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关于全县商品市场体系的规划报告
张家川县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健全的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是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安全平台,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我县市场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展较快,全县按照“大商贸、大流通、大发展”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结合、综合与专业互补、批发与零售兼容的市场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搞活流通、服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全县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全县已逐步形成了以大乡镇为中心,遍布全县十五个乡镇的集贸市场网络。
(一)市场总体规模从小买卖小扩散向大吞吐强辐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成具有规模的市场15个:张家川镇农贸市场、张家川镇汽车修配中心、张家川镇同仁建材市场、张家川镇牲畜市场、张家川镇木材市场、张家川镇夜市小吃城、龙山镇商业城、龙山镇皮毛市场、龙山镇蔬菜市场、龙山镇牲畜市场、龙山镇粮食市场、龙山镇建材市场、龙山镇木材市场、张棉驿乡农贸市场、马鹿乡农贸市场,市场总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2008 年成交额达5亿元。
实现了企业化管理。特别是市场办管脱钩后,市场建设中心进一步加大自有市场和托管市场的管理力度,从抓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市场环境整治、市场经营户行为规范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了市场“脏乱差”和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全县市场环境设施进一步优化,市场档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有力促进了全县市场向规范、有序、文明、繁荣的方向发展,塑造了我县市场新形象。
(五)市场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市场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趋势。在全县15家商品交易市场中,有专业市场11家,占73%。
(六)市场建设始终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新建、改扩建市场逐年增加。目前在建和规划续建的市场有7个,分布在张家川、龙山、恭门三个镇,其中改扩建2个,新建4个,易地搬迁1个。
二、我县商品市场建设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促进了县城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市场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为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集中交易场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市场需求信息,并带动了交通运输、商业服务、零散加工等行业的发展。
(二)方便了群众消费。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
府要土地、报规划,致使市场建设职能部门的规划难以实施,对市场业主的建设项目规划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监督。
(二)市场建设规模较小,建设水品较低,整体辐射能力不强。由于缺乏大型批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我县市场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整体辐射能力不强,尚不能更多地吸引县外消费者前来购货。
(三)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城区社区市场建设没有与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同步。如张川西关村人口多,附近没有社区市场,居民日常消费不便。二是大多数乡镇农贸市场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简陋,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乡镇没有农贸市场,给农产品交易及便利农民消费造成困难。三是部分市场未经细致的调查和科学论证,仓促上马,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市场摊位出租率低,有的成了“半空壳”市场。四是张川商业城市场通过整体开发建设后,规模和档次将再上新台阶,但市场内现有的小百货摊位(占市场总份额的70%),因无力购买或租赁门店,将流向市场外部,加剧形成马路市场,成为影响城区市容市貌、阻塞交通的主要顽疾。
(四)乡镇农贸市场数量少规模小。全县除张川、龙山、梁山、恭门、马鹿、张棉6乡镇外,其余9个乡镇暂时没有规模型的农贸市场,严重制约着人们的购物、消费空间。
(五)市场发展缺乏后劲。一是交易方式落后,大部分市场建设起点低,投入不足,经营手段停留在原始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模式上,严重制约着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二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缺乏适应性,技术落后,对经营品种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三是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采用过去老一套管理办法和营销方式,管理水平也大都停留在出卖出租摊位和收取管理费的水平上。
(六)马路市场比较突出。我县城区有马路市场3处,约200个摊位,主要分布在城区主街道或次街道的交汇处。如解放路、中城路等。这些城区马路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占道经营现象,部分人行道成为摆摊设点、经商交易的场所,车辆行人难以通行。虽然马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但其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阻塞交通,安全隐患突出。一到逢场赶集,经营者为招揽生意和方便经营,无视交通秩序,到处乱停、乱放,道路堵塞,秩序混乱。二是环境卫生差。马路市场周围没有大的垃圾收集容器,经营者的卫生意识又差,随地乱扔垃圾,导致马路市场公路两边到处都是烂菜叶、烂水果,夏天蚊蝇成群,臭气熏天。三是社会问题难以调和。由于马路市场摆摊者素质低下,常为争生意、争摊位而发生纠纷。而且马路市场一般地处繁华地段或乡镇中心、交通中心,无序杂乱的马路市场常把单位的门口挤占,7
(三)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交易市场发展。建立和完善包括市场协会、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职能的中介组织体系,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市场提供配套服务。
(四)振兴龙山皮毛市场。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龙山皮毛市场软环境与硬设施的建设却一度被疏忽,导致客源流失,从业人员减少,交易额递减。振兴龙山皮毛市场,还昔日辉煌,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配臵、机构重组。
1、成立龙山皮毛市场贸易有限公司,负责市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境内外贸易、检疫检测、信息咨询、加工运输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2、建设皮毛工业园区。一是扩大规模,将原属龙山开发区的三十亩土地纳入皮毛市场开发建设内容中,建设仓储货运、检疫检测及其他服务配套工程。拆除原有皮毛市场货栈,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新型货栈。利用空余场地建设皮张交易厅、绒毛交易厅、半成品交易厅和信息服务部。二是招商引资,整合现有半成品加工资源,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加大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弹性制。在缺乏宏观调控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商品流通体系中,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和垄断现象。加大宏观调控,可以有效防止恶性竞争和垄断现象的发生,使在政策引导下健康运行。根据市场运行情况,实
