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3: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第一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薛仰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薛仰全

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渠道,“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自身的产业化运作;通过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的交互作用,来达成教育模式、教育规模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某种平衡;通过“招生、引资→教育教学→推荐就业→业后培训”这一办学过程,来体现产业“原料采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的运作。因而可以说,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具有教育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与职业、产业和企业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和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09年以来,我们以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紧紧围绕酒泉以风光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以农作物制种和节水灌溉为核心的“一特四化”农业,以及以敦煌莫高窟和卫星发射中心为品牌的旅游业,全方位推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高位对接,促进了学院转型跨越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校企合作思路,探寻校企合作接点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促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根本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1.法律约定。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背后就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手工业行业协定》、《企业基 本法》、各州学校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培训条例》、《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等配套政策,从而为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2.情感维系。校企双方不排除具有共同的利益,但主要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基础,建立彼此的联系。这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初,曾经是很多院校为了打开局面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但毋庸置疑,这种基于人情关系的校企合作,既缺乏法律的保障约束,又没有确定的利益互相扭结,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因为人事变动、利益分配不均等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随时破灭。今天关系好就合作,明天关系疏远就分手。因为缺乏来自企业的原动力,校企合作由此沦为学校的“一厢情愿”,沦为一所学校甚至个人与个别企业或某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单方面对话”,根本无法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3.利益驱动。如果把校、企放在同一个链条上来看,职业院校显然居于生产、销售的一端,企业则是它潜在的消费市场。要在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就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利益结合点,以此为纽带,将校企双方紧紧捆绑在一起,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这在国家职教立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职教职能明显缺失、核心竞争力尚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的当下,无疑是推进校企合作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也正是瞄准了利益这一纽带,近几年来,我们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逐步摸索出了五种校企合作的有效接点:

一是土地入股型。如2.1兆瓦光伏电场,就是学院以土地入股,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厂,按股份制模式运营,在建厂及生产过程中承担相关实训教学任务。既解决了企业建厂的场地等问题,又解决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获得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是设备租赁型。如与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即由学院将机械制造实训中心相关设备租赁给企业,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接相关专业学生实训。消耗性实训基地由此转化为生产车间,教师和公司员工合一,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岗位练兵,生产育人,显著缩小了工学之间的缝隙。

三是合资经营型。如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就是引入兰州昶荣园林公司,学校出资70%、企业出资30%合资建成,平时由企业管理和收益,生产季节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驻,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训。借助合资,校企扭结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教学与生产同步。

四是人才供给型。如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敦煌种业学院”,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创办的“蓝海学院”,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盐湖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酒泉本地其他种子企业等创办的各种订单班,以及依托长三角机械电子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等均属此类。既满足了农业、服务业、化工等行业企业渴望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的内在需要,也有效化解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资源相对紧缺、企业文化教育长期滞后、对口就业率偏低等的瓶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了实习与就业联体。

五是价值推广型。如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的“金风学院”,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大禹学院”和节水灌溉示范区,以及计划实施的风光电互补路灯项目,就基于企业渴望通过学校和学生推广自身文化、产品及形象价值的需要。不仅实现了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和产品推广,更将企业文化直接导入了校园文化。

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瞄准上述有效接点,我们从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研发等不同角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大大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成果。

(一)在实训基地建设领域的合作

一是建设光伏电场。围绕太阳能应用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10.1兆瓦光伏电场项目。电场占地600余亩,规划投资1亿多元,一期工程2.1兆瓦已于2011年底并网发电,包括固定式多晶硅发电系统(1.5MW)、固定式非晶薄膜发电系统(0.1MW)、固定式背接触 发电系统(0.1MW)、平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斜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双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高倍聚光透射式发电系统(0.1MW)7个子系统,有效集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光电技术,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为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光电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下一步,将继续联合东气集团扩建8兆瓦光伏电场,完成图书馆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全力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光电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

二是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以农林产教研发中心为核心示范园,由政府牵头,政、企、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以“一园六区八中心”(核心示范园;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技术研发示范区、种子加工示范区、城郊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区、设施养殖园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中心、棉花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种子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测土配方工程技术中心、植物病虫害检疫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疫检测中心)为基本框架,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核心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20亩种子(苗木)试验示范基地、40亩砂石性非耕地经济林试验示范基地、10亩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及60亩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192平方米恒温库,建立了“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西北领先的组织培养室。二期建设的种子加工与仓储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试验示范基地、设施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等,也已进入设计论证。示范园建成后,将保留各分区或中心现有建制、机构、职能,共享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强大的技术集成平台,集中谋划和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和教育教学,为酒泉市实施“一特四化”农业发展战略做超前探索和示范。

