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

时间:2019-05-14 12: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

第一篇: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加快沿海开发步伐,推进金融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我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现就加快我市金融产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加快推进金融产业规划发展

(一)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产业投资基金及相关配套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二)加快构建完善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形成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到2012年,存款余额达1800亿,贷款余额达1600亿,新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融资局面。新培育和引进国内外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10家以上,新增金融业配套中介服务机构20家以上。

(三)编制全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金融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明确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序时进度,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由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牵头制订,银监局配合。资本市场专项规划由市政府金融办(以下简称金融办)牵头制订。

二、实施引进金融机构优惠政策

(四)对新组建或引进总部设在我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包括村镇银行),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设立一级分行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设立二级分行的,由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对在工业园区新设立营业网点的,由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

(五)对新组建或引进总部(包括地区总部)设在我市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市财政按实际到账注册资本1%一次性给予开办费用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为100万元。

(六)对新组建或引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的办公用房,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500元,最高补贴金额为100万元,未满5年改变经营用途或转让出售的,足额收回补贴;租用办公用房的,前5年给予年租金30%的补贴,未满5年改变经营用途或转让出租的,足额收回补贴。

(七)对新组建或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办公、经营场所用地,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通过财政拨款方式返还50%,办公业务用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50%(商业设施除外);自营业起5年内,该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变现办理过户、登记、抵押等业务过程中,免收应交纳的土地注册登记费、土地变更登记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和过户交易费。

(八)对新组建或引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营业起5年内,由所在地财政每年按照其实际缴纳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自盈利起5年内,由所在地财政每年按照其实际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对以资抵贷收回的闲置非自用房地产,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报批后,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三、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

(九)为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发展提供优惠和便利。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开展和处置不良资产环节中涉及的各种行政事业收费、中介费用、司法费用等,按有关部门批准的最低标准收取。积极支持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对实施改制、重组、增资扩股的金融机构,在对缺少规划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手续等历史遗留房产和土地的规范及完善所有权证手续中,财政、税务、国土、房管、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简化手续,及时办理报批、更名、过户等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或实行最低收费标准。

(十)坚持依法行政,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以扶持发展为主,规范行政审批管理,审慎对金融机构进行检查,不得向金融机构滥罚款、滥收费、滥摊派。

(十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推广信用证贸易融资、票据保贴融资、海域使用权融资、船舶抵押融资、水域滩涂使用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保单融资、仓单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搭桥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支持银行设立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人行牵头制订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船舶抵押融资、海域使用权质押融资等多项具体的实施办法,金融办配合。

(十二)建立投融资信息发布制度,编制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向社会发布政府投资信息、重点行业投资状况、企业重点融资项目以及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有关金融政策,引导银行、企业、投融资平台、担保机构的沟通合作。尝试搭建一个长期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有形平台“金融超市”(金融服务日),构建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由金融办负责建立连云港金融网,定期发布融资信息。由中小企业局牵头筹建“金融超市”。

四、建立金融人才激励机制

(十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地位,营造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市级分支行、分支公司及以上)的负责人,参照市管国有集团公司、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的同等待遇,享有参加政府专业工作会议、参与制定有关政策、直接获取政府相关信息的权利;同等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考察、出访、休假、体检等计划安排。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金融高端人才,纳入我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范畴。

(十四)对新组建或引进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享受我市人才引进政策。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经评定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在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出具同意意见后,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予以优先办理。及时办理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需在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的,由教育部门协调安排。

(十五)加快引进急需金融专业人才。新引进的金融专业人才参照《连云港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连发〔2009〕18号)执行。金融机构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五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有一定业绩的人才,给予3万元的安家补贴;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具有正高级职称,五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有一定业绩的人才,给予10万元的安家补贴。新引进的金融专业人才优先享受人才安置房优惠政策。

(十六)对新组建或引进金融机构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由市财政给予奖励。市政府设立金融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在全国或省内先试先行、切实为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解决问题、为我市金融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奖励实施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制订,财政局、金融办、人行和银监局配合。

五、切实减轻企业抵押贷款融资负担

(十七)实行房地产抵押评估报告通用共享制度。人行负责组织全市各银行机构通过推荐评审确定一批服务质量好、实际收费低的评估机构。对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名单进行公告公示,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可自主选择经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经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在各银行间通用,同一标的物在有效期内在不同银行间贷款不再重复评估。

