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时间:2007-11-21 来源: 作者:
温岭市人民政府令
第 89 号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更新时间:2005-10-17 返回目录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王建平
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 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六条 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规划、财政、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镇、街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强化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
第八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灾害,应当统一制定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
专业规划,是指防洪、灌溉、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节约用水等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状况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第九条 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水利局会同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专业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政府职责分工负责编制。
编制的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综合规划应当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条 制定水资源规划应当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水利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规划必须严格执行。规划的修改和变更,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第十三条 各镇、街道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合理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第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
第十五条 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用于城镇或农村供水的水源工程。各镇、街道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自然人或外商,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水厂的水源工程建设。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海水淡化、雨水集蓄和河水净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六条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开展饮用水工程建设,改善生活生产基础条件。实施饮用水工程,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讲求实效、建管并重、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水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照国家有关供水工程的技术规范,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实际的工程措施,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永续使用和长期发挥效益。
对于投资建设饮用水工程,各镇、街道应当给予支持。
第十七条 开采地下水应当遵循总量控制、优化利用、分层取水的原则,并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可采总量、井点总体布局、取水层位的要求。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市水利局会同市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建设项目影响农业灌溉用水、供水水源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征用、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用于非农业用途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缴纳补偿费。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九条 各镇、街道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水源源头和补给区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库库区应当封山育林,逐步减少水库库区居住人口。
禁止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进行影响水库及用水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和筛选砂石等活动。
禁止向河道、水库等水域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污水,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
第二十条 市水利局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系统。市水利局和市环境保护局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应当实行共享。水量水质监测结果应当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 对水资源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水环境评价,需要设置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二十二条 为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地应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向社会公布。
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娱乐、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饮用水源淹没区内从事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生产。
第二十三条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原有的排污口应当限期治理达标或者限期迁移。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应当经市水利局同意,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产生的废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水库等水域。
第二十四条 在地表水供水管网到达地区,一律停止开采承压地下水。承压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内严禁开凿新井。
承压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的划分和控制目标方案,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二十五条 取用地下水,严禁破坏地下水的自然分层规律,已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不得与未污染地下水进行混采;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应当做好咸淡水界面的止水工作。第二十六条 凡承担凿井施工的单位,必须经市水利局严格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准承包凿井工程。
凿井工程竣工后,取水单位应及时建立水井沉降观测点,并向市水利局提交竣工报告、水质化验报告、钻孔柱状图等有关资料,经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验收,核定取水量,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七条 城镇公共供水设施和生活自备水井的,井权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卫生防护措施。
报废水井应当在市水利局的监督下及时回填,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废井排放污废水及填充垃圾废渣等。
第二十八条 市水利局应当组织好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勘察和评价,建立地下水管理系统和监察网络,掌握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第五章 取水管理
第二十九条 直接从河道、地下和水工程拦蓄的水域内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请或免予申请取水许可的以外,应当办理取水许可,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向市水利局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条 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建议书前,向市水利局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建设项目批准后,再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其他建设项目,可以直接申请取水许可。
第三十一条 取水许可可能涉及第三方利益的,市水利局应当在收到取水许可预申请或者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向社会公告。第三方对取水申请有异议的,应当在公告后十日内向市水利局提出。
第三十二条 取水许可程序及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需要申请或重新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按规定由省、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和年取水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以及取用承压地下水的,都应当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其它建设项目,经市水利局同意可以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十四条 取水工程竣工后,申请人应当向市水利局报送取水工程竣工登记表,经核定审验后发给取水许可证,申请人在取得取水许可证后,方可正式取水。
