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1: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第一篇: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2)中心城范围内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办公用地,且对周边无不良影响和不增加容积率的;

(3)中心城范围内规划保留的工业用地,周边为居住用地的,将工业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4)经相关权益方协商同意,局部调整相邻地块边界的;

(5)经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对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规模和布局进行局部调整,且符合相关专业系统规划、满足功能和服务半径要求的;

2、在规划建筑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地块规划建筑容量转移,且满足日照、绿化等环境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已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除外);

3、为满足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的要求,在符合安全、交通、环境、日照等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局部增加工业、商业办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地块建筑高度、面宽、密度的;

4、为有利沿街建筑立面景观或使用功能的连续,局部减少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且满足道路交通功能、消防间距等要求的;

5、因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的需要,在保持绿地总量平衡、满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局部降低其中某地块绿地率的;

6、因道路、河道、电力高压线等工程实施而局部调整红线、蓝线、黄线等规划控制线,且在规划总体控制要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相关建设地块规划指标的;

7、经市规划局认定的其它情形。

(二)除本条

(一)所规定情形之外,涉及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规划指标、结构布局等强制性控制指标有一定调整,且对周边产生一定影响的,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第四条(编制要求)

(一)因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编制或调整导致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由市规划局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区县规划部门等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或调整,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同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

(二)因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因规划实施条件变化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或深化的,应经市规划局依申请审核同意,由区县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第五条(审批程序)

上述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编制或调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同步上报后,按规定程序一并审批。

确有特殊原因(如规划控制线编制)而无法同步编制和上报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由市规划局根据批准后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另行制定。

对第四条

(二)依申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按以下程序审批。

(一)任务申请与审核

区、县规划部门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向市规划局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申请。申请报告内容应符合本管理规定附件1的要求。

市规划局收到申请报告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审核同意的,应予批复并认定属一般性局部调整或技术性局部调整,明确相关规划研究和编制以及公众参与等要求;审核不予同意的,应书面函复并告知理由。

(二)规划编制与上报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照市规划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批复,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附件2的规定。

对于一般性局部调整(涉及保密要求的除外),区、县规划局参照《上海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听取公众意见的暂行规定》,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相关内容在规划所在区域和政府网站上公示不少于20天,并收集公众意见,汇总形成公众参与报告书。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成果规范要求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上报市规划局。对符合上报要求的,市规划局应予受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受理。

(三)规划审批

市规划局应当根据对申请报告的批复,对上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组织审核和审批。

1、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内部会审予以审批。根据需要,市规划局会同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以及听取公众意见(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

2、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20个工作日内应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并结合公众参与报告书等予以审批。

3、对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应符合本规定并应按“特别论证制度”予以审批。

4、对于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除涉及公众利益外不予调整。

5、对不符合任务书批复要求的,书面通知区、县规划部门予以修改后另行报批。

根据需要,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参与相关审查会议。第六条(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对于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在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和公众参与报告书,由市规划局审批并报市政府备案。第七条(经区、县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一)对于浦东新区、郊区区、县政府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参照本规定的程序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批复及成果,应按规定报市规划局备案。第七条(信息公开)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批准后,规划成果等审批结果应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审核及发布工作规则》予以发布。第八条(其它)

(一)未按本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调整规划无效;因违规调整规划而审批建设项目造成后果的,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追究有关审批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本规程从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附件

1、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2、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内容要求

附件1: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名称及概况。包括申请调整规划的范围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设现状、交通条件,以及规划调整范围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简要评价。

3、申请规划局部调整必要性的论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上层次规划情况、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规划局部调整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对一般性局部调整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情况。

附件2: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名称及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用地现状、交通条件、与周边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具体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理由、依据。包括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风貌的影响情况;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情况;对市政配套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情况等。

5、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修订(补充)图则。

第二篇: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2)中心城范围内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办公用地,且对周边无不良影响和不增加容积率的;

(3)中心城范围内规划保留的工业用地,周边为居住用地的,将工业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4)经相关权益方协商同意,局部调整相邻地块边界的;

(5)经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对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规模和布局进行局部调整,且符合相关专业系统规划、满足功能和服务半径要求的;

2、在规划建筑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地块规划建筑容量转移,且满足日照、绿化等环境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已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除外);

3、为满足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的要求,在符合安全、交通、环境、日照等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局部增加工业、商业办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地块建筑高度、面宽、密度的;

