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

时间:2019-05-14 11: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

第一篇: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150号 【发布日期】2005-08-25 【生效日期】2005-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闽政办[2005]150号)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厅、财政厅、建设厅、审计厅制定的《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办公用房管理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办发〔2001〕5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加强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与管理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1〕96号)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以下简称办公用房)建设是指省级党委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省财政核拨或拨补经费的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以新建、改建(含改造装修)、扩建、购买、产权置换等方式,形成办公以及为办公服务的接待、会议、培训等非经营性用房的行为。

第三条第三条 办公用房建设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机关管理局)统一管理。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确定

第四条第四条 省机关管理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办公用房存量情况及使用需求,遵循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兼顾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办公用房建设整体规划,提交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审议后报省政府批准。

第五条第五条 办公用房建设由使用单位报送申请报告,省机关管理局统一受理。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拟建地点、规模,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初步方案(使用非省财政性资金的需附有效承诺证明文件)及其他有关事项。申请报告的编制一般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

省机关管理局收到申请报告后,应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财政厅,就申请建设办公用房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其它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第六条第六条 省机关管理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办公用房建设整体规划和对办公用房建设申请的审查意见,组织制订办公用房建设年度计划或专项计划,经联席会议审议后,报省政府审定批准。须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的,按规定程序向省发改委申报;须由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支出的,按规定程序向省财政厅申报预算;须向省建设厅办理施工审批手续的,按规定程序申报。

第三章 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办公用房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一)省机关管理局组织实施;

(二)特殊用途(如涉及国家安全、秘密)的办公用房需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建设的,须经联席会议审议批准后,由省机关管理局授权使用单位组织实施;

(三)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实施建设。

第八条第八条 省机关管理局应就办公用房的使用功能、资金来源等与使用单位充分沟通协商,根据双方确认的建设方案进行委托设计,并严格按批准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功能设置和投资规模执行。

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概算应报送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组织省财政厅、建设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查。项目概算超过项目批复总投资的,应调整初步设计;确实无法调整的,应报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同时,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施工图设计审批后应编制项目预算,并按规定报省财政厅审核批复。

第九条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福建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招标。

招标工程预算造价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编审,原则上不得超过已审批的项目预算相应投资规模。

第十条第十条 工程实施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控制投资。因技术、地质等原因确需进行设计变更的,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经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签署确认并按有关规定报批。设计变更增加投资累计达批准的项目预算3%的,应报省发改委及财政厅备案;累计达5%或单项变更增加投资达100万元的,应及时报省发改委、财政厅审批。设计变更增加的投资原则上在总投资中调整解决。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施工中由于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零星小额增支项目确需现场签证的,需由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并提供相关资料,经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监理单位各2人以上共同签认。现场签证增加投资累计达批准的项目预算2%的,须及时报省财政厅审查确认。现场签证增加的投资原则上在总预备费中开支。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在初步审核的基础上,于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决算资料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规定的审核时限内批复。省审计厅按照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依法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及时将建设项目资料整理保存,并按规定报送归档。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办公用房权属登记由省机关管理局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被授权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决算批复后3个月内将权属登记有关资料移交省机关管理局。

第四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设立办公用房建设项目资金专户,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规定进行管理。

非省财政性资金应在项目批复前落实,并根据项目进度与省财政性资金按比例同步拨入资金专户。条件成熟时实行国库直接支付。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内容,做好账务设置和管理,完善项目建设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工程款的支付,除应具备合同、工程实际完成进度以及监理工程师审签的支付凭证依据外,还应依次由现场代表、现场负责人、基建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审批。基建财务管理部门应对建设资金支付是否符合合同和审批的概预算内容进行审查。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工程项目预付款(含设备材料采购的预付款)必须在合同签订生效并具备施工条件后方可支付,预付款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30%。支付的工程进度款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90%,余款在省财政部门批复工程结算后支付。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清理结余资金,在竣工决算批复后一个月内清算完毕。资金归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按规定纳入省财政厅在线监控系统。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及时将资金使用的有关数据、合同等录入系统。