四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实施综合治理。应搞好先期的调查摸底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体制或取缔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清理和取缔工作,城区以综合执法局为主,乡镇以工商、公安、公路为主要执法部门,以乡、镇为管理依托,以市场主办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分片管理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逐步规范和取缔马路市场,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城区马路市场要依法坚决取缔,做到发现一个,取缔一个,绝不手软,切实根除马路市场这一顽症。城区主要街道应禁止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严管重罚。对次要街道暂时允许摆设,但要实行商品分类,分地段交易,并要逐步取缔。各乡镇对交通要道两旁的马路市场要坚决取缔。最终目标是要还居民清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还公路畅通。
五是根据马路市场流动摊位类别,以及不同商品间的依存与连带关系,选址建设水果副食品市场和小百货市场。尤其是随着张川商业城整体开发建设的进度,占商业城摊位总份额达70%的小百货,因无力购买或租赁门店,将逐步流向市场外,在无场经营的情况下,马路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已严重影响到中城南路和解放东路的市容市貌及车辆通行。
(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贸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马路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
3、启动张家川镇西城南路副食蔬菜市场。该项目紧邻同仁建材市场,占地5.8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经营品种以干果、调料、蔬菜为主。目前已建成活动板房28间,民族小吃城一层(共三层)。概算总投资240万元。
4、协调开发商完成商业城一、二、三区建设工程。2010年商业城整体拆迁工作量很大,涉及个体经营户近100户,固定摊位近200户.为了推进商业城建设进度,减少马路市场压力,年初必须研究确定拆迁方案,3月份实施拆迁,力争计划内完成拆迁,为顺利完成一、二、三区建设铺平道路。
5、指导龙山镇启动龙山蔬菜、百货、建材市场,尽快划行归市,协调开发商引商进店,全面取缔龙山镇马路市场。
6、指导华忠建材物流中心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争取年内完成项目建设。华忠建材物流中心是华忠方便面厂反复论证报招商局备案的重点项目,规划占地40亩,主要经营建材、物流配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县首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二)“十二五”规划市场建设项目
为与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我县城区道路改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提速、矿产业、畜牧业、工商业较快发展,以及天平铁路过境等,为我们加快市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为此,我县规划在“十二五”期内,一方面继续在全县范围内争取实施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另一方面在有集市的乡镇建设以下市场:
主要建设门店、彩钢大棚,经营各类季节水果零售及批发。项目总投资概算30万元。
7、梁山乡综合农贸市场
本项目规划选址位于梁山乡政府附近,规划占地3亩,主要建设门店、彩钢大棚,经营副食、蔬菜、小百货等。项目总投资概算100万元。
其他乡镇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征、生活水平、商品交易习惯,配合城镇建设规划,利用项目优势与地理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集贸市场体系。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苏州旅游商品规划及微观商品分析报告
苏州旅游商品规划及微观商品分析报告
一、苏州旅游区域特色
地理概况:
苏州市地处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依上海,南邻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地势西部多丘陵,东部多湖荡。气候温和多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田园之美,又有山水之胜。
历史概况:
苏州古称姑苏,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560年,诸樊为吴王,把吴国都城迁到苏州。从那时起,苏州成了这一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宋朝时期,苏州在经济上进一步繁荣,丝绸生产在全国十分有名,有“全吴丝棉布帛之饶,可以复衣天下”之说。明清两朝,苏州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重镇,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区域优势:
苏州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自古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美誉。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古典园林和太湖风光是苏州旅游的最大特色。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河而造,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前巷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城内古典园林星罗棋布、艺术精湛,已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在苏州举办;闻名全国的千年古镇周庄、同里等,保留着大量明清两代的古宅,充满了江南水乡风情;环太湖旅游的开发,使苏州成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目前该地的旅游商品的构成情况
类型及现状:
苏州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美术品、民间艺术品、特色美食和其它旅游小商品琳琅满目,尤其以民间艺术品和美食更为突出,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大部分游客在此地一般都会购买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苏州城内及景区分布着许多美食街,商品街及各种艺术品展馆。由于对旅游商品重要性的认识,最近几年对旅游商品的保护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存在的不足:
由于大部分商品都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以及市场监管的不足,造成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误导和欺骗游客;由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影响,小商品生产规模小,利润薄弱;对民间艺术不够足够的重视,缺少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品和民间艺术品缺乏创新和发展;面对普通大众销售的旅游商品多而乱,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江南一带,旅游商品雷同现象严重,各地的商品逐渐趋于一致,商品所体现的地方特色在不断减少。
主要的特色商品:
苏绣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的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面、屏条、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地创造了双面绣,其代表作是“双面猫”。
宋锦 “锦”是一种高级丝织品,苏州出产的宋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其织造工艺考究,经丝有面经和底经两重,故又称“重锦”。宋锦最大的特色是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
桃花坞木刻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刻年画”。桃花坞年画始于明末,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作 1 坊在苏州桃花坞街上,因而得名。清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年画形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富有装饰性。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也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如日本浮世绘就受到了桃花坞年画的影响。
苏州檀香扇 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羽扇、骨扇、纸扇、葵扇、蒲扇、绢扇、麦秆扇、棕扇„„应有尽有,堪称一个“扇子的王国”。杭州的黑纸扇,苏州的檀香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等,更因其选料考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销路广远,名驰中外。
