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时间:2019-05-14 11: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篇: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和国家管辖海域从事下列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动,适用本规定:

(一)勘探,港外采掘、爆破;

(二)构筑、设置、维修、拆除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架设桥梁、索道;

(四)铺设、检修、拆除水上水下电缆或者管道;

(五)设置系船浮筒、浮趸、缆桩等设施;

(六)航道建设、航道、码头前沿水域疏浚;

(七)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

(八)打捞沉船、沉物;

(九)在国家管辖海域内进行调查、测量、大型设施和移动式平台拖带、捕捞、过驳、养殖、科学试验等水上水下施工活动以及在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进行的其他

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十)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的气象观测、测量、地质调查,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条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群众、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具体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责负责本辖区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九)项的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明确的相应条件向活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应的材料。在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第六条 水上水下活动水域涉及两个以上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证的申请应当向其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

第七条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需要设置安全作业区的,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

无关船舶、设施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第八条 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对航道、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疏浚的,作业单位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第九条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名称、船名、时间、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

第十条 许可证的有效期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活动的期限及水域环境的特点确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的,申请人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15日前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由海事管理机构在原许可证上签注延期期限后方能继续从事相应活动。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

第十一条 许可证上注明的船舶在水上水下活动期间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到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在变更手续未办妥前,变更的船舶不得从事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许可证上注明的实施施工作业的单位、活动内容、水域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重新申请许可证。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向原发证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

(一)水上水下活动中止的;

(二)3个月以上不开工的;

(三)提前完工的;

(四)因许可事项变更而重新办理了新的许可证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十)项列明的活动的,应当在活动前将作业或者活动方案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在内河通航水域和沿海航道从事维护性疏浚、清障等影响通航的航道养护活动,或者确需限制通航的养护作业的,应提前向海事管理机构书面通报。

第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重大影响项目专家技术审查制度,对从事本规定第二条中可能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在许可之前组织专家对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

第十五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投标前明确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浮动设施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以及为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服务的船舶及其人员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体系,并与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第十六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本单位和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安全责任人。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制度,落实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各项要求。

第十七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八条 涉水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

第十九条 涉水工程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治船舶污染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保障施工作业及其周边水域交通安全。

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应当包含涉水工程对通航环境、水上交通秩序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在水上水下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作业内容、核定的水域范围和使用核准的船舶进行作业,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二)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

(三)使船舶、浮动设施保持在适于安全航行、停泊或者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四)实施施工作业或者活动的船舶、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在现场作业船舶或者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

(五)制定、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二十一条 水上水下活动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设置安全作业区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设置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者警戒船,切实落实通航安全防范措施。

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安全作业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当报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除水上水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碍航物,不得遗留任何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在碍航物未清除前,必须设置规定的标志,并将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位置和深度准确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在工程涉及通航安全的部分完工后或工程竣工后,将有关工程有关通航安全的技术参数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作业或活动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有关建设单位、主办单位和施工作业单位所属船舶、设施、人员水上通航安全作业条件和采取的通航保障措施和防治船舶污染措施落实情况。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一)因恶劣自然条件严重影响施工作业及通航安全的;

(二)施工作业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止作业:

(一)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的;

(二)未落实通航安全防范措施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者增加施工作业船舶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措施进行水上

水下活动的;

(五)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撤销其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注销其许可证,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水上水下活动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二)使用涂改或者非法受让的许可证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三)未按本规定报备水上水下活动的;

(四)擅自扩大安全作业区范围的。

第二十九条 未按本规定取得许可证,擅自构筑、设置的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设施,船舶不得进行靠泊作业。影响通航环境的,应当责令构筑、设置者限期搬迁或拆除,搬迁或拆除的有关费用由构筑、设置者承担。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

单位未对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采取消除、设置标志、显示信号等措施的,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在军港、渔港内从事相关水上水下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10月8日原交通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1999年第4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保护水域环境和通航资源,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和国家管辖的一切海域从事下列涉及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动的,适用本规定:

(一)勘探、采掘、爆破;

(二)构筑、设臵、维修、拆除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架设桥梁、索道;

(四)铺设、检修、拆除水上水下电缆或者管道;

(五)设臵系船浮筒、浮趸、缆桩等设施;