第三十五条 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取水许可证规定取水,并应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和按规定交纳水资源费。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水利局根据权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取水许可持证人的取水量予以核减或者限制:
(一)由于自然原因等使水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三)社会总取水量增加而无法另得水源的;
(四)产品、产量或者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使取水量发生变化的;
(五)出现需要核减或者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的。
第三十七条 取水许可持证人应当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农业灌溉取用水库中的水,应当安装取水计量设施。
取水计量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应当在三日内向市水利局报告,并及时修复。
第三十八条 凡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取水而未申领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补办取水登记手续,领取取水许可证。逾期不办理的,按未经批准擅自取水处理。第六章 节约用水
第三十九条 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行业用水定额,报市水利局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用水定额定期对用水单位核定用水计划。用水超过定额的单位,应当进行节水改造,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定额标准。第四十条 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自备水源(含自来水供水企业)的单位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市水利局申报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由市水利局根据其用水状况和下一年度水源预测综合平衡后核定。
用水单位超定额用水,应当缴纳超定额用水加价水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第四十一条 各镇、街道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农业用水户应当因地制宜地采用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第四十二条 工业企业及其他各行业用水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布的行业用水定额确定的用水标准,通过水平衡测试,有计划地改造生产用水工艺,采用节水新技术以及循环用水等措施,降低耗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十三条 市水利局应当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其它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并公布本市限期淘汰的落后、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产品的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工艺、设备、产品。
第四十四条 现有供水企业应当制定供水管网维修和更替计划,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供水企业应当采用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供水管网漏失率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四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未实行“三同时”的建设项目,市水利局不予办理取水许可,供水企业不予接水。
已建建设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限期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第四十六条 城镇环卫、绿化、市政等用水,应当取用河道水或再生水。园林、环卫部门和公共消防栓产权人和管理人应当对绿化、环卫、消防用水设施加强管理,防止水泄漏流失或者被移作他用。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施工用水管理,严格分离饮用水与工程生产用水水源。
第四十七条 新建宾馆、饭店、住宅小区、文化体育场所和机关、学校用房等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立方米/日的集中居住区和服务区,实行分质供水,并按规定建设中水管道设施。城镇新区推行分质供水,建设两个供水系统,除生活饮用水外,采用河道处理水或再生水。
第四十八条 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合理调整城镇供水价格,加快形成基本水价,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
第四十九条 对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和分类水价。具体收费标准按规定权限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河道、水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的;
(三)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超标排放废污水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五)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六)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七)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
(八)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进行影响水库及用水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和筛选砂石等活动,由市水利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向河道、水库等水域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或者市水利局责令限期打捞、清除,有关单位和个人拒不打捞、清除的,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取水许可证持证人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由市水利局责令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并按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设备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能力确定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不修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涉及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由市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或处理。
第五十四条 市水利局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水利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11月30日温岭县人民政府发布的第3号令《温岭县水资源统一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12月29日温岭市人民政府发布的第68号令《温岭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温岭市个人建房用地管理办法
温岭市个人建房用地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 2011-09-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个人建房审批程序,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个人建房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村(居)民新建、拆建和扩建住宅。
第三条 个人建房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造住宅。
个人建房用地宜安排在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第四条 个人建房用地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凡新建、拆建和扩建住宅的,按照本规定办理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手续。第五条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应与农村宅基地减少相挂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镇、街道)应通过宅基地复垦等形式增加耕地,解决农村个人建房用地。
个人建房用地建设应尽量规划和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鼓励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鼓励建造公寓式住宅。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市建设规划局负责全市个人建房的规划管理工作,组织编制五个街道的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负责全市个人建房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和房屋所有权的登记、发证等工作。
第七条 市国土资源局统一负责全市个人建房用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全市个人建房用地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和土地使(用)
权的登记、发证工作。
市农业林业局负责对农户集体土地承包权的调整和管理工作。