碧螺春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吓煞人香”。康熙南巡路过苏州,品茶后大加赞赏。因此茶采自清明、谷雨时节,被赐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
采芝斋糖果 苏式糖果享誉中华,有明货、炒货、软糖、特味4大类150多个品种,如松子糖、粽子糖、花生糖、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其中以采芝斋独家生产的粽子糖最为有名。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是我国最享誉盛名的淡水蟹,个大膘肥,一般三只就有一斤,大的一只可达半斤以上。外形青背白肚,黄毛金钩,故又被称为“金钩蟹”,人们誉“蟹中之王”。
另外还有折扇、绢官扇、陆墓的蟋蟀盒、太湖珍珠、万三蹄、卤汁豆腐干等
三、苏绣
(一)历史概况及现状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苏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苏绣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54年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在一些优秀刺绣艺术家的努力下,从继承发扬苏绣优良传统入手,将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苏绣的艺术水平。通过实践丰富了并发展了苏绣的技艺针法,从沈寿美术绣时期的18种针法发展到40多种,并把历史上的尖端绣种“双面绣”、“乱针绣”、“发绣”推进到新的阶段。2000年7月江苏省苏州镇湖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2 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称号的乡镇。全镇只有两万人口,从事刺绣的绣女就有8000人,历来以“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著称。刺绣精品《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和《蒙娜丽莎》《吹箫引凤》等,在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上摘金夺银,许多绣品成为国家级礼品。绣女们还先后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办绣品展和现场表演。绣品广泛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明珠”。
(二)品质特点概述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丝匀细光亮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苏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施针、乱针、打子、平金、滚针、结子、网绣、挑绣、刻鳞针等数十种,不同的针法用来表现不同的对象,使其达到“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艺术效果。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对色彩和针法的要求都很高,善用分层退晕和抢针等方法来设色,使服饰层次丰富,绚丽华美。一幅画稿的色彩往往需要变化万千,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创造出了“劈丝拼色”的技法,使用这种技法不但色彩丰富,还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质感和内在结构。苏州刺绣的表现题材常以鸟兽、花草、风景、人物、文字等为主,也有一些装饰性图案,多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苏绣画面于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布局中,潜含着景外之景,画外之情,给观众以充实的美享受,是苏绣艺术的美学特色。在形象与情调的处理上,诗意与真实细节相结合,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三)检验方法
苏绣是一项手工极强的传统艺术品,因此在目前的市场上,苏绣没有真伪之分,只有优劣之辨。
一件好的苏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苏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认。一是作品图案的整体构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细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处理和艺术效果。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艺术品一般是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富有深远的意境。而价值低劣的苏绣工艺品,图案一般比较呆板,缺乏艺术性,做工也相对粗糙。
挑选苏绣时最主要的是看苏绣表面的光洁度,如果绣的比较稀的话,光洁度就不够,好的绣品针线绣的很密,使图案有立体感,光洁度高。同时从苏绣花线的粗细也可以辨别出优劣,苏绣中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苏绣会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而绣的粗糙的猫毛就会象钢针一样扎着。
苏绣的座架一般为中国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苏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苏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3 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四)质量标准
苏州刺绣虽没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多年来形成的光亮细泽等标准已被公认为认可一个苏绣质量是否高档的标准。
(五)质量认证
暂无
(六)储藏及运输注意要素
在储存和运输商并无特殊要求,但由于苏绣所用丝线为富含高蛋白的蚕丝,沾水易掉色,所以在苏绣的收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水、防虫。
(七)工艺流程概要
(1)预备阶段 首先要将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准备好。要准备的材料有——底稿、棉布、绣花线(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绑线、连绑线、胶皮线;工具有——绷框(市场上有卖)、站架(市场上有卖)、手扶板、剪刀、羊毛针、绣花针、卷尺。
(2)制作底稿 底稿是将图案通过专业打印机喷绘打印到丝绸布上的成品,它是绣品的模板。苏绣底稿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苏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我们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也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自己设计好的图案,到专门的打印店打印出来。
(3)准备绣花线 苏绣对绣花线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根据自己所需要的颜色,挑选色泽鲜艳、有光泽、粗细均匀的线。
(4)准备绑线及连绑线 这两种线用普通的家庭用线即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通常我们都会选择比较粗的棉麻线来做绑线,而连绑线用普通缝衣服的线即可。
(5)刺绣 刺绣是一种长时间坐着操作的安静的劳动,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规格的绣品就要用半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对刺绣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刺绣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还要懂得一些基本画理,同时,还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
(八)苏绣的包装
苏绣可软裱或规裱在夹板、中纤板上以方便携带和收藏,可根据需要装成框架挂在墙上,也可放在锦盒中或手提袋中。苏绣屏风大件屏风因内含大块玻璃,长途运输易破损,因此需要结实的木箱包装。在包装前,需要用柔软的泡沫包住绣品玻璃。然后用木箱固定住。最后用打包袋打紧。当然运输前要写清易碎品等危险标志。