(六)航道建设,航道、码头前沿水域疏浚;

(七)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

(八)在国家管辖海域进行的调查、开采、测量、疏浚、救助、打捞、拖带、捕捞、养殖、装卸、科学试验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

(九)在国家海域内的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航路内进行其他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十)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的气象观测、测量、地质调查,航道日常养护、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具体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水上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的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

第六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要建立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有关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履行涉水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水上交通安全有关职责。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本单位和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安全责任人。

第七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八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投标前对参与运输、施工作业的船舶、设施明确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和为施工作业或活动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并与其签订安全协议。施工单位应落实国家安全作业和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方案,完善安全生产条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定水上应急预案,保障涉水工程的水域通航安全。

从事施工、作业或活动的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应当处于适航状态或适于所从事活动的技术状态,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书、文书。

第九条 水上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加强对所有参加水上活动单位、船舶或浮动设施及人员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水上活动的安全。

第十条 涉水工程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涉水工程试用期运行和竣工后的水上交通安全。

第三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许可和备案

第十一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立项的涉水工程,建成后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立项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编制通航安全预评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依据中国海事局确定的职责分工组织对通航安全预评估报告的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涉水工程的预可、工可、初设阶段研究时,应充分听取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

水上水下活动在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一)至

(九)项的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对工程总负责的施工作业者,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明确的相应条件向活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活动申请并报送相应的材料。在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需要设臵安全作业区、警戒区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可以在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许可证》时一并提出,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

第十四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十)项列明的活动的,应当提前十四天将作业或者活动方案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后,应当及时审查,提出通航安全管理措施和有关安全要求,于有关活动开始前书面通知报备者。

第十五条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船舶、时间、地点或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

《许可证》的有效期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活动的期限及水域环境的特点确定,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第十六条 《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的,申请人应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由海事管理机构在原证上签注延期期限后方能继续从事相应活动。

本条前款规定的延期,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个月。第十七条 对于施工作业期超过二年的施工作业者,申请人应于《许可证》有效期期满之日前到海事管理机构重新办理许可手续。

第十八条 对于活动期间《许可证》上注明的船舶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及时到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在变更手续未办妥前,变更的船舶不得从事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取得《许可证》后,作业项目、地点、范围或实施施工作业的单位等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重新申请《许可证》,原《许可证》应当交原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注销。

第十九条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按规定需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

遇有紧急情况,需对航道进行修复或者对航道、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疏浚的,作业单位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第二十一条 水上水下活动水域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证的申请应向其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证》的申请者应当及时向原发证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

(一)涉水工程及其设施中止的;(二)三个月及以上不开工的;

(三)在建涉水工程因自然灾害造成毁灭的或水位抬升等被淹没而失去使用功能的;

(四)提前完工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批准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

在水上水下活动进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作业性质、用途和核定的水域范围进行作业,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二)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

(三)保持船舶、浮动设施适于从事相关活动。

(四)实施施工作业或者活动的船舶、设施须按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在现场作业船舶或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

(五)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对施工水域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抢险救助。

(六)制定、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它有害物质;

(七)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有超载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水上水下活动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设臵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设臵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警戒船,切实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做好施工与通航及其它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协调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与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无关的船舶、设施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警戒区。

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警戒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

第二十六条 水上水下活动结束后,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不得遗留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通航安全报告。

存在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的,在未妥善处理前,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通航安全报告中将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位臵和深度准确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

通航安全报告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实或者未妥善处理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暂停或者限制涉水工程投入使用。

第二十七条 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各项要求,并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以及活动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安全和防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作业或活动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有关建设单位和施工作业单位所属船舶、设施、人员水上通航安全作业条件和采取的通航保障措施落实情况。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

第二十九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一)因恶劣自然条件严重影响安全的;

(二)施工作业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 

(三)其他严重影响施工作业安全或通航安全的情形。

第三十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单位水上交通安全诚信制度和奖惩机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列入黑名单,并公告:

(一)施工过程中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水域污染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并违法施工的;

(三)不服从管理,未按规定落实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存在重大通航安全隐患,拒不改正,强行施工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撤销其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注销其《许可证》,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涂改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收缴有关许可文件和证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施工作业许可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施工作业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应申请《许可证》而未取得,擅自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二)《许可证》失效后仍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三)未按《许可证》要求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增加施工作业船舶的;