第五章 购买与产权置换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省直单位申请购买办公用房的,由省机关管理局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进行审核,经联席会议审议并报省政府批准后,由省机关管理局采取竞价方式进行购买。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省直单位申请办公用房产权置换的,应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置程序报批。需使用省财政性资金的,由省机关管理局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进行审核,经联席会议审议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直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办公用房建设的,省发改委不予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省财政厅不予安排资金。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省财政厅每年适时对办公用房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检查,省审计厅应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省建设厅应加强对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行政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有关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责令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未涉及的办公用房建设管理事项,依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13〕45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办〔2013〕4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驻闽各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建省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4月19日

福建省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餐厨垃圾管理,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餐厨垃圾,是指除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餐饮服务、集体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余和废弃食用油脂。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餐厨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四条 餐厨垃圾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处置,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餐厨垃圾处理推行集中处置为主的模式,鼓励收集运输和处置一体化运营。

鼓励小区(住宅小区、单位)和有条件的家庭采用餐厨垃圾就地资源

—1—

化处理。

第五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餐厨垃圾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餐厨垃圾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可以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公安、卫生、环保、农业、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餐厨垃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餐厨垃圾治理资金的投入,推进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

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企业应依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从事收运、处置活动,享受国家、省有关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置实行有偿服务,相关收费标准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费体系。

第七条 餐饮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参与制定有关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推广减少餐厨垃圾的方法。鼓励通过净菜上市、改进食品加工工艺、文明用餐等方式,减少餐厨垃圾的产生。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餐厨垃圾治理纳入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统筹安排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区域统筹的模式,规划建设区域性餐厨垃圾处置设施。

第九条 餐厨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并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的有关规定。

餐厨垃圾处置设施用地应当作为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十条 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向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并

—2—

报送建设工程项目档案。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章 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十一条 餐厨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在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随货同行,验单人员应当核对联单载明的事项,确保单货相符。转移联单的格式和内容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定。

第十二条 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服务许可制度,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服务许可决定,向中标企业颁发服务许可证,并与中标企业签订经营协议。经营协议应当明确约定经营期限、服务标准、服务范围、违约责任等内容,并作为服务许可证的附件。协议文本的格式和内容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定。

第十三条 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应当与餐厨垃圾收集运输企业签订协议;

(二)将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分类存放,禁止与一次性餐具、酒水饮料容器、塑料台布等其他固体生活垃圾混合;

(三)设置专用的密闭收集容器,不得裸露存放;在集体食堂和大中型餐饮单位推行安装油水隔离池、油水分离器等设施;

(四)按照协议内容,定期将餐厨垃圾交给与其签订协议的收集运输企业;

(五)及时完整记录餐厨垃圾产生台账;

(六)经营场所发生变更或者餐厨垃圾产生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管理机构报告。

餐厨垃圾不得出售、倒运给未取得收集运输和处置许可的企业或个人。

第十四条 申请餐厨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二)配备分类收集功能的全密闭专用收集容器;

(三)配备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滴漏功能的餐厨垃圾运输专用车辆;

—3—

(四)具有健全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监测管理制度;

(五)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六)具有固定的办公及机械、设备、车辆停放场所。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餐厨垃圾收集和运输活动。

第十五条 从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服务的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与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处置企业签订协议;

(二)按照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和规范,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及时收集运输餐厨垃圾;每天到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清运不得少于一次;

(三)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餐厨垃圾专用密闭车辆运输,并喷涂统一的标识标志,运输过程中不得滴漏、撒落,转运期间不得裸露存放;

(四)及时完整记录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台账;

(五)按规定填写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联单,并每月向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管理机构报送一次;

(六)未经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第十六条 申请餐厨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规模小于100吨/日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万元;规模大于100吨/日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

(二)采用的技术、工艺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三)有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

(四)具有健全的工艺运行、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生产、计量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五)具有可行的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技术方案和达标排放方案。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餐厨垃圾处置活动。

第十七条 从事餐厨垃圾处置服务的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与餐厨垃圾收集运输企业签订协议,及时接收餐厨垃圾;

(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置餐厨垃圾;

(三)及时完整记录餐厨垃圾处置台账;

