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

时间:2019-05-14 11: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

第一篇: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公租房建设

——几点思考

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在当年3月11日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对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夹心层”,政府又如何解决?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给出的回答是:要加快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公共租赁房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承租者能承受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这是政府对深圳、厦门等市探索保障性租赁房做法的肯定,同时也明确释放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在原有组成部分基础上将新增公共租赁房这个部分的讯息。

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重庆市,在2010年初高调提出,到2020年全市将完成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任务,可以申请公租房的对象涵盖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并且没有户籍限制。【1】重庆市公租房的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受益广的鲜明特点,覆盖了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之间的两个夹心层(即俗称的上夹心与下夹心),真正实现了住房保障的无缝衔接。重庆市提出的大规模、广覆盖的公租房建设计划无疑是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的。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重庆市致力于主城向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这些重任的完成离不开人的支持,一是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大量农村人口实现人口的城市化,二是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服务发展。这些人口主要是由新就业职工和农民工组成,解决了他们的居住问题,也就为重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虽然公共租赁房的计划是美好的,但是从已经试点的各城市看存在不少问题,重庆市这样大规模、广覆盖的公租房建设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就此做出几点思考,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保障体系和保障顺序的思考

目前与住房保障有关的名词很多,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经济租赁房、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等等。这些名词对应群体各有不同,按照收入划分有最低收入、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按照人员性质划分有进城务工人员、引进专业人才、新就业学生等等。从居民获得保障的方式上看,不外乎两种,低于市场价格的租赁与低于市场价格的购买。从保障目的上看就一种,即“人有所 居”,主要是指保障基本住房权利,包括住房面积、基本配套设施、质量安全标准及地段等,以解决人的基本住房需求。按照唯一目的、两种方式,可以将现有复杂的保障体系简单化,将所有类型统一在一个体系中,即保障性住房体系。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下按照享有住房的方式分为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包括目前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租赁房(用于出租的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等所有以低于市场价格租赁给缺乏住房的市场消费能力及住房困难家庭和人员居住的,并由政府提供了了支持的房屋。共有产权房指销售给缺乏住房的市场购买能力及住房困难家庭和人员的经济适用房以及先租后售的公租房,其特点是出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并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与购买人按照各自投入比例享有产权份额。

建议在新体系下公租房不再按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租赁房(用于出租的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等划分,而是整合所有房源按照户型、面积分为集体宿舍型(含单间)和成套的一、二、三居室型,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配租不同类型的房屋。在公租房保障顺序上优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对其中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同时重点解决各类专业人才的住房问题,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本地户籍的新毕业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可对一些重要行业的青年人进行倾斜,如青年教师、青年医务工作者、青年消防与公安人员等。

二、公租房保障程度与保障方式的思考

不同的人群享受的公租房保障程度不同。要根据申请住房对象在住房支付能力的差异性,从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人口规模、原有住房状况、年龄结构、代际等方面,将公租房供应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租期、租金和住房面积等方面实施不同标准,分层、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公租房供应对象的住房困难。决定保障程度最主要的依据是收入标准,按照保障对象的收入高低确定保障标准,收入越高,保障标准越低,反之亦然。如:厦门市的公租房以市场租金计租,然后规定,家庭收入为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控制标准上限0.5倍及以上的,补助房屋租金的70%,家庭收入为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控制标准上限0.5倍以下的,补助房屋租金的80%,家庭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补助房屋租金的90%,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特殊租金补助。【2】

在公租房保障方式上建议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行。政府直接提供大量公租 房,在先期建设投入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上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了降低成本不可避免的将房屋建在较偏远的地方。这样一来,投入压力使得保障的覆盖率难以较快提高,而建设地址偏远又会出现公租房利用率低的现象。从全国的情况看,在一些城市,如深圳,就出现了由于地段偏远,交通不便,出行费用基本抵消了政策价格优势,造成公共租赁房屡遭冷遇的尴尬。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的规划地点,虽属城市开发范围,但距主城核心区仍然较远,在交通、生活服务设施未及时完善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受到冷遇。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效益,公租房在保障上应充分借助市场的作用,给予保障对象选择权,就是让受助人有自己挑选住房的空间,通过市场寻找符合要求的房屋。政府机构根据受助人核准的保障标准所规定的同类住房在同地段的市场租金给予其一定比例的货币补助。租赁补贴的发放要与补贴对象的住房水平核查相结合,补贴直接发放给房东,不经过租户的手,房东有责任保证受助者是真正住在这里。

