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2: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

第一篇: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

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

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作者: 铁人 一九六七年

周恩来对上访人员发表重要演讲

一月四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工人体育场,接见文艺、教育、新闻、体育工作者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会上讲话时,对下乡青年说:“你们的岗位是在农村中,你们应和农民一起参加农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你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在农村中为农民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很好地抓革命、促生产。你们的困难,你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找你们的代表座谈,帮助你们解决”。

1966年下半年兴起的红卫兵串连、“横扫”、“炮轰”、“砸烂”的狂飚,导致无政府主义妖风刮遍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多被卷了进去,不少人回城上访、“造反”。

在北京串连、逗留的达40多万人。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抄、被砸,工作人员两次搬家,转入地下办公,编印简讯《下乡上山战线》,同各地安置办公室交流情况,推动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曾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表扬和鼓励。

《人民日报》号召逗留城镇的下乡知青返乡春耕

二月十一日 《人民日报》在发表的“抓革命、促生产,打响春耕生产第一炮”的社论中指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近几年来,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和贫下中农结合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现在春耕在即,尚逗留在城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应当把自己上访的意见留下来,立即返回本地,和当地革命群众一起闹革命,积极参加备耕和春耕生产工作。

中央、国务院就知青外出串连问题发出通知

二月十七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处理下乡知识青年外出串连、请愿、上访的通知》。通知要求,凡尚在外地进行串连、请愿、上访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农场职工应立即返回本单位抓革命、促生产;所设联络站,一律撤销。

安置工作中的问题,应由各级党委负责,逐步加以解决。通知还指出,前几年下放农村已参加农业生产的群众、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应当安心参加农业生产。前几年精简下放,现居城镇的人员,也按上述精神执行,不得回原工、交企业和事业单位强复工。

2月20日,《人民日报》就贯彻执行中央“二.一七”通知,发表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打回农村去,就地闹革命”的编者按语。

下乡知识青年大量进京

六月二十九日,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报告:5月以来,下乡知青又大量进城,估计已达40万人以上。北方挂锄期近,有大批进京趋势。据来访青年反映,现住中央各机关所设接待站的下乡人员,以新疆的为首串连700人,将于7月3日到中南海门口静坐,要求解决具体问题。

四川、湖南等省一些下乡青年正在省内串连,成立了几十个组织准备7月份大批来北京,广西的下乡青年也在城里建立了组织,并要求来京造谭震林的反。

《人民日报》发表“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

七月九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社论。这篇社论是从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阐述坚持上山下乡正确方向的必要性。其目的是说服城乡群众支持或欢迎逗留城镇的下乡青年迅速返回,参加农村的“文化大革命”,投入三夏战斗,搞好农业生产。

中央权威性报刊首次使用“上山下乡”一词。从此,陆续成为全国通用的提法。

周恩来支持首都一批中学生去云南务农的请求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一批红卫兵,决定乘这个机会直接向周总理提交去云南的申请,他们的代表火急赶到现场,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下了下乡的誓言。

在总理休息时,他们拥了上去说:“周总理,我们要求到云南边疆去!”总理亲切地问道:“你们是哪里的?”他们一致回答:“我们是首都中学红卫兵,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了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自愿到云南边疆做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

周总理接过他们的申请书,在手中扬了扬,高兴地连声说:“好哇!支持啊!”随后,看过申请报告,并立刻写了批示:请有关主管部门帮助办理。

其时,云南一些地方还处于**之中,无法前往。延至翌年2月8日,55名中学毕业生告别首都,奔赴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从事橡胶生产事业。一九六八年

中央再次号召下乡知青返回农村

一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打击反革命经济主义和投机倒把活动的通知》。重申要坚决贯彻执行1967年发出的包括《关于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必须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紧急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指示和通告。集中力量反对各种形式的经济主义。“上山下乡支边的青年,不要回城要求落户”。

济南市首批知识青年赴沂蒙山区落户

二月十九日, 济南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体成员,在踏上新的征途前夕上书毛主席报喜。济南市首批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沂蒙山区莒南、临沂等县插队落户。行前,市革命委员会召开欢送大会,省革命委员会全体常委到会祝贺、送行。

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关于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

