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传统光学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差异全解
学
号 :14051221
探究学习报告
传统光学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差异
学院名称 5系
姓
名
黄一桓
同组学生 无
2015年 10月
摘要
照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记录的设备,并在生活中被经常使用,按照感光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本文通过探究性学习,分析了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不同之处。在对成像处理方面,传统相机使用银盐等会发生光反应的物质作为影像记录;数码相机利用CCD或CMOS光电传感器来读取光的信息。在图像储存方面,传统相机直接使用胶片储存,数码相机使用储存卡将传感器上的读取、计算后的信号储存。胶片的感光颗粒决定了传统照片像素,感光元件数量、种类与排布,计算算法共同决定了数码相片的像素。传统相机一直是摄影师必不可少的工具,数码相机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飞速进步。在探究性学习中,了解了两者的异同,学习到了与之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数码相机 传统相机 光电技术
一、简 述
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感光材料的不同。传统相机的一般用银盐作为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利用光电传感器作为感光材料,这就导致了传统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在处理影像的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过程将导致最终得到的影像画面产生差异,例如清晰度、对比度、曝光程度等指标的不同,也会导致它们对相同条件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由于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记录的方式产生差异,一种是化学信息,一种是数字信息,它们的储存媒介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读取方式、后期应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此文章中,通过学习和研究将从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处理过程,成像像素,储存与处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二、处理过程
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对接收到的图像的处理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2.1 传统相机
传统相机使用方法一般为取景,调焦距,调整光圈,调整并按下快门这几个步骤,在按下快门后由感光胶片来记录图像。机身内置快门决定胶卷进行曝光的时间,在进行曝光时按 照使用者所设定的时间而打开,让来自镜头的光纪录在胶卷之上。而镜头则是一些光学组件,集结光线,在胶卷上造像,由数片透明曲面玻璃等构成组合件通过光线折射,形成影像。胶片上涂布有银盐或其他对光有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当影像投射在胶片上时,胶片上的感光材料会因光的强弱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产生图像。而彩色胶片一般用三层感光乳剂层来进行三原色的感光,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产生彩色的负片。之后,将负片进行进一步化学处理便得到了反应真实影响的照片。
2.2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则是利用各种光电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的感光胶片。
光电转换器的组成一般为CCD电荷耦合器传感器,可将曝光量转换成储存电荷量,翻译成数字等价信号;此外还有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曝光后,相机会逐个读取每一个电光元件的电参数值,得到影像上各像素的亮度值,对于彩色图像,需要分别读取各像素R、G、B的光强度。
按光电转换器的结构结构可分为面阵型影像传感器和线阵型CCD两种,线阵型是利用曝光时排列成一条线的CCD扫掠形成整个图像。线阵型法一般用于超大片幅高清晰度的拍摄,由于曝光扫掠时间长,所以不能拍摄移动物体。
由于感光元件本身不能识别光的颜色,所以按照获取色彩的不同方式,可将面阵型传感
器分为利用滤色镜分光和分层色彩采样法两大类。利用滤色镜分光时,每个感光元件只能接受单一颜色的光,由于人对绿色敏感,绿色滤光镜通常比红蓝多一倍,这就使像素的位置需要经过计算获得。而基于这种原理,sony在2003年曾发布了一款四色感应CCD,在传统的三色CCD基础上有新增一种绿色,使自然景物拍摄地更加自然真实,其排布方式如图二所示。