三、公租房进入与退出的管理思考

经济适用房制度之所以倍受争议就在于其进入与退出机制的不完善,虽然政策很好,却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有制度却难以真正执行。和经济适用房一样,准入时的资质审核和退出机制仍是公租房面临的最大难题,特别是象重庆这样规模大、保障对象广的地区,如果不解决进退管理问题,一方面很难避免不符合规定的收入阶层占据保障资源;另一方面也难以及时将因收入增加而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人群退出保障行列。这将直接影响公租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与退出管理的一大困境在于,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全了解申请家庭的财产状况,尤其是汽车、股票等资产。建议推广上海的做法,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为民生政策提供经济状况权威核对信息。上海市民政局开发的城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在民政、人保、税务、公积金、房管、证监、银监等14个部门和单位之间建立起“电子比对专线”,核对人员可通过查看申请者的家庭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拥有、公积金缴纳等信息,了解他们的经济实际情况,以确保将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最需要救助的人群。通过该核对系统,不仅可以进行进入时的筛选管理,还可通过以后的年审,跟踪申请人经济状况的变化,形成退出机制。自2009年6月上海开通系统以来,为上海市房屋管理部门出具了1.237万份廉租住房核对报告,其中,被查出的不诚信清退家庭共4162户,仅此一项,就为公共财政节省资金3100万元。【3】 进入与退出管理的另一大困境就是现有管理机构力量薄弱。重庆市已明确要设立住房保障局,专职于住房保障工作,这无疑将大大增加管理力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受编制的限制,各地住房保障机构人员普遍紧缺。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现有1300万户籍人口,而从事住房保障的公务员队伍不足2000人。在香港,这一比例是700万∶9600。【4】要想切实做好管理,未来重庆住房保障机构人员的配备应该有科学的数量保证。

针对住房保障中一直存在的作假成本低的问题,建议在公共租赁房管理中大力增加对住房保障申请者的作假惩罚力度。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单位出具虚假证明的要负法律责任,一旦发现故意作假,单位负责人以及出具证明的部门负责人要接受法律惩罚。就个人来说,弄虚作假要支付准备骗取金额的数倍罚款,禁止5年内申请,并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四、公租房的建设与房源储备思考

公租房的建设建议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负责公租房住房体系发展的宏观规划、土地供给、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和提供融资帮助、必要补助。建议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公共住房建设管理公司,专职负责公共住房建设、运营管理和物业维护,政府以土地入股,授予公共住房建设管理公司小区临街商铺的垄断经营权,通过提供社区多种服务经营实现“以商养租”。同时,公租房实行“先租后售”,一定时间后(如5年、10年),企业可通过出售回收投资,而且还会因地段升值带来增值收益。一方面,公司回收资金以及增值收益滚动再投入到新的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中。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代理人(公司)长期持有土地和房产的产权,也可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这对政府财政的持续是有益的。

此外,还需要大力鼓励、引导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公租房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重点是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和筹集公租房。如,上海的宝钢模式、张江模式等,就是利用企业空闲用地建设职工宿舍,解决职工过渡性住房困难。在建设中可以是企业独自建设,也可以是园区与企业共建,或者是政府通过代理人与园区共建。

在公租房建设中,需要关注城中村、城边村的作用。这些区域一直以来就是外来人口的聚居区,由于没有进行规范产生了一些不良社会影响。建议借鉴上海的做法,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过审批后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主要 定向提供给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内员工租住的市场化租赁宿舍。这不仅可以继续为外来人口提供住房,还可以规范这些区域的房屋租赁行为,改善城中村、城边村的形象,如闵行蓝领公寓模式。

建议建立公租房房源储备管理制度。公租房的房源由政府负责统筹,具体工作可以委托给社会机构。在目前,由于公租房房源存量较少,应该以政府直接投融资建设为主,以便较快解决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居住需求房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当公租房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逐步转变房源的筹集方式,由直接新建为主向回收、回购、收购、接受捐赠等转变。其中回收、回购指已出租公租房和已销售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再循环利用,收购指出资购买住房所有权或使用权获得公租房房源。在管理上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房源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需求者的选择和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商宇,“今年底,20万平方米公租房投放社会”,重庆日报2010年2月21日,第1版。

