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集团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森林云南”建设,促进生态改善、林业增收、林农增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林产业意义重大
1.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是发展林业的关键环节,涵盖范围广、包括内容多、产业链较长、产品种类多、就业空间广、带动作用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于发挥现代林业的经济功能,维护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云南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较强的优势和潜力。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采取了一些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林业产业建设不断推进,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涉林收入不断增加。随着我省集团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林业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激活,调动了林农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势在必行。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小、弱、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林富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作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举措,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发展原则和主要任务
4.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森林云南”的总体部署,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努力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林农增收、山区发展、改善生态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超过1200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5:3:2;到2020年,全省林业产业总值超过2000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5:2,实现投入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和、市场国际化,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林业产业强省。
5.发展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门类齐全、协调发展、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并重,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产业,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坚持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开拓各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精心筛选和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产品。
—坚持规模发展,推进一体化经营。着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资源集中利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坚持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林业产业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以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效益。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在资源培育和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6.主要任务。根据林业资源比较优势,重点打造9大林业产业:(1)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385亿元,2020年达570亿元;(2)林(竹)浆纸产业,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林(竹)浆纸一体化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150亿元,2020年达530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40亿元,2020年达100亿元;(4)竹藤产业,积极培育丰产竹藤原料林基地,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50亿元,2020年达120亿元;(5)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坚持适度发展加强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40亿元,2020年达90亿元;(6)森林生态旅游业,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90亿元,2020年突破140亿元;(7)木材加工产业,加快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110亿元,2020年达200亿元;(8)非木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60亿元,2020年达70亿元以上;(9)观赏苗木产业,大力培育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75亿元,2020年达180亿元.三、扎实推进骨干工程建设
7.中低产林改造工程。中低产林改造是优化林分结构,推进林业提质增效,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分类指导、依法依归和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原则,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对集体商品林、公益林中的低效林进行改造。商品林改造,重点培育木本油料、竹林、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基地;公益林改造,主要是优化树种结构、完善生态功能,使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公益林及重点水源涵养区的森林禁止实施皆伐性改造。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约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到2015年完成改造2000万亩。
8.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具特色、资源互补、生态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集中打造集体林产品加工、研发、物流、商贸、信息为一体的基础先进、配套完备、交通发达、产业集聚的林业产业园区。着力推进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及全省6个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滇中林业产业加工中心,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观赏苗木培育及林产品会展交易、投融资、信息服务等;二是滇西南林浆纸林产化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林(竹)浆纸和松香等林化产业;三是滇西特色林产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四是滇东南林业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木本油料产品精深加工和观赏苗木产业;五是滇西北非木质林产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六是滇东北竹藤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竹藤产品和非木材加工产业,努力把云南建成全国一流的林业产业生产基地和面向西南重要的林产品加工中心和贸易中心。
9.原料基地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广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集约经营,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品牌型转变。完善优惠政策,将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原料林基地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特别是有条件的大中型林业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联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营造原料林基地,着力建设木本油料、林(竹)浆纸、林产化工、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观赏苗木等8个省级原料供给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地建设总规模超过1亿亩。各州(市)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建立2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原料基地。
10.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按照林业产业总体规划要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势集中区域、产业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工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改善林业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做到林业产业加工园区的水、电、路、气、通信、消防、雨污分流、仓储物流、信息平台、质量检测等功能设施配套,管网贯通,交通便利,绿化净化;优势集中区原料林基地建设的道路主干、次干和支路畅通,水利、电力、通信、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监测等设施基本满足需要。
11.良种生产推广工程。实行改扩建与新建相结合,围绕培育9大优势特色林业林业产业,加快建设云南松、思茅松、桉树、秃杉、西南桦、柚木、紫檀、沉香、黄花梨、桤木、红豆杉、核桃(含美国山核桃)、油茶、板栗、八角、竹种等林业产业基地主栽树种的省级良种基地。加快育苗新方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推行工厂育苗化育苗。加快林业产业研发中心、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等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良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体的长效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育苗新方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推行工厂育苗化育苗。将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与良种基地建设和良种推广体系挂钩推进,建立监理制度。坚持科学育苗、规范生产、依法治种、严格实行种苗市场准入制、质量抽检制。扶持专业化种子公司,建立引、选、育、繁并举的林木良种繁育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转变,实现种子生产基地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和统一供种化。各州(市)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建设1个以上林木良种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建林木良种基地35个,建设规模15300亩;2020年,主要造林树种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65%,商品林造林和产业原料基地基本实现良种良法。
