“学士后”制度,把“创业实训教育模式”融入到职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并发展一批经营成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针对各种不同创业类型设臵不同的实训内容和方法,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另外,我省创业基础较好,可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规划提供资 金支持,并配以创业导师加以辅导,为学生成功创业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课题组

组长:潘忠弟 成员:傅元安

谢 枫

第二篇: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经验做法

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经验做法

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经验做法

近年来,**区妇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妇联工作重点,拓宽思路,大胆实践,主动引入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在探索和创新基层妇联工作实事化、项目化的进程中,积极运用“驿站工作法”这一新型群众工作新方法,经过基层广泛生动的实践探索,逐步打造了关爱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新平台——“创业驿站”,受到社区妇女群众的好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针对我区几年来平台的运作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创业驿站”的宗旨

**区地处**市城南,属于劳动密集型妇女就业集中的老城区,改制后,失业女性占全区失业总人数的55%以上,一方面,她们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对自身素质提升要求少,对家庭的依附性和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创业就业的激情和动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因此,近年来,区妇联能从自身职能出发,立足社会家庭对服务技能型女性人才的需求,多方联络,主动作为,于2007年联合区人社局创新搭建起一个集宣传政策法规、指导创业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开办企业与失业妇女就业直通车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妇女创业驿站”平台,设立了“妇女创业基金”,主动从劳动部门、宣传部门承接有关妇女创业就业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和宣传表彰活动,为基层妇联组织进一步拓宽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基本做法

“创业驿站”作为广大失业妇女和待业女大学生的娘家,一直坚持以服务妇女创就业为中心,树立“为政府分忧,为妇女服务”的宗旨,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帮扶、典型激励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升失业妇女和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激发她们的从业热情和创业激情,鼓励帮助她们成就创业。经过四年运作,“创业驿站”共表彰了27名优秀创业女性,培训了近900名失业妇女,推动了近500名妇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帮助了5名初始型创业女性成功创业。我们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夯实驿站规范化的工作基础。在创建初期,针对区域特点,发放失业妇女调查表1000余份,召开座谈会20场,成立了“创业驿站”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能,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下发了《**区妇女和家庭“创业驿站”公益培训实施方案》、《**区“妇女创业、就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 》、《 创业基金申请及发放流程 》等文件,还制定了学员招录、培训、考勤、后续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通过认真调查摸底,精心>策划组织,为“创业驿站”的规范化运作夯实了基础。

二是借力造势,从“联”入手,构建驿站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借助这几年政府在促进创业就业上的政策扶持,妇联组织在“联”字上下功夫,健全组织机构,形成覆盖广泛的创就业服务网络。区妇联成立了妇女“创业驿站”,在街道设立分站,社区设立联系点,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同时与人社局、总工会等部门强强联手,资源共享,每年实现七个一:即开展一次女性知识讲座、一次辖区内女企业家表彰联谊、一次外出考察、一次创业就业政策答疑、一次失业妇女座谈会、一系列免费技能专业培训班、一次女性专场招聘会。

三是培育典型,着力引导,发挥创业女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依托各类宣传平台,帮助失业妇女树立信心。通过召开创业事迹报告会,对**、**、**等优秀创业女性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妇女创业就业热情,激励更多女性投身创业热潮。通过每年的“创业基金”发放,表彰辖区内自主创业的女性,引导已就业、创业下岗失业妇女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带领学员外出考察,开阔视野,接纳新的创业理念,激励学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创业梦想。

四是跟踪服务,全面帮扶,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取得实效。会同街道、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失业妇女和零就业家庭培训体系,积极落实创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妇女创、就业的社会环境。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迅速履行组织援助、组织创业、组织就业的职责,为创业妇女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如在第一批学员培训结束后,当下岗多年的彭永梅学员提出要在秦虹小区内开一家手工串珠坊的想法后,妇联联合街道领导帮助其多方协调营业用房,积极引荐客户为她争取货源,并帮助她组织所有学员来赶做产品,打响了创业第一炮,鼓舞了全体学员创业、就业的勇气,陆陆续续学员们均走上了创业、就业之路。

