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现代化博物馆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报告
构建现代化博物馆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报告
摘要:博物馆的安全管理是指在博物馆环境条件下,以人为核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和管理,以文物安全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安全管理向着“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位一体的方向快速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文物安全
文物是一座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她的一切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这些文物而展开的。如何保护好这些兼具历史、艺术、文化以及经济等价值的历史见证者,成为了每一位文博工作者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博物馆的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在随之提高,由最初的“人治”,逐步过渡到依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其事的“法治”。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法应该遵循:制度决策—实施执行—监督反馈—完善改进的动态循环模式,确保博物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动态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博物馆动态安全管理,就是从需要出发,不断引发动机,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行为促使目标实现,目标实现又引发了新的需要和动机的不断循环反复,从而将博物馆安全管理推向纵深发展,实现博物馆安全管理的目标。
1.安全意识要日趋强化
安全责任意识要日趋强化,须反复不断地采用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只有提高了安全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才会有保障。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对安全的潜在隐患的警觉性和较高的识别能力。责任意识就是人们对安全潜在隐患已认识到或模糊地认识到时,要克服麻痹侥幸和事不关己等错误心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设法排除隐患,确保安全,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营造人人关心安全和遵守安全规定,行动起来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良好氛围。
2.日常演练的实战化
安全保卫队伍、机制建设和预案演习,都要从实战考虑,居安思危,练好内功,随时能够实战。
安全保卫队伍要能够实战。安全保卫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及熟悉掌握技能等,均要从实战考虑。即当盗警、火警等真的情况发生时,需要多少保卫人员以及这些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不是人越多越安全,关键在于配备的人员能否个个在位,工作时个个均认真负责,以及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都达到较高的程度。考虑队伍要能实战,我们必须合理配备保卫人员,强化安全值班质量,有针对性地组织政治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保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积极性和业务操作技能。并设置详细的目标考核标准,每月对保卫人员进行评价,以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篇:基于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刍议
基于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刍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大专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由于大专院校普遍培养专业人才,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大专院校必须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更为重要,只有科学的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才能确保大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当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已经制约了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思路,从破解当前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存在的突出问题入好,积极探索符合形势发展需要、有利于推动大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能够强化教学管理成效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大专院校 现代化 教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18-02
引言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事实证明,构建成熟有效的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提升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大专院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关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几个概念辨析
1.大专院校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从培养目标上看,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大专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大部分行业对于员工的实操能力的要求都在提高,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大专院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为大专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代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这里提到的教学现代化,事实上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化教育教学相对应的,在这里,现代化教学主要强调面向就业市场、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接受习惯,调整和改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多元评判的需求,提倡让学生平等享有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权利和自由,为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创造更好的机会和空间。
二、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大专院校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并且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国家将“人才兴国”战略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愈发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因而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改革力度也逐渐加大。以上趋势的发展都是对大专院校现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挑战。第二,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革新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大专院校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近些年,国家普遍放宽了对高等教育招生的政策,各大本科院校的准入门槛开始逐年降低,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本科毕业生基数的逐年增加给大专院校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大专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很大的压力,普遍处于就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专院校的发展。第三,大专院校在教育行业中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且面临着生存发展危机。要打破这一局面,为自身的未来发展赢得一定的优势,大专院校必须排除一切困难,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工作机制,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以此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当前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课堂纪律松散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生动高效的前提。然而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全国排名前十的重点大专院校还是省属的非重?c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松散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课堂纪律松散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进出课堂比较频繁,并且学生们绝大多数进出课堂的行为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见怪不怪,有些上了年纪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此种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碍于这种现状存在的普遍性,所有的老教师对于这种情况就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连续性,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断层。