(十八)降低房地产中介评估收费标准。评估中介机构对专门用于抵押的房地产评估收费,按现行省定标准的30%执行;同一标的物超出有效期仍由同一评估中介机构重新评估的,按现行省定标准20%执行。

(十九)降低房地产抵押登记收费标准。房管部门对企业非住宅抵押登记按每件300元收费;国土部门对企业土地抵押登记按现行省定标准的50%收费,最高每宗土地抵押登记收费不超过2000元。

(二十)合理确定抵押物登记的有效期限。根据《担保法》抵押权与债权同时存在的规定,抵押物登记的有效期限应随贷款主合同的期限,期间(包括跨)不再重新办理登记和评估手续;抵押合同随相应的贷款合同执行完毕而自行终止。

(二十一)为房地产抵押登记开辟“绿色通道”服务。房管和国土部门要对房地产抵押登记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凡手续齐备的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十二)坚持评估自愿的原则。根据《物权法》登记机构不得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的规定,凡抵押双方当事人对抵押物价值达成一致意见的或经市场拍卖确认价值的房地产,登记部门直接办理抵押登记,不得要求对其评估。

六、大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二十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全市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完善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的信贷体制和融资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支农实力。到2012年,初步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全市各乡镇业务的全覆盖。

(二十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由所在地财政部门给予新增网点一次性30万元的开办费补助。鼓励各金融机构在不具备设置网点的地区试办“流动银行”、“自助银行”,在乡镇政府或行政村办公楼内设立服务点,定时为农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二十五)大力扶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到2012年,四县都要成立一家以上村镇银行,各县区分别成立3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所在地财政按其实际到位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其在乡镇设立的分支机构每年给予10万元的补助(期限3年)。

(二十六)切实加大财政性资金对直接服务“三农”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凡是涉农部分财政性、政策性资金,除省以上规定存在指定银行的专项资金外,必须全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开立账户、调拨资金和专项存储。主要包括:乡级粮食直补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新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教师代发工资、农村低保优扶对象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基金、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

(二十七)逐步化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坚持分类、分批处置的原则,用3年时间逐步化解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属于由政府承担的债务,政府每年从新增财力中拿出10%,列入预算逐年清偿该项债务;属于公益性的负债,可采取以优质土地资产置换或整体“打包”等方式予以解决,并对处置涉及的税费予以优惠;属于投资办企业的债务,实行股权转让回收投资清偿或随股权变更转移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自身化解因其他历史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对完成当年化解任务的由所在地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二十八)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根据时节、农户信用度和贷款用途的不同,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和延长期限。积极开发“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创业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信贷品种。创新“三农”贷款担保方式,凡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权益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原则上均可试点用于贷款担保;积极尝试农民林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凡是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集体用地使用证》、有地上定着物的农村小企业和承包经营户,都可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由人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就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贷款主体、贷款流程、债权实现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以便银行开展相关业务。

七、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

(二十九)建立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选择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进入我市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力争到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5家,培育拟上市企业10家。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界定、申报程序、材料证明,金融办制订实施细则。

(三十)鼓励企业上市优惠政策继续按《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连政发〔2008〕104号)文件执行。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拟上市企业的支持、服务工作,对企业改制上市相关审批事项要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发改委、经信委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对拟上市企业报送的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完善相关手续,积极向相关部门出具推荐意见。国土资源部门要把拟上市企业的募投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管理,优先安排用地预审,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保障建设用地,协调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有关土地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环保核查辅导,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的环评。建设、房管、财政、税务、工商、国资、商务、海关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协调推进工作。

(三十一)对拟上市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因利润调整、产权变更而增加的税收和各项行政性收费进一步优惠。对拟上市企业因审计对以前帐务调整增加利润等原因而补交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拟上市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或规范重组过程中,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不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涉及办理房产证、土地证、产权登记、产权交易、土地房屋测绘等各项费用全部免收。

(三十二)加大拟上市企业奖励力度。拟上市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并验收合格后,由所在地财政给予20万元补贴;发行申请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再给予20万元补贴;上市完成后按连政发〔2008〕104号文件继续给予奖励。