五是创新做法,彰显特色,不断拓展驿站内涵。今年我们紧密结合区委人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办班层次,运用灵活的方法不断丰富活动内涵,驿站工作成效越来越明显。首次开办了技能中级班,在培训对接就业方面,创新启动了“企业与失业妇女就业直通车”活动,走访了30多位女企业家收集26个空岗信息,达成学员优先就业意向,对驿站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获得等级证书的学员优先接纳。这项活动同时也探索了解决女企业家用工荒的难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在寻找岗位的过程中,结合企业需求,今年首次尝试了实施“定岗订单式培训”计划,“秀域”健康美容院主动找上门向妇联求助招录培训店长、美容师等33人,对我们培训的中级刮痧师学员非常有兴趣,我们在学员中进行了宣传推荐,有效地促进培训创就业无缝对接。

通过几年的运作,“创业驿站”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平台,我们也处在摸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失业妇女参训率不高、帮扶手段需拓展,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创业就业率待提高,资源整合不够,作用发挥不到位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驿站”运行几年来,我们感到多数下岗失业妇女的择业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要求,受某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及社会参与意识。因此,一要大力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妇女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帮助她们摒弃旧观念,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二要选树典型,广泛深入地宣传她们的成功经验、主要做法、切身体会,增强女性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三要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营造女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增强女性创业就业能力。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将社会需要作为培训专业的设置先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通过市场调研,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解决下岗失业妇女文化偏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

一、落后的现状,帮助她们掌握就业本领,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3、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多方联动,拓宽女性创就业渠道。

要紧贴区委提出的“创建充分就业区”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妇联要充分发挥工作优势和组织优势,广泛联合人社局、工会、工商、税务、街道、辖区内有关企业等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搭建平台,采集岗位信息,建立岗位超市,畅通女性创就业“绿色通道”。要组织专门人员认真研究梳理省、市、区出台的相关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服务补贴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出台有地区特点的奖励扶持政策,鼓励辖区内有实力的企业或优秀女企业家吸纳下岗失业妇女。通过横向合作和纵向延伸,形成有效的岗位对接,应势借力将政策、技术、信息向下岗、失业妇女倾斜,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为促进创业富民、保障安民和政策惠民作出努力。

第三篇:县工商局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经验做法

**工商局根据自身职能和**实际,为高效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名工、军队复退原籍和转业人员创业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

一是做好注册登记准入工作,搭建创业平台。采取“非禁即准”的理念,在经营项目和内容上,只要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即可经营,放宽准入。在设立、变更登记时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

办结制”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到位,对引资,带资返乡创业者制定专人负责登记,资料齐全,符合条件的,随到随办,对企业主有特殊原因申请特急办理的,实行延时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企业需求;对重大项目登记实行提前介入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降低企业设立成本,力求让返乡创业者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20日,共扶持、培育新开业登记的个体工商户349户,企业(包括公司)1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共带动就业592人。

二是延伸服务内容,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向创业者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手把手完善资料,建立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引导创业者树立合同意识,规范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避免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涉农合同开展订单农业。为种、养殖、加工经营户申请商标注册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树立品牌意识。

三是建立回访制度,实行跟踪服务。根据创业者和企业的特殊性,实行一帮一跟踪服务,指派联络员每月至少对创业者走访一次,并做好痕迹记录,及时了解掌握创业者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

第四篇:(参考)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作 者】蔡则祥/刘银凤

【作者简介】蔡则祥,刘银凤,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蔡则祥(1958-),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理论研究 ;刘银凤(1963-),女,南京审计学院副教 授,从事金融和证券投资研究。

【内容提要】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摘 要 题】政策选择

【关 键 词】促进就业/政策目标/市场化就业 /社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0-8780(2003)01-0006-04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大大高出人们的预料。但是,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莫荣,2002),甚至有人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2%,达到14%(张曙光等,2002)。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促进就业目标的意义

