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发展报告
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发展报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为推动两化融合,系统反映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促进中小制造企业ERP的运用与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指导下组织编写了《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
一、《报告》的形成与产生
报告以参与“企业健康体检”的20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真实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ERP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报告从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力和竞争策略入手,从信息技术的“扩散度”和“渗透度”视角分析企业信息应用与管理的发展现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差距,同时从企业需求和意愿的角度,考察未来的ERP应用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
二、《报告》的相关结论
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已进入淘汰性竞争阶段。尽管市场总体规模仍在扩大,但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主导方向。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薄弱,在生存压力巨大的时期,企业对信息化需求较为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对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成本有效控制,紧密与上下游的协同关系。然而,在信息化相关的战略、管理、用户元素严重滞后的现实情况下,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较高风险,如果能够帮助企业弥补这方面的短板,其信息化需求将有可能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两化融合背景下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现状: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不断摸索前行的阶段。尤其是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从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看,企业信息化应用不够深入,很多企业仍面临是不是该应用信息化、怎么才能用好信息化等问题。
报告发现,目前中小制造业企业的ERP应用依然受到很多内、外部条件影响,而且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受到企业规模、领导层管理理念、制造形态、地区分布、所处行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1、信息化应用与企业高层意识。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企业高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这种认识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通过体检可以发现,对于“一把手”工程认识不明确的企业,其信息化应用效果往往不理想,信息化应用的程度较浅。受检企业中只有45%的企业肯定信息化建设是由“一把手”发起。然而相对应的是,在信息化项目批准上,有64%的企业坚持必须由“一把手”批准。调查中,只有36%受检企业的“一把手”对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仅有27%。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反应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从管理层面上对于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得到高层的足够重视。
2、企业资产、人员规模与ERP应用。此次2054家样本企业以中小制造业企业为主。中小制造企业标准依据2003年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暂行规定》。其中,5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样本总数约70%。
3、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与ERP应用。调查发现,企业ERP应用投入、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范围与企业规模呈明显的正比例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对ERP应用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ERP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4、不同地区间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制造业企业的ERP应用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华东地区的应用基础最好,华南地区整体制造业应用水平虽然不及华东地区深入,但是企业应用ERP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较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与其它区域间还有很大差距。
5、不同行业间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差异明显。此次企业健康体检活动涉及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七类:电子、机械、汽配、化工、五金、食品饮料、医药。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体检,深入了解这些企业在ERP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ERP应用差异明显。
三、两化融合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IT应用分析
尽管制造业企业在国内较早就启动了信息化工作,但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整体应用水平并不是非常突出,各行业间的应用效果差异较大。同时,不同规模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阶段也是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已普遍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发展期,企业关注的焦点从以往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根据自身需求确定软件;从单纯关注产品的功能,转变为关心企业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多数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受资金规模、员工人数等的限制,依然处于信息化应用的初期,甚至有些还没有开始信息化建设。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个区域情况基本一致。
(一)中小制造业企业IT应用所处的阶段
在对企业进行的体检中发现,企业对信息部门的建设力度可以基本反映该企业对信息化应用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信息部门的投入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而不断发展。信息部人员的规模与企业规模成明显的正比例增长关系。
1、IT基础建设。在中型制造业企业中,基本都成立了专职信息部门。信息部门的工作内容从最简单的网络建设和维护,到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但是从信息部门的规模来看,大多数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信息化部门只拥有1-3名专职IT人员。而这些企业往往拥有庞大的内部组织架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以有限的IT人力资源应对庞大的内部信息化应用需求,其作用也仅限于提供基本的功能保证,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需要关注是销售收入在3000万以下的制造业企业。有8%没有设立专职的IT人员。这部分企业的IT维护工作多数由行政、销售或者其它部门员工兼任。财务管理多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用简单的单机版小型系统,或者直接用表格管理。销售、采购、生产等部门以纸质文件管理为主。电子邮件在这类企业的使用普及率还相当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邮箱,员工在与外部联系过程中,以使用免费邮箱为主。这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最简单的初期阶段,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信息化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IT应用范围。从对软硬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这种广度和深度会相应的扩大和加深,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建设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只着眼于目前状况。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使用仅局限于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流程再造。对于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层面的信息系统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三方面,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渡过硬件设施的建设阶段,开始软件功能建设,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硬件已经完善,受检的制造业企业中仅有8%的企业还没有基本的硬件环境。
