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宅小区停车位问题研究
【摘要】: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问题,是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车位之争”在房地产开发商、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愈演愈烈,由于现行法律规范的缺失和不甚明确,导致了各地法院的判决也是五花八门。随着住房商品化的进一步深入和有车一族的不断涌现,“车位之争”,必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矛盾对立,住宅小区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属是各种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住宅小区停车位所有权归属不明,将令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合法利益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地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所以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此问题加以明确规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要的。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目前的学说和借鉴国外一些理论和实践,根据小区停车位的不同形式,对其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物业管理、所有权归属、合同约定、成本分摊
小区停车位的所有权,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所有权为停车位的初始所有权,这类所有权为开发商所有;第二类为后继所有权,指在开发商将全部房屋出售给业主后,停车位的所有权问题。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所有权,不能相互混淆。在现实生活中,就第一类所有权并无争议,有争议的为第二类所有权的归属,所以后者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在分析小区停车位(库)归属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引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根据使用功能,将一栋建筑物在结构上区分为由各个所有人独自使用的专有部分和由多个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共有部分时,每一所有人所享有的对其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对其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的结合。”(参见王利明著《论物权法中的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建筑物所有权是由专有权和共有权两方面构成的,其权利的客体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王译鉴著:《民法物一权》(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专有部分主要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而分割出来的具有独立建筑构造和独立使用功能的部分。共有部分则指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和附属设施等不具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部分。《物权法》第76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道路以及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市政建设的除外。会所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除建设单位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外,属于业主共有。”其中虽然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其中关于物业管理用房、会所、车库、绿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规定“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除了开发商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的以外,属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共有”。特别是目前争议较多的小区车位车库所有权归属问题,《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租,出售或者附赠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则归业主共有”。《物权法》虽以做出相关规定,但是此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复杂,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归属规则在实务适用中的难点。
从我国目前的现有小区情况大体来看,其停车位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形式:在小区内建造的专门的停车设施,其相互间由墙壁隔开,四周范围明确,具有独立的入口,己成为与住房相区别的、独立的特定物。其权属可以登记,业主只有购买或者承租该停车位后,方可拥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如果没有特别约定,其所有权归修建停车设施的开发商所有。对这类停车位,我们称其为库,开发商对这类停车位的销售,通常采用捆绑式销售或者分别销售的方式进行,即将特定车位与特定住宅单元相联系,一体出售给业主或者开发商将住宅单元和地下车位作为各自独立的买卖标的物分别销售。两种销售方式的不同在于:捆绑销售中将停车位作为特定单元的附属物进行销售,而在分别销售中则车位作为独立的标的物来出售。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这种类型的停车位,是由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小区的业主所有。
第二种形式:是在小区的空地上由小区的物业公司划出专门的停车位。这类停车位开发商并不进行专门的销售,多采取分摊销售的办法。因开发商对其投入极其有限,且已将其计入公摊面积进行销售,故在开发商将房屋售出后,因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已归全体业主所有,故其土地使用权上的停车位归全体业主享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由停车者向物业公司交纳使用费,而物业公司将该使用费作为物业管理费的一部分,为全体业主的利益而使用。
第三种形式:在小区的每幢楼房下的第一层或地下一层修建的停车位。对于这种情形,开发商采取的销售方式有三种情形:分摊销售、捆绑销售或者分别销售方
式。分摊销售是指开发商在不能对每一单元提供一个位的情况下,将车位销售给全体业主,每一业主按其住宅专有部分的建筑面积分摊车位的购买费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判断分摊的方法:一种是合同注明方法,即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注明小区车库属于公摊范围为分摊销售,否则为分别销售;另一种是成本计算方法,即小区车库成本计算到房屋价格中为分摊销售,只有明确表明房屋价格中不包括小区车库成本作为分别销售。在分摊销售的方式中,多以业主是否分摊了建筑的成本进行判断,如果由全体业主分摊了此项费用,则停车位归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否则归开发商所有。相对而言,捆绑销售或者分别销售方式,其所有权的归属比较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很难查明开发商是否将建筑成本分摊销售,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小区的停车位不能满足小区所有业主需求的情况下,有些开发商将这种类型的停车位销售给业主以外的人,从而引发纠纷。现行的《北京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和《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中对此问题有相应条款说明。文件规定双方对停车费用要事先进行约定,购房人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便具有了决定是否购买或租用车位,并就停车位的价格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在合同中约定。
车库、车位利益的纠纷关键是明晰车位、车库所有权问题。所有权确定了,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都随之解决。由于建国后我国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伪法统”,一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和“民法典”,我国至今又还未颁布自己的民法典,加之中国传统社会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确定和权利边界经常处于不确定状态,不利于对财产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对于住宅小区停车位(库)的所有权归属认识有几种通说:
(一)合同约定说
此种观点认为,对车库的归属应当通过约定来确定。这种观点的本质意义是合同双方当事人是以平等的身份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自行协商车库的归属。《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出租或者附赠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归全体业主共有”。从物权法的规定上来看,现在我们国家对于车位车库所有权的归属也是遵从于此通说来认定的。但是在当前卖方市场条件下,房地产商极有可能仗着自己的强势地位制定霸王条款,并且他们在合同中主动要求同业主进行协商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这样将对广大业主极为不利且这也不符合本观点的本意。只有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发展逐渐变为买方市场的时候,此种观点才有可能实现。