第三篇: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加强对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合理配置粮食市场资源,充分发挥粮食市场在组织粮食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现状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粮食购销多个环节、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在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提高流通效率、调节粮食供求、配置粮食资源、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已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8万多个;经营粮食零售业务的集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大部分城乡超市都经营粮油产品;粮食批发市场600余家,批发市场经营主体有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市场类型有大型的商流市场、区域性市场、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城镇摊位市场等,交易方式有协商交易、竞价交易、网上交易等;从事粮食交易的期货市场有两家,粮食期货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2.粮食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各类粮食市场分工趋于明晰,市场定位逐步明确,作用日益显现。粮食收购市场在贯彻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方便农民售粮、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商品粮源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粮食零售市场在满足和方便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调剂粮食品种余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粮食品种交易,形成现货市场价格,传递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粮食商流市场主要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的竞价销售任务,促进了粮食产销衔接和粮食价格稳定;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主要发挥了保证城市口粮供应的功能,其中销区成品粮市场组织的粮源已达到当地消费量50%以上。粮食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在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五”末期,全国各类粮食批发市场的粮油年成交量8000多万吨,成交金额约1230亿元;粮食期货合约交易近25800万手,交易总金额达53376亿元。
3.粮食市场管理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等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为规范粮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维护了正常粮食市场秩序。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粮食的市场主体和粮食流通数量迅速增加,粮食产销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粮食宏观调控任务加重,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后,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粮食市场主体的培育,市场价格的形成,流通效率的提高,都需要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为前提。二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供求合作和产销衔接,已从传统的政府组织转变为主要通过市场来组织和运作;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和企业生产用粮主要靠粮食市场来满足,这都需要以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粮食市场体系为基础。三是国家对粮食流通的管理由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的购销、应急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都需要以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粮食市场体系为载体。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时调控国内粮食市场,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竞争能力,需要以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的粮食市场体系为保障。目前,粮食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其所担负的重要任务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粮食生产者种植规模小,合作组织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作为市场主体还比较弱;部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比较滞后,有的企业改革改制不规范,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多数经营量小,特别是缺少一批大型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粮食企业集团;粮食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完善,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
2.各类粮食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粮食收购市场有序、公平竞争的机制还不健全。粮食批发市场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商流市场交易不活跃,成品粮市场在有的城镇发展缓慢。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不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偏少,现货和期货市场联动性不够。市场服务功能不全,在引导粮食生产、形成市场价格、调节粮食供求等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市场发展环境不够理想。粮食市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指导,市场重复建设和功能缺失并存。缺少粮食市场管理的专门法规规章,市场监管比较薄弱。一些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扶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4.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的粮食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比较滞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粮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各类粮食市场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保护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导向。按照宏观调控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对粮食市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市场建设布局合理、有序。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市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分类指导,重点扶持。针对各类市场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加强对粮食收购、零售、批发和期货市场的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根据组织粮食流通、衔接产销关系、保证市场供应等方面需要,重点扶持大型商流粮食批发市场、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3.积极培育,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粮食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和交易。政府通过增加投入,引导和带动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建设。加强粮食市场发展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4.立足调整,优化布局。粮食市场建设和发展应主要立足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对确需新建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期货市场为先导,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制度更健全、运行更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粮食收购市场建设,以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和规范收购秩序为重点,完善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收购市场体系。