五月二日,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全国66——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

《报告》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1968年安置经费2.5亿元,拟根据各地计划分配下去,没有完成计划的,其剩余部分安置费上缴中央,不再留给地方结转使用,各省、市、自治区应尽早制定计划。

创办“五.七”干校

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经历数月办校实践,柳河“五.七”干校总结出一套经验。

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五.七”干校,也成为干部子女下乡劳动的场所。经中央确认,到“五.七”干校的知识青年按上山下乡待遇。

高等教育制度的两项重大“改革”

六月十五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分别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问题的通知》、《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锻炼的通知》、《关于1967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通知说,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通知规定,1966年、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须先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使“知识分子劳动化”。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安排他们到解放军、地方和中央部门举办的国营农场去。

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

七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主席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的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中央发出68届大专和中专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十一月十五日,中央决定,1968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从1968年11月中旬开始分配,并发出通知。通知继续强调要使他们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除了安排到解放军农场、国营农场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改造盐碱地、兴修水库等改造大自然的斗争,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试点等。

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各地和有关部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1968年的毕业生,于11月开始分配。分配方向是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

《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毛泽东的指示(又称“一二.二二”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女子,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当日,北京、上海几十万人上街游行,欢呼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

全国上山下乡出现高潮

年末,由于“文化大革命”,1968年整个国民经济处于衰退状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4.2%,绝大多数工矿和企业无法招收新工人。同时,招生考试制度又被废除,造成66—68届初高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大量积压在城镇,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把出路寄希望于到农村去。

4月4日,中共中央提出毕业生分配,实行“四个面向”方针以后,各地陆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上山下乡高潮。全年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199.68万人(不含大专毕业生),其中,到人民公社插队的165.96万人,到国营农、林场的33.72万人。此外,还有60万城镇居民下乡。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再次呈下降趋势。一九六九年

北京市制定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办法

一月二十八日,国务院转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参照执行。

《通知》规定:

一、干部下放劳动,无论去“五.七”干校,或去农村、农场、边疆地区,都应允许他们携带家属子女一起去。解放军驻京部队和中央在京部门,要求组织自己的职工家属子女到本部门举办的农场、林场、马场安家落户,应当给予支持。

二、知识青年和初、高中毕业生,凡农村有直系亲属的,应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原籍在农村而有其他亲属,愿意回去安家落户的应予支持。回乡的旅运费按国家规定标准,由市财政局拨款。

三、半工半读和中专学校毕业生中,自愿要求上山下乡到农村落户的,应予支持。

四、干部和职工要求到农村、农场安家落户的,由主管部门审批。

五、城市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应动员他们携带女子一起回原籍。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针对执行中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又于4月8日下发了补充通知。

中央发出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十二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69、1970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通知指出:“毕业生应当坚定地走毛主席指出的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服从革命需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 一九七○年

中央批准首都两所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六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决定先在以上两校进行试点。

《人民日报》发表抓好知青工作的社论

七月九日,《人民日报》发表“抓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的社论。社论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深入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抓好,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全国近3年中有573万名知青到农村落户, 本年度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也很大。职工人数 是1960年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但城镇个体劳动者又比上年继续减少5万人,下降到96万人。这一年,全国共动员371.4万人上山下乡,其中知识青年106.4万人,城镇居民160万人,其他人员105万人。从1968年以来的3年中,总共有1225万城镇人口到农村安家落户,其中知识青年573.4万人。一九七一年

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可以作为招工对象

二月十九日,全国计划会议结束。会议确定1971年计划招收固定工144—155万人。招工资源包括经过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由贫下中农推荐招收一部分。

据国家计委劳动局《上山下乡简报》反映:1971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多数省、市拟在春、秋掀起两次大的下乡热潮。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报来计划,安排下乡274万人,其中知识青年140万人;津、沪、川、浙4省市有25万人左右跨省区下乡。1971年的任务是艰巨的,不仅要动员和组织几百万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加强对上千万下乡人员的教育巩固工作。

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两个估计”

四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一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通过并经毛泽东主席同意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

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17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两个估计”长时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

“两个估计”也为正在进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多添了一层思想基础,助燃必须接受“再教育”的火势。

