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2003年9月28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蔬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末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业发展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
第四条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林地,增加对林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林地使用效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转让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林地有关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林地权属档案和林地地籍档案。
第八条
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和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颁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九条
林地权属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本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依法办理初始登记;林地使用权发生变更时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林地灭失时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进行初始登记,颁发林权证,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二)身份证或者资格证明;(三)申请登记的林地权属证明材料;(四)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应当向初始登记机关提出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地权属依法变更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林地被依法占用、征用或者因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灭失之日起30日内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应当对林地权属登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律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在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公告期满后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当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
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的合同格式。第十六条
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时,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并由发包方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报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七条
林地承包期内,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章
林地权属争议处理
第十八条
林地权属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协议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乡、镇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二)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政府依法处理;
(三)跨行政区域的林地权属争议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破坏林地及其附着物,不得妨碍林地使用管理现状。
第十九条
尚未取得林权证或者对林权证有争议的,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林地权属争议的证明材料;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山林权证书、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林场、苗圃场、自然保护区的文件或者设计任务书;
(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
(四)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书;
(五)争议各方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处理争议的协议、决定和附图;
(六)其他证明林地权属的材料。
第二十条
处理林地纠纷,应当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争议各方只有一方持有有效证据,争议的林地应当明确给持有有效证据的一方;证据中面积与四至不相符的,以四至为准;
(二)对同一争议有数次协议或者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协议或者决定为准;
(三)争议各方都持有有效证据或者都无有效证据的,在争议林地内,按公平、合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林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处理。
第四章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规划和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编制林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未经编制机关审核同意和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第二十二条
禁止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禁止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封山育林区林地内从事危害林木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在林地内从事建窑、采石、采砂、采矿、取土、修建坟墓等危害林地的活动。
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工程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使用林地手续。第二十四条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建筑等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征用林地的,应当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占用、征用地审批手续。占用、征用林地的,应当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批手续。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范围进行施工。
第二十五条
申请办理临时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四)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协议;
(五)相关部门批准的采砂、采石、采矿、修路等建设工程的文件。申请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手续,除应当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安置补助费协议。
第二十六条
临时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防护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地5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以外2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2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10公顷以上20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用地单位提交的用地申请后,由用地单位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委派2名以上具有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人员进行用地现场查验,确定实物指标,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制定恢复森林植被的措施,并提出审核意见,逐级上报。第二十八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应当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占用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核同意;
(一)城市郊区、坝子地区每户超过130平方米;
(二)丘陵地区每户超过170平方米;
(三)山区、牧区每户超过200平方米;
(四)旧住宅面积已经达到规定标准;
(五)出卖、出租原住房。
第三十条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它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前款所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中所规定的六项工程设施。
森林经营单位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以外的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权属明确的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进行流转。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者条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批准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的;
(二)在占用、征用林地未获依法批准前,违反规定批准用地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先行施工的;
(三)违反规定和有关程序办理林地权属登记、颁发林权证或者非法撤销已依法颁发的林权证的;
(四)在调处林地权属纠纷工作中,指使当事人弄虚作假或者纵容当事人采取暴力等行为干扰调处工作的。第三十三条
在林地权属争议未解决之前,单方或者双方改变林地现状,砍伐林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补种砍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砍伐林木价值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补种损坏的林木,并可处以毁坏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归还林地,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或者占用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占用林地的;
(二)用地单位和个人未按照依法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地点、面积进行施工,多占林地或者倾倒废渣、废土、废水的;
(三)临时占用林地超过批准期限,或者在临时占用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的;
(四)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人民政府1993年12月22日发布,1997年1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废止部分行政规章的决定》修正,自1994年1月10日起施行的《贵州省林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良好生态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
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业发展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
第四条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林地,增加对林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林地使用效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转让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林地有关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2]
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土地等有关行政部门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林地权属档案和林地地籍档案。