【2】《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

【3】张建松,“上海收入核对新机制向开宝马住廉租房说不”,新华网(上海)2010年1月7日。

【4】王炜 陈伊颖,“公共租赁房期待全兼容,住建部牵头制文件”,新华网2009年11月20日

第二篇:特色学校建设--城乡统筹

特色学校建设——农村中学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之路

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

梁光建

[摘要] 按照党中央“314”总体部署,重庆市已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政府提出了在2012年基本实现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2020年,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建成西部教育高地的目标。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而重庆教育特殊的“二元结构”状况注定了这是一场教育机制改革的攻坚战。这场战役,对农村中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中学只有变被动为主动,走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城乡教育统筹

均衡发展

农村中学

特色

学校建设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正式签订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提出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科学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思路。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身处农村的相对薄弱的学校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走特色学校建设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质的飞跃,迎头赶上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潮。

一、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

会的相对均衡。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市情。由于长期历史的、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不同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要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就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加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力度,科学处理好教育在规划、布局、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羁绊教育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

衡、高效发展。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实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教育视野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指

导思想。

二、特色学校建设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学校效能建设,而特色学校建设正是建立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效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一,特色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特色学校是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成功,能够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兄弟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本质就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学校独特性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

功能。

第二,特色学校的独特资源可以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它是经过特色学校长期自觉努力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特色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的需要,既关注孩子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也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第三,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发展艺体特色教育,使这个处于重庆最西端的农村普通中学一举成为在重庆市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市级重点中学。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农村中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

创特色不是名校、重点校的专利。任何学校只要努力都是可能做到的。农村中学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没有特色显然是难以为继的。通过创建特色教育项目,以点突破,点面结合,走“合格——规范——特色——品牌”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学是完全可以发展优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

(一)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

现代教育竞争是现代教育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教育竞争机制包括教育运行机制,教育激励机制,教育自身调节、约束机制等,不能把教育竞争都看着是消极的东西,积极的教育竞争是每个学校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助推器。一所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就必然是要走向教育的死胡同的。积极的教育竞争是学校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质教育的过程。教育竞争总是为学校创设了一个发展的积极环境,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二)创建特色学校是农村普通中学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办出特色。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是发展优质中学教育的需要,是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过去的荣昌安富中学,经过多次与其他更加薄弱中学的合并,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办学成果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和市内重点中学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同一个县的重点中学相比,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也有很大的距离,甚至于在办学成果上一度落后于县内其他几所普通高完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决策者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提出了“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超常规发展思路,挖掘传统优势项目,开展柔道、摔跤及陶艺等艺体特色项目建设,以学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作为突破口,既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推动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学校也“创重”成功,获得了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逐年好转。如今,学校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又发展了美术、舞蹈、跆拳道、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艺体项目,由点到面,使更多的学生能融入到学校的特色教育中,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宏毅”传统文化也在这些艺体项目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学校真正走上了内涵式的特色学校发展道路。

(三)创建特色学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统一、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学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缺乏办学自主权,出现了“千校一貌”的局面,学校特色、教师特长被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被桎梏。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生产线”出来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荣昌安富中学从1991年建立柔道、摔跤队伍以来,培养了两名世界冠军,4名全国冠军。多次在重庆市运动会,青少年柔道、摔跤比赛中获取冠军。从2000年到2007年,柔道、摔跤队有39名学生考取上海体院、武汉体院的本科专业,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获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农村中学特色建设的几个原则

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农村学校在发展中存在长久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对这些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找到薄弱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的道路。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

上有几个原则要遵守。

(一)可行性原则

纵观许多特色学校,往往都是从优势项目开始的。优势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优质性,能够逐渐向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继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因此,学校校长要通过分析研究,弄清哪些是自己的优势项目。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模式?是学校文化,还是学校课程?只有从优势项目入手,才可能较快地走上特色学校建设发展之路,并且由点到面,不断取

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继承性原则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重视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那些成就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是许多任校长有继承性地持续打造的结果。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往往创建不成特色学校。特色需要