(五)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六)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七)未按本规定报备水上水下活动的。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停止作业直至撤销其行政许可等措施:

(一)建设单位或业主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二)不再满足法定的安全条件;

(三)未落实通航安全评估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停止作业。

(一)未按有关规定申请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即行施工作业的;

(二)施工作业与航行警告、航行通告中公告的内容不符的;

第三十六条 未按本规定取得《许可证》,擅自构筑、设臵水上水下建筑物或设施的,禁止任何船舶进行靠泊作业。严重影响通航环境的,应责令构筑、设臵者限期搬迁或拆除,搬迁或拆除有关费用由构筑、设臵者自行承担。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水上水下活动结束后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通航安全报告或者通航安全报告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实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未妥善处理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采取组织强制清除、强制设臵标志等措施,有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承担。

第三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按法定的条件进行海事行政许可或不依法履行职责进行监督检查,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的,由其所在机构或上级机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许可证》格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统一规定。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1994]4号 1999年10月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船舶、排筏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安全,保护水域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和内河水域进行下列涉及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以下简称施工作业),适用本规定:(一)设置、拆除水上水下设施;(二)修建码头、船坞、船台、闸坝,构筑各类堤岸或人工岛;(三)架设桥梁、索道,构筑水下隧道;(四)打捞沉船、沉物;(五)铺设、撤除、检修水上水下电缆或管道;(六)设置用于捕捞、养殖的固定网具设施;(七)设置系船浮筒、浮趸、竹水排筏系缆桩以及类似的设施;(八)进行影响水上安全的海洋及气象观测、水文测量、地质调查、科学研究等活动;(九)清除水面垃圾;(十)扫海、疏浚、爆破、打桩、拔桩、填埋、挖砂、淘金、采石、抛泥砂石;(十一)救助遇难船舶,或紧急清除水面污染物、水下污染源;(十二)其他影响通航水域交通安全或对通航环境产生影响的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以下简称港监局)主管全国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级港务(港航)监督机构(以下简称港监)具体负责其管辖水域内的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格和申请

第四条 建设者或施工者(以下统称施工作业者)从事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施工作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施工作业所在地的港监提出施工作业通航安全审核申请(以下简称申请),接受港监的审核。涉及多类型、多科目施工作业的建设工程或涉及多个施工作业者的工程,可由对工程总负责的施工作业者统一向港监提出书面申请,也可由具体从事某一类型和某一科目的施工作业者涉及本类型和本科目的施工作业分别向港监提出书面申请。

第五条 申请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一)至(五)项施工作业的施工作业者应于拟开始次日20天前向港监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六)至第(十)、第(十二)项施工作业的施工作业者应于拟开始施工作业次日15天前向港监提出书面申请。除第二条第(十一)项规定外,从事涉及本规定第二条中其他各项的突击性或临时、零星施工作业,其书面申请可与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申请一并提出。

第六条 从事项规则第二条第(十一)项施工作业的施工作业者,应于开始施工作业之时24小时以内向港监提出口头申请。按本条规定进行口头申请的,应在口头申请中将下列有关情况报告港监:(一)遇险船舶、设施的情况;(二)水域污染和清除的情况;(三)施工作业船舶名称和施工作业方式;(四)施工作业的地点和起止时间。第七条 施工作业者提出书面申请时,就填写《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审核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见附件一),并提供以下有关资料:(一)有关主管部门对该项目批准的文件;(二)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施工作业图纸;(三)安全及防污染措施计划书;(四)与施工作业有关的合作或协议书;(五)施工作业者的资质认证文书;(六)施工作业船舶的船舶证书和船员适任证书;(七)施工作业者是法人的,还应提供其法人资格证明文书或法人委托语文书;(八)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八条 涉及构筑水上水下固定、永久性建筑物的施工作业项目,其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评审活动应有港监部门参加。施工作业项目经港监部门审查,符合通航安全要求后,施工作业者方可按本规定第五条规定办理书面申请手续。在长江、珠江、黑龙江干线及沿海水域、进出港航道、习惯航线上进行架设、构筑桥梁、索道、隧道等大型固定性、永久性设施;在港外建立过驳、装卸站点;扩展港区范围,建立新港区、建设新锚地;设定永久性禁航区等相关施工作业,事前须报港监局参加,经审核符合通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评审活动应有港监局参加,经审核符合通航安全要求或未符合通航安全要求的情况得到改正后,方可办理施工作业书面申请手续。