八、积极推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十三)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人行、银监、经信、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物价、质监、药监、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海关、法院、环保、卫生等部门公共基础信息的交换和整合,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到2012年建成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最大程度实现我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分级共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征信体系。由经信委牵头制订实施意见,人行、银监局、金融办等部门配合。

(三十四)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县建设,推进“信用村镇”、“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人行、银监局、金融办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积极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和办法。到2012年,我市确保成功创建金融生态城市,东海县和赣榆县建成金融生态示范县,灌云县和灌南县建成金融生态达标县。对创建效果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对成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金融生态达标县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

(三十五)积极维护金融稳定。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金融环境整治力度,优化金融生态,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清理整顿各类违法操作的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理财公司等,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化解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严肃查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诈骗保险赔款、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三十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制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市增加信贷投放,拓展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对于新增贷款投放较多、贷款增长率较快、工业贷款增长较多、金融服务质量较高的金融机构,由市财政给予奖励。奖励细则由金融办制订,人行、银监局配合。制定对各县区政府金融工作的考核机制,对重视地方金融产业发展、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市场秩序稳定、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区进行奖励。考核办法由金融办制订。

(三十七)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制订规范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完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商业银行与优级担保公司的合作。组建再担保公司,通过为各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扩大各级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具体实施意见由经信委、中小企业局负责制订。金融办负责再担保公司的组建工作。

九、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组织领导

(三十八)建立全市金融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任副组长,人行、银监局、金融办、经信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规划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工商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银行、东方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保险业协会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金融办。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持政银企沟通,协调解决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十九)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积极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确保各项金融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协调机构,强化县区金融办职能,配备4名以上专职金融工作人员,加强本地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进我市金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十)统筹设立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由本意见中各类财政性补贴、奖励资金以及整合现有的企业上市、保险等财政专项资金组成。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根据各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本意见中的奖励补助资金不包括省补资金,均由市县区财政安排。所在地财政按现行财政分成体制负担,纳税级次在市本级的由市财政安排,纳税级次在县里的由县财政安排,纳税级次在区里的由市、区财政按现行财政分成体制安排。

我市原有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市金融办负责解释和牵头制订本意见的配套实施细则。

第三篇:10.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

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

白山政发〔2013〕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为推动我市人参、医药、矿泉水、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打造以生产健康产品,提供健康服务,发展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集群,现就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

我市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健康产业凸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一个处于加速发展期的“朝阳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可以有效破解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没有形成集群等问题,推动特色产业链条深度延伸、产业间相互融合、产业集聚效应充分释放,实现支柱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高质化、资源效益最大化,在集群中形成和壮大新的主导产业,促进特色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二、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及目标

(一)基本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长白山优势资源,生态先行、药养并重、精工细作、旅游联动。实施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群带动、科技创新驱动,延伸、补齐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层次,实现产业、集群、园区、企业、项目五位一体集聚发展。打造长白山大健康服务聚集地,建设国际化健康城市。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重点打造以一个千亿级的健康饮品板块;两个三百亿级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板块、休闲旅游板块;两个百亿级的健康医药板块、绿色食品板块为主体,独具特色、三次产业紧密结合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1.健康饮品板块。重点发展矿泉水产业,打造以天然矿泉水、专用矿泉水、矿泉水饮料、功能矿泉水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健康饮品产业链。

天然矿泉水—复合型、硒型、偏硅酸型等;

专用矿泉水—婴幼儿、孕妇乳母、医疗等专用;

矿泉水饮料—加气、加味等;

功能矿泉水—添加微量元素、特色植物等;

坚持打品牌、上层次、扩总量、控资源,积极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矿泉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省政府将矿泉水产业发展与百万吨商品粮、千万吨钢同样做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推介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品牌,制定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地域标识的产品标准、价格标准、产能标准,推动统一使用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地域标识工作。大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产品,发展营养价值高的果蔬、矿物质含量高的功能性健康饮品,建设中国国际矿泉城。到2017年,全市矿泉饮品产能达到2000万吨。其中:中高档矿泉水及饮品达到50%以上。矿泉饮品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2.人参系列健康产品。打造以鲜参生产与加工、人参饮品、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人参保健食品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产业链。

鲜参生产与加工:主要应用干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鲜参生产与加工。产品包括生晒参、红参、大力参、活性参、糖参等。