12.市场体系工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要素市场体系和各具特色、运作高效、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专业性林产品交易市场网络体系。在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北布局区域省级专业市场,建设以林产品交易、信息发布为重点的昆明林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以林浆纸、林板、林化工及木材交易为重点的普洱林产品专业市场;以木材、竹材加工为重点的西双版纳林产品专业市场;面向南亚、东南亚以家具生产和木材加工为重点的保山木材专业市场;以木本油料交易为重点的大理林产品专业市场;以林下产品为重点的楚雄林下产品专业市场;面向“两广”及东南亚以油茶、八角加工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文山林产品专业市场。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和完善与区域市场相配套的各种林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特别要发挥口岸桥头堡优势,在开放口岸建立林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代理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简化程序,提高通关效率,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完善林产品出口物流体系。
13.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培育一批特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完善名牌林产品认定办法和监督管理机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名牌林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形成以名牌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对获得“中国名牌”、“地理标志”、“云南名牌”,被国际和国内森林认证机构认定为“森林认证”的林产品加工企业,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林业企业,可享受省一次奖励政策;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由企业所在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林业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力争到2015年,培育林业产业5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5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到2020年,打造国家知名品牌10个以上,省知名品牌30个以上。
14.信息化平台工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重点,合理布局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务功能,加快家里并完善资源、产业、科技、政务4大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全身林业产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林业产业管理及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和便捷化。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做好省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乡村”工程互联互通,加快建立全省性林业资源、林权宗地、产业发展、涉林企业、防灾减灾信息数据库,使现有林业资源信息网络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及林业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良种化建园、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引导、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按照“强
二、带
一、促三”的要求,加快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林业二产业,扎实推进以木材及林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为主的林业一产业,积极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林业三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林业传统产业调整步伐,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优势突出、农民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竹)浆造纸、野生动植物繁育、森林旅游、竹藤花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林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开发名特优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
16.积极推进连片开发。加快实施连片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充分利用产业规划、项目带动、政策优惠、利益导向、机制创新等方式,推进林产品加工向示范园区集中、林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产业向优势特色领域集中,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优势明显、综合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初步形成6大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即:以木材加工、特色经济林、观赏苗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非木材、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滇中产业带;以林(竹)浆纸、林产化工、特色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滇西南产业带;以特色经济林、木材加工、森林生态旅游、观赏苗木为重点的滇西产业带;以特色经济林、非木材为重点的滇东南产业带;以森林生态旅游、非木材为重点的滇西北产业带;以林产化工、竹藤、非木材为重点的滇东北产业带。
17.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林业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林业产业素质。加大林业产业开发的科研专项投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整合林业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加强林木种苗、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植树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消防等关键性技术研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以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创新科研院所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创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加大林农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一线。大力支持林业高新技术发展,鼓励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8.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加快发展各类林业经营组织,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引导有特色的林业产业大户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或股份合作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和依法保障林农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林农采取承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抵押、利润返还等形式,与林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以林地、林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为纽带,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政府和农户的纽带作用。
19.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培育和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和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产品标准化的发展要求,鼓励企业采取扶持、改造、组建、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林业龙头企业。完善林业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和监测管理办法,对林业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5年内扶持发展10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形成9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采取提供标准厂房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孵化器内企业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发展前景好、带动农户面广、农民增收有保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
20.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以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实行政策优惠等措施,大力推进林业绿色产业发展。按照林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要求,合理布局大项目,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林业产业步伐,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中低产林改造、森林保护、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生态修复等林业碳汇示范项目,加快碳汇林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对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企业予以取缔,严禁游离甲醛含量超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加强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支撑,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主要林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标准体系。建立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有关认证工作。
五、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21.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省财政每年筹集专项扶持资金,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适度提高,州(市)、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一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形成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合力。各级各类金融部门要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不断扩大信贷规模。扩大并规范抵押、质押和担保范围,注重抓好林农小额贷款工作,改善林业企业和林农贷款环境。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发挥省林业投资公司作用。采取股权、债券、收费权、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质押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打造社会信用体系,破除各种障碍,降低各类门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政策性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增加林业产业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和资本投资风险。