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在对大专院校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现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也存在着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大专院校部分管理人员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淡薄,未给予这类院校所需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重要性足够的重视,加上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难以达到大专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而使大专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管理体系难以形成,影响着日常工作落实中的管理效果。二是某些大专院校在自身所需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中由于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管理工作落实中缺乏科学指导,加上各类培训活动开展少,间接地影响了大专院校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效果,使得他们实践过程中的能力水平下降,难以达到大专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要求。
3.学生出勤率不达标
相比于学生上课期间随意进出课堂,学生干脆不出席的情况显得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在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对于自身所接受的信息的选择性比较强,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假如大专院校课堂上不能提供给受他们欢迎的信息和知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选择不上这门课或者对这门课进行冷处理;对于老师来说,在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大专院校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学生是否来上课是他们的自由,作为老师无权―――事实上也无法―――干涉,又或者有少数老师认为上课的学生太多的话就需要花时间组织课堂纪律,并不利于自己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缺席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四、构建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几个途径
1.提升科研地位,化管理意识
第一,提高科研地位,形成科研特色。升格初期的大专必须提高科研工作的地位,不要好高骛远,不能模仿本科院校,不宜追求精尖技术项目。要以培养适应生产与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要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导向机制,加强社会课题的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实效性。研究内容应着眼于行业与生产第一线的小项目,还要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是加强科研工作的第一环节,要使教师明确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使科研管理走上制度化轨道。条例的修订既要体现大专的特点,又要兼顾大专历史的状况,要使广大教师从心理和行为上逐步适应,进而实现完全高校化管理。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既包括课题申报、材料积累、成果鉴定与推广、评价与奖励,又包括评价制度,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容易造成科研工作重“量”轻“质”的问题,所以,除了考核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数量、科研立项的级别等数量指标外,还要将课题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纳入评价体系。要杜绝论资排辈,将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效果与职称评定、人事任用等挂钩。
2.强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的灵活性
针对当前个别院校不能正确处理好常规教学管理与非常规教学管理的关系问题,必须在强化灵活性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大专院校从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一些非常规教学工作,建立非常规教学管理机构即临时机构,专门负责非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在非常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临时机构予以取消,这样能够使教学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加强非常规教学的管理。在这方面,大专院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解决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使教学管理的覆盖面以及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3.改革评价体系,兼顾多种利益诉求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校和老师自上而下地施压,这双重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在逐渐增大的压力面前失去自我。因此可知,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将学校、教师、学生都纳入同一个考量维度中,实现无偏颇、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构建和谐、公平、可靠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应当让学生成为教育的接受者,也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评价者,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自我意识,更早地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并进行反思和反省。
4.出台相关标准,规范教师行为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管理方法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方面,教师应该尝试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和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当前进步和长远发展都纳入到整个学生培养计划的考量当中,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计量深远。教学的管理应该以教学为核心,应该将课程改革践行于整个课程进行之中,而规范化则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来说,教学管理应该以规范化的备课和讲课为主,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年轻老师度过执教生涯开始的艰难阶段,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校方、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孔兵兵,赵永行.大专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2]田红.关于大专院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5(20).[3]朱晓莉.简析教师优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7).
第三篇:煤矿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经验材料
**集团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新庄煤矿是一家年产90万吨的地方企业,从建矿时起,就以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着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制度严密。几年来,新庄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以矿安委会为领导、安检科具体负责的网络化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剿“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查隐患为
主要职能的监督管理体系。除遵守国家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外,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安全管理内容,形成了一套科学、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领导重视。新庄煤矿安全工作成绩的取得与矿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为给全矿的安全工作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新庄煤矿不仅确立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安全,任何地方都不能忽视安全,任何事情都不能冲击安全,任何人都有责任搞好安全”的“四个任何”安全工作准则。而且还专门下文,明确规定了副科级以上干部每月都要下井抓“三违”数量。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奖惩,完不成抓“三违”指标者取消当月安全抵押奖励;半年累计完不成“三违”指标的取消年终各种奖励;全年累计完不成指标90%者自动离岗。