第九条 施工作业水域涉及两个和两上以上港监时,施工作业者的申请应向其共同的一上级港监机关提出,或向港监局指定的港监提出。

第三章 许可证

第十条 港监自收到本规定第五条第一、二款所述的书面申请后,应自收到书面申请次日起至申请的拟开始施工作业次日7日前,作出施工作业是否符合通航安全的决定。符合的,应在上述期限内核发《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见附件二);不符合的,应在上述期限内通知施工作业申请者做相应修改。港监自收到本规定第五条第三款所述的书面申请后,应审核其是否符合通航安全的要求。符合的,在核发《许可证》的同时准予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相关手续。为符合通航安全要求的,应要求施工作业申请者做相应修改。适用本规定第六条的施工作业,可免办《许可证》。施工作业成后,施工作业者应于24小时内将施工作业完成情况报告当地港监。

第十一条 《许可证》的有效期由港监根据施工作业期限及水域环境的特点确定。《许可证》的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一)期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时,持证人可于《许可证》有效期期满之日7日前到港监办理延期使用手续,由港监在原证上签注延期期限并加盖《施工作业审核专用章》(以下简称《专用章》(见附件三)后方能继续使用;(二)港监准于办理延期使用手续的次数和延期天数由港监根据施工作业的实际确定;(三)对于施工作业期超过两年的施工作业者,其《许可证》每满一年应接受港监审核一次,施工作业状况符合港监通航安全和防污染要求的,由港监在原证上签注审核日期加盖《专用章》后方能继续使用。

第十二条 施工作业者取得《许可证》后,如作业项目、地点、范围或实施施工作业的单位等发生变更,原申请者须重新申请,领取新的《许可证》,原《许可证》交发证机关注销。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施工作业水域的通航安全由受理该施工作业申请并核发《许可证》的港监实施监督管理。第十四条 未按照本规定取得有效《许可证》的,或未获得港监许可的,不得擅自施工作业。第十五条 施工作业者应按港监确定的安全要求和防污染措施进行作业,并接受港监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专门从事水文测量、航道建设和沿海航道养护的施工作业者,应按季将测量、建设、养护工程以及施工船舶的安排计划,书面报送港监备案。内河航道养护的施工作业,由航道管理部门根据航道维护计划和航道变化情况组织实施,并采取相关安全措施,不适用本规定有关申请和许可证等制度。

第十七条 实施施工作业的船舶、排筏、设施须按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施工作业者在施工作业期间应按港监确定的安全要求,设置必须的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设置有关标志或配备警戒船。在现场作业船舶或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施工笔业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施工作业者设置警示标志或配备警戒船进行现场巡逻的费用由施工作业者承担。

第十八条 施工作业者进行施工作业前,应按有关规定向港监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第十九条 施工作业者有责任清除其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第二十条 严禁施工作业者随意倾倒废弃物。

第二十一条 划定与施工作业相关的安全作业区必须报经港监局或当地港监核准、公告;与施工作业无关的船舶、排筏、设施不得进入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施工作业者不得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的范围。第二十二条 施工作业结束后,除第二条(第十一)项施工作业外,施工作业者应及时向港监理提交涉及通航安全的竣工报告。工程中有关涉及通航安全的部分经统一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责令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船舶、排筏和施工作业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一)应书面申请《许可证》而未取得,擅自进行施工作业的;(二)所持《许可证》已失效,仍然进行施工作业的;(三)未按《许可证》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的;(四)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施工作业的;(五)未按有关规定申请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即行施工作业的;(六)施工作业与航行警告、航行通告中公告的内容不符的;(七)未按本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报备季度作业计划的;(八)施工作炎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九)施工作业水域附近发生或将发生重大事件,港监认为有必要暂停施工作业的。