(四)按规定填写餐厨垃圾资源化产品销售台帐;

(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

—4—

渣等符合环保标准,防止二次污染;

(六)制定餐厨垃圾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七)按要求配备餐厨垃圾处置设施、设备,符合环境标准,并保证其运行良好;

(八)未经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第十八条 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集运输企业、处置企业之间签订的协议,应报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协议文本的格式和内容由当地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活动:

(一)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养畜禽;

(二)将餐厨垃圾交给未取得服务许可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单位或个人;

(三)将餐厨垃圾排入地下管网、河道、湖泊、沟渠;

(四)将餐厨垃圾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监管体系,防止餐厨垃圾及其加工物进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及餐饮消费市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餐厨垃圾监督管理制度,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集运输、处置企业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的扶持和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和收集处置、处置服务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监督管理。

—5—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养畜禽的行为。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依法查处利用餐厨垃圾生产、加工食用油,以及明知是利用餐厨垃圾生产、加工的油脂而作为食用油销售的犯罪行为。

卫生部门负责以整治小餐饮、火锅店、旅游景区餐饮店、学校食堂、工地食堂为重点,开展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查进货查验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督促产生餐厨垃圾的单位建立餐厨垃圾处置管理制度,依法查处使用“地沟油”和不明来源油脂烹饪食物的行为。

质监部门负责加强对食用油脂生产企业、食用油生产作坊的监督检查,查明油源购进渠道,依法查处无证生产加工食用油及在生产中掺杂掺假的行为;负责牵头依法查处非法提炼加工“地沟油”黑窝点和使用“地沟油”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

工商部门负责餐厨垃圾回收、处置和深加工企业的登记注册管理,对擅自从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经营活动的行为,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开展对食用油市场的监督检查,督促经营者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购销台帐制度,以集贸市场、批发单位、食杂店等单位为重点,严厉打击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

物价部门应当研究制定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服务性收费标准。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加强星级旅游饭店管理,督促星级旅游饭店将餐厨垃圾交给取得收集运输和处置许可的企业收集运输和处置。

经贸、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信息平台,对餐厨垃圾来源、数量、收集运输、处置等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根据需要,可以向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企业派驻监督员。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给予建议与批评,对违反餐厨垃圾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推行有奖举报机制。支持新闻媒体对利用餐厨垃圾制售“地沟油”的黑窝点和违法使用“地沟油”的餐饮企业予以曝光,同时防止不正

—6—

当炒作。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四)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改正违法行为。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监督检查并提供工作方便,不得妨碍与阻挠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公布取得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名单。

定期通报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情况,并将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单位遵守本办法情况作为文明、卫生、食品安全、环保、信用等评比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下餐厨垃圾正常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二十六条 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将餐厨垃圾擅自交给与其签订协议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者个人的,按照《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将废弃食用油脂作为食用油脂生产、销售或者使用的,按照《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未经批准从事餐厨垃圾经营收运、处理活动的,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从事餐厨垃圾经营性收运的单位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餐厨垃圾的,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将餐厨垃圾随意倾倒、抛洒、堆放的,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7—

第三篇:贵阳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贵阳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市直单位办公用房使用与管理,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中办发﹝2013﹞17号)和《贵州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直单位包括市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上述机关派出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包括市直单位所属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市直单位)。

垂直管理单位的办公用房由其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涉及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须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办公用房是指由财政性资金出资形成或其他渠道出资形成并在法律上可以确认属于国有资产的办公用房及其相应土地,包括基本办公用房(办公室用房、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及其相应土地。

(一)办公室,包括领导人员(指独立法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和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

(二)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图书资料室、机关信息网络用房、机要保密室、文印室、收发室、医务室、值班室、储藏室、物业及工勤人员用房、开水间、卫生间等。

(三)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水泵房、水箱间、中水处理间、锅炉房(或者热力交换站)、空调机房、通信机房、电梯机房、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用房等。