外国记者采访延安地区插队知青

六月十七日,阿尔巴尼亚、越南、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苏联、美国等10几个国家的驻首都记者及其夫人,在外交部和省、地革命委员会的同志陪同下,参观访问延安城区柳林大队时,访问了北京去的插队知识青年,并就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座谈。外国记者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种新鲜事,感到非常惊奇,记录了插队青年的生活、学习和劳动片断,敬佩城市学生下乡当农民的勇气和精神。

北京赴延安插队干部驻延安城区革委会代表,详细地记述了这次参观访问活动。一九七二年

“三个突破”继续发展,全年知青下乡67万人

年末,今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增长,基本建设战线有所收缩。但“三个突破”的情况还在继续发展。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下降5.4%,是连续第二年下降。由于城市招工量大,许多青年等待招工,下乡人数继续减少,全年下乡67.4万人,而返回城镇长期不归的下乡青年不少于10万人。一九七三年

国务院科教组对下乡知青参加高考的意见

四月三日,国务院科教组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回乡知识青年要一样看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地方,可适当多分配名额”。

全国中专、技校恢复招生

七月三日,国务院决定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始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0岁以内的青年职工、退伍军人、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初中毕业生。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停办中专、技校后的第一次正式招生。

《辽宁日报》、《人民日报》登载“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七月十九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

张铁生参加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在物理化学试卷背面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作为生产队长,领导社员夏锄,没有时间复习的理由,并谴责了一些知青在生产大忙季节扔下锄头回家的行为。他希望领导在这次入学考试中能对他加以照顾,以实现他上大学的“自幼理想”。《辽宁日报》在报道此事所加的编者按语中却说:张铁生“虽然在文化考试上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路线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辽宁日报》的编者按语和张铁生的一封信。此后,张铁生便成为风云一时的“反潮流”新闻人物。

全年动员89万知青上山下乡

年末,1973年,经过“批林整风”,加强了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各项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任务。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4%。这一年动员了89.6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插队的80.6万人,到国营农场的9万人。这样,从1962年以来,累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934万人下乡,其中因招生、征兵、招工、提干及其它原因转回城镇的401万人,留在农村的533万人。一九七四年

北京市计委安排从下乡青年中招工

七月二十九日,北京市计委部署从下乡知青中招工4.5万人,条件是1973年6月以前下乡的。此外,还决定从下乡青年中招1万民工搞基建。这一决定受到京郊下乡知青的欢迎,但带来了许多矛盾:

一、1973年以前到京郊插队的有5.4万人,招回4.5万人,留下的9000人不安心。

二、到外省插队知青不能回京,表示不满。

三、在城里的基本不招,应届毕业生有意见。说北京市在搞“下乡镀金”。一九七五年

国家计委印发城乡统筹招工的规定

二月四日,国家计委印发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在通知的附件“劳动工资计划”中规定,从社会上招收职工时,首先招收按照中央[1973]30号文件规定留在城镇符合条件的中学毕业生,也可以招收经过劳动锻炼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九七六年

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确定城乡统筹招工

一月二十三日,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确定的1976年劳动工资计划,规定各单位按计划增加职工,必须从社会上招收时,可以招收按政策留城的中学毕业生和经过锻炼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的地区也可以招收城镇应届中学毕业生。具体招工对象由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确定。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五月七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宣布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陈永贵任组长,侯隽、顾秀莲、沙风任副组长。8月11日,国务院任命侯隽同志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享受副军级待遇。

关于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请示报告

八月二十七日,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请示报告》和《关于知识青年问题的调查报告》及7个附件。

《请示报告》里指出,贯彻中央[1973]30号文件以来,形势越来越好,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深入人心,党对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一代新人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

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仍很激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洪流正在扎根与“拔根”的斗争中胜利前进。突出的表现在,是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鼓励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大有作为;还是扭偏方向,搞“拔根”复辟、“下乡镀金”。

去年在“右倾翻案风”的影响下,通过招工和其它途径,许多地方下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基本上走光了,出现了一股“拔根回城风”。同时,干部“走后门”安排子女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一些地方迫害下乡青年,特别是奸污女青年的案件又有增加;部分地区对下乡青年的生活安置和培养教育工作仍然做得很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战略部署的继续贯彻落实,急需“开一次会,给以解决”。