第二十四条 未按本规定取得《许可证》,擅自构筑、设置水上水下建筑物或设施的,除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罚外,责令构筑、设置者限期搬迁或拆除。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不清除遗留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的,可责令其限期清除;在限定的期限内不清除的,港监可强制清除,有关费用由施工作业者承担。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处以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未申请验收即擅自投入使用的,责令其按规定申请验收,并可对其处以1000元至30000元人民币的罚款。工程存在着危害通航安全的缺赔,限期改正而不加以纠正,擅自投入使用的,港监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许可证》由港监局统一制作。《申请书》、《专用章》由港监局统一制式。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已于2010年12月30日经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李盛霖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消除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适用本规定。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其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也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应急处置”是指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时,为控制、减轻、消除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而采取的响应行动;“应急防备”是指为应急处置的有效开展而预先采取的相关准备工作。

第三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实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具体实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共担的原则。

第二章 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预案

第五条 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沿海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

沿海市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沿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

编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对污染风险和应急防备需求进行评估,合理规划应急力量建设布局。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协助、配合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相应的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防备和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船舶污染应急专用设施、设备和器材储备库。

第七条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会同海洋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机制,加强对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的单位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八条 交通运输部应当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项应急预案。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项应急预案,制定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

沿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所在地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制定市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的演练。

第九条 中国籍船舶所有人、经营人、管理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制定或者修订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船舶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根据演练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按照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评估结果和修订情况如实记录。

第十条 中国籍船舶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型式和使用性能检验,其生产、供应单位应当将其所生产、销售的设施、设备和器材的种类及其检验证书向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船舶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和器材及其生产单位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专项验收

第十一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制定有关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必须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确保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

前款所称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是指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有关作业活动单位所配备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应当能够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或者修造、打捞、拆解活动所必须的污染监视、监测能力,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能力以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第十二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申请专项验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经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管理制度;

(二)已经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配备了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设备和器材,并完成主要防治船舶污染设备和器材的调试工作;

(三)提供配备的防治船舶污染设备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要求并能够正常运行的说明材料;

(四)已经完成专项验收申请报告,有关资料齐全。

第十三条 申请专项验收的单位应当向当地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提出专项验收申请,并提交证明符合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负责专项验收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在专项验收工作过程中征求港口、环保、设计等单位的意见。

专项验收应当对防治船舶污染设备和器材的配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其是否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做出评价。

第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专项验收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并做出是否通过专项验收的决定;20日内不能完成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专项验收的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船舶修造、打捞、拆解单位。

专项验收不合格的,其申请单位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限期整改,并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提出专项验收申请。

第十六条 通过专项验收的单位发生以下情况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重新申请专项验收:

(一)港口、码头、装卸站等工程建设项目发生改建、扩建重大变化的;

(二)船舶修造、打捞、拆解单位从事的作业活动发生重大改变的。

第四章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

第十七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是指按照本规定取得相应资质并与船舶签订污染清除协议,为船舶提供污染事故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服务的单位。

根据服务区域和污染清除能力的不同,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能力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四级,其中:

(一)一级单位能够在我国管辖海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和其它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泄漏污染事故应急服务;

(二)二级单位能够在距岸20海里以内的我国管辖海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和其它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泄漏污染事故应急服务;

(三)三级单位能够在港区水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应急服务;

(四)四级单位能够在港区水域内的一个作业区、独立码头附近水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应急服务。

第十八条 从事船舶污染清除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一)应急清污能力符合《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急清污能力要求》(附件)的规定;

(二)制定的污染清除作业方案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三)污染物处理方案符合国家有关防治污染规定。

第十九条 申请取得船舶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应当向当地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证明符合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申请材料。

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单位是否具备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的条件进行现场核验。

对申请等级为二级、三级、四级的单位,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将能力等级为二级的单位,向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对申请等级为一级的单位,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现场核验报告报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对予以批准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发给《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应当载明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地址、能力等级、服务区域、有效期限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在资质证书载明的能力等级和服务区域内提供服务。

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取得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名称、等级和服务区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记载事项发生变更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向原发证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变更能力等级和服务区域的,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在《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之日30日以前,向原发证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延续手续。相关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关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办理《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注销手续:

(一)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自行申请注销的;

(二)法人依法终止的;

(三)《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被依法撤销或者吊销的。

第二十四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下列情况向发证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一)上一参与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二)船舶污染清除设施、设备、器材和应急人员情况;

(三)上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签订和履行情况;