三是监督到位。新庄煤矿的安全监督网络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安检人员执法情况监督;其次是工会等群众组织“四点突击”、“零点行动”以及基层区队的“技术员上岗”等活动,全面监督检查;第三是全面落实“狠、严、细、实、快、新、质、岗、讯、责、自、预”的十二字安全方针,从而形成了一张横到边、竖到底、时时有人问、处处有人管、无盲区、无漏洞的缜密安全网,确保广大矿工的人身安全。
四是落实有力。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全面落实,该矿对上岗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出现违章或无视重大隐患的责任人,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一律到安检科过“五关”(交学费关、培训关、照相曝光关、巡回演讲关、写保证书关),严重“三违”者必须请其家属来矿帮教。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身边无三违”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强调,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充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思想路线、工作方针和发展战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保护好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现了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更加受到重视,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为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出台,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些管理体系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与以人为本的要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安全投入较少、历史欠帐较多的企业,加上企业的一把手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以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相对不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二是企业业主普遍存在重利益轻安全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主受利益驱动,片面追究利益的最大化,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不落实。三是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不强,违章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薄弱。据有关数字显示,全国有80%的中小企业集中在县一级行政区域内。从古田县的实际情况看,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的非煤矿山近100多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是氧气)有4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共有(主要是石油化工,油漆、化肥农药等)共217家,而该县目前安监局行政人员5名,执法大队成立给予编制人员8名,公务用车仅一部,监管技术装备几乎为零。监管队伍显得极为薄弱。因此,作为县一级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还不完善,虽然均成立了机构,但因人员不足,或是人员的专业知识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安全监管装备的不足,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性或是操作性不强,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县一级的安全生产工作,以致造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存在上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不足,致使我们国家的一些生产领域事故频繁发生,事故发生率居
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影响构建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
造成安全生产工作与以人为本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影响,也有政策影响,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如下原因:
1、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组织程度不高。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把抓经济建设、促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速度,忽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增多,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一些企业先开工、后办手续,依法应该执行“三同时” 的,而没有到位,以致国家要求严格规范的时候,事后“补课”,造成了安全管理的很多漏洞。还有个别地方还禁止一切单位去企业检查或少检查,造成很多无法弥补的安全隐患,致使本该同步建设的安全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法人只顾经济效益,不顾或不重视安全生产,总是以侥幸的心理对待安全,造成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一些从业人员只知多干活、多赚钱,不尊章守法,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不注重自身的防护等等,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2、安全生产职责不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完善。一些地方只顾抓经济建设,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将安全生产责任一层一级明确下去,未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即使有的地方制定了所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但没有具体的责任制落实措施,也仅仅停留在纸上、口上、会上,没有很好的具体的抓责任制落实的措施。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安全职责不明确,分管安全的领导与分管其他行业的领导在安全职责上划分不清,遇有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互相推诿扯皮,或把安全事项逐级上交,没有根据职责履行好责任。
3、宣传、教育、培训不到位,未形成良好的全社会安全生产氛围。一些地方平时不注重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工作,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及时,“安全生产月”等群众性活动走过场,只布置不行动,只计划不开展。一些企业,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对职工进行“三级”教育,依法应该经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人员无证上岗。
4、安全生产设施配备不全,安全生产防范条件较差。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由于受财力限制,对公共安全生产设施投入不够,该配备的没有配备,该完善的没有完善;一些企业、个体经营户,只顾生产、不顾安全,该配备的安全生产设施不配备,该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不配备,对确保安全生产所必
需的资金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等,以致安全生产防范条件差,防范能力不足。
5、安全监管体系不齐全,事故隐患整改不到位。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只设立到县一级政府,乡镇一级政府承担着大量的本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责,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基本上未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未有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即使有安全管理部门,也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安全监管执法权限没有,工作难以开展。对于县一级政府,虽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但还存在机构不规范、人员配备不到位或配备不足、监管设备落后、执法人员安全生产专业知识不够等问题,因此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量簿弱。一些地方和企业,虽然搞了一些安全检查,但只是走过场,检查不深、不严、不细。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未开展。该查出的隐患发现不了,即使查出隐患,由于一查了之,督促整改不到位,防范措施不落实,致使隐患还是隐患,从而导致事故不断发生。
6、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安全生产已经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由于配套法规不健全,《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许多制度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安全生产行为的规制作用有限。另外,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立法呈现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监督性法律规范少于管理性规范,管制性措施少于服务性措施,程序性规范少于实体性规范,从而导致立法局限于具体行政部门的权力视野和管理手段,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重治标而轻治本,重事后补救而轻事前预防的立法倾向,也导致了执法的被动和低效。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措施