4、为有利沿街建筑立面景观或使用功能的连续,局部减少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且满足道路交通功能、消防间距等要求的;

5、因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的需要,在保持绿地总量平衡、满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局部降低其中某地块绿地率的;

6、因道路、河道、电力高压线等工程实施而局部调整红线、蓝线、黄线等规划控制线,且在规划总体控制要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相关建设地块规划指标的;

7、经市规划局认定的其它情形。

(二)除本条

(一)所规定情形之外,涉及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规划指标、结构布局等强制性控制指标有一定调整,且对周边产生一定影响的,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

第四条(编制要求)

(一)因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编制或调整导致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由市规划局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区县规划部门等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或调整,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同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

(二)因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因规划实施条件变化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或深化的,应经市规划局依申请审核同意,由区县规划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第五条(审批程序)

上述随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编制或调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含图则)同步上报后,按规定程序一并审批。

确有特殊原因(如规划控制线编制)而无法同步编制和上报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由市规划局根据批准后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规划控制线)另行制定。

对第四条

(二)依申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按以下程序审批。

(一)任务申请与审核

区、县规划部门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向市规划局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申请。申请报告内容应符合本管理规定附件1的要求。

市规划局收到申请报告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审核同意的,应予批复并认定属一般性局部调整或技术性局部调整,明确相关规划研究和编制以及公众参与等要求;审核不予同意的,应书面函复并告知理由。

(二)规划编制与上报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照市规划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批复,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附件2的规定。

对于一般性局部调整(涉及保密要求的除外),区、县规划局参照《上海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听取公众意见的暂行规定》,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相关内容在规划所在区域和政府网站上公示不少于20天,并收集公众意见,汇总形成公众参与报告书。

区、县规划部门应按成果规范要求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上报市规划局。对符合上报要求的,市规划局应予受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受理。

(三)规划审批

市规划局应当根据对申请报告的批复,对上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组织审核和审批。

1、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内部会审予以审批。根据需要,市规划局会同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以及听取公众意见(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

2、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市规划局在20个工作日内应组织专家和专业部门审议,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并结合公众参与报告书等予以审批。

3、对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应符合本规定并应按“特别论证制度”予以审批。

4、对于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性局部调整,除涉及公众利益外不予调整。

5、对不符合任务书批复要求的,书面通知区、县规划部门予以修改后另行报批。

根据需要,相关区、县规划部门可参与相关审查会议。

第六条(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对于经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在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审议意见和公众参与报告书,由市规划局审批并报市政府备案。

第七条(经区、县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一)对于浦东新区、郊区区、县政府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局部调整,参照本规定的程序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批复及成果,应按规定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七条(信息公开)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批准后,规划成果等审批结果应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审核及发布工作规则》予以发布。

第八条(其它)

(一)未按本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调整规划无效;因违规调整规划而审批建设项目造成后果的,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追究有关审批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本规程从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附件

1、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2、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内容要求

附件1: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名称及概况。包括申请调整规划的范围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设现状、交通条件,以及规划调整范围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简要评价。

3、申请规划局部调整必要性的论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上层次规划情况、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规划局部调整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对一般性局部调整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情况。

附件2: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内容要求

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名称及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用地现状、交通条件、与周边关系等。

2、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具体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理由、依据。包括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风貌的影响情况;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情况;对市政配套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情况等。

5、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修订(补充)图则。

第三篇: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技术管理规定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技术管理规定

(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规范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提高控规调整的工作效率,依据《成都市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成都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暂行)》、《成都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暂行)》、《成都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管理程序规定》等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技术管理规定。

第二条 经成都市规划局或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心城及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地区控规的调整,应遵守本规定。规划区范围内经成都市规划局批准的其他地区控规的调整,由市规划局授权区(县)规划局原则上按照本规定执行。市域其它控规的调整,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申请调整控规的主体,必须是控规所涉土地业主或区(县)级以上(含区县级)人民政府。中心城及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地区控规调整受理主体为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各区规划分局或各区、县规划局。

第二章 调整原则

第四条 控规调整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和重要理念。

第五条 控规调整方案涉及现状已建成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道路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或公共绿地置换的,控规调整方案中须附加“新设施或绿地建成启用后,原设施用地或绿地方可另行安排建设”的时序条件。