第八条 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行政部门对国家和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颁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九条 林地权属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林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依法办理初始登记;林地使用权发生变更时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林地灭失时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等行政部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进行初始登记,颁发林权证,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
(三)申请登记的林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第十二条 申请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应当向初始登记机关提出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地权属依法变更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林地被依法占用、征用或者因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在林地灭失之日起30日内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应当对林地权属登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在受理之日起10日内将有关材料在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日。公告期满后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当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规范的合同格式。第十六条 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包时,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并由发包方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报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林地承包期内,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2]
第三章 林地权属争议处理
第十八条 林地权属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乡、镇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二)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三)跨行政区域的林地权属争议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破坏林地及其附着物,不得妨碍林地使用管理现状。
第十九条 尚未取得林权证或者对林权证有争议的,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林地权属争议的证明材料: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山林权证书、土地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建立林场、苗圃场、自然保护区的文件或者设计任务书;
(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
(四)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书;
(五)争议各方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处理争议的协议、决定和附图;
(六)其他证明林地权属的材料。
第二十条 处理林地纠纷,应当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争议各方只有一方持有有效证据的,争议的林地应当明确给持有有效证据的一方;证据中面积与四至不相符的,以四至为准;
(二)对同一争议有数次协议或者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协议或者决定为准;
(三)争议各方都持有有效证据或者都无有效证据的,在争议林地内,按照公平、合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林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处理。[2]
第四章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编制林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未经编制机关审核同意和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
第二十二条 禁止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禁止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封山育林区林地内从事危害林木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在林地内从事建窑、采石、采砂、采矿、取土、修建坟墓等危害林地的活动。
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工程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使用林地手续。第二十四条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建筑等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征用林地的,应当经林业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批手续。
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范围进行施工。
第二十五条 申请办理临时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四)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协议;
(五)相关部门批准的采砂、采石、采矿、修路等建设工程的文件。申请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手续,除应当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安置补助费协议。
第二十六条 临时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防护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地5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审批;
(二)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以外2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审批;2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州、地林业行政部门审批;10公顷以上20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在受理用地单位提交的用地申请 后,由用地单位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应当委派2名以上具有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人员进行用地现场查验,确定实物指标,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制定恢复森林植被的措施,并提出审核意见,逐级上报。
第二十八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应当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占用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不得审核同意:
(一)城市郊区、坝子地区每户超过130平方米;
(二)丘陵地区每户超过170平方米;
(三)山区、牧区每户超过200平方米;
(四)旧住宅面积已经达到规定标准;
(五)出卖、出租原住房。
第三十条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批准;其他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批准。
前款所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中所规定的六项工程设施。
森林经营单位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以外的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权属明确的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进行流转。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者条件。[2]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林业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批准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的;
(二)在占用、征用林地未获依法批准前,违反规定批准用地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先行施工的;
(三)违反规定和有关程序办理林地权属登记、颁发林权证或者非法撤销已依法颁发的林权证的;
(四)在调处林地权属纠纷工作中,指使当事人弄虚作假或者纵容当事人采取暴力等行为干扰调处工作的。
第三十三条 在林地权属争议未解决之前,单方或者双方改变林地现状,砍伐林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补种砍伐株数5倍的树木,处以砍伐林木价值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补种损坏的林木,可以处以毁坏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归还林地,处以非法改变用途或者占用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一)非法占用林地的;
(二)用地单位和个人未按照依法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地点、面积进行施工,多占林地或者倾倒废渣、废石、废土、废水的;
(三)临时占用林地超过批准期限,或者在临时占用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的;
(四)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的。[2]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人民政府1993年12月22日发布,1997年1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废止部分行政规章的决定》修正,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林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2003年9月28日贵州省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业发展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
第四条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林地,增加对林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林地使用效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转让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林地有关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林地权属档案和林地地籍档案。
第八条 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和集体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颁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九条 林地权属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林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依法办理初始登记;林地使用权发生变更时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林地灭失时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进行初始登记,颁发林权证,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
(三)申请登记的林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应当向初始登记机关提出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地权属依法变更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林地被依法占用、征用或者因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灭失之日起30日内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应当对林地权属登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在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公告期满后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当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登记的理由。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的合同格式。第十六条 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时,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并由发包方将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报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林地承包期内,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章 林地权属争议处理