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个人建房用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八条 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所在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镇、街道应当对个人建房用地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违法建设的发生。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严格履行自治组织职责,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切实管理好村级集体土地,办理个人建房用地申报和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章 申请和审批
第十条 新农村建设中,个人建房用地应当按建设规划要求,一次性申请拆旧建新。
第十一条 农村村民新建、原地或异(易)地拆建住宅面积标准:(一)建造小康型住宅的按照建房人口分为大小户。实际人口2人至有效人口4人为小户,宅基地建筑垂直投影面积不得超过8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内不得超过80平方米;有效人口5人以上(含5人)为大户,宅基地建筑垂直投影面积不得超过11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内不得超过100平方米;
(二)建造通天式排屋,建房有效人口2至4人的宅基地建筑垂直投影面积不得超过5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内不得超过47平方米;5人以上的宅基地建筑垂直投影面积不得超过11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内不得超过94平方米;转角房屋建房用地面积在80平方米以内的按1间计算,超过80平方米的,视作2间计算;
(三)农村村民在规划小区内建造公寓式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按建房有效人口自行选择套型。人口1人的,不得超过80平方米。其他相关规定按•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8‟112号)执行。
(四)农居混合户中,其中城镇居民未享受福利分房优惠政策的,且城镇居民人口数大于农业人口数的混合户,在城市拆迁中安置小康型住宅的按降一档套型对待;其他正常性报批的,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
第十二条 申请个人建房用地的有效人口计算:(一)本户在册人口(不包括应迁出未迁出的人口);(二)家庭成员中的义务兵、在校学生以及服刑人员。下列人口可列入申报人数:
(一)未享受福利分房优惠政策的城镇居民: 1.城镇户口的配偶; 2.户籍在温岭的子女。
(二)回乡落户的职工、干部、军人以及返回农村定居的华侨、港澳台胞和外籍华人。
农民转为居民的(只限于征地农转非、自理口粮、蓝印户口、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农转非户口、农场户口),在个人建房用地审批中,经原籍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可在原籍村享受宅基地待遇。
下列人口可按户口性质增加1人列入申报人数,同一对象符合两个以上条件的也只能增加1人计算:
(一)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独生子女;
(二)未育夫妇(一居一农的,可按农增加有效人口);(三)22周岁以上的未婚男性;
(四)有女无子户,20周岁以上的未婚女性(限1人)。
第十三条 农嫁居建房用地审批。农嫁居家庭,粮户应迁而无法迁的,由男方解决住房。男方确实无法解决住房的,必须在符合下列条件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程序要求审批:
(一)城镇居民一方未享受、购置过福利性住宅;
(二)原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集体研究同意且公告后村民无意见的。第十四条 渔户、盐户等非农户,在本村有土地可用于建房的,参照村民申请个人建房用地执行。
第十五条 多子的家庭,父母、祖父母及未婚女性应共同挂靠到一户,并签订建房挂靠协议。对已出现父母、祖父母重复挂靠的,以最后挂靠为准。
在签订建房挂靠协议时,确因家庭实际原因一时无法全部签字的,可以由父母和被挂靠的儿子同意并签字,经村、镇(街道)证明属实,但必须挂靠合理。
对四代以上(含四代)的家庭,可分为2户进行申报宅基地,第一代与第二代合并为一户可申报1间通天式宅基地,第三代与第四代等合并为一户,按有效人口数申报宅基地,在申报时必须一次性报批。
第十六条 涉及房屋析产的,在建房申请报批时应先办理析产手续。对因客观原因造成一时无法办证的,采取家庭分家析产的方式,由家庭成员在分家契约上签字,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并经镇、街道确认。但分家析产必须符合建房规定,杜绝不合理分家析产。
析产前家庭原有宅基地面积已经达到分户后各户限额标准总和的,户主或家庭成员再申请建房的不予批准。在1995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房产和土地分家析产登记的,分家析产予以认可。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析产给非本村户籍子女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得变更。对继承的房屋,应计入被继承人的宅基地使用面积。
在城市拆迁和新农村建设中,涉及非农业户口不能析产房屋的,不受户口性质限制,以家庭合理的分家契约和村、镇(街道)证明,实行一次性拆迁与申报宅基地。
第十七条 高山移民、新农村建设涉及的跨村建房,经土地所在村村民代表会议同意,采取土地征收、调换、户籍迁移等方式实施迁移的,可以按上述第十一条规定申请个人建房用地,但需拆除原籍所有老屋。
第十八条 未婚及离异户建房用地审批:
(一)离婚5年内双方均未再婚的,不得申请建房用地;
(二)离婚后一方已再婚,符合建房条件的,经户口所在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可按上述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申请建房用地;
(三)离婚5年以上(含5年)未再婚的女性,可作为家庭成员与父母合并计算人口;
(四)离婚10年以上(含10年)未再婚的女性或未婚女性40周岁以上,可单独申请在公寓式住宅中解决,面积在80平方米以内;如所在村无公寓式住宅规划的,实际人口达到2人及以上的,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可申请通天式宅基地。但已作为家庭成员与父母合并计算人口的,不再享受以上待遇。
第十九条 村(居)民个人建房用地规划报批程序:
(一)村(居)民个人建房在城市规划、镇规划区内的,根据市国土资源局的个人建房资格预审意见和建房示意图审核意见,并征得村、镇(街道)意见后,向市建设规划局申请办理个人建房建设规划许可证;在取得个人建房用地批准文件后,凭个人建房用地批准文件、施工图及其他申请资料向市建设规划局申请办理个人建房建设工程许可证;
(二)村(居)民个人建房在村庄规划区内的,根据市国土资源局的个人建房资格预审意见和建房示意图审核意见,并征得村、镇(街道)意见后,向市建设规划局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条 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用地报批程序:
(一)村民个人建房用地,应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农村个人建房申请表‣;
(二)村民委员会接到建房申请后,应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公布后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在•农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
(三)村民在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凭•农村个人建房申请表‣及其他申请材料向所在镇人民政府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其中城区五个街道直接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四)镇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范围内的村民建房用地申请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由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农村村民申请个人建房用地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批准机关颁发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用地批准文件。
村民个人建房用地涉及使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先行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另行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一)原有宅基地已超过第十一条规定最高限额标准的;(二)不具备分户条件分户的;
(三)子女分户,原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分户后各户第十一条规定限额标准总和的。
对1987年1月1日后出卖及以其他形式转让地上房屋或城市拆迁过程中已 5
进行货币补偿的,在宅基地面积限额标准总和内的,可申请个人建房用地。
第二十二条 城镇居民的住房,应通过廉租房、购置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解决。确因住房困难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条件下,可凭合法权源申请原地拆建。
第二十三条 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拆建等需要归还宅基地的,凭合法权源,按下列标准执行:
正屋建筑占地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上的,可以拆一还一。拆建2间的,在申报小康型宅基地时,可报批小康型大套1套。整体拆建老屋3间以上(含3间),最高限额可归还通天式3间或小康型小户2套。对正屋单间建筑占地面积不足25平方米的房屋可采取合并计算,也可采取货币补偿办法结算。
根据建设规划实施需要,涉及拆建2间以上的,可分期申请建房,按拆1间安置1间进行。
在城市建设或新农村建设拆建中,涉及国有土地报批拆迁的,应在已征为国有的土地上安置;确无国有土地安置的,由该户自愿承诺放弃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可在集体土地上予以安排。
第二十四条 个人以单间出让、转让方式取得的国有住宅用地拆建:(一)申请原地拆翻建的,不再补交土地出让金;拆扩建的,超出占地面积部分按现行基准地价全额补交土地出让金,重新签订出让合同,出让年限为剩余年限;
(二)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拆建等需要拆迁的,安排公寓式住宅,确需等面积安排住宅用地的,不再收取土地出让金;超出拆建面积安排住宅用地的,按现行基准地价全额收取土地出让金,重新签订出让合同,出让年限为剩余年限。
第二十五条 符合建房条件而无力建造新房的农村村民,经村民委员会同意,镇人民政府审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可调剂使用房屋。其调剂的宅基地使用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调剂土地必须是集体土地;
(二)调出方系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拥有的房屋宅基地(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的应拆老屋用地);
(三)调入方必须为本村村民。