第六条 控规标准单元(最大不超过标准片区)调整前后的人均配套设施水平特别是中小学和农贸市场的配套水平均须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旧城范围在条件限制时可适当降低。

第七条 涉及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必要时需有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八条 控规调整地块面积占原控规标准单元面积50%以上,或调整范围绝对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应视为对该控规重新编制。

第九条 对于原控规因信息收集不全面,而造成获得土地使用证三年之内的土地被规划为其他用地性质的(应总体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的要求变更性质的 除外);因地形图原因造成有关参数不准确、缺失或有笔误的(由编制单位在3日内书面核定);用地地界不准确或与土地使用证、红拨图不吻合的,控规应予调整,并属于“技术性调整”。

第十条 不涉及控规“大纲图则”内容调整的(即只调“详细图则”但不包括控规给定的用地强度指标调整),属于“技术性调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办事处、派出所、小区或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之间及与其他用地等面积位置形状调整的,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属于“技术性调整”。

二、涉及用地性质的调整,包括原控规详细图则中保留现状用地性质的,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的,属于“技术性调整”。

三、涉及市政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的调整,下述情况属于“技术性调整”:

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中的交通设施用地(不含地铁)、邮政设施用地、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调整位置、形状;或调为兼容其他性质用地。

2.对规划支路(16米及以下)的调整或取消。

3.对社会公共停车场在落实用地的条件下等量位置调整,或社会公共停车场下地、上楼的用地合并。

4.对于市政管廊用地,市政管廊迁移后调为其他性质用地。

四、企事业单位利用单位自有土地建设经济实用房,符合下列条件的属于技术性调整:

1.符合集资建房条件并已纳入市经济实用房建设投资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具备市房委办批复和市计委立项文件。

2.单位集资修建经济实用房的建设用地必须是该单位于1998年10月1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自用土地。

第十一条 原则上不予调整的控规内容

一、经国土部门招、拍、挂出让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其公示指标原则上不得由业主申请调整。

二、非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

三、由国家、省、市规定的强制性配套设施项目和用地原则上不得取消。

四、快速路、主干道不得取消,等级、标准不能降低。次干道调整须在主干道围合范围内、支路调整须在次干道围合范围内进行路网指标验算,城市路网密度不足或道路面积率不足地段,原则上不得取消、变窄道路。

规划确定的市政道路不能改为内部道路,不能改变道路使用性质。

原规划为市政设施走廊的用地或河渠及其绿带用地,市政设施、河渠取消或改道后,在满足控规单元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弥补欠帐)后,方可调为其他建设用地。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紫线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区内的由控规明确的规划指标,原则上不得调整。

六、航空限高未经空军部门批准不得调整。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公共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按规定程序对各种控规内容进行调整。

第三章 调整论证

第十三条 控规局部调整,原则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调整的内容和周边地区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规调整论证。

第十四条 控规调整论证应由申请单位委托具有城市规划编制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进行。

第十五条 控规调整论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

一、城市配套设施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及解决方案等。

二、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三、城市环境影响论证。按环评要求的内容。

四、城市设计及景观影响论证。如调整后产生的景观变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与解决方案等。

五、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的影响论证。如有哪些影响、怎么解决等。

六、其他由规划部门指定的论证内容。

第四章 调整论证成果

第十六条 控规调整论证成果一般包括:控规调整说明书、控规调整规划图纸、上述文件电子文档。所有图文成果和电子文档均应符合《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十七条 控规调整说明书

一、调整位置、原控规内容

二、调整原因、有关依据、论证过程

三、具体调整方案及内容论证: 1.调整方案;

2.城市配套设施市政设施论证情况及结论(论证范围一般为所 在标准控规单元范围); 3.城市交通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4.城市环境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5.城市景观影响论证情况及结论;

6.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影响情况论证、结论及听证情况;

四、调整后的规定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五、各地块控制指标调整前后一览表;

六、调整后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第十八条 控规调整图纸

一、制图范围应是包括调整项目在内的整个标准控规单元;

二、基本图纸:

1.位置图(以所在标准单元范围为界)2.原控规全套图

3.与调整内容相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4.调整后控规全套图 5.各种论证分析图(视情况)第十九条 电子文档