(二)成本分摊说
此种观点认为,当房地产开发商将车库的建造成本分摊到业主购房款中,车库所有权即为业主共有,否则归开发商所有。目前房地产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开发商是否将车库的建造成本分摊到住宅销售价格中去,也只有开发商清楚,业主几乎不可能去核定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也没有权力去核清开发商成本。因为成本是属于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因此据此来确定车库的所有权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国家所有说
此种观点认为,地下车库属于地下人防工程,根据《人民防空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推定为国家所有(参见 王利明著《论物权法中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居住小区内人防工程使用管理的补充通知》第2条指出:“人防国有资产是国防资产的组成部分,未开发使用的不交纳物业管理费。开发使用的人防工程,由使
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使用人须承担产权人应交的物业管理费,并在人防工程使用协议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注明。”随着城市商品房的发展,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人防工程投资建设主体已由国家作为单一投资建设主体发展成为多元的投资建设主体。这种情况下,仍然认为地下人防工事归属于国家所有显然是不妥当的,理由有三。第一,《人民防空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有的地下人防工事都属于国家所有。《人民防空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此处只是规定了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并没有界定人防工事的所有权归属问题。相反,在没有界定所有权归属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投资者就是所有者,而不能反过来认为在没有明确规定归属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属于国家所有。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所有权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投资者享有所有权。对于商品房小区的地下人防工事,国家并没有作出任何投资,因此就不存在在法律上主张所有权的基础。第三,如果地下人防工事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应当承担管理和维护的义务。但是事实上,对小区地下人防工事的管理费用并非由国家承担,大量的是由开发商或者业主承担。而由开发商或者业主承担管理费用而不享有所有权,这也是说不通的。
(四)登记说
此种观点认为:车位(库)房的所有权证登记是谁,即归谁所有。依据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理对于已登记的车位(库)肯定归登记产权人所有。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没有进行房地所有权属登记或者压根就不能进行登记的车库在我国的住宅小区里比比皆是,显然以此来确定车(位)库的所有权归属也是很难办到和不现实的。
对于公共小区来说,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属直接关系到业主和全体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中,对此问题均有所规定,我国物权法的立法应当进行吸收和借鉴。(一)日本
在日本,区分所有建筑物附设之停车场被分成两类:一为屋外停车场,通常是在建筑物基地划出明显的界线而形成;另一为屋内停车场,指在区分所有建筑物内设置的停车场,一般设在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地下或一二层,但也有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对屋外停车场日本的司法实践及立法均将其视为共用部分,并可得为特定区分所有权人或区分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设定利用权,且该专用权应予以公示。但是,对屋内停车场的产权归属问题并没有作十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地方法院与最高法院特别是在对地下停车位到底是属于法定共用部分还是专有部分分歧严重。日本学界存有争议,法院判例也不大相同。日本最高法院于昭和56 年6 月18日的判决中表明支持专有部分见解的立场,从而使其在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而日本学界认为,由于建筑物一层或地下部分之容积率是不记入建筑物总面积的,最高法院将地下停车位认定为专有部分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故建议应当通过共用部分的专有使用权来进行处理。
(二)德国
德国1973 年7 月30 日修正的《住宅所有权法》第3 条第2 项规定,“以持久性界标标明范围之停车场,视为有独立性之房间。”亦即地上、地下之停车场皆可设“专有所有权”,并能够独自让与、设定负担。(参见陈华彬著:《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容》,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因此在德国车库作为一种独立的物,其所有权可由开发商自由出售给小区内的业主,而不是作
为从物,直接归全体业主所有。其优点在于保护了开发商和小区居民中不需要车库的业主的利益,其可以不用支付该车库的分摊费用。应明确的是,即使小区内的停车位属于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对停车位享有专用使用权的业主也可以在小区内的业主之间自由转让其使用权。
(三)法国
在法国,新公寓的建造者负有一项法定的义务:在建筑物基地内,按一户一空间的标准为住户设计停车场。学界及司法实践认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居住区域与停车区域为分别的不动产,即停车位必须另行购买;并且该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居住者以外的人,亦可购买基地内之停车位。
(四)美国
美国法律对小区内车库的制度设计,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不允许小区业主以外的任何人拥有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二是不允许小区内的车库做为独立的专有专有部分进行单独买卖。
可以看出,美国法律的规则设计与德国法、法国法不同。第一,美国法明确不允许小区业主以外的人拥有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避免了小区业主以外的其他人垄断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向业主收取高额垄断资金。第二,不允许小区内车库单独买卖,有效的避免了车库所有权转让到业主以外的他人手里。当然美国也有作为独立专有部分可以单独买卖或者出租、抵押的车库,但那是指在住宅小区的范围以外另外建造、开发并经营,本身就具有区分所有性质的专门车库。
(一)住宅小区地面停车位
地面停车位是指经政府发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同意, 在住宅小区地面上直接设置的停车设施, 一般以划线分割方式标明。(陈华彬著:《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房地产开发商预售或现售商品房住宅小区建筑房屋单元后, 房屋单元办理初始登记及转移登记, 房屋单元所有人按份共同拥有该小区宗地号的全部土地使用权。由于地面停车位所在的地面面积包含在小区总土地使用面积之内, 因此, 该种停车位的使用权显然属于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人, 即业主。在这里全体业主拥有停车位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基于以下考虑: 所有权的客体必须符合构造上和使用上的独立性标准, 而地面停车位只是通过划线分割而成, 不具备建筑物所要求的遮蔽性, 所以只能被视为土地使用权的客体。对停车位的使用性质我们可以认定为对共用部分的专有使用, 它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和区分所有人之间的共同约定, 由某一个或数个区分所有人对某些共用部分享有排他的、独占性使用权。(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该种使用权所产生的收益必须归全体区分所有人享有。根据我国的实际, 我们认为, 应当由地面停车位的使用人向业主委员会交纳使用费或租金, 同时向提供看管服务的物业公司交纳看管费用。因此, 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物业公司都无权擅自在小区的地面设立停车位, 而必须在得到业主大会的许可并与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 对有关收益分配作出具体约定(比如可约定租金所得用于弥补小区内的物业管理费用开支)后, 才能设立和运营这种地面停车位。否则, 将构成无权处分的侵权行为。
(二)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是指开发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停车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膨胀, 现代建筑物不得不更多地向空间发展, 包括地表上空和地下空间。正是对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才导致了地下停车