(四)附属用房,包括食堂、停车库(汽车库、自行车库、电动车库、摩托车库)、警卫用房、人防设施、消防设施等。

(五)土地资产,指办公用房的附属用地。

除此之外,为开展各类业务设置的特殊技术业务场所,属于技术业务用房,如公安机关的审讯室、法院的审判庭、检察院的办案业务用房等。技术业务用房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四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是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制度,依照相关制度和规定统一管理市直单位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等,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市财政局负责市直单位办公用房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土地资产处置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办公用房管理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权属登记、统一调配使用、统一修缮管理。

第二章 办公用房及土地权属登记管理

第六条市直机关事务局对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市直单位办公用房房屋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统一登记到市直机关事务局名下,市直机关事务局需建立健全房地产档案和资产管理台账,加强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产权产籍管理,定期审核检查办公用房的权属、质量及使用状况。

第七条办公用房权属和土地资产已作登记的,由各单位向市直机关事务局移交《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及相关资料,并配合将权属证明变更登记至市直机关事务局名下。

办公用房权属和土地资产尚未登记的,由各单位向市直机关事务局提供项目立项、规划、用地、建设、购置或置换等批准文件和资料,由市直机关事务局(按照程序)统一申办权属登记。

权属资料遗失或者不齐全的,原单位出具证明文件,说明情况,由市直机关事务局协调有关部门补办相关权属登记及变更手续;若存在其他影响权属登记及变更手续的特殊情况,由原单位说明原因并协调解决,待符合权属变更条件后,再行办理。

第八条市直单位在贵阳市以外的办公用房权属登记,依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三章办公用房配置、调剂和使用管理

第九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根据市直单位人员编制和办公用房标准核定各单位的办公用房面积,结合现有资源,按同一单位尽量集中办公的原则,统筹配置和调剂办公用房,并核发办公用房使用证。

第十条市直单位根据市直机关事务局核发的办公用房使用证,对配置的办公用房拥有使用权、维护权和管理权。

(一)对按标准核定的办公用房可自主安排使用,办公人员按《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控制使用面积。

(二)负责办公用房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得擅自处置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及附属用地等资产。

第十一条 未经依法批准,(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及附属土地资产的用途和现状。擅自改变的,市直机关事务局将责令使用单位恢复原状。办公用房与业务用房相互转换用途的,须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

第十二条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建筑物或古建筑,使用单位要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并且负责保证建筑物及附属文物安全。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应按照标准配置使用一处办公用房,确因工作需要另行配置办公用房的,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等作为办公用房。

第四章办公用房出借与租赁管理

第十四条市直单位不得将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附属设施等对外出租、出借或改变用途。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对外出租、出借的,需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涉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及时到市财政局办理相关手续。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对外出租的办公用房,租金收入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管理,租赁合同到期后应予收回,不得续租。未经批准私自出租、出借,或者长期闲置的办公用房,将责令收回,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调配使用。

第十五条办公用房拆迁、机构新成立暂无办公场所,或现有办公场所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在现有办公用房资源中统筹调剂安排,现有资源无法满足的,可申请财政资金面向社会租赁办公用房。

(一)市直单位租赁办公用房,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安排财政预算资金,不得使用其他资金进行租赁。

(二)市直单位在外租赁办公用房,其面积标准须符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有关要求,租赁面积要纳入本单位办公用房总面积进行管理。

第五章办公用房清理和腾退

第十六条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的规定配置办公用房。个人办公用房面积超过配置规定的,应予以腾退,腾退的办公用房由本单位收回统一安排;单位超标腾退的办公用房,由市直机关事务局收回统一调剂使用。

第十七条新建、调整办公用房时,要按照“建新交旧”、“调新交旧”的原则,在搬入新建或新调整办公用房后1个月内将原办公用房腾退移交市直机关事务局。

第十八条机构合并或分立的,须重新核定办公用房面积,超标部分应在2个月内腾退;机构撤销或者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市直机关事务局应当会同市财政局对其占有、使用、管理的办公用房及土地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十九条领导干部在办理离退休或者调离手续后2个月内腾退配置使用的办公用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兼任职务的,兼职单位提供的办公用房在免去职务后2个月内腾退。