固化,需要稳定。

在对学校办学历史的追溯与反思过程中,荣昌安富中学结合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找准了学校积累、发展和创新的起点——传统的柔道、摔跤项目,并且在这个项目上重塑了学校的“宏毅”传统精神,使其得到了发扬。即使是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学校也高举“宏毅”旗帜,在特色学校的建设道

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三)创新性原则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绝不是单靠项目、活动、形式、特点等来体现的,而是靠文化来支撑的,是一种长期的内在的深层校园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不论外在表现有多少种和多么的不同,最终结果是必然要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非常适宜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育人效益。这个历程往往时间很长,得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打造才有可能生成出来。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是不可复制的。正因为不可复制,它才是独特的、创新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因此,农村中学在这一轮城乡教育统筹改革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走发展学校特色的道路;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挖掘自身的传统,不断积累、深化,就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优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统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 2.《瞩目30年:重庆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彭智勇《今日教育》

2008年11月总第216期

3.《创新教学管理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尹霞等 《科学咨

询》2008年第14期

4.《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陶西平《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5.《主体自觉 教育求真》钟代文《今日教育》2008.9 6.《普通中学实施特色教育的研究》蔡晓燕http://jkgh.e21.edu.cn/e21web/content.php?acticle_id=1503

第三篇: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 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关系的基础上,探析了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政策建议。关键词:重庆,统筹城乡,农业信息化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年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信息化问题。1967年,日本一研究小组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俞立平等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意味着国民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进,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单玉丽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管理农业,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现代农业向知识农业转变的过程。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业主体提供市场和农技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及现代农业向知识农业转变和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动态过程。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和农业信息化的社会支撑条件供给与社会环境打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充分发挥科技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其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间信息化差距,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可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交换和互动平台,使城乡居民共享技术、市场信息和现代文明成果,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因此,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应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摆到首要位置。

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庆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

1.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城区。城乡居民家庭的“三电”(电话、电视和电脑)拥有量差距大。2005-2009年,重庆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之比由302∶1减少到40∶1,但二者绝对差距达71台。重庆农村网络规模小、互联程度低,不能满足农民的通信和信息咨询需求。目前,重庆城乡移动基站数量之比为1∶1,城市移动信号覆盖率达100%,部分山区农村却无移动信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区的0.13%,农民上网比例仅有0.2%。

2.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低于城区,信息服务联动性不强。重庆农村电信企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服务水平低;“农网广播”和“农信通”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调查显示,尽管重庆打造了乡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民科技书屋等平台,但信息服务联动性不强,服务效率差,村落信息服务盲区普遍存在。

3.农村电信业务种类相对较少,资费偏高。调研发现,重庆农村用户使用电信业务集中为语音、信息类业务,缺乏数据类业务以及增值电信业务;农村电信资费和上网费高于城市,且网速慢、信号差。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

1.农业信息入户率低,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据对重庆部分区县部分农户调查统计,由于信息通道阻塞,农民对信息知晓面不足10%,70%以上的农民几乎与“信息世界”隔绝。

2.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农村延伸不足、覆盖率较低。重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全市10148个行政村仅有7个村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建立农民科技书屋的行政村仅占全市的2%。

3.基础建设多元投入,但统筹性较差。据统计,2004年以来,重庆农业部门和组织系统分

别投入0.2亿元和0.67亿元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7981个。但是,由于受平台建设主体、利益分配等因素制约,仍不能在农村偏远地区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4.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据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测评,重庆市农村信息化总指数85.54,排全国(99.69)第17位,其中,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仅58.95,远低于全国水平(101.00),排第20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运行保障经费和农村信息服务没有及时跟进。

(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且农村信息技术人员缺乏

2006年末,全国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仅占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的0.59%,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比例更少。2009年,重庆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8.85万)仅占农村从业人员(950.95万人)的0.93%,比例小且流失严重。这些状况不利于重庆农村信息队伍建设和农村信息化绩效的提升。

(四)农业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研和信息化设施落后、人才短缺。重庆农业信息化的微电脑技术、遥测技术、农业设施自动化技术和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等发展水平较低,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重庆信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4%,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

(五)信息获取成本逐渐降低

惠普电脑的投产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扶持,农民购买电脑成本随之降低;大重庆电话网的建成,电话获取信息费用降低;电视、传单等多种信息获取手段综合应用,方便节约。