位的出现。而我国对于地下停车位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 要确认地下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首先要对地下停车位的权利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传统物权理论认为只要具备构造上和使用上的独立性, 即可以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地下停车场四至明确, 与其上的房间有墙壁相隔, 已成为与住房相区别的、独立的特定物, 可以成为单独所有权的客体。然而, 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践来看, 如果一概地赋予地下停车位以单独所有权(即相当于专有部分的所有权), 亦即赋予房地产开发商对地下停车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的话, 会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出现。其原因便在于地下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一般情况下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即该停车位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份额。根据我国“房地不分离”的原则, 没有地的存在, 怎么可能有房的存在呢?在转移登记时, 其不能取得房地产权证, 其法律权利依附于计算容积率的房屋建筑物(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另外, 由于该种停车位建立在全体业主所共同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 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开发商是无法对其取得产权的。也因此, 实践当中, 开发商在售房合同中约定的“停车位的产权属于卖方”的条款应当属于无效条款。该种地下停车位的权益应由小区的业主共同享有, 开发商或物业公司是无权擅自处分的。当然在征得业主大会同意后, 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可以根据业主大会的授权委托, 将停车位予以出租, 所得租金收入归全体业主所有, 用于弥补物业管理费用开支。同时, 停车位使用人必须向提供看管服务的物业公司交纳看管费用。当然, 对于将地下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也计算建筑容积率的特殊情况, 我们应区别对待。这些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载明的规划用途建造的地下停车位, 和地上建筑物一样要计入整个的建筑面积。因此, 该种停车位可拥有独立的所有权。此种地下停车位开发商有权予以出售、出租。通过买卖而拥有产权的业主虽然无须缴纳车位使用费, 但仍应按期缴纳物业管理费或车辆看管费。
(三)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
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 是指将建筑物地面上的第一层架空而形成的停车位。在现行的房地产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下, 首层楼房架空层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也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 不能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份额, 其法律权利依附于计算建筑容积率的房屋建筑物(面积), 也是住宅房屋单元的从物。所以关于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与地下停车位的情形是一样的, 此处不再赘述。
(四)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
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 是指在小区商品房楼顶平台上设置的停车位。虽然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在我国目前还未普及, 但随着停车位的日益紧张, 有关这种停车位的纠纷也会日益增多。对于屋顶平台的归属问题, 也是颇有争议。有人认为, 屋顶平台应当归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共有;也有人认为, 其应属于顶楼住房所有权的范围, 因为顶楼部分的附属物由最高一层的区分所有人所有。我们知道, 对屋顶平台的利用更多的是用它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显然不仅仅属于顶层的区分所有人, 而应当归该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所有。所以, 在该空间上设置停车位的权利也应当属于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 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都无权擅自在屋顶平台设置停车位, 而应与该楼的业主进行协商并征得同意之后才可以。
对于本次物权法立法内涵的分析及一些个人建议:
我们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民事法律规范的核心任务为协调利益关系,立法者
总是根据利益关系的不同类型,设置相应的法律规范。民法所协调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事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民事主体在本文中仅代表单个人或单个组织,并不代表国家),民事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王轶著 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对于民事主体和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会采用任意性规范、倡导性规范或混合性规范进行调整;对于民事主体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则通过强行性规范去调整。
首先应明确停车位权属之争所属利益的性质,即其调整的利益为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还是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的利益。如果其为民事主体之间利益的争议,则应该运用任意性、倡导性或混合性的规范去调整;如果其为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则应该运用强制性规范进行调整。不能笼统地把停车位权属之争称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或者称其为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停车位的情形相当复杂,如果停车位可以进行登记,则登记后的业主利益和开发商的利益都仅代表他们个人或组织,所以开发商与已购买该停车位的业主之间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采取协商的形式解决利益冲突,即法律不采取强行法规范二者之间的关系。
但就目前我国住宅小区绝大多数情况是整个社区的业主的利益与开发商的利益而言,其是否应该属于民事主体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呢?小区所有业主的利益到底是否属于公共利益呢?什么是公共利益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在某一事项所涉及的众人中,是不是有多数人对该事项表示认可。如果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该事项属于“公共利益”无疑!反之,如果在某一事项所涉及的众人中,有多数人对该事项不认可,则该事项必不属于“公共利益”。说到这里,公共利益的内涵已经很清楚了。所谓“公共利益”,必须要与公共决策结合起来,大多数人认可之事就是公共利益,大多数人不认可之事就不是公共利益(参见 王昌英著 何为社会公共利益[J] 北京大学学报 2001 04)。所以说什么是公共利益问题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必须结合具体的事项,由该事项所涉及的公众来决定,在立法时对哪些事项属于公共利益进行事先列举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由此可以得出全体小区业主的利益是经过大多数人民认可的利益(相比于单一开发商来讲)所以应该属于社会公共利益范畴,所以应由强行法进行规范。而物权法第76 条第2 款赋予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任意性规范,因此背离了规范的性质,所以我认为是错误的。并且长期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的崔建远教授也认为:《物权法》不宜规定‘约定优先’,而应另辟蹊径。”(王谨著 公共物业所有权归属的《物权法》分析)并且从国外的制度上看没有一个国家对于车库的权属纯粹以约定的方式处理,而多数是以“法定”加“约定”的方式来解决,且法定优先,约定作为补充。所以,本人认为,如果法律强制规定停车位属于业主的共同所有可能更有利于保护业主的利益,更加合理的解释了停车位与建筑物的归属的关系。既应用强行法进行明确规定: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全体业主共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开发商利用自己占着卖方市场而钻法律漏洞损害广大业主的利益。只有真正的使约定变为法定,才能维护最根本的我国广大业主的利益。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领域中,停车位(库)的权属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涉及到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的利益。只有规定清晰、明确的集体规则,确定停车位(库)所有权的归属,在现实中才能够保护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军斌、黄武双 物业权属于物业管理[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37.(2)高富平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问题探讨[J] .法苑,2002.(3)陈华彬 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M] .法律出版社,1995,46(4)周树基 美国物业产权制度于物业管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11.(5)邓光达、钟声 论商品住宅小区停车场的产权归属及相关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6)王利明 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5.(7)杨明 小区停车位究竟属于谁[J/OL]载搜狐焦点房地产网.