粮食零售市场建设,以规范市场交易和健全市场供应网络为重点,形成网点方便、质量安全、环境良好、诚信规范的零售市场体系。
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以提升功能和合理布局为重点,形成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摊位市场为基础,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粮食期货市场建设,以完善品种体系、发展机构投资者和扩大交易规模为重点,促进现货与期货市场良性互动,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粮食收购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规范收购秩序
为方便农民售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渠道稳定、运行规范的粮食收购网络。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等优势,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继续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鼓励更多的粮食经营龙头企业,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直接收购粮食。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活跃粮食流通。规范粮食收购行为,引导各类收购主体为农民售粮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场提供放心粮食。
(二)健全粮食零售市场网络,加强市场管理
为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的粮食消费需求,城镇粮食零售市场要健全供应网络,大力发展超市、便民连锁店的粮食经营,积极发挥城镇集贸市场粮食供应的作用。大中城市要结合地方粮食应急保障系统建设要求,选择确定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点,确保粮食应急供应。
为满足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粮食需要和调剂粮食品种余缺,农村粮食零售市场要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粮油连锁配送经营,建立超市和连锁店,积极探索将农村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有机联系起来的经营模式。利用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家店”的支持,促进农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发展,方便农村居民生活。
规范粮食零售市场管理,建立粮食零售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加强对入市粮食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检验,配合工商等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质量不合格等坑害消费者行为。继续开展和规范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搞好放心粮油、放心粮店管理,实现行业自律,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三)完善多层次粮食批发市场体系,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
建设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 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载体。为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十一五”期间,结合大宗粮食品种和粮食流通区位特点,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为主,兼顾产销平衡地区,选择基础设施好、管理运行规范、交易量大、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大型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组建若干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支撑、统一的远程交易网络为平台、规范的运行机制为核心,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制定统一规范的交易规则。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组织好储备粮及其他国家政策性粮食交易;要发挥衔接粮食产销和调控地方粮食市场作用,积极开展其他经营业务;要及时发布交易信息,方便客户交易,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交易的透明度。主产区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要组织好粮食销售,通过信息和价格引导,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主销区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要组织好粮源,为满足本地粮食需求服务。力争在“十一五”末期,政策性用粮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保障城市居民粮食消费稳定供应。“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建设,根据当地人口构成和粮食消费需求状况,在每个特大城市发展3~5个、每个大中城市发展1~2个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成品粮批发市场,使这些成品粮批发市场成为当地粮食供应的重要渠道。重点选择100家左右的大型成品粮批发市场,作为调控城市口粮市场的依托载体,予以指导和扶持。成品粮批发市场要建立经营商户市场准入制度,开展“放心粮油”进市场活动,强化入市粮油的品质检验检测,严格市场管理,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确保口粮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
加快提升粮食批发市场功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其粮食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提高粮食批发市场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市场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粮食市场中的应用,探索电子商务在协商交易、竞价交易、成品粮批发中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其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四)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完善和规范粮食期货交易
贯彻落实《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引导符合条件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期货交易,开展粮食套期保值业务,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引导生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为粮食企业和农民提供服务。建立健全粮食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相关制度,加强粮食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监管。完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信息联动机制,发挥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形成的引导作用,健全粮食市场形成价格机制。
(五)建设粮食市场信息体系,发挥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继续加强粮油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实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和供求形势,提高对粮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完善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机制,建立粮食市场信息会商发布制度和定期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的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体系。发展粮食市场信息专业工作队伍,提高粮食市场信息采集、分析、预测水平,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粮油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引导粮食生产者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种粮收益;粮食经营者准确把握供求动态,提高企业效益。