促进就业目标是从充分就业目标转化而来,是针对我国失业问题严重,下岗再就业难度加大,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的。宏观经济学所说充分就业,是指把非自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种高水平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充分性。而我们所说的促进就业是力求失业率尽可能降低,就业人数尽可能增加,全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尽可能多的一种积极就业状态,强调的是对就业的促进和推动。从我国实际就业状况来看,我国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充分就业,还需要促进就业,使之在若干时期以后达到充分就业。换言之,促进就业是比充分就业要求低一些但更为迫切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我们之所以认为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都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突出,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自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人问题的需要。就业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的工作,从事创造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人,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就业不仅是人谋生、乐生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纳入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刘福垣,2002年)。对于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就业条件个人不利用是个人放弃就业权,而个人努力社会条件不具备是社会的责任,即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超过自然失业率就说明资源分配结构过度失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不过是保障其生存权,还没有满足他的发展权即就业权。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追求的是个别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追求社会总资本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总产值的微观成本和宏观成本是不一致的。微观成本的节约往往是宏观成本的浪费,尤其是活劳动成本,它是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货币表现。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降低活劳动成本,微观经济效益提

高,但节约的活劳动如果不用于其他劳动过程,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为产生这种劳动能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从社会意义上说已经浪费了。只要劳动者继续生存,这种耗费就要继续下去。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以社会资本运营为对象的,因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失业人口,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降低社会成本,才能达到宏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目标的首位。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也是解决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本质上也就是就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小农生产方式得不到改造,农业不可能发展,农民不可能富裕,全国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中第一位的基础目标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定性指标。

二、选择促进就业目标的依据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不仅有前所述的理论依据,更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依据。首先,创造就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当前,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

一,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性挑战;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当今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源,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43 亿)的5.3倍(胡鞍钢,200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促进就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增量由于人口因素的推动有所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增量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 等因素有所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情况表明,当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200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同比减少462 万人;集体单位同比减少194万人;其他单位同比增加24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同比减少130 万人(向笑颐,200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转制,部分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以及各种原因产生了新的不在岗职

工。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也表明,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失业人员占求职者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将持续较长时间。2002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129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近176万,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不符合新增就业岗位的需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对学历、技能要求有提高趋势,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以上,而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岁到34岁之间的劳动者。总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造而来的体制性失业,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周期性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失业矛盾错综复杂,就业难度突出。因此,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却未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就业的增加。为此,应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九大政策措施(胡鞍钢,2002):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工作行动计划;建立更加富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快调整正规就业结构,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采用鼓励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旨在扩大就业、缓解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的良治;促进城乡就业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纳入国家的就业规划;积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二)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政府不能对就业问题完全承包,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的新机制。首先,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我国工业化中期所特有的就业矛盾,随着城乡壁垒打破,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被逐步清理,城乡劳动者互相竞争就业岗位的趋势愈益明显:农民兄弟进城打工,城市工人下乡承包。为此,政府只能疏导,制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流动。同时,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适应国际就业竞争需要,构建世界制造中心,扩大国内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是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争取把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将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再次,促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在设计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时,保障水平要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大发展补充保障,用补充保险来弥补基本保险保障水平的下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市中的民工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中;四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的有效办法,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五是要建立由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三)大力发展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小企业、大就业是一条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首先,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扩大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政策方面,应扩大小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小企业享受间接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应放宽小企业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同时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大力提高小企业主的素质,主要途径有三个(杨宜勇,2002):一是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可考虑通过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实际经验。三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去小企业就业。国家可以出资,由政府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促进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自己就业。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根本依托,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由于中国目前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因此必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削弱中国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壁垒,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解决国内需求在城乡分布不对称现象,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不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社区服务、餐饮、商贸等服务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社区就业。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由于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建议:一要重视发展社区就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降低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的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倡导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方式。社区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它们既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又是就业的一个蓄水池。在肯定非正规就业的同时,要设计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方式,以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从而真正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三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努力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入口,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较低费率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支持。四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服务产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服务规模化。五要加紧完善社区就业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即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就业管理体制,使社区就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公益性载体,即社区服务机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免费,其