(8)金凤 略论住宅小区车库的归属[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9)[德]鲍尔.使蒂尔纳.德国物权法[M]、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 24-25.(10)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3.(11)崔建远 小区停车位的归属论[EB/OL] .
(12)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8
第二篇:关于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物业管理及其发展的条件
物业管理是指专业的物业公司运用先进和科学管理方法,依靠有关专业技术,依据法律契约,以建筑物、不动产管理为中心,以向房屋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经营性综合服务。这种服务通过业主委员会的监督与参与,使管理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在一些引进这一管理模式较早的城市,物业管理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房屋主体的维护,还涉及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清洁保安、家政服务、小区文明建设等方面。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社会需要来看,它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新的产权结构、新的产品标准、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管理和维护的新要求,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等一系列原因而产生的;从房地产业自身发展看,它是对存量房地产资源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维护和经营,是对过去那种“重建轻管”、“建管脱节”,低水平行政性房屋管理体制改革。深圳、上海、青岛等地改革的实践证明,推进物业管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居民生活环境,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住宅小区以业养业、形成造血功能、解决管理经费,有利于各类房屋的保值和增值,提高物业的有效价值。
从物业管理的要求来看,首先必须解决其行业内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即其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们观念的转变;人大、政府立法,确定规范;房屋管理体制的改革;房地产业内部的协调;处理好物业管理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重视居住质量和房屋的保值、增值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已经从有房住,住得下,升格到住得好,而住得好的概念即是良好的管理服务,优美宜人的周围环境,强而有力的治安措施,正常的水电气供应,配套的各类设施及文化娱乐场所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屋成了新的投资热点,买房不失为一种保值、增值且获利很大的投资渠道,住房制度改革为居民不动产创造了潜在的升值空间。
2、人大、政府立法,确立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是通过签订契约来行使管理的,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公共契约,确立法律地位,明确管理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以及各方面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性,物业管理公司的主管理部门应确定一个公共契约的标准范本,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义务,使之成为公司和业主(或住户)的行为准则。
3、房屋管理体制的改革。房屋管理体制改革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机制,把房屋管理工作推向市场,由物业 管理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双向选择,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管理合同。
4、搞好房地产行业内部协调。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参与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各种相关企业,如:设计、勘察、施工、销售、中介、咨询和 物业管理等行业,必须改变重开发建设,轻售后服务的现象,保持均衡关系,才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发商要与物业公司合作,推行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服务一条龙模式。
5、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物业管理是通过管理公司实施的,而物业公司对物业点的管理必须符合当地的政策规定,并接受属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物业公司在管理中要积极与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物价、税务等单位取得联系,辅助行政机关工作,共创文明小区。
内部条件包括处理好行业内部的平衡,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重视员工素质保证基本队伍的技术力量,提供多种服务和多层次服务,以及合理收取和使用管理经费等五个方面。
二、市区牧业管理现状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住宅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加之旧的管理体制的束缚,致使一些新建小区交付使用不久就出现房屋失修失养、私搭乱建、垃圾乱抛,道路受损、绿化破坏、设备残缺的现象。1994年,有关部门根据建设部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精神和广大居民对居住环境整洁、美化、安全、方便的迫切要求,开始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调查 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目前市区挂牌的物业公司有5家,管理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约占住房总面积的4.2%。
从目前看,全市物业管理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房屋产权单位自己管理。主要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住宅楼负责供暖、维修、维护及水、暖费收缴等工作;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与开发公司共同成立管委会负责小区的管理,设施维修和水、暖费的收取等;三是由开发建设单位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新建商品住宅区内的房屋及公共设施进行维修、维护、负责卫生、治安等方面的管理,并收取有关费用。
总体上讲,市区物业管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距市场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物业管理的模式没有大的变化。在我市现有三类主要住房管理类型中,行政——福利型的管理模式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住宅楼基本沿用着多年一贯制的行政福利式的管理办示,自己为自己服务;市属公房仍由市房管局进行管理;新建商品住宅小区除金陵新村小区、高新开发区小区等少数几个由开发商自己委托物业公司代管,管理比较规范外,其它均为开发型松散型管理。二是市场机制未形成。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几家物业公司中,市房管局下属房管所几乎没有;市区新建的住宅小区中,大部分是开发商自己进行管理,没有聘请物业管理 公司,更没有竞争机制。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我市物业管理公司基本靠开发商和政府补贴生存。三是管理服务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小区生活质量不高,群众反映强烈。因修缮不及时,收费不规范等问题,物业公司与住户经常出现矛盾,管理部门、物业部门、住户相互抱怨,都不满意。当前制约物业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管理体制不顺,组织协调不力。一是管理力度小。目前市区物业管理的日常性工作主要集中在市房管局有关科室两三个人身上,忙于统计、汇报及接待上访等,难以发挥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等作用。二是管理体制不顺。规划局管规划、建设、开发商负责开发,房管局负责 管理,建设、开发、管理之间不协调,致使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管理往往出现违规、违法现象,给物业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三是缺少有效的宏观政策引导。确定物业管理法律地位的基础性法规《宝鸡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政府至今尚未出台,其他相应的配套法规更无法制定,使得管理机构、物业公司和业主各自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2、宣传引导不够,居民观念陈旧。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福利分房影响,人们多年形成一种住房交租,房产单位负责维护、维修的旧观念。加上我们的各种宣传和办法跟不上,部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低等原因,使得全面启动物业管理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绝大部分职工对个人买房表示支持,但认为买房后再交各种物业管理费是一个负担,尤其对公共设施的维护抵触情绪较大。
