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专家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主导”的师资培训
深化专家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主导”的师资培训
2013年以来,我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与专业推进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多个领域深化改革,搭建起一套科学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校在区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大赛、名师培养工程和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师资培养上,学校把握机遇,搭建平台,在形成省内重要的师资培训基地的同时,整合与利用各种资源,为本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施背景
(一)学校专业建设影响和责任的提升
学校核心专业群的建设一直牵动着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各专业与十数家企业签订包括师资培养在内的协议。学校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技能大赛、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优化条件,连续多年被江苏省教育厅作为省级师资培训的基地。学校师资培养的力量得以增强,责任得以提升,本校教师普遍受益。
(二)专业系部实施师资培训能力的增强
专业系部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各议题进行论证,系部师资队伍得到来自校企方面专家的补充,实训条件得到提升,并在开展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中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着自身开展师资培训的能力。
(三)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的进一步增多
近年来,学校分批组织教师赴英国达德利学院进行培训,聘请华东师大专家团队对我校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持续通过省技能大赛集训、省师资培训增强校际交流,教师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有得到各种培训机会的条件。
二、实施目标
(一)完善“顶层设计、专业推进”的师资培训方案
根据我省、我市地方行业发展特点,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对我校应开展的师资培养项目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分解任务,整合、协调资源,督促系部形成分阶段完成的师资培训项目计划,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支撑,学校保障其分步实施,并对成效进行监控。
(二)推进专业系部承担师资培训的能力建设
学校结合传统工作优势,深入地为专业系部创造开展培训的条件,及时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围绕师资培训的具体工作和完善培训的建议召开论证会。协调信息资源、专家智慧、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投入,有效评价,让系部实施培训的能力得到提高,辐射得到增强,责任得到凸显并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闭环。
(三)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的设计,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培训的开展,满足教师发展与提升的意愿,促进教师的成长与成绩的积累。从而从制度与实效上共同形成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合力。
三、实施过程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建与专业发展项目的论证
2013—2015年,是扬州高职校国示范建设时间,其间,学校五大专业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成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涉及专业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形成方案论证、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系列性的工作制度。经过专家论证的师资培养培养再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辅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这一良好的合作关系得以延续,后国示范时期,学校各专业继续邀请专家对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论证,针对专业特点,对教师最迫切需要得到的培训以及开展培训的条件和措施进行论证。
(二)多方合作,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师资专项培训
近两年,学校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方案涉及师资队伍的构建和现有师资的专项培训。在培训上,聘请高校专家深入我校,针对课程开发、教科研、教学竞赛等问题开展培训,例如信息工程系开展的专门针对微课的培训;企业则提供教师进行锻炼的平台,开展包括专业实践能力、新技术推广的培训,例如建筑工程系开展的建筑广联达软件应用深度培训、机电工程系开展的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和数控设备装调培训等。
(三)宽思路多渠道,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师资培训 在教师通过基础的培训获得专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后,学校通过多平台的构建帮助专业系部实现这一能力的提升和应用。主要表现在:
1、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部分教师获得更长时间的外出培训或企业实践;
2、注重培训中的对外交流,包括校际交流、校企交流和国际交流;
3、由被培训者作为培训者进行再培训,做到培训效果的巩固、提升和辐射。
(四)形成师资培训开展与优化师资培训开展条件的相互促进 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师资培训除直接效果外,同时在几个方面提升了师资培训的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培训提供了保障,它们是:专业带头人在与其他专家的思维碰撞和作为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的引领专业发展的思路、培训过程中得到的培训特别是校外培训基地建设、以技能大赛和专业实训培训为引领引入的高标准的专业设备,以及与其他学校共同形成的围绕同一个培训主题的圈。
在此带动下,每一次的专业培训都为持续优化师资培训条件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从而做出更好的培训,二者达成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五)论证成效,形成制度,推广做法
近年来,学校在顶层设计、系部推进、二级管理的思路下开展了越来越多卓有成效的培训。这些培训有的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为直接的成果,有的让教师将自己接近成熟的教科研思路通过碰撞真正成熟以至形成研究课题,有的让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和技术应用上进一步的认知,有的促成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得了更好的成绩。而培训之后,这些都将作为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再次进行论证,吸取培训过程中成果的经验,由学校和系部分别采纳为进一步开展培训相关工作的制度,把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一个大的项目,使其持续完善。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与系部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发展负责制定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由高校、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实施培训,责任明确、分工细致,保障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制度保障
学校、系部与培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了一整套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师资培训工作专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经费保障
建设期内,项目相关资金有效保障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经过科学论证、制定预算方案和核算管理制度,统筹安排资金,保证重点,避免了流于形式和资金浪费或挪用等现象。
五、实施成效
(一)学校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对学校师资能力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的优化,学校在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与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实现提升。学校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人、省职教领军人才5人、市级骨干教师49人、省市中心教研组成员42人。
(二)教师能力得以增强,成果得以丰富
各专业加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以团队成长带动教师个人发展和能力素养提升,近年来教师参加各项竞赛成绩斐然。近三年技能大赛获国赛金牌4块、省赛金牌23块、银牌36块、铜牌60块;2015年江苏省“两课”评比3人获示范课,9人获研究课,获奖位列全省榜首;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学校获评最佳组织奖;在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中多件作品获奖。
(三)学校和专业系部开展师资培训的能力得到增强
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两年来,先后举办两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和干部培训班,华东师范大学多个领域的专家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制定培训方案,丰富了学校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的形式,提升了质量。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与英国达德利学院建立了深层次合作的关系,2015年至今先后组织19名教师赴英国达德利学院交流培训,让学校教师在绩效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视野得到拓宽。
学校建立了企业专家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系部均与本地骨干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和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