促进粮油批发市场提升信息服务功能,面向客户提供高质量市场信息服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粮油市场信息机构以及各地粮油信息机构,要积极开展粮油市场实时监测和分析预测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信息系统,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具体承担粮食市场信息发布任务。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各地要充分重视粮食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把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作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作为粮食行业管理和指导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划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本地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并做好与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
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根据当地粮食资源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依市建场、调整重组、完善提高”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重组、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对功能发挥不充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粮食批发市场,要给予扶持;对确需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的,要进行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交易系统、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特别是重点支持全国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的建设。利用国家安排的市场建设资金,采取填平补齐的办法,抓紧建设全国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构建全国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平台,为国家政策性粮食进入市场进行规范交易提供基础性条件,切实提高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政策性用粮的采购、销售和轮换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的规定,督促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用粮进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进行。继续争取资金,加强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市场的物流功能,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确保粮食顺畅流通。加强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建设,为成品粮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确保城市粮食消费安全可靠。
地方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的粮食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场交易客户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金融、工商、税务、铁路、交通等部门的支持。
(三)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企业改革改制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扶持一批大型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搞活粮食流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粮食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
(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加快粮食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粮食竞价交易管理办法》有关规章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指导、服务和监管,并定期进行审核。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严把粮食质量安全关,严禁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管理合力,重视发挥各类粮食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切实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五)不断提高粮食市场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粮食市场经营者的培训,以转变经营理念、推进自主创新等为重点,开展现代市场建设与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各类粮食市场要配备相应的粮油竞价交易员、粮油信息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等技术人员。通过建立粮食市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促进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粮食市场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如何做好服装商品规划
如何做好服装商品规划
时下,服装企业通常都是以设计师来主宰品牌的商品规划,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地位高于其它部门,甚至高于老板。但他们有时过多追求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导致商品结构不合理,偏离市场需求,使库存加大,直接影响终端店铺业绩。
要规划好商品,必须要关注品牌定位、关注市场需求,要与品牌长远发展的战略相结合来开发商品。
一、市场分析
在做服装商品规划前,企业必须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也就是对过往的销售数据、库存数据、计划数据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这包括商品结构的比例,单款单色的销售增长率,目标销售计划的完成率等。可以从主题系列入手,关注主色系、辅助色与款式的搭配与兼容。此外,对季节的过渡性、顾客需求的尺码规格、具体的销售周期以及单品与系列化的价格结构,都要做认真的分析。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计算出每季终端店铺的需求数量,才能规划出一盘科学合理的货品,提供给终端卖场,实现最高的营业额。
在市场定位准确、目标消费群体稳定、风格不变的条件下,重新注入新的时尚流行元素,是为商品增加新的活力,也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但一般情况下,新货品占商品总体规划的比例以不超过 20%为限,否则将会影响消费群的接受力。
二、商品计划
服装商品计划,是根据服装商品的销售目标而做的合理计划。整个过程是一个买手选款与订货的过程。总的销售目标确定后,买手就要计划具体的商品结构与面料版型的比例、春夏秋冬需求总量。然后,根据销售周期与市场时间,对具体的销售量做分解、细化。这时要考虑淡旺季与黄金假日销售周期,以及可预计的增长率(包括进、销、存三方面)。
在商品计划的实际过程中,商品的结构与比例会发生变化,这主要是体现在不能合理地把握单款单色的需求量方面。上市后的畅销款应该被列入补单计划,以满足需求。商品计划的重要性在于调节市场的供需情况,达到合理平衡。
商品的计划,要与终端店铺的数量、区域市场差异化、南北市场需求的特点、季节变化等相结合。同时,还应有每季的促销商品计划,如帽子、围巾、手套、饰品、手袋、包等促销商品,应依据季节性、销售周期、需求量等因素提前计划。
三、商品定位
商品定位也是市场定位,是商品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明确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段、中心年龄层,从事的职业范围必须界定,还要了解其购买能力,喜爱那种服装类型,对款式与颜色有何需求等等。这一切都不可缺少,都为规划一盘完美、完整、时尚、合理、准确的服装货品提供了保证。
第五篇:“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 业 部 文 件