3、小区界限不清,启动资金费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市区旧城区改造力度较大,涉及29个地段,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但房子建起来了,却没有明确地划分小区,更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使得物业管理缺乏必要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房改出售公有住房,必须按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公共设施公用部位的维修基金。而有些开发商只顾开发,不管理售后管理 和服务,不能及时缴纳公用设施专用基金。因此,物业公司一进驻小区就必须大量投入,该收的钱却收不上来,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企事业单位住宅区也只好由本单位拿出钱来补充职工的住房维修等费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钱就维持现状。启动资金不到位是目前制约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结合兄弟城市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经验,加速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工作步伐,以适应住房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规划局、房产局、房改办、城建局、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金、渭两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按照建设部《办法》第三条“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区管理的归口管理工作;市政、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供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小区管理中有关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的规定,建议明确市房产管理局为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房产 管理局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领导,建立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组织物业公司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物业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最受益者是广大居民,同时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能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一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氛围。
3、加快立法,为开展和推行物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住宅小区 物业管理的法规和配套政策,是实现物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也是物业管理工作由无序向依法管理过度,逐步实现良性循环的途径。为此,市政策应尽快出台《宝鸡市物业管理小区办法》、同时,根据办法提出的要求,制定符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如《宝鸡市物业管理住宅小区考评暂行办法》、《宝鸡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指导标准》、《宝鸡市住宅 小区管理招标程序》、《宝鸡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规则》、《宝鸡市 住宅小区公用设施专用基金管理试行规定》等。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法规,明确物业物管理公司、产权人或使用人以及政府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协调配合部门在物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权责利关系,使物业管理工作实现依法管理。
4、搞好小区综合治理改造,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创造条件。改善住宅 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塑造宝鸡市城市管理新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管理的综合反映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根据一些先进城市的经验,各地在实施物业管理之前,都要对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园林绿化、治安状况,服务功能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综合治理改造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住宅小区开展综合治理改造。住宅小区绿化治理改造工程千头万绪,任务大、部门多,为保证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物业管理行政部门和市政、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气、热、电等部门,以及住宅小区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保证治理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市物业管理部门要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我市住宅小区现状,对住宅的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重点和达到的标准以及改造资金的使用,提出具体的要求。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动员宣传,使得所有住宅小区住(用)户人人明白,形成共识,取得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住(用)户的支持。
第二阶段:搞好试点、树立典型,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积累经验。在全面推行物业管理之前,首先要搞好试点,树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培养物业管理的典型,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小区内的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园林绿化景点布局等都要达到高水准,确实能为住户提供一个整洁、优雅、安全的居住环境。在治理改造中,市政府应加强对试点单位的宏观指导,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扶持,以保障 物业管理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第三阶段:全面推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综合治理和第二阶段的试点示范之后,进入推广阶段。市上根据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开展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逐步把物业管理工作全面铺开。
5、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素质。市物业管理行政部门,要尽职尽责,搞好宏观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高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资质的审查工作。物业管理行政部门在对物业公司进行经营资质审批时,要严格按照申报条件进行审查审批,物业公司经主管部门经营资质审查合格,领取《资质证书》,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物业管理经营活动。