可以看出,《请示报告》和调查材料的主调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把在下乡知青中招工的一些做法说成是“拔根回城风”,并肯定和接受了《向“拔根”复辟的罪魁祸首邓小平猛烈开火》一信的错误观点。提出以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召开下半年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实际上会议推迟召开了。

在农村的下乡青年有809万人

年末,1976年,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生死搏斗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也是生产建设遭到最严重破坏的一年。这一年,由于大搞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加上唐山地震灾害的重大影响,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工农业总产值只增长1.7%。全民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434万人,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膨胀,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下降8.6%。财政收入比上年减少39亿元,赤字29.6亿元。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3.7%。城镇个体劳动者仅有19万人,比上年又减少5万人。这一年,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88万人,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返回城镇的下乡知识青年有135万人。年底在农村的下乡知青还有809万人。一九七七年

社会各界开始研究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转折点

四月十日 邓小平同志给党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发表了重要意见。5月3日,党中央转发了此信,肯定了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意见。从此,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战线,在深入学习,总结历史经验的进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也在不断地思索,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此,随着思想解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焦点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在京召开

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五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

10月2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谈话,决定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1977年高校的新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全年又有171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年末,今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全民所有制职工比上年增加336万人,达到7196万人;集体所有制职工增加103万人,达到1916万人。而城镇个体劳动者只剩下15万人,比上年又减少4万人。这一年,各地继续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1.6万人;同期因招工、招生、征兵、病退等回城103万人。年末在乡的下乡知识青年还有863.8万人。

第二篇:上山下乡流程。

“上山下乡 ”ZZTV爱心支教大型公益活动流程

联系组:杨智文董晓鹏

宣传组:付忠

招商组:张谦

爱心支教

联系组:

一、五县市摸底,看那些学校缺乏什么类型的教师。那些学校适合成立ZZTV爱心基地。11月20日前需统计出

二、与株洲各大学院校联系,招募大学生支教加入。

三、与各相关单位联系,保证公益活动畅通无阻。

宣传组:

一、制作“ZZTV爱心支教”招募宣传片。11月18日需出台播放

二、《直播株洲》栏目开设“ZZTV爱心支教”专栏,对本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18日同宣传片一并出台。

三、定于2012年月日,开展启动仪式。做好仪式布置,与领导的邀请。

招商组:

一、与株洲各企业单位联系,招募爱心企业组建一对一帮扶对子,帮组支教点设立爱心图书室,健全教育基础设施等。

二、与各爱心企业确定“ZZTV爱心支教”路费与食宿补助的问题。

爱心团圆

联系组:

一、与各县市乡村小学联系,摸底,获取符合条件的学生资料,并进行沟通。

二、确定爱心团员名单

三、与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活动畅通无阻

四、负责孩子接送

宣传组:

一、制作爱心大巴车身条幅。

二、《直播株洲》全程跟踪报道

三、2012年1月16日举行启动仪式,做好仪式布置,领导邀请。

四、与广州本地媒体沟通,邀请对方进行报道。

招商组:

一、与湘运公司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活动爱心大巴的提供。

第三篇: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

征召范围。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邓小平政府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编辑本段

背景

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后,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政府机构瘫痪了,工厂停工了,学校停课了,领导成了敌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对立,派别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用上了真枪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实弹。文化大革命是从学校发动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在被作为发动

文革的工具后,无所事事的红卫兵已经成了被利用的破坏力量。当权者必须尽快对红卫兵做出处理。文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上山下乡虽然国家要给与一些补贴,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业的成本低得多,因为大多数知青是不拿工资的。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屯垦戍边”,都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政治压力。试想学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师吗?农村本来就劳动力过剩,让农村青年去屯垦戍边,即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也有利于农垦事业。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

编辑本段

发展

起源

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

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起始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 月30 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这批青年。中共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为典型模范在青年人中大为宣传。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

序幕

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

上山下乡

北县。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上山下乡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高潮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

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回城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双版纳的抗争最为出名。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有人因为害怕不被政府允许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并有了孩子也不登记结婚。

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编辑本段

目的上山下乡

毛泽东政府对场运动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上山下乡另一种解释是:

毛泽东政府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口号,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失业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失业问题。可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农业在大跃进和文革后完全停滞,粮食总产量逐渐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他所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达到了清除刘少奇为首的所谓“资产阶级当权派”的主要目的,难以控制的红卫兵逐渐成为麻烦,数量巨大的对政治高度热衷的无业青年会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把大量城市青年遣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外,主要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

动机

这些不同的动机可分为四类:

——意识形态动机(改造青年思想,消灭社会差别);

——政治动机(恢复秩序,强化毛的权威);

——出于战略考虑的积极的社会经济动机(开发农村和边疆地区);

——消极的社会经济动机(减缓城市发展和城市就业)。

编辑本段

形式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

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

从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编辑本段

影响

至于上山下乡给知青带来的伤害,给农村带来的后果,给知青家长带来的怨气,在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里,不只发生在知青身上,而是文化大革命带给老百姓的共同灾难。对于上山下乡,大多数人是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被敲锣打鼓赶到农村的。也只有文革期间,这样的事情才有可能实施。所以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不能脱离文革的背景,上山下乡所造成的后果,也只是文革**的恶果之一。

现在,当年的知青大都已到了退休年龄。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除了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许多人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怀念。编辑本段

意义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马列主义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编辑本段

后果

经济后果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展。但这些有限的贡献远不能抵消知青给农村社区造成的损失。而且它们为时甚短,如果像80年代初那样培训当地青年承担这些工作,从长期来看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漏洞百出的情况下,下放知青的努力并不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知青离开后实行的大刀阔斧的农村改革,才为农村带来了实质性的改进。

政治和意识形态后果

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是消极的。下乡政策导致的不满、林彪事件之后出现的幻灭感,以及农村地区社会和政治控制力的相对薄弱,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

至于根据革命品质而不是专业成绩选拔精英的方法,以及藉此实现一个平等社会的目标,也没有取得什么积极成果。除了在战争或革命时期,以道德作为提拔精英的社会制度难免导致伪善和因循守旧。

编辑本段

评价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正面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同时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

反面

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

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第四篇:1990--2001年党史大事记

党史大事记(1990年—2001年)

1990年3月20日至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0年4月18日,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1990年12月1日,江泽民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向部队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委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的总要求。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同上海市负责同志谈话,阐述了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些重要问题。

1991年3月2日、2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和《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

199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

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

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中央1992年第二号文件下发,并发出通知,要求尽快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

1992年3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讨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1992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产生了中央新的领导机构。同日下午,邓小平同新当选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与出席中共十四大的全体代表见面并合影留念。

1993年3月15日至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和准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4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二版出版。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迎新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看法和主张。

1995年9月3日,首都各界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在全会闭幕时讲话,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并且系统阐述了十二大关系。

1996年10月7日至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同十五大报告起草小组成员作第二次谈话,着重讲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十个问题。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

1997年5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四个问题: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关于党的建设。

1997年6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香港的土地。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当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典上发表讲话。当日下午,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盛大招待会,当日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

1997年8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决定,开除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北京市原市委书记陈希同的党籍。1998年7月3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陈希同贪污、玩忽职守案进行公开宣判。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江泽民在截流仪式上讲话。

1997年11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1998年2月25日至26日,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98年4月3日,中央军委作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决定。

1998年6月22日,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8年7月4日至9日,朱镕基、温家宝先后视察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的防汛抗洪工作。1998年7月9日,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成立。

1998年7月22日,江泽民打电话给温家宝,要求长江沿线各省市特别是武汉市作好迎战洪峰的准备,抓紧加固堤防,排除内涝,严防死守,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98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1998年8月13日,江泽民赴湖北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看望、慰问、鼓励广大军民,指导抗洪抢险斗争。8月14日,江泽民在武汉发表重要讲话,就决战阶段的长江抗洪抢险工作作总动员。

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9日,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和中国政府就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发表电视讲话。

199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1999年9月19日至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增补胡锦涛为中央军委副主席。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江泽民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9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澳门,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澳门的土地。同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命令》。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当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当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祝大会在澳门综艺馆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当日下午,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盛大招待会。当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首都体育馆举行“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