人参饮品:主要应用乳化技术、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高温瞬间灭菌技术等,将干参(鲜参)粉碎或经提取后制成饮品。产品包括人参果蔬饮料、人参茶饮料、人参蛋白饮料、人参运动饮料、人参酒(人参配伍酒、全株鲜参酒)等。

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主要应用膜技术、分子蒸馏萃取技术、层析技术等,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应用,中间产品包括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蛋白(人参多肽)、人参挥发油,加工后产品包括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医药等。

人参保健食品:主要应用超微粉技术、微胶囊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冷杀菌技术等,产品包括人参超微粉胶囊、速溶参片、口服液等。

以建设世界级人参精深加工基地为主线,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控制园参,扩大林下参、有机人参种植,提高人参品质,大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依托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普及人参安全优质生产技术,在人参加工,饮品制作,有效成分提取、应用,保健品、化妆品生产等引进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到2017年,全市人参、西洋参产量稳定在1200万公斤,精深加工率70%以上。人参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3.休闲旅游板块。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共同构成的产业链。

积极构建环山、沿江、跨国旅游产业格局。推进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养生为重点,涵盖休闲度假、会议论坛、冰雪娱乐、高端养老、旅游文化、旅游纪念品、雕刻、木刻、观赏石等高端产品建设,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开发建设生态、冰雪、温泉、边境、民俗旅游产品,完善环长白山、沿松花江、沿鸭绿江和跨国旅游主题线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组合山水休闲、冰雪娱乐、温泉度假、红色旅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多功能旅游度假区和自驾游营地。构建东北区域大旅游产业格局,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源开发共享、市场营销共赢共创的发展。建设“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17年,旅游业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业社会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4.健康医药板块。打造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化学药及生物制药五大产品链为主体长白山健康医药产业链。

中药饮片及颗粒——利用长白山道地中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制等现代技术加工制成传统饮片及颗粒,探索将单味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配方颗粒;

中药提取物—经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提取分离,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

中成药—现代中药制剂(片剂、胶囊剂、合剂、注射剂等),传统复方中药制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中药衍生品—日用品、农用品、食品、兽用品;

中药保健品—对具有一定营养和调节人体机能功效的绿色植物进行提取加工,制成营养补充剂,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缓解疲劳等制品;

化学药及生物制药—替米沙坦、那格列奈、瑞舒伐他汀钙片剂治疗“三高”药物等。加速推进包括重组蛋白、治疗血癌、乳腺癌、类风湿、乙肝、不孕不育症等生物药品在内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投产。

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中药材GAP基地和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提高道地中药材自给率。优化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提高饮片质量,方便使用,规范化发展;充分利用长白山特色山珍资源,开发高科技含量中药保健品、滋补品。选择中药传统制剂,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开发治疗慢性疑难病、老年性疾病,抗衰老、补益和养生保健药物;加大对施慧达药业集团重组蛋白、治疗血癌、乳腺癌、类风湿、乙肝、不孕不育症等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的扶持、促进力度。树立“老产品新开发、小产品大市场、新产品打市场”的营销理念,构建纵横覆盖、高效快捷的市场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对新版GMP改造企业的扶持,助力医药企业良好过渡。大力扶持以修正、神威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企业、以施慧达为代表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业,建设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到2017年,健康医药板块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5.绿色食品板块。打造林果、食用菌、经济动物、山野菜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链。

林果:包括坚果—干果加工—果仁加工—果壳、种鳞加工;浆果—果肉加工—特色保健食品—副产品加工;

食用菌:干、鲜制品及即食品、调味品—提取各种功能因子作为最终产品或食品添加剂—菌糖综合利用作为饲料、农用肥;

经济动物:主要有林蛙:对蛙卵、蛙油、蛙肉、蛙骨、蛙头、蛙皮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制成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产品;鹿:包括鹿茸产品加工、鹿肉食品加工、副产品加工;