而分层色彩采样法是利用蓝、绿、红光在CMOS芯片上穿透能力不同设计的方法,将同一像素下设置三层电极,这使得每一个像素可以独立的产生自己的全部色彩信息,有效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电路,同时也提高了图像清晰度。
图1 两种滤光原理图示
图2 三色CCD与4色CCD排布对比
数码相机的图像不是拍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每个像素点由多个CCD感光元件组合而成,读取的数据基于各种算法和感光元件的配合来实现传统相机的各种功能。比如说在图像的重建时,必须要用到插值算法;在对焦的时候会利用感光元件的数值进行计算,实现自动对焦;以及对比度调整、图像滤波及锐化等其他算法。因此,它具备了很多传统相机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
同时由于数码相机的原理不同会出现一些传统相机所没有的新问题,比如噪点和紫边问
题。噪点问题是指画面的暗部会形成杂色的噪点,由暗电流造成的,暗电流指在没有光或电注入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信号,由于整体的信号较弱,在成像时会将信号放大,使其杂波也被显著放大,它受材料,温度和算法的影响。紫边问题则是指在反差强烈的轮廓边缘出现紫红色晕边的现象,这是由感光元件结构和相机的插值算法引起的。
三、实际像素
传统相机的实际像素由感光材料决定,一般卤化银是主要的感光材料,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和颗粒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因为被摄景物的影像是由卤化银还原成颗粒状银所构成。在感光过程中,卤化银颗粒是单个地起作用的,每个颗粒形成潜影的一个显影单位。在正常曝光范围内,可显影的颗粒数目随着曝光量的增加而增加。卤化银的颗粒越大,则感光度越大,但其分辨率和质感越小;颗粒越小,则感光度越小,其分辨率越大,质感越好。通常其颗粒大小为0.1至4μm之间,远大于可见光的衍射现象造成的分辨率。一般而言,传统的35mm胶卷的分辨率约为1800万像素或更高。
数码相机的像素通常指有效像素,表示传感器实际参与成像的像素数量。分辨率则是由有效像素以及算法决定。通常可以使用插值算法计算得到更高的像素,但是插值算法不能算出未拍摄出的细节,因此不能提高实际分辨率。而且,数码相机有一种普通胶卷相机所没有的功能,就是改变拍摄图片的分辨率。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很多种分辨率可供选择,在不高的分辨率下,可以提高拍摄的速度,减少图像文件所占储存空间。
在2015年,佳能的5ds曾利用CMOS传感器达到过5060万有效像素,而在2005年,当时最高像素的柯美DIMAGE X1只拥有800万像素,可见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
四、防抖设置
在相机拍摄时,由于在快门按下曝光开始到成像结束这一时间内,相机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抖动,如果抖动的位移量达到最小可分辨量时,眼睛就可以看见了,产生了“拖尾”现象。它与快门的速度和镜头焦距值有关。常见的防抖技术有镜头防抖系统,机身防抖系统(CCD防抖),数码防抖(软件防抖)系统等。
镜头防抖系统比较成熟,它的工作原理是把由手抖动引起的镜头光轴晃动分解为纵向与横向,利用镜头内的陀螺仪来检测镜头的角速度变化,通过电脑计算得到晃动程度,再由驱动装置控制光学系统进行光学补偿。随着技术的发展,佳能和尼康的防抖镜头已经能够保证低于安全快门速度4挡来拍摄,即意味着如果你用普通相机在1/15秒快门时出现了明显抖动现象,那么加上防抖镜头后,在相同条件下快门可以加速到1/60秒时才出现抖动现象。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原理类似,主要是通过内置于机身内的陀螺仪监测相机运动,然后计算出补偿量,并依靠磁力高速震动感光元件以实现抖动补偿。一般镜头防抖的移动组件较重,更耗电,防抖技术也无法通过后期软件升级;但镜头防抖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更好,在CCD防抖时,感光元件会增加热量与静电,从而增加画面的色斑与噪点。
软件防抖在数码机中用的更多一些,采用了陀螺仪检测记录抖动运动数据,在图像采集时,根据抖动的动作量做出相应的补偿,通过计算得出比较清晰地图像。
相机防抖动技术是一个热门的技术,无论在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它还有很大的价值和改进空间,包括摄影时的动态防抖、高感度防抖、负反馈的闭环防抖、飞行器或望远镜的稳像技术、射击时的防抖动技术等等一系列未来应用。
五、储存
传统相机的储存是利用胶片上经过光化学反应后的感光材料来记录图像信息,之后用显影粉、定影液等化学试剂使胶片显示出固定不变的影像,利用扫描仪等将胶片上的影像转变为纸质版或电子版照片。胶卷一般不能长期储存,容易失效。
而数码相机将得到的图像信息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储存在储存卡中,更便于读取、修改与打印,一张储存卡可以记录许多的照片信息,相对于胶卷摄影成本更低。