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2000年2月19日至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0年3月5日至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0年5月8日至15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00年12月16日至17日,全国“三讲”教育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2001年2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南海主持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即将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

2001年3月24日,中央军委颁布施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条例》。

2001年3月28日,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汇报会在北京举行。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飞抵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并撞毁中方对其跟踪的一架军用飞机,机上飞行员王伟失踪。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确定农业科技工作“十五”重点和2010年目标。

200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印发<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001年9月24日至26日,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第五篇:2000-2013年大事记学校[范文]

2000年 大事与概貌 1、2000年3月12日,经中牟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同意,改选了中共河南电力学校支部委员会。张书鼎同志任中共河南电力学校支部委员会书记。2、2000年7月19日,河南省教育厅教职成【2000】490号文件批准成立郑州电力学院成立。我院校名由“河南电力学校”规范为“郑州电力学院”。3、2000年3月29日,河南农村报刊登我院办学事迹《电力人才的摇篮——记前进中的郑州电力学院》。4、2000年4月13日,河南日报刊登我院办学事迹《特色办学、桃李芬芳——郑州电力学院院长肖彦君矢志不渝办学记》。5、2000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学院办学事迹《手握“双证” 就业无忧》。6、2000年8月10日,河南商报头版头条刊发《贫困女生李小段,风雨兼程单骑五百余里不误报到,昏倒大学门口》,报道了我院2000级商丘级新生李小段,为省下几十元路费,只身骑着自行车,冒雨行程500里赶到学校报到,因过度劳累昏倒在学校门口。李小段事迹简介:

李小段,女,15岁,商丘柘城岗五乡人,初中毕业后被我院中专部录取,在新生报到之日,李小段为省下几十元路费,只身骑着自行车,冒雨行程500里赶到学校报到,因过度劳累昏倒在学校门口。学院在得知李小段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后,免去三年学费,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资助她顺利完成学业。7、2000年8月11日,河南商报持续报道李小段求学事迹,刊发《李小段求学故事感动大家,陈先生帮困济贫特心诚》,报道了在郑州经商的陈先生在看到李小段的求学事迹后,每月资助李小段同学100元直至其大学毕业。8、2000年8月10日,郑州晚报刊发李小段求学事迹。

2001年: 大事与概貌

2001年9月16日,成立郑州电力学院卫生健康安全领导小组。组长:肖彦君;副组长:郝续乾;成员:孙淑芹、连银岭、张彦亭、张桂婷。

2002年: 大事与概貌 1、2002年,与“希望月报”杂志社联合成立了校园小记者——方舟文学社。

2、举办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事迹展览图片。

3、向伊川张沟小学捐物、捐款达万元。

2003年:

大事与概貌 1、2003年7月9日,官渡晚报报道我院办学事迹《迅猛崛起的郑州电力学院》。2、2003年12月10日,郑州晚报报道我院办学事迹《中专生科技下乡为民服务》。

3、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4、2003年12月,我院学生处被评为中牟县“青年文明号”。

5、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命名我院为“五爱”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

大事与概貌 1、2004年5月28日,成立“中共郑州电力学院委员会”,6月10日,中共中牟县委为我院举行了党委成立揭牌仪式。我院成为中牟县非公有制企业第一个建立党委的单位。2、2004年6月10日,郑州市教育局惠军书记在庆祝中共郑州电力学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讲话。3、2004年11月,举办2004届冬季教职工运动会。

2005年:

大事与概貌 1、2005年1月28日,开展了历时五个月的郑州电力学院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2005年3月7日,开展向马化礼同志学习的决定。

3、增补张礼兰为党委委员、副书记,由党委委员肖明涛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云鹤任院党委秘书。4、2005年9月27日,消费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院办学事迹《一颗耀眼的职教新星》。

2006年:

大事与概貌 1、2006年12月8日,成立共青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连银岭任团委书记。