第二十条市直单位应安排好离退休领导干部集中学习、阅文场所,但不得以学习、阅文等名义变相为离退休领导干部提供专用办公用房,也不得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场所变相提供任何形式的办公用房。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在立项批复中明确和行政机关办公用房一并建设或购置的,应当根据事业单位出资情况划分产权;若事业单位未出资的,可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际,对其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分类处理。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按标准核定后继续使用,超标部分应予以腾退。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原则上应予以清理腾退,确有困难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调整安排或实行过渡性有偿使用。

(三)其他事业单位应及时清理腾退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

第二十二条部门和单位在机构变动中转为企业的,所占用办公用房应予腾退,确实难以腾退的,经市直机关事务局批准可按相关规定租用原办公用房。需转增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按规定程序转为企业国有资本金。

市直单位的下属机构、派出机构等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第六章 办公用房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办公用房建设是指市直单位新建、改建、扩建、迁建、联建、购置、置换办公用房的行为。办公用房建设必须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采取置换方式配给办公用房的,应当执行新建办公用房各项标准,不得以未使用政府预算建设资金、资产整合等名义规避审批。

第二十四条市直机关事务局负责统一协调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工作,根据申请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职能和办公用房需求情况,结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对拟建项目必要性、规模和标准等提出审核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按基建程序申报立项和建设。

第二十五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要从严控制,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循朴素、实用、安全、节能的原则,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单位综合造价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求,不得追求成为城市地标建筑,严禁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

与社会资本联建、购买办公用房应符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发改投资〔2014〕2674号)有关要求。

第二十六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必需严格执行国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和审计监督。

第七章 办公用房维修管理

第二十七条市直机关事务局是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的审批,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八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实行计划管理,未纳入计划和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实施维修改造。

突发性影响房屋结构安全或危及安全使用的维修,按特殊情况处置,以消除安全隐患为目标,可立即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报市直机关事务局备案。

第二十九条市直单位使用的办公用房因建设年代久远、使用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功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办公基本要求的,可申请维修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房屋基础局部损坏,发生不均匀沉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加固处理后可继续使用的;

(二)房屋部分墙体裂缝、倾斜、空鼓等,损坏较严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

(三)房屋地面、顶棚、墙面、门窗等严重老化的;

(四)房屋屋面大面积渗漏,部分屋面塌陷,需进行维修的;

(五)水、电、暖、通讯、电梯等设备设施严重老化或损坏,已影响正常使用,需进行大部分或全部更换的;

(六)其它确需维修改造的。

经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的,应及时报批拆除,原则上不再进行维修。

第三十条办公用房维修,应当坚持经济适用,量力而行的原则,主要是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完善使用功能。严格执行维修改造标准,不得变相进行改建、扩建,严禁超标准装修。

第三十一条根据损坏程度和修缮工作量的大小,办公用房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和日常维修。

(一)大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全面修复。

(二)中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局部修复。

(三)日常维修:是指对办公用房及其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第三十二条 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项目和专项维修改造工程,由各使用单位根据办公用房损坏程度提出维修方案,报市直机关事务局核准后组织实施;日常维修养护由各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市级行政中心集中办公区的公共区域及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由市直机关事务局统一负责。

第三十三条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项目和专项维修改造工程经市直机关事务局审核同意后,所需投资统一纳入各单位部门预算,预算下达至对应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程序申报办理。未经市直机关事务局审核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未经审批,不得动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改造。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各使用单位在一般预算资金中开支。

第三十四条维修改造项目经审批后,相关项目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以及施工队伍等进行严格监管。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后,项目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按国家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第八章物业管理

第三十五条物业管理主要包括办公用房日常维护、给排水设备运行维护、供配电设备维护、电梯运行维护、空调系统运行维护、消防系统维护、安保监控系统维护、绿化及环境卫生管理、传达保安秩序管理、车辆停泊及出入管理、会议服务、代办服务等公共性服务。其目的是维护设备设施完好、环境清洁优美、区域文明安全、管理规范有序的办公环境。

第三十六条市直机关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物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结合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进办公用房物业服务社会化。

第九章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七条市直单位对管理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土地资产负有保护其安全、完整的责任,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用途。擅自改变的,由市直机关事务局责令恢复原状,并按程序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三十八条市直单位擅自出租、出借办公用房,擅自购建、租用办公用房,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本规定,造成办公用房及土地等国有资产流失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查处。