而数码相机的储存原理是利用光电传感器在光刺激下产生的电信号经处理,将得到的数字信息由储存器储存,以CCD为例:在CCD接收到光的刺激后会产生电荷作为信号,其控制芯片利用感光元件中的控制信号线路对电荷进行控制,由放大器放大并滤波后得到模拟电信号,在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便可经算法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像。CCD的图像采集方式比较多,如1394采集,基于ARM的嵌入式采集、USB方式采集等。而高速图像采集要求CCD驱动频率较高,读出速度快,数据量大,处理复杂,对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有很高的要求,输出频率可达到MHz个CCD像元,是图像采集领域的一个热点。
数码相机的图像更便于读取,修改与打印,一张储存卡可以记录许多的照片信息,相对于胶卷摄影成本更低。同时兼具有记录静态景象与动态影像两种或更多记录模式,拥有自动的白平衡,感光度,曝光补偿,色差等显示处理,上手容易。同时还可以选择照片的储存压缩格式,使照片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有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可对它进行处理,并用打印机打印,更加方便。
六、其他数码相机特有功能
6.1 图像后期处理
由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本许多需要在电脑上实现的后期处理功能,现在逐步的可以在相机或手机上进行实时或后期的处理。比如说实时的面部识别技术就可以帮助相机自动寻找对焦点,自动处理面部,而基于此的笑脸快门可以实现自动的抓拍,在后期处理又可以实现美颜等功能。数码相机还能自动的处理锐化,对比度,低通滤波,色彩平衡,这些繁琐又专业的处理过程经过自动处理后,使得拍摄门槛大大降低。
6.2 自动对焦
自动调焦是现代相机的基本功能,分为主动式自动调焦和被动式自动调焦。主动式调焦利用相机发出的一束红外线来测定焦距,但由于其有效距离小,易受环境干扰,现在并不常用。被动式自动调焦主要有对比度法和相位法:对比度法是利用失焦图像对比度减小的特性,利用闭环控制寻找到对比度最大点;相位法是监测像的偏移量来实现自动对焦的,在感光片前放置一个网格板光栅,当聚焦面与网格板重合时,光线同时到达后面两个受光元件,相位差为0,否则光束只能先后到达两个受光体。
图3 相位法自动调焦
6.3 感光度,白平衡设置
感光度是摄影和录像中一个很重要的曝光参数。在摄影中所说的感光度,是指相机中的胶片或其它感光器件对接受的光线进行曝光的灵敏程度。感光度越大,在相同快门和光圈组合下可以获得越大的曝光量;反之,感光度越小,在相同情况下获得的曝光量越小。在传统的胶片相机中,感光度是不能设定的,一种胶片只能有一个感光度要想变换感光度只有依靠更换胶片来完成。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CCD或是CMOS是没有感光度可言的,但是拍摄所需要的感光度却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来设定。用数码相机来设定感光度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调整,一张照片就可以设置一种感光度,不像胶片相机那样一个胶卷只有一个感光度。白平衡设置是解决图像色彩偏色的一个调整功能。传统相机解决偏色问题通常靠更换胶卷或者使用色温转换滤镜,这两种方法都十分依赖人,而且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而在数码相机中,只需计算当前偏色,通过改变各基本颜色电信号的增益,便可以得到颜色之间的最适配比,从而精确地控制色彩还原。
七、总结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主要可体现在感光并记录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感光胶片,一个是光电元件。因此导致了包括处理过程,储存与后期处理以及实际的像素等多方面的差异。数码相机将传统相机原本包括调焦、曝光、洗胶卷等繁琐复杂的过程进行了自动化的处理,而且由于它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处理更加的方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处理器、储存器和相关算法都在不断地进步。尤其是近年来手机等集成电子产品的发展,实现了数码相机与电子产品的对口融合,因此它以功能齐全,上手容易,价格低廉的优势,赢得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对于一些专业的摄影师来说,胶卷的色彩还原和影响饱和度,依然是传统的胶卷相机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钱元凯.现代照相机的原理与使用[M].浙江:浙江影视出版社, 2003: 2-4,92-94,207-239.[2]钟泽辉,陈洪.传统相机与数字相机成像原理技术的比较[J].印刷杂志.2003(06):43-46.[3]梁翠萍,李清安,乔彦峰,朱玮.简析光学系统自动调焦的方法[J].电光与控制.2006(6):94-96 [4]向玮.哪种防抖最有效 光学防抖技术分析及效果比较[J].人像摄影.2010(04):188-190 [5]王怀野.数码相机的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1:1-11.[6]陈俊文.数码相机的特色功能[J].电器评价.2006(06):55-57 [7]叶永奎.再谈防抖[J].照相机.2007(07):28-30 [8]侯雨石,陈永飞,何玉青,张忠廉.数码相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研究[J].光学技术.2002(05): 452-458.[9]金子林,张宗耀.银漂法彩色胶片介绍[J].感光材料.1977(01): 59.