第二十六条 农村村民异(易)地建造住宅的,在批准新占用宅基地前应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拆除老屋协议,自行腾空住房,由村民委员会安置临时住房,并提前办理好注销或变更土地使用证申请的相关手续。个人建房用地批准后放样定桩前,必须自行拆除原有住房,对未自行拆除老屋的,不予发放土地使用证。
应拆老屋宅基地属集体土地的,由村民委员会收回。房屋与他人联体建设的,或难以单体拆除的可暂保留,土地归还集体所有,注销土地使用证,房屋由村民委员会收购。对可以实施拆除的应拆老屋,村民委员会不得自行进行房屋收购,必须拆除老屋。宅基地的收回、房屋的收购由村民委员会每季度公示一次,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七条 农村村民建房应在取得批准建房文件之日起1年内开工建设。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期开工的,经建房户、所在村申请,报经市国土资源局同意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逾期不开工建设的,由所在村申请,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宅基地。
第二十八条 镇、街道应当层层落实个人建房管理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个人建房的监督和管理,在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应及时组织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相关单位人员进行放样,划定四至范围。
第四章 土地登记
第二十九条 新建房屋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土地使用者凭相关资料申请初始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应当依照申请进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土地登记可委托代理人申请。
第三十条 申请人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的登记事项提交下列材料:(一)土地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五)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减免税凭证;(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一)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三)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税费的;(四)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五)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
第三十二条 因土地权利人发生变更或因土地权利人姓名、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的,土地权利人或变更权利的双方当事人应凭相关资料申请变更土地登记。
第三十三条 经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应申请办理原已登记土地使用权的注销登记。
注销土地登记后,市国土资源局出具注销土地登记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定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在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三十六条 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市国土资源局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第三十七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的,由市国土资源局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 8
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按•违反土地管理规定处分办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原•关于印发温岭市个人建房用地管理规定的通知‣(温政发„2009‟87号)同时废止。本办法实施前本市下发的有关村民个人建房用地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满足集团公司发展和员工生活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安徽省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集团公司范围内水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一管理。
第三条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在工业中的利用,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能
第四条 集团公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实行公司、子(分)公司、生产经营单位(矿、厂)三级管理。
第五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执行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规定和制度,落实责任并监督执行。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资源管理规划、水资源管理计划。
3、集中缴纳集团公司机关本部和恒源公司所有的水资源费。
4、建立水资源管理统计台帐,按要求上报用水统计报表。
5、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计量设施,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
6、推行节水措施,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
7、推动水资源综合利用,矿井水净化复用、冷却水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8、组织开展水资源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9、协调各单位与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关系。
第三章 水资源费支付管理
第六条 集团公司机关本部和恒源公司及下属各矿所发生的水资源费,应先由各用水单位在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收费通知书上签字确认,经集团安全环保部审核后,开具发票,报集团公司与恒源公司财务部门统一付款。否则所发生的费用或超计划费用,集团公司和恒源公司不予承认,由用水单位自己承担,并处以超出计划的费用两倍罚款。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七条 应保护好饮用水源,为各单位生产、生活提供符合标准的水源。第八条 设立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其范围划分为: 一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
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以外至60米范围内。保护区内不得设置排污口,不得堆放固体废物。
第九条 生产、生活污水、废水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禁止向塌陷区、人工河道、沟渠内直接排放污水。
第十条 对地下水源进行监测,掌握水位、水量、水质变化趋势。
第五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第十一条 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用水单位应取得《取水许可证》后方可按证取水。
第十二条 执行新、改、扩建工业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三同时、四到位”制度。(“三同时”即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工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即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第十三条 用水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标准,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和当地政府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领取《水平衡测试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 用水单位应按月向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报送取水、节约用水统计报表。
第十五条 把节水改造纳入本单位技术改造计划,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十六条 加强供、用水设施管理,及时修复损坏的供、用水设施,减少跑、冒、滴、漏。
第十七条 应采取清污分流、闭路循环、污水处理后回用等办法,充分利用污、废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第十八条 新建项目应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先进节约用水型工艺、设备。项目竣工后,集团公司、子(分)公司水资源主管部门应参加用水设施、设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 实行计量收费,新建住宅,必须安装分户计量水表;原有住宅未安装计量水表的,应当有计划地安装。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条 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第二十一条 凡违反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本办法的,安全环保部有权监督、检查、批评、警告,对造成重大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集团公司将追究单位领导及肇事者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
第二十二条 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可根据国家法规与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与奖惩办法。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衢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44号
《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9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1月15日起施行。
代市长:沈仁康 2012年10月15日