22.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等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育林基金征收比率按10%执行,征收范围为木材及松脂,其他林产品不再征收育林基金。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企事业林木的培训培育和种植林产品采集所得、纳入工业信息化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国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政策。符合国家有感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林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及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3.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方式。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取消林木采伐限额分年度控制,实行五年总控制、年度调节使用,商品林各项采伐限额指标有节余的,可以结转到以后个年度使用。取消消耗结构分项控制。取消自上而下安排木材产生计划的管理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统计采伐需求并按需求制定年度木材生产计划。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度,简化采伐管理程序和集体林木采伐作业设计。逐步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实现依照森林经营方案安排木材生产。取消人造板运输办证规定。在加强公益林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野生菌、中药材、野生动物驯化养殖等非木材产业,在补植补种中选用经济效益大的树种。
24.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推进林业行政职能转变,简化政府工作运转程序,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林业行政职能重点逐步转移到林业行政执法、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中心,加大公开拍卖等方式的推广、运用力度,规范产权交易。建立集中办公的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功能逐渐延伸到林地林木集中的乡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登记、审批、课税、变更等有关适宜。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满足企业和群众对市场、资金、技术、工艺和品种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有关政策,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网上咨询服务。加强检查监督,进一步规范木材流通秩序。制定和完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林业产权交易市场。
2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省地处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我国面向西南开发的重要桥头堡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吸纳国内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林业产业和林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我省林业产业产品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投资者到国外从事基地造林、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等活动。鼓励省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国外林业企业交流与合作,发展开放型林业产业。积极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东部企业落户,提升产业水平。
六、着力强化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研究解决全省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负责日常工作。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领导,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林业产业综合协调服务工作机构,确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切实把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林业产业建设顺利推进。
27.强化部门职责。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支持各地做好工作,形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发展改革部门和省林业部门要认真组织制定和实施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协调重大对策措施。省林业部门要做好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行业管理和综合协调服务。省财政部门要加强落实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资金。省工业信息部门要落实林业加工企业的扶持措施,加大对高新林业产业、重点企业技改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省科技部门要组织新兴林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究和发展。省商务、供销部门要加强林产品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省扶贫部门要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支持林业发展。云南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部门要切实落实信贷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云南保监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性保险试点。省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部门要加大力度搞好林业产业原料基地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省统计部门要会同省林业部门做好林业产业统计工作。
28.建立激励机制。省人民政府把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州(市)和升值有关部门。省林业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各州(市)林业产业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并兑现奖惩。各州(市)政府主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州(市)、县(市、区)政府要抓好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将林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29.制定发展规划。按照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及加快推进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科学制定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州(市)和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森林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适宜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尽快制定林业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及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产业、新兴产业。
30.建立健全“三防”体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新要求,探索建立以群防群治为基础的森林“三防”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完善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为重点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火险预警、林火监测、防火通信、信息指挥、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火灾损失评估、应急防治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常发危险性和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救灾能力。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执法基础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步滥猎野生动物、乱征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协会等组织,引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群防群控体系。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政发〔2008〕129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加快核桃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山区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核桃产业发展对推进现代林业和山区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核桃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我省是核桃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适生地域宽广,种质资源丰富,产品质量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具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优势和潜力。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产值超过6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二)发展核桃产业面临良好机遇。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和对核桃营养、保健等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化,核桃产品市场日益扩大。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核桃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核桃产业已成为我省广大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云南特色林业的重要任务。核桃是我省在多年发展山区经济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一个主要特色经济林树种。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有利于调整山区产业结构、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村庄,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特色现代林业的重要任务。
二、总体思路
(四)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发展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坚持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并重,坚持扶持龙头企业与培育市场并重,坚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结合,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把核桃产业培育成我省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五)发展目标。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促进森林覆盖率、林地产出率、林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至2012年每年发展400 万亩,到 2012年全省核桃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投产面积1000万亩以上,核桃产量超过60 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20 亿元;到2020年全省实现农民人均拥有1 亩核桃林,投产面积3000 万亩以上,核桃产量200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
(六)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核桃种植向适宜区域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品种多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核桃产业。