学校连续多年作为省级师资培训基地,校内专家作为主讲人承担了一部分培训的任务,提升了开展培训的能力,并得到教育厅的嘉奖。在包括技能大赛省级集训等方面所涉及的指导教师培训中,学校高标准地创建培训条件,实训室建设和学校教师本身的能力得到增强。
六、体会与思考
(一)专业发展是师资培养的内需,也是师资培养的保障
在逐步深入的专业建设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发、教科研能力、实践和技能大赛指导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参与多层次全方面的工作,教师个人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得到培训的要求,这成为学校为教师制定培训计划的出发点。专业发展带来的整个社会专家的关注、投入和学校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进行的资源优化、技术提升和对外工作的开展也同步成为进一步实现师资培养效果的保障。
(二)师资培养工作在人才与制度建设方面具有辐射意义 教师是学校宝贵的人才资源,学校的各项制度最终也是落到人的层面,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程,包含了职称制度、企业专家工作制度、兼职教师队伍工作制度等多个方面制度建设的需要,师资培训也涉及到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监督与促进效果。这些方面制度的完善对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来说,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而具有重要的辐射意义。
第二篇: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十三五”师资建设计划
一、市场营销教研室目前师资队伍现存问题
(一)师资总量不足
“人才强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远战略。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注重资源配置的数量。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速度和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人数已超过400人,而市场营销教研室专职教师仅1人,兼职教师4人,外聘老师3人。
教学人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远低于1:18。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量非常大,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学压力过大,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从长远来讲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及整个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力量的提升。
(二)教师来源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录用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 教学岗位;从其他高校调入教师;从其他科研机构引进专业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从企业中引进人才。但是,在现有教师队伍中,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所占比例较大,这也是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很弱,这样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就有一定的欠缺。
二、市场营销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情变化的需要 由于分类招生即将成为生源的主要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发生相应变化,以培养理论性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渡,而师资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拓宽师资的来源以及对现有师资的改造迫在眉睫。
(二)校企合作的需要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先后和皖新传媒和古井贡酒成立订单班,企业对于订单班学生的要求与学院的培养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充分对接。因此急需开展符合企业岗位特点的“对口课程”,拓宽师资的来源以及对现有师资的改造迫在眉睫。
三、市场营销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主要目标
为了响应学院十三五战略规划,实现进入高职高专第一梯队的阶段目标,针对师资队伍的现状,以提高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为重点,吸纳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在未来五年内,建设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专兼结合、品德高尚、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市场营销师资队伍。
(二)工作过程
1.解放思想谋发展,更新理念促建设。
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他的工作态度、能力和工作效果,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更新教师思想观念放在了首位。通过定期组织教研交流会议,定期去兄弟院校交流教育理念模式思想以及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的形式,针对职业教育理念、发展趋势、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双师型” 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专题,让教师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在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抓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改造工作。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培训,与合作企业共同签订教师挂职锻炼与“双师型” 教师培养以及聘用兼职教师等协议,制定教师挂职锻炼与兼职教师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共同培养教师的机制。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量身制定成长目标,推动他们在教研教改等方面积极实验,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创新,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各种竞赛交流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快他们的成长步伐。
积极推进教师深入合作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更深入的专题教学调研,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以教学团队为单位,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带着这些课题,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过去,教师也下企业,但多是面上的接触,没有深入一线,时间也很短,今后,教师下企业实践将成为一种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新常态”。
3.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扩充师资队伍
从社会各行业、紧密型合作企业中选择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要借助校企合作来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就要从社会各行业、紧密型合作企业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不仅仅要将企业优秀人才引进来,而且还要能够留得住人才,能够发挥这些人才的效用,这就要求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激励。
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创建企业兼职教师由学校主导教学管理,企业主体人事管理, 同时一并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的双管理模式。最主要的是学校要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共同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努力提升合作企业对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思路,将企业为学校提供优秀兼职教师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为优秀员工到学校任教扫除障碍。
实现兼职教师有效管理,除要建立外部合作机制外,还要注重健全学校内部保障机制。其重点在于明确职责,加强培训,促进发展,让兼职教师在学校确实能施展才华,自己的业务特长确实为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在引入兼职教师后,要给兼职教师颁发聘书,签订合同,以明确兼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平等地对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搭建专兼职教师交流平台,加强对兼职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因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工作环境与现在的教学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区别,为兼职教师举办教学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再则,要有效地激励兼职教师开展工作,定期考核兼职教师的工作绩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薪酬挂钩。这不仅体现在待遇上要打破同工同酬的常规观念,其课酬可高于专任教师,为兼职教师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和社会保障,更好地体现对兼职教师劳动的尊重,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从根本上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四、条件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只有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才能真正使师资队伍建设落在实处, 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1.组织领导保障
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形成校领导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建师资队伍的有效责任体系。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内容,完善配套措施,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3.经费保障