(四)船舶污染应急演习情况。

第五章 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签订

第二十五条 载运散装油类货物的船舶,其经营人应当在船舶进港前或者港外装卸、过驳作业前,按照以下要求与相应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一)600总吨以下仅在港区水域航行或作业的船舶,应当与四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二)600总吨以上2000总吨以下仅在港区水域航行或作业的船舶,应当与三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三)2000总吨以上仅在港区水域航行或作业的船舶以及所有进出港口和从事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当与二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第二十六条 载运油类之外的其他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其经营人应当在船舶进港前或者港外装卸、过驳作业前,按照以下要求与相应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一)进出港口的船舶以及在距岸20海里之内的我国管辖水域从事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当与二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二)在距岸20海里以外的我国管辖水域从事过驳作业的载运其他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与一级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第二十七条 1万总吨以上的载运非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其经营人应当在船舶进港前或者港外装卸、过驳作业前,按照以下要求与相应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一)进出港口的2万总吨以下的船舶应当与四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二)进出港口的2万总吨以上3万总吨以下的船舶应当与三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三)进出港口的3万总吨以上的船舶以及在我国管辖水域从事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当与二级以上等级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第二十八条 与一级、二级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污染清除协议的船舶划分标准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

第二十九条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并公布船舶污染清除协议样本,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船舶和污染清除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协议样本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

第三十条 船舶应当将所签订的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留船备查,并在办理船舶进出港口手续或者作业申请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出示。

船舶发现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存在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或者未履行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应当向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所在地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六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一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通知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并根据应急预案采取污染控制和清除措施。

船舶在终止清污行动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后方可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十二条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接到船舶污染事故通知后,应当根据船舶污染清除协议及时开展污染控制和清除作业,并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污染控制和清除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三十三条 接到船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报告后,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加强监测、监视。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立即组织对船舶污染事故的等级进行评估,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报告和通报。

第三十四条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根据船舶污染事故的等级和特点,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和指挥下,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十五条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或者船舶沉没,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有关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可以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船舶、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有关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应当处于良好可用状态,有关物资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

被征用的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使用完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当及时返还。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海事管理机构可以组织并采取海上交通管制、清除、打捞、拖航、引航、护航、过驳、水下抽油、爆破等必要措施。采取上述措施的相关费用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承担。

需要承担前款规定费用的船舶,应当在开航前缴清有关费用或者提供相应的财务担保。

本条规定的财务担保应由境内银行或者境内保险机构出具。

第三十七条 船舶发生事故有沉没危险时,船员离船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防止溢油措施,尽可能关闭所有货舱(柜)、油舱(柜)管系的阀门,堵塞货舱(柜)、油舱(柜)通气孔。

船舶沉没的,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及装载位置等情况,委托具有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采取污染监视和控制措施,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抽出、打捞等措施。

第三十八条 船舶应当在污染事故清除作业结束后,对污染清除行动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送当地直属海事管理机构,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概况和应急处置情况;

(二)设施、设备、器材以及人员的使用情况;

(三)回收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置情况;

(四)污染损害情况;

(五)船舶污染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情况。

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在污染事故清除作业结束后,组织对污染清除作业的总体效果和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要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防治船舶污染应急防备和处置的监督检查制度,对船舶以及有关作业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能力以及污染清除作业实施监督检查,并对监督检查情况予以记录。

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拒绝、妨碍或者阻挠。

第四十条 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单位和个人存在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或者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未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或者应急预案未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未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和有关作业单位未配备防污设施、设备、器材的,或者配备的防污设施、设备、器材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未按照规定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

(二)未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擅自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并从事污染清除作业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沉没后,其所有人、经营人未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及装载位置等情况的;

(二)船舶沉没后,其所有人、经营人未及时采取措施清除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迟报、漏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3个月至6个月的处罚。瞒报、谎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未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适任证件1个月至3个月的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以内”包括本数,“以下”、“以外”不包括本数。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工作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程序 目的

为规范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职责分工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交通部批准或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国务院及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跨国、跨省以及特大型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

2.2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管辖的建设项目以及辖区内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评估项目的水工许可;审批跨直属局辖区和涉及敏感水域的水上水下活动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2.3 其他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内水上水下活动的现场监管;负责除2.1、2.2以外的,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及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负责所有《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和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的受理工作,及时按工作程序处理;负责除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以外的所有水上水下活动的审批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或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权限由各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确定)