第十八条 林地权属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乡、镇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二)单位之间发生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三)跨行政区域的林地权属争议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破坏林地及其附着物,不得妨碍林地使用管理现状。
第十九条 尚未取得林权证或者对林权证有争议的,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林地权属争议的证明材料: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山林权证书、土地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林场、苗圃场、自然保护区的文件或者设计任务书;
(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
(四)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书;
(五)争议各方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处理争议的协议、决定和附图;
(六)其他证明林地权属的材料。
第二十条 处理林地纠纷,应当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争议各方只有一方持有有效证据的,争议的林地应当明确给持有有效证据的一方;证据中面积与四至不相符的,以四至为准;
(二)对同一争议有数次协议或者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协议或者决定为准;
(三)争议各方都持有有效证据或者都无有效证据的,在争议林地内,按公平、合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林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处理。
第四章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编制林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未经编制机关审核同意和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
第二十二条 禁止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禁止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封山育林区林地内从事危害林木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在林地内从事建窑、采石、采砂、采矿、取土、修建坟墓等危害林地的活动。
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工程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使用林地手续。第二十四条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建筑等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征用林地的,应当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批手续。
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范围进行施工。第二十五条 申请办理临时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四)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协议;
(五)相关部门批准的采砂、采石、采矿、修路等建设工程的文件。
申请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手续,除应当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与林地权属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的安置补助费协议。
第二十六条 临时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防护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地5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以外2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2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10公顷以上20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用地单位提交的用地申请后,由用地单位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委派2名以上具有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人员进行用地现场查验,确定实物指标,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制定恢复森林植被的措施,并提出审核意见,逐级上报。
第二十八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应当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占用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核同意:
(一)城市郊区、坝子地区每户超过130平方米;
(二)丘陵地区每户超过170平方米;
(三)山区、牧区每户超过200平方米;
(四)旧住宅面积已经达到规定标准;
(五)出卖、出租原住房。
第三十条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它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前款所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中所规定的六项工程设施。
森林经营单位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以外的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权属明确的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进行流转。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者条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批准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的;
(二)在占用、征用林地未获依法批准前,违反规定批准用地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先行施工的;
(三)违反规定和有关程序办理林地权属登记、颁发林权证或者非法撤销已依法颁发的林权证的;
(四)在调处林地权属纠纷工作中,指使当事人弄虚作假或者纵容当事人采取暴力等行为干扰调处工作的。
第三十三条 在林地权属争议未解决之前,单方或者双方改变林地现状,砍伐林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补种砍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砍伐林木价值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补种损坏的林木,并可处以毁坏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归还林地,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或者占用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占用林地的;
(二)用地单位和个人未按照依法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地点、面积进行施工,多占林地或者倾倒废渣、废石、废土、废水的;
(三)临时占用林地超过批准期限,或者在临时占用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的;
(四)将林地开垦为耕地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人民政府1993年12月22日发布,1997年1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废止部分行政规章的决定》修正,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林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林地管理
林地管理
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地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地,包括郁闭度 0.3以上的乔木地,竹林地,蔬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
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国营采育场、国营伐木场、森林经营局(所)、国营苗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林业单位经营范围内的其他土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也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林地。
国有林地实行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地的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林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林地的调查、统计,监测消长变化,负责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监督实施;
(三)负责林地权属登记、变更,管理林地地籍;
(四)审核批准占用、征用林地有关事宜,对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收取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五)监督检查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六)负责查处非法侵占、破坏林地和违法使用林地的行政案件,制止破坏林地的违法行为;
(七)负责国有林地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依法对有偿使用的国有林地实行管理和监督;
(八)协助人民政府调处林地权属争议。
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
第五条 林地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第六条 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林地和个人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规定核发的确认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书即林权证(或者山林权证,下同),为该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第七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核发林权证前的具体审核工作,协助人民政府做好核发林权证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核发林权证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无争议;
(二)界线清楚、标志明显,与毗邻单位 有认界 协议;
(三)面积、四至界线的登记文件和图面资料同实地吻合;
(四)有关图表完备,材料齐全。
第九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林地权属档案和林地地籍档案。
第十条 国有林地使用权发生变更的,应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权属变更
登记手续,更换林权证,并办理林地资产产权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国营林业单位为有利经营管理与 毗今单位 调换林地使用权时,必须签订调换协议书,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原批准单位审批,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 发生林地权属争议,按有关法规处理。林地权属争议解决后,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应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核发林权证。
第三章 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
第十三条 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发展长远规划相协调,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变更。