第四十条 发展改革、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机关事务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办公用房建设、调配、维护修缮、处置等加强监督检查,对举报和发现的违反办公用房管理规定问题,及时依法查处。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市直机关事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已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预案(闽政办[2004]54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54号 【发布日期】2004-04-02 【生效日期】2004-04-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预案

(闽政办[2004]5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建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四月二日

福建省处置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预案

为有效处置我省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处置经济社会紧急情况工作预案〉的通知》(闽委〔2003〕22号)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按其危害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三)处置地质灾害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1.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大型地质灾害由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会同设区市人民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中型地质灾害由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配合。

4.小型地质灾害由当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二、机构和职责

(一)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国土资源厅、发改委、经贸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武警福建总队、气象局、通信管理局、上海铁路局福州分局、电力公司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处置地质灾害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设区市人民政府做好大型地质灾害的处置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大型地质灾害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负责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按有关规定界定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督促、检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二)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做好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处置工作需要配合设区市人民政府做好大型、中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省国土资源厅:承担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按有关规定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报告灾情信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抢险排危专业队伍;会同省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助的部署、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地质灾害调查,按照有关规定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报告地质灾害调查和处置结果。

2.省交通厅:组织力量抢修因灾损坏的交通公路设施,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在危险路段设立醒目的标志,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做好抢险救灾人员、物资以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

3.省水利厅:组织和督促当地水利主管部门开展库周、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助工作;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省国土资源厅和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通报降雨信息、汛情动态。

4.省建设厅:组织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危房检查,指导群众安全转移;组织灾区供水、供气部门加强对有关设施的防护和巡查,保障灾区供水、供气;组织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抢修因灾受损的市政公用设施,尽快恢复供水、供气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工程设施。

5.省民政厅:及时掌握灾民安置动态,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协助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置和救济灾民,安排好灾民生活;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灾民救助和安置情况。

6.省卫生厅:组织医疗和卫生防疫队伍,调集必要的卫生医疗器械、药品,及时赶赴灾区投入抢救治病和防疫工作;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医疗救助和防疫情况。

7.省公安厅:做好社会治安工作,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发生。

8.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并派出地质专家组配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调查灾害类型、范围、规模、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提出应急防治措施并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9.省气象局:收集有关气象信息,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析、预报重点地区未来12小时降雨和天气状况,并每1至3小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通报。

10.省通信管理局:保证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与地质灾害发生地之间的通信畅通,保障通信人员和设施安全。

11.省电力公司:组织灾区供电部门进行电力抢修,恢复电力供应,全力保障灾区医院、重点工程、市政设施、军事等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电力供应和抢险情况。

12.上海铁路局福州分局:督促、检查本部门有关单位实施对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助工作,尽快恢复铁路运输线的畅通;在危险路段设立醒目的标志,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铁路运输状况。

13.武警福建总队:参与地质灾害紧急情况处置的会商,并按会商要求部署所属部队参加抢险、救助工作;及时向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通报部队抢险救灾情况。

14.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参与抢险、救助工作。

(三)市、县(区)人民政府相应成立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抢险的应急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三、监测和预报

(一)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快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协调、指导,逐步建成与全省防汛网络、气象监测网络互联,连接省、市、县三级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传递地质灾害险情和气象资料、汛情信息。

(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对属于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的,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的同时,还应直接报告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

(三)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

(四)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向市、县(区)国土资源局通报气象、汛情和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省气象主管部门发布台风(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警报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立即将台风及降雨信息和防灾要求通知到乡镇村及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危险区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报告。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六)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四、应急处置工作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并立即将灾情向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立即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并调集有关部门和抢险救灾力量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助工作,防止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

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省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灾害发生地设区市主要领导组成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省处置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预案》,按照应急工作预案,指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灾害发生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在省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现场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医疗保障、物质保障、通讯保障、电力保障、治安保障、善后处置、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大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并立即将灾情向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开展施救工作,控制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同时要立即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地质灾害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立即向省领导小组报告,根据省领导小组的指示,会同省有关部门赶赴现场,与设区市人民政府共同组成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开展各项抢险救助等工作;及时将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和调查处置结果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报告,并根据有关要求上报国土资源部。

