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2012年度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2年度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1-11-29 信息来源: 信息化推进处 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经研究确定,开展2012年度两化融合软科学专项研究,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加强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等对我省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选题要求
项目申报以《2012年度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研究课题指南》为依据。基础理论研究要瞄准学科前沿,力求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对策研究要以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申报办法
1、本年度项目采取公开申报的方式进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均可申报。项目负责人年龄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不能超过40岁。研究报告完成时间一般为1年。
2、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项目组成员(包括负责人在内)不超过6人。
3、申报人应按照《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研究申请书》的说明和要求,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4、为提高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的结项工作,促进多出优秀成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研究实行信誉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立项课题将进行中期检查,课题结项需报送研究报告。项目研究最终成果由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统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评奖。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
四、其它事项
1、省委党校、社科院、科学院、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负责受理本单位课题申报,各市经信委受理本市属单位的课题申报,省经信委不直接受理上述单位的个人申报。
2、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把关。对《申请书》填写内容,特别是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研究实力和必备的条件,要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确保申报工作的质量。
3、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集中受理申报时间为2011年12月15日至20日,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书面材料及电子版、审查合格的《申请书》(一式7份)。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书面材料及电子版内容依次为:研究领域、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主管单位、成果形式、完成时间、经费计划、联系电话等。
字体:大 中 小
联 系 人:孙志强
通信地址: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北路24号 邮政编码:250011 联系电话:0531-86126236 附件:
1、2012年度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研究课题指南[点击下载]
2、申请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1.本地区产业结构、规模等基本情况;
2.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4.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6.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工作经验。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产品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工作计划
1.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思路;
2.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工作;
4.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建议。
第三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
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
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
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
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
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
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
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
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
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
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
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
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 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
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 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 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 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 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 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 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 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 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 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 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 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 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 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
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 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 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 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 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 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 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 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 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 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 重点领域工业控
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 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 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
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 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第四篇: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学习体会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学习体会
作者:xxxx 单位:xxxxx 摘要: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2013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化融合研修班》,为期十天,这十天有省内外专家的讲解,通过十天的培训,我才由对两化融合一无所知到有一点认识,到有所感悟。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有理念方面的、知识方面的、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真的收获颇丰。知识方面的收获对我特别重要。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要把我的收获写在下边。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分析表明,上述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与中国都不一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中国特色战略。
从国情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首先,中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规模全世界第三,而信息、电子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位于全世界第二。我们有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现在全世界有3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而像电风扇、电视机、拖拉机、挡车机械等,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50%。其二,我们的交通规模也很大,铁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世界第三。我们的高速铁路过去为零,现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铁路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正在迅速建造的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将是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据铁道部估计,今后5年我们所要造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发展速度居全世界第二位。我国港口已完成部分的吞吐量已经占全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亿吨港口拥有量居全世界第一。其三,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增速很快,2006年已经超过了4000亿平方米,2007年达到4500亿平方米。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建筑业,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仍旧处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就是物耗高、能耗高、生产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的全球压力,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三高两低”的压力也很大,困难与时俱增。我国的国内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很低。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490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19,浙江人均GDP大约到了5000美元,即使这样,也只是美国人均GDP的1/9。