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1—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统筹。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水资源管理资金。
第五条
市政府实行水资源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配置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当将水资源知识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学法和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内容,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水资源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第八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一)跨县(市、区)江河流域和全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2—
区)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他江河流域和各县(市、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所在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各县(市、区)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经批准的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和变更,确需修改和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规划,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编写水资源篇章或者说明,对水资源条件和供需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前款规定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和报请审批前应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水量分配方案,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3—
跨县(市、区)的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预测来水量和上级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区域用水计划和调配方案并监督执行。
第十三条
直接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内或者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并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但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除外。
取水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公告、管理按照《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下列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一)农业灌溉日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上10万立方米以下、自来水日取水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5万立方米以下和其他日取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2万立方米以下的地表取水;
(二)日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5000立方米以下的地下取水;
(三)在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河段或区域内的地表取水;
—4—
(四)在中型水库或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中的取水;
(五)水力发电总装机1000千瓦以上5000千瓦以下的取水。市级审批限额以下取水,由取水口所在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十五条 下列取水不予批准:
(一)在地下水禁采区取用地下水的;
(二)在取水许可总量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控制总量的区域增加取水量的;
(三)可能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取水、退水布局不合理的;
(五)在城市公共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
(六)可能对第三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损害的;
(七)属于备案或核准项目,未报送备案或未获核准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申请取水或者取水的地点、规模和要求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作为取水许可的技术依据
凡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
取水许可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取水单位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申请批准后3年内取水工程未开工建设,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建成后试运行满30日的,取水单位应当向批准取水许可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工程验收,经验收合格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取水许可证。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限制: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生态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出现需要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
发生重大旱情时,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取水单位或个人的取水量予以紧急限制。
—6—
第十九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使用取水计量设施,并定期进行检定或者核准,保证计量设施的正常使用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取水规模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当安装取水实时监控系统,接入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综合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
未安装计量设施或者损坏、失效的计量设施未在规定期限内更换、修复的,按照取水工程、设施的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施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时的取水量计征水资源费,并可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取水应当依法缴纳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实际取水量缴纳水资源费,水力发电企业按实际上网电量缴纳水资源费,公共制水企业按取用原水量缴纳水资源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水资源费。因特殊困难对归属地方财政的水资源费确需减免的,需按规定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一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超计划取水的(城市公共制水企业除外),对超计划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一)超过批准取水量不满20%的,对超过部分加收1倍的水资源费;
—7—
(二)超过批准取水量20%至40%的,对超过部分加收2倍的水资源费;
(三)超过批准取水量40%以上的,对超过部分加收3倍的水资源费。
第二十二条 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水资源费收支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入部门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下列支出: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分配及相关标准制定;
(二)取水许可的监督实施和水资源调度;
(三)水功能区及水源地保护和管理;
(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水资源信息采集与发布;
(五)节约用水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科研、新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
(六)节水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工程的拨款补助及贷款贴息;
(七)水资源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补助;
(八)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奖励;
(九)水资源开发及其他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有关事项。
—8—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把节约用水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机制,落实节约用水管理目标责任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工作,并具体负责农业节约用水的指导、协调和监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的节约用水工作以及城市供水管网通达范围内的农村节约用水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节约用水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节约用水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节约用水有关情况。住建、经信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节水设施竣工后,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已建成的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逐步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9—