第二篇:解三角形研究性学习报告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班级:高二(12)班 小组组长:张学栋
小组成员:唐亮 钱智年 徐金玉 史子军 刘晶琳
陈敬荣 张金年 赵峒山 李超 丁晓瑞
秦海龙
指导老师:潘金
实施时间:2014年10月15日至2015年1月4日
一、背景说明:
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星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球离地球到底有多远?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大约距离为385400千米。他们是怎样测出的呢?在数学发展史上,受到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等方面实践活动的推动。解三角形的理论不断发展,并被用于解决许多测量问题方面。
二、课题目的和意义:
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是基本的数量关系,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有关三角形、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于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变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学会数学,同时应当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学习类比、推广等数学思考方法,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研究内容:
在生产、生活、科技和技术中,我们都会看到许多数学的应用,我们小组主要研究高中数学中以解三角形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有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还有解三角形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海伦公式和秦九韶独出的“三斜求积”公式。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数学归纳法、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法、类比、化归、推广等数学思考中常用的逻辑方法。
五、活动步骤及计划安排:(包括成员分工)
1、确定研究课题——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2、成员分工:
组长:张学栋,负责与指导教师联系,获取课题信息和研究方法指导,积极协同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
成员:钱智年、徐金玉、唐亮负责收集课题材料。
史子军、刘晶琳、陈敬荣负责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秦海龙、张金年、赵峒山负责对收集的材料的综合整理,完成对研究性学习报告表的填写。
李超、丁晓瑞负责制作幻灯片,撰写论文。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统一整理,并进行修正。
3、由指导老师和课题组共同填写《研究性学习开题评价表》、《研究性学习过程性评价表》、《研究性学习结题评价表》。
4、进行研究性学习反思。
5、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评价,并填写评价表。
六、研究性学习成果简介:
利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分析并发现了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
形,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如下: [探索研究] 例1.在ABC中,已知a,b,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sinBbsinA可进一步求出B;
a则C1800(AB)从而casinC
A1.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2.当A为锐角时,如果a≥b,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b,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absinA,则有两解;(2)若absinA,则只有一解;(3)若absinA,则无解。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接三角形问题的时候,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也为这次研究性学习制做了相应的学习模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更高效的学习解三角形的相关实际问题。
七、研究性学习反思:
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许
多问题。比如说:提供研究型学习资料不足,而且现有的学习资料内容不丰富,与研究性学习不相等,可利用的资源太少。比如说网络资源、实践器材。在实践活动中,组员配合不积极,从而降低了本有的效率。
2、针对问题和不足的对策:针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不足问题,我们组不采取集中收集资料的方法,而是将小组成员分配,分头搜集研究性学习资料,让有条件的同学在网络上搜索,查阅有关内容,并且由组长负责协调各组员积极配合,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3、收获和感言: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并了解到解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它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再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同时掌握并了解利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和了解到一部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到的仪器。我们由这次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在其中插入了一部分解三角形内容的特殊问题以及一部分在三角形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科学家的成果和他们的趣闻轶事,增强了我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并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进行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针对不足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这次学习过程,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只有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鼓励,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走进植物世界1全解