第十四条 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矿、取沙、取土、修坟墓、建房屋等非法破坏林地行为。禁止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和封山育林区内放牧、打柴、狩猎和从事除林业以外的其它生产经营活动。
严禁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开垦的,应限期退耕还林。
第十五条 经依法批准,临时使用林地进行勘测、修筑设施、采石、采矿、取沙、取土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保护林地的措施,不得造成滑坡、塌陷、水土流失,不得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地及其附着物。临时用地单位应按用地数量在当地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营造相应面积的林木,或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十六条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林地用于非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近期无力造林的宜林地用于非林业生产的,集体林地须经 县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国有林业须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七条 因特殊需要而改变国营林为平时的隶属关系或者变更其经营林地面积的。须经所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林业部批准;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八条 国营林为平时修建林区道路、保护设施、必需的住宅和其他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建筑,需使用其经营范围内林地的,按照《森林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于翌年 2月将上使用林地情况汇总报林业部。
第十九条 农村居民建设住宅需使用林地的,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 或乡林为平签署意见,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林地开发利用的指导、监督和服务。
林地的开发利用,可以由林地使用者或经营管理者单独进行,也可以由林地使用者或经营者同其他单位和个人合资、合作或以其他方式联合进行。联合开发林地的,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依法确定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占用、征用林地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规定必须以行政划拨方式占用国有和征用集体所有林地的,土地管理部门接到建设单位用地申请后,须征得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的书面意见,经依法审查同意后,按法定审批权限报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征用林地面积 2000亩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二条 占用、征用林地单位必须按批准的数量、范围使用林地。需
采伐林木的,应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需拆除林地上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建筑等,须经县 以上林 为玉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批准占用、征用林地。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占用、征用林地或以其他非法方式侵占林地的,被占用或征用林地单位应当予以抵制,不 得用地单位进入林地施工,林业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应按规定向被占用、征用地单位交纳林地补偿费、林木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安置被助费,向县以上林业主管总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临时使用林地的,应当签订临时用地协议书。在按规定支付林地损失补偿费后,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办理临时使用林地手续。临时使用林地时间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占用、征用林地的具体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第二十六条 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在办理占用、征用林地手续时,应当认真进行审查核实。
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须提供下列文件:
(一)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批准文件;
(二)被占用、征用林地单位和个人的林权证;
(三)占用、征用林地的地点、面积、四至范围的说明及有关资料;
(四)按规定交纳有关补偿费用的证明文件或协议书;
(五)如需采伐林木,还应提交采伐林木书面申请和采伐作业设计文件等。
第五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七条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贯彻林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保护、管理林地,维护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依法制止或者检举非法侵占林地和破坏林地、乱占滥用林地行为的;
(三)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林地取得显著效益的;
(四)从事有关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重大成果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林地管理法规占用、征用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一)未经批准或弄虚作假骗取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的,或超过批准数量多占、多征土地的,责令 限期还所侵占 的林地,拆除或没收其在侵占林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 5元至 15元罚款;造成林地破坏或其他实际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二)违法审批或未经林地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批准占用、征用林地文件无效。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民经占用、征用林地的,按本条第(一)项处理。
第二十九条 违反林地管理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一)未经批准转让、调换林地使用权的,责令退还、没收其违法所得限
期拆除或者没收在该林地上的新建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 5元至 15元罚款;造成林地破坏的,责令赔偿损失;
(二)未经批准利用国有林地从事非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拆除或没收在该林地上的新建设施,并处以 2000元至 20000元罚款;
(三)擅自移动或破坏林地权属界桩、界标的,责令限期恢复;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恢复的,按重新恢复所需的实际费用赔偿损失,并按每个界桩标处以 10元至 50元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十五条规定造成林地破坏,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每平方米 5元至 15元的罚款;被破坏的林地属于防护林地的特殊用途林地,或具有重要生态、社会价值森林类型的,予以加重处罚;
(五)国营林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负责直接责任的个人和有领导责任的单位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并对该单位处以每平方米 2元至 5元罚款。
(六)国营林为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同意违法用地单位进入林地施工,或者发现情况不报告、不处理,造成林地破坏的,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给予行政处分,并对该单位处以 5万元至 10万元罚款。
第三十条 伪造、涂改、擅自损毁林权证、其他有关林地权属图表资料的,处以 5000元至 10000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放弃管理,地管理失控或财产损失,或者徇私枉法,故意侵犯国家利益和林地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依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篇二: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林地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3)03—301—0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征占用林地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林地是林业发展之本,没有林地就无从谈起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体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林地保护管理仍然是林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出现的越权审批、随意侵占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毁林开垦等问题仍然存在,直接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发展。近几年来,林地因各种原因被改变用途、非法征占用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造成林地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会严重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研究,正确处理好林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前林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1 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林地资源保护意识仍然薄弱。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来参与,进行全民监督,但由于人们对依法保护林地的意识薄弱,导致出现许多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违法违规使用林地的情况,林地流失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一些地方的个别政府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没有正确认识保护资源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以牺牲林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发展。有些领导还以支持经济建设为由,要求特事特办,造成一些建设工程未批先占林地。还有个别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巧立名目,将一些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供地或限制供地的项目也引进来。对一些大的建设工程,为了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权限控制在省内,当地发展改革部门便对工程进行分解立项,将一个工程分解成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个小项目。因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林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不知内情,对违规违法使用林地不能起到群众监督的作用。地方、部门和单位领导对林地保护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处理项目建设和林地管理问题上往往重建设,轻保护,给依法管理林地和查处林地违法案件造成困难和障碍。
(2)资源林政机构不健全,林政管理部门无权对非法占用林地进行查处,往往只能依靠森林公安进行处理,给林地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修筑乡村公路、小型水库等不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的问题比较突出。
篇三:林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林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林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林地关系,合理组织林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林地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林地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工作包括林地的认定和分类、林地权属管理、林地使用权流转、征占用林地的审核、临时占用林地和林业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审批等。