农市发[2006]2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一五”
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推进“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我部组织拟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以本规划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本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流通领域内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形式的总和,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这要求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十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体现在:
(一)市场体系发展。截至“十五”期末,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3600亿元;农贸市场数量稳中略降,约为25000家,但改造步伐加快,露天的马路市场和简易市场逐渐被具有固定场所和设施的规范市场取代;农产品在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十五”期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9个,年成交额逾6万亿元。
(二)政策环境改善。“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2年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指南(试行)》和《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意见》,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内容、功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各地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市场主体多元。截至“十五”期末,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到500万左右,成为农产品运销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在组织农民统一进入市场、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300多家,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合商业组织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四)市场服务加强。截至“十五”期末,全国有28个省(区)开通了辖区内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全国建立了“五纵两横”的“绿色通道”网络,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全国31个省、80%左右的地(市)和40%的县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局域网,开通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一站通”系统,市场信息服务得到强化;市场质量检测服务不断拓展,农业部支持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的定点批发市场达225家,比“九五”期末的18家增长了11.5倍,农药残留检测能力迅速提升。
二、“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十一五”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方针将得到贯彻落实,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一个新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80万吨、3200万吨和1.2亿吨,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也将有大幅增长,大量商品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易,为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对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促进产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各种阻碍农产品自由流通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除,全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制度将更加完善,价格形成更加透明、公正,市场信息的传播更迅速,这些都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产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步入WTO后过渡期,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将有更多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参与流通,向全国辐射;另一方面我国将有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市场销路,这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入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这部法律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加强质量监督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市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对农产品市场加强相关组织机构建设、配备设备与人员、健全管理运行制度是一种有力的法律支持。
(七)当前市场建设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东强西弱,产地市场尤其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很多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主体呈小规模、大群体格局,流通效率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工作难度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更增强了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紧迫性。
三、“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任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市场建设又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产品市场体系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形态,同样类型的市场之间也会因所处的地区条件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对于不同的农产品市场,应当根据各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应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域特色、消费市场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市场体系建设。
——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受到经济、社会、体制、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环境凭主观意愿进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与市场发展环境,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完善设施,创新管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强各类市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的环境条件,还要注重创新管理方式,积极采用先进的流通方式与管理方式,健全各项科学管理制度,以便同步提升市场体系的软件与硬件水平,使市场的各种功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下,基本建立起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整体运行状况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具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基本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加强建设和改进管理,使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市场管理与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市场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市场主体经营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扶持引导,使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平等竞争。