(六)ZF政策因素

长期的“二元分制”导致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投入增加,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ZF加大区县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和农技推广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这些举措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有力地推进了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重庆具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重庆将成为全球主要的IT制造基地。西部最大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成,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运营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M2M运营中心等落户重庆,重庆的网络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显著增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其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开发了所需人才和市场,有利于推进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

2.农业信息化可推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有序流动。借助农业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测定农村劳动力的供需数量,帮助重庆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同时,农村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和待遇状况也可汇集到相关涉农网站,从而构建起“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城乡之间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3.重庆农业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作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直辖市,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最终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物质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农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等组织与个人协力打造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基地为核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推进廉价、实用信息进村入户。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

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为涉农企业提供商业服务。二是推进城乡通信与信息服务统筹发展。将行政村通宽带与农村党员教育网站点建设有机衔接,把C网和无限宽带向农村延伸,实现行政村通宽带。开展网络扶贫工作。利用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向区县梯度转移趋势,推进呼叫中心向县乡转移,促进配套产业链的形成,提升统筹城乡能力,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降低农村电信资费标准。利用从通信企业征收1%-3%的普遍服务基金税建立的基金,补偿承担农村普遍服务的通信企业或农村用户直补。

2.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增加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灌溉、施肥、植保、栽培管理及品种改良等专家系统和家畜饲养管理、农产品加工储运专家系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打造一支稳定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具体对策包括: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组织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和完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聘请大学生“村官”为农村CIO,利用他们信息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引领、传导和带动农村信息化工作。

3.建立农业信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经济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沟通和信息自由快速传递。因此,打破信息垄断,整合农业、文化、广电、通信、商贸、科技、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建设资金,打捆投入,开发重庆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网,是推进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重庆市可按照“ZF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原则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召集人,以市农业局、市信息产业局为牵头单位,市级涉农部门、通信商为成员的农业信息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推进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同时,重庆应将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农村偏远山区,实现城乡信息化统筹发展。

4.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网络平台建设。重庆市涉农行政村70%实现互联网覆盖,有1000余个村、镇落户到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等网站。通过“一村一品”平台建设,吸引城市资本和客源下乡,可加快重庆农村特色产品以及餐饮、旅游等产业发展。当前,可让大学生村官担负起维护和创建“一村一品”平台任务。

5.进行制度创新,开创有益于重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参照美国首席信息官委员会(CIOC)组织框架,创立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与信息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和各区县农业与信息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重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其具体负责: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监督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导农业信息系统互联、兼容与业务协同;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互动机制建设等。同时,重庆市还应加强农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利用其信息化发展带动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出台农业信息建设补贴政策。重庆市ZF应出台文件,明确农村信息补贴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信息人才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补贴。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法规体系。推动区域性农业信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行为。推动国家立法机构尽快制定《农业信息公开法》,依法强化ZF农业工作的透明度,为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条件和制度环境。依法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的监管,制止信息垄断,打击各类信息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农业信息市场有序发展,顺利实现城乡农产品网络贸易。

参考文献:

1.俞立平等.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6(1)

2.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1)

3.孙芸等.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调研世界,2009(8)

4.王恒玉.美国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23)

第四篇: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发展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江西新余案例分析

2009年以来,江西省被确定为全国9个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该省的新余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城市。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供参考建议,笔者对新余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模式的实施效应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模式

在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开展之初,新余市就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动力,着力加快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施特色贷款新模式。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财政+农产”、“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农产”等模式,全力支持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据调查,2009年新余市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3家涉农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34.58亿元,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大力扶持;2010年1~6月份,该市3家涉农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11.68亿元。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贷款模式。针对新余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的基础性、公益性未来无项目经营直接收益的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多、资金需求大的特征,2009年,新余市农发行出台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贷款业务流程及其管理办法,着力解决政府财政部门投资建设,但因投资暂时未到位,需要信贷资金垫支而发放的贷款。2009年以来,新余市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3.5亿元;2010年1~6月份,投放各类涉农基础设施项目贷款6.5亿元。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上,实施普惠型金融服务模式。针对一些农民工在东部沿海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之后返乡创业贷款较难的现状,新余市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相继推出了“金穗惠农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新产品。这些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坚持普惠原则,利率上浮幅度较小,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主要障碍与解决办法