--科技先行,自主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高产的核桃品种,总结推广丰产栽培技术,研发高附加值的核桃新产品,不断提高核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利用核桃果、仁、花、壳、青皮和木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各级人民政府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构建核桃产业经营体系。
(七)布局重点。根据我省林业发展规划和核桃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以滇西、滇西南、滇中、滇东南为核桃种植重点区域,以滇东北、滇西北、滇南为一般区域,各地按照核桃生长特性选择适宜区域和地块,布局和建设核桃基地。5 年内全省重点建设70个核桃基地县,力争建成50万亩以上的基地县30个以上,30万亩-50万亩的基地县25个,10万亩-30万亩的基地县15个,并有10个以上的核桃主产县进入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核桃之乡”行列。
三、大力加强核桃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八)加快良种选育。我省核桃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核桃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应切实加强野生核桃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开发。围绕优化品种结构,利用我省丰富的核桃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手段,建立种质资源圃和品种圃,选育耐晚霜危害的核桃优良品种,提纯复壮传统的漾濞泡核桃、大姚三台核桃等优良品种,进一步开展种间杂交选育早实核桃良种。加强核桃优良品种的审定认定工作,以良种核桃带动传统实生核桃品种的升级换代,制定核桃种穗调拨区划,促进全省核桃良种化发展。
(九)建立良种扩繁基地。加大核桃专业化采穗圃建设的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良种扩繁基地。推广核桃高效嫁接技术,缩短良种苗木培育周期,提高壮苗出圃率,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规范和严格执行苗木质量标准,建立种苗市场准入制度,加大种苗质量的监管力度,积极支持经认定的民营企业和专业大户参与苗圃基地、采穗圃基地建设,推动核桃苗木供给市场化和专业化。
(十)推广丰产栽培技术。根据不同核桃品种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推广漾濞泡核桃、大姚三台核桃、云新系列早实薄壳核桃等现有优良品种。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其他组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全面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栽培技术,加强土壤管理,强化施肥,推广集水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抚育措施;加强对核桃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采取高枝嫁接、良种更新、加强肥水管理和树体管理等措施,对有条件的低产核桃园实施丰产改造,提高单产和效益。
(十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核桃工程研发中心,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对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加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核桃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核桃种植和加工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加快核桃专业人才培养。核桃产区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重点乡镇林业站要有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重点村至少有一名核桃乡土技术员,向广大林农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十二)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从我省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加工工艺及用途,制定和完善种苗、栽培、加工和产品标准。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和推行种植、修剪、施肥、灌溉、管理等技术标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种植。制定核桃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和扶持核桃企业、专业组织等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基地和产品,开展云南核桃原产地、产品质量、环境管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等认证工作,完善产品质量跟踪服务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制定核桃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促进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加大有关核桃品种和加工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参与国内外专利申报。
四、大力加强核桃产业经营体系建设
(十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核桃产业化经营体系。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方术,把培育扶持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围绕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和加工能力,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支持力度,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核桃企业群体和产业集群。
(十四)提高综合利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树立综合开发、循环经济、高效利用的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核桃初、精加工技术,调整优化核桃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工艺品、装饰材料和高档家具,发展精深加工,推进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等多功能延伸,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
(十五)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多元化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多形式多途径兴办核桃专业化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核桃产业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核桃专业化合作组织实施,支持核桃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基地建设和市场营销等经营服务活动。核桃产业化合作组织开展的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建立全省性、区域性的核桃产业协会。
(十六)创新核桃产业经营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探索林权有偿转让方式,促进核桃规模化种植;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等经营模式,采取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方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对核桃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以现有加工企业为依托,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分类指导,择优扶强。
(十七)打造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建设一批档次高、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和吸引全国.的核桃专业化市场,使云南成为全国核桃产品交易、展示和价格形成中心。在核桃重点产区建设区域性核桃产品交易市场,核桃基地县要利用现有的乡镇农产品市场和集贸市场,开辟核桃交易专区,鼓励核桃企业在全国大城市建立核桃营销网络,推动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核桃信息服务网络,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和传媒手段,加大核桃产品宣传力度,打造云南核桃品牌,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高云南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创新扶持举措
(十八)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发展核桃产业所需投资主要采取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和整合林业产业资金等,每年筹集1.3亿元以上,支持做强做大核桃产业,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对核桃产业的投入。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从不同的环节和相关资金中积极支持发展核桃产业。对基地建设主要采取种苗补助、以奖代补、先种后补等方式给予扶持;对核桃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扶持;对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采取财政补助方式给予扶持。
(十九)创新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匀,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拓宽核桃产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信贷力度。实施林权抵押贷款,推行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小额扶贫贷款等方式,解决抵押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扶持。各级各部门要优化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在项目立项、产品认证和质量检验等方面简化程序、减免收费;认真落实各项税、保险、出口等优惠政策。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信心与决心,把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山区综合开发的骨干产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职责,抓紧研究落实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和发展规划。省林业厅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规划实施、督促检查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扶持核桃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省经委牵头落实核桃加工企业的扶持措施;省科技厅负责组织科技研发;省财政厅负责落实财政资金扶持的措施;省商务厅、供销社要加强核桃市场流通网络建设;省政府扶贫办要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云南银监局要牵头落实信贷支持各项措施;云南保监局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核桃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各地要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认真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各项措施落实,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宣传,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核桃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七月十八日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18日 实施日期:2008年07月18