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协调合作,简化手续。社区就业所涉及的工商、税务、计划、劳动保障、城管、卫生等管理机构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调配合,简化手续,为符合要求的经济实体提供方便,从而使社区就业真正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选择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N].南京日报,2002-5-25。

[2]向笑颐.2002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月评[N].金融时报,2002-5-24。[3]陈淮.就业岗位正成稀缺资源[N].南京日报,2002-6-10。

[4]袁钢明.把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N].南京日报,2002-6-10。

[5]刘福垣.就业是首要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2-5-28。

[6]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R],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杨宜勇.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001-2002年.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R],刘国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张曙光,赵晓,高清辉.经济增长超预期,内在动力仍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2-7-24。

[9]杨宜勇.以促进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N].中国证券报,2002-7-20。

[10]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6-11。

第五篇: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

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1年,我省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15.4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工作

为全面掌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今年初,我们组织3个调研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省10个市(州)和部分高校,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普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已上报省政府,此次调研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基础,摸清了底数。

二、明确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为实现高校毕业生质量就业、体面就业,2011年1月,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明确要求落实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力争实现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1

75%以上,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召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6月28日,我们以省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视频会议,王化文副省长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领导,锐意创新,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此次会议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四、起草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为落实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现已完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小组范围内的征求意见工作,上报省政府,待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发。

五、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活动

为充分挖掘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省人才市场举办了两场大型交流会和汽车行业(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吉林省民营企业(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技术人才(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夏季(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等专场招

聘会。截止6月底全省各级人才市场举办大学生招聘活动80场次,进场人数182199人次,进场单位6849家次,提供岗位76494个,达成意向54817人次。

六、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在连续两年完成20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础上,今年继续组织开展100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已征集就业见习岗位12924个。见习组织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今年继续组织“三支一扶”计划,经笔试、面试共确定297名高校毕业生为吉林省2011年“三支一扶”招募人选,有关体检、培训等事宜待补招活动结束后统一进行。

八、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招募工作

为加强地方行政村经济发展,为基层输送人才,2011年招募高校毕业生1219人为“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人选,人员需求情况正在与基层行政村进行对接。

九、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工作

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在对全省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基础上,7月 18日召开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实地考察了长春万易大学生创业园和辽源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通知》,制定了省级创业园区标准条件以及创业园申报、指导服务、专项资金申报等程序,目前各地正在积极申报中。

十、开展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工作

为全面掌握我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情况,摸清底数,组织全省各级人才中心,通过各地基层平台,开展未就业毕业生登记统计工作,截止7月底,已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180人,其中本地生源15581人,非本地生源599人。

十一、开展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为加强信息互动,实现就业信息互通互享,经多方考察论证,与山东省人才中心合作开发建设吉林省人才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将建立覆盖高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部分用人单位的公共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拟于10月初正式开通。

十二、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登记统计工作培训班

为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和登记统计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在白城举办全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统计工作培训班,通报全省各地区落实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培训,针对登记统计工作的重点、疑点等问题进行讲解并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答疑。

十三、召开东北四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 为落实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精神,组织召开了

东北四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东北四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分管副厅长、公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人、吉林省各市(州)人才中心主任参加会议,会议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机制,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互通互联达成共识。

撰稿人:刘大鹏联系电话:***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下载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借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积极促进城乡就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小编整理)

    积极促进城乡就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今年以来,某县立足促就业、促增长、促和谐、促发展,扎实推进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一、就业概述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 劳动者的谋生手段 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

    就业促进中心[模版]

    就业促进中心职责任务 一、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效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对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登记、介绍和再......

    促进就业规划(范文大全)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

    促进大中专就业

    河南7月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月 办8场各类招聘会 2014-06-27 07:10:17.0 本文来源:大河报 点击查看跟贴分享到 本报讯 本月底,绝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都将走出校门。据河南人才......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

    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四、对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继续落实国家、省、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关于支持恩施州争创全国先进州的决定》(鄂发(20......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共5篇)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我省各级审计机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