3、IT应用效果。IT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受到企业规模、信息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等的影响,目前评估企业信息化应用效果的方法有很多种,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设定的信息化应用效果评估指标也千差万别,可以从不同纬度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评测。
此报告涉及到的企业行业类型跨度较大,在对这些企业进行信息化应用效果评估时难以单独区分。因此,我们仅从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后的管理效率、成本控制效果、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对比和分析,来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前后发生的变化。
⑴内部管理效率变化。信息化的应用为大多数企业在提升生产运作水平、提高库存管理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进而提升了产品的销售能力。
⑵外部竞争力变化。调研数据发现,有48%的企业可以在采购阶段实现成本的降低,有75%的企业表示自己的生产运作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有58%的企业表示能够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反映出信息化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了内部流程,降低设计、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良好成效,进而提升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后续仍需通过信息化体检发现企业存在的成本控制盲区,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
中小制造业企业行业分布十分广泛,企业规模差异很大,企业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受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信息化应用呈现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1、企业规模差别大,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信息化应用已经经历了近20年,但是整体的应用水平不高。尤其是制造行业,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非成熟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目前还有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没有任何信息化应用,一部分企业仅有单机应用,一部分企业目前处在基础网络建设阶段,仅有一小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逐渐开始成熟。
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很不均衡。部分企业在充裕资金、优秀人才和优秀信息化提供商的共同推动下,已经在信息化应用上步入成熟阶段。而更多中小企业却因资金不足及意识不够等因素,信息化建设迟迟无法开展。
2、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受企业体制影响较大。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如何深化技术应用,对业务流程实现再造,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我国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往往忽视体制问题,只注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技术视为一切的主导因素,最终导致失败。
有部分企业有了前车之鉴,逐步将业务流程重组视为重点,但是始终没有从进行体制改革,更没有将信息化应用提升到战略应用的高度,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信息化进行合理规划,最终效果也难以达成。
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信息化应用必然与传统的体制产生冲突,而这种变革也会难免损害企业内部部分人群的利益,这部分人群对信息化应用实施的抵触最终将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
3、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难以与信息化管理实现有效结合。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拥有快速、跨区域、方便等优点,将是未来企业行为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的企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实施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大面积铺开,但是由于前期基础十分薄弱、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信息化效果却难以实现。仅仅实现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电子商务等电子交易功能至今还处于发展极不均衡的阶段。
4、缺乏大量优秀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制造业本是一个流程复杂、环节多样的行业,制造业企业中的人才交互性小,技术、管理、工艺、计算机技术等人才间的能力综合本身比较困难,这也就造成了这个行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既懂技术,又熟悉工艺,还要深谙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很大困难,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有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三)中小制造业企业的IT应用需求
过去中小制造业企业长期以资源的投入和粗放型管理求得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在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多组织、多工厂、协同办公等新问题。如何在新的经济与竞争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将是未来企业发展无法规避的问题。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需求,中小制造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功能才能够实现与经济增速的对接,完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转变,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管理效率,面对竞争而屹立不倒呢?企业在思考,信息化系统软件供应商也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通过对20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深度体检,深入了解到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制造业企业急切需要的是将信息化应用的成果转化为生产运作能力的提高,有91%的企业将提高企业生产运作水平作为信息化建设首要实现目标。82%的企业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的办公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73%的企业希望率先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内部协作水平问题,先从企业内部解决信息化应用的阻碍因素。而只有27%的企业希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
(四)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存在不同的ERP应用需求
以电子行业为例要求有灵活的自动编码功能,齐全的产品结构管理功能等,而机械行业有严谨的在制品控制、拥有产品结构及设计变更的管理等功能的需求等。
四、两化融合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企业健康体检工作,在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详尽的了解和分析之后,针对企业管理中的几个重要指标模块进行了统计。这些指标涵盖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五大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在应用了ERP之后,企业在这几个方面的管理都不同程度获得了提升和改善。
1、采购管理应用。对于生产制造型中小企业来说,生产材料的采购是否及时、采购量是否合理、采购物料的质量、对库存的把握等都直接影响着后续的产品生产、销售问题。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生产营运效率,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采购。衡量一个企业的采购行为是否合理,需要从采购材料质量的优质率、采购周期、进货准时性、采购行为可能造成的潜在呆滞率等问题多方面判断。此次受检的制造业企业中,多数企业在应用了信息化之后,企业的采购行为越来越趋向于合理。有88%的企业反映该企业的平均进货天数不断在缩短,这也就意味着物料对库存的占用比率不断在缩小。同时,有76%的企业表示潜在的呆滞率不断降低,反映出企业的采购行为越来越准确,对于所需物料的数量、质量及生产效率有了很好的掌控。