第三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2302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8]117号 【发布日期】1998-07-02 【生效日期】1998-07-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政发[1998]117号一九九八年七月二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花卉作为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的重点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望成为云南省的新兴骨干产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花卉产业整体运作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开拓不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滞后等,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制约整个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的培育力度。为企业和花农营造最适宜的发展条件,省政府决定出台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请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一、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
(一)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优势产业。
云南具有发展花卉的资源优势,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和花卉种植者的一致认可。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世界上所有大宗商品花卉在云南都能找到适宜的生长地,且大多数品种都能实现周年、均衡、规模化生产;二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花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有望培育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优质品种。
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把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列为全省着力培植的四大支持产业之一,纳入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花卉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企业和花农积极参与,在4至5年的时间内迅速由农民自发种植和少数外资企业涉足的起步阶段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鲜切花生产省。从1994年至今,我省鲜切花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全国第一,鲜切花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240亩增加到1997年的15000亩。花卉生产企业从1995年的79户增加到1997年的250户,从业花农达10000多户。鲜切花产量从1994年的2.1亿枝增加到1997年的5亿多枝。1997年全省花卉总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花卉已经成为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
在花卉总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和花卉产品的类别、品种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化的农户种植与高科技、高档次的企业育苗、栽培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观叶植物、球根类花卉等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日趋协调。
以斗南村为代表的广大花农是支撑我省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昆明为例,现有切花面积12600亩,其中国有836亩,集体928亩,三资企业1586亩,个体农户9250亩,分别占总量的6.63%、7.37%、12.59%和73.41%。农民用自己的责任田种植花卉,投资少、效益高,亩均产值上万元。以农民为主体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中心之一,客商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进场交易人数不低于2000人,日销售鲜切花120--150万枝,交易额在100万元左右。斗南花卉几乎成为一个品牌闻名于全国各大城市,广大花农已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有的提前进入了小康。
以省烟草公司、京云公司、民营隆格兰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和以农科院为代表的科技优势单位的参与,是我省花卉上档次、上规模、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保证。特别是省烟草公司利用烤烟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介入花卉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使我省鲜切花生产设施迅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农科院园艺所育种中心、京正、英茂、隆格兰、庆成等现代化龙头企业的崛起,使云南花卉业呈现出高起点、高科技、大规模、集约化发展的局面。全省已有现代化温室大棚25万平方米,年产1.5亿株优质种苗的繁育供应能力,部分鲜花和种苗已开始销往国际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符合花卉产业发展规律的整体运作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普遍表现为“大而全”或“小而全”,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资源的配置、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缺乏统一组织。
2.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花卉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在花卉、企业积极性较高,硬件设施到位较快的情况下,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的四大要素都处于企业或有关部门自发、零散组织状态,产、学、研互相脱节,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尚未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国内外花卉品种资源进行引进、开发、培育和利用。对设施园艺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专用肥料、农药、基质技术,综合保鲜、冷链运输技术等尚未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没有完善的技术培训网络和推广队伍,花农得不到有效的培训,主要还是依靠种蔬菜的经验栽培花卉。
3.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我省鲜切花销售量已占全国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网络,进入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也尚未打开,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专业化的销售龙头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花卉产业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起大落,销售不畅的状况经常出现,使企业和花农蒙受较大损失,影响到花卉产业的顺利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用物资配套供应,良种、种植技术、采后处理、植保、土壤消毒、运输、运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云南花卉的市场竞争能力。
5.投资力度不够,融资渠道单一,投资分散。资金投入不足,250家花卉企业,多数固定资产投入不足100万元,有的只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形成一方面是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分散,设施、设备存在重复投资建设情况,有限的资金往往没能用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
6.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法规、制度亟待制定、实施。我省乃至全国尚无相应的花卉产业行业规章来规范企业行为和行业运行。一方面极易出现国内企业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国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很难引进。将制约我省花卉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依托,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行合理生产和科学开发。政府主要通过“抓两头,带中间”解决影响花卉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扶持企业解决好种苗的培育、引进和繁育;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帮助企业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制定有关法律规章;构建完整的花卉产业链。为花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花卉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尽快形成我省的新兴骨干产业。
(二)发展目标。
按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发展,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到2000年全省切花总面积发展到20000亩,鲜切花产量达到10亿枝,产值5亿元;盆花300万盆,产值1.2亿元,球根产量3000万头,同时要加快绿化苗木、人工草坪和花卉制种的发展。到2000年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三、三、建立完善花卉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以农科院为依托,充分调动昆明动植物检疫局、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大以及大企业科技人员参与,在省农科院园艺所的基础上组建云南省花卉研究和育种中心。主要职责:一是育种,包括引进新品种的驯化培育;二是重大病虫害防治和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培育地方名特优品种。同时要成为省内花卉协同攻关,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开展科研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中心实行开放性管理,为国内外合作项目和专家提供研究条件。责成省农科院商省“18办”、省花产联尽快提出具体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加强种苗生产和供应体系建设。省农科院园艺所、英茂花卉公司种苗工作、京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隆格兰园艺公司等已经形成年产1.5亿株以上的切花种苗供应能力,完全能满足全省切花种植的需要。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今后不再支持新上切花种苗项目。现有几家种苗供应企业,要尽快完善技术,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同时要大力开拓种苗市场,做好服务和技术辅导工作,引导广大花农使用优质种苗,到2000年基本实现切花种苗的优质化。安宁鸣发花卉公司和中甸格桑花卉公司作为球根类花卉种球的主要生产、供应企业,省、州(市)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规模。
(三)建立稳定的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现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培训体系,同时办好中以、中荷两个培训中心。中高级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可采取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进行。初级人才和花农主要依靠企业培训。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立花卉科技推广队伍,帮助花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烟草系统也要充分利用县、乡网络,为花农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中以昆明培训和示范项目是我国农业部与以色列农业部签署的国家间合作项目,由省花产联代表省政府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省农业厅、省“18办”协助实施。具体方案商农业部有关司局和以色列项目承担单位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正在商谈中的中荷培训项目,由省农科院承办。