二是对已审批经营物业管理的公司实行年审制度,每年进行一次验审,对不符合经营资质条件的应责令限期整顿,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撤销该公司的物业管理资质证书,并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三是抓好招标投标工作。招标投标的发包工作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主持,业主和投标的物业管理公司参加,投标公司持有《物业管理资质证书》,方可参加投标和从事住宅区的物业管理活动,招标内容应包括委托 管理事项、管理标准、管理权限、管理期限、管理收支、利润及风险、监督检查、违约责任等条款,中标委托合同形成后报市住宅物业管理部门备案。通过招标投标工作把物业管理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四是帮助物业管理公司搞好业务、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逐步实行 “上岗证”和“物业管理资格证”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 管理模式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
五是要积极为物业管理公司排忧解难,尤其是要帮助协调好物业公司与供水、供电、供暖,以及与管理有关的部门的关系,为物业管理公司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高档住宅小区会所被“两次”开发问题研究
一位刚买下上海青浦区赵巷镇业辉路88弄中海翡翠湖别墅小区物业的业主,在入住后发现,小区内的会所已转给私人。“偌大一个会所除了租出部分外,游泳池一年只开放三个月,私人拥有会所干吗呢?”这位业主百思不得其解。
离此不远的海天花园房屋业主委员会,也正在为小区的公共设施展开维权。“我们已提起诉讼,要求恢复会所和购物中心原状。”上海市高信德律师事务所成大为律师说,海天花园的一些公共设施,通过私下售让,改变了原来的功能,严重侵害了业主权益。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不当方式将小区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设施的房屋产权“巧妙”地进行台下交易、低价出售给私人,受让者又违规、违法改建成酒店、办公大楼、幼儿园等,再通过高价评估将这些问题资产抵押给多家银行贷款套利,把风险转嫁给银行。
成大为说,这种小区公共设施违规交易的黑色产业链风险正在集聚增大,犹如钢贸贷一样带给银行坏账风险,同时滋长了寻租腐败之风,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激化了社区矛盾。
“两次开发”
据悉,地处上海市大虹桥区域的康虹花园、西郊枫林园、海天花园以及闵行区小区集聚度高的地区,均有类似情况发生。
深究这条黑色产业链可以发现,开发商、接盘者与既得利益群体巧妙设计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房地产“两次开发模式”,即先以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设施的高档会所与高品质生活为卖点,在售楼资料里大肆渲染推销出售具有完全产权的商品房。在楼盘出售完后,再私下出售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设施。这已成为房地产行业不良开发商欺骗业主的惯用手法,在早期开发的高中档小区尤为典型。
尽管2008年起相关法规已明文禁止会所等公共设施的交易,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致使一些老社区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其商业模式可概括为:第一次开发模式为“完全产权的商品房+部分产权的公共配套设施”(用以吸引高消费,获取高利润);第二次开发模式为“转让不完全产权的公共设施(会所商场等)+变功能+开酒店+高出租+贷款”。这些交易通常都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法获取公共设施用房的产权证,然后从主业链与辅业链两个方面展开非法经营。
成大为说,主业链包括违建商业地产,如2009年青浦区海天花园“会所”产权人变更为金某后,原一张产权证上的“购物中心”被注记为“商场”及“商业”;“会所”被注记为“旅馆”及“旅(宾)馆”。这明显违反了沪房地市(2003)230号文件规定,完全改变了“会所”与“购物中心”是海天花园公共配套设施及为小区全体业主提供服务的“功能”。
辅业链是转借转租非法经营特许行业。通过改变功能和违法经营获取利益(如特许经营的酒店与幼教业),开发商与既得利益者串通一起,将黑链伸向需经特许批准的酒店或幼儿园等。
上海一位资深律师表示,近期一周内就接到闵行三个小区两个业委会提出会所使用权纠纷案。如闵行东苑大千美墅发展商为了追求利润,通过“转手”会所改变功能经营商业租赁;月光流域与红山半岛两个楼盘的开发商在开发初期隐瞒了“体育会所”土地的使用情况,名曰两个小区业主可共同使用,但在楼盘售完后,开发商金蝉脱壳,转嫁矛盾,一走了之。致使两小区业主为争夺“体育会所”的使用权而打官司长达8年之久。
金融链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区公共设施非法交易所有的操作流程和价格评估均绕过了业主大会、业委会和全体业主,致使小区业主权益受到损害。
以海天花园为例,开发商的规划图纸、售楼广告和与小区业主签订的房地产买卖合同等文件均对“会所”和“购物中心”用途与使用有明确约定。但直至2013年初,海天业主才获悉,开发商早已于2009年背着全体业主秘密将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会所”和“购物中心”转让给金某。
中国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物业管理用房的所有权依法属于业主。未经业主大会同意,不得改变物业管理用房的用途,其他公共场所与公用设施同法规。
其实,小区房地产两次开发模式的“发明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房地产资源与金融资源融合,才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利益所在。
以海天为例,据业主实名举报信,2009年,中海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将会所、购物中心低价转让给金某(占地面积9446.06平方米,售价仅为2700万元)。此后金某以上述产权抵押,分三次向银行办理了最高8470万元的银行贷款。
某种意义上,从事此类房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已成为小区公共设施非法交易金融风险的托盘人。
曾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卢湾区支行行长的吴怀民说,用违法交易的小区公共设施作抵押的贷款明显属于瑕疵资产,即使贷款人所控企业报表上有一定的现金流,也不能掩饰其抵押品瑕疵所挟带的巨大风险。
一位专门从事金融违约风险的资深专家指出,在房地产“两次开发模式”下,一旦法院判定该交易违法或依法恢复公共设施原有功能,银行或将陷入不良贷款危机。
这一商业模式的融资链利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法制环境欠成熟之处,成为开发商与既得
利益者在土地资源紧缺下的生财之道,也绑架了商业银行。不仅如此,一些新入驻的外地物业公司或保安公司,也正在效仿这个黑链商业模式,成立以收购小区公共设施及场所为目标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
切断黑色链
由于早期中国物权法未出台且相关法规不齐全,对上述不完全产权(即使用权属全体业主共用共有的)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全体业主的使用权与共有权受到侵害的局面。
法律界人士认为,小区公共设施的黑色产业链对社会及金融安全破坏力大、影响极坏,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防范—
一是完善与规范物权法、物业管理法规及相关行政行为。建议人大、检察院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尤其对相关法规中的不完善或不明确的条款要加以进一步完善。
建议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使用权及部分设施产权属于全体业主所有,不允许发展商私自出售转让。如为正常合规交易,一定要出示超过三分之二业主出席的业主大会决议及业委会盖章,经过并公告公示程序。
明确全体业主作为小区公共设施共同产权人,具有优先购买权。只有业主大会一致表决同意放弃后,开发商才可转让给第三方。小区楼盘售完后,开发商应当将小区所有公共配套设施设备与物业管理账目进行移交。银监会应明确规定,小区配套公共设施设备不得用于抵押贷款。
二是全面调查掌控以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位从业30多年的资深金融人士说,小区公共设施的违法交易违背金融法规、金融诚信,涉嫌金融欺诈,应予以及时防控,着力整治。建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所在区域的相关小区楼盘存在的同类情况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全面掌握这一产业链的真实信息,预测其对社会安全、金融安全和城市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
三是地方政府统一安排实施综合执法行动。由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牵头实施,对其中影响恶劣危害大的采取专项行动,对其中严重违法及利用权力寻租的人与事应予以查处。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指出,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综合配套改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杜绝非法交易及其黑色产业链。
第四篇: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问题总结与研究
路桥分公司
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技术总结与研究
路桥分公司工程技术部 2016年8月20日