1、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转变对安全生产的根本性认识。要冲破原来“生产必须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等狭隘陈旧的思想观念,把安全生产上升到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坚决克服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安全的思想,不要带血的发展,不要带血的财政。作为政府或是职能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摆到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集中精力切实抓紧抓好。同时要强化各级特别是领导的人权保障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自己做起、从具体做起、从现在做起,放弃侥性心理,有序地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
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和安全生产主题咨询等群众性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通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宣传事故典型案例,大力弘扬安全文化,推广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舆论氛围。依法应取得相应安全资格上岗的岗位,职能部门要督促企业做好培训工作,依法由企业自行负责培训工人的工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督促企业自行抓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在安全培训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更新培训理念,由原来的行政计划方式向需求方式转变。要建立并完善能适应今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培训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由“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
3、要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到位。安全生产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评价。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为官一任,就必须确保一方平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从安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方面进行改进,通过抓基层建设来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把基层建设作为落实安全责任的基础,通过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的责任予以量化,并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制订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凡是工作不落实,伤亡事故多发完不成控制指标的,要实行行政问责,严重的要实行一票否决。
4、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监管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一级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设置独立的直属政府的安全生产行政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强化职能,理顺关系,做到人员、机构、职能、经费四落实,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过多过滥的安全检查和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建立安全定期、不定期检查、巡查制度,加大安全生产的检查力度,加大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力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各项事故防范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对于那些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经常发生事故的单位,要严肃查处,绝不估息,对敷衍了事、监管不力的领导人员要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实现工作重点向增加安全投入、加强市场准入、加大执法力度的根本性转变。
5、要抓好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从源头把好安全生产条件关。针对部分行业和领域因生产力水平低、安全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而事故多发的实际,应着力于把好市场的准入关。凡在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在建的要进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加强安全
生产市场准入,既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的有效手段。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认真落实安全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坚决纠正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实行的先上车、后买票的错误做法,从源头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6、要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全面实现安全生产法律化。针对目前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不健全实况,要重视开展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速立法调研,根据需要不断填补法律空白;二是要继续完善现有立法,增加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尽快出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方面的专门规定,改变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分散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机构的运作效能;要加快与《安全生产法》配套的具体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适应安全生产监管实践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从业人员紧急避险制度、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安全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等;还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服务体系。
第五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及其运作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及其运作
企业是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法人行使其生产资料、流动资本、信贷资金的支配和产品开发与营销等管理权,对供、产、销和人、财、物的管理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产品、服务、营销、成本、利润等生产经营环节的系统化管理,形成自己独立的资金循环、周转、运作,实现经营目标。而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个业的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和目标
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对自身的生产、技术、营销等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奖惩的系统化职能。这些综合性职能是由人们劳动的社会性、协作性、科学性和经济性所决定的,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物质的生产与经营越现代化,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组织就越需严密,管理工作就越复杂;现代化管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管理的作用也就越重大。科学化的管理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以获得最佳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我国加入WTO后的企业现代化管理,关键是建立健全完整、配套、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在生产经营中施行系统化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维护经营目标与社会需求及企业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实现目标效益。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组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体系、指挥体系、营销体系、监督(核算)体系和开发体系。这5个体系的有机结合,组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脉络。
2.1 决策体系