(四)由省农业厅牵头,省花产联具体组织花卉企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品种、技术引进,不断提高我省花卉科技含量,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
四、四、加强花卉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地布局
1.鲜切花 重点布局在呈贡县、官渡区、蒿明县、宜良县、晋宁县、玉溪市、通海县、江川县和澄江县,曲靖、楚雄、红河等州市靠近昆明、基础较好的县也可适当发展。
2.盆花 以昆明市、玉溪市、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为重点。
3.球根 以中甸县和安宁市为重点。
4.花卉制种 以昆明市、曲靖市为主。
(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公司和花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要发动花农投工投劳,花卉企业要多渠道筹资改善花卉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打牢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鉴于花卉产业有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也较大的特点,各级政府(行署)要把花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计划盘子,给予一定的扶持。无论是农民种植还是企业栽培,都要给予一视同仁的帮助。新建基地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经省政府或省级有关部门列项的,原则上可给予一定无偿资金支持,有关项目可优先列入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省农业厅、水利水电厅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布局,结合区域内项目建设,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花卉基地建设。
五、五、强化市场体系建设
(一)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要坚持以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为运销主体的原则,在大胆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与外省大中城市现有花卉营销企业和国外花卉公司合作开辟市场的新路子。鼓励国内外公司、私营企业、个体运销户到我省从事花卉交易。总之,要多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开拓云花市场,使云花象云烟一样闻名于世。
(二)依托省政府驻外办和省烟草公司销售网络,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云南花卉批发部,由省花产联具体组织,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三)扩建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斗南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鲜切花批发市场,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现有场地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斗南花卉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责成昆明市、呈贡县按照初级批发市场的要求和企业运作原则,尽快提出扩建方案,争取在今年底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关部门省政府将给予协调和支持。
(四)组建非盈利性花卉交易中心,逐步发展成为花卉高级拍卖市场。借鉴国外花卉生产、销售的成功经验,在英茂花卉集散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非盈利性的中介销售机构,并使之与国际接轨,逐步发展成高级拍卖市场。该中心由省政府控股,骨干花卉企业和运输部门参股共建,由省花产联代表各方经营,经营利润除维持必要的开支外,按比例返还各花卉企业和花农。具体运作方案责成省花产联尽快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六、六、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借鉴以色列花卉超常规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建立起一套既符合花卉行业特点,又具有较高组织化和专业化分工,同时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国际花卉产业运作惯例的产业组织和管理办法,使我省花卉产业尽快成为全省的骨干产业,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
(二)充分发挥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的积极作用。省花产联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行业协会,要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承担起花卉产业的整体组织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产业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提高云南花卉产业的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形成云南花卉产业的整体力量,有效推动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省花产联的主要职能按《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工作意见的批复》(云政复[1998]1号)确定。近期要在省政府的领导和省财政、烟草、省标准计量局、“18办”等有关部门的协同指导下,尽快完成如下任务。
1.制定花卉行业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
2.按省政府《关于筹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基金的批复》(云政复[1997]107号)筹集花卉产业发展基金,并尽快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3.指导、帮助、监督花卉企业和花农实施好《云南省鲜切花及切叶(枝)等级规格》,不断提高花卉产品质量。
4.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鲜切花的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是鲜切花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云南民航局为我省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空运能力、运输价格等问题也日渐成为云花外销的瓶颈之一。为了扶持新兴的花卉产业,云南航空公司要继续对鲜切花运输给予优先和优惠。同时要积极探索铁路、公路运输。1997年昆明火车站日均运输鲜切花已达200件左右,铁路运输有较大潜力可挖。昆明铁路局要在省花产联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探索在客运列车设置鲜切花保鲜箱运输,改善鲜切花运输条件,对冷藏运输、保鲜技术的研究、推广,省政府将给予支持。
省花产联要积极主动与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配合,分别与两个部门联合成立服务机构,逐步做到统一外包装规格、统一组织花卉运输,代理花卉企业办理有关运输手续,做到当天的鲜花当天发运。通过集散中心优选,并经采后处理的鲜切花可优先安排运输,尽快争取做到周年、均衡的向定点城市发运鲜切花。
(四)海关、税务、动植检等部门要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几年来,海关、税务、动植检等部门积极主动的为我省花卉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有关业务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各部门要本着培植云南骨干产业的责任出发,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简化各种手续。昆明海关要继续帮助企业用好有关减免税政策,坚持设立“绿色通道”,对花卉实施24小时受理报关,提高通关速度。同时要积极探索扩大海关保税监管,充分利用海关保税政策发展花卉产业。
为了扶持花卉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农业特产税实施办法》规定对花卉收入按最低税率5%征收农业特产税。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发展花卉的积极性,地税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企业和花农纳税意识。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要按规定给予减免,其余的要加强征收管理力度,照章纳税。
昆明动植物检疫局在严把检疫关,防止病虫害随进出境花卉传入传出国境,确保云南农业生产安全和花卉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简化手续,尽可能降低检疫费用,缩短检疫时间,对大型花卉企业逐步做到产地检疫。
(五)搞好配套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化工、轻工和农资部门要加大对专用花肥、专用农膜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力度;机械、农机等部门要加强对国外引进温室技术的消化,并按云南气候特点完善设计,按照市场需要组织规模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服务网络完备的优势,加强对花农的指导、服务工作。
(六)资金保障。要从社会、信贷、财政等多方筹集资金来解决花卉产业投入不足的矛盾。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支撑体系、市场体系和运输体系建设,同时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从事“两头”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对发展潜力大,但目前困难也较大的企业要专题研究,帮助其走上正轨。
七、七、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
花卉产业知识产权的立法,是关系到我省花卉产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关系到我省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省法制局要会同省科委、农业厅、“18办”、花产联等单位在今年内制定出我省保护花卉产业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报省人大批准后尽快实施。通过该法规的实施,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使我省的花卉业走上规范化生产和经营的轨道。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
业产业的意见
川办发[2011]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林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林业助农增收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为进一步壮大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山区为重点,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努力建设林业经济强省。
(二)基本原则。突出特色优势,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带动能力;突出规模效应,优化区域布局和集群发展;突出科技支撑,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突出社会主体,促进多元化投入和参与;突出改革创新,完善林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00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00元,其中山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300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四)着力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着力培育木竹工业原料、珍稀林木、木本粮油、木本药材、森林蔬菜、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构建秦巴山区、龙门山区、大小凉山、沙鲁里山区和嘉陵江、涪江、岷江、青衣江、安宁河流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带。开展林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和森林食品基地认证,着力打造秦巴山、大小凉山、雪域高原等区域性品牌。实施森林经营,加强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林地产出率。