再从历史来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中国工业化的难得机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家工业化的世界性巨浪。
第一次巨浪起源于英国。1769年,英国的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启动了动力机械化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和以往靠人工和畜类推动的机械完全不一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1779年出现了动力发动机,1803年出现了轮船,1812年出现了火车,1825年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829年出现了拖拉机。至今为止,人们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机械,实际上都是在蒸汽机时代的那一次工业化浪潮中产生的,即使有所变化,也无非是后来把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电动机而已。因此,由于工业化进程,英国人在100年以后,有70%的人住进了城市,英国也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本国的工业化,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巨浪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工业化浪潮实际上应该叫做电机化浪潮。不过,严格来说,电机化浪潮实际上不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人发明了发电机,俄国人发明了电动机,电机化最重要的两个机械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从1876年开始发明了电话,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启动了电气化时代。仅仅有这些,爱迪生还不能启动电机化时代;爱迪生的聪明,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泡,而且还在纽约使用欧洲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当时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只有几公里,即使如此,它促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供应电,能够把几平方米的范围都照亮。这就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电机化时代。美国人以电机化带动工业化,从而进入到汽车、钢铁、石油快速发展的时代。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美国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次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的贡献可谓巨大。
可以看出,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强国,这些强国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只有把那些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融入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且能够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遇,指出了这样一个途径,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受阻的五大软肋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够强大,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例如,显示器、手机、彩电、DVD,以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我们的这些产品占全球的总量现在已经到了50%、30%、43%、80%、40%,尽管如此,2003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很不够。其中的原因何在?总体看来,我们整合和发展信息产品的水平还存在着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跟踪过分。我们太热衷于跟踪,中国人始终对西方强国存在着迷信,中国人对西方强国的跟踪意识特别强,我们希望通过跟踪西方,最后超过人家。但是人家跑的那条路是不是适合你跑,我们没有考虑过。跟踪、赶超是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开始振兴的初级阶段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跟踪赶超的路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路一定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和他们一样,那就一定超不过他们。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此外,就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还不足,我们往往将融合看成是局部性的战略,而没有把它看成全局性的战略,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国情、世情以及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意义。
2、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妨来看一看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情况。我们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除了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年份都在减少。这说明我们整整十年时间几乎都在埋头于生产,而很少埋头做科研与开发。从经费投入上看,我国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比例是1.0%(制造业还要低,只有0.54%),而美国、英国、日本则大于10%,韩国、意大利也大于4.5%,差距非常大。不仅是科研比较落后,融合也比较落后。
实际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我们现在热衷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而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则热情不够。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要结合起来,需要做什么?就是R&D,就是研发。我们现在促进两者融合的研究经费和项目非常不够,这样的科研状况没法支撑我们去提高工业化水平。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剑锋没有直指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比企业的生产能力重要得多。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很不注意产品的创新。
我们以前的统计,是把本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当作是新产品,只要本企业没有生产过的、即使是模仿他人的产品也叫新产品,所以,我们的产品跟踪性很好,新颖性不够。应该看到,产品是研发能够产生利润的必由之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会产生利润,研发是体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品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品牌?首先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我们所谓的新产品都是人家研制出来的,实质上也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如果要有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创造自己的产品,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完整的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家呼吁得很不够。知识和技术不转化成产品和工艺,也就很难抵御危机。我们从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风暴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产品创新应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主战场。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完整。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从一城、一地转移到另一城、另一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就一个产业而言,只要把产品调整好,这一产业就可以变成朝阳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危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必需的。人最不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大概也就是飞机、电脑等。人没钱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机,不乘飞机。金融风暴来了,出去旅游可以换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属于人类必需,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
4、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投资较多,鼓励融合较少。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交叉型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要鼓励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要鼓励产、学、政的交叉融合,产、学、政合作才能创新;要鼓励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尤其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5、信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可以举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来加以说明。2001、2002年时,中国的软件业非常羡慕印度的软件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很快,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数量、销售总额超过印度,这一变化很了不起。我最近查数据才发现,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希望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一数据,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则到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的软件业是把产品卖给了中国人自己,而印度的软件业则是把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中国在2001年开始成立软件学院,政府对软件业采取了特殊政策。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所以印度更适合软件业的发展;而我们的软件业大多把产品卖给了自己人,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软件学院的学生能把英语培训得更好,我们的出口软件数量有可能更多。所以,人才的培养同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工程教育缺失,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