山野菜:采用速冻、微粉、脱水加工等现代加工工艺,生产即食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大力推介长白山原生态、营养、无公害集群品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强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红松果林、蓝莓等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引进、消化生物保鲜、微生物发酵、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膜分离技术等先进生物工程技术,推广应用新型片剂、冲剂、胶囊、口服液、营养餐等成品加工技术及分析检测技术等,实现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优质化;推进绿色产品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促进绿色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到2017年,绿色食品板块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承载平台。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围绕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大健康产业园。对进驻产业园大健康企业,比照市招商引资政策给予优惠。以基地聚项目、促项目、扶项目。二是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或商会,为具有共同资源、共同技术、共同市场的产业集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招商引资平台。完善“一个产业,一套措施,一名联系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突出产业链式招商,广泛吸引域外同产业的优秀企业入驻产业集群,领办、创办实体。(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农委、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

(二)提高产业规划水平。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站位、高层次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高品质、高端化谋划发展项目,引导大健康产业以产业园为中心,向上延伸至以生态医药,经济动、植物种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等行业,向下带动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养生服务、健康娱乐、健康物流、高新技术研发、区域消费及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工信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帮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小微企业采取合作、兼并、改造和重组等方式融入产业链。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参、绿色食品、道地药材等种养殖、加工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等给予补助,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大的省、市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税收减免、财政奖励、补贴和新增税收按比例返还等项政策。落实《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白山政发〔2012〕13号)规定的各项税费扶持政策。(市工信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四)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对实施大健康产业项目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简称《标准》)的70%执行。使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土地出让价格可按不低于《标准》的15%执行。使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标准》的50%执行;使用原有出让土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土地出让年限内,不再增收土地出让价款;对投资10亿元以上民营项目,实行用地指标“点供”政策;对重点和投资亿元以上大健康产业项目用地,建立用地服务档案,全程跟踪服务。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行林地审批与用地审查同步进行;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物流园区项目的,在首付不低于50%并保证一年内全部缴清的前提下,土地出让总价款可按约定分期缴纳。(市国土局、市农委、市规划局)

(五)提高融资保障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机械设备、库存商品、商标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抵(质)押贷款。支持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要求的专利质押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依托产业园园区、特色产业园基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票据承兑、贴现要予以大力支持。(市金融办、市工信局)

(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对于企业内部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经认定后,可按新增净利润的5—10%提取用于对研发团队的奖励。建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人才+项目+资金”的形式引进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创办或合作创办研发机构。鼓励本地高校设置涉及大健康产业专业学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开展“市校合作”咨询、“企校合作”服务、双千行动、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活动。三是打造科技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省天然矿泉水科技创新中心、施慧达研究院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具有白山特色的科技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人参、特色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高新区聚集。(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常务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工信、发改、财政、国土、农委、商务、住建、科技、旅游、国税、地税、质监、经合、规划、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等部门参与的全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问题。调度考核各地、各相关部门支持发展大健康产业工作情况。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政府重点产业推进组作用,设立专业推进机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三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分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四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一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的决策和推进机制。(市工信局)

附件:白山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白山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长:裘会文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陈耀辉

市委常委、副市长

苗春岫

副市长

副市长

王树平

副市长

成员:刘凤春

市长助理、市发改委主任

崔学武

市工信局局长

黄金钰

市财政局局长

葛会清

市国土局局长

范传福

市农委主任

市商务局局长

郁家林

市住建局局长

市科技局局长

丁鹏茳

市旅游局局长

市国税局局长

白山市人民政

年11月25

2013

市地税局局长

王一知

市质监局局长

张雪松

市经合局负责人

市规划局局长

杨明国

市金融办主任

张彩庆

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学武(兼)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15〕3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木本食用油料既是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近年来,我省以核桃、油橄榄、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特别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截至2014年,全省已建成木本油料基地1100万亩,核桃、油橄榄果品产量分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但产业基地管理粗放、加工利用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推动我省木本油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需求,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我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优质木本食用油料供给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分类指导,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和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基本原则,着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加快构建木本油料种植、加工、流通、消费产业体系,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成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县60个,建成现代木本油料产业基地1500万亩,年产优质木本食用油1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努力将我省建成木本油料产业强省。