(五)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保障林竹正常生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盆周山区、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采取林茶、林药、林菌、林草等间套作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为重点,采取林下养禽、养畜等模式适度发展生态养殖业。
(六)支持发展新型林产加工业。以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林油一体化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绿色环保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向林业产业园区集聚。推进林业产业集群建设,在川西、川南等重点区域加快构建一批特色突出、企业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力强的林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建成新型林产加工贸易园区50个,实现人造板产能80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3500万件套、竹浆产能260万吨,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突破100万吨。鼓励和促进林业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七)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等四大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农民发展“林家乐”,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年生态旅游人数突破2.5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00亿元。
(八)积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业。利用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支持发展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与精深加工业,支持发展实验动物养殖与技术服务、食用和保健类野生动物养殖与加工利用产业。到2015年,全省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企业达到200家,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九)加快发展苗木花卉培育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高档绿化和彩叶苗木。以盆中平原丘陵区、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以木本花卉、盆景、野生花卉培育为主的花卉基地建设,加强以珍稀树种为主的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
三、完善政策措施
(十)建立林业企业准入制度。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优势龙头企业,鼓励林产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构建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加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清洁化生产经营,限制建立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和新建单条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加快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竹浆生产线,消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和林产品采集活动。
(十一)完善林木经营采伐政策。规范林权流转行为,鼓励林农在完全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则下采取家庭联合、股份制林场等合作方式,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商品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在限额期内结转使用。推行采伐限额进村入户制度,在确保采伐限额分配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林农可以直接向乡镇林业站申请采伐许可。
(十二)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行业协会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立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100个。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林业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带领林农开展林产品初加工。完善订单林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发展模式,探索推广“一体化经营”、“利益兜底”、“收益分成”、“利润返还”等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十三)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
金。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支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加大森林食品认证、林业科技示范、林木良种良法推广投入,符合国家农机购置政策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适当延长抵押贷款期限,合理设定抵押贷款利率,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结合实际提供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林业金融咨询和其他金融服务。各地要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十四)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选育速生、优质、抗逆、高效的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新品种,鼓励优先使用经主管部门审(认)定的树(竹)种,加强高接换优、组培快繁、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栽培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标准化生产等林竹丰产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木竹重组、生物质能源、数字化家具、特色林产食品药品等林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进、创新和应用。加强加工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申请保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研究和应用林木采种、林竹培育、森林保护、林产品采运、初级加工等林业机械技术和设备,推广林业机械技术。
(十五)落实林业产业税费优惠政策。企业从事木本油料、水果、坚果、中药材种植,林木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饲养,林产品采集,灌溉、林木产品初加工等林业服务业项目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依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依照有关税法的规定,对设在我省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我省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免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十六)健全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或片区林业产业、林木种苗、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与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非赢利性的林权交易中心或收储机构,完善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和查询、林权交易、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制度和办法,健全咨询、评估、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加强林产品贸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林产品集中生产区建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市场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营销、物流网络。搭建林产品交易、展示及交流平台,建设覆盖全国、面向社会的林业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为林农和其他林业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在发展农村尤其是山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和优势,制订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十八)强化示范带动。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指导已经认定的产业强县向更高层次发展。坚持地方主体、上级扶持、动态管理原则,以山区为重点新增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强县。加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管,到2015年,全省建成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市
场前景好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九)强化部门配合。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合力。林业部门要当好参谋,做好规划协调、督促服务等工作。交通部门要支持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林区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要结合“小农水”等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产业基地灌溉设施建设。经济信息化部门要加强林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引导扶持。发展改革、商务、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五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市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林政管理,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职能,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林业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其中用材林××万亩,蓄积量××万立方米,近期可采伐利用的近成过熟林蓄积××万立方米,年采伐限额8*万立方米,可年产商品材××万立方米,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二、未来五年林业发展计划
(一)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2004年全市建设速生丰产林2万亩,2005年建设速生丰产林3万亩,至2008年速生丰产林达14万亩。
2、2004年“规模以上”林业工业生产总值达1亿元以上,年贡献税费1000万元,2005年林业工业产值达1.8亿元以上,年贡献税费2000万元,至2008年,林业工业生产总值达4亿元,年贡献税费4000万元以上,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其中2004年达2家,2005年达3家,2008年达6家。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重点抓,扶持细木工板项目、中密度纤维板项目、木屋及家俱工艺制品项目。
(二)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优先、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科学经营、严格保护、宽进严出”原则,把林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森林质量上,下大力气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2、坚持积极发展公司带基地、基地带林农的林工一体化模式,形成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的格局,建立具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3、坚持完善林权制度,严格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益。