(三)中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中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并立即将灾情向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组织设区市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地质灾害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立即将有关情况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省直有关部门视情况给予支持、配合。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由省国土资源厅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国土资源部。

(四)小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立即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在1小时内将灾情向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县(市、区)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

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立即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并视情况对地质灾害处置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五、善后处理工作

(一)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要做好灾区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及时部署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群众避让搬迁,协调处理善后工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做好救灾物资调配和灾民安置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指导,组织新闻单位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抢险救灾的工作情况。

(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并将地质灾害调查处置结果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

(三)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应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四)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对不及时按本预案报告地质灾害灾情信息,不服从指挥调度,不认真负责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附则

(一)地震和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照相关的规定处置。

(二)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三)各地要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预案演练。

(四)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计划和预算。

(五)本预案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六)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指导意见(闽政办[2006]250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50号 【发布日期】2006-11-30 【生效日期】2006-11-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指导意见

(闽政办[2006]25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切实提高农村群众预防火灾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精神,结合我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和农村消防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任务和《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闽政〔2006〕22号)的目标要求,遵循“统筹协调、科学发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规划统领、注重实效,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健全完善各级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初步形成适合农村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农村消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稳步提高,农村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整治,火灾事故较多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完善由政府负责,派出所、综治、民政、农业、林业以及教育、文化等部门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要运用好乡镇(街道)成立综治办、村设立综治协管员的有利条件,推动乡镇专(兼)职防火员配备工作,努力构筑以综治办和派出所为依托、村委会为载体、治安巡逻队伍为纽带、综治协管员为骨干、家庭为单元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网络。有条件的村要逐步配备村专职防火员,其他村、自然村配备兼职防火员,不断落实农村消防工作措施,努力消除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空白点。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配备或聘用专(兼)职防火员。

(二)切实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标准》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结合村镇总体规划调整、村容村貌治理、农村扶贫以及水利建设和农电工程建设改造等工作,将村民住宅、商业网点及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通讯等建设纳入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能源、公路、农业信息化等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2010年前,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审批率达100%。要按照科学、规范、合理、合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加快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消防安全环境。要有计划地对以易燃建筑材料为主体,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的乡村实施改造;在村庄内部道路整治中,要按照消防规范要求保证消防通道通达顺畅;在农村供水、能源、水利建设和改造等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需要,结合各地自然条件,修建消火栓、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同时本着“快补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加强消火栓建设,严格按规划落实同步建设,力争逐年减少省级重点镇(中心镇)的市政消火栓欠账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

(三)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地方专职、企业自办及村办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重点镇(中心镇)以及人口超过5万、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建制镇,要率先建立专职消防队,其它乡镇、村要因地制宜地依托民兵、保安、治安联防等组织建立专(兼)职消防队伍。依法建设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发展政企联建消防队、群众志愿、义务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或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推行“一村一队一车一泵”,逐步规范队伍的“建、管、训、用”。成立村民联户联防组织,建立执勤制度,定期组织灭火演练,掌握初起火灾扑救技能,协助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和巡查。力争用5年时间,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建制镇专(兼)职消防队为主体,集镇、村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为补充的农村消防队伍,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抗御火灾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创建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等活动。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制定村民防火安全公约。抓住季节特点和重大节日等时机,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发动新闻、农业、林业、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文化工作站以及各种消防宣传资料,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习俗,指导农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强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采用编制教材、读本等方式,切实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内容,组织家庭学习火灾扑救以及安全疏散、逃生自救方法等,提高农民群众基本的灭火和逃生技能;在农民群众集中的学习室、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并在村内人员主要流动地段设置消防宣传栏、宣传牌,在驻村企业和火灾荷载大的区域(地段、部位)制作防火警示标志。