——市场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普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完善日常检测与结果报告制度,推动在农产品市场开展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检测,使市场切实担负起监督控制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职责。
——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有效推进。通过推动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促进订单交易、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的发展;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期货市场、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四、“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与建设重点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改造步伐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实施升级拓展工程。推进10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拓展10个方面的业务功能,即实行场地挂钩、开展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完善公共服务。
——积极改造农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厅,取消马路市场,建设场所相对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市场,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农改超”,提升市场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大型农业网站,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业网上展厅,扩大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稳步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选择条件成熟的品种及时组织上市交易,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加强期货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影响面,延伸服务范围,使更多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和农民能够参与期货市场的活动,维护自身利益。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农业科技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向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鼓励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上市
加快制订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积极宣传农产品分等分级知识,鼓励农民和经销商按统一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实行规格化包装,提升农产品整体形象。积极引导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分选、包装设施,为农产品产后分等分级和包装提供条件。
(五)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
积极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营销促销服务。进一步充实、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利用互联网全面展示和推介我国优质、安全、特色农副产品,为沟通产销创造条件。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公益广告宣传,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声誉,扩大市场影响。培育大型农产品展会,增强展会的品牌影响,推动农业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支持国内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国外大型农产品博览会,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不断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体系,要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其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拓展农业部门产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农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为市场发展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增加投入。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投资,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的水电路系统、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电子统一结算系统、环保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逐步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倾斜,扶持市场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并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
(三)强化服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指导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协会,推动市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落实全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农产品运销环节的税费负担;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
(四)加强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完善检测报告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规,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法》,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理顺管理体制,为农产品高效、有序、安全流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五)组织培训。对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市场建设与运营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障市场升级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先进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对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对从事农产品运销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营销技能和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并积极引导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向法人化、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六)搞好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重大进展、积极效果与典型经验,扩大社会影响,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推进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