丹青中学植物调查活动
1、活动背景与目标 1.1活动背景
在大自然界中现在已知的植物,大约有40万种左右,为了识别、利用和保护它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植物的分类系统有人为分类系统和自然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仅就形态、习性、用途上的不同进行分类,往往用一个成少数几个性状作为分类依据,而不考虑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自然分类系统或称系统发育分类系统,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它力求客观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植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根据植物学家们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我们周边的许多的植物不仅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还可以当做食物充饥,也可以作为药材治病等。随着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各种现代病盛行,多了解一些植物,认识一些植物,在深深的铜墙铁壁中增贴一抹绿意,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调试。同学们刚进入中学,很多同学才开始正式的接触并学习生物这门课程,他们都有很大的兴趣,抱有很高的热情以及好奇心想去探究学习生物这门课程。但通过对一些同学的初步调查所知,同学们对植物的了解知之甚少,虽然常见很多的植物草药,但也只是知道有这种植物,好像在哪里见过,却不知道名字,更不用说它是属于哪一科的。对于植物的多种用途呢,也是不甚明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让他们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爱护植物,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大地之母更加的和谐、美丽。1.2 活动目标
(1)认识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的植物,认识更多的植物。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初步掌握实验、考察、调查等基本科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活动对象与参与人数
2.1 活动对象:丹青镇,重点在丹青中学附近2.1 活动人数:初一年级121班全体同学
3、活动的前期准备 3.1、确立课题——植物的调查 3.2、组成活动小组
第一组:陈生东、杨成 第二组:涂琴、杨锦坤 第三组:张自玉、向月琴
第四组:罗欣茹、向华英 第五组:张园星、张千勇 第六组:张霞婷、张芳敏
3.3、请示学校领导对校园内植物的调查研究,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获得校领导的同意批准与相应的支持。3.4、确定调查计划:
2015年9月7——14号,通过随机调查同学,提出问题,确认活动内容。2015年9月16——23号,对校园内以及校园周边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统计。
2015年9月27——10月8,对丹青镇学生自家附近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生活状态进行调查、统计。
2015年10月10——15号,收集调查资料、总结讨论、形成报告。
4、活动调查的具体措施
4.1、活动题目在2015年9月底提出,并确立了调查小组成员,初步制定调查计划。通过对学校学生的随机提问所得结果,我们确立了课题实施计划。4.2、中期调查:在经学校同意后,首先查阅了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分类,通过什么方法分类,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等相关资料。然后我们各小组分工对学校各区域以及学生家附近植物进行了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带回不认识的植物的样品继续考证,对统计结果作了具体的分析。4.3、最后,我们就调查结果和得到的资料进行了讨论、总结、形成报告。
5、活动调查结果以及调查报告 5.1 校园周边植物调查报告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多方位调查,由于丹青中学地处山间树林,原本的植物很多,所以我们发现学校没有人工种植的植物,但是学校周边自然生长的植物非常多,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附近农户和老师自重的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为此我们将调查的重点放在植物的种类上,以及少部分生活环境也做出分析,而不统计每类植物的数目。现将每组同学着重调查或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但后来通过查阅资料认识了的植物做以下简单报告:
第一组 组长:陈生东 杨成 组员:张勇 张爱英 符金水 张美玲 张宇 代表植物:
1、酸不溜: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蓼科。
有清热,消积,散瘿,止泻。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
腹痛等功效。
2、5.1、经调查、统计,并对校园周边以及家附近的主要植物进行了分科分属。如果我们依据形态学分,乔木中桑科种类最多,其次是木犀科、豆科等。数量最多的是桑科的小叶榕,总计56棵,其次是木犀科的桂花有27棵,珍贵植物如锦葵科的木芙蓉有3棵灌木中数量最多的是木犀科的小叶女贞,其次是黄杨科的鹊舌黄杨。草本中麦冬的数量最多。最后结果校园植物种类(我们熟悉的)总计44种,共有41属,34科。我们还对以下表格中的植物进行了挂牌。5.2、校园植物的分布
校园植物主要分布在体育场,学生宿舍前及食堂下面。体育场接近后校们的地方主要栽种了三种灌木植物及蔷薇,篮球场四周主要是栽种的小叶榕和小叶女贞,生长状况良好,而灌木太多由于是新栽培的长势不佳,土壤需增加肥力和水分。广场花园里有大量的桂花树和黄槐间种,铁树主要栽培于办公大楼前,共计17盆,长势良好。冬青卫矛和塔柏多种植于学生宿舍前,其中冬青较多。()刺桐主要分布在食堂侧下方,数量较多而很密集,生长状况良好。除此以外,原学校行政楼摆放了些盆栽的橡皮树和苏铁,刚从外地引进不久,生长状况不是很好,还需加强管理。5.