水上水下活动前期工作 3.1 各级海事机构应加强与同级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水上水下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2 3.2.1 3.2.1.1 3.2.1.2 3.2.2 3.2.2 3.2.3 活动前期有关工作,提出海事管理意见,并加强跟踪落实。

参与海事意见要争取提前介入,避免意见难以落实或无法落实的情况发生。

负责参与意见的部门事前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上级部门参与意见前要征求下级单位的意见,参与意见后要及时将参与意见的情况及时通报下级单位和相关部门,以便在跟踪落实时协调与配合。

参与海事管理意见要尽可能采取书面形式,对征求海事部门意见的,应明确表达意见,对须征得海事部门同意的,应明确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

被指派参加相关会议的人员应在会后及时提交书面会议情况报告,说明参与意见的情况,并及时反馈水上水下活动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要及时用书面补充意见或确认意见。

参与海事管理的意见要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以便于跟踪落实。

参与意见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及时跟踪了解海事意见的落实情况,并要明确跟踪落实意见的部门。上级海事机构参与意见需要下级跟踪落实的要及时指示下级海事机构跟踪落实情况。同一项目的后续环节要注意先前意见的落实情况,要在项目审查、审核审批、竣工验收和口岸开放等环节落实海事管理意见。

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应进行通航安全评估。应进行通航安全影响论证的情形: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立项的对通航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涉水工程,在工程立项前应当申请海事管理机构组织通航安全影响论证;

在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海事主管部门提出,同时提交以以下材料:申请文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有关部门关于该涉水工程或活动的意见(必要时)。

当地海事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或要求修改。

对符合要求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按照职责分工,在审核权限内或由上级指定审核的,按要求及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评审。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由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规定组织评审或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3.2.4 当地海事局对修改完善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对《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

3.5 根据上级的指定审核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在完成审核后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及修改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报备上级海事管理机构。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 4.1 水上水下活动审批应遵循受理、审核、审批三分离原则,按照《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第一部分)通航管理类有关要求进行。

4.2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分支海事局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对于涉及敏感水域活动的许可申请直接向有审批权限的海事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政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及时将受理的申请及有关材料移交审批部门。

4.3 分支海事局按照审批权限,或根据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的指定或核准意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

对不在本局审批权限内的水工项目,应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报上级核准。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施工单位申请情况、初步审核意见,并附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4.4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审批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核准或指定相关分支局审批。

4.5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名称、船名、时间、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4.6 从事按规定需要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活动,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

4.7 审批部门应将审批的水工作业项目情况及时通知现场监管部门,内容包括:《许可证》复印件、航行通告、审批意见、监管要求等。

现场监管

在水上水下活动作业期间,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作业船舶、船员的现场检查工作。

5.1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海事主管机关应定期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文件和记录等方式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原则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5.1.1 对建设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2)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3)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

5.1.2 对施工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

(2)水上交通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施工安全保障方案、施工作业安全及防污染措施的建立、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4)与作业船舶、设施安全协议的签订情况;(5)对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情况;(6)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7)应急演练的组织开展情况;

(8)与施工作业有关的重要气象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的传达情况。

5.1.3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责任未落实、安全管理混乱等影响施工安全的重大隐患,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待隐患整改通过检查后再准予继续施工。

5.1.4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安全管理未有效实施、未落实通航安全评估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者增加施工作业船舶、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 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等影响施工安全的一般隐患,应限定时间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若在限定期限内未完成整改,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

5.1.4 若施工作业期间发生一般等级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或险情,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5.2信息通报 5.2.1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定期组织召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分包单位以及船公司等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了解涉水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工程通航安全情况及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通航安全工作要求。

联席会议应根据涉水工程的工期适时召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并形成会议记录。

5.2.2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与涉水工程施工单位之间建立通信机制,明确联系方式和联络人,确保重要海上风险预警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等能够迅速通知到施工单位,并由施工单位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施工船舶;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海事部门。