第二十八条
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节水技术改造。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畜禽养殖及旅游业规模,确保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上一级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编制本地区的水功能区划,经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功能区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功能区划进行调整时,应进行科学论证并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第三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须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10—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用水单位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取水条件进行取水设施建设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拒不停止、继续施工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
查封、暂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因案情重大等原因难以及时处理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谎报,不得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1—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月4日市政府公布施行的《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衢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同时废止。
—12—
第五篇: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四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改、经贸、建设、市政管理、环保等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举报。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处理。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积极利用客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鼓励回用再生水和综合利用海水、微咸水、矿坑水的原则,对地表水、客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第七条)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需要,维持生态环境用水。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资源专业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中长期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城市节约用水规划,严格按计划开采,防止造成地面沉降和其他地质灾害。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凿井。城市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需要凿井的,要限量开采地下水。不得为家庭生活等非经营性活动开凿水井。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三条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予以公告。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从事工业、养殖、旅游、餐饮、建筑等影响水源水质的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第十四条
禁止在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需要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排污单位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五条
禁止向渗井、渗坑、裂缝、溶洞以及弃用和报废水井排放有害物质。报废水井应当由原使用者及时封闭;拒不封闭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封闭,所需费用由原使用者承担。
第十六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对地下水超采地区,应当采取回灌补源措施,严格控制采水量。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海水入侵。
第十七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八条
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者地面塌陷,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预测来水量,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行水量统一调度。
第二十一条
取水、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市、县(市、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取、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十二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外,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第二十三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报有相应取水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对未有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不予立项。
第二十四条
下列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或依法转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从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范围内取水的;
(二)从大中型水库管理及保护范围内取水的;
(三)从大型河流或县市区边界河流取水的;
(四)从县市区边界两侧3公里范围内日取地下水一千立方米以上用于非农业灌溉的;
(五)非农业灌溉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以上或日取地下水三千立方米以上的。其他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取水地点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五条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每年12月 31日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下一取用水计划建议。集中供水单位申请取水计划要附报重点单位用户用水计划表和新用水户用水计划表。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用水单位或个人提报的下一取用水计划建议进行核实,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水工程状况及可供水量等,于次年1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下达其取用水计划。
取用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取用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四十二条)
第二十六条
取水、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取用水计划用水。取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省实施水法办法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七条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装置,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应按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取用水资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业旱作技术和农作物抗旱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山东省节水办法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九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水循环次数,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火力发电及热电联产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达到95%以上;一般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当到70%以上;饮料和其他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对生产后的尾水进行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其中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
第三十条
城市绿化应当优先选用耐旱型树木、花草。
城镇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绿化用水应当减少使用自来水。景观和市政杂用用水应当优先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业用水应当建设循环用水设施,并对排放水进行综合利用。在已接通再生水管网的地区,洗车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省节水办法第二
十二、第二十七条)
施工企业建筑工地浸泡建筑材料应当使用容器。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一条
对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