为了确保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建设项目,项目预算经费初步为 50万元,切实保障各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深入推进四化深化平安建设
深入推进四化 深化平安建设
紧紧围绕“平安”建设主题,以“四化”着力推进平安建设,全面提升了综治平安建设水平。
坚持以法治化引领,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发挥法治对平安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把平安建设放到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自觉用法治思维创新社会治理、化解影响稳定的问题,把法治方式贯穿于平安建设全过程,依靠法治引领和法治保障推进了“平安”建设。
以推进网格化管理为重点,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切实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机制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把全县各村(社区)网格化建设纳入“三基”建设重点工作,明确了工作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和要求。计划用二年时间实现全县所有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以完善社区化服务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更新观念,通过县委、县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平安建设,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水平。进一步调动和组织社区力量,把适合由社会区承担的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帮教、社会治安防控等平安建设任务交给社区去办,让他们在平安建设中更有作为。
以信息化支撑,着力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上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构建实战应用能力更强的立体化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的综治信息化系统,逐步提高了综治工作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在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芸
(2005年9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前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下来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大市建设,进一步为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汕头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在总结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改革进一步向面上推开,向广度和深度拓展。4月份,全省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市,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在听取了省会议精神传达以后,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成立了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两个任务,并将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林木声、黄志光、蔡宗泽、陈奕威、王芸、罗仰鹏、陈茸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调研,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对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重要的指示。与此同时,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推进了若干具体措施,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改革。今年上半年,我市完成了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调整归并,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现了广播电视单位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各区县文化广电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归并工作和三定方案也正在积极落实之中。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汕头市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从4月1日起实施,执法部门依法加强了文化市场管理。
二是积极推动潮剧事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同志关于振兴潮剧的要求,认真开展潮剧改革的调研工作。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潮剧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界对振兴潮剧的意见和建议;外出学习考察粤剧改革的先进经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广大干部群众围绕“振兴潮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综合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改革和振兴潮剧的调研报告,并形成了《汕头市振兴潮剧的工作意见》,即将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颁布执行。
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志光市长亲自带队到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办公。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决定将两馆的建设缺口资金列入开行贷款项目,并要求在资金落实以后尽快完成收尾装修配套工程。此事正在落实中。近期,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按照省要求做好文化产业普查工作,组织制订我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是制定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根据《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粤办发[2005]4号)文件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牵头草拟了《汕头市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并向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各区县、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社保局、市地税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都按各自职能对方案的制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文改办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蔡宗泽副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9月8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讨论研究,并审议通过了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我们将依据这个《方案》,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二、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造和提升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经济强市、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必须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进一步巩固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我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尊重群众,尊重实践,鼓励切合实际、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和试验。三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效益,科学界定、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清不同类型,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以潮剧和电影业改革为重点,组织突破,以点带面。各区(县)自行确定改革重点。四是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着眼文化大市建设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文化体制改革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与法律法规体系相衔接,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三)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是:至2006年,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初步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以及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要求进行改革和转制,国有文化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基本完成潮剧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电影试点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资源整合。
三、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党和政府对宣传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能力。
一是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市委宣传部作为全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各级宣传文化系统,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管理。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舆论导向、党管新闻媒体、党管干部不动摇,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制订方针政策、推荐重要干部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政治领导,抓好宏观管理,支持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推动体制改革,增强党和政府对宣传文化领域的宏观控制力。