4、据调查表明:学校内植物种类欠缺,各种植物的数量不够,生长状况良好,对植物管理不佳,土壤环境不断改善,以适宜植物的正常生长。
6、课题思考与建议
6.1、通过本次我们小组对校园内植物的调查,发现植物种类不丰富,而且每种植物的数量不足,离美化校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乔木类,除小叶榕及桂花树外,其它种类的数量都很少,而灌木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草本植物就更少。美化校园的工作必须以植物的种植为起点,尽量多引进些植物品种,并合理的种植到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些植物已面临巨大的虫害,工作人员应加强管理。
6.2、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名贵品种都只在体育场的旁边种植,而其它的地方都没有,如南洋杉、紫荆、柳杉等。其次,教学楼前的广场的花坛里所种植物种类单一,只有桂花树、黄槐和两三棵大树。我们讨论后认为学校可以在花坛内间种些能进行季节更替的开花植物,因为同学们能听见鸟语,但不闻或少闻到花香。
6.3、经小组分析和讨论,学生寝室前面的花坛里应加种些花草,如开不同花色的美人蕉、月季、杜鹃、栀子花等,最好是花期不同的花种。食堂斜下坡的的崖壁上可以种些垂吊的花草,即可掩盖乱石,又美化环境。其次校园内还可以增大腊梅的种植量,可为校园的冬天增添景致。
6.4、调查中我们发现,植物是天然的“氧气库”,某些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某些植物是天然的“消毒器”。如小叶榕、黄葛树、夹竹桃等。夹竹桃它能分泌挥发性的抗生素,能清洗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但经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它又是一种具有剧毒性的植物,它的汁液沾到嘴里,重则可让人死亡。鉴于它的四季常青,又能开花,还是“消毒器”的优点,校园种植后应挂牌告示学生不要采摘。建议在校园内多栽些有吸尘功能的植物,但同时避免引进有毒性的植物,以保证校内人员的健康。
6.5、植物的种植不能带有随意性,必须根据其生长所需条件,对土壤、温度等条件适应性的、选择性的进行种植,必要时应考虑光照强度对某些植物的影响,比如,阳生植物应种在向阳处,阴生植物就在隐蔽处种植。
7、活动心得和体会
在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后,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分类,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从鉴定命名到探究植物的作用,进而探究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使我们对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的热爱大自然。同时,在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三组成员分工明确但又不完全孤立,而且互相交流和帮助,这样既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出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我们认为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我们也认识到了植物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添彩,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那就要保护好植物!