二、主要任务

—1—

(三)加快良种壮苗繁育。全面推行“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和“四证一签”(即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林木种子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和林木种子标签)种苗生产管理制度。分区开展木本油料树种种质资源调查,建设一批省级种质资源原地和异地保护库。加快核桃、油茶等优良乡土品种的选育及审(认)定,合理引进核桃、油橄榄、油茶等优良品种,科学开展油用牡丹、毛叶山桐子等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切实提高木本油料良种化水平。本着就近育苗(采穗)、就地造林(嫁接)原则,在木本油料基地培育集中区加快良种基地、定点苗木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满足木本油料基地培育对良种壮苗的有效需求。2015—2020年,在川东北山区、川西南山区、川西高山河谷区和盆中丘陵区的核桃栽培区新建和改扩建核桃良种采穗圃25个、面积50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1500万条;在凉山州、广元市、达州市、绵阳市、成都市等油橄榄适宜区新建和改扩建油橄榄采穗圃5个、面积5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300万条;在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宜宾市、达州市等油茶适宜区新建和改扩建油茶采穗圃5个、面积5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300万条。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基地的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四)建设现代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适当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2015—2020年,在21个市(州)的140个县(市、区)采取新造、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培育核桃、油橄榄、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基地600万亩,其中利用宜林地、退耕还林地、四旁和灌木林地新造45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50万亩;修建林区道路18000公里;通过整治山坪塘、新建整治小泵站、新建小水池(窖)等小微型水利工程,新增微型水方700万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林面积突破1500万亩,其中100万亩以上的木本油料产业带6个,5万亩以上的基地县60个。(责任单位: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省扶贫移民局)

(五)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化经营。围绕优质木本食用油生产,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木本油料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

—2—

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跨区经营,做大做强,集群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林基地和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支持专合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信息、营销和烘干、保鲜、仓储、分选、初加工、包装、运输等服务。鼓励经营者科学发展林下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林地立体开发和林旅融合。积极推广“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木本油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专业化经营,提高综合效益。2015—2020年,新增木本油料综合加工能力6万吨。到2020年,木本食用油产能突破10万吨。(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林业厅)

(六)健全木本油料市场体系。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木本油料产品市场体系。在我省木本油料主产区培育一批专业市场,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开发木本油料产品及相关交易品种。完善流通网络,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木本油料产品的品牌培育工作,提升我省木本油料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产销对接,鼓励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统一的网上交易系统,搭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规范木本食用油包装标识管理,强化质量监督检测。(责任单位:商务厅,林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木本油料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和职业林农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国有林场、森工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培育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平等享受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川府发〔2014〕65号)精神,积极推进木本油料种植、加工、批发零售、仓储、运输以及林家乐等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木本油料产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木本油料产业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专合组织和家庭林场分别达到500个和50个。(责任单位:林业厅,财政厅、省工商局)

三、保障措施

—3—

(八)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林农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投入,按规定统筹整合中央和地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农机具购置补贴、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利等资金,加大对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和现代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的扶持,支持木本油料基地集中区(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修建林区道路、小微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和落实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企业、专合组织、农民及其他工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可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责任单位:财政厅,林业厅、水利厅、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

(九)加大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木本油料产业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非林地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全面落实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贷款项目据实贴息政策,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对生产经营者的有效贷款投入。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木本油料保险业务,鼓励木本油料产业从业者积极投保,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责任单位: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

(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木本油料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木本油料树种种苗质量、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等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规程,推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林业服务人员、企业与专合组织的业务骨干、林农等实用技术、标准体系、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乡(镇)、村示范体系,大力推行良种壮苗造林、矮化密

—4—

植、修枝整形等现代种植模式,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公害防控、安全隔离期用药等现代技术,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联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引进或研发、推广优质木本食用油和功能性副产品生产的现代技术、设备与工艺,着力提高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优势产学研单位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园区申报认定“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或“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责任单位:林业厅,科技厅、财政厅)

(十一)健全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林权评估、流转服务体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和公开、公平的原则,鼓励集体木本油料林地与林木经营权、果实收益权向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管理。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订单等方式,与林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向生产经营者提供市场动态、病虫监测和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构建一批区域性产业联盟,培育一批区域性知名品牌。积极宣传木本油料产业强农富民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正确引导木本食用油消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林业厅,财政厅、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主体意识,把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措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林业厅要切实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服务和有害生物预防监测,严格种苗质量、造林质量监管。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水利厅、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商务厅、省扶贫移民局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共同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4月20日

—5—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

业产业的意见

川办发[2011]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林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林业助农增收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为进一步壮大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山区为重点,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努力建设林业经济强省。