三是建成了钣金生产线。依托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原有设备基础上,添置静电喷涂处理设备等,建成了钣金加工实训车间,主要加工档案柜、文件柜、书架、电缆桥架及配电箱柜等,并可根据用户需求独立设计制作各种钣金制品。现已完成产值50万元,成为机电类专业学生重要的校内顶岗实习基地。四是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47家,在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2011年,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11988人月,吸纳毕业生就业888名;中材科技、新疆广汇、东方电气、新疆宜化等大型实训基地,单次接纳毕业生达到百名以上。

(二)在教学领域的合作

一是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探索构建了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三段进阶”、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一整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11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121项;参加全省技能大赛18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特等奖10项、一等奖33项;重点专业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90%,就业率达到95%,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上升。

二是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对接企业群、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能力要求,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着力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联合大禹集团,开发了国家精品课《节水灌溉技术》,并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联合金风科技、敦煌种业等企业行业,开发《种子检验技术》《导游业务》等甘肃省精品课程4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反应过程与技术》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5门,《会计实务》《物流运输与配送》《电气安装规划与实践》等院级精品课程31门,不仅实现了学院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而且在节水灌溉和新能源类专业领域课程建设方面,为兄弟院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三是共同开发特色教材。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同步加大了教材开发力度。完成《甘肃导游》《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等教材立项63部;开发《风力发电场建设》《种子检验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大学生素质拓展》等特色教材近30部,出版“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0部。其中,与金风科技合作开发的《风力发电场建设》《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等 多部教材,及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获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是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切实优化了教学过程。如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专业,将大禹集团产品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管理、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成功转化为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情境纳入公司真实的生产运营情境,将学习单元建立在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之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再如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以2.1兆瓦校园光伏电场建设项目为载体,将电场建设任务转化为专业实训项目,课堂与工地合一,教学与生产同步,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是共同打造教学团队。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借力合作企业优质资源,改善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从根本上增强了学院教学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教师近50人,完成教师企业锻炼300余人次,重点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达到80%;聘请校外兼职教师97人、兼课教师51人,外聘教师达到148人;建成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个,导游业务、应用化工技术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园丁奖、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人。

(三)在科研领域的合作

一是校企专家合作攻关,以企带校,显著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联合青岛金博士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整流逆变、风向跟踪、风力检测、风机安装等风电、光电教学实训设备10套,获专利8项,不同程度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LB1型轮毂旋转变桨机舱跟踪风向实训装置、FX2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FX3型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及TG2型模拟太阳升降、太阳跟踪、光伏发电、充电逆变实训装置等4套实训装置获评甘肃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并于2011年7月代表省科技厅参展了第十七届兰洽会。

二是聚合校企优势资源,共建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以10.1兆瓦光伏电场和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为平台,建立了“酒泉市新能源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将联合复旦大学、东汽集 团,申请共建“甘肃省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该实验室将根据目前光伏行业特点,设置光伏硅材料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池测试与研究、光伏组件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站建设系统工程研究和光伏组件附属设施测试等5个功能区,集合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避免校企合作学校、政府热而企业、社会冷的现象,就必须引入市场经济理念,适应我国国情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近几年,我院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及制度创新。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上,提出了“331”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构想,即以合作发展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框架,构建三级外部组织体系;以“虚拟学院”及其董事会、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三级内部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纽带,联接内外。目前,已围绕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建设,成立了“敦煌种业学院”;围绕风能与动力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金风学院”;围绕旅游管理、会计等专业建设,成立了“蓝海学院”;围绕水利工程等专业建设,成立了“大禹学院”;围绕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盐湖学院”。同时,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组建了旅游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利工程、应用化工技术5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实训室,建立了组织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等2个项目部及王栋工作室、李文有工作室等3个教师工作室。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酒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适时成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工作站、教师工作室等相应组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上,近几年,我们适应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势要求,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规范教学带动整体治理,逐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顶岗实习制度。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 等一系列制度,初步构筑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平台。二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出台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了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验收、公示指标体系,实训教学的计划安排、开放运行、教学评价等运行体系,设备检修、设备维护、教学耗材、安全检查等保障体系,设备资料统计体系,以及实训室各项制度档案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实施办法》等,设立了“育才奖”(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成才奖”,推动了校企技术、管理人才等的交流、共享。四是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资源库建设暂行规定》等制度,为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回顾我院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借助校企合作,我们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借助校企合作,我们的办学特色从专业层面上逐步凸显,风能与动力技术、水利工程2个专业先后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入选央财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借助校企合作,学院办学能力也开始得到认可,2010年,《耦合地方支柱产业,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2011年,《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当然,即便放眼全国,校企合作制度目前也还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有待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尝试更是有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完善。但我相信,今天的会议,必将从深层次上触动我们的思想,在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特色化建设方面,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