二是要加快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以调整归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为契机,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文化单位”向“管文化市场”、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构筑有利于“大文化”发展的政务环境,切实履行好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行政执法职责。抓紧做好调整归并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
三是要加强行政执法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实现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相对分离,将文化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统一交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使。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推动执法重心向区、县下移。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四是要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加强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自治,大力支持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间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一是市属新闻媒体改革。新闻媒体是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在坚持“四个不能变”,即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坚持党管媒体不能变、坚持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抓好宣传,搞活经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要把增强新闻宣传的宏观调控力和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统一起来,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通过建立集体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逐步理顺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关系、建立新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和建立评估制度,在印刷、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范围内建立融资体制,深化报业改革,推动报业发展。
市广播电视台要清晰界定广电系统管与办的职能,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职能完整划入新设立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为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属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成员单位,受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按职能对其实行行业管理。要按精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全市广电网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经营,承担完成宣传业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继续享受国家和省、市对广播电视业原有的优惠政策;要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将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并对经营性业务部门实行公司化改造;努力创办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频道栏目,提高地方台自办多形式电视广播栏目的能力和水平,逐步试行节目制作人制度,将栏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
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包括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的改革。对这些单位,要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通过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要做到:第一,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第二,建立并推行岗位管理制度;第三,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度;第四,加强和完善聘后管理;第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要以面向市场、转制改企、激发活力为重点,加快公司制改造,逐步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市新华书店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推动新华书店的集团化建设、连锁经营体制建设,鼓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与市新华
书店之间相互持股,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巩固粤东出版物发行中心的地位;结合企业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企业机制的根本性转变;突出发行主业,走多元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吸纳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股份制改造。市影艺总公司、市演出公司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加快市场化和公司制的改革转制工作步伐。
四是潮剧事业的改革。要以创新机制、繁荣创作、培养人才、培育市场为着力点,通过改革潮剧现行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生产模式和保障激励机制,有效优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文艺规律相适应的潮剧事业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潮剧艺术生产经营机制,促进潮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体要做到:
认真抓好广东潮剧院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确立广东潮剧院的省属院团位置,在潮剧事业发展和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保持潮剧院及一、二团的事业体制,实行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配好配强潮剧院领导班子,深化剧院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潮剧院直属表演团体要精简人员,整合资源,三个表演团体要各有侧重:一团应着重于精品创作、都市演出、对外交流;二团应侧重于面向群众,培养并输送优秀年青演员;三团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逐步从“养人头”转变为“养项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组建股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演出经纪公司、舞台美术制作公司、潮艺影视制作公司。
整合资源配置。对全市潮剧团体和资源界定公益和经营性质,根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和实际需要,按照新型国有文化资产运行机制的要求,潮阳区、澄海区、南澳县可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一团一策”的方针,对所属的潮剧表演团体进行转制改企试点,稳步推进潮剧团体的体制改革。
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鼓励人才围绕创作项目优化组合,制定落实《汕头市重点潮剧项目创作生产资金扶持办法》,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支持戏曲学校与高校联办艺术教育和艺术骨干培训工作,对学生学费实施减免的特殊政策。加强对潮艺名人名作的宣传,重视对中青年艺员的再教育和师承培训,充分发挥老一代潮剧艺术家在潮剧事业发展繁荣中的作用。
实施精品工程。健全“广东省汕头艺术创作基地”建设,实施剧本创作签约制、优秀剧本征集制和重点剧目招标制,培育优秀剧本和精品剧目。争取近年内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华大奖”、戏剧表演“梅花奖”等重大赛事活动中有新的突破。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等重大文艺活动。
培育规范市场。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法规,保护潮剧知识产权。切实加强潮剧演出企业团体的管理,加大潮剧演出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演出市场秩序。成立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潮剧行业协会的管理。
培育潮剧观众。要积极探索传统戏曲现代化路子,坚持“三贴近”,大胆探索创新,使潮剧适应观众的现代审美需求。大力推行送戏入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编写潮剧潮乐乡土教材,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中试点性开设潮剧潮乐课程并逐渐铺开。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潮剧艺术传播活动,扩大艺术氛围和影响,培育新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城市观众群体。加强硬件建设。筹建汕头潮剧(潮乐)艺术博物馆,建设潮剧库、潮乐库,保护文化艺术遗产,促进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快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易地重建工作。
增加财政投入。对公益性优秀艺术团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价值的民营团体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资助;对重大艺术活动和赛事、重点剧目的投产和演出给予专项拨款。设立“潮剧艺术发展基金”,推动潮剧的创新发展。
五是电影业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电影业改革。按规范化程序对部分单位进行转制改企,妥善处理不良资产,整合部分失去市场竞争