(一)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
1、应提交的材料:
(1)《使用林地申请表》;
(2)项目批准文件;
(3)被占用、征用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林权证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林权证明);
(4)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5)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协议;
(6)《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二人以上查验人员签名);
(7)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恢复植被的措施。
2、办理程序:
(1)拟占用和征用林地单位或个人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取《使用林地申请表》,按要求如实填写后,连同其他应提供材料一并递交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2)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对提交本部门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到实地勘察,落实林地确切面积和四至界限;
(3)占用或征用防护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下,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公顷以下,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下,经审核符合有关规定的,由省林业厅发放《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超过以上标准的,报国家林业局审核。
3、收费标准:
申请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须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执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2]73号)。
(二)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批准:
1、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范围:
(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
(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
(3)集材道、运材道;
(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5)植物、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
(5)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
2、应提交的材料
(1)目批准文件;
(2)占用、征用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林权证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林权证明);
第五篇: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附件
1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要求,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扎实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重点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突出战略性和政策性,确定我省林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保护利用时序,将我省林地和依法应当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县,并按程序完成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控制下,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我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县级规划重点要划定林地范围,进行功能区划,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确定规划小班的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将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并按程序完成县级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3.建立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
参照全国统一标准,完成我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二、工作机构
规划编制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任务量大。为切实加强我省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分管省长同意,省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省直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在省林业厅设立办公室,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聂朝俊(省林业厅总工程师)
成员:
童璧刚(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
郭颖(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
尹晓阳(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
李明晶(省林业厅发展规划和资金管理处处长)
李兰丽(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
傅帮相(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
夏忠胜(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副站长)
宁晓波(省林业厅公益林管理中心副主任)
孙吉慧(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
徐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
敖春光(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主任科员)
姚祖岩(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朱松(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向琼(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工程师)
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设立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以及配合办公室指导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各市(州、地)、县(市、区)相应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三、时间安排
1.2010年8月30日~9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制定《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并于9月2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2.2010年9月21日~12月31日:召开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并于2010年11月3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开展专题研究;确定规划基数,分解落实到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前期其他相关准备工作。
3.2010年9月30日前,各市(州、地)、县(市、区)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报省林业厅备案;2011年1月31日前,各县(市、区)制定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
4.2011年1月1日~6月30日:3月31日前,举办全省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4月30日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步成果;6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
5.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4月30日前,各县(市、区)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框架,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核,报省林业厅审定;6月30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数据更新;9月30日前,完成规划初步成果;11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12月31日前,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完成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四、组织分工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具体负责组织安排、宣传动员,工作经费筹措与安排、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提供,组织培训、进度调度和督促检查、物资计划、后勤保障,成果验收,组织对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等工作。
2.省林地利用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工作方案、技术方案、规划大纲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卫星影像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购买、全省各县(市、区)卫星影像图的制作,全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各县调查数据的汇总、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等。
3.县级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委托乙级以上(含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和组织县各相关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按照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利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提供的最新卫星影像图和相关属性数据,依据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贵州省林业发展区划等相关规划资料,现场校核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保证按时上交无任何错漏的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和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
五、组织制度
(一)规划会议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阶段性规划工作分析会和总结会,及时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划工作进展和质量。
(二)目标考核制度
将规划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确保该工作的顺利进行。林业系统各参与单位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省林业厅将在资金、计划、评奖等方面采取调控措施。
(三)督促检查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本项工作进行质量、进度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四)进度调度制度
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指定一名联络员,每月逐级上报一次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并实行进度通报。
(五)质量追究制度
在本次工作中,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客观地调查和编制规划,凡在工作发现有弄虚作假、伪造、编造调查数据者,一经查实、将严肃查处,追究其技术和行政责任。
(六)宣传制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要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的法律意识,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