一、背景和目标
一、活动目的
1、了解常见的植物,认识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初步掌握实验、考察、调查等基本科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培养环保意识,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开展观察、实验、调查、收集、设计、倡议书宣传等实践活动。
1、材料收集: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植物标本 时间地点:9月16日 学校操场及周边的山地
目的:培养学生对材料搜索、整理、归纳,相互交流的能力。
步骤:(1)首先进行分工,尽量不重复地搜集植物组织如树叶等材料;
(2)每组由组长负责,将收集到的材料自行查找分类、鉴别物种;(3)结束后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相互展示、学习。
整个过程学生之间配合紧密,观察细致。画下植物的形状,记下生物特征、生活环境,然后上网查询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知识。有的发出了惊叹,原来平时熟悉的植物竟有如此特别的生活习性,或是巨大的作用。
2、实地考察:学校的植物角 时间地点:9月16日
学校周边 内容:了解植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准备:记录本、笔、软尺、拍照设备等。
注意事项: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对照提前收集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并不时地贯穿环境保护的理念。
3、实验与制作:有关植物标本(叶脉书签)的科学小实验、小制作 时间地点:9月16日
学校实验室
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动手实践和制作能力,形象直观地了解植物叶片相关的科学知识。活动注意事项:
(1)在采集叶片之前告知学生适度采摘即可,最好是选择老叶,快掉落的叶片,切不可因此破坏植物正常生长。
(2)实验过程中,由于使用强碱,有一定的腐蚀性,事先告知学生注意安全。(3)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步骤:
(1)选择叶片。选择叶脉粗壮而密的树叶。一般以常绿木本植物为好。洗净叶片。
(2)将叶片放入烧杯,用氢氧化钠煮叶片,煮一小时左右,而后进行叶肉与
叶脉分离。
(3)去掉叶肉。要轻轻擦试后用水冲洗净,继续擦试直到叶肉全部去掉。注意动作尽可能轻一些。(4)用漂白粉漂白叶脉。
(5)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染色,然后把它做成书签。
4、设计方案:对保护植物提出自己的设想 时间地点:国庆假期
学生自行在家完成 目的: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更多人类与植物和谐共处的方法。由此也形成、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同学们和家长一起动手美化自己的家,一起动脑设想保护植物的良机。设想实例:
家庭中:购买一些既能够改善家庭环境,又容易照顾的植物。比如文竹、吊兰、仙人掌等,既美化环境,又可以改善家里的空气质量;让父母带着自己在植树节去植树,或者参加认养树苗等的活动。
社会上:阻止一些破坏植物行为的发生,对肆意破坏植物的人进行劝导,让他们了解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张贴保护植物的宣传画等。
5、发出保护植物倡议书,开展宣传。时间地点: 10月9日 学校
学生自己拟写《保护我们的绿色植物》宣传画报,到居住社区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父母、亲属帮助扩大宣传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了解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总结: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我们城市植物种类和习性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 过了解常见的植物,认识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改善空气质量,还包括涵养 水源、防风固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地球能量与物质循环中扮演了必不 可少的角色;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初步掌握实验、考察、调查等基本科学方法,激发 学生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社会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加强了环保意识,形成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收获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学会了许多,既让我懂得了很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也让我懂得了植物对我们很重要。通过调查、实践,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绿色资源,我们还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园调查采样。我们小组的同学经过这次的合作,变得更加默契了!
——寿佳燕
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们对周围的植物有了详细的了解,能更好地爱护这些植物。回家向父母、亲戚宣传,他们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植物的行列中来。
——胡晓耀
许多珍贵的植物正在消失,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够重视,随意砍伐。我们应该向周围的人进行宣传,共同保护我们绿色的家。
——管涛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植物世界,那么多的植物精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现在,我们家种了不少观赏性植物美化环境。我想我们一定会更加爱护植物的。
——朱璐瑶
我非常喜欢这次的做树叶标本活动,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让我明白了废物也能变为宝。
第四篇:常州市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常州市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活动背景
随着国家政策的向导,更进一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味上一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吸收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多一份应有的自豪与信念,为我们的学习生涯添上精彩的一笔!
(二)活动过程
导师:张亚贤
课题组长 :丁柯
组员:张娟,蒋春雅,柴成杰,潘勇,陆凯,宋袁凯,陈静,刘勇,刘让,顾满程,丁宇
主导课程 电脑,文学相关
课程 摄影
任务分工以下可以涉及工作有:负责打印(誊抄)查找资料 联系组织访问 收集资料 网上查找 实验分析 实地考察 成果发言人 等等
张娟,蒋春雅(负责打印)
柴成杰,潘勇,陆凯(查找资料)
宋袁凯,陈静,刘勇,刘让(实地考察)
顾满程,丁宇,丁柯(成果发言)
目标、完成的工作
物质准备
第一次活动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次活动撰写开题报告、制定活动计划
第三次活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第四次活动设计问卷
第五次活动发放问卷
第六次活动收集问卷,问卷数据处理
第七次活动网上访谈
第八次活动电话访谈
(三)活动总结
我们小组的调查主题是“常州方饮食文化”在制作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对1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常州饮食进行更深的了解,对常州饮食认识更加透彻。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常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通过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2养成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培养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也让我们从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合作与分享。3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四)附件1
常州传统节日与饮食
问卷调查
1你的年龄在?