决策体系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它包括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根据企
1业规模和生产经营上的特点,决策体系应分层次。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为二至三级;小型企业为一级;决策体系的层次应与核算的层次相一致。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发展决策、经营决策、销售决策和管理决策等。决策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大举措,诸如长远规划、中短期计划、经营项目、投资方向、产品发展方向及更新时机、规章制度等经营策略的制定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体制改革、机构设置等决定的做出。
2.2 指挥体系
企业的指挥体系,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指令中心。其职责是将决策机构的决定在供、产、销、质量管理、技术采用和新产品研制等环节进行协调地贯彻落实。根据决策机构的决策方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执行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3 营销体系
企业的营销体系由供、产、销、科研、设计和培训等机构组成,是企业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有机结合。它的任务是将企业推上市场,使企业与市场发生联系,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使企业成为社会经济驱体上的一个活细胞,并具有强大的生存、发展、竞争能力。
2.4 监督(核算)体系
企业的监督(核算)体系,对决策是否正确、指挥是否得当、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协调有效、企业运行轨道是否偏离政策法规所指的方向、各项经营管理体制是否合法和企业是否对社会及员工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等问题实施监督。督促企业强化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产品知名度、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2.5开发体系
企业的开发体系,由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组成。其职现是改进老产品,创制新产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开发智力资源,提高领导、管理、技术人员及工人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发经营项目、品种、技术和市场,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一套很有科学性和现代意识的经营管理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强化经营管理,改善经营条件,节约使用资金,少投入,高产出,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3.1 决策体系的具体运作
决策是根据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及现实可能性,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计算、预测、判断,确定一种行动方案和准则。实践证明,决策对象往往受到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干扰等因素(含可控制因素、未知因素、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决策正确与否,是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发展方向。决策正确,企业的发展就又快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著提高。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善于调查研究的作风、灵活机动的观察判断能力、确保决策实施的才能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把握方向,果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3.1.1 决策的要求
决策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有明确、合理的目标;2)决策的中心是择优;3)决策过程须讲究科学,注重效率。
3.1.2 决策的原则
决策须遵守下列原则:1)时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民主性原则。
3.1.3 决策的程序
决策须遵循以下程序:1)确定决策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尽量用数值指标表示,如产量、质量、成本、销量、品种、项目、利润等,须有明显的数值标志。2)拟定各种可行方案,从中选优,分初步设想和精心设计两步进行。对可行方案进行详细设计,严格论证,准确计算,确定方案中的每个细节,形成具体的可行方案。
3)决定决策方案。对经过筛选的可行方案按决策目标的具体要求和
真实的价值标准(含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社会上的适应性等),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决策方案。4)决策方案的实施。决策方案选定后,须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中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修正或补充方案,实现决策目标。
3.1.4 决策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以下5种:1)定性分析法。根据生产经营经验、科技知识、各种数据、信息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判断。2)定量分析法。将各项经济数据定量化、指标化、科学化、用科学(数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3)决策目标评分法。对决策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评分、比较、分析和线性规划分析。4)直观法。将几人可行方案中的同项数据列成方案表,进行比较分析。5)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决策目标的重要程度,分成1、2、3、4、5五个等级,目标越重要,等级越高。然后,对各个备择方案,按其对决策目标的满足程度进行评分;满足程度越大,得分越高。最后用加权法计算出各个备择方案所得的总分,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决策方案。
3.1.5 决策方案的分解细化
最高决策层制定的重大方针、策略、规划、强算和骨干人选等决策方案,须在本企业各部门各方面得到全面、及时、正确的贯彻施行。大型企业的决策须相应分散化,分级决策。中下层决策须以上级决策为指导,从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把上级的决策具体化,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为此,最高层的决策者应允许中下层决策者根据具体情况对上级的决策加以适当变通。对最高决策中尚未做出具体规定的相关细节内容,中下层决策者应自行决策。
3.2 指挥体系的具体运作
指挥体系应保持独立性,行使指挥权。在具体运作上,指挥体系须高度集中,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切忌各行其是或瞎指挥。大型的指挥体系应多层次,统一指令和步调,逐级施令、指挥。指令须富有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指挥者须深入实际,身先示范,做出表率,树立威信,发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3.3 营销体系的具体运作
营销体系应围绕经营目标开展工作,抓好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拓营销渠道,广交用户,扩展市场;讲究信誉,优质服务,搞活流通,扩大销售,提高效益。为此,企业须按经济规律管理生产、技术、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搞好市场调查、研究、分析、预测;掌握市场信息,确立经营方针、原则、策略;编制、调整、实施营销计划;落实营销职责、任务、措施和制度。营销体系的经济活动,只听从指挥体系的指令,不受其他干扰。大型企业的指挥要相应分级,营销活动须接受相应层次指挥环节上的具体指令。指令必须统一,决不可互相矛盾。
3.4 监督(核算)体系的具体运作
企业的监督(核算)体系,行使生产经营活动监督权。监督活动须在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监督机构及其人员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公正的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和兑现各项规章制度,秉公做好监督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生产经营中的详细情况,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批评、建议。履行监督职责,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纠正错误,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当好企业领导的参谋。
3.5 开发体系的具体运作
开发体系是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源泉。企业搞开发,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项目、品种、竞争情况;立足发展,务实求效,有的放矢地做好开发工作。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优势,重点做好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开发和智力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多种类型、项目、品种的开发,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新设备新技术,造就新人才,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最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强化质量管理,生产高、新、特技术产品,形成优质品牌体系,以高科技优质产品占领市场。把准经营脉博,开拓市场,使企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