(二)基本原则。突出特色优势,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带动能力;突出规模效应,优化区域布局和集群发展;突出科技支撑,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突出社会主体,促进多元化投入和参与;突出改革创新,完善林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00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00元,其中山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300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四)着力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着力培育木竹工业原料、珍稀林木、木本粮油、木本药材、森林蔬菜、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构建秦巴山区、龙门山区、大小凉山、沙鲁里山区和嘉陵江、涪江、岷江、青衣江、安宁河流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带。开展林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和森林食品基地认证,着力打造秦巴山、大小凉山、雪域高原等区域性品牌。实施森林经营,加强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林地产出率。

(五)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保障林竹正常生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盆周山区、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采取林茶、林药、林菌、林草等间套作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为重点,采取林下养禽、养畜等模式适度发展生态养殖业。

(六)支持发展新型林产加工业。以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林油一体化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绿色环保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向林业产业园区集聚。推进林业产业集群建设,在川西、川南等重点区域加快构建一批特色突出、企业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力强的林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建成新型林产加工贸易园区50个,实现人造板产能80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3500万件套、竹浆产能260万吨,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突破100万吨。鼓励和促进林业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七)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等四大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农民发展“林家乐”,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年生态旅游人数突破2.5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00亿元。

(八)积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业。利用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支持发展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与精深加工业,支持发展实验动物养殖与技术服务、食用和保健类野生动物养殖与加工利用产业。到2015年,全省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企业达到200家,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九)加快发展苗木花卉培育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高档绿化和彩叶苗木。以盆中平原丘陵区、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以木本花卉、盆景、野生花卉培育为主的花卉基地建设,加强以珍稀树种为主的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

三、完善政策措施

(十)建立林业企业准入制度。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优势龙头企业,鼓励林产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构建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加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清洁化生产经营,限制建立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和新建单条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加快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竹浆生产线,消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和林产品采集活动。

(十一)完善林木经营采伐政策。规范林权流转行为,鼓励林农在完全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则下采取家庭联合、股份制林场等合作方式,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商品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在限额期内结转使用。推行采伐限额进村入户制度,在确保采伐限额分配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林农可以直接向乡镇林业站申请采伐许可。

(十二)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行业协会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立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100个。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林业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带领林农开展林产品初加工。完善订单林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发展模式,探索推广“一体化经营”、“利益兜底”、“收益分成”、“利润返还”等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十三)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

金。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支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加大森林食品认证、林业科技示范、林木良种良法推广投入,符合国家农机购置政策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适当延长抵押贷款期限,合理设定抵押贷款利率,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结合实际提供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林业金融咨询和其他金融服务。各地要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十四)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选育速生、优质、抗逆、高效的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新品种,鼓励优先使用经主管部门审(认)定的树(竹)种,加强高接换优、组培快繁、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栽培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标准化生产等林竹丰产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木竹重组、生物质能源、数字化家具、特色林产食品药品等林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进、创新和应用。加强加工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申请保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研究和应用林木采种、林竹培育、森林保护、林产品采运、初级加工等林业机械技术和设备,推广林业机械技术。

(十五)落实林业产业税费优惠政策。企业从事木本油料、水果、坚果、中药材种植,林木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饲养,林产品采集,灌溉、林木产品初加工等林业服务业项目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依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依照有关税法的规定,对设在我省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我省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免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十六)健全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或片区林业产业、林木种苗、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与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非赢利性的林权交易中心或收储机构,完善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和查询、林权交易、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制度和办法,健全咨询、评估、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加强林产品贸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林产品集中生产区建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市场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营销、物流网络。搭建林产品交易、展示及交流平台,建设覆盖全国、面向社会的林业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为林农和其他林业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在发展农村尤其是山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和优势,制订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十八)强化示范带动。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指导已经认定的产业强县向更高层次发展。坚持地方主体、上级扶持、动态管理原则,以山区为重点新增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强县。加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管,到2015年,全省建成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市

场前景好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九)强化部门配合。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合力。林业部门要当好参谋,做好规划协调、督促服务等工作。交通部门要支持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林区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要结合“小农水”等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产业基地灌溉设施建设。经济信息化部门要加强林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引导扶持。发展改革、商务、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下载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