A 15岁以下 B15岁到30岁 C 30岁到50岁 D 50岁以上
2你对常州传统习俗了解多少?
A 不了解 B一般 C 非常了解
3你比较喜欢哪类食物?
A.偏辣 B偏甜 C 偏酸 D 其他
4你觉得常州小吃好吃吗?
A 好吃 B 难吃 C 一般,还可以
5在常州特色小吃中,你比较喜欢哪个?
A 麻糕 B 萝卜干 C 其他.6你喜欢的饮食地点?
A 中式餐厅 B 西式餐厅 C 家里 D其他
7您对进餐的基本仪式有讲究吗?
A十分讲究 B在重要场合时十分讲究 C 不讲究,很随便、8你偏爱的饮食种类?
A 风味小吃 B传统正餐 C 快餐 D 其他
9你对常州饮食文化有何建议?
(五)活动目的与意义
目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古代风俗,将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更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
意义:;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与评价表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与评价表
课题名称 零花钱是怎样在中学生手中流失的?
填表时间 2007.12.1
课题组成员 潘佳霖 杨劲松 林赟 阮挺 阮凌立 蔡宇峰 郑俊成课题组长 潘佳霖
指导老师 钟克亚
课题的由来
老师说课题要贴近生活,并且对我们有积极影响。因此经过大家一致认可,我们确定了 零花钱这个主题。因为虽然我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我们的消费却占了社会消费总体中 占了很大比例。盲目地追求时尚,无止境地花钱如流水已经成为我们中学生的通病,亟待给予重视。
课题的现状
目前,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所需要的仅仅是整理和抄论文。由于某些原因,问卷调查只能取消。但我们绝对相信口头调查更可行(虽然范围会有局限性,但更具有事实性),我们是以中学生消费特征.原因.现状.金钱来源等方面展开论述。
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口头调查提供的资料进行加工润色,整理成文。从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分配给各组员攥写。然后将各文和谐地接合,并进行删改,合成一篇完整的成文。
预期成果
完成论文,并从中得出对我们有意义的结论,吸取教训。与此同时,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们以后写论文埋好坚实的基础。
需要提供的帮助
相关老师的指导,一些同学的合作帮助
心得体会
潘佳霖——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学到了如何合理利用父母的血汗钱,及培养了同学之间的默契与合作,并为将来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林赟——中学生对于零花钱的处理与其对此的看法影响着学生对于经济.政治等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小组对于零花钱问题的研究不仅增长了我们对该问题的见识,也增强了我们的办事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对于我们将来立足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阮挺——通过 研究性学习,真使我们成长不少。研究的主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做为中学生,大多人没有考虑过应该如何去话零花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合理。我们应当把零花钱用到有益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地方,这才是我们中学生正确使用零花钱的途径。让我改掉了以前盲目消费的坏习惯。
阮凌立——通过本次对如何使用零花钱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对如何使用零花钱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们在使用零花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每一分钟都凝聚着父母的辛劳的。天上是不会掉金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不乱花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勤俭节约的美德,把自己的零花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郑俊成——在这次贴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如何使自己的零花钱花的更值,更科学。在过程中,每一步我都亲身参与,都使我向成熟更近一步。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更是自己的主人,学习管理零花钱,是多么有意义啊!
蔡宇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钱对于人们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也并不是说世界上除了钱什么都没有,而是我们要正确对待钱。不管是有钱抑或没钱,我们都应正确对待。
杨劲松——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合作精神,在研究中是多么重要。毕竟在一个小组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一部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也是靠大家每个人的努力,加上协调的合作完成的。它使我的合作意识加强了,对工作更认真负责了,也锻炼了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