有产业没人才,产业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才没产业,人才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我国现在正在培养的工程人才,也许在10年后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这个机遇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就会错过黄金时间。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使我们的工业有创新潜力,这样,也许10年以后我们就会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尚存在着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
工程性缺失表现为,在教育环节上实践性薄弱,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全世界的工程教育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考大学,所采取的考试方式令人担忧。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选择题,一个题目给出ABCD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思维?面对一个事情选择对还是错,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程的方式,不是干事情的方式。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发一个工程,不能只回答Yes or No。工程师造桥,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基地不行可以打桩,没有条件可以改变条件,最终是要把事情做成。科学的方法是“对或者错”;工程教育同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但也有重大分歧。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方式中,工程训练太差。
创新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上,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授不符合工程创新的特色。当代工程创新在知识上表现为专业性、交叉性相结合。一是要有宽博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还要有经验;二是要有专业性,需要专家;三是要有交叉性,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交叉使用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比较多,而强调“宽”和“交叉”则比较少。创新思想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10个学计算机的人,尽管学科背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学了计算机以后去从事土建,另一个人去从事工程设计,他们的想法肯定会不一样。他们相互交叉就能促成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多样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有过两次曲折。第一次曲折是“文革”前,那时候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最多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像螺丝钉那样的人”,培养人才就是针对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这样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会破产,一旦转到另外的企业,就不适应了。“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向美国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大多数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是专门的,这是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都需要;我们既要有企业马上就能用的人,也要有能够创新的人才、能够发表论文的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人才,即多面手,以及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我们应该吸取欧美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长,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培养出特色的人才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可以看到,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一种是理论。现在则有了第三种,即计算机科研方法。第五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了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后面三种行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第五篇: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关于加快“四化融合 智慧顺德”建设的意见》(顺府发[2011]1号)文件的精神,以及我区创新运作财政扶持资金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是指由区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两化融合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信息化重点项目应用或示范等。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共同监督管理。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受理等工作;对无偿资助项目负责开展项目评审、管理、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和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无息使用项目进行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区财税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和监督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
第四条 专项资金无偿资助部分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
合国家和广东省的产业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条 择优扶持原则:项目申请单位必须按照本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其中无偿资助项目需获得政府立项批准后方可获得资金支持,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无息使用项目需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章 支持范围及方式
第六条 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每年按照区政府重点工作、上级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需要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指南),支持对象必须为列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范围的项目。项目资金的支持范围、资金分配及额度安排:
(一)重大项目扶持。扶持方向主要为对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重大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信息化平台类、园区或基地建设项目,对我区两化融合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通信、互联网关键设备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家庭产业化、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高性能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空间及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半导体照明等;传统产业提升领域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等。重大项目每年将根据区政府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每个项目将根据其技术水平、产业带动作用及经济指标等要素进行评审后确定项目资助金额,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不得超过180万元,且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1:4,但对于完全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平台类项目可不受该比例限制。
(二)一般项目资助。资助方向主要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用的示范性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无息使用资金支持,每个项目的无息使用资金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主要资助方向为:
1、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化。企业集成应用CAD、CAM、CAE、PDM/PLM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研发和设计的建设项目。
2、生产过程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柔性化的建设项目。
3、工业产品数字化。企业发展信息家电、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通信、智能仪器仪表等数字产品的建设项目。
4、经营管理信息化。企业运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施物资管理、购储运、设备管控、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办公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5、市场营销电子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
6、软件及信息系统服务集成化。支持企业信息系统集
成、电力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交通物流系统软件、指挥控制系统软件等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项目,互联网增值服务项目,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项目建设。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资助和无息使用两种扶持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无偿资助指对确定予以扶持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将资助资金无偿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的扶持方式。无息使用指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进行项目立项、决策和监督(包括项目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等),由区产业服务创新中心负责企业风险审查、绩效评估、资金追偿、协助资金收回等,监管银行负责资金发放、收回和协助追偿等,不收取企业利息,企业按期等额归还资金的扶持方式。