信息化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在采购前做好需求预测,采购过程中帮助采购部门简化流程、提高采购数量的准确性,采购后帮助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采购部门提供实时材料库存信息。有效缓解了由于采购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库存积压的问题,提高物料的利用率,降低营运成本。
2、生产管理应用。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产品是命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降低成本,决定了这家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生产工期如何设定、如何提高产品生产的准时率及优良率、如何缩短生产周期、如何降低返工率等问题,是众多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面对订单的时候,很多制造业企业都遇到过接与不接的困惑。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是因为企业对自己的产品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难确保准时出货、按质量出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优化不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有89%的受检企业在合理应用了信息化之后,产品生产的准时率得到了保证和提高。相对应的有84%的企业降低了自制产品的返工率,有效缩短了成品出厂周期。与此同时,92%的企业在应用了信息化之后,产品的优良率得到明显提高。在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设计生产实现系统集成之后,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物料准备到出厂包装,实现了清晰地传递路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销售管理应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在销售端常常会遇到难题。由于目前中国很多行业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同类产品或者可替代产品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很多企业往往投入很大精力去争取订单,而忽略了接单之后如何确保交货期等问题。由于交货期无法保证导致重要客户不断流失等情况在制造业企业里时常发生,这样的结果带来的是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客户不断流失。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目的在于如何在接单之后,迅速组织生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订单出货准时率。有45%的企业在应用了信息化之后提高了订单交货的准时率,42%的企业在缩短订单平均出货天数上取得了成效。同时,有29%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重点客户的集中度,稳定了企业订单来源。
4、库存管理应用。库存管理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如何做到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如何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如何做到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如何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这些都是一再提出,但是,通过传统方式又很难改善的问题。在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企业希望通过信息系统来改善库存积压多、物料浪费严重等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在应用了信息化系统之后,确实在库存管理上取得了良好成效。有96%的企业制成品存货周转期明显降低,减少了库存积压,有效缓解了资金流动速度慢等问题。92%的企业实现了对生产加工物料库存周转期的控制,利用信息系统准确分析对生产物料的需求,优化采购流程,进一步缩短生产加工物料的库存周期。
同时,信息系统的应用,帮助这部分使用的企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加工物料、制成品的呆滞率。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资金流动。
5、财务管理应用。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达到预期利润指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永恒主题。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财务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从传统的人工单据管理,到现在的计算机化管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各类企业的重头目标。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长、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财务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当人已经不能切实处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的时候,信息化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武器,并迅速取代人工,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信息化软件应用,多数企业最早起步于对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经过多年的推广和积累。财务管理软件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在企业与软件厂商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快速发展。应用企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应用效果也比较明显。
企业在应用财务管理软件之后,企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毛利费用比等实现了增长和提高。
五、两化融合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典型案例分析(略)
六、两化融合背景下未来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发展趋势
(一)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越来越谨慎,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后,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集成效应,信息化应用的效果明显。后续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投入将越来越谨慎。中小型企业在经历过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加大,建设步伐将加快。但是限于资金规模的约束,信息化投入依然困难重重。
(二)在已经完成信息化建设,或者即将完善信息化体系的企业中,将会加强对已有系统的深化应用和完善,是否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将取决于现有资金流转性的好坏。
(三)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力支持,对于重点调整和规划振兴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促进这些行业及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放大信息化系统软件市场的需求,带动软件厂商在产品研发、系统功能提升上进一步实现突破,促使信息化系统更加适应新时期下制造业企业的系统需求。
(四)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将使制造业ERP成为未来中国ERP市场的主导。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制造业ERP市场容量非常大。随着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断释放,软件厂商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产品成熟,未来的制造业ERP在主导ERP市场的前提下,将不断向行业纵深发展。
七、两化融合背景下推动2010年中小制造企业ERP建设若干建议
基于《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发展报告(2009)》的研究结果及对未来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发展趋势的预测。我们对未来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提出如下建议及设想:
(一)加强政府部门、协会、软件厂商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引导作用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等,为实施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政府在引导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时,应该注意两个“平衡”。一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平衡。我国企业的99%是中小企业,64%的GDP来源于中小企业,它们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和动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政府在重点建设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应当给予中小企业信息化以应有的关注,使之与大中型制造企业同步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与进步。二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上都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时候自然会遇到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中小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二)加大对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
目前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关键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不够。企业自身无法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难以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现状。迫于资金的压力,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不断下降。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资金难是阻碍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政府需要加大对这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从建立基本的信息化基础开始,逐步改善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为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软件厂商应注重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重点技术的突破
信息化建设说到底是一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面对国内类型多样、规模各异、信息化需求差异明显的复杂状况,软件厂商如何来应对这些需求,提供更好、更符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软件服务,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注重帮助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应用ERP创造价值。
(四)注重中小制造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需要既懂技术、工艺,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软件厂商在产品开发和企业信息化应用咨询上需要专业的技术研发人才。这些人才的缺乏将使未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走入难以逾越的瓶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类资源,集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软件研发机构、软件服务厂商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团体在各自领域内的理论、技术优势,为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五)加强与软件厂商间的合作,开展政企间的技术合作交流
重点推进一批具有集群效应的优势行业中的典型中小企业,如汽配、电子、塑胶、机电等行业。通过政府、企业、软件厂商之间的管理、技术合作交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加快这些企业的信息化普及进度。
通过这些典型企业的成功,帮助本区域或产业中小企业,竖立信息化成功的信心,通过这样的示范作用,在政府与软件厂商的共同推动下带动本行业和本区域的中小制造企业上线信息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实现管理的升级与优化,从而带动区域或行业内的企业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第二篇:2013中国中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
2013中国中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
以“微营销时代,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成长”为主题的2013中国中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论坛将在明天隆重举行。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B2B交易额达3.4万亿,同比增长15.25%。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7542亿元,同比增长47.3%。
因此,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借助网络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缺少网络营销战略的中小企业,一定会有致命缺陷。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厚溥软件学院的刘老师表示,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结起来有四大系统: 第一,定位系统,企业家要清楚地知道目标客户是谁,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接受这个产品关键的要素是什么。第二,必须有自己的营销型网站。今天的网站仍然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仅仅是一个展示的网站,不是一个营销型网站,营销型的网站必须解决公信力、购买力和回头率的问题。第三,需要一个非常严谨且高效的推广系统,精选投放一部分按照效果付费的网站广告。第四,企业要具备良好的运营系统,必须配备网络营销的工具和人员。
据悉,中国中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论坛是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批准,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推广中心与单仁资讯集团共同承办的、专门针对中国中小微企业由传统行业进入网络营销的高端发展论坛。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80多场,拥有53600 家稳定的企业会员,是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推广中心针对企业培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好评如潮的高端论坛。
第三篇:中国ERP发展及现状
ERP在中国
-------其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正值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和ERP研发应用的高潮期。由于ERP是在西方制造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提出的,比较适合按照西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ERP内含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与我国部分企业传统管理体系与落后管理思想的冲突才是ERP工程实施失败真实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以从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及软件自身的角度,探究和剖析其失败的成因,并希望为即将或正在实施ERP的中国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ERP;企业;系统化;规范
ERP的发展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应用ERP的根本目的与意义
我国广大企业应用ERP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快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应用ERP一定要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属生产力范畴,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因此,大力推广应用ERP,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受任何国界、国情、厂情的影响和限制。事实上,推广应用ERP就是有效的促使我国企业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具体方法和途径。谁能审时度势,及时掌握和应用这一方法和途径;谁就能通过管理创新迅速改变自己管理落后的面貌,缩小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在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谁就能在21世纪全球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技术、资金、互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和软件实施,而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企业应用ERP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主体意识,才能提高主体能力,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确保ERP项目的成功。面对当今世界新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广大企业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来研究和审视ERP的原理和作用,推广应用ERP的目的和意义,进而科学的做出迅速建立ERP系统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策。