4、坚持“管严生态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加快我市优势林木开发,提高林业产业效益。
5、坚持“管牢山上,管严路上,放活企业”的原则,扶持重点木材加工项目。一是加工工艺水平和木材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二是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三是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对中密度纤维板、木屋、细木工板加工的企业重点扶持,引导细木工板的发展,使其成为今后××林业产业的拳头产品,逐步培育家俱和木制玩具的生产。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市林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市林业的规划、管理、协调、监督工作。
(二)管理措施。
1、加强源头管理,严厉打击盗、滥伐森林等违法行为,把好森林资源采伐关,严格执行限额采伐。(1)推行集体林木材生产指标管理的抽签办法,市林业局根据省林业厅下达计划和各乡镇森林可伐资源状况,下达到乡镇(街道)(公告1天)→林业站将申请指标地点、时间、申请条件(公告1天)→林权单位提出申请→林业站查阅二类调查档案和实地勘验审核、符合条件(公告3天)→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人大、政府(办事处)、纪检、林业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林权单位参加抽签(结果公告1天)→采伐设计→办理采伐许可证→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
(2)结合采伐指标,视土地状况确定清山方式,将其捆绑起来,杜绝枝桠材及小径材浪费的现象,定向供应本市加工企业,来解决现有企业的原料供应不足问题。
2、完善企业年审制度。把企业是否扩大经营范围?是否私设挂靠木材加工点?是否参加法律培训?是否收购加工经营无合法来源?作为年审的前提条件,形成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的良好格局。
3、建立“严格保护、宽进严出”的机制。鼓励木材经营者积极投资木制品加工业,对留在市境内加工的木材仍享受“漳政综62号”下调的计征价源头缴交税费。对发往境外的木材恢复依照省林业厅“闽林金财168号”制定的起征价在办理外运时补征税费。其中:杉木补收30元/立方米,14cm以上的松、杂木补收36元/m3,14cm以下的松杂小径材和薪材减半补收,所收款项分以下项目缴交相应的税务和财政部门。
4、扶持重点:
(1)重点扶持细木工板项目。根据我市杉木种植面积已67万亩,蓄积量361万立方米,年采伐量8万立方米的实际,决定引导做强、做大、做好细木工板,使其成为××的拳头产品,以解决杉木出路问题。具体办法是:依托扶强细木工板项目,将目前118台锯台整合到必要加工区,引导其利用杉木加工细木工板成品或半成品,鼓励细木工板龙头企业与其技术、股份投入等合作方式,统一品
·牌,推向市场,避免无序的浪费和盗、滥伐林木资源。通过整合,最终达到细木工板产量6万立方米,产值1亿元,年创税费700万元。
(2)巩固现有中纤板项目。谨慎扩大中纤板项目,保障丽菁公司年耗薪材6万立方米的需求,促使丽菁公司达到年产量5万立方米,年产值5000万元,年创税费300万元。
(3)木屋及制品。目前木村公司年耗木材1.5万立方米,年产值3500万元,年创汇400万美元,年创税利350万元,通过“宽进严出”机制建立,与木村公司决策层论证,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年创汇可达600万美元,年创税利500万元。
对利用市外木材加工中密度纤维板、木屋、细木工板、家俱及工艺制品的企业按新增税收的地方所得部份由市财政按适当比例返拨给企业作为扶持企业进行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环境治理、营造原料林基地等投入,范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5、简化木材加工企业及产品出仓办证程序。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木材及产品调出,由企业自行组织检量。填写《木材运输证申请表》、《木材运输证申请表》经木材检量人、企业法人代表签署后作为办理木材运输证依据,代替原码单使用。
6、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实行诚信度分类监督管理。诚信企业与市林业局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诚信企业应建立木材进出仓台帐,每月向市林业局报告一次,市林政办证室每季度对企业办证情况检查一次,诚信企业使用的运输证实行专项管理。
7、统一全市木材加工成品、半成品的折率标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木材利用率,对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因项目施策。
8、规范木屑加工企业的生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征收规费。鉴于我市年产食用菌7300万棒,年耗木材14.6万立方米,而且管理无序,规费税严重流失,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降低了森林覆盖率,影响到生态林管护,决定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并举的方式来限制木屑加工企业,引导食用菌种植户利用芦杆取代木屑,对木屑加工户按有关政策收取规费税40元/吨,参照市矿产品管理总站的管理办法,适当返拨给有关乡镇。
9、在富山工业园区规划木竹企业功能区,功能区内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
10、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建立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公司带基地、基地带林农的林工一体化模式,对造林技术、检查验收等方面无偿提供服务,迹地更新验收合格后,用该基地“三五”林价给予补助。
11、实行优惠信贷政策。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生产周期,由银行与企业协商确定,并由财政给予一定贴息,对个人造林育林,金融部门要放宽贷款条件,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和金融服务,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12、实行林木分类经营管理。对生态公益林依法管严,对商品林逐步放开经营,对企业自行营造的工业原料林,优先安排采伐设计,达到一定规模的木材生产计划实行指标单列管理。新植的林木,企业可自定培育目标,自选采伐方式,以工艺成熟和经济成熟确定主伐年龄。
13、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鼓励营造食用菌专用林,把木屑加工企业与营造食用菌林作为企业年审条件捆绑起来,同时,建立食用菌专用林发展基金,经市财政局与市林业局共同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30元,使森林资源持续,良性循环。
14、加强木材运输监督,严厉打击干扰林业执法行为,为了切实有效地制止我市当前盗砍滥伐林木、违法运输木材的现象,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鉴于我市木材外运点多面广、执法力度相对薄弱的实际,林政资源管理部门汇同市矿产品管理总站及有关基层验票站协助检查木材外运工作,同时针对永—漳国防战备公路开通的实际,增设石坑林业检查站。
15、为了更好满足林业企业生产,在省林业厅未下达限额采伐指标前,根据信息和实际情况,按60—70于上一年12月份提前预下达,真正做到为企业而想,为企业解忧。
16、提高森林资源评估质量、伐区调查设计质量和木材检验质量,加强行业监督。逐步将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和木材检验中心推向市场,发挥其中介服务作用。
17、加强对林业站的管理,将森林保护、森林防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伐区质量检查,日常管理与责任制结合起来,做到林政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资源管理到位,形成“管好一片林子,做好监督管理,优化服务职能”的良好局面。
18、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应承担起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工作,协助林政执法部门打击违法木材,进行源头追踪,凡涉及责任范围,追究包村领导、干部及林业站工作人员的经济、行政直至刑事责任。
19、本实施方案自发文之日起生效,凡与本方案相抵触的,以本方案为准。
·牌,推向市场,避免无序的浪费和盗、滥伐林木资源。通过整合,最终达到细木工板产量6万立方米,产值1亿元,年创税费700万元。
(2)巩固现有中纤板项目。谨慎扩大中纤板项目,保障丽菁公司年耗薪材6万立方米的需求,促使丽菁公司达到年产量5万立方米,年产值5000万元,年创税费300万元。
(3)木屋及制品。目前木村公司年耗木材1.5万立方米,年产值3500万元,年创汇400万美元,年创税利350万元,通过“宽进严出”机制建立,与木村公司决策层论证,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年创汇可达600万美元,年创税利500万元。
对利用市外木材加工中密度纤维板、木屋、细木工板、家俱及工艺制品的企业按新增税收的地方所得部份由市财政按适当比例返拨给企业作为扶持企业进行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环境治理、营造原料林基地等投入。
5、简化木材加工企业及产品出仓办证程序。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木材及产品调出,由企业自行组织检量。填写《木材运输证申请表》、《木材运输证申请表》经木材检量人、企业法人代表签署后作为办理木材运输证依据,代替原码单使用。
6、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实行诚信度分类监督管理。诚信企业与市林业局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诚信企业应建立木材进出仓台帐,每月向市林业局报告一次,市林政办证室每季度对企业办证情况检查一次,诚信企业使用的运输证实行专项管理。
7、统一全市木材加工成品、半成品的折率标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木材利用率,对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因项目施策。
8、规范木屑加工企业的生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征收规费。鉴于我市年产食用菌7300万棒,年耗木材14.6万立方米,而且管理无序,规费税严重流失,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降低了森林覆盖率,影响到生态林管护,决定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并举的方式来限制木屑加工企业,引导食用菌种植户利用芦杆取代木屑,对木屑加工户按有关政策收取规费税40元/吨,参照市矿产品管理总站的管理办法,适当返拨给有关乡镇。
9、在富山工业园区规划木竹企业功能区,功能区内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
10、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建立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公司带基地、基地带林农的林工一体化模式,对造林技术、检查验收等方面无偿提供服务,迹地更新验收合格后,用该基地“三五”林价给予补助。
11、实行优惠信贷政策。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生产周期,由银行与企业协商确定,并由财政给予一定贴息,对个人造林育林,金融部门要放宽贷款条件,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和金融服务,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12、实行林木分类经营管理。对生态公益林依法管严,对商品林逐步放开经营,对企业自行营造的工业原料林,优先安排采伐设计,达到一定规模的木材生产计划实行指标单列管理。新植的林木,企业可自定培育目标,自选采伐方式,以工艺成熟和经济成熟确定主伐年龄。
13、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鼓励营造食用菌专用林,把木屑加工企业与营造食用菌林作为企业年审条件捆绑起来,同时,建立食用菌专用林发展基金,经市财政局与市林业局共同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30元,使森林资源持续,良性循环。
14、加强木材运输监督,严厉打击干扰林业执法行为,为了切实有效地制止我市当前盗砍滥伐林木、违法运输木材的现象,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鉴于我市木材外运点多面广、执法力度相对薄弱的实际,林政资源管理部门汇同市矿产品管理总站及有关基层验票站协助检查木材外运工作,同时针对永—漳国防战备公路开通的实际,增设石坑林业检查站。
15、为了更好满足林业企业生产,在省林业厅未下达限额采伐指标前,根据信息和实际情况,按60—70于上一年12月份提前预下达,真正做到为企业而想,为企业解忧。
16、提高森林资源评估质量、伐区调查设计质量和木材检验质量,加强行业监督。逐步将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和木材检验中心推向市场,发挥其中介服务作用。
17、加强对林业站的管理,将森林保护、森林防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伐区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