能力的电影放映场馆,合理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样、一企一策的做法,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在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院布局及电影单位的资产、经营状况等因素,对效益较好的影院予以保留,并按程序逐步转制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对资产效益较差、发展前景不乐观或基本没有保留价值的影院,原则上予以关闭撤销,并按政策做好有关人员的安置工作。
六是文艺团体改革。吸取国内、省内文艺团体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市专业演出团体门类齐全、非专业团体活跃、民间文艺资源充足、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我们要通过改革,促进我市演艺业朝着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对市歌舞团、杂技魔术团、话剧团、汕头潮乐团(市曲艺团)等市直文艺表演团体进行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积极探索对现有文艺表演团体进行资源整合,减少机构,分流人员,逐步实现由“养人”向“干事”、由“养团体”向“养项目”转变。在抓好专业文艺团体改革和建设的同时,总结汕头爱乐交响乐团、爱乐民乐团、爱乐合唱团等业余团体依托社会力量办文艺团体的成功经验,鼓励和扶持兴办业余文艺团体,充分发挥业余文艺人才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繁荣汕头文艺事业,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促进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事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的结合,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新、特产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形成争创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一是制订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做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适时出台《文化市场发展规划》。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壮大优势文化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做强做精我市音像制品生产基地,不断调整优化印刷产业结构,鼓励扶持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不断壮大实力,上规模上台阶。
三是鼓励、扶持文化旅游业、文化商贸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倡导并扶持特色经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文化经纪、代理、仲裁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发挥文化生产服务类行业协会、商会的协调自律作用,推动文化行业自治自强。加强与粤港澳海外演出网络的连结与合作,丰富我市演出市场,提升演艺市场文化品位。
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兴办文化实业,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和开发新的娱乐形式和项目,不断丰富娱乐品种。
(四)落实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配套政策。确保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鼓励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和资助,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业务。
贯彻落实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等,对本次文化体制改革中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原则,妥善解决转制、改制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未聘人员待岗期间的基本生活和转岗安置问题。
四、真抓实干,积极稳妥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要按照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订改革工作方案,提出修改、制订地方性文化法规政策的建议,决定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文化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各区(县)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精神,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结合实际制订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二)积极实施,完善提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台各项改革的操作性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试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三)严肃纪律,及时请示报告。改革试点单位要严肃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改革工作纪律,遇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按规定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和宣传试点工作情况。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政策观念,规范工作程序。各单位改革方案,需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
(四)把握进度,有序推进。2005年12月底前,广东潮剧院、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有试点任务的单位和地区,要完成各自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制订工作,市直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完成内部改革实施方案制订工作。2006年8月底前,要按照各自方案,基本完成试点改革工作任务,并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书面报告。2006年底前,市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分析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改革成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对策建议,形成试点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同志们,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市的试点工作任务,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繁荣发展。
第五篇:深化作风建设推进依法治税
深化作风建设 树立地税形象为加强华西分局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形成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保证我分局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通过认真学习了西秀区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小松同志在2008年全区地方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我深刻领会了整顿工作作风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地税干部队伍;须纠正工作中学风不正、消除被动应付、严惩执法不严、克服享乐主义,从而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法治型、廉政型税务机关;下面我本人就即将开展作风整顿工作的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对开展作风整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行风建设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三项基本格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收好税、的重要保证。而开展工作作风整顿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效能型、廉政型、法制型机关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按照整顿作风的内容要求,认真查摆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和思想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理清思路,二、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地税干部
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纳税人主体地位,保障纳税人各项权益,当好纳税人公仆,干干净净为组织和纳税人工作。
三、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认真作好团结的文章、发展的文章。在方法上,通过四个结合即与“三个代表”理论学习相结合;与争创一
流业绩、做人民满意公仆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检查教育相结合;与组织收入、强化基础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征管改革相结合。
四、要通过整顿作风全面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区局的要求,深刻查找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和梳理。
五、要增强了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而克服自己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把握重点,掌握实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宁静的心性。克服自己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对违章的人和事,决不姑息迁就,本着狠和准的原则,处理到位,执行到位。认真遵守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想的不想,能不喝不要喝,站稳立场,从而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
总之,通过学习和整顿,要使我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大有提高,作为一名税务干部,我要根据作风纪律整顿工作的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在整顿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守纪律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把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