ERP作为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原理并不深奥复杂,然而欲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只有通过有效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一方面科研游离于产业之外与科研脱离企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在ERP应用领域,一些针对如何提高我国ERP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且经过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也长期不能被那些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ERP系统的企业所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应用,不能被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ERP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我国目前在ERP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没有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着必然的关系。因此,企业在ERP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培训教育不能仅限于ERP原理和信息技术方面,而应把相关科学技术都包括进来。企业需求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归类,而应直接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业务流程重组要立足于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组,也就是说要立足于企业管理创新,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基础。
为了成功地应用ERP,我们必须在ERP应用过程中建立ERP项目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进行ERP等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培训;引入企业管理咨询;进行企业需求分析;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行BPR;加强项目管理;实行ERP项目监理制和实行ERP项目评价制等等。
ERP项目的监理与评价
实行项目监理制是国际上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广为应用。尽管ERP管理系统工程不同于土建工程,但引入项目监理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近来我国许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都实行了项目监理制。事实上,监理的概念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ERP项目监理应包括ERP项目全过程,而不仅仅是ERP软件实施部分。
随着ERP应用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健全ERP项目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用ERP的企业也应积极开展项目评价工作,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角度科学地揭示ERP应用状况,有利于ERP的推广应用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企业实施ERP现状分析及失败原因
1、我国企业ERP实施现状
我国开展ERP的研究与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经历了由初步应用到推广应用、由MRPⅡ到ERP、由ERP技术研究到ERP产品开发进而发展成ERP产业的不同阶段。
目前,我国正值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和ERP研发应用的高潮期。由于ERP是在西方制造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提出的,比较适合按照西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而像我国这样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的制造业情况有所不同,会存在着国情差别、地区差别和企业差别。
我国ERP软件公司要走出困境,快速发展,除了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外,还要从根本上研究解决自身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管理体制、产品技术和服务水平这六大问题。
纵向比较,我国企业应用ERP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横向比较,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应用ERP相比,以及与我们预期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甚至成功率不高。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ERP应用的数量、时间、周期、范围、绩效和水平六个方面。
ERP在国内已经走过了快20个年头,从当初的全盘照搬应用国外的ERP软件到企业自主开发ERP软件再到国内形成针对中国国情和市场开发的自身的ERP主流,ERP在中国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其产生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比于国外的ERP系统,中国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其中的艰辛还得我们中国的企业自己去品尝!
2、中国企业实施ERP工程失败的原因分析
企业方面,在选择时候未进行事前的考察和必要的调研,盲目选择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系统;ERP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咨询服务费、培训费,众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中小企业目前的问题是:由于企业自身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往往出现工程投资突破预算,工期超过预定时间,工程质量差,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机制,项目管理混乱等现象。
软件方面,有些模块的功能并没有完全用到,造成软件冗余,资源浪费;软件调试周期的过长,会花费企业过多的精力;有些模块的功能在前后关联中没有相互配套,衔接较差,造成数据丢失。ERP项目的实施成本,有时可能是软件价格的3~5倍。
三、如何提高企业应用ERP统成功率
1、要穿“合脚”的鞋
中小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要坚定立场,保持头脑清醒,不盲目跟风,要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确定是否真的需要ERP来管理。鞋子穿上要合适才行”的原则,选择适合企业的系统。
2、合理安排资金
由于ERP项目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回报见效不明显,且效果也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投资规模是理智的行为。在硬件设备投入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端庞大的硬件成本和与其相关的维护升级费用,企业甚至可以采取租用的方式,不去理会服务器环境的维护与扩容升级的烦恼,更大限度地降低初期硬件的一次性投入。
3、规范项目管理
规范项目管理是ERP实施成功的保证。首先要制订详细、系统、务实和动态的规划,并用新的计划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透彻地分析;其次,精心组建项目小组、建立项目管理规范,对项目经理充分授权。
4.、软件方面
软件开发人员尽量在不改变源代码的前提下,使ERP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与企业的管理习惯、业务特点结合起来。并使软件具有二次开发的功能,即在软件商提供的基本功能之外,能删除和新增一些功能,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功能模块的冗余,也适应日后不断变化的情况。软件公司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其他准备工作,尽量缩短软件的调试周期,当发现软件的缺陷时及时改正。ERP软件升级周期是考核系统的持续应用能力的指标,一般来说以6—12个月为宜,软件公司要适时的为软件进行升级。
四、关于企业实施ERP的建议
1、企业领导重视和支持
在所有ERP实施效果好的企业,其主要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都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ERP工程的实施,并有具体的举措
2、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
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分析企业同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找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弄清这些影响因素能否通过ERP得到解决,企业想通过ERP系统在市场上建立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在考虑ERP软件的具体功能时,要分析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对软件的要求,企业特点对软件功能的特殊要求。
3、落实组织、政策,稳定队伍