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 常见问题总结与研究
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下称小区管网工程)是住宅小区的配套工程。小区管网工程的特点可归纳为“三多两紧”:一是管线种类多。现代住宅小区普遍都有排水 管道(雨水排水管、污水排水管)、供水管道(自来水管、中水管、纯净水管)、热力管道、煤气管道、通讯及智能管网(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等)、电力管线等;二是施工单位多。各专业管线分属各专业部门施工,尤其是自来水、煤气、电力等专业管线的施工,目前仍有一定的垄断性;三是交叉多。小区管线纵横交叉,造成专业施工交叉。
“两紧”就是工期紧和场地紧。业主为尽早回收资金,作为配套的小区管网工程,预留的施工工期很紧,加之往往主体工程拖期挤占配套工程工期,致使大多小区管网工程工期紧上加紧。而场地紧则表现为现在小区管网几乎都是埋在其道路和绿化这一有限空间的地下,要求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诸多管线施工,场地必然紧张。
上述特点,给小区管网工程施工和管理带来了困难。配合业主统筹安排小区各专业管线的施工顺序,并进行有效控制针对小区管网的特点,结合施工现场 的具体情况及业主对工期的要求,项目监理部应积极配合业主,科学、合理、统筹安排小区各专业管线的施工顺序,并进行有效控制,这是确保小区管网工程正常有序施工的前提。1.1 安排施工顺序,坚持“四让”原则。即有压管道让无压管道,埋管浅的管道让埋管深的管道,单管让双管,柔性材料管道让刚性材料管道。按照这个原则,小区管网施工顺序基本是:排水管道(污水管、雨水管)——热力管道——煤气管道——供水管道(自来水管、中水管、纯净水管)——通讯及智能管线(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电力管线。.2 相邻管线,在埋设的高程相同或相近时,最好考虑大开槽的施工方案,这是缩短工期、加快工程进度的有效措施。.3 在小区道路结构层内偏上的管线,最好待道路结构层碾压成形后,返挖槽施工。这既能确保道路结构 层的碾压施工及质量,又避免了道路碾压施工对管道施工成果的损坏。.4 按照总工期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管线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遵循上述施工程序安排原则,统筹各专业 管线的开工期和工期。如条件成熟,最好作出小区管 网工程施工进度网络图,并据此进行有效控制,使小区管网施工形成一个衔接紧凑、合理交叉和有条不紊的施工局面。既要控制管线的平面位置,又要控制管线的立面高程为了环境美观,当今小区管线几乎全部埋设地下。小区道路或绿地下的管网纵横密布,上下交错,因而,加强对管线平面位置和立面高程的双重控制,是确保小区管网正常有序施工的关键。从这几年我们监理过的工程看,有相当多的小区管网设计单位,仅做小区综合管网平面图,而未做小区管网立面综合图,这无疑给 小区管网施工造成了许多困难,而许多业主对管网立面 综合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此,总监理工程师应当积极向业主提出建议,要求设计单位进行管网的立面设 计,做出管网的立面综合图,为控制管线的立面高程 创造必须的条件。.1 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认真熟悉施工图,并协助业主做好设计技术交底,加强对小区管线平面位置和立面高程的预控。.2 各专业管线放线后,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统一验线,确认签字后方可开槽。必须强调的是,各专业管 线的路径不能随意变动,如必须调整,务必报告业主,并由原设计单位出具书面变更通知,经总监理工程师审 核无误后方可实施。.3 管线交叉较多的丁字和十字路口,是管线立面高 程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部位,在此部位管线互相打架屡见 不鲜。为搞好控制工作,项目监理部最好指定一名专业管线知识面广、又熟悉工程测量的监理工程师专门负责管线立面高程控制工作。同时,总监也应重点做好协调工作。.4 在管线立面交叉中,监理人员必须按设计或相关 规范要求注意控制各专业管线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为避免或减少立面交叉管线之间相互损坏和确保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应督促施工单位采取一些必要的支、挂、吊 管等临时性措施。加强对管道施工用料的控制施工用的管材、管件 及阀门等配件的质量,是影响管道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之一,因而,加强对管道施工用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 的重点。各种专业管线使用的材料各异,品种、规格 繁多,当前以塑代钢已成发展趋势,塑料管材及管件 五花八门,加之建材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增加了控制难度。通过几年来监理实践的摸索,感到重点 应从以下几方面控制:.1 建立进场材料及配件申报制度。主要管材、阀门进场前,要求施工单位提前报验,监理人员应审核 其出厂合格证书、技术性能检测报告、准用证等是否 齐全有效,是否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不合格的 材料及配件不准进场。.2 对进场的管材和管件,按批量进行抽查,检查品种规格和外观质量,以防止以次充好,材料实物与 报验不符。当前,由于利益驱使,有为数不少的生产厂商,其生产的管材质量不符规范标准,尤其在壁厚方面,无论是钢筋混凝管、钢管、塑料管,以薄充 厚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监理人员进行抽查时,应以 壁厚为重点。以塑料管材为例,有普通管和加厚管之分,如D N 1 0 0 的P V C 普通管,壁厚应为3.5 m m,加厚管应为 4.5mm,而现在市场上有相当部分的PVC 管的壁厚仅有2.2mm-3.0mm。用于电力管线埋设的钢管,施工单位以次充好,以薄充厚的较为普遍。煤气和热力管道使用的直径大 于DN150 的螺旋焊管,应特别注意管截面椭园度的检查,如超标会造成焊结对口困难,影响焊接质量。管件多为冲 压件,其砂眼、夹碴和壁厚冲压不均是常见的毛病。.3 管道使用的阀门,如截止阀、闸阀、球阀、蝶阀等也是控制的重点。首先,应检查出厂质量合格证书与 阀门上的铭牌是否相符,型号、规格、压力使用范围、密封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安装前还应检查阀门开闭是否灵活,必要时,还应按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管道的强度和功能性试验的质量强度和功能性试验主要指: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供水管道的系统试压;供热管道的分段和系统试压;煤气管道的试压和严密性检测等。管道的强度和功能性试验,是对管道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测,也是工程质量验收的主要依据。因而,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试验的质量,把好工程验收前最关键的一关。.1 试验之前,要求施工单位务必制定试验方案,报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按规范要求并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审查其试验方案是否安全、合理、可行。.2 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为检查管道接口的严密性。如接口不严,管道接口长期渗漏,导至排水管道基础下沉、管道悬空,甚至路面塌陷。出现这类现象的教训不少。闭水试验是对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所占时间较长,又较烦琐,很多施工单位总以种种借口不做。监理人员有责任督促施工单位认真做好这项试验。.3 供水管道和热力管道试压。监理人员应重点控 制:(1)试验用水的水质应使用自来水,但有的施工单位为省钱而使用沟塘水,沟塘水泥砂多,还可能含有害物质腐蚀管道,故应当制止;
(2)试压用的压力表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要求。压力表必须在校验的有效期内,其表的刻度值应达到试验压力的1.5 倍,并应在管道的 远、近端各安置一块压力表;(3)试验压力值和稳定时间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或相关的验收规范执行;
(4)热力管 道试压必须在管线上构筑物(如固定墩)的混凝强度达到8 0 % 以上方可进行。尤其应注意试压前,管道的端头应做“靠背”加固措施,监理人员必须认真检查 是否安全可行。