(五)大力整治农村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村民委员会防火、灭火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乡镇公安派出所的作用,组织开展农村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做好火灾隐患登记备案,实施跟踪复查。在重大节日、活动期间和备耕和收获季节,要根据农村经济条件,分清轻重缓急,实施重点检查,切实加大对农村草垛、麦场、育种、养殖、种植场所、木屋毗连区、企业以及林内林缘边工矿企业、临时作业点、电力线路走廊等火灾隐患的督促整改力度。对火灾危险性较大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依法作出相应处理,努力减少和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职责

(一)县(市、区)政府职责。一是将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村镇建设和平安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成立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保障消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三是指导制定当地村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发展目标,把村镇消防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村镇消防工作发展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四是定期检查村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消防工作实施情况,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组织开展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考评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五是组织协调农村火灾事故扑救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和公安派出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消防组织,制定工作措施;要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农村派出所等级评定和民警绩效考评内容,将辖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与其它公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同验收;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确保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公安消防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农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的消防培训工作,指导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民政部门要结合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主动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有关政策,并做好农村火灾灾后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建设(规划)部门要做好农村消防规划协调工作,把消防规划纳入村镇规划,城镇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城镇规划审批关,凡在总体规划中缺少消防规划内容或内容不合理的,一律不予审批。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做好农忙、秋收等时节的防火安全,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农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常识,发挥农业灌溉机械在灭火方面的作用,实现一机多能。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生产特点,做好森林用火安全和防火工作。教育部门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校安全常识教育内容,通过学生带动农民消防安全素质的提高,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一个村庄的消防安全社会效应。

(三)乡(镇)政府职责。一是成立乡镇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加强消防组织和设施建设;定期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农村消防安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农村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二是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实效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三是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消防规划,定期讨论研究消防安全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四是建立公共消防设施和专(兼)职、义务、民办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发展的保障机制,逐步配齐必要的消防设施,定期开展训练,及时处置火灾事故。五是定期检查指导各村组、各单位的消防工作;重大节日、火灾多发期,组织专项检查,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做好季节性防火工作;督促指导所辖村(自然村)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积极组织、协调火灾事故扑救工作。六是与各村委会,辖区企业、学校等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四)基层公安派出所职责。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将农村消防工作与其他公安工作一并部署。二是协助乡镇、村、组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职责。三是督促辖区单位、村民委员会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掌握乡镇、村居委会、各企业消防组织机构开展工作情况。四是定期检查指导各单位和村民委员会消防工作,发现火灾隐患,及时依法督促整改。五是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六是严肃查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开展火灾事故调查登记处理工作。

(五)村民委员会职责。一是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组织,落实消防安全联络员、义务消防队员职责,建立消防设施器材使用管理保养、防火安全检查巡查、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奖惩和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消防安全制度。二是制定并监督实施防火安全公约,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户,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文明家庭”评选。三是建立消防宣传阵地,有条件的设立固定的消防宣传栏、宣传橱窗,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春播、夏收、秋收等农事林事用火高峰期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应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四是搞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其正常运转;适时组织进行灭火技能和逃生自救训练,并组织开展防火巡查、检查活动,消除火灾隐患,组织及时扑救火灾。

(六)驻村单位职责。接受村委会、派出所消防工作指导、监督,积极配合做好当地消防安全工作;健全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实内部消防管理机构、人员,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和实施灭火疏散逃生演练;认真开展防火巡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积极建立“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要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农村火灾防控体系。县(市、区)和乡(镇)政府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教育、文化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辖区消防安全工作;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一名副职为本辖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各项消防安全工作。各级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努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部门行业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村消防工作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将消防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纳入政府及其部门领导任期工作目标、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作为“文明村舍”、“五好家庭”评比的内容,把农村消防工作与经济工作指标和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指标实施同制定、同考核,兑现奖惩,确保农村消防工作健康、顺利发展。切实形成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个体业主、村民代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三)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消防工作全面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消防安全示范乡村”活动,并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积极推动落实农村消防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农村消防工作目标,加强分类指导,重点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标准由低到高,内容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经费保障。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村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将村镇公共消防设施、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及其装备设施经费按有关规定纳入地方政府财政统筹保障。鼓励依法设立消防公益基金,开展消防公益活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助消防公益事业,用于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及其消防装备建设和防火宣传。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05]150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