电子文档应包含标准格式的控规调整方案说明书和所有图纸。

第四篇:北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

北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

(报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依据)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北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应遵守本规定。在镇规划区范围内,需上报市政府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应遵守本规定。无需上报市政府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参照本规定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为调整方案编制单元。调整的各管理单元用地范围总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时,应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按程序修编。

第三条(申请调整资格)申请局部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体,必须是市直部门、各区人民政府(集体就业用地调整申请)、各园区管委等单位或所涉土地业主。受理主体为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公共和长远利益的需要,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对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市人民政府授权城市规划委员会审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委员会纪要批准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 调整原则和程序

第四条(符合上位规划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和重要理念。

第五条(符合公共服务设施承担能力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前后的人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特别是中小学和农贸市场)须符合我市有关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旧城范围在条件限制时可适当降低。

第六条(调整方向原则)用地性质调整正方向为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混合用地中正方向用地性质比重增加亦属正方向调整。

第七条(征求意见原则)调整中涉及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必要时须征求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八条(已出让用地申请调整程序)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已划拨或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业主、村民留用集体建设用地辖区政府申请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经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公示并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论证报告、公示征求意见情况和审核意见上报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编制工作,规划方案按程序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市人民政府批复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委员会备案。

申请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容积率调整的,按《北海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程序和本规定要求调整。

第九条(未出让用地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程序,两个方案选择一个)方案一:

政府储备用地在划拨和招拍挂前拟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中用地性质或容积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同的,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经公示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后按程序上报市规委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供国土部门组织出让。市人民政府批复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委员会备案。

调整未征收用地(不包括村民留用集体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相同程序办理。

方案二:

政府储备用地在划拨和招拍挂前拟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中用地性质或容积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同的,经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公示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论证报告、公示征求意见情况和审核意

见上报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方案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实施。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供国土部门组织出让。市人民政府批复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委员会备案。

调整未征收用地(不包括村民留用集体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程序办理。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指标调整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中,除用地性质变更和容积率调整之外的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多种用地性质比例、配套服务设施、交通出入口、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线、地块分割等调整,无需编制专题论证报告,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我市有关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审批,可在出具设计条件和建设方案报批阶段同步审批,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已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调整建筑密度的和调整多种用地性质比例的,抄送国土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随同专项等规划调整程序)由市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编制城市各类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涉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所编规划可视同为论证报告,可在报批阶段同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调整方案,一同报批,提高规划的协同性。

第十二条(不予调整情形)不予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已出让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的情形:

一、由国家、自治区、市规定的强制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不得取消。

二、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建设用地以及已调整过的已出让用地,除用地性质正方向调整外两年内不允许申请调整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指标。已出让用地的规划设计条件不得逆方向调整。

三、通过非居住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或含居住用地性质的混合用地提高容积率等非逆方向调整方式申请增加居住建筑面积的,如申请调整不符合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原则上不允许调整,确需调整的应严格论证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中小学)可满足增加的居住人口需求。

四、快速路、主干道不得取消,等级、标准不能降低。城市路网密度不足或道路面积率不足地段,一般不得取消、变窄道路。规划确定的市政

道路不能改为内部道路,不能改变道路使用性质。原规划为市政设施走廊的用地或河渠及其绿带用地不得随意取消,市政设施、河渠取消或改道后,在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弥补欠帐)后,方可调为其他建设用地。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紫线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区内的已由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保护规划明确的建筑高度,除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调整。

第三章 调整论证

第十三条(论证报告)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专题论证报告,报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调整的内容和整个管理单元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调整必要性论证。

第十四条(编制资质)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证报告应由具有城市规划编制甲级及以上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

第十五条(论证报告主要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证报告主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主要论证。主要包括:

一、上位规划对地块所在区域的定位分析。

二、所在管理单元历版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正在编制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差异及变化。

三、所在区域的现状建设情况、交通状况、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四、调整的理由、依据和目的。

五、调整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的人口容量、调整方案城市配套设施市政设施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及解决方案等。

六、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含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七、城市设计及景观影响论证。含调整后产生的景观变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与解决方案等。

八、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的影响论证,以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论证。

九、已出让用地申请调整的应论证总平面布局方案(多方案比较)、日照、消防、经济技术指标、建筑空间环境、停车安排、出入交通流线组

织、生态环境等合理性,方案须满足我市有关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十、其他由规划部门指定的论证内容。