ERP系统的实施是一项涉及管理和技术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要在组织上加以落实,即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简称项目小组)。
第四篇:中小企业发展ERP应用及信息化的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ERP应用及信息化的建议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1.1信息化水平三个层次(等级)
按信息化水平分成的三个层次或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
初级信息化——企业实现主要业务、管理、经营服务初级信息化: CAD/CAM, PLC、DC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OA/MI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MRPII与ERP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能网上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部分产品能网上营销, 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中级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中级信息化:CAD,DCS,FCS等信息技术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MIS/OA,MRP/II,ERP的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网络营销、支付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高级信息化——企业实现主要业务(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高度信息化:生产信息化,实现最优智能控制。CAD/CAM,DCS/FCS普及率80~90%以上。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智能化管理。ERP、SCM、CRM的普及率、覆盖率80~90%以上。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全面实现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覆盖率达80~90%,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通过网络营销网上支付,实现零库存。
我国中小型企业有近1000万家,相当部分还没有开展信息化工作,一部分有一些单项应用。少数中小型企业已开展初级信息化建设。
2.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模式
2.1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中小型骨干企业,近期以初级信息化为目标,大部分一般中小型企业近期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为主,为实现初级信息化打好基础,部分实现初级信息化的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建立少数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企业定位,各类企业分析自身IT应用现状,明确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确定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展目标。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预测
目标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初级信息化 0.5~1% 2~3% 8-10%
中级信息化 4~5% 15~20% 30-35%
高级信息化 25~30% 50~60% 48-50%
推广信息技术 64~70% 17~33% 5-14%
表中%数为实现初级信息化、中级、高级信息化的中小型企业占中小型企业总数百分比
2.2根据企业自身状况,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开发模式。
(1)外包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系统集成商,专业化的ASP公司承包,提供解决方案、成套设备、系统实施及技术服务。
(2)内外合作式:企业与系统集成商ASP、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合作,联合开发应用软
件。
(3)自主式:企业有信息化的队伍,在采购成熟软硬件系统设备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3.分层次推进分阶段ERP应用,实现不同层次的ERP应用
按企业ERP应用的发展水平分初级、中级与高级应用三个等级。
3.1 初级应用,初等程度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1)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30-50%;
(2)初级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业MIS系统,开始采用MRPII与ERP部分功能模块,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
(3)初级管理控制一体化,实现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体化;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建立企业基本数据库,能为领导决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初见成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5-10%。
3.2.中级应用,中等程度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1)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60-80%;
(2)中级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ERP主要功能,实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整备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
(3)中级管理控制一体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实现网络,数据库集成基础上过程集成;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DSS系统能提供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建立`数据库,信息资源库,初步建立数据仓库,开展数据挖掘,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5)ERP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15-20%。
3.3.高级应用,高度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1)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
(3)高级管控一体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实现CIMS、CIPS、企业集成,企业集团内部与外部企业集成;
(4)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通过网络营销,实现零库存;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商业智能,管理决策智能化;
(6)ERP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20-25%。
4.制定ERP应用实施方案
(1)改革先行,业务流程不断改进优化
用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管理理念、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指导企业深化改革,业务流程重组、不断改进,逐步优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增强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的主体识。
(2)慎重选择好合作伙伴及合适的ERP管理软件
选择有成功经验、有良好服务的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咨询公司为合作伙伴。选择性能价格比高、有行业成功案例的适合企业需求的ERP产品和供应商。
(3)制订好分步实施的计划
(4)选好应用切入点突破口。
围绕企业管理的瓶颈,影响核心竞争力的环节为突破口在人员素质较高的部门关键业务中应用ERP一、二个模块为切入点,总结经验,提高信心。
第五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很快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的衰退给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鉴于此,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铁、工、机”三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逐步回升。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2000 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 美元/ 人,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 倍,日本是它的6.7 倍。到2006 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 倍。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 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 美元),只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