第二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第三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特别是要瞄准世界科际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科技创新

在科技强国的战略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点,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新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有待创新。

一般而言,科研阶段,成果转化中间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资金投入比大约在1:10:10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由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中,其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研发阶段,而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平台的支撑,因此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2.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割裂,企业自身科技成果沉淀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尤其中小企业难以承接、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设备改造工作,此外,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中间组织和平台尚未发挥功能,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

3.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不顺畅,实现市场化困难。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沟通,其科研成果仅限于研发阶段,其对终端市场信号不敏感,即使研发成功了,也无法及时投入市场,甚至有时其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于市场的变化,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其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到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转化过程不仅涉及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同时涉及科研成果从研究开发,经设计试制到工业性试验,并最终成为商品,实现产业化,因此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需重点解决资金问题,创新环节中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日益强盛,政府应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整合带动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前沿技术供给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增强创新力提供有力保障。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

在科技计划分配中,应合理分配基础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资源,大幅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投入力度,运用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如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引导和带动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利益机制转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率。

3.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效合作机制,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由政府出面,使学校和企业及时对接,沟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避免出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落后于市场,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尴尬境地。

我公司今年在香坊区政协的大力沟通和协调下,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成功合作开发了“不同氨基酸能量水平对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科研项目,使我公司的饲料产品有了大幅度提高,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紧贴市场脉搏,也为公司带来了良好收益,未来,我公司还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与学校合作,研发出更多更好的饲料产品服务于广大养殖户。

第四篇: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日期:2010-04-08]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中存在的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主要模式。

(1)“学年分段”,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异地分段”,发挥城市和东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2)“阶梯分段”,我国职业院校和德资企业合作,进行的本土化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江苏太仓院校与百家德资企业、湖北十堰汽车、湖北啤酒等合作。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

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时间设置比较科学,缺点是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如果利用这一模式培训企业在职人员,企业的付出就“肥水没外流”。浙江机电职院和新昌三化集团等企业合作,采取“阶梯分段”进行在岗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获得成功。他们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为依据,坚持企业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自我发展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3个岗位群分工合作培养,最终获取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国内有百所试点学校,东莞台资企业与内地贫困地区校企合作主要是这种形式。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铁路的春运、旅游的旺季、会展的周期、建筑的最佳

施工期等。软件企业与学校合作更倾向采取弹性安排,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服务外包项目来单通常是随机的。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冠名班是常见的订单形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也可以纳入该模式。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这种模式中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教学,一般生产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采取此种模式。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河南省供销社组织下属1000多个中小企业与5所供销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等均属于这一模式。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上述9种主要模式,主要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两者会有交叉。如果再引入订单与非订单培养,集中与分散安排的因素,还会有更多的衍生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安排的实习和学生及家长自行安排的顶岗实习正在逐渐增多。

二、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中的机制研究

1.合作的性质与遵循的原则——机制设计的依据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4)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5)校企合作的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

这里需要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治理。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主要内涵有三个要素,一是治理的载体超越了政府机构而将其他社会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也囊括其中;二是治理的前提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利益的独立化,目标是利益协调的制度化;三是治理所倚重的是各相关组织或机构之间在共同处理特定领域事物时要遵循共同建立的制度。

2.合作中利益与责任关系——动力与制约机制

(1)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差别。校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区别源于不同的目标和对生产、服务过程的不同的理解。前者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后者源于劳动世界与学校世界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

职教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

企业往往希望实践多一点、理论少一点。企业实习长一点,学校学习短一点;而学生及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专门化训练晚一点。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2)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学校的立场。在教育观念的价值判断上,应形成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共同认识。在教育规律认识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在课程教学上要尊重学校的理性把握;在实习环节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实训环节上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既要加强教育管理,使实习学生重视实践、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又要督促企业合理安排实习工作位置,保证专业相关、技术含量和必要的岗位轮换,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

3.合作中的政府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

政府教育部门在对待上述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时,要注意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式,避免成为“企业的传声筒”或“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关键在于坚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鉴于就业形势供过于求使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要平衡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学校调控“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必须伸出援手。这使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上,包括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模式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不能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如建筑企业冬天不能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前后;而铁路因春运实习应安排在寒假左右。农业、林业要依据作物生长周期,旅游实习要考虑安排在旺季;订单工学交替更适合农村职教,等等。因此,尊重、鼓励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一定要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

5.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中一个学校至少要与20个以上的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止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

行。上万所职业院校与几百万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要涉及每年近千万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优质服务。澳大利亚全国建了300家免费新学徒培训中心,为学生、企业和培训机构服务。我们是否可以建3000家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学校和学生服务?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应当明确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政府要加强统筹,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