第四章 其他

第十六条(资金保障)市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委托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论证报告和调整方案经费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

第十七条(处罚)未按本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调整规划无效;因违规调整规划而审批建设项目造成后果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追究有关审批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名词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为各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按市政道路、铁路、水系等界线划定并编号的基本单元。

第十九条(实施及解释)本规定从2014年月日起实施,由北海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篇: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控规调整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再平衡。本文通过对控规的介绍,目前控规局部调整中角色关系、启动和裁决机制、利益补偿等的分析,并借鉴美国区划调整经验,对完善控规局部调整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公共政策

简·雅各布斯曾指出“城市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动、复杂而积极的生活自身”。城市规划的重心正从技术性布局、片面追求城市形象转向统筹多种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城市规划是社会多元主体和成员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识和目标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和和解的机制,能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框架内还包括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以及实施方案或建议”(于立,2004)。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走向和谐的过程中,控规在编制、审批、修改的程序方面以及成果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完善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什么是控规

(一)控规的概念

控规,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二)控规的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控规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区别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旦编制好并通过相应的法定程序审批后,即形成为法定文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即开展修建性详规和单体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由于整个开发和建设的过程较长,一定要进行跟踪管理,不允许任意修改规划,避免改变使用性质、加建、加层等违章现象出现。建设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规划验收,不仅要核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还要对配套建设、绿化环境、停车位、道路、管线等设施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实,达标后才能予以验收投入使用。

由于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进行的,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是对城市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总体规划是长远性的规划,期限较长,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具体,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总规与控规还有现状会发生冲突,种种原因,控规需要修正。因此我们要对控规的调整作相应的研究。

三、控规局部调整的相关研究

随着一些城市控规编制的大规模完成,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控规满覆盖”,规划部门的工作重点逐渐由控规编制转向控规的实施管理。控规修改的问题逐步显现。

控规的修改可分为控规修编和局部调整。控规修编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或上层次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结构需要调整,需对控规进行大面积修改或对布局结构进行修改,如一个片区由市场区调整为商住区;控规局部调整是对控规中一个或几个地块的形状、面积、指标进行修改,如改变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等。下文针对控规局部调整进行论述。

国内一些学者对控规局部调整的需求类型、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调整的需求类型有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导向、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规划调整等(李江云,2003);调整引发原因有土地开发单位经济利益追求、迫于社会因素的压力、城市建设和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控规编制经验不足等(李浩,2007);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对城市公共利益的侵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加剧、城市未来发展的失控、对规划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质疑等(李浩,2007);控规局部调整的改进策略主要有几方面:(1)增强控规弹性,提高用地兼容性,适应市场变化;(2)严格控规局部调整的法定程序,维护合理性和严肃性;(3)改进控规指标调整的决策机制,强化公共参与;(4)完善规划调控的经济政策。

上述的对策研究通常较为原则性,缺乏对具体实施策略的探讨。笔者认为控规在目前阶段还无法形成类似于香港法定图则的“法定方案”,原因在于法定图则是分类极为粗犷、指标较少的土地分类管理规则,而内地的控规则是包含基础设施、历史环境保护、建筑管理等的规划方案,且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无法达到具有10- 20年稳定期的法定文件要求(尹稚,1995)。故控规的调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改进控规调整程序,促使控规调整向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的角色互动关系,对控规调整的新机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控规调整的改进完善提供借鉴。

四、控规调整程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程序要求为“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规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参看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控规局部调整程序,各地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有规划调整需求的土地业主向政府提交调整申请,政府在征求有利害关系的市民的意见,以及由规划师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一)控规局部调整中的四种角色关系

在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存在四种角色,分别为政府、市场(即土地业主,也可以说是资本)、有利害关系的市民以及规划师。

四种角色中,政府的角色最为重要,是裁决者,并具有技术力量,还代表着市民的公共利益,自由裁量的空间非常大,故是四种角色的中心。市场的能量很大,可以对政府施加影响力。前两者是控规调整的主体力量。市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相对较小,征求市民意见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缺乏反馈机制和约束力。规划师可为控规调整提供部分技术支撑,但调整通常是协调沟通的问题,规划师很难在协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模式下,决定城市空间生产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而作为城市空间使用者的市民很难决定自己生活的空间。政府的决策立场受招商引资、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同控规调整所涉及的市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二)目前控规调整程序存在的问题