2、成立新一届工会领导班子。杨松林任工会主席,张彦亭任副主席。3、2006年7月4日,《山西日报》刊发我院办学事迹,《电力明珠耀中原——前进中的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4、成立大专党支部,顾长江同志任大专党支部书记。5、2006年3月起,学习胡锦涛书记“八荣八耻”为主要的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6、2006年11月15日,举办第三届秋季田径运动会。7、2006年5月15日——5月30日,举办第二届校园艺术节。8、2006年3月5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章程》。9、2006年3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豫政文[2006]40号),同意在郑州电力专修学院基础上,建立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10、2006年5月22日,启用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印章。11、2006年5月11日,我院经教育部备案。(教发【2006】11号)。2007年:

大事与概貌 1、2007年12月,新增电力工程系党总支、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升学部党支部,对电力系党支部、电子系党支部和电气信息系党支部进行了调整,撤销大专支部委员会。2、2007年12月25日,设立了党委办事机构——党委办公室。3、2007年4月26日,郑州晚报刊发我院办学事迹《就业的基石 成功的摇篮——记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4、2007年12月19日,我院获得郑州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5、2007年1月30日,我院文工团获得第三届河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2008年:

大事与概貌 1、2008年1月24日,申请新校区建设,拟在郑汴产业带职教园区申请500亩用于新校区建设。2、2008年11月5日,成立督查办公室。3、2008年5月19日,建立评建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

大事与概貌 1、2009年4月15日,改选李金锁为机关支部委员会书记;张应桂任教务支部书记;付金舫任总务支部书记,李建芳任经济管理系书记;牛春发任中专部书记。2、2009年4月17日,增补李纪轩、顾长江为党委委员,张存才委员去世,沈阳委员不在我院工作。

3、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玉振;副组长:张礼兰,杨松林成员:张云鹤、汪国强、李金锁、吴海军、连银岭、付金舫、张应桂、肖彦梅、汪梅妞、达少克。

4、从2009年3月开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2009年10月30日,开展向孙晨同志学习的活动。6、2009年10月21日,制定《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务公开实施办法》,这对进一步加强我院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促进校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有重大意义。7、2009年9月8日,开展庆祝党的60周年爱国歌曲演唱会活动的通知。

2010年:

大事与概貌

2011年:

大事与概貌 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2012年: 1、2012年4月,郑州市教育局颁发“郑州市职业迎五一文艺汇演一等奖”。2、2012年9月,郑州市教育局颁发“民办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3、2012年9月,郑州市教育局颁发“2012郑州市民办教育十佳单位.4、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颁发“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13年:

大事与概貌 1、2013年9月,郑州市教育局颁发“教育系统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2013年10月,郑州市教育局颁发“2013民办教育十佳单位”。

下载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山下乡文献及大事记(1967-77年)[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山下乡活动流程

    上山下乡为孩子爱心支教我报名 “ZZTV爱心支教”大型公益活动流程爱心支教 一、对五县进行摸底,看那些学校缺乏什么类型的师职力量。那些学 校适合成立ZZTV爱心支教基地。(杨......

    如何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如何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月1日,一位47年前在黑龙江插队下乡的老知青沈建平,站在玻璃展柜前,和自己的秋衣合了张影。紫色的秋衣洗得发白,但还能清晰看见胸前巨大的“奖”字和......

    上山下乡运动概况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上山下乡活动方案范文大全

    东城小学二年级(3)班上山下乡农庄亲子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踏青赏花,野外烧烤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帮助家长创造孩子之间的交流、交往平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

    上山下乡活动流程

    上山下乡为孩子 爱心支教我报名 “ZZTV爱心支教”大型公益活动流程 爱心支教 一、对五县进行摸底,看那些学校缺乏什么类型的师职力量。那些学校适合成立ZZTV爱心支教基地。(杨......

    1938-194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大事记

    1938-194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大事记 1938年 1月16日毛泽东签发《通信工作训令》。 5月军委三局机关调整。局长王诤,副局长朱道松(年底离职)。局机关设:一科(主管通信联络),二科......

    1987-2010年福利彩票大事记(共5则范文)

    1986—2010 福利彩票大事记 1986年 ●8月18日,民政部正式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的请示》。 ●12月20日,国务院召开第128次常务会议讨论,原则同意民政......

    2008-2012年组织工作大事记(写写帮推荐)

    2008年组织工作大事记 【完成基层党组织考评工作】 2008年1月,党委开展了基层党组织考评工作,根据《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大学教工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