4.4 煤气管道试压和严密性检测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必须十分注意安全。.5 在管道强度和功能性试验中,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对试验的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督,严格检查试验结果,并督促施工单位认真做好记录,如实填报试验资料,履行签字手续。.6 各类专业管线在隐蔽前,专业监理工程师务必认真检查现场,并核实隐蔽验收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有效。应进行而未进行强度和功能性试验的管道,或经试验不合格的管道,一律不得回填隐蔽。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有效控制工程进度小区管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极易产生各行其事、相互干扰的混乱局面,项目监理工程师,尤其是总监,应当尽力做 好组织协调工作,以便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使各专业管线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争取实现工期目标。.1 协调好项目监理部内部的关系。专业管道分工负责,各专业监理工程师既分工又协作,要密切配合,顾全大局,发挥项目监理部的整体控制优势。5.2 协调好施工与业主、设计的关系。要督促业主 按施工合同条款提供施工条件,促使业主及时排除施工 现场的障碍和干扰。发现现场情况与设计不符时,通过业主敦促设计人员及时到场,尽快提出设计变更或修改。.3 协调好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监理人员在组织协调上应尽力减少施工单位之间的相互干扰,缓和他们之 间的矛盾。现场因前期施工成果被损而引起施工单位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监理人员应督促后续的施工单位重视和加强对已完施工成果的保护,必要时应采取一些临 时性保护措施。与此同时,监理人员还应配合业主,建立一项“谁损坏谁赔偿”的制度,这是保护施工成果较为有效的办法。.4 协调好工期与质量的关系。由于工期紧,施工 单位忽视施工质量盲目抢工期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理人 员应提请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控制施工节奏。在施工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5 召开工地例会是监理组织协调的最好办法。总监要定期组织召开工地例会,解决工程施工中的相互配合 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影响施工进展的各种因素。在平行、交叉施工多,工期和场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有必要每天召开一次工地例会。
路桥分公司工程技术部 2016年8月20日
第五篇:2012年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浅析
2012年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浅析
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国共有三万家物业管理企业,其中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三百万之多。物业管理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业主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各个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从自身反省、寻找问题,这样才能使物业管理企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的保护业主利益,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熟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常见问题
物业管理诚信缺失。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物业管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却忽略其他部分的平衡发展。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我国在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上还不够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制度。物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有些规范性文件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难以操作等缺点。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只重视短期利益,在经营中缺乏诚信。再者,这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的交易将会直接制约着市场合理的竞争,抑制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中,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是因为市场转型还不够彻底,政府在管理和运营上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导致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势必会影响物业管理朝着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物业管理收费不规范、收费难:物业管理行业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之后,为确保企业运营,是需要向业主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的。但是物业服务费一直是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方面,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兴起的时间不长,有部分业主并没有树立起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对于物业管理不够重视,拖交、拒交物业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部分物业公司在服务端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都达不到业主的要求。更有甚者,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收费标准模糊,存在捆绑收费等乱收费现象。这些情况都引起了业主的强烈不满,激化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矛盾,增加了收缴物业管理费的难度。
人力资源管理失衡,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类型的行业,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提升城市届民生活质量的工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所以在行业管理标准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努力。目前的情况是,有部分从业人员就职前的培训不足,素质普遍偏低,管理与服务均达不到业主的要求。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层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模式陈旧、培训制度缺失、工作标准模糊等不和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能达到业主的要求,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在业主心中树立不好的形象,误导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不能获得业主的支持,必将不利于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中咨网()研究总结相关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住房制度日益商品化,物业管理已经发展了一门新兴的行业,政府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法制建设,加强行业的监管力度。结合近几年在物业管理行业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的完善这部条例。
加强从业人员的职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类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高度。物业管理企业要深刻服务意识,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前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树立以业务为本的服务态度。在选择职员方面,要提高入门的要求,严格审查从业人员的资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确保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通过一系列宣传,增强业主有偿服务的观念:在物业管理企业的日常运营中,物业管理费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由于行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部分业主有偿服务的观念还很淡薄,拖交、拒交物业服务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针对这个现象,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城市居民树立起这种新的消费思想,培养居民自觉缴费的习惯,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物业管理企业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物业管理的宗旨就是服务,相关从业人员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解决,同时通过立法、宣传等手段帮助物业管理行业彻底的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而实现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