(2)给予行业组织财政专项补助以推动其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中小企业实习中心,对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指导与服务。用减税方法鼓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落实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3)地方政府在各权益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地方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同时制约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制定如“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

(2)制定严密、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协议须在主管部门备案。

(3)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委员会”,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3.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1)支持、资助开发适应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

(2)支持、资助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对西部和农村的职业学校倾斜,帮助他们早日提高校企合作中的自身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在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工程中,要把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列为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与学习,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

4.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应当出台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政策,避免大一统,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扶植校企合作的服务机构,利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对于符合标准的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予以认可,并批准职业院校和企业购买该机构的服务。

5.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体制角度切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2)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切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以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在《职业教育法》修订过程中吸收校企合作的改革成果。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节选)

第五篇: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方案一: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最大限度为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刀真枪”的实际动手机会,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拟定校企合作建设实施方案。

一、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围绕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要求,立足和突出技术应用性,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1、以现代化汽车科技发展为导向,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2、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3、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基础,保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功。

二、校企合作建设的具体内容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1)新生入学,首先校外实训基地到参观,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和熏陶,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也知道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兴趣,也明确了努力方向,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每个学期都主修专业课,每个学期都有到实训基地实习的这一教学环节。

(3)加强实践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

(4)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相揉合,专业理论课课室安排在实训室内的多媒体课室进行,随时将演示板、台架推入课堂,又可随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

2、校企间人员互聘

(1)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任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指导毕业实习,一方面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多渠道、更直接地了解社会和行业。

(2)我院汽车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既服务企业,又锻练实践能力,并保持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最新实用技术的掌握。

(3)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健全

由于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脱离学校大环境的管理,加上实训基地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一部份学生出现作风散漫、精力不集中、与社会人员发生冲突等现象。应根据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学院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一套实训制度,并由系部派遣辅导员或者教师到实训基地去具体执行和落实。

(4)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利用学生休息时间,安排企业专家举行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举办岗位技能大赛,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都作到有事可做,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方案二:空调制冷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通过甲乙方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特制订“秭归职教中心空调制冷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一、建设总则

以甲乙双方互惠互利为建设原则,甲方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派遣学生到乙方实习,乙方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项目给予适当安排,并派担任主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甲乙双方组成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甲方派员跟随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乙方负责为甲方教师提供免费培训。

二、合作目标:

1、校外实训基地:甲方以乙方为中心安排顶岗实习活动。乙方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2、校内实训室:甲方积极扩大实训室建设规模,加大投入,更新设备设施。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由乙方按照台套/4人的标准无偿提供焊枪、空调等约20万元的设备新建焊接技术、装配维修两大实训室。

三、建设内容: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甲方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乙方生产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并提前二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学生从面试到签订实习合同、实习>鉴定评议等整个过程中,甲方需安排一名额教师进入企业配合乙方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乙方在此期间为甲方教师免费提供食宿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为甲方教师的转岗培训、提升培训提供必要支持。

2.甲方每年春季开学10天后安排学生进乙方开展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活动,乙方充分满足活动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并保证与乙方正式职工同工同酬。学生在使用乙方的机器设备时,必须在乙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上机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

3、甲方需向乙方提供实习生实习推荐表(盖有学校公章、贴有照片)、学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如甲方提供的实习生有关资料与事实不符或违反有关规定,乙方有权随时通知甲方退回学生。乙方必须向实习学生提供《劳动法》规定的相应权利保障。

4、乙方负责对实习生进行考勤,实习生不得擅自离职,如有正当原因确需离职的,需提前一周提交书面>申请,经乙方批准后方可离职。

5、甲方积极加强技能教学,每学年举办一次技能操作考试,对于成绩优秀者乙方拿出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予以奖励。

方案三: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部门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以办公室、教学秘书、学工秘书及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5、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6、其它方面的合作。

下载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机制 突出特色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创新机制 突出特色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浅析晋星创建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的关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对于新农村建......

    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总结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系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总结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我......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我校办学模式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我校办学模式创新 ——关于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的设想 林贤东 潘松 内容摘要:组建职教集团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应以深化校......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王琦 来源:《职业·下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 增强服务能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司徒渝我们学校地处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提供资料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 1.《宜宾市机械行业协会章程》及工作机制(定稿) 2. 产学研合作项目工作方案(定稿) 3.与五粮液普什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浅谈校企合作

    浅谈校企合作一、概述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它注重的是培养质量、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共成长 为进一步扩充公司的人才队伍,经与张家港职教中心商量,于6月份去该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并与职教中心签订了一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