5.2.2 对在港池、航道等通航环境复杂水域施工的涉水工程,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建立通航安全协调会制度。在作业前,召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引航部门、相关港航企业召开通航安全审查协调会,对施工方案、安全与防污染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明确船舶间避让措施和联系渠道等,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港航企业的安全责任,协调各单位共同做好施工期间的安全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5.3作业船舶、船员现场检查 5.3.1 原则上在核发许可证之前进行船舶准入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拟参加作业船舶存在较多缺陷应对该轮实施安全检查。完成船舶准入检查后,应将检查结果书面通知作业审批部门,明确是否同意被检查船舶参与水上水下活动。

5.3.2 对于无法实施准入检查的船舶,应根据申请方提交的相关材料作出水工许可决定,待船舶到达作业港口或水域时再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及时通报作业审批部门撤销及作业许可。

5.3.3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做好施工作业动态监管,强化施工作业水域的现场检查和海上巡查,原则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每月对所有施工船舶完 成一次检查。

5.3.4 对于下列施工船舶应加大检查的力度,原则上每次必查:

(1)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的船舶;(2)被连续滞留2次的船舶;

(3)出现配员不足、超载、不按规定报告等违法行为的船舶。

5.3.5 对于连续半年未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未被滞留;未发生违法行为的船舶可减少检查次数。

5.3.6 现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检查的时间、地点、方式、检查的对象、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

竣工验收 5.1 对于新建码头、航道等引起通航条件和通航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应组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5.2 建设单位申请海事主管机进行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时应递交以下材料:(1)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申请和竣工报告;(2)通航安全评估审查意见;(3)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4)施工图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的图纸;(5)导助航标志设置情况及效能验收意见;(6)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扫测图等图纸资料;(7)海事主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5.3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可邀请航海、引航、航标、设计、港口及航道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

5.4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应根据通航安全评估及初步设计的要求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程建设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港池、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回旋水域、连接水域及航道的三维尺度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

(3)安全保障设施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4)导助航设施是否经过专题论证并通过验收;(5)水深扫测图等图纸资料是否满足要求;(6)查看现场是否存在碍航物。5.5 未通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的工程,海事主管机关应不同意该工程进行试运营或通过竣工验收。

档案管理 7.1

7.2

7.3 7.4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4.10 7.4.11 7.4.12 7.5 7.5.1 7.5.2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职责负责权限范围内水上水活动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书、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的立卷归档工作。

水工作业档案应按照一案一档的原则进行归档。包含多个独立水工项目的综合性水工作业项目应归为一档。如卷内文件数量较多可分订数卷。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分类清楚、保持联系、题名确切、易于查找,卷内排列系统条理,不得残缺不全。

根据水工作业性质的不同,应于水工作业竣工或水工作业项目验收后二个月内完成立卷工作。

根据不同的作业项目,以下材料的原件或其影印件应归入档案管理: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批复及作业申请书; 证明施工作业项目被批准的有关文件、材料; 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安全责任制及应急方案;

有关打捞、拆解等作业方案,沉船、沉物所有人对打捞方案的意见; 与水上水下活动有关的技术资料、海图和图纸; 有关合同或协议书(须含安全保障条款);

施工单位的资格证书、经营许可证、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作业船舶证书、船员适任证书;

有关审核会议、审查活动的会议材料、会议纪要、报告书、往来函件等; 施工作业现场监管总结材料; 航行通(警)告申请及底稿;

通航安全验收证明文件、竣工报告和扫测图纸。

根据水工作业项目性质的不同,水工作业档案的保存期限分为永久、长期(16至50年)和短期(15年)三种:

港口建设类、水下管道铺设等永久性建设项目水工作业管理活动或对海事监管工作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永久保管;

港口疏浚类等较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相当长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长期保管; 7.5.3 港口维护疏浚、扫测等一般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较短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短期保管。水工作业档案原则上供海事执法部门在海事管理活动中使用。本单位工作人员查阅水工作业档案,应填写档案查阅登记薄,经档案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借阅。

有关机构或利害方进行法律允许的查询时,须凭单位证明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对一般性水工作业档案,经水工作业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对存在利害关系的水工作业档案,还须经本单位法规部门批准,必要时需报请局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水工作业档案一律不得借出档案部门。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

9.1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及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应持有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9.2 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分为通航安全审核员、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两级。

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通航安全审核员由部直属海事局、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具体培训、考试、发证规定另行制定。

下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