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实践看,一些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县域分支机构往往以常规业务要求来管理、考核创新业务,由于常规业务信贷审批权过于集中,并实行严格的新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利益挂钩,在强化约束机制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信贷人员重视风险规避,金融产品创新举步维艰。

从外因看,农村社会信用意识相对淡薄,司法执行效率低下,同时农村担保体系不健全,专业担保机构较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除需改革自身创新机制外,还有赖于农地金融法规的健全和政府财税政策的协力扶持。一是以完善法规为抓手,健全农地金融制度运行新机制。推动立法机关明确界定农村宅基地及其房产进行贷款抵押的法律效力,尽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农村房产、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排除阻力。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金融产品的供给新机制,使产品创新更有针对性,不断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效率。三是以财税扶持为杠杆,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新机制。比如,税务部门应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应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支农创新奖励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健全多种形式的担保基金,促使担保公司高效运作;发展农业保险,健全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创新背景

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新余市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动力,着力加快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篇:关于农村咸阳市城乡统筹建设

关于农村咸阳市城乡统筹建设

【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后,咸阳市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结合咸阳实际,揭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为各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农村改革问题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面临的必要问题,从世界范围上来看,大部分欧美国家早已完成了这一任务。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也已经面临这一严峻问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就是我国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

【单位】:袁正,唐晖雄,杨涌浩,张家豪,张静涛,曾翔宇

【时间】:2011.5.25

就中国具体国情来看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大的方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

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在注重发展市区城市经济、做好核心区城市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周边县城和建制镇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快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11个县城总体规划和95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工作。以11个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重点,上项目、争资金,全力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那么咸阳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咸阳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上。其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2009年咸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相差12198元,两者比例为3.9:1,虽然低于陕西省的4.1:1的比例,但却高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市农村人均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6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5%,涉及11个县市154个乡镇2094个村。

对咸阳这个欠发达的内陆城市来说,城乡既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能看得见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又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理念、对统筹城乡的认识、工作方法等看不见的地方与发达地方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有新的解决办法和对策,统筹城乡发展配套政策制度建设滞后。因此,咸阳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就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其一,在制度建立上,要构筑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让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民的真正财富,消除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障碍。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规划,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务工的援助制度。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和教育制度。建构起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和教育网络,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保障和教育待遇,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考虑到农民进城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应当建立适合农民进城的社保体系。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全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五是建立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

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应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

其二,在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上,要实现城乡融合。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和结构调整,有效解决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不强的矛盾。在以依靠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总思路下,增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让“绿色农业”打向国际市场,挤入国内超市,走进城镇居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用市场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县域发展机制,使民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激发起民营经济的巨大创造活力。

其三,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要力促城乡共同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农村公共财政缺位的现象。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省、市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对农村基层卫生投入,提高农村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农村文化设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资源环境保护等都要纳入统筹的范畴。

其四,在建设规划上,要做到城乡一体化。树立“全咸阳”的规划理念,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绝不能城乡规划分离;在规划中,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城乡公共设施发展的程度、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产业发展布局和规模,以及环境、交通、电力、教育、文化、卫生等的具体目标;编制城乡规划用地,建设用地、住宅用地、生态用地等要合理布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目标及全面建设小康的时间表等。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只有解决农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社会矛盾。是国家能集中精力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下载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视角下公共租赁房的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

    统筹城乡背景下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城镇体系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是一个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它......

    公共租赁房(一期)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宜城市龙头公共租赁房(一期)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年 月目 录1.编制依据 11.1相关文件及图纸 11.2现行......

    临潭县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5篇)

    临潭县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本县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进一步规范公共租赁......

    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乡村是绚烂的,是美丽的,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美丽乡......

    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投融资体制研究 一、城乡统筹及投融资体制建设研究概述 (一)统筹城乡发展概述 (二)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概述 二、国内外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一)......

    统筹城乡绿化建设优美环境(精选5篇)

    统筹城乡绿化建设优美环境2009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创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城市森林化、公路林荫化、河道景观化“三化......

    统筹城乡,加快中心镇建设

    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材料4篇浙江中心镇建设的原理及知识点 韦天老师提示:浙江省的中心镇建设,既是得到中央肯定的做法,又是做好城乡统筹,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