1、公众与市场的地位不对等。市民无法取得同市场(土地业主)一样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会。土地业主可以申请调整控规以更加符合自身利益,在方案调整及裁决上拥有较多话语权。而市民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组织机制,不能透过正常管道行使权利,更不能借助某种机制主动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而公众参与对于控规局部调整非常重要。公众参与虽会增加规划的成本,降低效率,却有利于“消除规划部门自编自审自改、内部循环、缺乏约束的弊端”(汤海孺,2005),保证规划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规划的威信和约束力,避免发生个体“非正常”地参与监督,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2、裁决机制不规范。目前的控规调整机制自由裁量权过大,同样的调整在一个地方可以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却不行,没有一个条文细则进行说明和约束,调整案例也未公开供查阅和引用,从而造成市场方想尽办法去影响裁决。

五、控规调整新机制探讨

美国区划经验对我国的控规局部调整具有借鉴作用。美国的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区划的制定与实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与市场的地位是对等的;区划较多地采用依法裁定的办法,仅在历史地段等特殊地区采用自由裁量的方法;另外,区划还有着奖励区划和开发权转让等利益补偿制度。基于前文控规调整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美国区划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控规局部调整的新机制应更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市民与市场的地位对等,并对控规调整裁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一)控规调整的启动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是由土地业主或政府申请,调整目的多是为更符合市场开发利益;而小区或居住区的公共利益却没有一种途径进行优化。建议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实行联名申请控规调整制度,调整内容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利益,跟调整内

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30%的居民进行联名申请就可以在规划主管部门立案,审查同意后进行规划选址和调整控规。若处于旧城区没有可开发用地,可通过给开发商指标补偿的办法进行建设,或进行备案在以后更新改造时优先考虑。这样市场和市民都有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城市结构优化。

(二)控规调整的裁决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公示意见不具有硬约束力,市民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参与规划的热情不高。建议借鉴美国区调整的经验,建立居民否决制度。跟调整内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50%的居民明确表达反对意见,则调整不予通过,土地业主须与相关市民进行协商。经市民同意或默许的调整方案再进行专家或行政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和市民得以地位对等地进行协商。在充分尊重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公共用地被开发商蚕食的机会可大为减少。

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审查,应有专家和市民代表参加,并具有发言权。另外,审查会应借鉴依法裁决机制。一是行政部门应根据调整案例形成控规调整审查的指导性意见,如哪种调整明确可以通过,哪种调整明确不允许,形成规范性的条文。二是调整结论应更完整,有调整内容、依据、理由、结论等要素,作为案例备案,供公众查询,甚至可以供其他城市参考和专家研究。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有利于在国内形成统一的调整模式,促进规划体系完善。

(三)控规调整的利益补偿

在控规调整中,应有两种利益补偿方式,一种是政府对土地业主的奖励,另一种是土地业主对市民的补偿。如果土地业主申请的控规调整对市民造成了干扰,应提供公共利益进行补偿;反之土地业主为市民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则可以获得容积率或建筑密度等的奖励。为监督利益补偿的实行,在技术审查会上应有市民代表出席。

六、控规局部调整新机制下的公众参与方式与规划师角色定位

(一)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控规调整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参与,而且要以社区组织团体作为参与的代表。各个社区中应有向公众展示、宣传规划并搜集民意的规划咨询机构,对公众负责,代表公众同政府及开发商沟通。这样才能相对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深度和效率,使公众的意见更好地体现到规划部门所主持的城市规划中。

(二)规划师角色定位

在新的控规调整模式中,政府、市场、市民和规划师四种角色的定位有所变化。市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同市场一起作为控规调整的两个利益攸关方。由于市民的作用强化,需要规划师同市民加强沟通,传达调整内容的意图和影响,并搜集民意,代表市民同市场协商,将市场和市民沟通的意见向政府进行汇报说明。政府的核心职能为裁决者,充分考虑市场、市民、专家的意见,最终做出决策。

由于规划师同市民的沟通增强,部分规划师将作为社区规划师,为社区居民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代表市民组成社区团体,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意见。

七、总结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对规划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控规局部调整中四种角色的不稳定状态,认为控规调整程序应在启动机制、裁决机制、利益补偿和规划师角色定位四方面进行改进,并将公众参与真正纳入到控规调整程序中来。

下载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