本办法中重大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一般项目采取无息使用方式予以扶持。
第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对承担区两化融合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单位,今后在申报国家、省、市两化融合项目或申报各级政府两化融合奖励等方面可享受优先推荐或支持。
同一项目已获得本区其它专项资金支持的,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 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
第九条 区两化融合项目一般每年定期组织申报和受理,具体的受理与截止时间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为准。
申报通知(指南)以发文及网上公告等形式发布,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十条 申报区两化融合项目的企业和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主承担单位必须是在顺德区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并拥有较强的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项目主承担单位已承担2项或以上获区级两化融合经费支持项目,但未结题验收的,不能申报当区两化融合项目。
(三)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信贷条件,以保证项目能顺利按计划开展实施。
(四)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专项条件。第十一条 申报项目要求:
(一)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产业政策,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区支柱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的技术研究或产业化项目,以及对社会化综合服务有显著提升的信息化应用类项目。
(二)项目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知识产权权属清晰。
(三)项目技术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项目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化前景良好,有较好的社会经
济效益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社会信息化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社会应用指标。
(四)项目研究的内容是产业共性技术或行业关键技术。
(五)申报通知(指南)中的其他要求。第十二条 申报程序及受理
(一)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根据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组织申报通知要求,认真填报申报材料。
2、申报单位按照申报通知要求提交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申报书。
(2)法人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经有资质的审计单位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5)其他证明材料(例如:产品检验检测报告、两化融合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专利受理书或专利证书等)。
(6)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7)项目已开始实施的还应提供资金支出有效凭证。(8)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材料。
其中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区经济和科
技促进局每年在发布申报通知(指南)时提供具体编写指引。
(二)项目受理:申报单位将书面材料加盖公章后统一用A4纸装订成册,连同电子数据报送到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指定的委托受理机构,受理单位对申报项目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汇总,对不符合申报条件或申报材料不符合受理要求的,不予受理。
第四章 项目的评审和立项
第十三条 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其委托单位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财务、商务方面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分级评定。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项目的书面材料,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效益和风险等立项要素,结合申报单位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企业信誉度等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量化评分。
项目评审小组按照计分原则,对评审项目进行综合择优排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现场实地考察和答辩,最终确定综合评审意见。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立项,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专家的综合评审意见,结合我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及项目申报单位承担过往项目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重大项目的立项项目及资金扶持项目名单初步计
划后,应在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网上进行公示,自发布公示之日起 7 日内无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制定财政扶持经费的报批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公示期内有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组织重审,重审证明异议内容属实的不予扶持,并将重审结果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五条 经区政府批准获得立项的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发文下达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立项名单,立项项目即纳入当两化融合项目管理。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按合同进行管理。获得立项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项目主要负责人牵头对目标任务实行进度控制,阶段实施、分段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
第十八条 项目合同内容原则上不能变更。如遇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关键技术方案的变更、不可抗力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书面申请或报告。如确实不能执行合同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经区经济和科技促
进局审核后作出中止或撤销项目的决定,项目经费未拨付的停止拨付,已拨付的追回未支出部分。
第十九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按合同规定及时下达经费;区财税局负责按时拨付项目经费。日常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组织开展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评估;审查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项目结题验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按合同约定的条款组织实施项目;设立项目专账财务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按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要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接受并配合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完成项目研发内容,及时申请项目验收。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一条 原则上,重大项目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实施。项目实施期满二个月内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验收申请。经批复同意的,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
一般项目的验收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重大项目的验收以项目合同书为基本依
据,对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两化融合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客观评价。
第二十三条 因客观条件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于合同期满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原因及延长时限,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核准是否给予延期,每个项目原则上只能延期1次。
第二十四条 验收结果包括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两种情况。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任务完成量(包括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不到80%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三)研究过程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四)超过合同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事先未做出说明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的。
(六)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二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可在接到通知的半年内,整改完善并重新提出验收申请。若仍未通过验收的,将按第二十六和二十七条之规定处理。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视情节轻重追回部分或全部已拨财政资金,并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法人两年内申报区级财政资金项目扶持计划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提供的验收资料、数据不真实,使用区级财政扶持资金弄虚作假的,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法人五年内申报区级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资格。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区财政资金扶持而未进行验收的两化融合项目,按原合同书或责任书要求进行验收。发布本办法后新签订的财政资金项目依据本办法进行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项目检查和审计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止。原《关于印发<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顺经发„2011‟155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